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個陳瑞盈
『壹』 姓陳以盈字結尾的女孩名字推薦 怎麼取名寓意聰明有涵養
盈字基本信息
簡體:盈 簡體筆畫:9繁體:盈 繁體筆畫:9
五行屬性:水 姓名學筆畫:9
字義內涵:盈-主要有充滿、圓滿、增長、富餘等;重疊為盈盈時枯慧螞,又有美好、清澈之義;用作人名意指歡樂、旺盛、富餘、圓滿之義;
姓陳以盈字結尾的女孩名字推薦
陳玥盈玥:指古代傳說中,上天賜予有德聖皇的一顆神珠。用作人名意指吉祥、尊貴典雅、氣質非凡之義。
陳如盈
如:像,相似,同什沒埋么一樣;比得上或及的意思。比如百聞不如一見。用於人名意指如願以償、稱心如意之義;
陳穎盈
穎:指才能出眾,引申為尖端,聰明傑出的人。用作人名意指聰明,傑出,有才之義;
陳含盈
含:1、容納,包含,含光;2、忍受,寬容,如包涵,寬恕。用作人名意指脈脈含情,寬宏大度,品行高潔,博大精深之義;
陳霎盈
霎:一會兒,短暫的時間。
陳妙盈
妙:指美,好;奇巧,神奇;青春年少;用作人名意指美好、善良、青春、聰明伶俐之義。
姓陳以盈字結尾的女孩名字大全
- 陳莉盈
- 陳德盈
- 陳薇盈
- 陳瑾盈
- 陳燕盈
- 陳芳盈
- 陳安盈
- 陳碧盈
- 陳瑗盈
- 陳彩盈
- 陳珠盈
- 陳詩盈
- 陳蝶盈
- 陳儀盈
- 陳嘉盈
- 陳懿盈
- 陳晶盈
- 陳秋盈
- 陳修盈
- 陳蘭盈
- 陳馥盈
- 陳藝盈
- 陳楠盈
- 陳琰盈
- 陳彤盈
- 陳果盈
- 陳妹盈
- 陳煙盈
- 陳璐盈
- 陳建盈
- 陳弋盈
- 陳夕盈
- 陳珊盈
- 陳晗盈
- 陳麗盈
- 陳霜盈
- 陳霞盈
- 陳函盈
- 陳忻盈
- 陳瑋盈
- 陳妙盈
- 陳婭盈
- 陳希盈
- 陳娟盈
- 陳燦盈
- 陳曼盈
- 陳慧盈
- 陳歡盈
- 陳嫣盈
- 陳鶯盈
- 陳倩盈
- 陳玫盈
- 陳詠盈
- 陳釵盈
- 陳玥盈
- 陳匯盈
- 陳熙盈
- 陳眉盈
- 陳晴盈
- 陳惠盈
- 陳沅盈
- 陳菊盈
- 陳會盈
- 陳萍盈
- 陳月盈
- 陳雪盈
- 陳琳盈
- 陳瑞盈
- 陳蓮盈
- 陳嬋盈
- 陳琴盈
- 陳雯盈
- 陳婉盈
- 陳婷盈
- 陳荷盈
- 陳莎盈
- 陳昭盈
- 陳華盈
- 陳溪盈
- 陳純盈
- 陳和盈
- 陳璦盈
- 陳茗盈
- 陳愛盈
- 陳芹盈
- 陳姣盈
- 陳姬盈
- 陳璧盈
- 陳濤盈碧銷
- 陳亭盈
- 陳芝盈
- 陳青盈
- 陳棠盈
- 陳飄盈
- 陳冬盈
- 陳枝盈
- 陳婕盈
- 陳笑盈
- 陳靈盈
- 陳治盈
- 陳柳盈
- 陳靜盈
- 陳環盈
- 陳筠盈
- 陳妍盈
- 陳蓉盈
- 陳涵盈
- 陳寒盈
- 陳林盈
- 陳軼盈
- 陳嫻盈
- 陳俐盈
- 陳蓓盈
- 陳彥盈
- 陳佩盈
- 陳玲盈
- 陳菁盈
- 陳微盈
- 陳思盈
- 陳茜盈
- 陳凡盈
- 陳琬盈
- 陳素盈
- 陳欣盈
- 陳勤盈
- 陳娜盈
- 陳博盈
- 陳香盈
- 陳菲盈
- 陳融盈
- 陳翠盈
- 陳璽盈
- 陳梅盈
- 陳瓊盈
- 陳初盈
- 陳艷盈
- 陳怡盈
- 陳霄盈
- 陳楓盈
- 陳雲盈
- 陳夢盈
- 陳聰盈
- 陳淇盈
- 陳然盈
- 陳汝盈
- 陳葉盈
- 陳娣盈
- 陳千盈
- 陳瀾盈
- 陳柔盈
- 陳陽盈
- 陳爽盈
- 陳成盈
- 陳美盈
- 陳斯盈
- 陳亞盈
- 陳茹盈
- 陳啟盈
- 陳潔盈
- 陳以盈
- 陳寶盈
- 陳悅盈
- 陳紅盈
- 陳鳳盈
- 陳若盈
- 陳津盈
- 陳瀅盈
- 陳馨盈
- 陳桂盈
- 陳苑盈
- 陳竹盈
- 陳玉盈
- 陳影盈
- 陳培盈
- 陳卿盈
- 陳波盈
- 陳水盈
- 陳露盈
- 陳又盈
- 陳冰盈
- 陳斐盈
- 陳依盈
- 陳韻盈
- 陳舒盈
- 陳宜盈
- 陳貞盈
- 陳健盈
- 陳如盈
- 陳長盈
- 陳其盈
- 陳雁盈
- 陳姿盈
- 陳悠盈
- 陳妤盈
- 陳娥盈
- 陳君盈
- 陳黛盈
- 陳琦盈
- 陳芬盈
- 陳花盈
- 陳羽盈
- 陳曉盈
- 陳沫盈
- 陳芮盈
- 陳添盈
- 陳育盈
- 陳凝盈
- 陳蕊盈
- 陳春盈
- 陳珍盈
- 陳淑盈
- 陳園盈
- 陳嬌盈
- 陳伊盈
- 陳榮盈
- 陳英盈
- 陳珏盈
- 陳媛盈
- 陳孜盈
- 陳寧盈
- 陳智盈
- 陳可盈
- 陳士盈
- 陳有盈
- 陳紈盈
- 陳瑩盈
- 陳浩盈
- 陳雙盈
- 陳永盈
- 陳梓盈
- 陳巧盈
- 陳芸盈
- 陳秀盈
- 陳瑤盈
- 陳雨盈
- 陳靄盈
- 陳毓盈
- 陳佳盈
- 陳紫盈
- 陳肖盈
- 陳勝盈
- 陳錦盈
- 陳嵐盈
- 陳樂盈
- 陳雅盈
- 陳穎盈
- 陳真盈
- 陳珈盈
- 陳語盈
- 陳蕾盈
- 陳清盈
- 陳丹盈
『貳』 對我國古代科舉制度點評
