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歷史郡中國多少個

歷史郡中國多少個

發布時間: 2023-04-03 19:49:07

A.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行政區劃,共有多少州和郡

東漢末年:東漢末年,地方多事。靈帝中平五年(189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十三個州部為:司隸校尉部(治雒陽)、徐州刺史部(治郯縣)、青州刺史部(治臨淄)、豫州刺史部(治譙縣)、冀州刺史部(治高邑)、並州刺史部(治晉陽)、幽州刺史部(治薊縣)、兗州刺史部(治昌邑)、涼州刺史部(治隴縣)、益州刺史部(治雒縣)、荊州刺史部(治漢壽)、揚州刺史部(治歷陽)和交州刺史部(治龍編)。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又分涼州置雍州刺史部。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天下共有105個郡國,到漢獻帝建安時期已經增加到137個郡國。

三國時期實際上是延續的東漢的行政區劃,總共有十三個州,州下設郡,下面我給你詳細說一知廳下:
1、司隸(轄106個縣):相當於明清的直隸,首都洛陽所在地,有兩個巨型城市洛陽和長安,分別由河南尹和京兆尹管理,下設河內郡、河東郡、弘農郡、左馮孫猛指翊、右扶風。
2、豫州(轄98個縣):下設潁川、汝南、梁、沛、陳、魯六郡;
3、冀州(轄104個縣):下設魏、巨鹿、渤海、常山、河間、中山、安平、清河、趙九郡;
4、兗州(轄80個縣):下設陳留、東郡、東平、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八郡;
5、徐州(62個縣):設東海、琅琊、彭城、廣陵、下邳五郡;
6、青州(62縣):設濟南、北海、平原、樂安、東萊、齊六郡;
7、荊州(111縣):東漢原設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七郡;赤壁之戰後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陽、襄陽、南鄉歸曹操。這就是後來所謂的荊襄九郡。
8、揚州(92縣):設九江、丹陽、廬江、會稽、吳郡、豫章六郡。這就是東吳的基本領土,所謂的江東六郡。
9、益州(114縣)設漢中、巴郡、廣漢、牂柯、越巂、犍為、益州、永昌八郡,這就是蜀國的基本領土,聽名字就知道是漢族和西南少數民族混居的地方;
10、涼州(98縣)設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十個郡,是董卓的老巢,也是後來馬騰、馬超父子的根據地;
11、並州(98縣)設上黨、太原、上郡、西河、五原、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九郡;
12、幽州(90縣)設涿郡、廣陽、代郡、上古、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十郡,轄區已經到了今天的東北則配和朝鮮的部分地區;
13、交州(56縣)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已經包含了今天廣東、廣西和越南了。
三國大致上是:蜀國佔了益州和荊州的一部分,吳國佔了揚州、交州和荊州的一部分,其他都被魏國佔領。

拓展資料: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B. 秦朝到底設了多少個郡

秦朝初設了三十六個郡,後增設至四十餘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 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

郡以下設縣或道。縣是秦朝統治機構中關鍵的一級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內地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縣令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治安。鄉以下為里,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設里正或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布於城鄉各要地。

(2)歷史郡中國多少個擴展閱讀

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郡監,掌監察工作。

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確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嶧山刻石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這說明秦始皇認為廢分封行郡縣是消除各地兵爭所必須的。

秦朝創下的一套中央集權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

C.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中國分成多少個郡

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它們是:

地區 主要各郡

秦地 巴郡,蜀郡,隴西郡,北地郡歷老

趙地 太原郡,雲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 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

韓地 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楚越之地 漢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陽郡,陳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會稽郡,長沙郡,衡桐爛茄山郡

齊地 東海郡,齊郡,琅琊郡,膠東郡,濟北郡

燕地 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南越故地 閩中郡局察,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 九原郡

https://ke..com/item/%

D. 三國有哪幾郡哪幾州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三國鼎立的雛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疆域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攜灶鉛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

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辯凳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辯好益州南部。

3、東吳疆域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63]: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4)歷史郡中國多少個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縣、郡、州的由來:

