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建制鎮有多少人口
Ⅰ 建制鎮什麼意思
建制鎮物團虛的意思是設立鎮。建制鎮指的是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鎮,中國建制鎮自北魏開始逐步形成,罩燃經過調整、衰落、恢復、發展四個時期,隨著建制鎮的增長,進一步推動城市化進程。
建制鎮什麼意思
建制鎮的具體標准為聚居常住人口在2500人以上,其中非農業人口不低於70%,主要起到合理規劃、合理布局的作用,副縣級鎮的行政區類別也屬於建制鎮。
鎮這一名稱最初出現於公元4世紀北魏時代,是小型軍事據點,宋代商品經濟發達,鎮成為商業和手工業較集中、縣以下的市鎮地方行政建制。
與建制鎮相對的叫做非建制鎮,指鄉、民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經縣級人民政府確認,由集市發展或廳而成的作為農村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的鎮。
Ⅱ 什麼是建制鎮用地
建制鎮用地,是指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為實施城鎮規劃需要佔用的土地,既包括城鎮住宅和公共建築用地,也包括工礦倉儲用地、商仿頃遲服用地和其他特殊用地等。建制鎮是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
建鎮的條件在不同國家各有不同規定;在同一國家,對不同地區和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有相應規定。中國建制鎮自北魏開始逐步形成,經過調整時期,衰落時期,恢復時期,發展時期。按照建鎮標准,搞好規劃,合理布局,使小城鎮建設真正起到促進城鄉物資交流和經濟發展的作用。
建制鎮發展時期
1984年後,中國建制鎮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建制鎮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於農村工業化的迅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帶動國民經濟結構的整體變遷。1984年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建制鎮標準的報告》,對建制鎮的標准重新進行了修訂。
凡縣級地方國家機關所在地,或總人口在20,000人以下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超過2000人的,或總人口在20,000人以上備李的鄉,乎伍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佔全鄉人口10%以上;或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稀少的邊遠地區非農業人口雖不足2000人,確有必要都可建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建制鎮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建制鎮用地
Ⅲ 建制鎮什麼意思
建制鎮的意思是設立鎮。
建制鎮是指由省、自治州、市轄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鎮,中國建制鎮自西漢逐漸逐步完善,通過調節、沒落、修復、發展趨勢四個時期,伴隨著建制侍鏈鎮增長,進一步推動城鎮化進程。建制鎮的實際標準是聚居居住人口在2500人以上,在其中非農業人口不少於70%,關鍵具有合理安排、合理配置的功效,副縣級鎮的行政區域類型也是屬於建制鎮。
與建制鎮相對應的稱為非建制鎮,指鄉、民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城市和經縣市級人民政府確定,由大集發展趨勢而成做為農村集體經濟、文化與生活服務中心的鎮。
建制鎮和鎮有什麼區別
1、編制不同
建制鎮即設鎮,是指經省、沖談肆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鎮,在國家有正規編制的。普通鎮是指鄉、民族縣人民所在地和經縣級人民確認由集市發展而成散轎的作為農村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的鎮,沒有正規編制的,縣級人民政府確認並稱作的鎮。
2、規劃不同