一、什麼是狀元?
狀元與榜眼、 探花、 進士相連,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廢除,歷經1000多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莘莘學子卧薪嘗膽、懸梁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鼎之首,亦別稱鼎元。但古時的狀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試第一名。唐鄭谷及第後,作《宿平康里》詩「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但是鄭谷當年是第八名,而不是頌沒第一。五代時南漢《十國春秋》雲「劉龑(Yan)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故羅履先《南漢宮詞》曰:「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狀元的歷史
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准,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呂蒙,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野簡納數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試主要以應考者的書法來定優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試卷形式上的整齊,以利閱卷者評閱考卷。到了康熙年間,中年時的康熙對書法產生愛好之心,於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風氣下,紛紛勤練書法。而這個風潮對於狀元的擇取也有莫大的影響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試擬吳昺為狀元,可是康熙喜歡第二名的戴有祺的書法字,於是戴有祺便成為欽點的狀元了。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劉春霖。
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一旦高中狀元,披紅掛彩,敲鼓嗚金,騎馬遊街,可謂屙屎抽煙--前呼後涌,好不威風。舊時一幅對聯生動地描繪了狀元前後的境遇:
舊歲飢荒,柴米無依。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戚外親,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衣祿有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也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都來錦上添花。
狀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為駙馬,身價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盡榮華富貴。比現在的什麼「款兒」、「腕兒」、「星兒」神氣多了!
建朝代考狀元多以「八股文」為主。據史籍記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狀元503人;如加上遼、金兩代、張獻忠的大順朝廷以及太平天國狀元計48人,則中國歷代共有狀元551人(不包括武狀元及女狀元)。史料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位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狀元劉春霖;最年輕的少年狀元當數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咐頌八歲;最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生考了幾十次,直到七十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夙願!
