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馮友蘭總人口多少

馮友蘭總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5-04 19:57:26

⑴ 河南各地特色介紹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稱河南。因古為「豫州」,簡稱「豫」,又因古時豫州位於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地處中國中東部,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處於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黃河以北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黃河以南有秦嶺東延部分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綿亘。東西聯系的通道是黃河谷地,可以上溯關中,直達大西北和西亞地區,著名的絲綢之路向東延伸正是經過黃河谷地,現代重要的交通動脈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線、蘭新線)也是經過這個通道。南北之間的通道也是在山地與平原交界的地帶開辟的,如古代著名的南襄通道,現代的京廣線、京深高速公路等。從政區和交通地位來看,河南處於居中的位置。以河南為中心,北至黑龍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腳下,東抵東海之濱,大都跨越兩至三個省區。若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漢三鎮,西至關中平原,東至滬、寧、杭,其直線距離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間。河南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地理位置,決定嘩橡了其在全國經濟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從歷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來北往、西去東來的必經之地,是各族人民頻繁活動和密切交往的場所友蘆笑,因此,古人稱:「得中原者得天下」、「當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爭」。今天,河南境內三縱四橫的鐵路網、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不斷發展的航空運輸,進一步強化了其交通樞紐的地位,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陸續興建,河南仍然是全國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之一。
河南省域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17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74%,平原盆地、山區丘陵面積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7%和44.3%。全省總人口9667萬,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漢、回、蒙古、壯、苗、藏、維吾爾、彝、朝鮮、土家、白等51個民族,以漢族為主,是全國少數民族比較多的省份之一。轄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市、89個縣、48個市轄區,2123個鄉鎮。
全省地形呈西高東低之勢。省境之西聳立著太行山和豫西山脈。豫西山脈是秦嶺的東延部分,秦嶺進入豫西向東呈扇狀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體,山勢雄偉高聳,海拔1000—2000米,被譽為全省的屋瓴。桐柏山脈、大別山脈拱衛於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為淮河、長江的分水嶺。太行山脈與豫西山脈之間的黃河兩岸分布有黃土丘陵區。豫中屹立著巍峨峻峭的中嶽嵩山。省境東部為遼闊的黃淮平原。
河南橫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系,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黃河橫貫中部,境內幹流711公里,流域面積3.62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眾多,水量豐沛,幹流長340公里,流域面積8.8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2。北部的衛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漢水。全省水資源總量41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
河南平原廣袤,地理氣候條件適中,是全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全省有耕地資源8110.3千公頃(實有耕地面積7262.8千公頃,合1.089億畝),佔全國的6.24%,僅次於黑龍江、四川和內蒙古,居全國第4位。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265—332天,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小麥、玉米、棉花、好含油料、煙葉等農產品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糧食產量大體佔全國的1/10,油料產量佔全國的1/7,牛肉產量佔全國的1/7,棉花產量佔全國的1/6,小麥、玉米、煙葉、豆類、芝麻等農產品和肉類、禽蛋、奶類等畜產品產量也都居全國前列。河南還有很多名優特產品,如原陽大米、開封西瓜、杞縣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陽黃花菜、信陽毛尖和板栗、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寧陵酥梨、內鄉山茱萸、洛陽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懷葯等,都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
河南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全省已發現礦產資源157種,探明儲量的81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鉬礦、藍晶石、鑄型用砂岩、天然鹼、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藍晶鑄岩等8種,居前5位的有26種,居前10位的有48種。優勢礦產可歸納為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產」,天然鹼、鹽、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七大非金屬礦產」。依託豐富的資源,河南發展起了以輕紡、食品、冶金、建材、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為主體,門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體系,全省有大、中型工業企業1200多家。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河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萬年以前,南召雲陽鎮發現的猿人臼齒化石,年代大致與北京猿人相當。自遠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創造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令世人贊嘆的史前文化。相傳伏羲女媧就是在中原一帶奠定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至今淮陽仍保存著規模龐大的太昊陵。被稱為「中華第一大帝」的軒轅黃帝,據說就誕生在今天鄭州的新鄭市,並在這里建立都城。從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建都於河南偃師,至清王朝覆滅的4000餘年歷史中,河南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域長達3000年,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曾幾度達到鼎盛,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個,即: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風流人物燦若群星,如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和軍事家李斯、劉秀、岳飛,科學家和醫學家張衡、張仲景,文學家和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吳道子,以及近現代的李季、馮友蘭、姚雪垠、李准等。河南還是少林武術和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堪稱中國功夫的故鄉。
悠久的歷史給河南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河南旅遊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位,館藏文物佔全國的八分之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處。安陽殷墟被國家文物部門列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 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原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開封古樸巍峨、雄偉壯觀的龍亭,造型古樸、宋代風韻的宋都故街,樓閣宏偉、庄嚴絢麗的大相國寺,還有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登封觀星台、中嶽廟,湯陰岳飛廟,漢三闕、開封鐵塔、包公祠,南陽武侯祠,三門峽函谷關,淮陽太昊陵等一大批名勝古跡。為了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建設了造型新穎、氣勢恢宏、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河南博物院。目前該院館藏文物達1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4萬多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器、金簡等珍貴文物最具特色。
除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外,河南還有很多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奇峰聳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重岩迭嶂、氣勢磅礴的伏牛山,崗巒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樹木繁茂、鬱郁蔥蔥的大別山組成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間不乏許多名山奇觀,如氣魄宏偉、古跡棋布的中嶽嵩山,怪石嶙峋、風景幽奇的雞公山,汕奇澗幽、景色秀麗的雲台山,異峰突起、巍峨挺拔的石人山,都具有獨特的魅力。河南河流如網,水庫棋布,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游覽勝地。遠眺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黃河,長天無垠、天水一色,給人以「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遠上白雲間」之感。山水樓台交相輝映的百泉湖,煙波浩渺、富有南國旖旎風光的南灣湖,吐珠噴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噴玉泉,千姿百態、神奇曼妙的自然溶洞,都獨具特色、情趣各異。目前全省共有風景名勝區31個,總面積達0.17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嶽嵩山、龍門山、雞公山、雲台山和王屋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22個;森林公園55處。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艱苦奮斗,奮發進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2003年我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25.93億元,居中西部18個省市區前列。1998年—2003年年均增長9.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2003年全省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達到251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582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37.7億元,比1997年增長75.3%。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一、二、三產從1997年的24.7∶47.1∶28.2逐步調整為2003年的17.6:50.5:31.9,傳統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邁進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2003年全省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2235.68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26.12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68%和29%,年均分別增長9%和4.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4919.09億元,比1997年增長1.2倍。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升,居民食品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城鎮由45%下降到33%、農村由55%下降到48%。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常年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煙葉、肉類等主要農畜產品產量多年來穩居全國前三位。河南不僅用佔全國1.74%的土地養活了佔全國7.5%的人口,而且還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全省以建設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加工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目前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到2305萬畝,佔小麥播種總面積的32%,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的格局。蔬菜、瓜類、葯材、花卉等經濟作物和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畜牧業快速發展,主要畜牧業生產指標居全國前列,其中牧業產值、增加值等7項指標居全國首位。著力對40家小麥加工龍頭企業和一批畜產品加工骨幹企業進行了重點扶持,促進了農副產品深加工迅速發展,拉長了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鏈條,提高了附加值。2003年全省小麥加工轉化能力達到1800萬噸左右,肉類精深加工能力超過230多萬噸,均居全國前列。培育了蓮花味精、金象麥業、南陽天冠、漯河雙匯、華英肉鴨、鄭州花花牛、思念、三全等一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雙匯集團產品種類已達600多種,市場佔有率達到50%左右,成為全國最大的肉製品加工基地;華英集團肉鴨加工系列產品達200多種,成為亞洲最大的肉鴨加工企業;鄭州花花牛日加工鮮奶能力達到500噸左右,躋身全國乳品加工企業10強。目前全省擁有火腿腸、味精、速凍食品、方便麵等30多類優勢產品,其市場佔有份額分別為70%、44%、46%和25%。
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工業在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日益增強。河南以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依託,建立了以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電力為主體,門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體系。全省現有上市公司30家。通過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集團,中國第一拖拉機工程機械公司是中國最大農機製造企業,平頂山神馬簾子布集團是中國最大簾子布生產企業,周口蓮花味精公司產量居亞洲第一位,安陽彩色顯像管玻殼有限公司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長城鋁業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氧化鋁生產企業之一。一批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機銷售量佔全國市場銷售量的40%,簾子布佔35%,彩色玻殼佔70%。機制紙及紙板產量居全國第1位,卷煙、化肥、原煤、平板玻璃在全國居第2位,大中型拖拉機居第3位,紗、水泥居第4位,發電量、原油、天然氣、通訊電纜、輪胎、化學纖維、家用電冰箱、飲料酒等產品產量在全國均居前10位。我省是華中電網重要的火電基地之一,全省發電裝機總容量達2007萬千瓦,居全國第6位。隨著工業生產的逐步加快,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按照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有選擇地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思路,近年來,先後實施了對增強工業發展後勁起重大作用的164個標志性工業結構調整項目,新增糧食加工能力1000多萬噸、氧化鋁生產能力100多萬噸、電解鋁能力140萬噸、鋁加工能力30多萬噸,加快了優勢工業品基地建設和優勢資源的深度開發,進一步拉長了產品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小麥、畜產品和鋁工業三大產業鏈,提升了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能力。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幹企業相繼成長壯大,「安彩」玻殼、「雙匯」火腿腸、「邦傑」 火腿腸、「蓮花」味精、「新飛」冰箱和冰櫃、「金星」啤酒等相繼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以華中制葯、竹林眾生、羚銳制葯為代表的一批生物制葯企業和以彩色大屏幕為標志的電子電器產品發展勢頭強勁。2003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3034.14億元,居全國第6位。
交通、通訊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河南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交通樞紐之一,中國兩大鐵路干線京廣和隴海鐵路、兩大高速公路干線京珠和連霍公路都交匯於此。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鐵路、公路為骨幹,民航、水路運輸為輔助的交通體系。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419公里,居全國第9位,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已初步形成。預計「十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可達到2500公里。作為全省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河南省目前已形成了「三縱四橫」的鐵路網,成為全國重要的客貨運輸中心,2002年鐵路營運里程達到6632.1公里,其中地方鐵路1372公里,居全國首位。鄭州北站是亞洲最大的編組站,鄭州東站是全國最大的零擔中轉站,鄭州站是全國最大的客運站之一。航空運輸,目前省內已建成三個民用機場,分別為鄭州機場、洛陽機場、南陽機場,共開辟32條國內航線和不定期國際旅遊包機,通航國內56個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區,每周航班560個,年吞吐量150萬人次。
作為全國重要的通信樞紐之一,全省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364.6萬戶,居全國第5位;城市電話用戶759.9萬戶,居全國第4位;農村電話用戶604.7萬戶,居全國第5位;移動交換機用戶1072.6萬戶,居全國第11位;通訊長途傳輸實現了自動化,長途線路實現了數字化,城鄉電話交換機全部實現了程式控制化和傳輸數據化,全面啟動了用戶接入網工程,光纖、無線、寬頻等技術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全省互聯網用戶達到194.9萬戶,居全國第10位;基本建成覆蓋全省城鄉、連通世界的通信網路。網路技術基本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網路能力及業務種類基本能夠滿足現階段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高,東引西進取得新成效。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認真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3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7.16億美元,其中出口29.8億美元,雙雙刷新歷史最高記錄。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食用小麥出口填補了國內空白,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正在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建立了鄭州鐵路東站、鄭州機場兩個國家一類口岸。貿易夥伴已遍及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擴大,質量進一步提高,日立、東芝、菲利浦、普爾斯馬特、里昂水務、德國MAN(曼公司)等24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相繼落戶中原。一批企業已經開始採用戰略協作、貼牌生產等手段,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50多家河南企業走出國門,在境外設立了分支機構或投資辦廠。大力實施「東引西進」戰略,豫粵、豫滬經貿合作逐步深入,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國內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面向西部地區,成功舉辦了河南產品蘭州展銷會、烏魯木齊貿易洽談會、廣西投資洽談會等一系列經貿展銷活動,擴大了河南產品西部市場的佔有率。一些優勢企業開始在西部地區實施企業購並或設點辦廠。
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積極實施「科教興豫」戰略,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全省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40餘萬,各類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300多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成果推廣率達到35%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接近100%,普通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以上,「普九」人口覆蓋率93%以上,基礎教育水平穩居全國前列。普通高中規模發展迅速。高等教育規模成倍擴大,鄭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普通高校由1997年的50所增加到66所,在校生規模由1997年的13.6萬人增加到55.7萬人,增長3.1倍。普通高校錄取率連續兩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民辦教育發展迅速,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已達4400多所,居全國第5位,在校生達70萬人。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廣播、電視人口有效覆蓋率均達94%以上。文化、體育、衛生、新聞出版等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11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成效顯著,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使用效率明顯提高。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繪制了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9600萬河南人民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帶領下,邁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河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堅持「一高一低」,確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達到3000美元,基本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努力實現中原崛起。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更加完備,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努力完成基本實現工業化這一歷史性任務。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要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在發展布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帶動周邊地區特別是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全省形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格局。以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的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要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建成全省對外開放、東引西進的主要平台和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區域性商貿金融城市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綜合競爭力較強的開放性經濟區,努力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非農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達到80%左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左右,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的60%以上。豫北地區的安陽、鶴壁、濮陽,要充分發揮工農業基礎較好,油氣、煤炭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鋼鐵基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基地。豫西地區的三門峽,要充分發揮礦產、林果等資源豐富的優勢,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黃金生產加工基地、鋁工業基地和林果業生產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區的南陽,要形成中葯生產基地、紡織基地、以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帶。黃淮地區的駐馬店、商丘、周口和信陽,要建成全國綠色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生豬和肉牛肉羊生產加工基地、油料生產加工基地和勞務培訓輸出基地。
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發展機制,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國民經濟發展的市場化運作程度,著力抓好六項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一)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二)不斷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強力實施開放帶動,不斷擴大東引西進;(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五)堅持科教興豫,發揮人才作用;(六)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⑵ 誰知道"馮友蘭"

