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有多少辛姓人口
Ⅰ 辛氏家族百家姓排幾位
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
中國辛姓的人口約一百一十萬七千餘,占人口總數的0.069%左右,主要集中於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四省,佔中國辛姓總人口的71%。
辛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拆蘆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碼塵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遲御禪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漢化改辛姓。清時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庄奴;高麗有辛姓。今滿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Ⅱ 那位知中國姓辛有多少人口
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Ⅲ 淮南姓氏人口
淮
南
市淮最南新姓的氏人主口要普分查悉虛布數在據江顯蘇穗笑示、,安淮徽南、市河的南總、人湖口北為、3湖8南8、5江.西2等萬省,市其,中在,江漢蘇族省人的口淮占安比市達、到宿3遷7市9、5淮.陰7市萬、,漣占水比縣9、7洪.澤9縣0、%盱;眙其縣他等少地數有民較族多人淮口南占姓比氏為的8人9口.分5布萬。,河佔南比省2的.新1鄉0市%、。信其陽中市,、淮濮南陽市市姓、氏許最昌多市的、是漯趙河家市,、占鶴比壁達市到、6濟.源7市6等%地,也其有次不是少黃淮家南,姓占氏比的達人到口5分.布3。0此%外,,再湖次北是省猜陸含張的家襄,陽占市比、達宜到昌4市.、8黃4石%市。、荊州市、孝感市、鄂州市等地也有淮南姓氏的人口分布。湖南省的長沙市、株洲市、衡陽市、湘潭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張家界市、益陽市、郴州市等地也有較多淮南姓氏的人口分布。江西省的南昌市、九江市、贛州市、宜春市、上饒市、撫州市等地也有淮南姓氏的人口分布。
Ⅳ 辛姓的介紹
辛姓,為傳統漢族姓氏。以地為氏,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據《元和姓篡》記載:「姒姓,旅銀做夏後啟別封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1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2中國辛姓的人口約一百一十萬七千餘,占人口總數的0.069%左右拆衡,主要集中於吉林、山搏飢東、遼寧、黑龍江四省,佔中國辛姓總人口的71%。
Ⅳ 辛姓有多少人口_辛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辛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四十五位姓氏,在東北地區和山東最有影響。當今辛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72%, 總人口大約有90萬余 。
辛姓的起源與演變:
辛姓源出主要有兩支:高辛氏和姒姓。
第一支系自高辛氏。相傳黃帝之子玄囂,號高辛氏,其後有辛氏。
第二支系自姒姓。辛氏,也稱有辛氏,辛、莘相同,也稱有莘氏,態遲歷夏商姒姓國。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此為西莘,故地在今陝西合陽南。後東遷河南陝縣之辛庄。商時莘人自伊水舉族東遷,在河南開封陳留鎮建立莘國,史稱東莘,出土甲骨文《卜辭》中多次出現的氏族名。後繼續東遷山東曹縣北。莘、辛音近,國滅後,子孫以國為氏,有辛氏。
外族基因的流入:
辛姓血統單一局面,到春秋末被打破,越國葵丘濮上人計然,為范蠡之師,原姓辛,其先為晉亡公子。在南北朝時,北周賜項亶姓辛,其後皆顯於唐,為天水望族之辛氏,這是帆搜第二次較大的外姓融入。兩次均為姬姓後裔。進入明清後,西北土族先民、北方滿洲人、蒙古人、朝鮮人中也出現了辛姓,多數因漢化而成為北方漢族辛氏的一部分。
歷史上辛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辛人活動於陝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時期,辛姓已經基本分布於長江以北廣大地區。進入唐宋,辛姓在長江以南都有了分布。
宋朝時期,辛姓大約近9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山東、河南,這三省辛姓大約占辛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布於湖北、廣東、安徽、四川、福建。山西為辛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辛姓總人口的35%。全國基本形成了以華北為主的辛姓聚集帶。
明朝時期,辛姓大約近5萬1幹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九十位以後。全國辛姓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約占辛姓總人口的45%,為辛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於河南、河北、江西、山西,這四省辛姓大約又佔45%。這一時期,辛姓的遷移主要向東、東北、南方,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渤海灣為中心的辛姓分布區。
當代辛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辛姓的人口約90萬余,為全國第一百四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2%。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辛姓人口的增長率呈∨形的態勢。全國辛姓目前主要集中於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這四省中的辛姓占辛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布於河北、陝西、河南、山西,這四省中的辛姓又集中了23%。全國形成了以東北為重心,南牽華北,環繞渤海灣的辛姓分布區。
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陝旦肆西大部、山西西段、甘肅東端,辛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7%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6.3%,居住了大約49%的辛姓人群。在冀晉大部、京津、內蒙古大部、山東西部、河南、皖蘇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雲南中部、廣西西部、陝西西南和東南、寧夏、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辛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1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6%,居住了大約32%的辛姓人群。
