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有多少人叫趙士寬

中國有多少人叫趙士寬

發布時間: 2023-05-25 03:05:30

㈠ 壯鄉的由來

三月三歌節 壯族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則純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岩、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滲盯沖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叢殲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http://..com/question/5535924.html?si=1

壯族作為一個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語言——壯語。壯語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優美語言,它是壯族人民千百年來在共同的生活、生產和斗爭中創造的。由於長期與漢人相處,壯語不斷地吸收漢語的用語來豐富自己。但壯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護自己的語言,所以壯語在基本語匯和基本語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徵。壯族後來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語言都是大同小異,語根詞彙變化很少。
按國內一般的觀點認為,壯語屬於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不過壯語系屬問題仍舊有爭論,國外的觀點大都認為屬於台-加岱語系,鑒於同源詞是親屬語言的唯一證據,屬於台-加岱語系的觀點是比屬於漢藏語系要有根據的。壯語大致可分南北兩大方言,十二個土語區,但從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看其內容的一致性還比較大。其內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語
紅水河土語
柳江土語
桂北土語
右江土語
桂邊土語
邱北土語
連山土語

邕南土語
左江土語
德靖土語
硯廣土語
文麻土語

壯族文字由來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為了便於記事和進行交流,在商周時期就創造了刻劃文字元號。這種文字在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中稱為sawgoek,意為本源書,即最古老的文字。從廣西出土的戰國至漢代的文物中看到,這種刻劃符號開始出現對物象輪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發展的趨勢,它比結繩記事前進了一步。後來,隨著漢文化在壯族地區的廣泛傳揪播,壯族先民又吸取並仿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格,創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這就是史籍所稱的"土俗字",又叫"方塊土俗字"或"方塊壯字"。這種文字有的是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漢字注壯語音義,有些是創造的類象形字。
本源書和土俗字是壯族文字發展史上兩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學術界一般認為,壯族的土俗字始於唐,興於宋而盛於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壯族的許多傳統長詩、神話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文字沒有得到規范和統一,至今亦只在民間的一定范圍里應用。現經初步搜集整理,已將流傳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壯字字典》出版。"古壯字"這一概念的確認,既反映了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傳統壯字與今新創的拼音壯文區別開來。它表明壯族的文字歷史悠久,並隨著時代的前進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拼音壯文是在本世紀5O年代創造的。建國後,人民政府為了提高壯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幫助壯族人民創造了拼音壯文。這套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字母,以壯族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武鳴縣的壯語語音為標准音。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通過了壯文方案,井批准在壯族地區試點推行。至此,壯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統一的文字。

古壯字 壯語稱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稱土俗書、土俗字、方塊壯字,現定名為古壯字。它主要是藉助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進行再創造,是壯族古文字發展史上突飛階段的產物。土俗字產生的年代,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開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廣西上林縣)刺史韋敬辦撰寫的《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這些已成為形、聲、義統一的、結構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運用更加廣泛,據范成大於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邑皆然。今姑記臨桂數字。雖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長也。□同(音穩),坐於門中,穩也。□(大+坐)(亦音穩),大坐亦穩也。□(亻+小)(音裊),小兒也,□(不+大)(音動),人瘦弱也。□(不+生)(音終),人亡絕也。(石+打)(音臘),不能舉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閂月(音攛),門橫關也。他不能悉紀。余閱訟牒二年,習見之。"關於土俗字的字形及其應用,宋代庄禪的《雞肋篇》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書也有所記載。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為壯族民間的書面文學用字。清初潯州(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推官吳淇的《粵風續九》中,采錄有俍、壯的"扇歌"、"擔歌"和"巾歌",即壯族男女把情歌寫在扇面,刻在扁擔和織(綉)在花巾上以此為信物,相贈定情。並稱其"文如鼎彝,歌與花鳥相間,字亦如蠅頭"。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編寫的歌本數以箱計。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卷8《劉三蛆》條中說:"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瑤、壯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產生於明代,流傳於右江河谷的二萬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傳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西宜山縣安馬鄉古育村廖士寬墓的詩碑,全用土俗字寫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腳體壯歌共120行,生動而詳盡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涼的情景。壯族民間的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寓言、楹聯、碑刻、葯方、家譜、契約等,多用土俗字記錄並流傳。在壯族的文化發展史上,土俗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壯文 壯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為字母,用以拼寫壯語標准音的-套書寫符號系統,是法定的壯文。1955年,在南寧召開的壯文工作會議上決定:以北部方言為基礎,以武鳴縣的語言為標准音,創制壯文。根據決決定,1955年12月制訂了壯文方案,經過2年的試行、修改後於1957年由政務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這套文字系統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號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詞為書寫單位,移行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音節。拼音壯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後,壯文進入學校,用壯文翻譯了小學、中學、中師和高等學校教材。廣西民族報以壯文為主,《三月三》文學雜志也出壯文版。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類壯文圖書數百種,部分馬列著作、國家文獻也翻譯成壯文出版。
http://..com/question/7086892.html?si=1

壯 族

壯族(原作僮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已有人口1550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33%,是我國唯一的1000萬人口以上的少數民族。[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壯語里,將姓稱作「欄」,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壯族「姓」的本義是指生活在同一間大房屋裡同一血緣人群的共同稱號。

壯族早期的先民沒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個分支。秦末自立為「南越武王」的趙陀,雖然已有趙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遷入壯區的中原人士。另據多種姓氏辭典對「韋姓」的解釋,有一支韋姓出自韓姓,是漢代功臣韓信被殺後,蕭何暗中將其子孫送往南粵(今廣西、廣東一帶),韓信子孫為避禍,以韓字半邊「韋」字為姓。這是秦漢時期中原人士遷居壯區的又一例證,說明壯族與漢族交往由來已久。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壯族姓氏是《新唐書》中的「列傳·南蠻」:「西原蠻(即壯族古代稱謂),居廣容之南,邕桂廣西。有寧氏者,相承為豪。又有黃氏,居黃橙洞……天寶初,黃氏疆(強),與韋氏、周氏、儂氏相唇齒,為寇害,據十餘州。」可見當時已有了黃氏、寧氏、韋氏、周氏、儂氏等大姓。習慣上把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區域,以「洞」命名,分別稱作「黃洞」、「儂洞」、「吳洞」等等。反映了這些姓氏與氏族部落組織的密切關系。

關於壯族姓氏的來源,有以下幾種:

①集會賜姓

據壯族民間傳說,其先民原來沒有姓氏,各部落首領在一個叫江岩的地方集會,商定姓氏。因主持人勢力強大,被推為首領,以「黃」(皇帝)為姓。其餘養黃牛的,就以「莫」(黃牛)為姓;會獵鳥的以「陸」(鳥)為姓。大家都因有了姓而高興。但當時為大家殺牛做飯之人,卻因未得姓而發怒,以刀拍擊砧板憤憤不平。主持人見狀,靈機一動,就以「岑」(砧板)給他為姓。

②以居地為姓[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壯族部分姓氏與居住的地理環境有密切關系。如:農姓,漢語是指農耕種植,而壯語卻是森林或樹木濃密的意思,即指住在森林裡的人;甘姓,漢語是甜的意思,壯語卻是岩洞的意思;譚姓,漢語中是談的意思,壯語卻是指水塘,意指住在水邊的人們。

③以職業技藝為姓

前述「莫」。漢語中是「無」、「不」的語思,而壯語中卻指黃牛,意為養牛人。藍姓,漢語中指顏色,壯語中卻指用竹或藤編織的籃子,可知其祖先擅長於籃筐編織。巫姓,可能是與為人驅邪祈禱的巫術有關。

④以原始的圖騰崇拜為姓

壯族先民與其它民族一樣,也曾經歷過原始的氏族社會,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圖騰崇拜發展而來。如龍姓,即源於對古代蛟龍(鱷魚)的崇拜;麻姓,在壯語中是狗的意思,源於對狗圖騰的敬仰。狗在古代壯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與西南各族傳說中的神犬盤瓠有關。此外如陸姓,壯語中為鳥,與鳥的崇拜相關。

⑤受外族特別是吳越和漢族影響[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之際,壯族統屬於「百越」,秦漢時期,就有漢族移民遷居壯族地區。如前述南越王趙佗,即因戰亂入居壯族地區,必然會對壯族姓氏文化產生一定影響。現今壯族中的部分漢姓,即是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從表面上看,有些壯族姓氏與漢姓相同,但從讀音和詞義上考察,卻有很大差別。如前述「莫姓」(黃牛)、「陸姓」(鳥)、「麻姓」(狗)、「黃姓」(皇帝)等,即是成例。

當今壯族,以黃、韋、儂、莫、岑為大姓,多為歷代部落首領土官世家。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免遭世人對「蠻夷」的歧視,在其所修族譜、家譜或其它傳記中,多攀附內地遷來的漢族或功臣名將為自己的祖先。將祖籍說成是來自中原內地。如泗城岑氏,稱其先祖岑仲淑是浙江餘杭人,宋時隨狄青平定儂智高,以功封鎮其地。再如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開寶七年(974年)即自稱節度使。遣牙校陳紹現奉表修貢,請求內附。《宋史》、《明史》、《輿地勝紀》中,均有明確記載,但南丹莫氏土官家譜、碑刻與傳說中,卻稱自己的始祖是莫偉勛,為宋代狄青部將,隨來廣西。
http://bbs.tiexue.net/post_1687578_1.html
-什麼是壯民族?[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他們是百越人的直系後裔,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1700多萬),壯侗語族裡的一個典型代表;形象地說,壯族是粵人(廣府人)的表親,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撣族人的堂兄弟。

-什麼是僚人?

