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坡頭多少人口
① 旬邑縣的經濟
「十一五」以來,旬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統籌城鄉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縣域經濟全省排名從2005年的69位進到2010年的28位,前進41位,2008年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爭先進位獎,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優秀等次。201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9.3億元,是「十五」末的4.3倍;農業總產值23.3億元,規模工業產值55.5億元;區域內財政收入5.7億元,是「十五」末的9倍;地方財政收入1.5億元,是「十五」末的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368元,是「十五」末的2.5倍,凈增263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6元,是「十五」末的3倍,凈增10446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
工業發展
1、煤炭:旬邑工業經濟主要以煤炭資源開發為主。旬邑縣煤炭資源豐富,分布面積903.0451平方公里,共有資源量275819.89萬噸。其中已探明地質儲量219819.89萬噸;地下煤層埋藏較淺,地質構造相對簡單,易於開發利用,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全縣共有煤炭企業12家,5個留守處。其中,生產煤礦10家,年設計生產能力為298萬噸,2010年,全縣生產原煤700萬噸,實現產值28億元。
2、園區:已建成太村產業園、旬東循環經濟產業園和土橋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園3大產業園區,現已入駐企業11家。太村產業園區,投資1.53億元,建成園區創業大道、科技一路、彬旬路、旬鄭路,開工建設了科技大道東段、科技二路東段和園區配水廠,鋪設了通信電纜,優化了園區發展環境。現已有大秦茄虧生態農業公司、卡斯巴瑞啤酒釀制公司、新橋納兄礦機械設備公司、中盛源果蔬凍干公司、天鑫有機復合肥廠、藍海果業、北山果業、佰群果業和延長石油等9家企業入駐發展。土橋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園區,先後投資700多萬元,對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新建道路3公里,鋪設供水管道4000米、污水管敏襲道6000米,架設高低壓電路3000米。現已有陝西旬邑通達果汁廠、旬邑乳品廠、水氏乳品廠等企業入駐建設。
農業發展
旬邑是山區農業縣,地處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形主要以山地、塬面為主,是典型的雨養旱作農業區。果、畜、菜、煙等特色產業優勢突出。
蘋果生產上,先後榮獲中國蘋果之鄉、中國優質蘋果重點縣、中國蘋果20強縣、國家無公害示範區、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國家原產品地域保護區等稱號。現全縣果園面積穩定在50萬畝,人均達到2畝果。2011年共完成果樹大改形14.2萬畝、強拉技17.1萬畝、巧施肥35.5萬畝、無公害35.8萬畝;蘋果套袋32億只,果實套袋率96.7%,優質果袋使用率達到90%以上。同時,鼓勵支持藍海、川興、綠野等果業龍頭企業,積極與國內外市場對接,拓展營銷空間,提高市場份額,實現出口創匯,蘋果已成為促進旬邑農民增收、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第一支柱產業。
畜牧生產上,2009年,旬邑縣被省農業廳列為百萬頭生豬建設示範縣,省財政每年投資3000萬元,計劃用三年時間,建成存欄50萬頭、出欄100萬頭的生豬大縣。現全縣共建成600頭商品代種豬場35個、百頭育肥場2575個,生豬存欄35萬頭、出欄26.2萬頭;奶牛存欄2600頭、羊存欄15.3萬只。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到4.0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5.5%。
大棚蔬菜生產上,全縣共建成日光溫室大棚1780座,畝均收入萬元以上,是目前比較效益最高、農民增收最快的農業新興產業。種植品種主要有黃瓜、西紅柿、辣椒、聖女果、禮品西瓜、西甜瓜、芹菜、茄子等。