馮友蘭,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父親名台異,字樹
候,清光緒年間戊戌科進士。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堪稱「詩禮人家」。
馮友蘭的早年教育與大多數中國讀書人並無兩樣。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
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復吟誦。光緒三
十年(1904年)其父被委任為南昌「方言學堂」的會計庶務委員(相當於後來的總
務長),合家遷往南昌。因其父公務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擔就自然落在粗識文字的
馮母吳清芝身上。好在當時兒童重記憶、輕理解,如此他又勉強讀完了《書經》、
《易經》和《左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馮家專門聘請了教師負責馮友蘭
的教育,較正規地開設了古文、算術、寫字、作文等功課。因課程較為輕松,馮友
蘭在閑暇時還常閱讀一些他父親所藏的新書籍、新刊物,開始初步接觸一些世界知
識。
約在12歲時,馮友蘭的父親馮台異因病猝逝,他遂跟隨其母遷回老家唐河,並
繼續延聘教師授學。在這期間,他開始閱讀諸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等帶有民主
主義色彩的書籍。兩年後,遵其母囑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開封
中州公學。1912年冬,馮友蘭再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中國公學的做告大學預科班。
當時的上海公學,所有課程都採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師還將一本耶
芳斯的《邏輯學綱要》當作英文讀本。正因為此,馮友蘭反而對形式邏輯發生了濃
厚的興趣,並由此而引起了對哲學的興趣。
1915年9月,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哲學訓練。當時
的北大,正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如火如茶的新文化運動,使馮友蘭眼界大開,
並且深受影響。在臨近畢業的液迅最後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大任教。
一個是留美的哲學博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健將,並專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
大肆鼓吹全盤西化論;一個是一踏進北大即宣稱「我此來除替釋迦牟尼、孔子發揮
外,更不作旁的事」的東方文化派砥柱,專以復興中國文化為職志。二位先生年輕
氣盛,才姿英發,各據講壇,展開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大辯論,馮友蘭幸逢其會,
受益匪淺,對其以後研究中西哲學,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系啟迪甚深。
1918年,馮友蘭從北大畢業,回到開封,在一所中等專科學校執教。不久,
「五·四」運動爆發,並迅速波及全國。馮友蘭雖未及親臨,卻積極響應,並同幾
位好友創辦一名為《心聲》的刊物。在他起草的發刊詞中明確指出:「本雜志之宗
旨,在輸入外界思潮,發表良心上之主張,以期打破社會上、教育純埋明上之老套,驚醒
其迷夢,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進步」(《三松堂自序》)。《心聲》成為當
時河南省宣傳新文化運動之獨一無二的刊物。
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近現代中西文化沖突、交戰最激烈的時期之一。隨著俄
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迅速傳入中國,並經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
的大力宣傳、介紹而廣為傳播;而杜威、羅素等人的訪華講學,再加上胡適、丁文
江等人的大力鼓吹,又使實用主義、馬赫主義、新實在論的影響擴大,成為一時顯
學。與此同時,其他各種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亦紛紛湧入。面對如潮水般涌
入的西方思想,一些封建守舊派亦樹起復古的旗幟,固守本上文化,拒斥外來思想。
一時之間,風雲際會,蔚為壯觀,各種思想、流派之間展開了正面的交鋒、沖突,
中西文化進行了一場全面的較量。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的出路何在?諸如此類
的問題以空前尖銳的形式被提出來,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大家都在探索中尋求答案。
生當此時的馮友蘭,對此類問題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與探索。正如他在後來的回憶
中所說:「我從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學中國哲學門當學生以後,一直到現在,六十
多年間,寫了幾部書和不少的文章、所討論的問題,籠統一點說,就是以哲學史為
中心的東西文化問題。我生在一個文化的矛盾和斗爭的時期,怎樣理解這個矛盾,
怎樣處理這個斗爭,以及我在這個斗爭中何以自處,這一類的問題,是我所正面解
決和回答的問題。」《《三松堂學術文集》自序)縱觀馮友蘭一生的哲學史研究及
哲學思想的演變過程,莫不是圍繞著中西文化問題這一中心來展開的。
正是帶著對這一問題尋找答案的想法,馮友蘭於1919年赴美留學,就讀於哥倫
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師事新實在論者孟大格和實用主義大師杜威。由於當時柏格森
的生命哲學在中國思想界風行一時,因此馮友蘭對此派哲學也比較感興趣,並專門
寫了《柏格森的哲學方法》和《心力》兩篇文章,向國內思想界介紹柏格森的哲學
思想。同時,他還運用柏格森的哲學觀點寫成了《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一文,指
出;中國之所以沒有近代科學,並非是中國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
為中國傳統注重人是什麼,即人的品性和修養,而不注重人有什麼,即知識和權力;
中國哲學向內追求,以達人性的完滿為目的;而西方哲學則向外探尋,以認識自然,
征服外在世界為最終目的。正是中西哲學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
並導致中國無近代科學的落後情況。
在美求學期間,馮友蘭還有幸拜會了蒞美訪問、講學的印度大學者泰戈爾,共
同探討了東西文化的若干問題,並將談話記錄整理成《與印度泰戈爾談話》(東西
文明之比較)一文,發表在國內《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時,他對國內學術界亦頗
為關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認為中西文化之爭絕非
古今之爭,而是作為文化產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並以此為理論基
礎,展開了對東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較研究。馮友蘭當時對此書觀點頗多契合,並立
即用英文寫成《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文,向美國學術界介紹梁的著
作和思想。
1923年,馮友蘭在杜威等的指導下,一完成了博士論文《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
(又名《天人損益論》),並順利通過答辯,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
此文中,馮友蘭將世界上的哲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損道;第二類是益道;第三類
是中道。這三派哲學的分歧導源於對「天然」與「人為」的不同看法。他認為,人
類所經驗之事物、無非兩類:一是「天然」,一是「人為」。「自生自滅,無待於
人,是天然的事物。人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於人,與天然的恰相反對」,有的哲
學家有見於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為境界,是為損道派,如中國古代主張「絕聖棄
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之老莊即是典型;有的哲學家有見於人為境界
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為益道派,如主張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學和
「人力勝天行」之中國墨家學派即屬於此類;而有的哲學家則持調和折中的態度,
主張兼收天然和人為的益處,是為中道派,此派當以主張「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
為代表。對此三派,馮主張採取寬容的態度,讓其各行其道,並行不悖,但對儒家
思想的偏愛,又使他明顯地偏向於中道派的儒家哲學。馮友蘭這種中西哲學之比較
觀,與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雖說法有異,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這不能不
說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論的影響。所不同的是,梁以印度文化作為人類的最後歸宿,
馮則以儒家文化為歸趨,並隨著研究的深入,馮友蘭最終還是超越了這一觀點。
1923年,馮友蘭學成回國,始任開封中州大學哲學教授,並兼任文學院院長。
1925年又到廣州廣東大學任教授。次年離開廣東大學到燕京大學任教授,講授中國
哲學史,同時還給美國人辦的一所華語學校講授《莊子》。在此期間,他的主要著