辛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辛姓的郡望主要有雁門、隴西。辛姓以雙貞為其堂號。雙貞堂號出自西晉辛勉和東晉辛恭靖。辛勉,博學有忠貞報國之操。以侍中之官,隨懷帝到平陽。前趙(漢)劉聰欲拜其為光祿大夫,用毒酒威逼辛勉叛晉歸漢,辛勉堅決拒絕,寧死不屈,劉聰十分敬佩他的節操。辛恭靖為孝武帝的河南太守,為後秦姚興所俘,姚興請他歸降,辛恭靖厲色拒絕,被關3年後越獄歸晉,帝表彰其貞操,官任咨議參軍。
楹聯 辛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五副:
五龍堪譽;雙貞流芳。
免冠悟主;息訟寧民。
才號五龍;文成八字。
共仰稼軒道學;咸敘起季直言。
美備錢田,稼軒列寵;義全子弟,晉史流芳。
家訓格言 辛氏家訓以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最為顯目。辛棄疾以詞的形式來教育子弟,別有意境,值得回味: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閑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這首詞牌名《最高樓》,詞的上闋表達了老人視富貴若浮雲,要求兒子要潔身自愛。詞的下部表達他對田園休閑生活的想像,並告誡兒子,世上許多人對生活貪得無厭,總是不滿足,而實際上誰也無法保持富貴的永久。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辛姓歷代名人69名,占總名人數的0.1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二十位;辛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6%,排在並列第一百八十八位;辛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八十位;辛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5%,排在並列第一百九十八位。
歷史上辛姓的重要人物有:西周太史辛甲,晉大夫辛廖;西漢酒泉太守、破羌將軍辛武賢,左將軍辛慶忌;三國魏國衛尉、潁鄉侯辛毗;西晉大鴻臚辛攀,侍中辛勉;北朝北周驃騎大將軍辛昂,北周宿國公、河州刺史辛威;隋朝牟州刺史辛公義;。唐朝晉昌郡王、工部尚書辛京杲;北宋政和進士、右正言辛次膺;南宋詞人辛棄疾;明朝浙江左布政使辛彥博,南刑部尚書辛自修;清朝禮部左侍郎辛從益;當代造船學家辛一心,戲劇、電影化妝師辛漢文,農業史學家、生物學家辛樹幟。
辛姓血型:
辛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2%,A型佔28.2%,B型佔30.4%,AB型佔9.4%。
Ⅵ 百家姓姓氏大典姓「」辛「」有多少人
辛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槐拿零點一。
辛(Xīn)姓,源出有五,一般以源流一為主流,辛姓隴西郡望由秦漢之際初具規模,下傳至五代十國依舊長盛不衰,而且高官不斷,這種史實為他姓所不可比擬。辛姓人才濟濟,從周朝開始即有辛姓名人入載史冊,尤可一提的是辛棄疾,其文韜武略備受千秋萬代的敬仰,更為辛姓家族增添了光彩。
源流一、
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 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 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二、
源於 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三、
出自讓做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
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
出自他族漢化改辛姓:
(鉛滑搭1)源於 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扎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滿語為Jalari Hala),源出元朝女真扎剌兒部,以部為氏,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張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扎拉哩·辛泰,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後金將領扎拉哩·西特庫的弟弟,為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瓦爾喀。當時扎拉哩·西特庫由護軍參領圍攻錦州有功,後在從征四川時陣亡,加世職騎都尉,由弟弟扎拉哩·辛泰承襲騎都尉之職。在扎拉哩·辛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居錦州,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為Giorca Hala),是滿族大姓之一,以地為氏,族人眾多。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溫家窯)、長白山區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後被革退、系紫帶子者,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所冠漢姓為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覺爾察·阿巴泰,為著名的後金開國十紮爾固齊之一,滿洲正白旗人,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從額亦都招撫東海四部,覺爾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游擊世職,後在攻取雅蘭路時陣亡。其子覺爾察·辛泰承襲游擊之職,以護軍統領、三等輕車都尉從征明朝時也陣亡,加世職三等男。在覺爾察·辛泰發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 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甘肅碾伯土司朵力癿,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初期,甘肅碾伯縣(今青海樂都)有個土司名叫朵力癿,為西寧州土人(蒙古族)。
史書記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朵力癿率部歸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百戶之職,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後其子七十狗承襲其職,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司。
朵力癿在世時將自己的孫子改漢姓為「辛」,叫「庄奴」,其世家始以辛為氏。辛庄奴及其後裔子孫皆為著名的碾伯辛土司世家,隨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碾伯辛土司世家世系為:朵力癿→七十狗→辛庄奴→辛榮→辛政→辛海→辛寶→辛威→辛世安→辛方略→辛偉鼎→辛振邦→辛朗→辛必正→辛廣賢→辛長壽→辛德成→辛裕後。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辛偉鼎率部歸附滿清政府,授百戶之職,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青海、甘肅地區回民起義,湟中大亂,堡塞俱在戰火中被毀,辛德成挈其子辛裕後避居於西藏地區。