1、縣的含義分為三個階段。

縣鄙之縣:西周時的「縣」指的是國都之外的郊區,與「鄙」同義。

縣邑之縣:春秋中後期,楚國最早出現了作為行政單位但長官世襲的縣,與邑(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同義。

郡縣之縣:由於《史記》的記載,人們通常認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設置的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東)是最早的建制縣。但我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發起人——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指出,郡縣之縣與縣邑之縣至少應該有四個差別。

一是國君直屬,二是長官不世襲,三是幅員或范圍一般經過人為的劃定而不純是天然地形成,四是縣以下還有鄉里等更為基層的組織。按照周振鶴教授劃分的標准,在戰國時期才出現我們所熟知的千古流傳的縣制。

2、「郡」究竟出現於春秋還是戰國時期,歷史地理學界有爭議。可以確定的是,郡的出現晚於縣,初期設置在邊遠荒僻之地,具有軍事防守性質,經濟開發程度低於縣,兩者不相統屬。

很多資料都說在秦代以前,郡比縣小。從斷代史的宏觀視角來看,這樣說也沒錯。但如果細致的劃分,便可以發現戰國後期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已經在郡下分設若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於縣,這便是郡縣制的雛形。當然,在秦朝之前,郡縣二級制屬於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區劃。

3、州。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傳說,把他們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圍劃分成九個區域,即人們常說的「九州」。關於九州的名稱,雍、冀、豫、荊、揚、兗這六個州是沒有爭議的。至於另外的三個州為:

《尚書·禹貢》認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禮·職方》認為是青州、幽州、並州。

《爾雅·釋地》認為是徐州、幽州、營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認為是青州、徐州、幽州。