烤煙生產上,旬邑是全國優質烤煙生產區、陝西省烤煙生產基地縣、陝西省煙葉生產標准化示範縣、陝西省烤煙種植四強縣之一,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畝左右,主要分布於底廟、湫坡頭、職田、馬欄、太村等5個鎮。2010年,全縣種植烤煙1.44萬畝,收購煙葉4.48萬擔,實現總產值2737.6萬元,為地方財政提供稅金602.2萬元。糧食生產上,旬邑縣耕地主要分布在塬面和坡咀,山地次之。糧食主要作物為小麥和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2011年,全縣夏糧總產2.7218萬噸。其中,收獲小麥面積10萬畝,畝產271公斤,較上年增產9.2%;全縣種植玉米19.85萬畝,其中地膜玉米19.1萬畝,預計總產可達13.7萬噸。2010年,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組,對旬邑縣職田鎮青村和照庄村等20個行政村、1.042萬畝玉米高產示範片進行驗收,平均畝產達到868.1公斤,創造了陝西省旱塬地區萬畝連片春玉米800公斤/畝以上的高產紀錄。
農業產業化發展上,旬邑縣共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戶,龍頭企業生產基地20萬畝;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20個,會員人數23689人,輻射帶動農戶34691戶,為農戶增加收入4127萬元,年出售農副產品2.83億元。 據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時代旬邑縣就出現原始的手工製品,如石器、骨器、陶器等。秦漢時期,有了少量磚瓦生產。宋代的安仁瓷器頗有名氣,境內始有零星採煤,其生產方式長期是人力開采。明代以後,土紡、土織遍及農村,釀酒、榨油、染坊、鐵匠、縫紉等有所發展。清代民間手工業匠鋪、作坊、工場均已規模可觀。
民國年間,手工業繼續發展。但由於旬邑縣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加之長期受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工業發展和技術革新的步子緩慢。
1934~194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曾興辦過一些工業,但因戰爭不斷,只經歷短暫的時間,有的停業,有的遷往外地。
建國以後,全縣工業體制以國營、集體為主,規模增大,項目增多,技術革新步子較快,特別是煤炭、電力、製糖、制葯、機械、建材等業發展較快。個體工業在1954~1978年曾受到限制或被取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業企業發展迅速,至1990年底,全縣國營、集體工業51家,鄉、村辦工業620家,民間聯辦164家,戶辦4194家,從業人數逾萬人,全縣工業總產值達4253萬元,年實現稅利210餘萬元。 旬邑縣崔家河和木嘴等處原始村落遺址及出土文物表明,這些原始人已培育了原始農業。約公元前1600年,公劉遷豳定居,拓荒務農,經十代人的努力,農業生產較前大有發展。其後,本境長期是西周轄區,記載這一時期農事生活的《詩經》中的《生民》《綿》《公劉》《七月》等詩篇,已表明本境農業生產關系變為奴隸主貴族土地所有制生產關系。秦漢唐以至明代,本境一直是重要農業區,已基本形成了同關中其他地區一樣的生產方式和耕作傳統,奠定了近世農業基礎。但由於舊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占人口約8%的地主富農,佔有全縣48%的良田,加之自然災害,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緩慢,栽培技術陳舊,農村經濟落後。1949年糧食畝產44.5公斤,人均佔有糧食24.3公斤。
建國後,旬邑縣農業經濟總體變化巨大。經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使農民土地私有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但由於所有制單一化,追求「一大二公」,生產管理上高度集中和集權,分配上的平均主義,流通上忽視價值規律,限制商品生產,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損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推行生產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總結歷史經驗,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旬邑縣1982~1984年,開展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工作,為科學指導農業生產提供基本依據。之後,運用區劃成果,進行區域開發和區域規劃,以抓好糧食生產為重點,解決農民溫飽問題。到1990年糧食畝產提高到176.63公斤,總產86813噸,比1949年增長3.2倍,在平均每年減少耕地2000餘畝,增長3000多人的情況下,人均糧食增加249公斤。烤煙、蘋果、養殖業均有顯著增長,農業經濟發生深刻的變化,產業結構逐步向合理化發展。
② 湫坡頭鎮的介紹
