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平正鄉人口多少

平正鄉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4-18 09:37:32

A. 播州區距平正鄉多少公里

播州區距平正鄉自駕最短路程60.4公里。
播州區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地處貴州省北部,大婁山脈東支中段與烏江中段北岸之間,介於東經106°17′22″-107°26′25″,北緯27°13′15″-28°04′09″之間,東接湄潭縣、甕安縣,南鄰息烽縣、開陽縣,西連仁懷市、金沙縣,北鄰紅花崗區、匯川區。屬於國家戰略下的黔中經濟區和黔北經濟協作區核心區域,系貴州「金三角」戰略腹地,是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和黔渝經濟合作的重要節點。
2016年11月,全區國土面積2487.63平方公里,轄5街道17個鎮2個民族鄉。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播州區常住人口為761491人。2021年,播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8.33億元。[3]
播州區歷史悠久,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始設播州府。播州一直存在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歷時961年。1935年,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三進三出境內,召開了聞名中外的遵義會議和苟壩會議。先後被命名「中國杜仲之鄉」,中國辣椒之都」。
播州區地處西南出海大通道,北離重慶260公里,南距貴陽110公里,蘭(州)海(口)、遵(義)赤(水)、杭(州)瑞(麗)高速公路,210國道、326國道以及川黔鐵路和渝貴鐵路穿境而過,烏江航道順境而下直達長江。2018年11月20日,入選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初選名單。
播州區境內除了漢族外,還有苗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等20個世居少數民族。
平正仡佬族鄉,簡稱平正鄉,隸屬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地處播州區西北部,東與楓香鎮、松林鎮毗連,南通仁懷市長崗鎮,西與仁懷市壇廠鎮接壤,北與芝麻鎮,仁懷市喜頭鎮為鄰。鄉人民政府駐地距區政府62千米。 總面積144.96平方千米。

B. 遵義的歷史沿革

隋初置牂柯縣,唐改建安縣,後置恭水縣、羅蒙縣。宣和三年(1121年)廢遵義軍,置遵義縣。縣名治用毀喊軍名。遵義,意為遵王之義。
1998年,將遵義縣新卜鎮、深溪鎮、金鼎鎮劃入遵義市紅花崗區。
2000年,遵義縣轄33個鎮並余仔、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24319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南白鎮 94248 龍坑鎮 40562 三岔鎮 33452 苟江鎮 21674 三合鎮 61066 烏江鎮 17117 團澤鎮 50386 蝦子鎮 59924 三渡鎮 18501 新舟鎮 66268 永樂鎮 40129 龍坪鎮 40882 喇叭鎮 24458 團溪鎮 50720 鐵廠鎮 15500 西坪鎮 34782 尚嵇鎮 35766 茅栗鎮 26547 新民鎮 18787 鴨溪鎮 56209 石板鎮 34097 樂山鎮 22013 楓香鎮 34274 泮水鎮 35360 馬蹄鎮 31914 高坪鎮 58232 沙灣鎮 24765 板橋鎮 22870 泗渡鎮 31822 松林鎮 23150 毛石鎮 19529 山盆鎮 53413 芝麻鎮 16577 平正鄉 18506 洪關鄉 9693。
2003年,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4703平方千米,轄33個鎮、2個民族鄉,309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138.2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5萬人,非農業人口13.08萬人。 2003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將高坪、板橋、泗渡、團澤4個鎮劃歸匯川區管轄。
2004年,高坪鎮、團澤鎮、泗渡鎮、板橋鎮劃入匯川區,遵義絕汪縣為29個鎮2個民族鄉。同年,遵義縣撤銷了全縣各鎮鄉派出機構辦事處,將600餘個村居合並為287個村(居、社區)。