女狀元
中國歷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則天,但女狀元幾乎沒有。傳說中女狀元倒不少:清乾隆年間,女作家陳瑞生創作了一部長篇彈詞《再生緣》,詞中女主人公孟麗君女扮男裝考中狀元,後當上宰相,終與失散的未婚夫皇甫夢華相遇、完婚;明代《四聲猿》雜劇中的《女狀元》描寫了一個叫黃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裝考中狀元的故事……當然,這些「花木蘭」式的女狀元都是文藝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歷史上第一位被人們稱作「女狀元 」且流傳甚廣的則是古臨邛(今四川省邛崍市)人黃崇嘏。
據《玉溪編事》 、《十國春秋》載:五代十國王建父子稱帝時期,蜀國臨邛出了個女詩人叫黃崇嘏。她童年喪失父母,但天資聰穎,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裝,勤學苦讀,琴棋詩畫,無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帶兵攻下臨邛,後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癢守城。一次,黃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氣)夜讀,不慎失火毀屋,被打入縣大牢。為求脫禍,她賦贊詩一首呈獻周庠:「偶辭幽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事政清如水鏡,絆他野鶴在深籠」。
周庠見詩中「政清如水」的贊語大喜愛其才,憐其年輕,便把她釋放留置府中,後調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戶參軍。府中上下均不知其為一弱女子。周庠後提出要招贅她為婿,黃崇嘏婉謝不允,乃賦《辭蜀相妻女》詩,後四句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堅然白壁姿。幕府若容為坦腹,原天速變作男兒」。坦露真相後,辭職還鄉隱居。時人敬慕她的才華,稱之為「女狀元」。明代徐渭的《女狀元》一劇,都是根據黃崇嘏故事編寫的。至今,邛崍市火井鄉崇嘏山上仍保存著「王蜀女狀元黃崇嘏之墓」。
嚴格說,歷史上真正參加科考而成為「女狀元」的只有太平天國時期20歲女子傅善祥。《清稗類鈔.考試類》記載:科考中一道題目取自《論語》的「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傅善祥一反眾議,「力辟『難養』之說,引古來賢女內助之功」大舉女性之作為,抨擊了封建大男子主義及孔子歧視婦女的錯誤觀點。傅善祥在當時的環境下敢於反對「男尊女卑」謬論,敢於批駁「千古聖人」孔子的的定論,其精神,其勇氣,深受洪秀全贊賞,親自選定她為狀元,並與她戴上花冠,穿上禮服,在鑼鼓喧天聲中遊街三天,出盡風頭。
時代在變革,社會在前進,科舉時代早己不復存在。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狀元輩出的時代,不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單說那相似於古時狀元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來說,層出不窮,可能數也數不清啦!
二、榜眼
【釋義】:科舉時代的一種稱號。明清兩代稱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其名始於北宋初。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榜眼這名稱跟狀元、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宋王禹偁 《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貨船東下歷陽湖 ,榜眼科名釋褐初。」《明史?選舉志二》:「[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清趙翼 《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現在,第一叫做「冠軍」 二叫「亞軍」 三為「季軍」。
三、探花
【歷史】
探花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三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游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探花這名稱跟狀元、榜眼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幹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指一連考了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
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制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三級。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復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四、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中國科舉制度概述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1300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歷史之長,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對於祖國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中國的科舉考試內容到明代以八股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因此,吳敬梓才寫出了《儒林外史》這部諷刺科場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會制度行將滅亡之際,發生了戊戌變法,「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已成為歷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頒布了停止科舉的上諭。從此,1300年的科舉制度宣告結束。