湫坡頭鎮隸屬於陝西省旬邑縣,位於縣城的西北部,距縣城25千米,東臨旬邑縣職田鎮,南接旬邑縣太村鎮,西與彬縣新民鎮相鄰,北和旬邑縣底廟鎮、甘肅省正寧縣相望,湫坡頭鎮地勢呈東西走向,長約20千米。1截至2011年,湫坡頭鎮轄15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6323戶25715口人,屬旬邑縣第二人口大鎮。扒薯總面積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383畝,果園面積28500畝。1湫坡頭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度適中,2010年底,湫坡頭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99億元消此模拿緩。
③ 咸陽市旬邑縣有多少個鎮,分別是
截止2019年8月,咸陽市旬邑縣共轄九個鎮,分別是:
一、土橋鎮
位於旬邑縣南部塬區,地處彬、旬、淳、耀四縣中心位置,211國道橫穿東西,地方道路縱貫南北。
二、職田鎮
位於陝西省旬邑縣城以東偏北15公里,總面積72.04平方千米。全鎮轄21個行政村。轄18個行政村。
三、鄭家鎮
鄭家鎮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大鎮,下轄15個村委會,境內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海拔911---1261米。貫穿全境的鄭野公路是連接彬縣百子溝、中達燕家河煤礦、席家山煤礦的和通往彬縣的交通要道,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9公里。
四、張洪鎮
地處旬邑縣中下部塬區,距縣城12公里,下 轄17個村委會。
五、太村鎮
地處陝西省旬邑縣中部塬區,北與彬縣新民鎮隔溝相望,南與縣城關鎮接壤梁搏配。東西分別與職田、鄭家兩鎮毗鄰。全鎮下轄銀擾32個行政村。
六、湫坡頭鎮
位於縣城的西北部,距縣城25千米,東臨旬邑縣職田鎮,南接旬邑縣太村鎮,西與彬縣新民鎮相鄰,北和旬邑縣底廟鎮、甘肅省正寧縣相望,下轄15個行政村。
七、底廟鎮
地處旬邑縣西北邊,陝甘兩省、彬縣、旬邑、正寧三線交匯處,下轄12個行政村。
八、馬欄鎮
地處旬邑的東北部,東臨銅川、黃陵,南連耀縣,北望甘肅正寧,西接古鎮職田,下轄23個村委會。
九、清塬鎮
地處陝西省旬邑縣城東12公里處,北緯35o07′,東經108o23′ 。下轄10個行政橡指村。
④ 湫坡頭鎮的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湫坡頭鎮經濟落後,人民生活極為貧困。封建土地私有制使以農為業的廣大人民群眾大都當僱工、佃戶或自種維持生存,過著租牛佃山的日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湫坡頭鎮農業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經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使農民土地私有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但由於所有制單一化,追求「一大二公」,生產管理上高度集中,加上分配上的平均主義,限制商品生產,給農業經濟帶來了損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推行生產責任制,極大的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1984年後湫坡頭鎮在抓好糧食生產、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多種經營,以烤煙、蘋果、養殖為主導產業,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發展。
2008年,湫坡頭鎮國民經濟收入4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86元;新增個體戶46個,完成產值5500萬元,非公經濟增加值達到2400萬元。
2010年底,湫坡頭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99億元,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5445元,凈增1656元,增長率43%。 湫坡頭鎮夏田糧食作物有小麥、大麥、豌豆、扁豆;秋田有玉米、高梁、糜子、穀子、蕎麥、黑豆、黃豆、白豆、小豆等。其中以小麥、玉米為主,其餘次之。
小麥小麥為當地主要糧食作物,白露前後播種,次年夏至前後收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小麥品種有三月黃、老紅麥、白芒麥等品種,畝產僅幾十斤。1955年引進碧螞1號,產量一般在100千克左右。1960年引種407、農大90等品種。1970年推廣錢交麥、平原50號、33152等品種。至2008年湫坡頭鎮大面積引進推廣長旱58號、長武131等品種,使小麥連年穩產、高產,畝產在350千克左右。