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及越南北方的壯族、布依族和岱-儂族,從歷史淵源、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分布狀況來看,是共性大於個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稱「布僚」Bouxraeuz(我們的人),將之統稱為——僚人。

壯族史基本脈絡

原始時代

今壯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帶,已發現多處六七十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留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遺物。五萬至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廣大地區,已發現人類化石13處,文化遺址、遺物分布點100多處。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蓮洞人」、「九頭山人」、「都樂人」、「甘前人」,桂北的「寶積山人」、「荔浦人」,桂南的「靈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發現地點名稱來命名。這些古人類的體質特徵,大體是頭部顴骨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寬,鼻樑稍凹,上門齒呈鏟形等,屬南方蒙古人種,與現代壯族人的體質特徵相似,而與其他民族相距甚遠,說明了他們就是現代壯族的原始祖先,壯族的先民是廣西乃至整個嶺南地區最早的土著,也是中國歷史上民族的主體很少遷徙的民族之一。[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百越時代(公元前16世紀之前)

相當於漢族的商、周時期,包括壯族先民在內的百粵民族集團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廣袤地區。戰國時代越族集團的吳、越就建立了與華夏集團各個國家並駕齊驅的政權。在秦始皇統一江南以後,吳、虞越、閩越等族群一部分漢化成為現在的江南、華南漢族,一部分則南遷到嶺南,與同屬百越集團的壯族先民一起融合,成為現代壯侗語族各個民族的祖先。最近在兩廣地區出土的文物發現嶺南百粵集團與江南百粵集團的文化特徵相似,說明了這一點。基本上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壯族先民經歷的是自由發展階段,屬於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度時期。

西甌駱越時期(公元前16世紀--23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尉屠騅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浩浩盪盪地向嶺南進發。與東路進軍一直很順利的情況相反,從西路的進軍途中,遇到了壯族直系先民西甌人的堅決抵抗。在一次戰斗中西甌軍譯吁宋陣亡了。但剛強的西甌人「皆入從薄中,……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繼續堅持戰斗,擊斃了秦軍主將尉屠騅,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

為了扭轉慘敗局面,秦始皇下令開鑿著名的靈渠,保證了秦軍後備力量和糧草的源源不斷供應,經過幾年的激烈戰斗,到公元前214年,秦軍最後打敗了西甌的武裝力量,終於統一了嶺南,設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進行統治。接著從中原派來一些華夏族的勞動人民到嶺南地區「與越雜處」,壯族先民地區進入了短暫的郡縣時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駐守南海郡的秦將趙佗開始剪除異己,並擊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為南越武王。趙佗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綏百越」的政策,自稱「蠻夷大長」,尊重越族的風俗習慣,團結了越人的上層人物與各部首領,百越局面得以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新的發展。趙佗是北方的華夏族將領,但是,創造了南越國文明的人民,卻毫無疑問是壯族先民各個部族的民眾,南越國5代共傳93年,古代壯族創造了燦爛的南越國文化。如今廣州出土的南越王墓,越式墓葬的特色、絢麗輝煌的隨葬品,是古代壯族文化的精華。南越國的首都「番禺」(今廣州),其實是古越語[ba:n3 ηjoi5]的譯音,是「大村」的意思,這和現代壯語是有對應關系的。[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內部相互傾軋,公元前112年西漢王朝重新出兵嶺南,次年(前111年)打敗南越國,將嶺南重新劃歸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分為蒼梧、鬱林、合浦、南海、珠崖、詹耳等九郡,郡之下分若干縣,實行嚴密的統治,壯族歷史上漫長的郡縣時代真正開始了。

不過,畢竟嶺南越族是一個驍勇不羈然而又十分分散的各個部落組成的,所以漢王朝吸取了趙佗「和綏百越」的經驗,採用了「以其故俗治,毋賦稅」的政策(《通鑒》卷二十一),因此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西甌、駱越民族社會內部原來的政治經濟制度依然保存了下來。即使這樣,壯族先民們仍不斷地起兵反抗漢王朝的統治,導致了東漢時期光武帝建武18年(公元42年)馬援的南征。

俚僚時期(公元23年--1127年)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全國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嶺南地區分別屬於吳國的荊、交二州管轄,當時蒼梧越族人士變兄弟幾個人分據南海、合浦等郡,稱雄一時。兩晉到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的郡縣設置日益增加,封建統治者在桂東北局部地區設吏奉貢,加強了統治。封建主義的因子逐漸在桂東北壯族地區產生。

俚人最早見於《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列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蠻里張游,率種人慕化內屬,封為歸漢里君。」這里所稱的「蠻里」,以後改稱為俚。三國時期也有許多嶺南俚人的記載。僚人的稱呼在嶺南的出現是在隨唐時期,以後則是多俚僚連用。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原,進軍嶺南。嶺南各郡共奉高涼郡越族冼氏夫人為大首領,「保境拒守」。隋將韋桄由江西率軍南下,在南康(今江西贛南地)與陳太守徐鐙發生遭遇戰,不能前進,派人至書冼夫人,告知陳亡,相勸歸隋。冼夫人與屬下頭目商量,派孫子馮魂率兵擊敗徐鐙,迎接韋桄到廣州,嶺南諸郡相繼平安。隋在壯族先民地區駐重兵,採取「以夷制夷」辦法進行統治。漢文化繼續得到傳播。[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隋末唐初,嶺南地區又一次為越族人肖銑所割據,號稱梁帝,先後統一了嶺南及長江以南很多地方。(《通鑒》卷一八五)唐武德4年(621年),唐將李靖於兩湖擊敗肖銑,直抵桂州(今桂林),派人招撫嶺南壯族先民各部首領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等,並授予官職。「凡所懷輯九十六州,戶六十餘萬」,嶺南復歸統一。

●「壯泰走廊」的開始形成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到唐初的一千年左右里,隨著中原王朝對壯族地區統治的日益加強,漢人到嶺南參與開發的日漸增多,先進文化的傳播更加廣泛,這樣使得壯族東部各個部族逐漸漢化,到了唐朝末年的時候,壯族東部地區漢化進程基本定局,有著大量越族語底層詞彙的粵語作為漢語的一個方言開始形成,嶺南東部地區只留下了大量的壯語地名,不服漢化與不羈漢法的壯族先民退居嶺南西部,與壯族西部地區的壯族直系先民融合。結合歷史語言學的研究,可以推斷出泰族與壯族的分化也是在這個漫長的郡縣時代開始的。

中原王朝勢力的南下,迫使一部分壯族先民紛紛南遷,通過廣西的左江流域進入了越南的紅河流域,然後又受到了早已經定居於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擠,又不得不越過紅河流域向西進入中南半島中西部地區,左江流域-紅河流域-寮國高原-泰國中部平原等一條長線,本站稱之為「壯泰走廊」。在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之後,這些壯人先民的南遷部分以及以後由於漢族在南方的開拓疆土而不斷遷徙來的壯族先民一起征服了當地的孟人和其他大大小小原始森林部落,在相當於中國宋朝的時候,首次建立起屬於這個民族的統一政權——素可泰,其後在周邊地區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權,形成現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權。這些政權大都受到了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響,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長久信仰的小乘佛教的洗禮,泰-老民族開始形成了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局面。