C. 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中西部地區則由於各種因素發展緩慢,其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東部相比差距更大。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則多數居住在較為偏遠、自然環境相對比較復雜的西部地區。像貴州的岩溶山區和高寒山區,甘肅和內蒙古的沙漠化地區等。在這些偏遠的地區,信息滯後,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難度較大,較為貧窮落後。但是凡事都有好壞兩方面的因素,少數民族雖然地處偏遠,但是偏遠的地理環境也使得他們居住的自然環境保護的較好,人文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多彩,自然資源豐富,有待開發,發展潛力巨大。如何根據少數民族自身特點,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
豐富的文化底蘊,美味的特色食品,優美的自然風景,瑰麗的民族傳說,照理說這應該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地區,但是位於貴州省的平正仡佬族卻十分的貧困,沒有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沒有便捷的交通環境,人均收入少,這就是少數民族的地區普遍存在的逗卜羨情況。平正仡佬族鄉位於貴州省遵義縣西北邊錘,據歷史名城遵義弊畝70公里;是全國建制最早且至今冠名單一的仡佬族鄉,有中國仡佬族第一鄉之稱。平正仡佬族鄉的少數民族主要有仡佬族、苗族、彝族等,其中仡佬族佔得比重最大。
一、現狀及面臨問題
(一)現狀
平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著豐富的石灰石、鐵礦等礦產資源;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籽、茶葉、油桐等。由於遠離較發達的中心城鎮,其民族文化及民族生活習俗、民族建築等保存相對完好。仡佬族傳統民居、民風民俗、傳統菜餚、干壁仡佬懸棺、李村「天奇溶洞」、盤龍山踏腳寺、天寶山佛教文化、黑腳崖紅軍洞及瀑布群、盤水河風光、千年銀杏等旅遊景點也令人耳目一新。
平正仡佬族擁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如春節前後有供粑迎送老祖、亮燈、初三拜樹及梓潼願燈;三月初三祭山、七月吃新節、九月初九煮酒節、十月仡佬節、等。本民族文化中的圖騰崇拜(竹王)與祭祀、語言、歌舞、服飾等有較完整的傳承記載。為了開發這些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遵義市計劃將平正仡佬族鄉規劃為仡佬族文化村寨旅遊示範點。平正仡佬族鄉地勢起伏大,山高坡陡,是典型的高海拔地區,依地勢特徵自然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分散居的人口分布特點。平正仡佬族鄉人均純收入只佔遵義縣平均人均純收入的50%,是典型的老、少、邊、窮鄉,於2003年列入貴州省100個重點扶貧鄉。
(二)存在問題:
1.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後的基礎條件制約著經濟發展:平正仡佬族鄉位於遵義縣西部,距遵義縣城100多公里,是全縣較為典型的貧困鄉鎮。該鄉團結村有210戶農戶,分別散居在方圓十幾公里的陡坡上,地理位置封閉且錯綜復雜,往往存在著地形的天然阻斷,地處偏遠,信息閉塞山拍,山高地貧。而且,缺少中心城鎮的輻射帶動,各種封閉造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阻塞,加大了對該地區的建設難度。
2、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1)平正仡佬族鄉配套水利設施不完善,耕地石漠化嚴重,且耕層薄,跑水、跑肥、跑土嚴重,各農作物的單產較低,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
(2)學校文體活動設施和現代教學設施嚴重缺乏,學校師資嚴重不足,教育水平提高緩慢。而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落後同時也導致了他們思想觀念的守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的發展。;
(3)很多村的道路除通鄉公路和即將修建的高速公路外,全是泥石路面,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村民用不上自來水,電力設施不齊全,部分村莊仍未進行低壓線路改造。
3、科技水平與農業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以傳統的糧食、油料種植為主,綠色食品生產、循環農業發展所需技術支撐能力不足,缺乏產後加工處理,無產業鏈,產品以自產自銷為主。村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術的難度大。大部分村莊缺乏集體經濟來源,所需經費基本上靠上級政府撥款。
二、解決措施
1、以仡佬文化、區位氣候為優勢,傾力打造黔北特色鄉村旅遊。

(1)竹文化自古以來便備受我國文人雅士的推崇,正所謂: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也。可見竹在人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貴州平正仡佬族鄉正是竹文化傳承的有力代表。可以打造其圖騰崇拜(竹王)的文化底蘊,藉助平正仡佬族鄉黑腳岩瀑布群、仡佬石頭城、盤水河風光、天奇洞、峽谷景緻、干溪溶洞和馬廠千年銀杏等景觀,大力挖掘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字、民族服飾、風俗習慣,一方面弘揚仡佬族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為旅遊開發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撐。
(2)加大旅遊景區配套設施的建設,把鄉村旅館改造升級旅遊賓館:加大景區周圍的餐飲服務,並對本鄉的民眾進行導游知識的培訓,促進本鄉居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就業,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3)加大對旅遊景點的宣傳力度,藉助電視、網路等進行廣告宣傳。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應從本鄉的基層組織建設活動著手,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支持,多渠道籌集資金。
(1)加強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村村通」工程,改變鄉村道路的泥石路面狀況,完成以網路電話為主的通訊基站的建設。
(2)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加大教育水平,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才能為本民族的發展與未來奠定基礎。
(3)興建水庫,解決平正鄉缺水問題。為了本鄉的長遠發展,擬決定建一座水庫,請水利局的技術人員進行勘察設計,解決人畜飲水問題。
綜上所述:以平正仡佬族鄉為例,可知由於受社會、經濟、歷史和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少數民族及其地區發展速度滯緩。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水平,在最大化開發旅遊等文化資源的同時,努力維護好自己的生活環境等已經迫在眉睫。少數民族是我們大家庭的重要一員,俗話說:只有最平衡的木板才能走出最精彩的表演。我們只有把少數民族及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好,平衡東西部、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差距,努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弘揚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少數民族精神,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D. 仡佬族詳細資料大全