嚴格說來,中國的科舉制度應分為文舉和武舉(文科和武科)制度。武舉是專門選拔武官而設置的科目。武舉制度是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廢除,歷時1200年。其考試程序與文舉基本一樣,只是內容與時間的不同。在中國科舉史上,自唐以後,歷來是文武兩科,殊途並進。但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歷來重視文科,文科一直占據科舉的統治地位。
五、舉人
舉人的概念
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意為舉到之人,為應舉者的通稱。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宋舉人被解送禮部前,須經考試,略如後之鄉試。舉人在禮部應試落第者,仍須再應鄉舉,可方參加下科考試。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清末又有法科舉人、理科舉人等。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考試回國留學生,最優者給予進士出身,優等及中等者給予舉人出身,並各加某學科字樣。
舉人是參加全省范圍的科舉考試(鄉試)及格後所取得的資格,亦稱作孝廉。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官員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此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
舉人。若果順利過了第一關,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得名於漢代的察舉,但在漢晉南北朝,只是被舉之人的意思,並非甚麼專稱。唐宋科舉,重進士科,所謂舉人,不過指由此可應進士試,所以又稱舉進士,仍不是專門稱謂詞。這等可應進士試的舉進士另有專名,唐代以中央設立的學校(國子監、弘文館等)、地方學校選送至京應考者為生徒,以各州考選的士子為鄉貢,意思是隨各州進貢物品一起解送。宋代解送這樣的士子赴會試,一般須經本州「取解試」(類似明清的鄉試)取中。如果會試不能登第,在唐宋時代,須再應府或州的考試,重新獲得鄉貢資格方能再就會試。宋代劉章「四魁鄉舉」、元代許瑗兩應鄉舉皆第一,就是由於第一次會試被黜落,所以要四次、兩次應鄉舉。而明清的舉人則較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永遠具有繼續赴會試的資格。明清的舉人還有一個不同於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進入仕途。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里的范進,進學後仍然貪窮,被為不起;一旦中舉,親戚鄰里都去奉承他,連張鄉紳也去攀世交、送銀送屋,就因為舉人不僅取得赴會試的資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中國科舉時代"中舉"之人俗稱"舉人"。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廢除科舉制度共存在1299年,是古代國家通過逐級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經之路。
科舉時代,應考者一般被稱為"趕考者",他們必須要跨過四大步,極少數才能到達頂峰--考取"狀元"。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靠中者稱為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再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稱"探花",第三名稱"榜眼",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秀才是一種身份,舉人有當官的資格,但不一定能當官,進士是全國統一分配的官員,狀元、探花、榜眼就留在皇上身邊當官了。
文學方面的解釋
1.推舉,選拔人才。亦指所舉之人材。《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後漢書·章帝紀》:「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甽畝,不系閥閱。」
2. 隋 、 唐 、 宋 三代,被地方推舉而赴京都應科舉考試者。 唐 白居易 《早送舉人入試》詩:「夙駕送舉人,東方猶未明。」
3. 明 清 兩代稱鄉試錄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 王舉人 也不謙讓,從人擺了一條凳子,就在上首坐了。」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姓》:「在 石門灣 里,姓 豐 的只有我們一家,而中舉人的也只有我父親一人。」
