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有多少個阿炳

中國有多少個阿炳

發布時間: 2023-05-18 10:33:22

『壹』 阿炳資料

生平簡介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後悔前《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阿炳的故事 雙目失明後,阿炳的命運在其眼前一片漆碧迅清黑的一剎那,被確定下來了,他已沒有了絲毫掙扎的餘地,身上的力氣全用盡了。他開始走上了那條上街賣藝、乞討為生的末路。他融入了中國普通百姓里命運最悲慘的那一類人的行列。乞丐那常年不變的身份標志是:草繩子、破衣爛鞋和一隻等待施捨的瘦骨嶙峋的手,一隻發黑的手,以及聽天由命的微微佝僂的肩背,遭遇飢餓和寒冷、遭遇人們白眼或辱罵時的默默無語以及骯臟的外表--這其中有一部分細節或許是作戲劇性偽裝的--為生計所迫。

但阿炳沒有這類瑣屑的偽裝。在妻子董翠娣的照應呵護下,他每天外出時仍舊盡可能穿上家中僅有的最體面的衣裳,雖然大多破舊不堪,但都經過縫補、洗干凈了。他的手總要比別的乞丐洗得干凈,他畢竟是賣藝的,而且仍是無錫城裡技藝最出眾的藝人。他正式啟用藝名「瞎子阿炳」行世--「靈感」來自大街上。這一藝名是經他本人首肯的,說明了他面對自身境遇的不咸不淡的心態,其中亦有一些處亂不驚的自我解嘲,一種骨頭很硬的幽默感。

這時的阿炳已經超越了生,進入了死亡的崇高境界。他默默地放棄了一部分生命的嘈雜和慾念,在為自己的死亡作準備。他生命的後二十多年,都給人以這樣一種心情寧靜坦然的感覺,而他生命之中的前後五十多年,昌首則給人以暴烈與寧靜、熾熱與冷漠的截然不同的兩種感覺。中間的七八年,恰好以他一右一左相繼失明的眼睛為痛苦醒目的界線。塵世的一切得失善惡、利益沖突都隨光明世界的驟然退卻而永久消逝了,剩下的則是一個無色無欲、永恆的黑夜。這永恆的黑夜漸漸給予這名鄉村純朴的孩子以一種新鮮而奇異的力量。現在,他倚賴於這種清醒而孤寂的力量,堅如磐石地支撐著自己傷殘的身軀在市井中活著,活下去!一年一年地持續著他那人類音樂史上最驚人的一個流亡者靈魂的杜鵑泣血般的吟唱。

他的每一曲吟唱都為他換來每天的飯食,但更多的獲取,卻是他那在畸型社會的壓迫下,仍然頑強跳動的一名歌者的心靈。他從未屈服於自己的命運,即使在雙目失明的不幸境遇里。他屬於人類中少數幾名真正堅信並且最終看到了神聖的曙光的人。很少有人能夠在生命中悉心領悟,並且學會死亡這一門具有罕見的詩意的課程--阿炳卻學到了!當他行走在他那風雨飄搖的人生途中,他承受了一切人所可能承受的最離奇非凡的痛苦,這痛苦凝聚起來,最終成為他內心或靈魂世界裡一種別人難以超越的境界,而在這一超常境界里,死亡慢慢地成了他手指間的一段和弦,一個純美之極的歌聲,那歌聲直插雲霄,縈繞在虛幻的九天之上。暴風雨過去了,留給世人的是一片雨過天晴、明凈碧翠的世界。阿炳又在他那雙瞎掉的眼睛裡面,找回了自己年輕的心情,和從不知道人生的得失輕重的一個混沌初開的快樂少年的世界!

閑暇時,他用得最多的樂器,仍是那把家傳的紅木胡琴,經常拉的樂曲,也仍是那首象徵了自己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溫柔、凄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相交織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樂曲。他將此樂曲視為自己的眼珠一樣重要。他仍在不斷地修改它,對樂思、節奏加以潤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樂的遭遇!同樣,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種痛苦:音樂的痛苦。這一切,正是藝術臻於完善的崇高境界!