仡佬族 ,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民族語言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仡佬語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石阡縣,其餘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正安、鳳崗、松桃、黔西、六枝、織金、大方等二十多個縣市。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仡佬族總人口數為55074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仡佬族
  • 所在地 :主要貴州,散居雲南、廣西和越南
  • 語言 :仡佬語,漢語
  • 文字 :曾有仡佬文
  • 人口 :579744(2000年)
  • 信仰 :崇拜祖先,信奉多神,道教、佛教
  • 節日 :大年 三月三 清明 端陽 仡佬節
族稱,歷史,經濟,政治,文化,信仰,語言,建築,服飾,飲食,禮節,文學,體育,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習俗,節日,婚戀,喪葬,禁忌,

族稱

仡佬族原來分為許多不同的支系,每個鬧擾支系的名稱各不相同。 新中國成立後,經舉謹各地仡佬族代表協商,報經國務院同意,1956年公布統一稱為仡佬族。 1983年,隨著民族識別、民族成分恢復工作的進行,根據國家的民族政策,經縣以上 *** 批准,又有25萬多人恢復了仡佬族民族成分。

歷史

學界一致認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讀音為老)人有關。在住房、服飾、飲食、喪葬和穿耳等風俗習慣上,也保留有大量與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徵。比如貴州普定縣窩子鄉和高陽鄉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紀末仍然還保留有「打牙」習俗。 古代僚人很早就在中國西南地區生存。在漢代建立牂牁郡以前,這里已有若干個部落集團,而以夜郎最為強大。公元3至5世紀時,由牂牁遷入四川的僚人,編入了封建國家的戶籍,並且向封建王朝繳納賦稅。公元5世紀時,他們已能製造金屬的矛和盾、刺魚工具和銅爨等等,並用麻類纖維織成細布。7世紀以後,四川僚人的商品交換日益頻繁,僚布的質量很好,成為必須上繳給封建王朝的貢品。直到宋治平年間(11世紀中葉),有的僚人領主還霸佔大量土地,擁有數千戶依附農民,成為割據一方的封建勢力。 宋代,仡佬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居住在湖南辰、沅、靖州一帶山區的仡佬族還沿用刀耕火種的生計方式,生產粟米、豆類等,糧食不足則以獵獲物補充。而居住在平壩地區的仡佬族多種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手工業生產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掌握了開采硃砂的技術,生產出了各種特色產品,較液答旦有名的有精緻的銀質酒器「銀鵓鳩」,用桑樹皮織成的「圈布」以及編織有花紋的「不闌帶」,縫制「闌斑厚重」的仡佬裙等。這些,都說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已有了一定的發展。 元、明時期,中央王朝對仡佬族地區大都通過土司進行治理,有的地區還同時保留了仡佬族獨有的社會政治制度——馬頭制。郎岱廳(今貴州省六枝特區)仡佬族稱本族土官為馬頭,馬頭有馬頭田為俸祿,出巡時乘轎,有儀仗隊吹長號在前開路,顯示威風。馬頭的後裔在仡佬族內仍然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至今在六枝地區有「馬頭仡佬」之稱。中央王朝還在仡佬族地區陸續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的「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就在仡佬族地區基本完成。 為了反抗歷代封建王朝的殘酷統治,古代包括仡佬族先民在內的僚人,曾經多次起來進行武裝斗爭。公元7世紀中葉,川西雅州、邛州、眉州一帶的僚人,就因反對繁重的勞役而爆發了規模很大的起義。9世紀中葉,四川戎州(今宜賓)、瀘州(今瀘州市)一帶的葛僚(仡佬)也因封建官吏的巧取豪奪,憤而進行反抗,一直打到四川三台一帶。