在「壯泰走廊」形成並發展的漫長歲月當中,由於雲貴高原北部的藏緬語族民族(彝語支民族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權的興起並脫離中國的中央王朝政權取得獨立後不斷地向其北面的壯族地區和其西面的泰族地區擴張,兩者開始形成了對壯-泰族先民的鉗狀制約力量,壯泰民族從漫長的壯泰走廊分布變化為逐漸分離局面,也導致了現在壯族先民與現代泰族先民失去了緊密聯系,終於產生了壯泰民族的最終分化。從現在民族的分布圖來看,壯族分布與泰族(包括老族、傣族、撣族等)分布呈一個葫蘆狀,壯族的分布區和泰族的分布區為葫蘆的兩大瓢,而兩者之間唯一的連續點就是越西北泰族地區和雲南文山州的壯族地區,可以窺視出壯泰遷徙歷史的一些脈絡。

在泰-老族政權的形成之後,隨著人口的繁衍和農業的發展,一些泰-老族開始沿著河流往上游追尋適合耕作的土地,進入了現在緬甸的撣邦和中國雲南的南部地區,開始繁衍生息起來,並一直保持著與原來的泰-老民族的緊密聯系,這些泰-老人就是現代緬甸撣族和中國傣族的先民。到了近代,壯泰分化模式基本固定下來,兩者的區別就是,西部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泰-老族,東部則是仍然保留著傳統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的壯族-布依族。許多外國的學者都喜歡把壯族、布依族等稱呼為「不信奉小乘佛教的泰族」,就是這個原因。[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與泰族分化後的壯族獨立發展史

1. 羈縻州制度

壯族作為一個單一民族開始形成的時代是唐朝後期開始的。唐王朝對待已經漢化的嶺南東部和仍堅持自己獨立個性的嶺南西部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東部地區,實行劃州縣、置官吏、征貢賦的制度,進行直接統治;而在西部山區則設置了50多個羈縻州縣,按唐初的慣例,利用原來的壯族首領為都督、刺史,「雖貢賦,版笈多不上吏部」,進行間接統治。(《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西部壯族地區政治經濟上相對有獨立性。至於所謂的「蠻洞」地區,唐王朝根本不加管轄。因此,依然存在「無城郭,依山險,各治生業,急則屯聚」的狀況。因此,壯族的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羈縻州縣的設置,給予了壯族先民較大的自治權利,壯族作為單一民族的形成,與這個政治經濟制度是有關系的。

2. 西原州蠻的興起

西原州是當時壯族羈縻州當中最出名的一個。因為在唐朝中末期,壯族領袖在那裡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反抗唐王朝統治的戰爭。公元756年,西原州黃峒(今廣西左江流域)壯族領袖黃乾耀、真崇郁領導屬下壯族民眾,聯合了陸州(今廣西欽州)、武陽(今廣西羅城縣北)、朱蘭(今廣西東蘭)黃橙(今廣西扶綏)等一百餘峒人民,「合眾二十萬」進行對唐王朝的武裝反抗。「佔地數千里」,設置國家政權,號稱「中越王」,下設各級官吏,聲勢十分浩大。唐王朝因此惶恐不安,採取「剿撫」結合的策略,一面對起義部隊進行分化瓦解,一面調兵譴將橫加征討。結果,起義隊伍受挫,黃乾耀等犧牲。(《新唐書·西原蠻傳》)大歷12年(777年),西原州的壯族人又在首領潘長安的率領下,掀起更大規模的反抗斗爭。武裝部隊佔地「南距雕題交趾,西控昆明夜郎,北泊黔巫衡湘」,建號稱王,威鎮中原。(唐·韓雲卿《大歷平蠻頌》)唐貞元十年(794年),西原州黃峒壯族人民又在首領黃少卿的領導下舉行大規模武裝反抗,相繼攻陷橫、欽、潯、貴四州,圍攻經略史駐地容州。黃少卿的兒子黃昌鈣率領的一支起義軍,先後攻陷了十三州的地方,動搖了唐王朝在嶺南的統治。唐王朝為了挽救敗局,在桂東地區設置容管招討經略使,率軍與起義軍大戰,每日交鋒達6、7次之多,起義軍終於不支受挫。唐元和元年(806年),起義軍將領黃承慶在邕州被俘,黃少卿詐降受封為歸順州(今廣西靖西縣地)刺史。不久,黃少卿復與其弟黃少高舉起義旗,聯合黃少度、黃昌獾兩支壯族起義軍隊伍,攻陷賓州(今廣西賓陽)、巒州(今廣西橫縣地),並據達11年之久。隨後揮軍南下欽、橫兩州,與邕管經略使韋悅激戰,再陷嚴州(今廣西來賓縣地),銳不可擋。唐軍主帥陽玟、裴行立相繼身亡。唐王朝在損兵折將之後,又從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調兵前來征討,但因長途羈旅,人疲馬乏,加之環境生疏,水土不服,傷亡極大。唐長慶三年(823年),黃少卿回師功邕州,陷左江鎮,下欽州,破千金鎮,佔領了今廣東西部和桂南的十八州。最後,唐王朝幾乎傾盡國力,動用了全國的軍力,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辦法來打敗了壯族先民的起義軍。這樣一來,唐王朝國勢逐漸衰落,最終在自身矛盾的激化與各地藩鎮割據的相互作用下土崩瓦解,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唐王朝的衰落的直接原因,可以說是壯族先民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反抗斗爭造成的。

3. 羈縻與反羈縻[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長達100多年的反抗唐朝統治的斗爭里,壯族先民各個部族得以相互交流,民族實體開始真正形成,不過唐朝在崩潰之前傾盡了國力來鎮壓了壯族起義軍,所以各個部族又被分化瓦解,唐朝滅亡後壯族各個部族又開始了統一進程,北宋前期,壯族作為一個單一民族開始踏上華南政治的歷史舞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結束唐後五代十國的分據局面,為了加強統一局面,北宋王朝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進行強化中央集權的政策,北宋初期國庫空虛,在開國的時候,就採取了「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即國用饒矣」的決策([宋]王冉《東都事略》卷二三《傳論》),把吸血管插入嶺南壯族地區。加上北宋王朝殘酷的民族壓迫,把壯族人一律蔑稱為「蠻」、「峒獠」、「蠻獠」等等,動輒殺戮,「夷其種黨」,所以民族矛盾嚴重激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里,長久以來各個部落都是一盤散沙的壯族內部產生了政治、經濟上進行統一以抵抗北宋王朝的要求,所以在當時,壯族人掀起了一系列的武裝反抗運動,如:

咸平二年(999年)的扶水州(今廣西環江)蒙會國為首的反抗斗爭(《宋史》卷六《真宗紀》);

景德四年(1007年)陳進、盧成均的聯合壯族起義(《宋史》卷七《真宗紀》);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扶水州壯族民眾曾進攻宜州,打擊宋王朝在壯族地區的統治(《宋史》卷八《