一直到了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辛德成才歸回故里王家堡,由兒子辛裕後襲其職,仍為碾伯土司,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
(3)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 土族、 藏族、 土家族、 仡佬族、 苗族、 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Ⅶ 姓辛的大約有多少人還有姓辛的起源。歷史。和歷史上有名的姓辛的人越簡短要好
辛姓發源於今陝西合陽,為夏時諸侯,夏傳至桀時滅亡。商時辛姓於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受封於長子(今山西省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戰國時,晉國有辛俞、辛寥,周國都(今河南省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姓在此際已播遷於今河南、山東境內。兩漢之際,辛姓在隴西(今甘肅省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後世辛姓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此際還有趙(今河北省一帶)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經遍布北方。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隴西繁衍的辛姓已經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眾多,辛姓隴西郡望已經形成。另外,在雁門一帶的辛姓也勢頭很猛,並形成了辛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望。此際,由於隴西郡望的帶動,辛姓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頗為輝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頗為興旺,並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當為辛姓入遷江南第一人。隋唐時期,隴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勢頭不減,並出現了辛姓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將。五代十國至兩宋,辛姓發展出現了新特點,隴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陝、晉、豫、冀、魯等地辛姓發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辛姓繁衍的尤為興盛。隨著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了更多的辛姓人家,並且已有辛姓入閩。元代,有辛姓遷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代以後,辛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山東辛姓繁衍最勝。清康乾年間以後,河南、河北、山東之辛姓闖關東者甚眾,其中山東辛姓為中堅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國分布較廣,枝碧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約佔全國漢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歷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後任周太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甲畫像
辛輪搭孝 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父,尚書郎;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知名。秦雄為之語曰:「五龍一門,金友玉昆。」「昆」臘稿,指兄弟。對他人兄弟的美稱。 辛 秘:隴西人,唐代官吏。舉五經,歷河東司馬。任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時,開源節流,使澤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卻無厚產,為時所稱。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為《文子》。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書為《通玄真經》,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班固等都認為文子是老子弟子,並說「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認為「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至於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李暹為文子作傳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序三》說:「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字計然,文子其號。家雎之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鈃,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二篇曰《文子》。」 辛文字
辛慶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肅省臨洮)人,西漢將領。初為右校丞,屯田烏孫赤谷城,戰退歙侯,拜為侍郎,遷校尉。後補金城長史,舉茂才,復遷郎中車騎將軍,又任光祿大夫、左曹中郎將、執金吾等職。後遷左將軍。 辛毗
辛毗,三國時魏國謀士,字佐治,潁川陽翟人。本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縣),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其先人東遷。當初,辛毗跟隨其兄事袁紹。曹操任司空時,徵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戰後,辛毗事袁紹的兒子袁譚。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議郎,後為丞相長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穎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司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衛尉。不久,逝世,謚肅侯。 辛公義: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人,少年時喪父,母親教他讀書,以勤苦著稱。開皇初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醫葯還不普及。