到16世紀中葉,在抵抗倭寇入侵我東南海的斗爭中,居住在湘西的仡佬族也曾經和土家族、苗族一起, *** 赴江浙一帶作戰,在保衛祖國的戰斗中作出了貢獻。19世紀中葉,貴州苗、漢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清王朝的「咸同起義」,起義軍於同治四年(1865年)春經過平壩縣仡佬族居住的大狗場時,仡佬族人民積極為起義軍送糧、挑水和做飯,支持這一正義斗爭。安順黑寨一帶的仡佬族農民,還直接參加起義隊伍,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1949年以前,仡佬族地區土地兼並很嚴重,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外族地主手中。如遵義縣平正鄉,占人口9%的外族地主、富農,佔有的土地就超過了一半。剝削形式主要是實物地租,分為定租、活租兩種,租額一般占收獲量的一半以上。租地時還要繳納「押金」,相當於租額的50%到200%不等。在黔西地區,佃種山地除了每年要交玉米、鴉片、黃豆、煙米(罌粟籽)、辣椒等物外,有的還要每年到地主土地上無償勞動50到80天。大定縣長石鄉農民,每年幾乎用1/4的生產時間為地主喂牲口、修房子、背糧、運煤、抬滑竿等等。遇到地主家有婚喪、做壽等事時,佃戶還要去幫工、送禮。有的地主還實行所謂的「人租」,即地主可以剝奪農民的人身自由,扣留農民子女為奴婢,當作地租的金額。各種名目繁多的沉重剝削,壓得仡佬族人民喘不過氣來。遵義縣田壩村32戶農民,有30戶經常只能採石蒜(當地的一種野生植物)充飢。大定縣長石鄉常年有人外出逃荒。1945年,仡佬寨的52戶仡佬族中就有11戶被迫逃荒。 國民黨 *** 還加強保甲制度,採用一家犯法,全保聯坐的「聯保聯坐」以加強統治。苛捐雜稅,十分繁重,有軍糧、日月捐、鞋襪勞軍、區鄉經費、自衛捐等等。據安順縣仡佬族農民統計,竟達50餘種之多。為了進行反人民的內戰,更是大肆拉丁抓夫,名義上規定「三丁一抽」、「五丁二抽」,實際上連獨子也不能倖免。為了便於統治,國民黨 *** 還故意挑撥離間,製造民族糾紛,推行強迫同化。仡佬族人民陷於苦難的深淵。 1935年中國 *** 領導的工農紅軍長征經過貴州黔西、大定、遵義、仁懷等地,給那裡的仡佬族人民留下了革命的火種。在「地主五穀滿倉,窮人無米煮湯」的苦難歲月里,仡佬族人民深深認識到只有「擁護紅軍打勝仗,工農才能得解放」的道理。1943年10月貞豐縣布依族、仡佬族人民曾一起反抗國民黨統治,並一度攻佔了縣城。1948年遵義縣李村、田壩村的漢族、仡佬族農民一起,曾打進地主家裡,分走了糧食7、8萬斤。遵義縣平正村等地的仡佬族青壯年,還武裝起來反抗徵兵,迫使國民黨的爪牙、鄉保長不敢進寨強行抓壯丁。

經濟

1949年以前,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作物以玉米為主,但畝產量較低,每畝產量才八、九十斤。此外還生產水稻、小麥、紅薯等。沒有水利工程,依靠雨水灌溉,水、旱、雹、蟲、獸等災害嚴重。採集桐子,編織竹器、草鞋等副業生產在仡佬族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洋紗的傾銷,仡佬族原來紡織「鐵笛布」的家庭手工業也逐漸衰落了。 早在清代,仡佬族中就出現了一批專業的鐵匠,如記載中說,黃平州與黎平府仡佬族「多佣(做)鐵工」,平遠州和大定府部分仡佬族以「鑄犁為業」,湘西仡佬族匠人製作的鳥槍,射程可達二十多丈遠。因此史書中把有些地方的仡佬族稱為「打鐵仡佬」。這種打鐵技藝在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了下來,如貴州郎岱縣(今六枝地區)隴嘠寨二十六戶仡佬族中,打鐵的就有十多戶。仡佬族生產的鐵製品受到當地各族民眾的喜愛。但是,隨著市場上大量質優價廉的鐵制用品的出現,目前以打鐵為業者已經很稀少。仡佬族的石雕匠人,技藝精湛,所刻石雕大多用於石廓雕飾。 仡佬族的冶煉業歷來就較為興盛。仡佬族聚居的務川盛產硃砂,務川境內現保存具有二千多年開采歷史的「大箐洞」,洞內留存有古代開采丹砂的搖船。史載,隋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黔中太守田宗顯於務川岩風腳等處開采水銀、硃砂,向朝廷納課水銀190.5斤。《通典·食貨典》記唐制:「天廠諸郡每年常貢,黔中郡貢硃砂十斤。」仡佬族聚居的務川,還是神州大地最早煉汞的區域之一。仡佬族的硃砂開采歷史悠久,自商周至今從未衰竭。仡佬族信奉的「寶王菩薩」,便是在其間形成的文化現象。1980年代以來,務川仡佬族人於礦山搭棚、采礦、煉汞者達2000餘戶,一共采煉硃砂水銀685噸。