建制鎮規格要高於普通城鎮,建制鎮的各項規劃是要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的方向和規格是跟縣城規劃並齊的。普通鎮的區別在於,鄉的區域面積小、人口規模少、經濟發展弱,並以農業人口為主。
Ⅳ 江蘇泗洪縣的26個鎮名
青陽鎮 泗洪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在縣境中部,寧徐公路東側。面積6平方公里。人口8.1萬。轄22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1949年為青陽鎮。1958年置青陽公社。1962年復設青陽鎮。鎮人民政府駐地青陽,1949年始為縣治。據傳此地為少昊氏封地,以少昊字青陽得名。
半城鎮 在泗洪縣東南部,東瀕洪澤湖。面積18.4平方公里。人口1.5萬。轄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1949年置雪楓鎮,為紀念新四軍師長彭雪楓,故名。1958年改公社,1964年更名為半城公社。1983年改置鄉。1985年改置鎮。駐地半城,傳南北朝建徐城,在今半城西南500米,土基猶存少半,故名。清為泗州治,新城沿用舊名
界集鎮 在泗洪縣東北部。面積90平方公里。人口3.8萬。轄19個村委會。1949年置界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鄉。1989年改置鎮。駐地界集,原名沙砬口,曾為蘇皖兩省交界處,清嘉慶前稱界頭集,後稱今名。
臨淮鎮 在泗洪縣東南部,伸入洪澤湖,三面環水。面積20.4平方公里。人口1.6萬。轄14個村委會。1949年置臨淮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鄉。1993年改置鎮。駐地臨淮頭,漢置臨淮郡於此,以臨近古淮河得名。
金鎖鎮 在泗洪縣北部。面積78.8平方公里。人口3.9萬。轄18個村委會。1949年置金鎮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9年改置金鎖鎮。駐地金鎮,清同治元年(1862年),築圩駐重兵,名公安鎮,五年(1866年),清軍在此鎮壓農民起義軍得勝後,將公安鎮改名金鎖鎮,後簡稱今名。
歸仁鎮 在泗洪縣北部。面積112.7平方公里。人口5.3萬。轄25個村委會。1949年置歸仁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鄉。1989年復置鎮。駐地歸仁,名取儒家天下歸仁之意。
上塘鎮 在泗洪縣西南部。面積133.8平方公里。人口4.9萬。轄20個村委會。1949年設上塘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9年改置鎮。駐地上塘。
雙溝鎮 在泗洪縣南部。一指建制鎮,一指自然鎮。建制鎮面積97.6平方公里。人口4.6萬。轄5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1949年置雙溝鎮,1989年雙溝鄉並入。自然鎮為鎮人民政府駐地,宋代因臨淮河,得名順河集,又名水集。後因東西兩側有兩條大溝得名雙溝,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雙溝鎮。
蘆溝鄉 在泗洪縣中部。面積67.5平方公里。人口2萬。轄12個村委會。1962年置蘆溝公社。1983年改置鄉。以境內蘆溝橋得名。駐地黃檯子。
曹廟鄉 在泗洪縣東北部,成子湖西北岸。面積93平方公里。人口3.3萬。轄20個村委會。1949年設曹廟鄉。1959年置曹廟公社,後改曹庄公社,1981年復名曹廟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曹廟,清代曹氏建宗祠於此,得名曹家廟。民*國元年改今名。
大樓鄉 在泗洪縣中部。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2.7萬。轄16個村委會。1949年設小樓鄉。1962年改公社,1968年駐地遷今址,1981年改名大樓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大樓,傳清代許姓武舉人在此建樓。故名。
車門鄉 在泗洪縣西部。面積117.4平方公里。人口4.1萬。轄22個村委會。1949年置車門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車門。
陳圩鄉 在泗洪縣東南部,洪澤湖西岸。面積73.8平方公里。人口3.4萬。轄21個村委會。1949年設陳圩鄉。1962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陳圩,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陳姓在此築圩得名。