作是1926年出版《人生哲學》。此書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他的博士論文《人生理想之
比較研究》的中譯本,後半部分《一種人生觀》是他根據1923年冬在山東曹州省立
六中演講人生哲學的講稿整理擴充而成。馮友蘭在後來回憶說:「在我的哲學思想
中,先是實用主義占優勢,後來是新實在論占優勢」(《三松堂自序》),他的這
種由實用主義到新實在論的思想轉變,在《人生哲學》中就已明顯地體現出來。在
這本書中,他自稱持新實在主義觀點,並力圖把新實在主義同中國傳統哲學結合起
來,這一思想在他後來建構的新理學體系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1928年,馮友蘭離開燕大到清華大學任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並兼任哲學系
主任。後來還擔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秘書長和文學院院長。在燕京大學和清華大
學任教的十年(1927—1937年),是馮友蘭集中精力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時期。1931
年和1934年,他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卷出版問世。該書是繼胡適《中國哲學史大
綱》之後又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
最高水平。此書後來還被馮的美國學生卜德譯成英文,成為現今西方人系統了解中
國哲學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在這部巨著中,他自稱為「釋古派」而與胡適的
「疑古派」相區別。他著力論證了儒家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正統地位。這為他後
來創立新理學思想體系積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論准備。
在清華任教期間,馮友蘭曾於1934年應邀出席在布拉格召開的「第八次國際哲
學會議」,並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哲學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報告。會後,他又通過
申請獲准訪問蘇聯。他懷著極大的興趣和探究事實真相的心理,踏上了蘇聯的國土。
馮先生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關於蘇聯革命後的情況,有人把它說成是天國
樂園,有人把它說成是人間地獄,我想親自去看看究竟是個什麼樣子。」通過耳聞
目睹,他得出了如下結論:「蘇聯既不是人間地獄,也不是天國樂園,它不過是一
個在變化中的人類社會,這種社會可能通向天國樂園,但眼前還不是。」(《三松
堂自序》)馮生先的這種印象是比較真實而不帶任何偏見的。他還通過橫向比較,
得出了另外一種結論:封建社會「貴貴」,資本主義社會「尊富」,社會主義社會
「尚賢」。回國後,馮先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作了兩次正式演講。一次是漫談蘇
聯見聞;另一次是在北大哲學系,以「秦漢歷史哲學」為題,提出了以歷史唯物主
義的某些思想為基本要素的「新三統五德論」,集中論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的觀點,這次講演引起了官方的懷疑與不滿。次年十月
底十一月初,他竟被國民黨政府警方視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審訊。國民黨此舉
引起全國嘩然,人們紛紛提出抗議。迫於全國的民主勢力,馮在被關押、審查數天
後,遂被釋放。對於這次事件,魯迅先生曾在一封書信中憤然說到:「安分守己如
馮友蘭,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魯迅書信集》)這次事件對馮的震動
也頗大,但他並未因此而與國民黨決裂,而是選擇了更加謹小慎微的道路。
1937年至1946年,是馮友蘭學術生涯的關鍵十年,其新理學體系即在此間創制
而成。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抗日戰爭全面展開,清華大學被迫南遷。先遷往湖
南長沙嶽麓山下,後又遷往雲南昆明,並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並,組成西南聯
合大學。馮友蘭任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同當時大多數學者一樣,馮友
蘭雖身處後方,卻心系國事,常為中華民族之存亡而憂心如焚,感慨凄涼。在暫避
長沙時,他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二賢祠里拜朱張,一會千秋嘉會堂。公所可游南
岳耳,江山半壁太凄涼。」其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到昆明後不久,他又為剛創
立的西南聯大寫了校歌的歌詞,調寄《滿江紅》:「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
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檄移栽禎干質,九洲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
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
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歌詞充分表現出
作者鮮明的愛國主義立場和終將戰勝日寇、收復祖國失地的信心。他始終有一種不
可動搖的信念在一直支撐著他,他堅信:有著五千年文明之深厚基礎的中華民族絕
不會滅亡,困厄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抗日戰爭勝利之日,就是中華民族及
其文化復興之時!正是憑此堅定信念,馮氏更加勤奮地鑽研學問,埋首著述,潛心
整理中國傳統文化。從1939年起,他先後出版了《新理學》、《新事論》(1940年)、
《新事訓》(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
言》(1946年)。這六部書,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新理學」哲學思想體系,馮先生
將這些著作總稱為「貞元之際所著書」或「貞元六書」,表示其中華民族一定要復
興的堅定信念。關於馮友蘭著此六書的深意,他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有明確的表
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此哲學家所
應自期許者也。況我國家民族,值貞元之會,當絕續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
變,明內聖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我國家致水平,我億兆安身立命之
用乎?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非日能之,願學焉。此《新理學》、《新事論》、
《新世訓》,及此書所由作也。」這充分展現了馮氏的宏大抱負和深切願望。
1946年,西南聯大因抗戰勝利而解散,清華大學亦遷回北京。同年,馮友蘭應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講授中國哲學史,並將講稿整
理成《中國哲學簡史》一書由紐約麥克米倫公司出版。在美講學期間,馮友蘭深深
感到:「我在國外講些中國的舊東西,自己也成了博物館里的陳列品了,心裡很不
是滋味。當時我想,還是得把自己的國家搞好。我常想王粲《登樓賦》里的兩句話: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夫胡可以久留?』」1947年,解放戰爭節節勝利,馮友蘭生
怕新中國成立後中美斷交,於是,婉言謝絕了至親好友的挽留,毅然決然地返回了
祖國。
1948年秋天,馮友蘭回國後,當選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並被選為院士會議
評議會委員。1949年初,馮友蘭辭去本兼各職,專任教授。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
整,他調至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授,並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組
長,還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常務委員,還先後被選為第二、三、
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和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然而,在學術上,馮友蘭卻很不
順利。在剛剛解放的1950年,哲學界即展開了對他的批判。在解放初的思想改造運
動中,以及後來的歷次反右運動中,馮友蘭都首當其沖。不但其思想被當作唯心主
義的代表而屢遭批判,其人也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而成為批鬥的重點對象,倍受折
磨。直到1968年秋,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提到:北大有個馮友蘭,搞唯心主義,我
們若要懂點唯心主義,還要找他;還有個翦伯贊,搞帝王將相,我們若要懂點帝王
將相,也要找他,還是讓他們當教授,拿薪水。得此「特赦」,馮氏才得以離開牛
棚,勉強恢復自由。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馮家被定為外賓訪問的開放戶時,才
算過上比較正常的生活。
綜觀馮友蘭解放後的學術活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50—60年代。在自
我批判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他開始撰寫《中國哲學史新編》。馮氏後
來回憶說:「當時正在提倡向蘇聯學習,我也向蘇聯的『學術權威』學習,看他們