政治

1949年新中國成立,掀開了仡佬族地區歷史發展新的一頁。自1956年在遵義縣平正鄉和仁懷縣安良鄉建立兩個仡佬族民族鄉開始,國務院於1986年先後在仡佬族聚居的務川、道真兩縣設立了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又在仡佬族聚居地區相繼建立了20多個民族鄉。 經歷次行政區劃調整,到1992年,共有18個仡佬族及仡佬族與其它民族合建的民族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 *** 機構,都有仡佬族人民代表和幹部參加,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在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歷屆人大主任、縣長均由仡佬族擔任,縣級、副縣級幹部中,仡佬族幹部占同級幹部數的50%以上;鄉級領導幹部中的仡佬族幹部也占同級幹部數的60%以上;技術幹部隊伍不斷成長壯大,正在仡佬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文化

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專司祭祀、祈福求壽、退鬼、超度亡靈的巫師。 仡佬族人創業、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 衣食住行與山林息息相關, 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有些人家對古樹巨石頂禮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獻酒、肉、糍粑祭奠, 祈保子孫安康。每逢旱、澇、病、蟲災, 便掛善募捐, 請道士設壇打醮作法事, 祈禱諸神禳災保平安。 住處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樹常會被作為神樹來祭祀和崇拜。一旦選定後, 則要對該地區實行封山, 禁止任何不當的行為, 包括禁止砍樹和放牧, 這在客觀上保護了當地的植被資源, 維持了生態環境。

語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在語音系統上接近苗語,在語音、語法上有個別現象又近壯、侗語。它與苗瑤語族語言和壯侗語族語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詞。 學界的一種觀點認為,把仡佬語族看成漢藏語系中一個獨立的語族較合適,其名稱可以叫僚語族或仡佬語族。仡佬語分四個方言, 習慣上稱為「稿方言」、「哈給方言」、「多羅方言」和「阿歐方言」。仡佬語的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並呈現犬牙交錯的方言土語分布。一個縣往往有幾種仡佬語方言並存。 在語言使用方面,只有貴州省的平壩縣大狗場、安順市西秀區的灣子寨、黑寨、普定縣的新寨、關嶺縣的麻凹、六枝的居都、大方縣普底鄉紅豐村、雲南省麻栗坡縣月亮灣和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三沖仡佬族語言較為完整。 據調查,當前完全或部分地以仡佬語作為母語的仡佬族最多不超過6000人,大約只佔仡佬族總人口的1.1%。絕大多數的仡佬族使用漢語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也有少數成員會講當地的苗語、布依語等。 仡佬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漢文。

建築

仡佬族的居住依地形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大多同宗聚族居住,一個宗族的各個家戶毗鄰建房形成村寨。住房構造形式及建築材料,則視其經濟條件、人口多少,地理環境而有所不同。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壩地區的仡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一般較高;居住在高山的仡佬族民眾,通常選取向陽避風處建造,房屋大多比較低矮。往往注重房屋地址的選擇,有「山管人丁水管財」之說。 建築房屋時,房屋的高度喜歡選取尾數為八的尺寸,以中柱為例,取一丈六頂(尺)八,其餘依次類推,其實是選取諧音,表達對家庭的美好願望。房屋的式樣有獨間、二間、長三間、長五間、兩重堂、三重堂、三合院和四合院等。除獨間、二間外,其餘的房屋都是以位於正中間的一間作中堂,設家龕,專門用於祭祀、會客,一般不鋪設樓板。兩側的房屋稱為「小二間」,通常分隔為前後兩間,前面一間作廚房,後面一間作卧室,多有天、地樓板,地樓約高一米,搭梯而上。地樓底下可貯放雜物或者作雞鴨舍。中間堂屋比兩邊卧房和廚房要凹進,形成一個廳口。有依山建「吊腳樓」房者,設欄桿走廊,樓上住人,樓下作畜廄。過去多為土木竹結構的草房,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社會經濟逐漸發展,農村住房日益改善。20世紀70年代石木結構的房屋盛行一時。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都修建磚石結構的瓦房和樓房,在交通方便的地方,鋼筋混凝土的多層樓房逐漸興起。