當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裡的人就會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滅。辛公義為了改變當地的風俗,就讓有病的人用車輦送來衙門聽事廳的廊上,以至於廊上都睡滿了病人。辛公義自己設了一個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邊。並且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買治病的葯品,免費給得病的百姓服用。於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癒。等病人痊癒以後,辛公義就將病人的家屬召來,勸說他們要事親至孝,友愛同胞,諸病家子弟也都慚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稱辛亞是「慈母」。 辛雲京: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唐代大臣。初為北京都知兵馬使,後遷代州節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賞罰分明,將士不怠,使所轄之境沒有烽警之虞。官至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八年後改任潤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蘭州金城人,辛雲京從弟,唐朝將領。曾從李光弼出井陘、戰嘉山、督戰甚力,肅宗贊其與黥、彭、關、張一樣勇猛。累遷鴻臚卿,英武軍使。唐代宗時,封為肅國公,遷左金吾衛大將軍,進晉昌郡王,歷湖南觀察使、工部尚書致仕。 辛棄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曾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武裝,後南下歸宋。最高職任過樞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壯志難酬。他一生主張堅決抗金,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中,多抒發恢復統一祖國山河的壯烈感情。詞風繼承蘇軾豪放風格,二人並稱蘇辛,但更縱放自如,沖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
辛仲甫:汾州孝義(今屬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時,免歲輸銅錢,為蜀人贊譽。後任開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為參知政事。因病罷為工部尚書,出知陳州,後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彥博: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擢監察御史、僉都御史,調山東浙江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應乾:山東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長治縣令,雁門關提督,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山西巡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開封府襄城(今屬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海寧知縣、吏科給事中、太僕少卿、應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職。卒於工部尚書任上。 辛曉琪,台灣流行女歌手,被封為「療傷系情歌天後」。2月8日生於台灣台中縣豐原市(今大台中市豐原區)。祖籍遼北省昌圖縣(今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辛曉琪於1976年考入「華岡藝術學校」音樂科西樂組,主修聲 樂,副修鋼琴,選修小提琴。1979年以優異成績甄試保送「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西樂組,主修聲樂,副修鋼琴,選修大提琴。畢業後,辛曉琪加入知名音樂學校當音樂導師台灣女歌手,至今出道23年,憑借《領悟》、《味道》、《走過》等經典情歌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辛曉琪的歌淋漓盡致的詮釋世間百態的愛情,總能把情歌唱得直抵人心,讓聽歌的男人女人一次又一次得以靈魂共鳴,人們總是能在她的歌曲里找到自己的故事,印證自己的愛情。 辛曉琪
Ⅷ 辛姓起源和來歷 夏啟的後代以國名莘為姓後改莘為辛
辛姓,一個傳統的漢族姓氏,目前在百家姓中排379位,人口約有117萬。辛姓起源和來歷主要有五:一是出改漏自姒姓,由莘氏所改,得姓始祖為夏啟;二是出自黃帝之後高辛氏所改;三是出自上古有辛氏的後裔;四是出自賜姓而來;五是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一、辛姓起源和來歷
1、出自姒姓,由莘氏所改
辛姓是傳統漢族姓氏,最早起源於姒姓,由莘(Shēn)氏所改。夏啟(本名姒啟)是夏朝的開國國君,他的父親是大禹,母親是塗山氏;建立夏朝後,啟封庶子於莘,其後人以封地為氏,因莘辛在古時同音,後去掉草頭,稱辛姓,故辛氏後人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
據《元和姓篡》記載:“姒姓,夏後啟別封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
2、 出自高辛氏所改 :據《路史》所載,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認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3、 出自有莘氏所改 :在上古時期,今山東省曹縣一帶,住著有莘(shen)氏一族,其後裔有以莘為姓,因莘辛在古時同音,後去掉草頭,稱辛姓。
4、 出自賜姓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①清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②清高麗有辛姓;
③清時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庄奴;
④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二、辛姓在百家姓里排第多少位
辛氏是傳統的漢族姓氏,辛核雀爛姓起源和來歷主要就是以上五處,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得姓始祖為夏啟,目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位於訾姓之後,闞姓之前。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看看訾姓起源和來歷,以及闞姓起源和來歷。
三、辛姓有多少人口(分布)
盡管在百家姓中排名不高,但辛姓人口並不少,在2013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人口高達117萬,占人口總數的0.069%左右。如今,辛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為最多,上述歲凱四省之辛姓約佔全國漢族辛姓人口的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