峰山鄉 在泗洪縣西南部。面積56.8平方公里。人口2.5萬。轄17個村委會。1949年設前窯鄉。1958年置峰山公社。1983年改置鄉。以1949年前峰山區命今名。駐地前窯,傳明時建2窯,此窯在南,得名前窯。
成河鄉 在泗洪縣東部,洪澤湖西岸。面積12.3平方公里。人口9000。轄8個村委會。1958年置成河公社,以在成子湖畔得名。1983年改置鄉。駐地尚嘴,尚姓始居伸入洪澤湖中的灘頭,故名。
魏營鄉 在泗洪縣西南部。面積134.1平方公里。人口4.6萬。轄25個村委會。1949年置魏營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魏營,傳三國魏屯兵於此,清代名魏家營,民*國時稱今名。
西陳集鄉 在泗洪縣北部。面積79.5平方公里。人口4.9萬。轄20個村委會。1949年設陳集鄉。1959年置陳集公社,1981年更名西陳集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陳集,以陳姓在此興集得名。
天崗湖鄉 在泗洪縣西南部,天崗湖東岸。面積90.8平方公里。人口3.1萬。轄22個村委會。1949年設王集鄉。1961年置王集公社。1983年改置鄉,以天崗湖更今名。駐地王集,清末已成集,以姓氏得名。
孫園鄉 在泗洪縣東南部。面積71平方公里。人口3.4萬。轄17個村委會。1949年置孫園鄉。1958年設崔集公社,1960年從崔集遷址至孫園,1981年更名孫園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孫園,孫姓始居,有柿樹園,故名。
四河鄉 在泗洪縣西南部。面積61.8平方公里。人口3.4萬。轄20個村委會。1980年置四河公社。1983年改置鄉。以其境四面環河命名。駐地蘇檯子,以蘇姓在此築台得名。
石集鄉 在泗洪縣中部。面積59.2平方公里。人口2萬。轄14個村委會。1949年設石集鄉。1962年置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石集,石姓始居,清代名石家集,民*國後稱今名。
太平鄉 在泗洪縣東部,成子湖西岸。面積73.9平方公里。人口3.2萬。轄21個村委會。1949年設太平鄉。1962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太平。
朱湖鄉 在泗洪縣中部。面積70.8平方公里。人口3.9萬。轄19個村委會。1949年設朱湖鄉。1962年置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朱湖,傳朱姓從山東遷居湖邊,故名。
重崗鄉 重(chóng),讀作「蟲」。在泗洪縣西部,蘇皖兩省交界處。面積96.4平方公里。人口2.9萬。轄14個村委會。1958年建重崗公社。1983年改置鄉。以境內重崗山得名。駐地袁集,其地有廟,袁姓始居,故名袁廟,後興集,得今名。
梅花鄉 在泗洪縣西北部,蘇皖兩省交界處。面積95.5平方公里。人口3萬。轄15個村委會。1949年置梅花鄉。1962年設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吳集,吳姓始居,1947年設集市,故名。
龍集鄉 在泗洪縣東部,成子湖西岸。面積76.3平方公里。人口3.5萬。轄14個村委會。1949年置龍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龍集,龍姓始居,故名。
Ⅳ 什麼是建制鎮
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鎮。
建鎮的條件在不源岩同國家各有不同規定;在同一國家,對不同地區和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有相應規定。中國建制鎮自北魏開始逐步形成,經過調整時期,衰落時期,恢復時期,發展時期。按照建鎮標准,搞好規劃,合理布局,使小城鎮建設真正起到促進城鄉扒帆物資交流和經濟發展的作用。
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鎮的設置缺乏統一規定,鎮建制過多。到1954年底,全境設有5400個鎮,其中人口2000以下的920個,人口2000—5000的2302個雹此御,人口5000—10000的1373個,人口10000—50000的784個,人口50000以上的21個。
1955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設置市、鎮建制的決定》,明確了設鎮標准。1975年和1978年的兩部憲法均廢除鄉建制,而保留了鎮建制。