㈡ 中國歷代趙氏望族有多少家

1. 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趙勝家族,戰國時強宗大族。
趙勝(?-前251),戰國時趙國公子。平原君。趙武靈王趙雍之子,趙惠文王趙何之弟。有子孫趙代等。其後竟與趙俱亡。
2. 馬服(今河北邯鄲市西北)趙奢家族,戰國時軍功世家。
趙奢,以功封馬服君。其子趙括(?-前260),善紙上談兵。其後為馬服氏,進而演為馬姓。
3. 蒼梧(今廣西梧州)趙光家族,秦漢時官宦世家。
趙光,南越蒼梧王,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封隨桃侯。其子趙昌樂。趙光玄孫趙放。三者皆為隨桃侯。
4. 涿郡蠡吾(今河北肅寧)趙廣漢家族,漢代名宦世家。
趙廣漢(?-前67),守京兆尹,其孫趙貢,其後代有名人,宋朝宗室自稱為趙廣漢之後。
5. 新息(今河南息縣)趙臨家族,西漢豪門右族。
趙臨(?-前11),長女趙飛燕,次女昭儀,二子趙欣、趙欽,後徒家遼西。
6. 平陵(今湖北均縣)趙長年家族,西漢官宦世家。
趙長年(?-前51),史記中的「趙成」。二子,趙欣、趙何齊。孫趙牧。
7. 南陽宛(今河南南陽)趙憙家族,東漢官宦世家。
趙憙(前4-80),長子趙代(或叫趙世),鏈緩孫趙直,曾孫趙淑。
8. 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東北)趙岐家族,東漢名宦世家。
趙岐,兄趙襲,族人趙息。
9. 四川成都趙典家族,東漢文化世家。
趙典,父趙戒,兄子趙謙、趙溫。
10. 安徽宿縣東趙孝家族,東漢名宦世家。
趙孝,父趙普,弟趙禮。
11. 真定(今河北正定)趙雲家族,三國武將世家。
趙雲,居四川成都府紅花巷內。子趙統、趙廣。
12. 淮南(今安徽當塗)趙誘家族,兩晉軍功世家。
趙誘,子趙龔、趙胤。
13. 下邳(今江蘇睢寧)趙倫之家族,南北朝隋唐官宦世家。
漢丞相趙周後代。趙彪-趙裔-趙倫之。趙倫之姐姐趙安宗嫁劉翹,生劉裕(宋武帝)。趙倫之-趙伯符-趙倩。趙倫之七世孫趙綽-趙進、趙瑰。
14. 山東平原趙彥深家族,南北朝隋唐官宦世家。
原籍南陽趙氏,東漢太傅趙憙後代,趙彥深高祖父趙難北魏時任清河(後改名平原)太守,以後定居在此。趙彥深,本名趙隱,字彥深,北齊宰相。父親趙奉伯。七子,趙元將、趙仲將、趙叔將、趙公方。趙元將-趙義綱。趙叔將-趙尹平。趙公方-趙仁溥、趙義高。
15. 甘肅酒泉趙才家族,南北朝隋唐軍功世家。
趙愧-趙壽-趙才-趙道興-趙文皎-趙玄俊-趙懷進。
16. 河東(山西永濟)趙君煦家族,隋唐官宦世家。
天水趙氏分支。趙顯和-趙世立-趙君煦-趙徽-趙睿沖-趙良器、趙良弼。趙良器,六子,趙密、趙扈、趙薰、趙復、趙縱、趙袞。趙良弼,三子,趙永、趙陝、趙濰。趙復,二子,趙元陽、趙真長,孫趙魯,等五人。趙君煦,兄孫趙珍-趙匡、趙贊。
17. 冀州(今河北冀縣)趙捐家族,唐代文化世家。
趙捐-趙博光、趙博宣、趙博文。
18. 汲郡(今河南汲縣)趙元亮家族,唐代官宦世家。
原籍河南河間縣。趙元亮-趙廣微、趙需。
19. 劍川(今雲南大理北)趙善政家族,五代白族貴族世家。
趙善政後事不明。
20. 蔡州(今河南新蔡)趙德堙稿褲家族,唐五代軍功世家。
趙德堙-趙匡凝、趙匡明。子孫後居成都。
21. 陝西華陰趙瑩家族,五代官宦世家。
趙溥-趙孺-趙居晦-趙瑩-趙易則、趙易從。
22. 秦州(今甘肅天水)趙延義家族,五代方術世家。
趙省躬-趙師古-趙溫珪-趙延義
23. 涿州(今河北涿縣)趙在禮家族
趙景裕-趙士廉-趙元德-趙在禮,孫趙延勛。
24. 幽州(今北京)趙德鈞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
趙德鈞,本名趙行實,義子趙延壽(本姓劉,父劉邧)-趙贊(原名趙美)。
25. 真定(今河北正定)趙晁家族,五代棚敬模宋軍功世家。
趙晁-趙延溥-趙承彬-趙咸一、趙咸熙。
26. 范陽(今河北涿縣)趙上交家族,五代宋官宦世家。
趙光鄴-趙簡章-趙上交(894-961)-趙晙、趙「日嚴」(日+嚴)。
27. 懷戎(今河北懷來)趙逢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
趙崇-趙逢-趙極。
28. 河南洛陽趙安仁家族,五代宋文化世家。
趙武-孫子是趙孚-趙安仁,字樂道,三子,趙溫瑜、趙良規-趙尚寬。趙良規-趙君錫。
29. 頓丘(今河南浚縣)趙延進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
趙琿-趙延進-趙昂。
30. 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趙鄰幾家族,宋代耕讀世家。
趙鄰幾-趙東之。
31. 河南洛陽趙普家族,宋代豪門右族。
原籍幽州薊(今河北薊縣),因後唐幽州大帥趙德鈞連年用兵,不堪其苦,趙迥舉族遷到常山(今河北正定縣),後又遷到洛陽(922-992)。趙冀-趙全寶-趙迥-趙普-趙承宗、趙承煦。趙普弟二人,趙固、趙安易(930-1005)。趙安易-趙承慶-趙從政。
32. 山東樂陵趙鎔家族,宋代官宦世家。
趙鎔(944-1000)-趙忠輔、趙忠願、趙忠厚。
33. 湖南衡山趙方家族,宋代軍功世家。
趙士羊-孫趙棠-趙方-趙董、趙疑、趙范、趙葵。趙方孫趙淮為趙葵從子。
34. 汾州(今山西)孝義趙昌言家族,宋代名宦世家。
趙睿-趙昌言
35. 德州平原(今山東鄒平縣北)趙自化家族,宋代名醫世家。
趙自化,高祖趙常,父趙知岩,兄趙自正。
36. 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趙鼎家族,宋代官宦世家。
趙鼎-趙汾。
37. 饒州余干(今江西余干)趙汝愚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趙汝愚,趙元佐七世孫。太宗派。父趙善應,子九人,長子趙崇憲、次趙崇度。趙崇憲-趙必願。曾孫趙良淳。
38. 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趙抃家族,宋明官宦世家。
趙抃,字閱道(1007-1084)-趙屼-趙雲。
其後有一支遷居到浙江蘭溪。趙年-趙晨-趙賢-趙志皋,字汝邁-趙鳳梧。
39. 鳳翔周至(今陝西周至)趙瞻家族,宋代文化世家。
原籍亳州永城。趙剛-趙瞻(1010-1082)-趙孝諶、趙獻誠、不詳、趙彥詒。
40. (益都)趙氏(今山東淄博市博山區)趙平家族
家風:嚴守禮教,詩書傳家。
北宋靖康年間,為避亂,遷蒙陰。始祖趙平,明永樂初年再遷益都的顏神鎮。趙平-趙彥名-趙廷傑(南趙分支)、趙廷毅(北趙分支)。趙廷毅-趙課-趙振業-趙繼美、趙雙美、趙濟美、趙進美、趙元美。趙進美(1620-1692)。趙繼美-趙作肅。趙雙美-趙作肱-趙執信(1662-1744)、趙執谷、趙執蒲、趙執黃、趙執綏。趙進美-趙作謀、趙作耳。趙元美-趙作羹。趙執信-趙愚、趙戇、趙「孫[心底]」、趙念、趙勰、趙慶。趙執信孫九人,曾孫八人。後人還有趙吉。
41. 浙江嘉興趙泊澤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趙泊澤(1133-1218),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趙世鴻-趙令睹-趙子裕-趙泊浩、趙泊汶、趙泊澤、趙泊浚。宋史記載,趙泊澤-趙師邊、趙師然、趙師膳;但《趙泊澤墓誌》明確記載:趙泊澤子男一人,師邊。孫二人,趙希勵、趙希扐-趙與侵。
42. 明州(今浙江寧波)趙善湘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趙善湘,趙允讓五世孫,父趙不陋。趙善湘子四人,趙汝櫄、 趙汝榟、趙汝榗、趙汝楳。
43. 浙江東陽趙公藻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明代東陽四大姓之一為趙,清代東陽十大姓之一。
趙公藻,趙廷美之後。其後趙與調、趙與淮、趙若恢。趙若恢家族遷城內。趙若恢之孫趙希德遷東陽巍山。後人,趙賢意,趙忠浩,趙祖鵬,趙明鋒,趙睿榮,趙睿雍。同治初年,又有一支趙氏宗室,遷東陽降祥頭,其祖為趙世將,隨高宗趙構南渡,賜地於浙江永康,該家族遷東陽後使趙氏成為東陽十大姓之首。
44. 冠氏(今山東冠縣)趙天錫家族,元代軍功世家。
趙天錫,父趙林。六子,其中之一為趙賁亨。
45. 臨桃(今甘肅珉縣)趙阿哥潘家族,元代藏族趙氏望族。
趙巴命-阿哥昌-趙阿哥潘-趙重喜-趙官卓-趙德壽。
46. 山東濟南趙受益家族,元代文化世家
趙受益(1235-1293),祖趙友,父趙成,世居青州西流河之南蔡家裡。金末為避兵難,趙成舉族遷濟南。
47. 蔚州(今河北蔚縣)趙瑨家族,元代官宦世家
趙瑨,父趙昆,兄趙珪,子趙秉溫,孫趙惠。
48. 山東成武趙昶家族,元代地方望族。
南宋皇室趙氏後代。趙昶,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代孫東靖王之子。元初,姐弟三人為避元兵追殺,各自逃命。其兄趙旭,流落禹城。趙昶隨其姐逃到成武境郜城集落戶隱跡,以國號為姓,稱宋昶,縣內宋氏超過萬人。宋氏族人皆稱「趙宋一家」
49. 穎川(今河南許昌)趙宏偉家族,元代官宦世家。
趙宏偉(1282-1326),二子,趙思恭、思敬,孫趙璉、趙琬。
50. 管城(今河南鄭州)趙毓家族,元代名門望族。
原籍唐州(今河南泌縣),趙毓父趙福始遷至管城。長兄趙瑞,次兄趙選。
51. 河北贊皇趙良弼家族,元代女真族趙氏望族。
趙良弼(1216-1286),女真人,兄趙良貴-趙讜,從兄趙良材。子趙訓。
52. 山西懷仁趙璧家族,元代官宦世家。
趙璧(1219-1276),二子,趙仁榮、仁恭。孫趙崇、趙弘。
53. 永平府惠州趙炳家族和遷安趙勝家族,元代軍功世家。
趙炳,父趙弘。子六,仁顯、仁表、仁榮、仁旭、仁舉、興軌。
明代軍功世家。
趙勝,史稱系出漢朝趙充國後代,世居河朔。至伯父趙赤(無嗣)和父親趙再興,於明初始徙家永平之遷安。
兩者同為一個家族,明惠州省入遷安,地處遷西。
54. 上海烏泥涇鎮趙如珪家族,元代著名耕讀世家。
趙如珪-趙庭芝。
55. 四川成都趙世延家族,元代蒙古族趙氏望族。
趙世延(1260-1336),曾祖「黑旦」公,祖父按竺邇,父趙黑梓。五子,三人知名,野峻台、月魯、伯忽。
56. 黃縣(今山東煙台龍口)趙永福家族,元明地方望族。