在他出入酒肆茶樓所用的節目單上,這首曲子暫時用的題目是:《惠山二泉》--一直到他臨終的前半年,他才以一名創造者的勝利的口吻,向外人宣布,它的名字叫:《二泉映月》--

阿炳把自己的生命錘煉成了東方的樹蔭下或廣袤的荒漠中的一潭深水。夜晚的月光下,遠看,黑乎乎一片,無聲無息,甚至有一點猥褻、骯臟;近看,或者在大白天里走近它,卻是一汪泛動著無數微風和漣漪的澄澈明凈的清泉……汩汩的清泉源自大地的深處,源自自然神秘且深沉的懷抱。

這里,同樣驗證了詩人布羅茨基的兩段話:「磨礪速度是作者的自畫像,更是對天體物理透徹的理解……」「他奔跑,直至找到空間。空間的盡頭,他撞上了時間……」

有關阿炳生平的另一個令人嘆惋的情況是,在他眼睛瞎掉之後,無錫城裡的人似乎就失卻了關於他的記憶。大家都心照不宣了,包括他的同行和熟人以及喜歡聽他拉胡琴的人,都覺得這名從小孤兒出身的道士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是的,他不會再有別的作為了,除了沿街乞討賣藝,就只好坐在家裡等死了。

阿炳三十多歲之前,別人還能夠方方面面說一些有關他的好多事情:他小時候的頑劣,他的父親,他那位謎一般消失的生母,以及他長大之後的逛妓院,出入三教九流雲集的場所等等……三十幾歲之後,別人至多提起他的是哪一年去世,或者在酒肆茶樓中賣藝的情景。甚至,有的人碰巧很偶然地在街巷中碰到阿炳夫婦,竟會瞪起很吃驚的眼睛大聲說:「嗯?這個人還活著?」彷彿迎面撞見的是他的前世。

因而,資料中的或民間傳說中的瞎子阿炳,在雙目失明上街賣藝之後的生活,就留下了大段大段令人遺憾的空白。例如:1928年到1937年之間漫長的十年,阿炳夫婦就彷彿從無錫街頭消失了;或者,他成了街頭巷尾淪落到生活最底層的窮賣藝人形象的一個抽象符號;一個人們司空見慣但卻視若無睹的街頭景象。往往是佝僂下身子的董翠娣在前面走,用一根細竹竿或一把摺扇牽著丈夫的手;高個子、神色蒼涼而傲慢的阿炳走在後面,身上背滿了各種樂器,他因為眼睛看不見,挺直的上身痛苦地僵硬著,不像正常人走路那樣,頭部和肩背略略前傾--瞎子阿炳走路的姿態反而是頗為滑稽地要往後倒。看不見的雙眼朝天,本能地嚮往更為遼遠的空間。

另一方面,這漫長的十年裡,他的生活也因為有了這個叫作董翠娣的女人--一個做他妻子的女人的照顧,很多事情,就相應地有了規律。宛如山林里跌盪的瀑布,流瀉到了深深的谷底,阿炳的生活進入了一片平靜如鏡的水域。

可以想見,這十年裡,有錢人家、富豪子弟或本地所謂的文人墨客,大多對他失去了興致。阿炳本人也徹底混跡於窮人、平民百姓、街頭乞丐的行列之中,成了終日和小市民為伍的社會底層中的一員。他那少年氣盛的脾氣,出了名的倔犟勁頭,也平息了一大半。他終日沉浸在自己的冥想世界裡,他開始休息,進入像蛇一樣的冬眠狀態。三十多年裡,這是他第一次允許自己平靜下來。他的眼睛已經看不見了,他再也不能夠像一名被激怒的鬥士躍向命運的敵陣。他每天所依賴的,只是苦命的妻子董翠娣的手--妻子的聲音及走動幾乎成了他自己外在的走動;成了他和以他為敵的空間之間訂立下的一條無聲的盟約。他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遵守這一盟約。有時他會在自己的床前摔倒,有時他撞倒了一個水果攤,一張茶館走廊里光天化日之下的椅子,像一名不中用的老人,而他的年齡,才四十歲不到……他的嘴角掛著一絲旁人難以察覺的苦笑,他決不是笑別人,或者像從前那樣笑這個世界,而是確確切切地在笑自己———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可笑,眼睛瞎掉的樣子一定很滑稽……他千百次地和自己對話,詢問自己一些往昔的秘而不宣的事情,有時在樂器上,有時在心裏面。別人在嘈雜的大街上行走,為一點點世俗的蠅頭小利而終日奔走,他卻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行走。他心裏面的那一雙眼睛越來越亮,彷彿終日在大街上夢游。他終於找到了自己長期以來所為之尋覓的蔑視人世的終極方式。他以自己內心的黑暗去衡量世界的黑暗,他們之間終將會比較出一個高下來。他像一名賭徒,慷慨地償付掉了自己的賭金,而命運的計分牌仍在神秘的數字和色塊之間轉動,最終的結果一時還說不上來。別人以為他輸掉了,有一段時間里,他也相信自己真的是血本無歸,頭腦中出現了失敗的瘋狂幻覺。但是,他聽到了時間的消失,宛如晝夜交替中逝去的光陰的「格格」聲,那聲音日復一日在他的賣唱生涯中,在他的胡琴上,在妻子心裡感到難受時的呻吟聲中……變得清晰起來。他的耳朵關注這個聲音,他全神貫注地一言不發,他對輸贏的結局已經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這神秘創世的賭局本身,以一名追求完美者的近乎殘忍的心態……