是怎樣研究西方哲學史的。我尋找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詞句,努力運用,寫了《中國
哲學史新編》,出版到第二冊,十年浩劫就開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三松
堂自序》)在這一時期,整個學術界都被一種僵化、教條的學術空氣所籠罩,哲學
史研究由於其與政治過於緊密的關系更是如此。一部豐富多彩的哲學史被簡化為唯
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史,並被圖式化地定為唯物主義戰勝唯心義的歷史,馮友
蘭身處其時,亦頗受這種氛圍的影響。第二階段是70年代,代表作為《論孔丘》。
其時,「四人幫」為達到個人目的,大搞所謂「批林批孔運動」,將哲學史、思想
史的發展,簡化、歪曲為儒法斗爭史,厚誣古人,捏造事實,影射史學達到登峰造
極的地步。一時間,整個學術界風聲鶴唳,硝煙驟起。在「四人幫」的「順者昌,
逆者亡」的強大政治壓力下,許多學術趨尚世風,違心地寫了許多應時之作。馮友
蘭當時壓力極大,他雖然從心底里極為反感「四人幫」的那一套,但在「要相信黨,
相信群眾」的思想指導下,也不得已「依傍黨內的『權威』的現成說法,或者據說
是他們的說法」而寫了《對子孔子的批判和對於我過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及
《復古與反復古是兩條路線的斗爭》兩篇文章在《北大學報》上發表。不久,《光
明日報》、《北京日報》即予全文轉載,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1975年,他的
《論孔丘》一書正式出版。書中觀點與以前迥然不同。這顯然是在強大政治壓力下
的違心之作。他後來亦坦誠地說道:「我在當時的思想,真是毫無實事求是之意,
而有嘩眾取寵之心,不是立其誠而是立其偽。」(《三松堂自序》)這既是馮氏個
人的無奈,也是建國以來知識分子群體的一大悲劇。1972年,身處逆境中的馮友蘭
曾賦詩一首,其中有雲:「若驚道術多遷變,請向興亡事里尋。」對解放後事態紛
壇和自己哲學思想之多變,頗多感嘆!
第三階段是80年代,隨著「四人幫」的垮台,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尤其是
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馮友蘭迎來了自己的學術春天。經過50—60年
代的教訓以及70年代的思想折騰,馮氏決意空所依傍,直陳己見,決意重寫中國哲
學史,以舒解胸中積壓多年之郁悶。自1980年開始,馮友蘭以耄耋之年,展老驥之
志,手握如椽巨筆,重寫《中國哲學史新編》,並明確申明只寫「自己在現有馬克
思主義水平上所能見到的東西,直接寫我自己在現有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上對於中國
哲學史和文化的理解和體會,不依傍別人。」從而真正把自己80年來對中國哲學及
文化研究所得之理解、體會寫出來,成為一家之言。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
1989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了卻了一大心願。
「學海無涯生有涯」。馮友蘭在歷經近一個世紀的世事遷變,人世滄桑之後,
終於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盡頭。1990年11月26日,在95歲華誕的前夕,這位現代中國
的一代大哲安然地離開了這個紛攘多變的世界。
馮友蘭一生勤勉,著述宏富。畢生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宏揚儒家哲學思想為
己任。如果說,馮氏前期(抗戰以前)的治學旨趣在於整理研究中國傳統哲學,而
直可稱其為哲學史家的話,那麼,他後期(抗戰爆發後,尤其是抗戰期間)的為學
進路則重在以「六經注我」的精神,運用西方新實在論哲學重新詮釋、闡發儒家思
想,以作為復興中華民族之理論基礎。這一時期寫成的《新理學》為核心的「貞元
六書」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它既是馮氏哲學思想成熟的標志,
也是他一生治學的最高成就,並因此而奠定了他作為「現代新儒家」的地位,成為
一位繼往開來,具有國際聲譽的一代哲人。
馮氏把自己的哲學體系稱為「新理學」,自覺地以程朱理學為自己的直接先驅,
但申明自己不是「照著講」而是「接著講」,即以繼承為基礎,以改造、發展中國
傳統哲學為鵠的。盡管他也吸取、承繼了名家、道家、玄學、禪宗等的「不著實際」
的哲學特色,但其基本核心和主要內容卻是承繼和發展宋明理學而來。這明顯地體
現在他的本體論學說即「新形上學」中。他說:「在新理學的形上學的系統中,有
幾個主要的觀念,就是理、氣、道體及大全。」(《新理學》)新理學的「形上學」
的邏輯結構,就主要表現以「理」、「氣」范疇為基礎而展開的一系列概念、范疇
的邏輯安置。
所謂「理」就是各個事物之所以為各個事物的依據,即他所說「某種事物之所
以為某種事物者」。如「山之所以是山而不是非山,必因山有山之所以為山」。這
個「所以為山」就是「山之理」。總所有這些「理」就是「理世界」,也就是「太
極」。這個「理世界」之「理」是先於實際而存在的。在新理學中,「理」不但是
指同類事物的共同屬性,而且還是獨立於實際事物之外的抽象共相,是「可離一件
一件底實際的事物而獨有」的東西。但是,「理」怎麼能離開事物而「獨有」呢?
為此,馮氏又將理之「有」與事物之「有」區別開來:「『有某種事物』之有,新
理學謂之實際的有,是於時空中存在者。『有某種事物之所以為某種事物者』之有,
新理學謂之真際的有,是雖不存在於時空而又不能說是無者。前者之有,是現代西
洋哲學所謂存在,後者之有,是現代西洋哲學所謂潛在。」(《新原道》)經過這
種「實際世界」與「真際世界」的二重區分,「理」就變成一種超越時空、超越動
靜的永恆存在,成為決定事物之所以為某事物的第一性的精神本體。
那麼,「真際」的理又是如何表現為「實際」的事物的呢?為此,馮氏提出了
「氣」的概念。所謂「氣」就是指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基礎。他說:「一切事物
所有以能存在者,新理學謂之氣。」(《新原道》)但這個「存在」並不是指具體
事物的具體存在,而是指這具體事物存在的基礎。「氣」和「理」同事物的關系是:
「理」是此物之所以成為此物的依據、規律,但此物能否存在卻非「理」所能保證,
而必須靠「氣」的可能性的存在;而「氣」也並不是某種具體的事物,它仍然只是
一種邏輯上的可能存在,它對於事物是什麼仍然沒有決定意義,「氣並不是什麼,
所以氣是無名,亦稱為『無極』」(同上)。他強調說,「氣」是通過「對於事物
作理智的分析」而得到的一個「哲學底邏輯觀念」,「此觀念並不確指任何實際的
事物,而卻可指任何實際的事物」(《新知言》)。因此,「氣」不是物質一類的
東西,而屬於精神性的范疇。這是「理」由真際見諸實際的契機,是事物存在所依
據的條件。因此,宗際的存在便是「理」、「氣」不離,是「理」(太極)在「氣」
(無極)中的實現。
顯然,馮氏對理、氣范疇作了有別於程朱理學的新的解釋。在朱熹那裡,理、
氣具有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意義區分,氣是由理派生出來的物質性的東西。但在馮氏
這里,「氣」的物質性被抽除了,「理」、「氣」都是通過分析經驗中的事物而得
來的共相,都是純粹的邏輯觀念。
既然「理」、「氣」不離,二者對於實際事物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那麼,它
們又是通過什麼途徑結合而成實際事物的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馮氏提出了「道
體」的概念。他說:「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都是
其氣實現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總所有的流行,謂之道體」(同上)。這里,他把
理與氣相結合的運動過程(「流行」)稱為「道體」,認為理和氣是在運動的過程
中相結合而派生出事物的。馮氏認為,存在的概念應當蘊含「動」的概念。他首先
將「事物」與「存在」聯系起來(「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然後賦予「存在」
以「動」的內涵,認為事物的存在過程就表現為一個連續不斷的動的過程,本質上
就是其氣實現某理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就是「無極而太極」,即「無極」向「太極」
的運動,此運動被看作是氣依照理取得自身規定性而成為具體事物的過程。而「道
體是總一切的流行」,因此,「道體就是無極而太極的程序」(《新原道》)。由
此看來,「道體」從根本上講,是指作為「形上」之動的所謂「無極實現太極的流
行」,是一種脫離了物質的神秘的純粹流變,是太極藉助於無極衍生出事物的運動
過程。
在新理學中,「理」是著眼於事物的性質,「氣」是著眼於事物的存在,「道
體」則旨在說明事物如何(或怎樣)存在。因此,在馮氏看來,光有三者還不能形
成「宇宙」。為了使其新形上學更加圓融,馮氏又提出了「大全」這個宇宙觀念。
何謂「大全」呢?按照新理學的邏輯,既然每個理為某種事物之「極」,那麼,眾
理之全體便成了整個實際世界的「太極」,他說:「所有理之全體,我們亦可以之
為一全而思之,此全即是太極。」既然「太極」為眾理之全,故又稱為「大全」。
因此,他說道:「總一切的有,謂之大全,大全就是一切的有。借用中國舊日哲學
家的話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新知言》),此所謂「一切的有」,既
包括實際的有,也包括真際的有,這個「總一切的有」的「大全」,就是「哲學中
所說的宇宙」。但這個「宇宙」並不是物理學或天文學中所說的物質的宇宙,而是
「太一」或「大一」。從范圍上講,它大於實際世界;從邏輯上講,他先於實際世
界。它是整個世界的本原。由此看來,同前面的理、氣、道體一樣,「大全」仍然
是形式的、邏輯的觀念性存在,是將理世界與事世界通通包融於自身的所謂「哲學
中所說的世界」,其目的在於想依此而說明世界的統一性問題。
這就是馮氏構造的以「理」、「氣」、「道體」、「大全」為中心范疇的新形
上學,它構成了馮氏「新理學」的哲學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麼,這一套「不
著實際」的新形上學體系是通過怎麼樣的方法建立起來的呢?馮認為,建立形上學
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邏輯分析」的方法,因是從正面提出「形上學」的觀念,所
以又稱為正的方法;一是直覺的方法,因是從反面表現「形上學」,所以又稱為負
的方法。他自稱,新理學的「形上學」是以正的方法為主兼采負的方法而建立的。
按照馮氏的解釋,所謂正