該家族原籍山東掖縣,因避金兵,趙永福舉家徙居此地。四子,趙仲禮、趙仲良、趙仲安、趙仲仁。後分東、西兩支。
57. 山陰(今浙江紹興)趙俶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俶-趙圭玉。
58. 浙江餘姚趙錦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錦,燕王德昭之後。南宋初年南遷餘姚。趙玫-趙咼-趙塤-趙錦。
59. 豪州(今安徽鳳陽)趙德勝家族,明代軍功世家。
趙德勝-趙睿,趙德勝父趙仁,有五子,趙均祥、趙德勝、趙鑒、趙端、趙裕。
趙端-趙麟-趙本-趙輔-趙承慶,趙承慶四傳至玄孫趙光遠。
60. 益都(今山東青州)趙秉忠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秉忠(1575-1627),族譜記載:「趙氏始祖趙謹,薊州棗強縣人,因花馬州軍兵作亂,兄弟偕逃,避居山東。一托足於臨」月局「縣之行山,一棲於益都縣之鄭母(村)」。父親趙喜,第十四代孫趙煥斌把狀元卷獻給國家。
61. 江蘇常熟趙用賢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其先世為宋宗室簡國公趙仲談-趙士鵬,守江陰軍。十傳至趙實,贅於常熟錢氏,遂家常熟,趙實-趙玭-趙承謙-趙用賢-長子趙琦美,趙用賢孫趙士春、趙士錦。
62. 高邑(今河北元氏)趙南星家族,明代名宦世家。
趙南星-趙清衡。
63. 廣州番禺趙介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介-趙潔、趙絢、趙釋、趙純。
64. 汝陽(今河南汝南)趙好德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好德-趙毅。
65. 德化(今江西九江)趙光抃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贊化-趙光抃。
66. 四川內江趙貞吉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貞吉,先祖為宋丞相趙安仁(洛陽趙安仁家族),子趙鼎柱。
67. 浙江江山趙鏜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該家族為宋商王趙元份後代。太宗派。靖康年間,武略將軍趙善孚以護高宗南渡,始家邑西鄉之竹和。元代末年,趙友三又舉家徒居泉塘,號泉塘趙氏。趙同鵬-趙思湯-趙志謙-趙平海-趙風山-趙鏜。
68. 代州(今山西代縣)趙文博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思明-趙忠-趙文博(1424-1497)。
69. 祥符(今河南開封)趙雲翰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原籍河北邢台。趙雲翰-趙愚、趙魯。
70. 山東濟寧趙崇璧家族,明代軍功世家。
原籍山東魚台縣,趙榮-趙忠(永樂中為濟寧衛,遂家濟寧)-趙勝-趙雄-趙祿-趙卿-趙崇璧。
71. 雲南鶴慶趙德宏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德宏(1476-1539),先世為蒙詔人,始祖為趙鐸率,後有趙堅-趙連-趙獲-趙春-趙應-趙敏-趙遠-趙德宏。
72. 潞州(今山西長治)趙偉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彥舉-趙友諒-趙子和-趙偉。
73. 長州(今江蘇蘇州)趙忠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忠,為宋宗室福王之後代。福王六代孫趙繇汴遷越再徒蘇。趙孟桂-趙由瑤-趙宜睿-趙學禮趙忠。
74. 江都(今江蘇揚州)趙輝家族,明代豪門右族。
趙和-趙輝,妻為明寶慶公主,朱元璋最幼女。
75. 山東壽光趙檻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鐸-趙福-趙檻-趙岳、趙岩。
76. 安徽休寧趙坊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坊,其先為隴西人。唐朝中和年間,先祖趙思舉家遷到新安海寧(今安徽休寧)之龍源里。其後有趙安慶-趙光祖-趙大振-趙夢營-趙彌孝-趙象元、趙克明(五男二女)幼子趙坊。
77. 桐城(今福建泉州)趙鈸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鈸,原為燕山「著族「。先祖趙藻的五世孫趙彝道,遷桐城,趙彝道-趙敏敬-趙信-趙永芳-趙弼,五子,第四子為趙鈸。
78. 山西垣曲趙載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郎基-趙信-趙鼎-趙載。
79. 掖縣(今山東萊州)趙煥家族,明清著名文化世家。
原為河北真定趙雲的後代,趙雲隨劉備入四川,遂居四川成都府紅花巷內。趙煥五世祖趙守義,明初任金州衛經歷,因家東萊。曾祖趙秀,祖父趙惠,父親趙孟。趙煥兄弟三人,兄趙燿,弟趙燦。趙燿-趙胤昌-趙士元、趙士亮、趙士寬、趙士完、趙士冕。趙士亮-趙玉澡、趙玉攢。趙燦-趙喜昌-趙士哲-趙濤、趙瀚。後人還有趙琳,趙琪。
80. 上海趙灼,趙煥家族,明清文化世家。
宋皇族後代,明代遷至上海縣南城。趙灼弟趙煥改名趙廷炯。趙廷炯孫趙東曦(立為趙灼後)子趙子瞻,三子,趙維宗、趙維圭、趙維炎。
81. 武進(今江蘇常州)趙申喬家族,明清文化世家。
趙繼鼎-趙申喬、趙申季。趙申喬-趙熊詔、鳳詔。
趙熊詔-趙侗學-趙繩曾-懷玉、球玉-趙振祚(子學彭)、振基。
鳳詔曾孫趙鍾書-趙仁基-三子,其中次子趙烈文。
82. 山東煙台牟平趙昌胤家族,明清科第世家。
原籍廣西,一說雲南,明洪武年間,趙懷寶舉家徒居寧海(即牟平)。趙世隆-趙昌胤-6子:贊、賡、質、資、賢、貢。趙昌胤孫十餘人,中字輩8人,吉(在後)字輩3人。
83. 浙江平湖趙漢家族,明清文化世家。
宋宗室後,世居平湖。趙漢六世祖趙友一。二子趙伊、趙偕。趙伊子:趙邦程、趙邦秩。趙邦秩子趙棕。趙偕-趙邦黍-趙志堂-趙昺、趙昊
84. 青島城陽趙名一家族明清地方望族。
原居湖廣省岳州府灃州慈利縣枇耙樹村,明洪武三年(1370)徙居山東莒縣,趙名一徙居城陽。子趙亮,有6子,趙晟、昱、日下永、旻、冕、昂。此後分六大支。
85. 甘肅寧夏(今寧夏銀川)趙良棟家族,清代軍功世家。
先世居陝西綏德衛,後遷安邊堡。趙良棟,長子趙宏燦(子之垣),次子趙宏夑(子之壁)。
86. 浙江歸安(今浙江吳興)趙景賢家族,清代官宦世家。
父親趙炳言。長子趙深彥,次子趙濱彥,趙溱彥,趙淶彥。
87. 安徽休寧趙吉士家族,清代官宦世家。
趙吉士(11627-1706),曾祖趙廷賢,祖父趙完璧,父親趙時腴,三子,趙道凱、趙景從、趙景行,孫12人,繼字輩,曾孫4人。
88. 深州(今河北深縣)趙德俶家族,清代名宦世族。
先世居山右之洪洞,明初徙居直隸,永年旋遷深州,四世祖趙秉謙,趙克中-趙廷玠-趙德俶-趙盛奎、趙盛舉-趙家廉、趙家熙、趙家燾。
89. 上海青浦趙頤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趙頤-趙汝霖-趙逢源-趙福疇。
90. 登州大嵩衛(今山東海陽)趙作舟家族,清代名門望族。
趙作舟(1622-1695),初為濱州趙氏,遠祖以軍功世襲登州大嵩衛鎮撫使,遂為衛人。祖父趙廷策,父親趙景星。
91. 上海趙文哲家族,清代著名文化世家。
趙宏璧-趙紳-趙文鎬、趙文鳴、趙文哲
趙文哲-趙秉淵、趙秉沖、趙秉淳。
趙秉淵-趙模、趙凱,趙模-趙繼勛。趙秉沖-趙榮、趙林。趙秉淳-趙枚。
趙文哲從弟趙文欽-趙溶-趙梅、趙柄-趙光勛。
92. 貴陽趙國澍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趙國澍在青岩堡設館授徒。四子:趙以煥、趙以炯、趙以炳、趙以奎。三進士、一舉人。
趙以炯(1856-1906),光緒十二年進士第一,為清代第106位狀元,也是清代貴州第一名狀元。
93. 河南商丘趙應奎家族,清軍功世家。
趙應奎1674年為江西袁州副將,其子趙衍慶、趙衍祥。
94. 山東泰安趙國麟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趙國麟(1673-1751),其先上羽人,祖趙璦始家泰安。其子趙起魯。
95. 雲南昆明趙光家族,清代豪門望族。
宋宗室秦王趙德芳之後。湖州遷居紹興諸暨,再遷山陰城外西宜、華舍二村,族甚繁。
趙光太高祖趙大本、高祖趙賓[始由紹興遷順天(北京)]、曾祖趙文志、祖父趙煜宗、父趙坤。趙光1820年進士,1854年卒,益「文恪」。其兄趙錫奎,弟趙百祿,其子趙廷璜。
96. 山東安丘趙葵畦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趙葵畦,1902年貢生,二子:趙錄績(字孝陸)、趙錄綽(字孝孟)
97. 仁和(今浙江杭州)趙昱、趙信家族,清代藏書世家。
趙昱(1689-1747)、其弟趙信,其從兄趙鐵岩,其子趙一清,字誠夫。
98. 湖南湘潭趙啟霖家族,清代豪門望族。
趙咸寧-趙照德-趙長春-趙啟霖-趙家宏、趙家環、趙家寮、趙璋英(女)、趙湘瑩(女)、趙壽筠(女)-趙聲琅(兄弟五人、姐妹3人)-趙修詵。
趙啟霖宣統年任四川提學使。
99. 武進(今江蘇常州)趙衡家族,清代名門望族。
趙衡(1877-1946),字頌平,一字仲平。世居漕橋鎮,其宗祠在距鎮一里多的樓村。江南諸趙,多為宋太祖次子燕王後代,南渡後,散居各地,樓村支,即其一。其祖趙應辰,字星五,公正廉潔,為一鄉祭酒;父趙蔭棣。趙衡兄弟三人,兄趙之基,字頌眉,官河南。其弟趙之屏,字叔成,官甘肅天水。趙衡創辦振聲小學,與其妹婿孫宇耀共同創辦養根小學。趙衡二子:趙詔熊、趙訪熊,均為清華大學教授。二女:趙婉貞,趙婉和。孫一人:趙南華;孫女一人:元元。
100. 遼寧鐵嶺趙爾巽、趙爾豐家族,清代至民初官宦世家。
趙爾巽(1844-1927),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東三省總督。
其父趙文穎是道光進士,官至山東知縣。
趙爾豐(1846-1911),字季和,趙爾巽之弟。其兄弟四人,三人中進士。四川總督。