阿炳成年以後的性格里有一種驚人的隱忍,對世道人心深刻的懷疑,這和他孩提時代的天真頑皮恰成對比。阿炳是經歷了生命中最大限度的懸殊的火與冰境界的人。他讓這一境界以音樂的形式渲染出來。他把他對人世、生命的終極見解,凝聚在胡琴或琵琶的弦上。可以聽得出來,他性情中最大的成分,仍舊是愛……

這是一種中國式的古樸愛情。阿炳的音樂作品跟他同時代的很多創作都不同。甚至可以說,截然不同!中間劃出了一道很清晰的界線。表面上看,在音樂理想上他是最遠離他那個時代命運的藝術家,但時間最終已經證明,阿炳恰恰是那個動盪不寧的亂世年代在音樂上奉獻出的第一發言人。可以說,這得益於古代中國存留在像阿炳這樣一名民間藝人身上的光輝燦爛的自然……一份天才的悟性。他既不去刻意反對什麼,也不人為地追求什麼;在阿炳一生的品質中,人們可以發現,最終領悟到一種古希臘神話自豪感里巨人般的隱忍、順從。在這一痛苦難言的隱忍、順從後面,是一種更為靜寂、優美的聆聽,他只是在聆聽,在命運一次又一次將之推入苦難的深淵之際。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耳朵里的世界,耳朵里的信仰。悠久的古代中國的自然山水氣息,在阿炳身上是最為充沛。他天生就沐浴在這層光輝里。他長大之後,也充分享受了這一份氣息在自己樂器上的流露。1956年在北京問世的《梁祝》,其音樂空間仍舊是有限的,可以說,對於嚮往西方精神的新一代知識分子,比較富有優雅感人的魅力。我並不否認,《梁祝》是中國現代最光輝燦爛的音樂作品之一,我只是想說,在藝人阿炳身上,我們是否還能領悟得更多。在阿炳身上,我們隱約看出這么一個創作思想:他既沒有看到任何虛假社會的到來,對聶耳、冼星海他們的民族救亡活動,也無動於衷。阿炳的文化程度並不高,按照現時代的標准,他的學歷不會超過小學三年級。他在音樂上的聽覺,仍舊停留在古老中國的民間鄉里。他的音樂內容和實踐,是離「煽動性」這個詞最遠的。理解阿炳的另一個關鍵是:他本來只是一名流落在中國民間的無名藝人。像他這樣一名藝人,很有可能,在舊時代的中國各地市井鄉鎮,數量也有很多,他們的存在,按照某一類中國藝術的觀念來看,本來就是不入流的。阿炳所代表的那樣一類無名藝人,歷來受到中國所謂的正史的歧視。在某些人,甚至可以說,很大一部分人的眼睛裡,完全因為陰差陽錯,我們今天才坐在這里,聆聽阿炳的音樂……。「文明建立在秩序和犧牲的原則之上」,布羅茨基說。阿炳所代表的不是秩序,而是後者。他的創作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與普通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氣息,「使他淪為時代的孤兒」(布羅茨基語)。因為從外部環境而言,在一個大動盪的年代裡,一個如1890年—1950年之間的中國那樣的亂世里,普通人的生活已經不復存在。時世如同泛濫的江河,使掙扎其中的無辜百姓在一大片驚恐的呼號和無人理會中四處出逃。阿炳的生活,卻牢牢依附於這種普通人對於其命運的感受,他無意中運用音樂記錄下這一遭遇。從天翻地覆的中國鄉村到最熱鬧的街市,他成了那個時代在情感上最為明晰的見證,包括古老中國的倫理、審美、智慧、道德上的變革的見證。阿炳在世時的年代恰好是中國在最近一千年裡發生最大變革的年代。他琴弦上奏出的是真正的亂世之音。他自己也最終被這時代的大漩渦捲走了……

『貳』 中國有多少人叫都彥君

中國有多少人叫都彥君: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本名華彥鈞,中國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他青年時患了眼疾而雙目失明,一生坎坷。失明後,他常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在無錫街頭和惠山一帶演奏,故人稱「瞎子阿炳」、「盲公炳」或「盲炳」。