⑶ 河南的地形像什麼,面積人口是多少,特產是什麼,主要的風景區是什麼

分類: 交通/旅遊
問題描述:

河南還有什麼值的驕傲

解析: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稱河南。因古為「豫州」,簡稱「豫」,又因古時豫州位於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地處中國中東部,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處於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黃河以北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黃河以南有秦嶺東延部分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綿亘。東西聯系的通道是黃河谷地,可以上溯關中,直達大西北和西亞地區,著名的絲綢之路向東延伸正是經過黃河谷地,現代重要的交通動脈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線、蘭新線)也是經過這個通道。南北之間的通道也是在山地與平原交界的地帶開辟的,如古代著名的南襄通道,現代的京廣線、京深高速公路等。從政區和交通地位來看,河南處於居中的位置。以河南為中心,北至黑龍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腳下,東抵東海之濱,睜游大都跨彎指越兩至三個省區。若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漢三鎮,西至關中平原,東至滬、寧、杭,其直線距離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間。河南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全國經濟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從歷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來北往、西去東來的必經之地,是各族人民頻繁活動和密切交往的場所,因此,古人稱:「得中原者得天下」、「當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爭」。今天,河南境內三縱四橫的鐵路網、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不斷發展的航空運輸,進一步強化了其交通樞紐的地位,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陸續興建,河南仍然是全國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之一。

河南省域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17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74%,平原盆地、山區丘陵面積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7%和44.3%。全省總人口9667萬,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漢、回、蒙古、壯、苗、藏、 *** 爾、彝、朝鮮、土家、白等51個民族,以漢族為主,是全國少數民族比較多的省份之一。轄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市、89個縣、48個市轄區,2123個鄉鎮。

全省地形呈西高東低之勢。省境之西聳立著太行山和豫西山脈。豫西山脈是秦嶺的東延部分,秦嶺進入豫西向東呈扇狀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體,山勢雄偉高聳,海拔1000—2000米,被譽為全省的屋瓴。桐柏山脈、大別山脈拱衛於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為淮河、長江的分水嶺。太行山脈與豫西山脈之間的黃河兩岸分布有黃土丘陵區。豫中屹立著巍峨峻峭的中嶽嵩山。省境東部為遼闊的黃淮平原。

河南橫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系,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黃河橫貫中部,境內幹流711公里,流域面積3.62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眾多,水量豐沛,幹流長340公里,流域面積8.8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2。北部的衛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漢水。全省水資源總量41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

河南平原廣袤,地理氣候條件適中,是全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全省有耕地資源8110.3千公頃(實有耕地面積7262.8千公頃,合1.089億畝),佔全國的6.24%,僅次於黑龍江、四川和內蒙古,居全國第4位。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265—332天,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煙葉等農產品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糧食產量大體佔全國的1/10,油料產量佔全國的1/7,牛肉產量佔全埋早配國的1/7,棉花產量佔全國的1/6,小麥、玉米、煙葉、豆類、芝麻等農產品和肉類、禽蛋、奶類等畜產品產量也都居全國前列。河南還有很多名優特產品,如原陽大米、開封西瓜、杞縣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陽黃花菜、信陽毛尖和板栗、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寧陵酥梨、內鄉山茱萸、洛陽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懷葯等,都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

河南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全省已發現礦產資源157種,探明儲量的81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鉬礦、藍晶石、鑄型用砂岩、天然鹼、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藍晶鑄岩等8種,居前5位的有26種,居前10位的有48種。優勢礦產可歸納為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產」,天然鹼、鹽、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七大非金屬礦產」。依託豐富的資源,河南發展起了以輕紡、食品、冶金、建材、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為主體,門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體系,全省有大、中型工業企業1200多家。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河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萬年以前,南召雲陽鎮發現的猿人臼齒化石,年代大致與北京猿人相當。自遠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創造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令世人贊嘆的史前文化。相傳伏羲女媧就是在中原一帶奠定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至今淮陽仍保存著規模龐大的太昊陵。被稱為「中華第一大帝」的軒轅黃帝,據說就誕生在今天鄭州的新鄭市,並在這里建立都城。從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建都於河南偃師,至清王朝覆滅的4000餘年歷史中,河南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域長達3000年,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曾幾度達到鼎盛,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個,即: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風流人物燦若群星,如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和軍事家李斯、劉秀、岳飛,科學家和醫學家張衡、張仲景,文學家和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吳道子,以及近現代的李季、馮友蘭、姚雪垠、李准等。河南還是少林武術和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堪稱中國功夫的故鄉。