Ⅵ 2009年昌邑市共有幾個建制鎮呀分別是那些,人口數據。
歷史文化悠久 昌邑秦時設縣,宋朝定名,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史稱鄑邑,北海,都昌。1994年7月撤縣設市。
古稱鄑邑、都昌。春秋時設城邑,本齊之都昌邑,漢因置都昌縣。唐朝時,稱北海。宋啟衡建隆三年(962年),稱昌邑,以邑在漢之都昌城,故名。1994年6月10日,撤銷昌邑縣,以原昌邑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縣級昌邑市。
1993年7月2日,撤銷昌邑縣龍池鄉,設立龍池鎮;撤銷青鄉鄉,設立青鄉鎮;撤銷卜庄鄉,設立卜庄鎮,撤銷倉街鄉,設立倉街鎮;撤銷丈嶺鄉,設立丈嶺鎮。
薯旁廳1995年,昌邑市轄13個鎮、9個鄉:都昌鎮、柳疃鎮、青鄉鎮、龍池鎮、卜庄鎮、倉街鎮、飲馬鎮、塔耳堡鎮、岞山鎮、石埠鎮、圍子鎮、下營鎮、丈嶺鎮、李家埠鄉、夏店鄉、東冢鄉、宋庄鄉、南逄鄉、流河鄉、雙台鄉、太保庄鄉、北孟鄉。
1996年12月27日,撤銷昌邑市北孟鄉、李家埠鄉,設立北孟鎮、李家埠鎮(魯政函民字[1996]62號)。
1997年7月4日,撤銷都昌鎮,分別設立奎聚、都昌兩個街道辦事處(註:以原都昌鎮北海路以東的行政區域設立奎聚街道辦事處,以原都昌鎮北海路以西的行政區域設立都昌街道辦事處),將雙台鄉的北褚、南褚、東褚、前埠、後埠5個行政村,南逄鄉的劉埠、王逄2個行政村,李家埠鎮的高家道照、長埠2個行政村劃歸都昌街道辦事處管轄(魯政函民字[1997]28號)。
1997年7月9日,撤銷宋庄鄉,設立宋庄鎮(魯政函民字[1997]31號)。
2000年,昌邑市轄2個街道、15個鎮、6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683182人,各鄉鎮人口: 奎聚街道 52339 都昌街道 37342 李家埠鎮 29325 柳疃鎮 30103 青鄉鎮 19711 龍池鎮 25526 下營鎮 7909 卜庄鎮 31930 圍子鎮 41922 倉街鎮 27408 宋庄鎮 30513 石埠鎮 30738 飲馬鎮 44560 北盂鎮 39933 昨山鎮 35531 丈嶺鎮 24907 塔耳堡鎮 32513 南逄鄉 22445 雙台鄉 31126 東冢鄉 18481 夏店鄉 20300 流河鄉 17850 太保庄鄉 30770
2001年,昌邑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李家埠鎮劃歸奎數隱聚街道,青鄉鎮劃歸柳疃鎮,南逄鄉劃歸都昌街道,下營鎮和東冢鄉劃歸夏店鄉,倉街鎮劃歸圍子鎮,流河鄉劃歸石埠鎮,塔耳堡鎮劃歸丈嶺鎮。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總面積1812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11個鎮、2個鄉,818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68.0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54萬人。
2003年,全市總面積1812平方千米。轄15個鄉(鎮、辦事處),818個行政村(居委會) 。年底全市總人口67.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萬人。
2006年,昌邑市轄2個街道、11個鎮、2個鄉:奎聚街道、都昌街道、柳疃鎮、龍池鎮、夏店鎮、卜庄鎮、圍子鎮、宋庄鎮、石埠鎮、飲馬鎮、北孟鎮、岞山鎮、丈嶺鎮、雙台鄉、太保庄鄉。
2007年,昌邑市將2個街道、11個鎮、2個鄉調整為2個街道、6個鎮、1個鄉:撤銷雙台鄉,並入都昌街道;撤銷夏店鎮,並入卜庄鎮;撤銷宋庄鎮,並入圍子鎮;撤銷石埠鎮、岞山鎮,並入飲馬鎮;撤銷丈嶺鎮,將原丈嶺鎮的40個村(即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前原丈嶺鎮轄區)與太保庄鄉合並設立太保庄鎮,將原丈嶺鎮的45個村(即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前原塔耳堡鎮轄區)並入北孟鎮。
2007年,將太保庄鎮、岞山鎮、丈嶺鎮(連同峽山及峽山水庫)劃歸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還包括飲馬的幾個村)。
2008年,將部分村莊的歸屬鄉鎮做了調整。比如原屬於北孟的小營村劃分給飲馬鎮。
2009年恢復下營鎮,成立石埠經濟發展區。
2010年,昌邑市撤銷圍子鎮設立圍子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