E. 秦代到底設置多少郡

郡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始於春秋末年。因戰爭需要,各國在邊地設郡,面積雖大,但地位低於縣。到戰國時期,邊地逐漸繁榮,故於郡下設縣,形成郡、縣兩級制。郡長官稱守,初為武職,防戍邊郡,後逐步成為地方長官。
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地方行政區劃制度的萌芽和發展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健全郡縣制,並全面推行於全國范圍,成為政權組織地方行政區劃郡縣二級制。郡下設若干縣,郡縣長官均由中央任免,成為中央集權組織的一部分。作為地方政區最高一級的郡,秦代到底設置多少,因史無明載,故歷來無定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後,分全境為36郡,這是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由於第一部正史《史記》不立專篇地理志,未載其全名。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作「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巨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
清代以來多數學者認為裴說不足盡信,但諸家說法又各不相同:一說認為裴注內史(即秦京師)不應在郡數內,補以郯郡(洪亮吉《與錢少詹論地理書一》載《卷施閣文甲集》卷十);一說應去內史、鄣郡,增以郊郡、廣陽(毛岳生《秦三十六郡說》,載《休多居文集》卷一);一說應去內史、鄣郡、九原,補以陶郡、河間、閩中(王國維《秦郡考》,載《觀堂集林》卷十二);一說應去內史、鄣郡、黔中,補以桂林、南海、象郡(錢大昕《秦三十六郡考》載《潛研堂文集》卷十六)等眾多說法。
究竟秦一代共設置多少郡,目前學術界尚未定論。一般都認為36郡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的郡數,其後續有增析。但諸家的說法又各不相同,下列是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法:(1)秦36郡說。錢大昕主此說。這是與眾不同的一種說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後陸續有所增設和分置,但他根據《漢書。地理志》稱:秦置者二十有七;稱秦郡者一;稱故秦某郡者八,共三十六郡。秦二世改元以後豪傑並起,復稱六國,分置列郡,多有出於三十六郡之外者,不久仍復並省,故《班志》略而不言。(《秦三十六郡考》,載《潛研堂文集》卷十六)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亦同此說。
(2)秦40郡說。《晉書。地理志》主此說。雲:「始皇初並天下,懲戰國,削罷列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按:其郡名與裴注棚廳磨同)。於是興師逾江,平取百越,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凡四十郡。」主同此說者甚多,如楊守敬《歷代輿地圖。秦郡縣表序》、金榜《禮箋》附錄《地理志分置郡國考》,劉師培《左盦集。秦四十郡考》等等。
(3)秦48郡說。王國維主此說。他根據《史記》紀傳等史籍逐個考證,得出秦共置郡四十有八的結論。還以「秦以水德王,故數以六為紀」為依據,稱「二十六年,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三十六者,六之自乘數也,次當增鏈斗燕齊六郡為四十二郡。四十二者,六之七倍也。至三十三年,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北置九原,其於六數不足者二,則又於內地分置陳、東海二郡,共為四十八郡。四十八者,六之八倍也,秦制然也。」(《秦郡考》,載《觀堂集林》伏滑卷十二)。(4)秦46郡說。譚其驤主此說。認為錢大昕是「執泥於《班志》三十六郡目,置史漢紀傳於視若無睹,啁嘐再四,終難自圓其說」:「全祖望所得繁多,惟限於初並天下時之三十六郡」。楊守敬、劉師培等「因仍舊說,略無創獲」。王國維「乃推而及於嬴秦一代所有之郡,而不免好奇穿鑿」。
他依據《史記》紀傳、《水經注》、《華陽國志》等史籍逐個考實,得出秦一代建郡於史有徵者四十六,同時認為「然非得謂秦郡必止於是數」,他不同意王國維所謂「秦以水德王,故數以六為紀」用「六自乘和六之倍數」計郡的方法,王氏惟其秦置郡必為六之倍數,因謂東海與南海、九原等同置於三十三年之說則殊嫌無據。秦置東海之年,史無明徵,《始皇本紀》,三十五年,立石東海上胸界中,以為秦東門,疑即在是年。又如「漢以五數為紀,百三郡國何嘗為五之倍數乎?」(《長水集》上,人民出版社)
此外馬正林認為秦王朝共設多少郡,「大致說來,以四十一郡的說法比較妥當,若再加上設在國都咸陽的內史,一共為四十二個郡級單位(《中國歷史地理簡論》,陝西人民出版社)。
秦一代設多少郡,自清代以來,研究它的學者不少,長期爭論不休,成績甚微,尚無實質性的突破。這是因為第一部正史《史記》不立專篇地理志記敘秦郡設置及沿革,只散記於紀傳之中,難免有不全之紕漏,以致秦全部郡數無法見於一代之史,年代久長也就難以搞清楚。後世只能根據現存的材料加以考訂,在史無明說的情況下,難怪僅一郡的設置時間就有多種看法相持不下。因此,要真正求得2000多年前秦郡實際數目,徹底揭開秦郡數之謎,無疑是相當困難的。