悠久的歷史給河南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河南旅遊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位,館藏文物佔全國的八分之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處。安陽殷墟被國家文物部門列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 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原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開封古樸巍峨、雄偉壯觀的龍亭,造型古樸、宋代風韻的宋都故街,樓閣宏偉、庄嚴絢麗的大相國寺,還有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登封觀星台、中嶽廟,湯陰岳飛廟,漢三闕、開封鐵塔、包公祠,南陽武侯祠,三門峽函谷關,淮陽太昊陵等一大批名勝古跡。為了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建設了造型新穎、氣勢恢宏、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河南博物院。目前該院館藏文物達1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4萬多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器、金簡等珍貴文物最具特色。

除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外,河南還有很多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奇峰聳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重岩迭嶂、氣勢磅礴的伏牛山,崗巒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樹木繁茂、鬱郁蔥蔥的大別山組成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間不乏許多名山奇觀,如氣魄宏偉、古跡棋布的中嶽嵩山,怪石嶙峋、風景幽奇的雞公山,汕奇澗幽、景色秀麗的雲台山,異峰突起、巍峨挺拔的石人山,都具有獨特的魅力。河南河流如網,水庫棋布,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游覽勝地。遠眺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黃河,長天無垠、天水一色,給人以「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遠上白雲間」之感。山水樓台交相輝映的百泉湖,煙波浩渺、富有南國旖旎風光的南灣湖,吐珠噴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噴玉泉,千姿百態、神奇曼妙的自然溶洞,都獨具特色、情趣各異。目前全省共有風景名勝區31個,總面積達0.17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嶽嵩山、龍門山、雞公山、雲台山和王屋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22個;森林公園55處。

⑷ 唐河縣一共有多少個鎮

唐河縣一共有12個鎮,分別是:源潭鎮、蒼台鎮、黑龍鎮、郭灘鎮、湖陽鎮、龍潭鎮、上屯鎮、少拜寺鎮、桐寨鋪鎮、張店鎮、大河屯鎮、畢店鎮。

(4)馮友蘭總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唐河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部。縣境西與新野縣、南陽市區接壤,北與社旗縣毗鄰,東與泌陽縣、桐柏縣交界,南與湖北省棗陽市相連。地處北緯32°21′-32°55′,東經112°28′-112°16′,東西長74.3公里,南北寬63公里,總土地面積2512.4平方公里。

唐河交通十分便利,寧西鐵路、滬陝高速、312國道、S335、S240、S239省道縱橫全境,南陽機場近在咫尺,形成了北亘嵩洛,南接荊襄,東通寧滬,西接秦隴,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唐河工業基礎較好,形成了以光電電子產業、裝備機械製造為主體,資源開發利用、農機裝備製造為兩翼的四大產業集聚區。西距南陽市區50公里、東北距省會鄭州市273公里,東南距離湖北省武漢市310公里。

唐河縣有石油、石英、花崗石、石灰石、鉀長石、熒石、水晶石等21種。其中石英石、石灰石、熒石、儲量分別達2.2億噸、3億噸和35噸,河南油田是著名的石油基地,其中唐河境內的石油儲量約占河南油田總儲量的三分之一。

⑸ 1949年前後國民黨遷台的總人數有多少

國民黨從未有過精確的統計,故總人數推測在3.7萬人左右。。從1956年國民黨逃台後的首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加以推測。總數估計在200萬上下。其中成建制逃台的軍隊約有60萬,散兵游勇好幾萬。

1956年統計時,男比女多110萬,其中軍隊男性40萬,平民約男多70萬。當時已經有大量軍人被裁汰,也有大量新徵召入伍的台灣本省人新兵。另外1950年及以後,國民黨派出海軍以近乎綁架的方式將中國東南沿海許多島嶼上的居民強行遷入台灣。總人數推測在3.7萬人左右。

(5)馮友蘭總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1949年前後國民黨遷台的總人數的具體情況:

1948年4月1日,中研院正式公布了81位首屆院士名單。最長者為83歲的吳稚暉,最年輕的是37歲的陳省身,皆為國中望重之士。如數理學組微分幾何的開拓者蘇步青,微分幾何的奠基人陳省身,國際公認的數論權威華羅庚,

在臨床生化、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等方面有重要貢獻的吳憲,有機化學的微分析奠基人庄長恭,對於地質學和古生物學貢獻卓越的李四光、翁文灝、楊鍾健、章鴻釗等,中國氣象學與氣候學的創始人竺可楨,中國最有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

研究制鹼堪稱世界一流的化學工程師侯德榜等;生物學組有我國葯理學研究的創始人、以研究麻黃素聞名的陳克恢,體質人類學家吳定良,生物學家童第周等;

人文組有哲學家馮友蘭、金岳霖、湯用彤,政治學家蕭公權、錢瑞生,其中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當選的有史學家陳寅恪、傅斯年,語言學家李方桂、趙元任,考古學家李濟、梁思永、董作賓等人。

1948年9月23日上午10時,「國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紀念會暨第一次院士會議」在南京雞鳴寺中研院禮堂舉行。蔣介石在陰雨朦朦中前來主持典禮,政府要員何應欽以及教育界名流張伯苓、吳貽芳等也參加了開幕禮。

8l位院士中只有51位出席。會場布置簡朴,未擺設鮮花,天氣很陰,亦未開燈。此次民國史上最重要的科學盛會,頗有些「美人遲暮」的意味。

院士代表發言,推舉年長的張元濟和望重的胡適。83歲的張元濟為實現教育救國的夢想,大半生主持商務印書館,是清末民初中國出版界的龍頭。他對硝煙彌漫的國共內戰憂心忡忡,他說:「倘若再打下去,別的不用說,我恐怕這個中央研究院,免不了要關門。」這番話使在場者相顧失色。

⑹ 馮姓有多少人口_馮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馮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一位大姓,在廣東、華北和華東地區最有影響。當今馮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56%, 總人口大約在700萬

馮的名義:
馮,馬疾行也。其本義是奔馬馬蹄踏地有力的聲音。甲骨文中馮字的左邊是仌,仌為古冰字,像水凝之形,後來字形變成冫。馮人當是以牧馬為生活聲式的氏族,一直活躍在北方沿河地區,以馬和冰為其氏族的原始圖騰,並作為族名和族徽。馮人長期居住的地方稱馮,築起了圍牆的地方稱馮邑,最終建立馮國,出現了馮姓。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國的馮姓長期活動在北方地區,不斷地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加入馮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初的匈奴人,南北朝時百濟人,宋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而清朝滿洲人和蒙古人也有改姓馮。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轉變成為當地的馮姓漢族。

歷史上馮姓的分布和遷移:
春秋以前,馮姓名氣很小,僅僅在發源地陝西渭河流域活動,春秋戰國時,馮姓已遷涉到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漢唐之間,馮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名的有:出自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穎川馮姓,出自漢宜都侯馮參的上黨馮姓,出自滑乎行漢燕王馮宏的京兆馮姓,出自西魏寧州刺史馮寧的弘農馮姓,出自唐朝監察御史馮師古的河間馮姓。唐宋時期,馮姓已經播散到了黃河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以及東部和東南沿海省份。清初始入台灣。
宋朝時期,馮姓大約有5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馮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馮姓總人口的29%。馮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和河南,這兩省馮姓大約佔全國馮姓總人口的43%,其次分布於湖北、廣東、山東、河北,這四省的馮姓又集中了27%。全國形成了以川鄂、廣東、魯冀為中心的三大塊馮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馮姓大約有6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2%,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信嘩人口純增長率是20%,馮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略高,600年中馮姓人口純增長率達22%,凈增加了12萬。馮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山東、廣東這三省馮姓大約占馮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蘇、江西、河北、四川,這五省的馮姓又集中了32%。浙江一躍成為馮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總人口的1.1%。東南和廣東地區的馮姓在這600年中有了穩健的發展。而宋朝的馮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發展較慢,馮姓人口佔四川省總人口的0.9%,減少了一半。其人口主要向東南、東部和南方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馮姓人口主要向廣東和湖南地區流動。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魯、粵、晉五大塊馮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北部轉向東南部。