服飾

仡佬族的服裝文化因時損益,獨具特色。 清代及其以前,服裝多為家織麻布染青藍二色製成,男著無領長衫,抄襟,長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帶,勞動時撩衣前後一角扎於腰間。 仡佬族婦女 女衣短裝,抄襟,綴花邊。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仡佬族婦女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綉鱗狀花紋,下穿無褶長桶裙,整個裙子分為三段,中段用羊毛織成,染成紅色,上下兩段多用麻織,一般有青白色條紋,外罩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均綉有花紋,穿時從頭上套下,腳穿鉤尖鞋。 民國以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審美觀隨社會發展而逐漸改變,無論男女老少,服飾逐漸與當地的漢族一致。 如今,仡佬族的日常服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各種式樣紛繁。質地從單純的棉布、滌卡發展為毛料、麻紗、滌絲等,農村的仡佬族民眾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種節日慶典中才會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飾。

飲食

在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稻米(平壩地區)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麥子、蕎子及薯類,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為珍貴食品,年節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這一習俗一直保存至今。 咂酒也是仡佬族的特色飲食。製作時以玉米、小麥、小米、高梁為原料,經過煮熟以後,發酵裝缸。裝缸時,先用兩根手指大、約一米長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抈彎),除頂端留一竹節外,其餘竹節打空,插入缸中後再密封。密封的時間越長,酒味越醇濃。飲用時,將頂端的竹節打空,直竿進空氣,彎竿作吸具。無論筵席或平時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民國《正安縣志》稿有「萬顆明珠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的詩句記載。 油茶的製作也很特別,先用豬油於鍋內爆炒青茶, 然後摻水熬煮, 待水微乾, 用木瓢搡茶成糊狀, 曰「茶羹」。飲時,視飲量及濃淡, 將茶羹用豬油煎炒少許, 摻水煮沸, 再放豬油、油渣、食鹽、花椒、熟芝麻、黃豆、花生粉, 即可飲用。其味濃烈噴香, 別具風味。今天道真的油茶已形成系列, 主要有油茶雞蛋、油茶湯圓、油茶稀飯、油茶麵條等。

禮節

凡婚喪喜慶,都要設宴酬賓。一般二三十桌,多則百餘桌。因為事先往往沒有準備,所以喪事席一般不大講究,弔客也不在意,有「不迎不送喪家禮,自去自來自送情」之俗。過去經濟窘迫,辦席不易,有「喪事場中現說起,招男嫁女講不起,生朝滿期鬼慫起」之說。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道真自治縣三橋一帶出現招待貴客的特殊禮儀「三么台」。「么台」是方言,意為結束,「三么台」就是請貴客吃飯,一頓飯要吃三台(次)才算完結。第一台為「接風洗塵」。食品為九盤果品糕點。一般為:乳白酥食、天星米麻餅、百花脆皮、紅帽子粑、美人痣泡粑、核桃、花生、葵花、干柿餅九種,每人配一碗茶,主客在邊飲茶邊品小吃的閑暇中暢談。茶點後的第二台為「八仙醉酒」。食品一般為九盤供下酒的鹵菜和冷盤,酒則是自釀的包穀小鍋酒,酒菜上桌後,先點香化紙敬祖之後,客主才就位入席。第一杯為敬客酒,第二杯為祝福酒,第三杯為孝敬酒,三杯過後,酒歌助興,依量暢飲,氣氛熱烈。第三台正席,名為「四方團圓」,九個大碗內裝以肉為主的大菜,直到客人酒足飯飽;主家才讓客人離席。仡佬族的 「三么台」筵席極其豐富的菜餚內容和頗為講究的用餐禮儀,充分反映了仡佬族飲食的獨特風味和文化內涵,體現著仡佬人的熱情與淳樸。

文學

仡佬族的民間文學有傳說故事、詩歌和諺語等。 民間故事多是講述天地誕生,仡佬族源流以及英雄人物和勞動人民的聰明、善良和勤勞勇敢的,比如《製造天地》、《阿仰兄妹造人煙》、《竹王》、《勇敢的姑娘》、《聾兄瞎弟偷羊》等。