㈢ 評書中。描述百寶囊中物品齊全的大段話是什麼

樓上回答的應該不絕運錯,但是樓主記憶的似乎不是這一出。
傳統相聲大保鏢誇自己會使的兵器,可參考肢襲,這是其中一個版並飢梁本: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子,流星,什麼叫帶鉤的,帶刃的,帶尖的,帶刺的,帶峨嵋針的,十八般兵刃我是樣樣……稀鬆

㈣ 明末農民軍領袖高迎祥簡介,闖王高迎祥怎麼死的

生平事跡

揭竿而起

崇禎元年(1628),明廷朝 *** 敗,全國飢荒連年,農民大聲疾呼:「與其坐而飢死,何不盜(即起義)而死。」農民起義風起雲涌,高迎祥揭竿於安塞,率部活動於延慶府。他曾以販馬為業,善騎射,膂力過人。上陣時白袍白巾,身先士卒。

乘勝追擊

崇禎三年(1630)十一月,與王嘉胤、王自用部會合東渡入晉。崇禎四年(1631)六月,義軍首領王嘉胤被南山總兵曹文詔部下殺害(一說為叛徒殺害),陝晉各路義軍結成三十六營,迎祥為領袖之一,推稱「闖王」。是時,李自成及侄李過、張獻忠等部亦東渡與會,義軍眾20萬。分道四擊,相繼攻克了寧鄉、石樓、稷山、聞喜、河澗諸州縣。

崇禎五年(1632)王自用在河南濟源病死。迎祥、馬光玉、獻忠、自成合攻蒲州、大寧、陽城。時年八月,攻克大寧、隰州、澤州、壽陽,全晉震動。明廷朝罷巡撫宋統殷,以許鼎臣督賀人龍、左良玉軍8000人進駐平陽;宣大總督張宗衡督張姿兆應昌、頗希牧、艾萬年兵7000人堵汾州,妄圖一舉剿滅義軍。義軍入磨盤山,三路御敵。迎祥棄澤州、壽陽,率部南逾太行,攻濟源、清化、修武,圍懷慶,潛入西山,直搗順德、真定,進逼京畿,京內大嘩。受阻盧象升,回師屯兵太行。

崇禎六年(1633)正月,高迎祥等破房縣(今屬湖北)、保康(今屬湖北)入四川。二月攻夔州(今重慶奉節)、破大寧(今四川巫溪),為四川石宣撫使秦良玉(女)所扼。就分義軍為二,一路走湖廣,另一路由高迎祥率人馬沖破敵軍防線進入陝西南部。六月,迎祥奇兵出太行,沿摩天嶺西下抵武安,擊潰明總兵左良玉軍,乘勝襲取懷慶、彰德二府,徑攻衛輝。七月,與獻忠等部合兵河北。八月,戰明將湯九州部於河南的牛尾、柳泉、猛虎村。是年十一月,迎祥計賄監軍太監楊進朝,以假降乘黃河封凍,潛從毛家寨飛渡入豫,破澠池、伊陽、盧氏三縣。間道盧氏山,走內鄉,經棗陽、當陽進入湖廣,破夔州,攻廣元,逼四川。

崇禎七年(1634),明廷擢陳奇瑜為兵部侍郎。總督山陝、河南、湖廣、四川諸路軍馬,與鄖陽巡撫盧象升,水陸並進,四麵包圍夾擊義軍。義軍四齣河南、浙川、商雒等地。迎祥、自成入陝,誤入興安(今安康)車廂峽(今陝西省平利縣老縣鎮)。時逢大雨兩月,馬乏倒斃,弓矢皆脫。納部將顧君恩計,以假降驕敵,遂率部從漢中渡棧,進入寶雞,突入關中。是時明廷正准備彈冠相慶置義軍於死地,驚聞義軍突圍,群臣交章彈劾,陳奇瑜削籍戍邊,洪承疇代之。迎祥、自成乘洪承疇處置西寧兵變無暇東顧,率部入鞏昌、平涼、臨洮、風翔諸府數十州縣,擊敗賀人龍、張天禮軍,殺固原道陸夢龍,圍隴州40餘日。待洪承疇卷土東進,迎祥、自成入終南山。稍後東出,破東州、靈寶、汜水、滎陽。聞左良玉軍將至,移師梅山、溱水間,分兵拔下蔡,燒汝寧。