[編輯] 生平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鬱郁而終。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睜納了厚厚的繭嘩櫻,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鴉片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歲那年,因染梅毒而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但阿炳自己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為錄音鋼絲不夠而沒有亂早叢錄制。後《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叄』 阿炳的故事

在阿炳21歲那年,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擊:父親華清河突然因病去世了,臨終時才向阿炳吐露了他身世的真相。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阿炳非常痛苦。

父親去世前讓他和一位堂兄共同執掌雷尊殿的香火,而那位心懷不軌的堂兄卻找人設下圈套,勾引阿炳走上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的歧路。不久,阿炳坐吃山空,不得不交出道觀的財權,而墮落的生活給阿炳帶來了更致命的打擊--他的眼鏡瞎了。

人們說阿炳有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人窮嘴不窮;人窮名不窮,他喜歡抱打不平,用說新聞的方式揭露財主惡霸的醜行,但是,這也為他惹來了禍端,那些人就指使地痞流氓報復阿炳,謾罵毆打,最後砸爛他的樂器。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阿炳已經貧病交加,不能再到街上賣藝了。

1950年夏天,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幾位教授攜帶著鋼絲錄音機走進了阿炳的家,錄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聽松》等六首樂曲,臨走時,他們和阿炳相約過些時候再來為他錄音,誰知,僅僅三個月之後,1950年的12月4號,阿炳就吐血不止,瞌然長逝,那坦悔擾六首樂曲竟成了阿炳一生的絕唱。

(3)中國有多少個阿炳擴展閱讀:

創作風格

阿炳用的最多的樂器,仍是那把家傳的紅木胡琴,經常拉的樂曲,也仍是那首象徵了自己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溫柔、凄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相互交織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樂曲。他將此曲視為自己的眼珠一樣重要。

他仍在不斷地修改它,對樂思、節奏加以潤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樂的遭遇!同樣,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種痛苦:音樂的痛苦。

人物影響

阿炳是源自草根的藝術家,他的傳播途徑是街頭巷尾的談唱,比較當下的網路歌手自由的傳播模式,喬建中認為,這些有利條件是阿炳當年無法擁有的,但要再出現一個阿炳,卻很難。前乎

「藝術要不得一點浮躁,阿炳藝術成就的萃成,有他豐富的人生閱歷,有深入民間的體會體察,更有傳統藝術的深厚浸潤,所以研究阿炳「苦難」的成功才讓旦顯得特別有意義,對現在的藝術人是一種啟發。」

『肆』 阿炳的資料

阿炳(1893年斗茄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華彥鈞,出生於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

阿炳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櫻圓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

(4)中國有多少個阿炳擴展閱讀

阿炳音樂作品:《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

1、《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2、《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阿炳作曲。樂曲通過刻畫脊銷塌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伍』 阿炳的簡介

阿炳身世較為坎坷,於一八九三年八月十七日出生在無錫道觀旁,他對音樂很有天賦,4歲時母親去世跟著父親討生活。

父親是華清和道士擅長道教音樂又會各種樂器,阿炳便從小就跟關父親一起學習二胡和琵琶等樂器。十七歲時,阿炳參加音樂吹奏會被世人稱作「小天師」。

當他二十一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道士,因交友不慎吃喝嫖賭甚至吸毒,於是在他三十四歲時導致了眼睛失明,不得不走上街頭賣唱,成為街頭藝人「瞎子阿炳」。

一九三九年,阿炳與農村的一個寡婦董催娣結為夫婦,《二泉映月》就是這段時期內創作出來的。

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四日,阿炳因肺病去世的,後葬入道士墓。

(5)中國有多少個阿炳擴展閱讀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一生共創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寫照,是他情感宣洩的傳世之作。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並引為經典,是阿炳創作的成功,是他創作天賦的體現。

底層的生活讓他歷盡了人明握乎世的艱辛,飽嘗了舊社會的辛酸屈辱。但才藝出眾的阿炳,經常通過拉二胡、彈琵琶、說新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通過音樂揭露當時的黑暗。他把自己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音樂反映出來,產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許多年來,由於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以致在國際樂壇不脛而走,廣泛流傳,成為許多著名樂團演奏的經典曲目。

影響最大,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皮賣什麼。

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

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發自北京的專文《小澤激悉先生感動的淚》。從此,《二泉映月》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高度贊譽。

『陸』 阿炳的資料,簡短一點

阿炳,中咐沖國民間二胡音樂家,原名華衡悔殲彥鈞,浙江無錫人,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二泉映月》就是他的前櫻代表作,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69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41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0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68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90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26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7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50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