F. 中國行政區劃的州郡時期


在夏商周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在原始社會,人們按氏族埋跡、部落進行生產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區劃,也沒有地域區劃的概念。直到夏朝建立,中國行政規劃才漸漸萌芽。對於先秦時期行政規劃有「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說,其中以「九州」之說較為有名。它是傳說中夏帝朝大禹時代的中原地區的行政區劃制度,起於春秋、戰國時代。在西漢以前,都認為「九州」系禹治水後劃分的,但具體的說法各書所載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種說法:(1)《尚書·禹貢》記載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2)《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幽州,無梁州;(3)《周禮·職方》有幽州、並州,無梁州、徐州;(4)《爾雅·釋地》有幽州、並州、營州,無梁州、青州、徐州。各地所載各州的地域亦不盡相同,如泰山以北、以東地區在《禹貢》中屬於青州,在《職方》中屬於幽州;《職方》中的青州相當於《禹貢》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這些「九州」說實際上是春秋、戰國時期學者對當時所知周王朝領土所做的地理區域的劃分,並不是某個朝代的行政區劃。然而,在歷史上把它們長期地誤認為是行政區劃。在西漢以前,誤認為《禹貢》是大禹治水後所劃分的九州,代表夏帝朝的行政區劃制度;《漢書·地理志》最先把《周禮·職方》中的九州誤稱為代表周王朝的行政區劃制度;三國時期魏人孫炎在注釋《爾雅》時,又把《爾雅·釋地》中的九州牽強附會地解釋為代表商帝朝的行政區劃制度;以後的經學家進一步推而廣之,把「九州」誤稱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區劃制度。
商帝朝、周王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國」,各個領主在自己的封國內獨立為君主:「天子擁有天下、諸侯擁有國、士大夫擁有采邑」,整個商、周朝無所謂任何行政區劃。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周室衰微,一些諸侯國逐漸強大,開始發展中央集權制度。他們在新開拓的疆土上不再進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統治,為了便於統治,開始萌生了縣、郡等行政區劃的單位。
公元前221年,秦國最後滅齊國,秦皇朝建立。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常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
秦朝行政區劃分為郡、縣兩級,以郡統縣。秦始皇在前221年分全國為36郡,到秦末增加到40多個郡。縣共有1000多個,一個郡一般管十幾到二三十個縣。
縣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行政區劃單位名稱,早在公元前688年(春秋初期),秦國便設立了縣。《史記·秦本紀》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縣杜、鄭」。就是說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開拓的疆域首先設立櫻液團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甘谷縣),第二年又設置杜縣(今陝西杜陵縣)、鄭縣(今陝西華縣)。接著,楚、晉等國亦置縣。
現在看到的最早的關於郡的記載見於《國語·晉語》。晉國公子夷吾對秦公子摯講,「君實有郡縣」。意思是說,晉國猶如秦國的郡縣。這是魯僖公九年(前651年)的事,說明秦國在公元前651年即春秋前期已置有「郡」。戰國時代,郡的設置增多。例如,《史記·秦本紀》記載,惠脊橘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納上郡十五縣」;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漢書·地理志》雲:「秦京師為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內史為秦國都所轄的地區,當時唯有它不稱為郡。始皇二十六年置36郡,其後陸續有增置,最後秦郡究竟有多少?當年所置的36郡,是否包括內史?對此前人有多種說法,直至今天仍有分歧。現按較多學者認可的全祖望在《漢書地理志稽疑》中的考據,摘錄秦郡如下:
內史,領京畿諸縣,不在36郡內。
隴西、北地、上郡、漢中、蜀郡、巴郡、邯鄲、巨鹿、太原、上黨、雁門、代郡、雲中、河東、東郡、碭郡、三川、潁川、南郡、黔中、南陽、長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東海、會稽、齊郡、琅邪、廣陽、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以上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為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平百越後置設。
九原,始皇置。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伐匈奴,收回河西40餘縣(今河套一帶),置九原郡,當不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內。但具體置郡時間至今未見有力證據。
閩中郡,始皇置,不知具體置年。但從地理位置而言,當在始皇三十三年南平百越後所建。
《漢書·地理志》所雲36郡中,少了楚郡、黔中(這兩郡見於《史記》)、東海(見於《水經注》)、廣陽(見於《漢書·地理志》本注),而多出南海、九原、桂林、象郡。這就給秦郡的歷史分歧留下了根子。事實上,始皇統一中國時分設36郡中,沒有南海、九原、桂林和象郡,當時南海等郡地還未納入秦王朝的版圖。所以,《漢書·地理志》載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中所缺4郡,應按《史記》等書補充楚郡等4郡。
以上共為42郡(包括內史)。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認為秦王朝共有47郡。
到了漢朝,有些郡分封給諸侯王,稱為王國。漢朝初年諸侯王掌有王國的實權,一國可以有幾個郡。
漢初,劉邦鑒於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訓,廣建王侯。先封「異姓七國」(韓、趙、楚、淮南、燕、長沙、梁),繼而在消滅異姓六國(長沙除外)的過程中建立「同姓九國」(楚、荊、代、齊、趙、梁、淮陽、淮南、燕),實行了郡、國並存制。