崇禎八年(1635)一月,偵聞洪承疇與朱大典並力入豫進剿,迎祥遂召集各路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首領大會滎陽,共商應敵之策。眾納李自成:「一夫猶奮,況10萬眾乎!官兵無能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鈍聽之天」的建議,分路四齣擊敵。迎祥、自成、獻忠東進,破霍丘、攻壽州、入潁州,殺知州尹夢龍、州判趙士寬、尚書張鶴鳴。乘勝徑取風陽,焚皇陵,殺留守朱相國,斬指揮袁瑞徵、呂承蔭、知府顏答暄、推官萬文英等,盡放囚犯百餘人。崇禎聞報,幾欲驚死,素服避殿,哭告祖廟。市斬鳳陽巡撫楊一鵬。

是年四月,迎祥、自成西趨歸德,會合羅汝才(別號「曹操」)、攜歲惠登相(別號「過天星」)等部義軍,復入陝西。五月,迎祥與各路義軍會師陝西,合兵二十萬,直逼西安,連營五十里。烽火照西京。洪承疇、曹文詔死守,迎祥移兵西攻平涼。設伏寧州湫頭鎮,誘殺明將艾萬年、曹文詔。七月,復向西安挺進,未果,西走武功。八月,攻扶風、岐山等縣。九月,迎祥、自成、獻忠合兵,與洪承疇大戰關中。十月,義軍戰明軍不力,獻忠等部出潼關,分十三營東進。迎祥、自成大戰渭南、臨潼,東逾華陰南原絕嶺,出朱陽關。十一月,迎祥、自成、獻忠會師河南閿鄉,合攻左良玉軍,進取陝州,直逼洛陽,攻佔光州、霍丘後,向江北挺進。

兵敗被殺

崇禎九年(1636)一月,迎祥、自成攻廬州,取含山、和州,殺知州黎宏業、在籍御史馬如蛟等。繼圍滁州,辯冊睜與盧象升、祖寬、羅岱、楊世恩等部,激戰朱龍橋。迎祥等北攻壽州不克,西入歸德。二月,攻密縣、破登州,擊殺明將湯九州,進軍鄧州、鄖陽。三月,迎祥與自成分兵,由鄖襄入興安、漢中與獻忠會師。五月,迎祥復入湖廣。是年七月,迎祥出南山,揮師直驅西安,軍至周至黑水峪(今陝西省周至縣黑河水庫),遭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被俘,押至北京,凌遲處死。起義軍復推李自成為「闖王」。

崇禎九年(1636)七月二十日,負傷的高迎祥在山洞中被俘,與他一同被俘的,還有他的心腹將領劉哲、黃龍,他的幾萬大軍,已在此前徹底崩潰。

縱橫世間七年的闖王高迎祥,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在過去的七年中,他曾馳騁西北,掃盪中原,但終究未能成功。毫無疑問,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然後終究到此為止。

科學點的說法,是運氣不好,迷信點的說法,這就是命。

高迎祥被捕的消息傳到京城時,崇禎皇帝沒信,不是不信,是不敢信,等人到了面前,才信。

處死高迎祥的那一刻,崇禎開始相信,自己能力挽狂瀾。-----《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

人物評價

在所有的頭領中,高迎祥是個奇特的人,他的奇特之處,就是他一點也不奇特。

明末的這幫頭領,都是比較特別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很有個性。

但凡古代干這行的,基本是兩種人,吃不上飯的,和混不下去的,文化修養,大都談不上,所以做事一般都不守規矩,想怎麼來就怎麼來,軍隊也是一樣,今天是這幫人,沒准明天就換人了,指望他們嚴守紀律,按時出操,沒譜。

但高迎祥是個特例,他沒什麼個性,平時不苟言笑,打贏了那樣,打輸了還那樣。——《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

㈤ 明代「闖王」高迎祥

中文名稱: 高迎祥
又名: 名如岳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明代
民族: 漢族
生卒年: ?—1636
相關事件: 明末農民起義
相關人物: 張獻忠 李自成
生平簡介
高迎祥
高迎祥(?-1636),明末民變首領,一名如岳,陝西安塞人。崇禎元年(1628年)率眾起事,自稱闖王。旋轉戰鍵慎陝北,後入山西境內,為王自用「三十六營」主要將領之一。自用死後,他率各部渡黃河,經河南轉戰湖北、陝西、四川等地。滎陽大會後為十三家七十二營民變隊伍之首。後與李自成、張獻忠東征,攻破鳳陽,毀明帝祖陵。崇禎九年(1636年)率軍出漢中,折回陝西,謀攻西安,至(今陝西周至)遭明將孫傳庭伏擊,戰敗被俘而死。
崇禎元年(1628),明廷朝政腐敗,全國飢荒連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涌,高迎祥揭竿於安塞,率部活動於延慶府。崇禎三年(1630)十一月,與王嘉胤、王自用部會合東渡入晉。崇禎四年(1631)六月,王嘉胤遇難後,陝晉各路義軍結成三十六營,迎祥為領袖之一,推稱闖王。是時,李自成及侄李過、張獻忠等部亦東渡與會,義軍眾20萬。分道四擊,相繼攻克了寧鄉、石樓、稷山、聞喜、河澗諸州縣。
崇禎五年(1632),迎祥、自用、馬光玉、獻忠、自成合攻蒲州、大寧、陽城。是年八月,攻克大寧、隰州、澤州、壽陽,全晉震動。明廷乃罷巡撫宋統殷,以許鼎臣督賀人龍、左良玉軍8000人進駐平陽;宣大總督張宗衡督張應昌、頗希牧、艾萬年兵7000人堵汾州,妄圖一舉剿滅義軍。義軍入磨盤山,三路御敵。迎祥棄澤州、壽陽,率部南逾太行,攻濟源、清化、修武,圍懷慶,潛入西山,直搗順德、真定,進逼京畿,京內大嘩。受阻盧象升,回師屯兵太行。
崇禎六年(1633)春,義軍失利,自用捐軀。六月,迎祥奇兵出太行,沿摩天嶺西下抵武安,擊潰明總兵左良玉軍,乘勝襲取懷慶、彰德二府,徑攻衛輝。七月,與獻忠等部合兵河北。八月,戰明將湯九州部於河南的牛尾、柳泉、猛虎村。是年十一月,迎祥計賄監軍太監楊進朝,以假降乘黃河封凍,潛從毛家寨飛渡入豫,破澠池、伊陽、盧氏三縣。間道盧氏山,走內鄉,經棗陽、當陽進入湖廣,破夔州,攻廣元,逼四川。
崇禎七年(1634),明廷擢陳奇瑜為兵部侍郎。總督山陝、河南、湖廣、四川諸路軍馬,與鄖陽巡撫盧象升,水陸並進,四麵包圍夾擊義軍。義軍四齣河南、浙川、商雒等地。迎祥、自成入陝,誤入興安(今安康)車廂峽。時逢大雨兩月,馬乏倒斃,弓矢皆脫。納部將顧君恩計,以假降驕敵,遂率部渡棧,突圍入關中。是時明廷正准備彈冠相慶置義軍於死地,驚聞義軍突圍,群臣交章彈劾,陳奇瑜削籍戍邊,洪承疇代之。迎祥、自成乘洪承疇處置西寧兵變無暇東顧,率部入鞏昌、平涼、臨洮、風翔諸府數十州縣,擊敗賀人龍、張天禮軍,殺固原道陸夢龍,圍隴州40餘日。待洪承疇卷土東進,迎祥、自成入終南山。稍後東出,破東悶梁州、靈寶、汜水、滎陽。聞左良玉軍將至,移師梅山、溱水問,分兵拔下蔡,燒汝寧。
崇禎八年(1635)一月,偵聞洪承疇與朱大典並力入豫進剿,迎祥遂召集各路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首領大會滎陽,共商應敵之策。眾納李自成:「一夫猶奮,況10萬眾乎!官兵無能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鈍聽之天」的建議,分路四齣擊敵。迎祥、自成、獻忠東進,破霍丘、攻壽州、入潁州,殺知州尹夢龍、州判趙士寬、尚書張鶴鳴。乘勝徑取風陽.焚皇陵,殺留守朱相國,斬指揮袁瑞徵、呂承蔭、知府顏答暄、推官萬文英等,盡放囚犯百餘人。崇禎聞報,幾欲驚死,素服避殿,哭告祖廟。市斬鳳陽巡撫楊一鵬。是年四月,迎祥、自成西趨歸德,會合曹操、過天星等部義軍,復入陝西。五月,迎祥與各路義軍會師陝西,合兵二十萬,直逼西安,連營五十里。烽火照西京。洪承疇、曹文詔死守,迎祥移兵西攻平涼。設伏寧州湫頭鎮.誘殺明將艾萬年、曹文詔。七月,復向西安挺進,未果,西走武功。八月,攻扶風、岐山等縣。九月,迎祥、自成、獻忠合兵,與洪承疇大戰關中。十月,義軍戰明軍不力,獻忠等部出潼關,分十三營東進,迎祥、自成大戰}胃南、臨潼,東逾華陰南原絕嶺,出朱陽關。十一月,稿罩敬迎祥、自成、獻忠會師河南閔鄉,合攻左良玉軍,進取陝州,直逼洛陽,攻佔光州、霍丘後,向江北挺進。
崇禎九年(1636)一月,迎祥、自成攻廬州,取含山、和州,殺知州黎宏業、在籍御史馬如蛟等。繼圍滁州,與盧象升、祖寬、羅岱、楊世恩等部,激戰朱龍橋。迎祥等北攻壽州不克,西入歸德。二月,攻密縣、破登州,擊殺明將湯九州,進軍鄧州、鄖陽。三月,迎祥與自成分兵,由鄖襄入興安、漢中與獻忠會師。五月,迎祥復入湖廣。
是年七月,迎祥出南山,揮師直驅西安,軍至周至黑水峪,遭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被俘,押至北京,不屈就義。

