中國等了多少
❶ 中國舉辦世界盃要還等多少年
2002還是幾幾年的時候,亞洲有中國和其他幾個國家舉辦過慶顫一次,應該輪過來的話,非洲伏如過後還譽廳敗要等20~30年吧!
❷ 中國等多少年超美國
樂觀的說法是20年到50年。
但是這裡面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不能盯爛說經濟塌游規模很大就是超過美國了,這是錯凱衫漏覺。
晚清時期,清朝經濟規模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這個國家很強大嗎?
甲午海戰時期,中國的經濟規模超過日本9倍之多,但是他贏得戰爭了嗎?
所以,若想從科技上領先於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規模只能是其中的一項指標而已。
❸ 截止目前我國有多少人等待接受器官捐獻
中國每年150萬人等候器官:供需比卻只有1比30
器官移植進入中國,始於上世紀70年代。
相比西方國家,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開展較晚。直到2003年,公民器官捐獻的數字仍是零。2010年-2013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陸續在19個省份開展試點,三年來累計實施捐獻659例,捐獻器官1804個。
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當年,中國有2766人在生命終結之時捐獻出了自己的器官,其中在上海就有80人。
「盡管目前國內的捐獻成功率並不高,但進步的速度很快。器官捐獻不僅是一個生命的結束,同時也是若干個其他生命的重生,公民的這種認知度正在提高,每年的捐獻率都在提升。」包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務處副處長沈兵在內的多名器官捐獻協調員均表示。
目前全國登記器官捐獻志願者超過65000人,器官捐獻實現總數超過7400例,捐獻大器官超過20000個,其中2015年就實現2766例,較2014年增長62.5%,捐獻的器官總共救治器官衰竭患者超過16000名。
在今年7月5日舉行的「2016上海市人體器官捐獻移植論壇」上,上海市紅十字會副會長張鋼表示,上海器官捐獻社會環境的改善和社會支持的力度都有了明顯提高。
官方數據顯示,自2012年12月上海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正式啟動以來,2013年8月21日出現第一例器官自願捐獻的捐獻者,當年實現5例自願器官捐獻;2014年實現55例;2015年實現80例;2016年截至8月10日,已實現81例,三年來上海器官捐獻已達219例。其中,仁濟醫院器官捐獻數就達到110例。
與器官捐獻實現數一同增長的,還有登記捐獻的志願者數量,如今已突破5000名。以上海戶籍市民為例,2014年至今,上海戶籍市民在中國人體捐獻管理中心登記志願捐獻器官有421人。
缺口:捐獻率0.03/100萬,供需比1比30
2015年3月30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務人員和家屬送別一例器官捐獻志願者,這名志願者捐獻出了肝和雙腎,最終挽救了3個人的生命。 醫院供圖
與此同時,巨大的器官移植需求量不容忽視。
中國人體器官供需比為1:30(美國為1:4、英國為1:3),遠遠無法滿足患者需求。捐獻率僅0.03/100萬,與全球器官捐獻率最高的西班牙相比,相差1000倍。與此同時,我國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人超過150萬,同時每年以10萬人以上的速度遞增。在這些眾多的等待者中,每年只有幾千人有幸接受器官移植。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器官捐獻協調員陳小松表示,醫院等待腎移植的患者約有1000人,獲捐平均等待時間為3年,每年有130餘人在等待肝移植,「相比腎移植患者而言,等待肝移植患者大多惡性程度高,多為腫瘤晚期、出現肝硬化等症狀,等待移植手術的時間更為緊迫,不少人等不到就離開人世了。」
「器官短缺已成器官移植事業發展的障礙,公民自願捐獻器官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ICU醫生陸健於2013年底考取了「器官捐獻協調員資格證書」,在上海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已經擴大到80名,發現並上報潛在的捐獻志願者、向家屬宣傳器官捐獻的意義是他工作的一部分。然而,受制於傳統觀念的束縛,這項工作並不那麼容易,「剛開始,八九例潛在捐獻者只有一例最終可以實現。」
困局:傳統觀念影響捐贈意願
是什麼仍在阻礙器官捐獻?
哈爾濱醫科大學曾在國內開展器官捐獻的可能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公民對開展器官捐獻的支持率為69.61%,公民對捐獻器官的贊成率明顯高於實際捐獻率。
「傳統觀念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束縛著人們的行為。」上海長征醫院器官移植中心護士長張佩芳表示,傳統觀念中將遺體解剖視為不禮、不孝、不仁、不義的行為。
陳小松曾坦言,器官捐獻工作的發展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觀念問題,「在中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入土為安』等傳統觀念深入人心,器官移植法律同時又規定必須得到直系親屬(父母、配偶、子女)同意,缺一不可。」
張佩芳認為,有許多人願意捐獻器官卻不能如願,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志願捐獻者不知到哪裡辦理志願捐獻的手續,或因中間環節太多、手續繁瑣,最終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社會普遍對「死亡」缺乏認識,也阻礙了工作開展。陳小松表示:「實際工作中,由於不少家屬對『死亡』的判定標准停留在『心跳呼吸停止』上,這讓原本有希望實現捐獻的志願者錯過了最佳捐獻時間。」
「在很多國家,腦死亡和心死亡同為合法的死亡判定標准,腦死亡捐獻占總數的90%左右,而一旦心臟停止後,器官失去了血氧供應,就無法確保器官質量。」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器官捐獻辦公室成員陳國慶曾遇到一個案例,一名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因車禍被診斷已處於「腦死亡」狀態,其家屬起初不願意捐獻器官,在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後終於同意了,但等陳國慶等趕往家屬身邊時,卻接到了患者心臟停跳的消息,最終他還是主動放棄了,「捐獻器官是要移植在病人身上的,我們要對受者負責,必須確保移植器官的質量。」
破局:引入死亡教育並推動立法
「盡管目前國內的捐獻成功率並不高,但進步的速度很快。器官捐獻不僅是一個生命的結束,同時也是若干個其他生命的重生,公民的這種認知度正在提高,每年的捐獻率都在提升。」包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務處副處長沈兵在內的多名OPO協調員均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如何更好地推動器官捐獻工作?多名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完善器官捐獻立法外,理念宣傳和死亡教育至關重要。陳小松認為,國內學校教育中缺乏死亡教育,而一些發達國家中由於『社會互助』理念較為普及,加上器官捐獻的宣傳力度較大,這一工作開展較為順利。「如在歐美一些國家,腦死亡患者如生前在駕照上勾選了器官捐獻這一選項,在其死後即使家人有反對意見,仍可實現捐贈,又如那些生前沒有家人的腦死亡患者,逝世後也可以實現捐獻。」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OPO協調員陸健則認為,完善捐獻者家屬的救助體系極為重要,這不僅僅需要社會的認可,也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如愛心企業可以與一些困難的捐獻者家屬結對,或為他們提供崗位,國家民政部門也可以參與器官捐獻救助,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並積極推動器官捐獻救助立法。」
❹ 中國發展了多少年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1945中共七大的召開,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開始里全新的道路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經濟政治踏上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