當代馮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馮姓的人口已達700萬,為全國第三十一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馮姓人口由67萬增道700萬,增長了10倍多,馮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馮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馮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布於江蘇、山東、四川、山西,這四省又集中了21%的馮姓人口。廣東為當代馮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馮姓總人口的12%。全國形成了廣東、晉冀豫、魯蘇三大馮姓聚頃悔集中心。在近600年中,馮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表現為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強有力的回遷,已經超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
馮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粵桂大部、海南、貴州北部、湖南南端、川渝鄂大部、豫冀京津、甘肅東部、晉陝、魯皖蘇大部、內蒙古中部、遼寧西端、黑吉東端、新疆西北端,是馮姓常見的地區,馮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7%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3.3%,居住了大約71%的馮姓人群。在黑吉遼大部、內蒙古東部、山東東端、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四川北端和南端、雲南北部和東部、貴湘大部、廣西北端、湖北南部、贛浙閩大部、廣東東端、皖蘇南端、上海,馮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0.63%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8.5%,居住了大約26%的馮姓人群。

馮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馮姓的郡望主要有杜城、杜陵、長樂、始平、潁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等。馮姓的堂號除與郡望同名的以外,主要還有同輿、三同、市義、敘倫等。市義堂號典出戰國時馮驩,他是孟嘗君的食客。起初馮驩一再彈鋏,以示孟嘗君對他的不重視。孟嘗君為滿足他的要求,派他到家鄉薛地去收債息,馮驩得錢十萬,但把不能還息的債券給燒了,並向盂嘗君說討來的錢中一部分替你買了‘義’給帶回來了。孟嘗君當時因沒有收到債錢而一臉不高興,並對馮驩大為不滿,礙於眾多門人的情面,也就罷了。天有不測風雲,不久孟嘗君被罷官回薛地,他萬萬沒想到,薛地的父老鄉親到幾十里外夾道迎他回鄉。孟嘗君這才想起馮驩那年替他收債息之事,他十分感激地對馮驩說:今天我嘗到了你替我買的珍貴物品義,這可是萬金難買啊!市,就是買的意思。

楹聯 重要的馮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焚券市義;倚樹讓功。
鄭國名城;西京舊派。
撫蠻單騎平寇;擋熊弱質表忠。
復旦光華欣有象;新年宴會傲無魚。
道德可師教育驪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錦之呼。

家訓格言 明朝馮惟敏的家訓值得一讀。馮惟敏,山東臨朐人,出身仕宦之家,自幼聰敏好學,富有才華,擅長詩問,尤精散曲,堪稱為明代第一人。馮惟敏才學甚高,以散曲寫家訓,尤以《醉太平家訓》著名,是歷史上以散曲寫家訓的第一人。然其訓誡子弟卻切實平易,旨在讀書和務農為本。他一方面要求子弟:只有金榜題名,方為男兒大志,男兒志向,休負了前人名望。他從另一側面又告誡子弟,聰明伶俐莫心高,只隨緣便了,須知鳧短不能長,再須提勉強,得饒人處且饒人,退步行最穩等警語,堪為明言。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馮姓歷代名人254名,占總名人數的0.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馮姓的著名文學家古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67%,排在並列第三十三位;馮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馮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82%,排在第二十七位。
我國馮姓家族是二個既古老又尊貴,支派眾多的姓氏。春秋以來,馮姓的著名人物世代不絕,事業政績十分優異。歷史上重要的馮姓人物有:春秋鄭大夫馮簡子;戰國韓國大將馮亭,孟嘗君門下食客、齊國名士馮驩;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宣都侯馮參;東漢武帝時征西大將軍馮異;十六國時北燕國君馮跋;唐朝監察御史馮師古;五代時列任五朝首輔的馮道;北宋名臣馮京;明朝開國名將馮國用,文學家兼戲曲家馮夢龍;清末名將馮子才,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民國初代總統馮國璋,名將馮玉祥,史學家馮承鈞;當代哲學家馮友蘭、馮定、馮契,生理學家馮德培,地質學家馮景蘭,農學家馮澤芳,數學家馮康,寄生蟲學家馮蘭洲,民族史學家馮家升,考古學家馮漢驥,詩
人馮至,作家馮牧,電子學家馮秉銓,詩人兼文學評論家馮雪峰。

馮姓血型:
馮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4.1%,A型佔28.5%,B型佔28.8%,AB型佔8.7%。

⑺ 唐河縣城有多少人口

一、唐河縣的人口是:

2010年,唐河縣全縣總人口140.3萬人,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8%。唐河縣有回族、壯族、蒙古族、滿族、土家族、藏族、布依族、朝鮮族、苗族等1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02%。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

二、唐河縣簡介:

唐河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二省交界處,西近南陽市宛城區,南接湖北棗陽市,東鄰桐柏縣和駐馬店市泌陽縣,北連社旗縣。古代為京都長安、洛陽通向江漢平原的官道,物阜民豐,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唐河古稱唐州、泌洲,歷史悠久,為中州大地上一塊明珠。夏、商時代為《禹貢》豫州之域,周為申、謝、唐、蓼國地。公元前505年楚國設湖陽縣,秦仍建置湖陽縣,屬南陽郡。境內現存多處仰韶、屈家嶺文化遺址。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將馬武、光祿大夫樊宏以及中國現代哲學泰斗馮友蘭先生等名人故里。

唐河交通十分便利,寧西鐵路、滬陝高速、312國道、S335、S240、S239省道縱橫全境,南陽機場近在咫尺,形成了北亘嵩洛,南接荊襄,東通寧滬,西接秦隴,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唐河工業基礎較好,形成了以光電電子產業、裝備機械製造為主體,資源開發利用、農機裝備製造為兩翼的四大產業集聚區。

唐河縣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棉、油基地,也是河南省重要的石油基地,河南省較具實力的縣市之一,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南陽市各縣前列。唐河縣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梔子之鄉」、中部百強縣市、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縣、河南省平安建設先進縣、河南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等榮譽稱號。2015年國務院批復「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唐河縣發展納入國家戰略。

⑻ 馮友蘭的家庭關系

父親:馮台異,曾做過晚清知縣。
母親:吳清芝。
妻子:任載坤,字叔明,河南新蔡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年二月廿二日(1894年3月28日),時年21 歲,正就讀於北京女子師范學校。
弟弟:馮景蘭是一位地質學家。
妹妹:馮沅君是一代才女,現代作家、學者。馮沅君沒有子女。
堂妹:馮讓蘭是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張岱年的夫人。
外孫女:馮鈺臘扮宴,現TOM在線執行董事、輪銀執行副總裁。
長女馮鍾璉:西南聯大外語系畢業,是北京缺兄31中優秀的語文教師,1975年去世了。
長子馮鍾遼:遼西南聯大肄業,後去美國留學,在美國成家立業,是鍋爐專家。
次女馮鍾璞(宗璞):中國知名作家。
次子馮鍾越:中國航天工業部主任工程師,飛機強度專家,惜天不假年,齎志以終時才51歲。

⑼ 馮友蘭生平簡介

馮友蘭出生在一個「詩禮人家」,家境殷富,極重 教育 。早期確立了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馮友蘭哲學作品為 中國哲學 史的 學科 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馮友蘭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馮友蘭生平簡介
馮友蘭,祖籍乃是我國的河南省南陽市。是我國當代的一代傑出的教育家、哲學家,生平在教育界和哲學界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馮友蘭死後,被譽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偉大儒學家,聲名響徹國內外。

馮友蘭的生活並不是一番風順的,也是經歷了不少波折的。馮友蘭的家庭可以說是書香世家,其祖父、其父親都是典型的讀書人,祖父雖無功名傍身,但卻尤其善長作詩,而父親則是取得了進士的功名。馮友蘭的 文化 教育經歷,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經歷了按部就班的學習,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加上家庭文化的熏陶,馮友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文學修為,在高中學業結束後,馮友蘭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從此開啟了他的哲學之路。

完成學業之後的馮友蘭與任坤兩人喜結良緣,度過了一段浪漫而平實的日子,任坤作為馮友蘭的賢內助,真是給馮友蘭生活上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在馮友蘭專心研究哲學的時候,家庭生活則全依賴任坤的操持。但在_時期,馮友蘭受到了深深的肉體與精神的折磨,任坤則在這段時期永久的離開了馮友蘭,給予了馮友蘭深沉的打擊。
馮友蘭哲學思想的內容
縱觀馮友蘭的所有文著,其大部分文學著作中,均闡述了一個中心思想,哲學就是求好之學。如何來解析這句話呢?求好的含義其實十分廣泛,涉及的方面也很多,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其實是說明了哲學的作用,哲學的開展是圍繞著如何確定人生價值觀,確定人生理想這個中心來展開的。