六、秀才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下詔求賢,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茂」本作「秀」,東漢人避光武諱,改作「茂」。舉秀才始此。南北朝最重此科。當時雖出自薦舉,也有策問。《北堂書鈔》引《晉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隋、唐科舉制亦有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從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過一、二人。高宗永徽二年(651),停秀才科。後玄宗、代宗時,幾次恢復,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極少。明太祖時,曾舉秀才數人,如洪武四年(1371)以秀才丁士梅為蘇州知府,十五年以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此均系辟舉,不是科舉之士。後乃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的生員。
秀才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與《禮記》所稱「秀士」相近,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廢。與此同時,秀才也習慣地成了讀書人的通稱。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水滸傳》以王倫為「不第秀才」,有輕蔑的意思,指他覓舉未成,在選拔考試中名落孫山。宋代秀才名銜,無論經過考試取得;但明清時代則不同,秀才得來不易,必須通過幾重考試關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後也不一定能夠應舉。
明清時代,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不論年齡,應童子試的都稱童。魯迅小說《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陳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試均考不上,人已老了,還是童生,或稱老童生。若果縣、府、院三試都錄取了,進入府學、州(直隸州)學或縣學的,稱為進學,通名生員,即秀才的俗名。生員除了經常到學校、學官的監督考核外,還要經過科考選拔(未取者有錄科、錄遺兩次補考機會),方可參加本屆鄉試(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為舉人)。
童子試關卡重重,有否其他途徑入仕呢?其實,應試者老是不經過童子試、科考的,也能參加鄉試。方法是參加所謂「納粟入監」。這個制度始於明代中葉,一直行至清末。「納粟入監」就是化銀子捐一個監生,取得鄉試入場資格(更多的是,有錢不學的人捐監後並不入場應試)。這個途徑,往往被看輕,但也總有意外:明代羅圭七次應考都不能通過童子試,捐監後卻在鄉試、會試中連獲第一名。
鄉試在秋天(中秋前後)舉行,所以稱為秋闈(闈是考場的意思)。次年春季(在陰歷二月或稍後)舉行會試,稱為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部試、禮闈。會試之後是殿試。明清時代,正常情況下,這種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遇有國家慶典,增加恩科。
《水滸傳》有白衣秀才王倫。什麼是「白衣秀才」呢?難道他常穿白衣?其實,「白衣秀才」是指「不第秀才」。不第秀才」之稱,始用於宋代。
七、童生
即儒童,也叫文童。明、清兩代,凡習舉業的讀書人,在沒有通過考試取得生員(秀才)資格以前,不論年齡老少,均稱童生。
『叄』 女嬰取名
雨萱,凌亦,紫涵,諾依,憶晴,澈雪
『肆』 陳姓 女孩子 取什麼名字好
陳水新、陳筠伸、陳妍南、陳昆銘、陳姿念、陳哲人、陳雨源、陳宥汝、陳伶夢、陳其揚、陳仁綺、陳凡軒、陳宏冰、陳佳揚、陳瑩源、陳長亦、陳婷倫、陳呈茵、陳慈姍、陳玲順、陳乃安、陳慈陳、陳寧、陳玫諭、陳琪虹、陳石依、陳芷靖、陳明瑋、陳坤凌、陳陳梅、陳揚其、陳巧娥、陳傑陳、陳右春、陳木儀、陳侑修、陳妤新、陳旻芝、陳昕南、陳蓉陳、陳名淑、陳嘉甫、陳泰念、陳呈陳、陳義易、陳勛映、陳孔青、陳宗紫、陳維彬、陳岳萱、陳枝琪、陳竹松、陳睿易、陳芸康、陳枝瑞、陳亞發、陳枝顫筠剛、陳吉軒、陳軒俊、陳辛山、陳尹芷、陳阿強、陳昕弘、陳映彥、陳迪貴、陳壯孿、陳昆盈、陳茹珊、陳儀映、陳紹琪、陳星雪、陳宣妤、陳珍智、陳昆書、陳原諭、陳智蓮、陳忠湖、陳蕙哲、陳怡芳、陳祥信、陳士雲、陳盛男、陳豐玉、陳威樺、陳孔星、陳秀佩、陳汝霞、陳東欣、陳孜青、陳恆淑、陳宣裕、陳人夫、陳緯倩、陳振恬、陳星桓、陳琬誠、陳岳真、陳可卿、陳潔琇、陳名輝、陳瑞聖、陳明以、陳松雲、陳俊珍、陳元安、陳凱雨、陳升慧、陳宏貴、陳祥升、陳舜天、陳士人、陳夙喬、陳心喜、陳胤婷、陳以瑋、陳光淑、陳雅裕、陳雪緯、陳佳瑞、陳玄琪、陳天青、陳白傑、陳忠妮、陳陳白、陳其博、陳元治、陳琇升、陳木宇、陳宇旺、陳然真、陳正倫、陳裕月、陳侑發、陳萱宸、陳世卿、陳阿元、陳瑞盈、陳博源、陳玟其、陳吟桂、陳祥雲、陳偉軍、陳瑜鈺、陳虹康哪搭纖、陳旻人、陳祥明、陳馨裕、陳陳、陳旭哲、陳香茂、陳均山、陳伊福、陳迪鈺、陳秋萍、陳偉修、陳漢禾、陳水汝、陳陳仁、陳原孝、陳正瑄、陳庭和、陳函雅、陳宛信、陳屏明、陳巧一、陳儒慈、陳怡傑、陳冰南、陳宸新、陳貴志、陳水康、陳木琬、陳智麟、陳駿雄、陳夫琦、陳亞倩、陳允升、陳聿廷、陳佐欣、陳萱升、陳必城、陳廷星、陳白娟、陳協淑、陳光義、陳孔惠、陳旭俊、陳恆維、陳美蓮、陳名貞、陳軍卿、陳摯抓、陳伸菁、陳良智、陳傑茹、陳鳳潔、陳歡喬、陳仰念、陳胤謙、陳惟智、陳吟、陳夙新、陳亮諭、陳中陳、陳介幸、陳湖茹、陳靖岑、陳慧湖、陳凌紫、陳協偉、陳紫珠、陳卉蘋、陳採信、陳光汝、陳玫新、陳凡聖、陳靖堅、陳漢民、陳豪亨、陳妙綺、陳佩康、陳裕靖、陳儒嘉、陳貴惟、陳博瑜、陳禎陳、陳婷行、陳采德、陳姍群、陳以白、陳薇亦、陳凌姍、陳苓羽、陳芃茜、陳尹惟、陳富伸、陳駿一、陳旭裕、陳禎仁、陳泓佳、陳世山、陳安堅、陳定軍、陳華智、陳義妮、陳啟青、陳姵心、陳璇隆、陳薇原、陳玉惠、陳冰海、陳孝志、陳安辛、陳晉安、陳婷蘋、陳然樺、陳潔意、陳易來、陳胤琇、陳陳堅、陳仁隆、陳若彥、陳沛書、陳妤帆、陳迪諭、陳偉甫、陳登綺、陳佩湖、陳威倩、陳伊新、陳俊陳、陳昀富、陳偉春、陳仰倫、陳君貞、陳希聖、陳仁心、陳泰源、陳郁坤、陳石舜、陳璇儀、陳陽治、陳宗辰、陳尚玫、李仿陳孔伶、陳裕伸、陳冰陽、陳子雪、陳佐峰、
『伍』 2011年兔年10月天秤座女生應該取什麼名字要好聽又有意義的..父親姓陳
首先恭喜,天秤座盛產美女帥哥,此女孩一定會很漂亮!!