雖然劉邦通過各種途徑除去了韓信、英布等大部分的異姓王,但仍設立了九個劉姓諸侯王以為朝廷之援。此時的諸侯國實力強大,有獨立的軍事政治體制與職權,而且多數跨數郡之地,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天下六十餘郡,有四十餘郡在各諸侯王手中,而漢天子所掌握的郡尚不足二十。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朝廷多次設法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最終爆發了「西漢七國之亂」。漢廷平定諸王叛亂後,通過推恩令等手段乘勢削減諸侯王國領土,撤銷了諸侯王的統治權,規定一國只能管一郡,王國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和國在行政區劃制度上已沒有了區別,不同的只是名稱而已。而且諸王的軍政權力也被剝奪,僅保留其在封地內的財政收入(王國的稅收不交給朝廷)。
國內基本安定的情況下,漢武帝朝大幅拓展了國土疆域,在北方、西北、西南地區都控制了中華文明之前從未到達的區域。面對歷史上前無古人的遼闊疆域,武帝除了增設郡縣外,還建立了刺史制度,把全國的郡國分為13個刺史部,另外首都附近的7個郡稱為司隸校尉部,這是一種監察區域,並不是行政區域,刺史只負責監察地方長官,不管地方行政。這些刺史部的名稱大多以《禹貢》、《職方》里的州名命名,所以當時人常稱一部為一州,進而形成了刺史部或「州」的概念。雖然此時的州並非正式的行政區劃,但是它可以有效的將朝廷直接管理的對象從一百多個郡國單位,縮減到十幾個州的單位,對今後數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後期全國有103個郡、國,其中除三輔(沿京畿地區的三郡)外,有郡80、國20;大郡領縣三、五十個,大國領縣最多十餘個,小國僅領縣三、四個。可見,西漢末年郡和國級別雖相同,實際上是郡大國小。
西漢還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執掌西域軍政大權。
東漢行政區劃,在漢光武帝劉秀時確定,基本沿用了西漢的郡縣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體制,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將司隸校尉部於其餘十二州並列,將北方的朔方刺史部並入並州,將南方的交趾改名為交州。到東漢中期,又在邊境的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了屬國,相當於郡一級的政區。
州在東漢並不是一級行政區劃。直到東漢末年,州刺史仍然只是沒有固定治所的高級監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縣令。但到了黃巾之亂後,漢靈帝為了對抗各地黃巾軍余部及其它叛亂勢力,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州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成為郡以上的一級政區。而且刺史與州牧被授權統一掌管一州實際軍政大權,最終促成了天下分裂割據的局面和三國時代的出現。州牧與刺史因此成為東漢末年第一級地方行政長官,權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晉升州牧。於是,全國的行政區劃由虛的三級制演變為實的三級制,由郡縣制演變為州郡縣制。東漢末,曹操又倡復「九州說」,廢幽、並兩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隸校尉部和涼州,並為雍州;棄交州,分入荊、益兩州。全國僅有兗、豫、青、徐、荊、揚、冀、益、雍9州。
三國行政區劃制度與東漢末年極為相似,唯各州刺史、州牧的權利進一步增大,三國機要人物諸如劉備、曹操、諸葛亮等都曾擔任州牧。
州的劃分,以東漢十三州為基礎,但是又有少數拆分州郡的情況。194年,東漢將涼州東部與司隸西部合成雍州,213年,涼州被並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復涼州。荊州、揚州長期被曹魏與東吳分佔,而且由於其本來面積廣大,所以增設了大量郡置。226年,東吳從交州中分出廣州,後取消,後又復設。
蜀漢滅亡後,晉在269年左右從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後又在南中設立寧州,從雍、涼、梁中又分出秦州,從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後加上東吳的交州、廣州,形成統一初年的十九州格局。
三國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三個國家都號稱是正統,且名義上的目標都是統一天下。其中蜀漢雖然偏居中國的西南部,但是其勢力的很多重要人物的祖籍或故鄉都在中國北方。於是他們被封侯時,其封地很多是其籍貫所在地,實際根本不可能獲得曹魏境內的封邑的收入,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虛封」、「遙領」的列侯。最著名的如丞相諸葛亮被封「武鄉侯」,武鄉是其故鄉徐州琅邪郡的侯國。此外,蜀漢還有為侯設縣的情況,如關羽曾被東漢封為「漢壽亭侯」,劉備入蜀後改葭萌縣為漢壽縣。張飛的「西鄉侯」封邑漢中郡西鄉縣,也是因侯而名。
西晉行政區劃,繼續承襲了東漢末年奠定的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結束了三國時期近百年的戰亂,於是對天下州郡重新進行合並劃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國的州制,對於原蜀漢和遼東等較難管控的地區實行進一步的劃分,建立了十九個州。但是西晉的統一十分短暫,僅三十多年後就面臨滅亡的局面,在此期間又分出了兩個州,最終滅亡時共有二十一州。