玉米20世紀40年代中期引進試種的有火燒齊、金皇後等,畝產220千克左右。50年代逐漸被白馬牙、紅心黃馬牙代替,畝產約250千克左右。60年代引種單交、雙交、三交新品種,畝產280千克左右。70年代中期種植陝單1號、陝玉683等品種,畝產達到300多千克。至2008年湫坡頭鎮大面積種植單玉、農大95、沈丹16、沈玉17、豫玉22等良種,加之地膜覆蓋技術及作務方法的改進,畝產增加到500千克以上。
高梁早期有雲丈三、燈籠紅等品種。20世紀50年代中期引進高桿齊。70年代推廣三尺三、忻雜202等品種。隨後湫坡頭鎮大面積種植晉雜4號、5號,畝產在500千克以上。80年代後期高粱只作飼料之用,種植面積驟降。
蕎麥種植歷史較長,為夏收後主要的復種作物之一。品種有甜蕎麥、苦蕎麥、北海道1號等,畝產150千克左右。
穀子種植歷史悠久。早期品種有把子谷、獨頂谷、酒谷等。20世紀60年代困數扒引進試種60天谷,70年代推廣大寨谷。因其產量不高,至2008年湫坡頭鎮種植不到2公頃。
糜子種植歷史悠久。品種有黃、白、紅、黑4色,分硬、粘兩種,是主要夏收後回茬(復種)作物之一。年種植面積60多公頃,畝產150千克左右。
大麥早期品種有長芒、短芒等。20世紀60年代試種西引2號。由於大麥皮殼厚、品質差,種植面積極小。
豆類早期春種夏熟的有豌豆、扁豆等,秋熟的有黑豆、小豆、蠶豆、菜豆、豇豆等。20世紀60年代後陸續引進黃豆、紅小豆、綠小豆、白雲豆、雙青豆、60天黃豆、美國大豆等,品種多達30餘種畢敏。早期以玉米、高梁地套種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純種和回種面積擴大,畝產180千克左右。
油料類油料作物有油菜、荏、麻籽、葵花等。其中以十字科白菜型油菜為主,品種有土油菜、關油3號、74—1、74—2、74—3等。20世紀60年代,油菜作為倒茬作物,常與蕎麥混作。70年代後改為純種,產量有很大提高,一般畝產100千克以上。作為油料作物的荏一改過去春種秋收的作務方法,變地膜育苗、夏收後栽植。2008年湫坡頭鎮種植面積達800公頃,畝產100千克左右。
蔬菜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種植蔥、韭菜、蒜、白菜、芫荽、蘿卜、菠菜、芹菜、芥菜、辣椒、茄子、葫蘆、黃瓜、筍瓜、蕃瓜、南瓜、洋芋、黃花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引進了汪昌西紅柿、菜豆、甘蘭(俗稱包包白)、菜花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引進優良品種,提高栽培技術,蔬菜產量成倍增長。 湫坡頭鎮畜禽種類較多,飼養量居中。大家畜有牛(山地牛、黃牛、秦川牛)、馬(青海馬、伊犁馬)、驢(山毛驢、關中驢)、騾等,均為常年圈養。20世紀60年代前土地分散耕種,無農業機械,牲畜是重要勞動生產力,90%以上農戶都有養殖。80年代土地實行責任制後,大家畜作價歸農戶飼養,存欄數增加。90年代後農業機械代替了牲畜動力,大家畜存欄急劇下降。
豬的品種有內江豬、巴克夏豬、約克豬、蘇白豬、長白豬等,均為圈舍喂養。一般農戶都有養殖,少則1頭,多則四五頭。2008年底,湫坡頭鎮有養豬大戶7戶。湫坡頭村師軍鋒養殖120頭、車門村養殖場飼養110頭,均為生豬養殖大戶。
羊的品種有土綿羊、蘇白羊、關中奶山羊、布爾羊等。20世紀飼養方式為常年放牧,後改為圈養。主要品種為關中奶山羊和布爾山羊,其餘羊種基本淘汰。2008年湫坡頭鎮羊存欄4000餘只。
兔的品種有土種兔、安哥拉長毛兔、日本大耳白、青紫蘭兔、虎皮黃兔、丹青白兔等,農戶普遍飼養。湫坡頭村郭軍勝投資40餘萬元建立的皮肉兼用型獺兔養殖場,飼養獺兔1500餘只。
當地村民素有養雞習慣。品種有土種雞、來航雞、羅斯雞、星雜二八八雞等。過去大多為開放式散養,由雞自由覓食,早出晚歸。後改為圈養,同時推廣各種科學喂養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肉、產蛋率。 湫坡頭的教育,明以前無考。明、清時期人口居住的大村子設有私塾,村民共請塾師以教本村子弟,費用公攤。也有人自設門館,學生慕名而學的。全縣私塾較有名氣的在看花宮、甘家店等村,學生大都學有所成。據看花宮何氏家譜記載,本村歷代共出生員、監生、貢生、武生、童生30餘名。
私塾辦學規模較小,一般只有1名教師,學生名額無定數,入學不考試,無學制年限,學生年齡、文化程度不一,混坐一室。塾師分類施教,因人而異。學生初學《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全天讀誦,注重識字;次則增加寫字;進而學習《四書》、《五經》,練習作對,習寫詩文等。