在馮友蘭先生著名的《人生四境界》中,對他的哲學思想展開了更為詳盡、更為具體的描述,馮先生圍繞著人生哲學,將一生分為了四個境界,即 自然 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講述了哲學不能違背天理倫常,應該是大環境下的順勢而為,切不可逆流而上,這可以說是物質哲學,當將這個整體放入一個大環境之中,與天地能夠融入一體,這樣才能夠有精神層面,才能夠上升到馮友蘭的精神哲學,完成從物質哲學到精神哲學的轉變,這就是馮友蘭的哲學之道,物質是精神的基礎,但精神切不可脫離物質。

如果說以前人們提出的哲學總是帶有批判色彩的,那麼馮友蘭的哲學思想一定是打破了這些伏含常規學派的,打造了中國新派哲學,肯定了哲學中的功利,同時也提出了哲學中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人生四毀培境界的介紹
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馮友蘭認為萬事萬物皆應該順其自然,切不要因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強求,那樣很有可能將適得其反,與原定目標背道而馳,只有順著萬事萬物自然的發展規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獲。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類有了初步的覺纖廳唯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最終目標,那麼這樣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圍繞著這個目標而展開進行。如果失去了這個目標,就可能是出現了另外一個目標,在這個境界層面上,人類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對第二個境界的約束作用,雖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識中,仍然有對錯之分,仍然有可為和不可為的區別,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道德尺度,人們會在道德的范圍內去找尋目標,並且開展合乎道德的行為去完成目標。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這是最後的一個境界,也是最大的一個境界,除卻對自身、對社會、對道德層面的認識,人類的視野將隨之更為廣闊,在這個境界中,人類將圍繞著這個宇宙開展順應宇宙的發展行為。


馮友蘭生平簡介相關文章:

1. 歷史名人馮友蘭簡介

2. 南京簡介閱讀答案

3. 陳寅恪個人事跡介紹

4. 陳寅恪人物簡介

5. 歷史名人秦檜簡介

⑽ 開封市有多少人口

一、開封當地的人口
以傳統漢族的中原人為主,開封人口在同一時期最輝煌的時代當屬北宋,作為大宋王朝的都城,開封城內人口多達150多萬,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近代以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開封城內人口約為36萬人,而同時期的洛陽和鄭州城內人口分別只有7萬和3萬人。1954年,河南省會駐地從開封市遷移至鄭州市後,有將近7萬開封人遷至鄭州市。

2018年末,開封市總人口525.6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6萬人;常住人口456.4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8.9%,比上年末提高1.5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1.23‰,死亡率6.28‰,自然增長率4.95‰。

二、開封城市簡介
開封是一座歷史厚重的文化之城。作為「八朝古都」,開封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相繼在此定都。特別是北宋時期,開封是當時世界第一大都會,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自宋代以後,歷代王朝都把開封作為中國北方的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開封人民創造了燦若星辰的宮廷文化、府衙文化、忠烈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飲食文化、菊花文化、戲曲文化、書法文化,都是開封的文化代表。開封歷史上涌現出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鐵面無私的包公、滿門忠烈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變法圖強王安石、破秦救趙信陵君、畫家張擇端、文學家蔡邕、詩人阮籍、教育家林伯襄、歷史學家範文瀾、哲學大師馮友蘭以及先進典型王振立等名人大家。
開封是一座生態宜居的魅力之城。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擁有國家5A、4A級旅遊景區10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市內五湖四河分布老城區,開封西湖、中意湖鑲嵌新區,素有「北方水城」之稱。開封每年春天舉辦的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秋天舉辦的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人,「四月清明」「十月菊香」已成為叫響全國的節會品牌。隨著國家級宋都古城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建設深入推進,全國旅遊標准化示範城市成功創建,開封旅遊國際化的硬體基礎、物質形象和功能內涵日益完善,一座外在古典、內在時尚、宋韻彰顯、精緻秀美的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正在形成。
開封是一座匯聚希望的騰飛之城。作為河南的老省會城市,開封地區經濟總量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是國家「一五」、「二五」時期的重點投資城市,曾製造出河南省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台電冰箱、第一台縫紉機、第一輛自行車等諸多「全省第一」。目前,開封工業基礎完備,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化工、新材料、食品、紡織服裝、光伏、木業、生物醫葯、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開封農產品資源豐富,是全國小麥、花生、棉花的重要產區,西瓜、花生產量居河南之首,大蒜產量居全國第二。開封區位交通優越,隴海鐵路、鄭徐高速客運專線橫貫全境,京廣、京九鐵路東西為鄰;連霍、日南、大廣、鄭民四條高速公路相互交織,鄭開大道、鄭開物流通道、鄭汴路直通省會,開港大道到新鄭國際機場僅需30分鍾;鄭開城際鐵路28分鍾即可抵達鄭州高鐵東站,連接鄭州地鐵。鄭徐高鐵通車運營,開封正式邁入「高鐵時代」。機西高速二期、商登高速建成通車,開封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開封是一座蓬勃發展的活力之城。2003年,時任河南省委書記李克強同志提出要打造中原城市群,並提出「將鄭洛工業走廊向東延伸至開封」。2004年8月,《中原城市群發展研究報告》建議,「十一五」時期應優先推動鄭汴一體化發展,開封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2年,國務院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開封被確定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並明確提出促進鄭汴一體化發展。2013年,國務院批復《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開封市尉氏縣65平方公里區域納入航空港區,開封被確定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主體城市之一。2016年8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是重要組成部分、三大片區之一。2016年10月,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周邊城市與鄭州融合對接,推進鄭汴一體化深度發展,加快鄭新、鄭許、鄭焦融合發展,建設組合型大都市地區,提升對全省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鄭汴一體化進入了深度發展階段。2016年12月國家正式批復《促進中部崛起「十三五」規劃》。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中原城市群規劃》,開封被列為核心發展區。2019年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圍繞加快開封發展,作出了「打造鄭開雙創走廊、開港等重點產業帶,實施沿黃生態帶建設工程」等重大部署。2019年省「兩會」期間,《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加快開封發展,提出了「推動開封與鄭州深度融合,鄭開雙創走廊、開港等重點產業帶建設全面推進,加快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等要求。從鄭汴一體化最初提出到現在的十多年來,鄭州、開封兩市按照「統籌安排、協調推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產業化支撐、特色化互補、市場化運作、城鎮化連接、現代化推動,取得了顯著得發展成效。兩座城市已經初步建立了交通同城、電信同城、金融同城、產業同城、生態同城和資源共享「五同城一共享」機制,形成了全省人口聚集程度最高、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鄭汴都市發展區域,有力支撐了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戰略。開封作為中原城市群核心區中心城市之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河南)自貿區三大片區之一和鄭汴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翼,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已經成為河南省乃至國家中部地區最具發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自然地理
開封市位於黃河中下游平原東部,地處河南省中東部,西與省會鄭州市毗鄰,東與商丘市相連,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黃河與新鄉市隔河相望。
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為14.52℃,年均無霜期為221天,年均降水量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開封境內河流眾多,分屬兩大水系。黃河大堤以北灘區為黃河水系,流域面積281平方公里;黃河大堤以南屬淮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惠濟河、馬家河、黃汴河、賈魯河、渦河等,流域面積5985平方公里。
資源物產
開封地勢平坦,土壤多為粘土、壤土和沙土,適宜農作物種植,是河南省重要的農業種植區,主要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及落葉喬木等,已形成小麥、花生、無公害瓜果、菊花、畜牧等農業產業鏈條。開封植物資源豐富,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約有800餘種。動物種類繁多,主要有豬、牛、羊、驢、雞、鴨、鵝、兔及魚類、鳥類等飼養動物及60餘種野生動物,開封是全省重要的豬、牛、羊繁育基地,「開封黃河鯉魚」被譽為「魚之上乘」,馳名中外。開封所轄區域地下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預計石油總生成量為5.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85億立方米。煤炭資源埋藏較深,預測可靠儲量為77.9億噸。此外,地下還有豐富的石灰岩、岩鹽、石膏等礦藏。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2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08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93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67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37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5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89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41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13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