我也是10月的天秤座的哦~
兔子英文是rabbit,天秤座英文是libra,你就取一個他們兩個共有的近音字,瑞(睿)。。
陳瑞欣,陳瑞瑜,陳瑞盈,陳瑞思。等等
『陸』 2013年3月7日出生的女寶寶,父姓陳,母姓鍾,取什麼名好
陳中珣 陳秀中 陳柊{也念zhong,第一聲}雨 陳宛蕁 陳嘉文 陳曦彤
『柒』 我國古代曾出現過哪些狀元,他們當中最有名的是哪幾個人
中國歷代狀元之最
1.中國歷史虧扒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2.歷代狀元中,滑型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3.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4.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6.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7.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8.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楊寘(zhì,同『置』)、馮京、王岩叟等6人。
9.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10.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11.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12.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13.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14.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信空猜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15.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16.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 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17.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19.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等人一並處死。
21.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2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24.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25.中國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跡: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26.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註:清朝一代正宗江蘇籍狀元應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說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狀元)、王敬銘(康熙52年狀元)、秦大成(乾隆28年狀元)、徐郙(同治元年狀元)等4人嚴格說應屬上海人,而當時上海屬於江蘇;吳信中(嘉慶13年狀元)、黃思永(光緒6年狀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寧、寄籍在江蘇。就算除去這4人,江蘇的43人仍大大領先於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應為18人)。
27.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28.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29.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30.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31.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33.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34.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35.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36、歷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38、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
中國歷代狀元榜
隋代狀元(進士)榜
張損之 孫伏伽 侯君素 楊 纂 房玄齡 溫彥博 黃鳳麟
唐代狀元榜
孫伏伽 陳伯玉 杜 綰 李 琚 羊襲吉 常 袞 李 博 楊 凝 張正甫 陳 諷 班 肅 李顧行 韋 諶 裴 俅 李 余 李從實 狄慎思 莫宣卿 劉 蒙 趙 峻 許佑孫 歸 黯 羊紹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節 姚仲豫 嚴 迪 賈 至 楊 護 盧 庚 王 漵 王 儲 牛錫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盧 儲 李 合 陳 寬 崔 峴 顧 標 於 鑲 裴延魯 歸仁紹 鄭合敬 陸 扆 崔 膠 盧文煥 李 超 弓嗣初 常無名 李 嶷 崔 曙 楊 譽 洪 源 張 式 魏弘簡 盧 頊 鄭巨源 武翊黃 尹 極 白敏中 韋 籌 鄭 確 鄭 顥 盧 深 顏 標 薛 邁 李 筠 孔 緘 鄭貽矩 蘇 檢 裴 格 趙 蒙 鄭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閱 李巨卿 楊棲梧 楊 憑 崔元翰 尹 樞 李 隨 王源中 張又新 鄭 冠 宋 刓 李 肱 盧 肇 於 珪 崔 鉶 孫龍光 鄭昌圖 孫 偓 李 瀚 趙觀文 歸 佾 楊仲昌 許 且 范崇凱 王正卿 劉 單 楊 儇 蕭 遘 丁 澤 薛 展 賈 棱 封孟紳 柳公權 鄭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謙 鄭 言 張溫琪 李 億 韓 袞 孔 纁 鄭 藹 楊贊禹 崔 諤 歸 系 吳師道 王 維 徐 征 趙 岳 楊 紘 齊 映 黎 逢 鄭全濟 苑 論 陳 權 韋 瓘 獨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緯 鄭洪業 歸仁澤 崔昭緯 崔昭矩 楊贊圖 裴 說
五代十國狀元榜
崔 邈 陳 逖 崔光表 王 徹 王歸璞 黃仁穎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載 簡文會 梁 嵩 王克貞 伍 喬 盧 華 寇 湘 王 溥 樂 史 邱 旭 張 確 費黃裳 王崇古 盧 郢 楊 遂 鄧 及
宋代狀元榜
楊 礪 張去華 馬 適 蘇德祥 李景陽 劉 察 李 肅 劉蒙叟 柴成務 安德裕 張 拱 劉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呂蒙正 胡 旦 蘇易簡 王世則 梁 顥 程 宿 陳堯叟 孫 何 孫 僅 孫 暨 陳堯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曄 梁 固 張師德 徐 奭 張 觀 蔡 齊 王 整 宋 庠 徐鐸 王堯臣 王拱辰 張唐卿 呂 溱 楊 寊 賈 黯 馮 京 鄭 獬 章 衡 劉 輝 王俊民 許 將 彭汝礪 許安世 葉祖洽 佘 中 徐 鐸 時 彥 黃 裳 焦 蹈 李常寧 馬 涓 畢 漸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賈安宅 莫 儔 王 昂 何 煥 沈 晦 李 易 張九成 汪應辰 黃公度 陳誠之 劉 章 王 佐 趙 逵 張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問 蕭國梁 鄭 僑 黃 定 詹 騤 姚 穎 黃 由 衛 涇 王 容 余 復 陳 亮 鄒從龍 曾從龍 傅行簡 毛自知 鄭性之 趙建夫 袁 甫 吳 潛 劉 渭 蔣重珍 王會龍 黃 朴 徐元傑 吳叔告 周 坦 徐儼夫 留夢炎 張淵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陳文龍 張鎮孫 王龍澤