三國時魏有十二州,吳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晉將吳、魏分治的荊州、揚州合並,得十五州。晉武帝從原涼州中分出了秦州,從益州分出了梁州、寧州,從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計十九州。晉惠帝分荊、揚置江州,晉懷帝分荊、江、廣三州置湘州,最終得二十一州。
西晉各州的長官仍稱刺史,而且制度進一步明確,其輔官有別駕、治中、諸曹從事等。郡的長官仍稱太守,而各諸侯王國的長官則稱內史。縣的長官仍然是縣令或縣長。
西晉的諸侯王體制與前幾朝有很大區別,雖然仍然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卻不「就國」,而是繼續在朝廷任職。於是雖然各王在自己封地的權力與東漢、三國時一樣,僅限於財政收入而無任何實權,但他們在朝廷掌握的政權兵權卻成為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日漸權大的諸王引起了「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晉室南遷,偏安江左,宋、齊、梁、陳先後承襲,社會局勢一直不安寧,正如《宋書·州郡志》所說的:「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歷不等。」北方在十六國統治之下更是兵戈擾攘,各國在統治所及的較小區域中分置了許多州,並且變幻無常,州制又陷於混亂。
據《通典·州郡典》等記載,東晉時南方有十多個州,南朝宋、齊時增至20多個州,到梁朝後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以疆域相差無幾的南朝陳國和三國吳相比較,陳國的州數是吳國的16倍。北魏統一北方後,太武帝真君元年(440年)有實州15,孝文帝太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則達80餘州。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的州竟達211個。州置如此之濫,郡、縣的設置也就可想而知,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南朝後期的郡達380餘個。真是「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
隋朝行政區劃,在該朝短暫的歷史中仍發生兩次重大變化。隋文帝楊堅基本統一天下後,鑒於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州郡縣三級制已經混亂不堪,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隋煬帝楊廣繼位後,不久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從形式上恢復到了秦朝時的架構。
隋朝取代北周前的大象二年(580年),天下已經出現了211州、508郡、1124縣,一個郡一般只轄一至三個縣,三級行政區劃的意義已經不大,許多郡的太守實際不理事,但這個額外的行政機制卻仍造成地方官僚體系龐大,增加政府與人民的負擔。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諸郡,「罷天下郡」,改變了存在近700年的州郡縣體系。隋煬帝登基後,並省了一部分州,並且很快在大業三年(607年)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隋朝實際實行州縣二級制的時間略長於郡縣二級制,但是由於此後《隋書》記錄的是隋煬帝改制後的郡縣情況,隋文帝的州縣體系的很多細節已經遺失。
雖然隋朝實行的是二級制,從形式上恢復到了秦朝與西漢的架構,但是實際天下的郡數已經遠遠超過了秦時的36郡、48郡,達到了鼎盛時期的190郡,朝廷並無法同時高效管轄近兩百個一級行政單位。隋朝行政區劃隨著王朝滅亡後,後繼的唐朝、北宋等逐漸又提出了「道」、「路」作為新的一級區劃,恢復三級制。宏觀上,隋朝是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劃沿革中重要但是相對不成熟的一個過渡階段。

G. 中國有多少郡

中國古代最初是沒有郡的,郡始現於戰國時期,秦朝郡縣制才真正產生了郡
秦朝當時設了36個郡

H. 你一定不知道的歷史知識!剛一統天下的秦國,到底有幾個郡

統一後秦國郡縣一共有36個。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西周時期流傳下來的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 其後南並耐螞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沖早分析出東海、恆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秦朝沒有採用分封制,而是採用郡縣制,最初將昌判埋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後來增加至四十八個。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7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4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1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7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9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30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76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53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