民國二十年(1931),設公立初等學校。湫坡頭鎮有甘家店、椒村、湫坡頭、看花宮4所小學,學生90餘名。教師由本村聘請,年薪三石六斗小麥。校址大都設在古廟中,學生圍坐在方桌周圍上課,課程開設國語、算術兩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湫坡頭街中山中心國民學校改名湫坡頭鄉高級小學,幾個大村設初小。教師由縣第三科(文教科)派任,教師工資改小麥為薪金,實行計分制,100分為限。一般教師在55—70分之間,每分約人民幣4000元(等於今0.4元)。1960年後,實行國家辦學與群眾辦學的兩條腿走路方針,村村有小學,掃盲識字活動也很活躍。學校重視教學質量,教學風氣良好,在校學生逐漸增加。「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業遭受嚴重摧殘,教學秩序、教師隊伍倍受沖擊,教學質量下降。特別是在「開門辦學」的影響下,學校教育處於半耕半讀狀態。這期間,按照「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方針,小學學制由6年制改為5年制,課程以政語、算術、音樂、體育為主。學校條件簡陋,校舍大多為土窯洞,個別學校仍沒有搬出古廟,桌凳為胡基上放置木板,被稱為「泥孩子、土檯子、黑屋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事業逐步步人改革發展的新時期。至2008年,湫坡頭鎮有1所中學,在校職工76名;教學班21個,學生1200名。完全小學14所,教學班120個,學生1650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湫坡頭鎮較大的村子一般都有戲班(由社火頭兼管),不少人都會唱幾句亂彈。每遇年節、廟會、祈雨、物資交流會及家庭祝壽、婚喪喜慶,常演秦腔助興。田間地頭、家庭院落、大街小路,常可聽到大秦之聲。農事間隙,三五人一聚,吹、拉、彈、唱,自娛自樂。也有外地來的皮影、木偶戲班,多在冬閑演出。
社火,村村皆有。主要有抬亭子、走柳木腿、馬故事(地故事)。社火從臘月二十三開始至來年的二月二結束。其表演空間小至麥場院落,大至田疇廣場;演員眾多,觀眾如潮。其表演形式分為地社火和高抬社火兩類。地社火舞姿粗獷陽剛、大起大落、表演虛擬、動作朴實,即興性很強。高台社火奇妙驚險、動作細膩、格局固定、扣人心弦。無論哪種形式,其內容完整,有時間、有環境、有情節,故事性很強。
體育活動分男女兩種。姑娘有抓烏子、跳繩、踢毽子等。小夥子有打格、打柴、攻城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體活動有所發展。除傳承傳統的民間文體活動外,革命歌曲廣泛受人喜愛,逢會必唱。中、小學生歌詠隊,是課余活動和開展歌詠比賽的重要組織。合作化時期,群眾唱歌活動較為活躍。20世紀60年代,群眾大唱革命歌曲,開展歌詠比賽。縣、社電影放映隊放映電影。「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始學習「小靳庄」活動,各村相繼成立文藝宣傳隊,表演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歌曲、小戲、舞蹈。1982年成立了公社文化站,群眾文體活動更加活躍。每逢重大節日,都舉辦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有社火、燈謎、乒乓球、拔河、象棋、書法繪畫、文藝匯演等。鄉文化站圖書長期向群眾開放,電影放映隊經常為各村群眾、中小學生放映電影。題材多為愛國教育、科普宣傳的內容。
2008年,湫坡頭鎮有文化站1個、電影隊1個、圖書室11個、文化室11個、老年活動室4處。 2006年湫坡頭鎮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當年參合群眾5205戶、19865人,參合率80%。2007年參合群眾5526戶、23989人,參合率90%。2008年參合群眾5818戶、25064人,參合率達到95%。
2006年至2010年,湫坡頭鎮農民受益者85702人次。醫療費用總計1429.1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補償總計567.11萬元,報銷率為4070。
2010年,湫坡頭鎮已建立鎮衛生院及18個村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服務體系。並多方籌資對鎮衛生院及村級醫療定點,改造房屋,增添設備,培訓醫務人員,建立健全了醫療服務機構。
⑤ 彬縣新民鎮都有哪些村
截至2011年末,新民鎮轄蘇村、堡子、王前、屯庄、新民街、胡家坡、南場宏晌、太廂、王家莊、新村、東溝、龍背頭、曹家店、赤白、水峪、南頭、東坡、張家、高家、辛店、丑寺、峪子22個行政村;下設123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新民鎮下轄32個行政村。人民政府位於新民街村。
新民鎮,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彬州市,地處縣域東北部。東與旬邑縣湫坡頭鎮接壤,南與炭店鎮相鄰,西與小章鎮相鄰,北與啟中永樂鎮與甘肅正寧縣毗鄰。總面積211.08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新民鎮下轄32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新民鎮戶籍人口78772人。2011年,新民鎮農業總產值達到3.8153億元,工業總產值達3.9366億元悄絕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8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