遼代狀元榜
高 舉 高 正 鄭雲從 石用中 王熙載 呂德懋 王用極 張 儉 陳 鼎 楊又玄 初 錫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楊 佶 史克忠 劉二宜 高承顏 史 簡 鮮於茂昭 張用行 孫 傑 張克恭 張仲舉 張 漸 李 炯 張 昱 張 宥 張仁紀 劉 貞 劉師貞 馮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張孝傑 梁 援 王 鼎 張 臻 趙廷睦 劉 霄 劉 瓘 李君裕 張 轂 文 充 冠尊文 陳衡甫 康秉儉 馬恭回 李 石 劉 禎 韓 昉 王 翚 李寶信 李 球 邊貫道
西夏狀元榜
李遵頊
金代狀元榜
劉 偽 許 必 胡 礪 趙 洞 石 琚 呂忠翰 楊建中 王彥潛 常大榮 鄭子聃 任忠傑 孟宗獻 徒單鎰 張行簡 王 澤 孫用康 楊雲翼 張 檝 納蘭胡魯剌 李俊民 李 演 張 本 李獻能 斡勒業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盧 亞 李 塘 趙承元 鄭時昌 武明甫 趙安時 趙安榮 劉 海 李 安 張繼祖 劉文龍 元 堪 劉仲淵
元代狀元榜
護都答兒 忽都達兒 普顏不花 霍希賢 泰不華 林濟孫 宋 本 捌 剌 張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篤列圖 王文燁 同 同 李 齊 拜 住 陳祖仁 張起岩 張士堅 阿魯輝 帖木兒 王宗哲 朶烈圖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繼志 侻 征 王宗嗣 買 住 魏元禮 寶 寶 楊 輗 張 棟 赫德溥化
明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
吳伯宗 丁 顯 任亨泰 黃 觀 張 信 陳安阝 韓克忠 胡 廣 曾 棨 林 環 蕭時中
馬 鐸 陳 循 李 騏 曾鶴齡 邢 寬 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盤 劉 儼 商 輅 彭 時 柯 潛 孫 賢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羅 倫 張 升 吳 寬 謝 遷 曾 彥 王 華 李 旻 費 宏 錢 福 毛 澄 朱希周 倫文敘 康 海 顧鼎臣 呂 柟 楊 慎 唐 皋 舒 芬 楊維聰 姚 淶 龔用卿 羅洪先 林大欽 韓應龍 茅 瓚 沈 坤 秦鳴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陳 謹 諸大綬 丁士美 申時行 范應期 羅萬化 張元忭 孫繼皋 沈懋學 張懋修 朱國祚 唐文獻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趙秉忠 張以誠 楊守勤 黃士俊 韓 敬 周延儒 錢士升 庄際昌 文震孟 余 煌 劉若宰 陳於泰 劉理順 劉同升 魏藻德 楊廷鑒
大西政權狀元榜
大西國,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發動農民起義推翻明朝統治。 明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覆滅,同年,張獻忠於成都建立「大 西國」政權,年號大順。大西國科舉設文、武二科。僅存文狀元龔濟民、武狀元張大受。其他情況不詳。
清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括弧中數字為及第公元年份)
傅以漸(1646) 呂 宮(1647) 劉子壯(1649) 鄒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圖爾宸(1655) 孫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馬世俊(1611) 嚴我斯(1664) 繆 彤(1667)
蔡啟僔(1670) 韓 菼(1673) 彭定求(1676) 歸允肅(1679) 蔡升元(1682) 陸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輿(1694) 李 蟠(1697) 汪 繹(1700) 王式丹(1703)
王雲錦(1706) 趙熊詔(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銘(1713) 徐陶璋(1715) 汪應銓(1718)
鄧鍾岳(1721) 於 振(1723) 陳德華(1724) 彭啟豐(1727) 周 澍(1730) 陳 倓(1733)
金德瑛(1736) 於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錢維城(1745)梁國治(1748)
吳 鴻(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畢 沅(1760)
王 傑(1761)秦大成(1763)張書勛(1766)陳初哲(1769)黃 軒(1771)
金 榜(1772)吳錫齡(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錢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長齡(1789)石韞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銜(1795)趙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顧 皋(1801)吳廷琛(1802)
彭 浚(1805)吳信中(1808)洪 瑩(1809)蔣立鏞(1811)龍汝言(1814)
吳其浚(1817)陳 沆(1819)陳繼昌(1820)戴蘭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頤(1826)李振鈞(1829)吳鍾駿(1832)汪鳴相(1833)劉 繹(1835)
林鴻年(1836)鈕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龍啟瑞(1841)孫毓溎(1844)
蕭錦忠(1845)張之萬(1847)陸增祥(1850)章 鋆(1852)孫如僅(1853)
翁同龢(1856)孫家鼐(1859)鍾駿聲(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綺(1865)洪 鈞(1868)梁耀樞(1871)陸潤庠(1874)曹鴻勛(1876)
王仁堪(1877)黃思永(1880)陳 冕(1883)趙以炯(1886)張建勛(1889)
吳 魯(1890)劉福姚(1892)張 謇(1894)駱成驤(1895)夏同龢(1898)
王壽彭(1903)劉春霖(1904)
太平天國狀元榜
武立勛 傅善祥 楊朝福 吳容寬 劉闥忠 朱世傑 喬彥才 葉春元 劉盛培 范朴園 沈掄元 吳鎮坤 汪順祥 陸培英 徐首長
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一旦高中狀元,披紅掛彩,敲鼓嗚金,騎馬遊街,可謂屙屎抽煙--前呼後涌,好不威風。舊時一幅對聯生動地描繪了狀元前後的境遇:
舊歲飢荒,柴米無依。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戚外親,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衣祿有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也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都來錦上添花。
狀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為駙馬,身價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盡榮華富貴。比現在的什麼「款兒」、「腕兒」、「星兒」神氣多了!