體育

仡佬族的文體活動主要集中在春節期間開展,內容有打篾雞蛋、磨磨秋、抱龍蛋、打雞等。 打「篾雞蛋」是仡佬族一項古老而獨具特色的民眾性體育運動,已被民族部門列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項目。 高台舞獅是道真自治縣仡佬族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娛活動1956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組隊參加貴州省民間文藝調演獲二等獎。2003年,在寧夏銀州市舉辦的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獲表演項目銀獎。

藝術

音樂

仡佬族人在生產勞動中,男女青年社交場合里,節日喜慶親朋宴請時,常以歌聲抒 *** 懷,有「打鬧歌」、「號子」、「山歌」、「盤歌」、「古歌」、「情歌」、「牧歌」、「閨怨歌」、「長工歌」、「哭嫁歌」、「戒菸(鴉片)歌」、「戒賭歌」等。詩歌體裁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多為七言,兼具賦比興、押韻,類似七言絕句詩體,也有用仡佬語歌唱的長短句形式。寓哲理於歌詞,顯情趣於歌聲,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比如「盤歌」,一問一答,多是即興而發、將生活中的事物用歌的形式表達,歌詞生動詼諧、靈活多樣,不僅富有趣味性和知識性,而且音韻優美,自成一格。 銅鼓、牛角、笛子、葫蘆笙是仡佬族歷史上常用樂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獨特樂器,用長兩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鑿兩孔,上端插竹嗩筒,吹奏時發出「嗚哇嗚哇」的聲音,仡佬族因此稱呼它為「嗚哇」。「嗚哇」只能在秋收畢至正月十五期間吹奏,其餘時間收藏不用。

舞蹈

仡佬族的舞蹈有「頂翁羅」、「打親敬酒舞」、「酒舞」、 「淘盆打褂子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田娘舞」等。 《仡佬族 迎親》 陳玉先 「頂翁羅」是表達仡佬族青年男女在農歷正月社交期間,相互表達愛情,選擇終生伴侶的傳統習俗的舞蹈。 「酒舞和打親敬酒舞」是大方縣箐山拉魯村仡佬族的舞蹈,是從婚禮中的有關禮儀衍化而來。 「酒舞」是表現賓客們參加婚禮時飲咂酒的歡樂跳躍狀。 「打親敬酒舞」是表現新娘出嫁時用袖遮面的羞澀情態。 「淘盆打褂子舞」流行於務川自治縣,是仡佬族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 「踩堂舞」是喪葬儀式中所跳的一種舞蹈。 「祭山神舞」是六枝仡佬族每年三月三祭山神時跳的舞蹈。 「祭田娘舞」是水城、六枝等地每年「吃新節」期間由家人帶領婦女兒童在客家田地里摘新時跳的舞蹈。

戲劇

仡佬族的戲劇有儺戲和地戲兩種。 仡佬族蔑雞蛋與打花龍 儺戲是一種驅鬼的儀式,從中原傳入,因其具有一定的戲劇情節而被稱為「儺戲」。當儺戲於中原消失之後,儺的活動卻尚保存於貴州民間。仡佬族的儺戲主要流行於黔北、黔東北。伴奏樂器有鑼、鼓、牛角等,表演者須戴面具。 地戲是由明代衛所屯軍中流行的「軍儺」演化而來。流行於黔中地區仡佬族民間,多取材於歷朝戰爭故事,表現尚武精神以自娛。表演場所不搭台,不在室內而在室外平地,故稱為「地戲」。

習俗

節日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祭山節」、「端午節」、「吃新節」、「中秋節」、「重陽節」、「牛王節」、「敬雀節」、「捉蟲節」等,其中最隆重的莫過於過春節。春節期間,仡佬族同漢族一樣,也要祭祖,全家守歲,同時又有自身的特色。各地的仡佬族除夕須打糯米粑祭祖,各地所供粑的大小數量不一,有的用一個大的,有的在大的上再加三個或四個小的,有的是三疊,各有3、5、7個粑粑。以粑供祖的時間不同,有的供到初一,有的供到初二,有的供到十四。「敬雀節」也稱「愛鳥節」,石阡縣每年五、六月間都要舉辦。 除關嶺、晴隆等少數地區外,仡佬族普遍過三月三祭山神,祭山神都是男子參加,大都為全寨活動,只是形式、禮儀上有差異。安順、普定、鎮寧一帶的仡佬族,還過「六月初六」,殺雞備酒敬奉「秧苗土地」。 吃新節,各地仡佬族均過,時間不一,內容大同小異,是仡佬族比較重視的節日。採摘新糧 ,以新糧祭獻祖先,舉行將動物放歸大自然的「放生」活動是這一節日的中心內容 ,而且必須要在過節之後 ,人們才能開始食用新糧。吃新節到來時,家家戶戶都要到田間地頭摘取新莊稼,摘取新谷穗煮新米飯,備酒敬祖,以感謝祖先拓荒種地、澤惠後人的恩德,然後大家吃新,歡慶一年的豐收。 各地仡佬族還在十月初一過「牛王節」,又稱「敬牛王菩薩」、「祭牛王」。每到這一天,仡佬族除了殺雞備酒敬供牛王外,同時要讓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糍粑掛在牛的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如果附近沒有水塘、水井,水田,那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門口,讓牛「照鏡子」,之後取下糍粑喂牛,給牛「做壽」。有的地方還要給牛披紅掛彩,燃放鞭炮,表示祝賀。

