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長城修建花了多少年

中國長城修建花了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3-04-17 22:08:01

① 萬里長城修建了多少年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② 長城建造花了多少年

長城建造花了多少年

1.花了282年才完成2.另說法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割據稱雄,在本國周圍修築了保衛性的城牆,這些城牆很長,叫做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北部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擾,將原來燕國、趙國、秦國北境的長城連結起來,築起了10000多華里的長城,所以稱為「萬里長城」,為了區分以後各朝修築的長城,歷史上把它叫做「秦長城」。
那麼,秦長城是什麼時間開始修建的?
共用了多少年修成的?(公元前217年開始修築,共花費9年的時間。)(前217年)(出示秦長城圖)下面我們看第二道思考題:秦長城的起止點、長度和作用?(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秦長城的作用讓學生畫在書上。)(: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10000)
小結:秦長城的修建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給勞動人民帶來了災難,由於工程緊迫、條件艱苦,許多勞動人民因苦役而慘死在長城腳下。民間流傳的孟姜女的故事,就是當時情況的一個寫照。下面就請同學們聽錄音故事《孟姜女哭倒長城》(附後)。
秦朝以後,漢、唐、明、清等各個朝代,都不斷修建長城,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漢朝和明朝。下面我們再分別了解一下漢長城和明長城的簡要情況。(板書:漢長城明長城)
漢朝的長城是長城歷史明凱上最長的時期,(:最長)全長達兩萬多里,(:20000)至今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一線的萬里古道上猶然可見。
到了明朝,從明太祖朱元璋起,到神宗萬曆皇帝止,前後用230多年的時間修整長城,是長城修建史上規模最大、修築技術最高的一次。(出示明長城圖)下面我們看一下明長城的起止點、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口,全長12000多華里。)(: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口12000)
綜上,始建於公元前217年,至今2000多年

長城建造了多少年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 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長城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空槐棗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斗拆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等民族的劫掠。
秦趙燕長城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 長城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物,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歷史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限制游牧民族的快速機動能力,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不怕苦的精神、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南長城
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為代表的南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我們的記憶。
1.楚國長城
楚長城築於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用於防禦鄰國的進攻。
2.齊國長城
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
3.中山國長城 南長城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
4.魏國長城
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5.韓國長城
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
編輯本段
防禦工程體系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新書·過秦》)漢武帝時,「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漢書·匈奴傳》) 長城上最好的關城:嘉峪關「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的趙武靈王正是以「變俗胡服,習騎射」而著稱於世的政治家(《史記·匈奴列傳》)。事實上,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於北方的游牧部落,"大興師征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築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築,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
而且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表現在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 *** 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長城建了多少年?

  1. 長城建設持續了2000多年。

  2. 中國長城產生於戰國時期,戰國時燕、趙、魏、韓、秦等都在各自的邊界築起了長城。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把燕、趙、秦原有的北方長城連接起來,築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長萬余里。由於時代久遠,殘存於世的已為數不多,今山西大同北部、甘肅岷縣城西等地還有秦長城。

  3. 西漢在秦長城的基礎上,沿河西走廊一帶向西增築朔方長城和河西長城,經玉門關延伸到今新疆境內,以保護河西走廊。北魏、北齊也多次修長城。隋代為防禦突厥、吐谷渾,數度修築長城。

  4.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

635年

長城建了多少年要是現在建造要多久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約2000多年但。長城的總長度為8842351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4239.662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42342.265米。就算是現在,用最先進的設備保守估計仍需8年以上

長城修築距今已有2000多年,雖已失去防禦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顯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反映中國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偉大成就,表現中國古代各族勞動人民的堅強毅力與聰明才智,體現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此外,以長城作為歷史標尺,可為研究長城沿線地區自然環境的變遷和自然事件提供參考。長城工程浩大,規模宏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古老的長城經過修整,許多區段成為游覽勝地。山海關 、八達嶺和嘉峪關3處長城區段 於1961年被定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長城建了多少年?

實際上在秦朝以前就有長城了。但是秦始皇把這些長城修補連接起來了。才成為萬里長城
花了282年才完成

長城建多少年了

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是明長城,是嘉靖皇帝時大修的,而長城始建時間應該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有齊長城,燕長城等,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將這些國家的長城連接起來,就成了秦長城,也就是萬里長城的雛形。
秦漢長城主要是用黃土混合稻草夯制而成的,到明代時才統一使用磚塊砌築長城。

長城建行了多少年

長城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③ 長城修建了多少年

長城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

長城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2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建築結構

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長城

④ 修長城用了多少年

從西周至清,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咐茄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爛簡笑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4)中國長城修建花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飢含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72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43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1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7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9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30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76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53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