建朝代考狀元多以「八股文」為主。據史籍記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狀元503人;如加上遼、金兩代、張獻忠的大順朝廷以及太平天國狀元計48人,則中國歷代共有狀元551人(不包括武狀元及女狀元)。史料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位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狀元劉春霖;最年輕的少年狀元當數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八歲;最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生考了幾十次,直到七十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夙願!
二、女狀元
中國歷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則天,但女狀元幾乎沒有。傳說中女狀元倒不少:清乾隆年間,女作家陳瑞生創作了一部長篇彈詞《再生緣》,詞中女主人公孟麗君女扮男裝考中狀元,後當上宰相,終與失散的未婚夫皇甫夢華相遇、完婚;明代《四聲猿》雜劇中的《女狀元》描寫了一個叫黃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裝考中狀元的故事……當然,這些「花木蘭」式的女狀元都是文藝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歷史上第一位被人們稱作「女狀元 」且流傳甚廣的則是古臨邛(今四川省邛崍市)人黃崇嘏。
據《玉溪編事》 、《十國春秋》載:五代十國王建父子稱帝時期,蜀國臨邛出了個女詩人叫黃崇嘏。她童年喪失父母,但天資聰穎,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裝,勤學苦讀,琴棋詩畫,無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帶兵攻下臨邛,後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癢守城。一次,黃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氣)夜讀,不慎失火毀屋,被打入縣大牢。為求脫禍,她賦贊詩一首呈獻周庠:「偶辭幽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事政清如水鏡,絆他野鶴在深籠」。
周庠見詩中「政清如水」的贊語大喜愛其才,憐其年輕,便把她釋放留置府中,後調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戶參軍。府中上下均不知其為一弱女子。周庠後提出要招贅她為婿,黃崇嘏婉謝不允,乃賦《辭蜀相妻女》詩,後四句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堅然白壁姿。幕府若容為坦腹,原天速變作男兒」。坦露真相後,辭職還鄉隱居。時人敬慕她的才華,稱之為「女狀元」。明代徐渭的《女狀元》一劇,都是根據黃崇嘏故事編寫的。至今,邛崍市火井鄉崇嘏山上仍保存著「王蜀女狀元黃崇嘏之墓」。
嚴格說,歷史上真正參加科考而成為「女狀元」的只有太平天國時期20歲女子傅善祥。《清稗類鈔.考試類》記載:科考中一道題目取自《論語》的「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傅善祥一反眾議,「力辟『難養』之說,引古來賢女內助之功」大舉女性之作為,抨擊了封建大男子主義及孔子歧視婦女的錯誤觀點。傅善祥在當時的環境下敢於反對「男尊女卑」謬論,敢於批駁「千古聖人」孔子的的定論,其精神,其勇氣,深受洪秀全贊賞,親自選定她為狀元,並與她戴上花冠,穿上禮服,在鑼鼓喧天聲中遊街三天,出盡風頭。
時代在變革,社會在前進,科舉時代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狀元輩出的時代,不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單說那相似於古時狀元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來說,層出不窮,可能數也數不清啦!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的一個鎮
狀元鎮:轄 漁業大隊、狀元、龍騰、龍澤4個居委會;狀元橋、橫街、御史橋、山西、西台、石坦、甘嶴、三郎橋、大嶴溪、響動岩10個村委會。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 狀元
如解決了您的問題,請採納。
『捌』 國內的一線明星有哪些
一線的明星有很多人,舉例說明,比如國內的男影星,胡歌,鄧倫,張嘉益,陳坤,靳東,黃曉明等等。國內的女明星,孫儷,熱巴,楊冪,關曉彤,楊紫,周冬雨,張子楓,佟麗婭等等。
國內男影星
孫儷,一位清新亮麗的女明星,平平穩穩,踏踏實實,玉觀音,一雙綉花鞋,甄嬛傳,安家等等,讓我們感覺到這個看似柔弱的女人,骨子裡卻非常堅韌。對待生活,對待家人都是那麼積極熱情,充滿了儀式感。讓我們祝福她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