婚戀

新中國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間互不通婚,實行支系內婚制,但同宗不得開親,習慣姑表或姨表聯姻。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歲時定婚,甚至有「背帶親」、「指腹婚」者。仡佬族婚禮儀程中,形式多種多樣,大部分地區保持有「男不親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禮期間新婚夫婦不同房等傳統習俗。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仡佬族與漢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長期錯雜而居,締結族際婚姻、經由自由戀愛而到 *** 相關機構登記結婚的年輕人日益增多。 仡佬族一直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比較平等,以前曾經實行過的對於婦女的一些歧視性的禁忌,比如不能上樓,不能跨大門等都已經廢除了。如父母去世而弟兄又較多者,尊大哥為家長,有「長兄當父,長嫂當母」之說。如果父母健在而弟兄分居,父母一般隨小兒子居住,財產由各弟兄平均分配;假如小兒子未婚,可適當多分,以補償結婚所需。

喪葬

仡佬族葬式獨特、繁多,各地不一,岩穴墓、石棺、石板、豎埋、倒埋是仡佬族的傳統葬式,「擊鼓而歌,男女圍屍跳躍」是仡佬族的傳統喪儀。 比如貴州遵義、仁懷等地仡佬族的踩堂舞,最初是在墳前進行,後來逐漸改在靈堂。跳踩堂舞時,舞者三人一組,分別吹蘆笙,打錢桿,舞絲刀,邊跳邊唱在前引導,眾人手拉手在後面魚貫而行。舞時身體微曲,來回跳躍,舞步右腳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過程主要靠舞蹈者隊形的變化來完成。隊形名稱有「四瓣花」、「柳穿雨」、「梅花陣」等。眾人圍棺邊唱邊以足頓地,不時發出「呵伙」的喊叫聲,表示踩踏驅趕咬啄始祖屍體的螞蟻和烏鴉。大多數地區在安葬死者的前夕,要在靈前唱孝歌。親戚來祭奠,喪家須敬酒致謝。出喪時不丟買路錢。安葬時,除個別地區要請鬼師選日擇地,念經做「道場」和「交牲」(向死者交納牲口的儀式)外,一般不擇日選地。 仡佬族的喪俗還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傳統喪葬的特點。

禁忌

各地的仡佬族禁忌不一,尤以正月忌諱最多。如過年時大年初一忌掃地、挑水、下生(煮生的食物)、騎馬、犁田、把污水倒在門外等等。有的還有在「牛日」、「馬日」逢打雷則忌動土、插秧。出嫁的女兒回家,忌上樓、忌掃地。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這些禁忌已經不被人們所嚴格遵循了。

E. 平正到仁懷多少公里

全程約321.9公里。純談平正仡佬族鄉,簡稱平正鄉,隸屬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懷仁是山西做知碰省轄縣級市,由朔州猛世市代管,位於山西省北部、桑乾河上游,地處山西省雁門關外、大同盆地中部。兩地約290千米。沿國酒中路即可到達全程約321.9公里。

F. 平正是那個地方屬於那個省

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平正鄉

G. 2021播州區平正鄉葛藤村大林組工業林款是誰領的

劉敏段答強主任。工業林是指為供應林產工業、造紙業、制橋慧膠業等工業企業用木質原料而人工營造並定向培育的森林和林木,屬於商品用材林的一部分。2021播州區平正鄉葛藤村大林組工業林款是劉強主任領取的。平正仡佬族鄉,簡稱平正鄉,隸屬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地處播燃螞州區西北部。

H. 平正鄉有多大

平正鄉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面積144.96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14328人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2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08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93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67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37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5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89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41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13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