㈥ 明朝孫傳庭簡介:明末將領孫傳庭是怎麼死的

孫傳庭是亡國皇帝崇禎帝時期的官員,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人。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卒於明思宗崇禎十六年,年約51歲。他一生征戰不休,盡職盡責,在明朝國家動盪的危機時刻,牢牢守候著這片山河 ,堪稱大明朝最後的柱石。國難出良將,孫傳庭一介書生,最後得《明史》「傳庭死,而明亡矣。」的高度贊譽,足攜塌搏以見其在明末之時的分量。

孫傳庭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初授永城知縣,後為吏部驗封主事升稽勛郎中。當時大奸臣魏忠賢當道,整個明朝的統治陷入混亂,黑暗不堪。因為不滿魏忠賢專政,孫傳庭棄官回鄉,此後便閑賦在家。崇禎五年,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攻入山西,孫傳庭沒有動靜。八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趁勢東進,破霍丘、攻壽州、入潁州,殺知州尹夢龍、州判趙士寬、尚書張鶴鳴,中原大亂之時,孫傳庭仍然在老家呆著。一直到了這一年秋天,孫傳庭才終於決定出仕。

孫傳庭回京城復職後,升為驗封郎中,後破格提拔為順天府丞。崇禎九年擢為右僉都御史,當時以整齊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雄踞商洛,嚴重威脅明朝統治。當時為陝西巡撫的甘學闊多次鎮壓,都以失敗告終。陝西士大夫請薦孫傳庭督秦,孫傳庭因而巡撫陝西。孫傳庭到任後,令副將羅尚文率明軍進辯祥擊商洛地的起義軍,並誅殺了整齊王。

與此同時,洪承疇與李自成戰於陝北,闖王高迎祥借機自湖廣復出。高迎祥率領部隊抵達陝西之後,遭到了孫傳庭的阻擊,本意是想自漢中進攻西安,後改為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但這些計劃都被孫傳庭預料到,並且讓其胎死腹中,不得成行。值得稱贊的是,子午谷一戰,高迎祥潰敗,被孫傳庭俘虜,押解回京。高迎祥被處死後,李自成繼任闖王。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和洪承疇合擊李自成於潼關南原,李自成部大敗,只餘十七人潰逃而走。

此時明軍情勢大好,可是清軍在此時攻入長城,崇禎帝急調洪承疇與孫傳庭回京防禦,李自成大難不死,此後默默積蓄力量。

盧象升戰死後,孫傳庭衫消代任宣大總督,但是因為與楊嗣昌不和,處處受到壓制。崇禎十二年,楊嗣昌彈劾孫傳庭假裝生病請求卸任,崇禎帝發怒,把孫傳庭送入監獄囚禁。孫傳庭就這樣在牢獄里待了三年,直到因為楊嗣昌等人多年鎮壓農民起義軍不利,使得李自成部隊發展壯大,並且成大好局勢之後,才復任孫傳庭。

孫傳庭被放出後,盡心盡職,先斬殺跋扈的賀人龍,接著傳庭又轉戰河南之地,連戰連勝。李自成帶部轉移,途中大量拋棄財物,明軍競相爭奪而亂陣,「天大雨,糧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凍且餒,故大敗」這場大敗,就是極為滑稽的「柿園之敗」。

將領再好,要是兵士吃不飽飯,手足無力也是無用。孫傳庭在自守潼關之時,因為崇禎帝的不斷催促,最終倉促出塵應戰。因為當時軍中時疫流行,糧草稀缺,最終在汝州兵敗,後在李自成的不斷追擊中,慘烈撞死。

㈦ 開國中將趙鎔的子女後代現狀

1. 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趙勝家族,戰國時強宗大族。趙勝(?-前251),戰國時趙國公子。平原君。趙武靈王趙雍之子,趙惠文王趙何之弟。有子孫趙代等。其後竟與趙俱亡。2. 馬服(今河北邯鄲市西北)趙奢家族,戰國時軍功世家。趙奢,以功封馬服君。其子趙括(?-前260),善紙上談兵。其後為馬服氏,進而演為馬姓。3. 蒼梧(今廣西梧州)趙光家族,秦漢時官宦世家。趙光,南越蒼梧王,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封隨桃侯。其子趙昌樂。趙光玄孫趙放。三者皆為隨桃侯。4. 涿郡蠡吾(今河鏈緩北肅寧)趙廣漢家族,漢代名宦世家。趙廣漢(?-前67),守京兆尹,其孫趙貢,其後代有名人,宋朝宗室自稱為趙廣漢之後。5. 新息(今河南息縣)趙臨家族,西漢豪門右族。趙臨(?-前11),長女趙飛燕,次女昭儀,二子趙欣、趙欽,後徒家遼西。6. 平陵(今湖北均縣)趙長年家族,西漢官宦世家。趙長年(?-前51),史記中的「趙成」。二子,趙欣、趙何齊。孫趙牧。7. 南陽宛(今河南南陽)趙憙家族,東漢官宦世家。趙憙(前4-80),長子趙代(或叫趙世),孫趙直,曾孫趙淑。8. 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東北)趙岐家族,東漢名宦世家。趙岐,兄趙襲,族人趙息。9. 四川成都趙典家族,東漢文化世家。趙典,父趙戒,兄子趙謙、趙溫。10. 安徽宿縣東趙孝家族,東漢名宦世家。趙孝,父趙普,弟趙禮。11. 真定(今河北正定)趙雲家族,三國武將世家。趙雲,居四川成都府紅花巷內。子趙稿褲統、趙廣。12. 淮南(今安徽當塗)趙誘家族,兩晉軍功世家。趙誘,子趙龔、趙胤。13. 下邳(今江蘇睢寧)趙倫之家族,南北朝隋唐官宦世家。漢丞相趙周後代。趙彪-趙裔-趙倫之。趙倫之姐姐趙安宗嫁劉翹,生劉裕(宋武帝)。趙倫之-趙伯符-趙倩。趙倫之七世孫趙綽-趙進、趙瑰。14. 山東平原趙彥深家族,南北朝隋唐官宦世家。原籍南陽趙氏,東漢太傅趙憙後代,趙彥深高祖父趙難北魏時任清河(後改名平原)太守,以後定居在此。趙彥深,本名趙隱,字彥深,北齊宰相。父親趙奉伯。七子,趙元將、趙仲將、趙叔將、趙公方。趙元將-趙義綱。趙叔將-趙尹平。趙公方-趙仁溥、趙義高。15. 甘肅酒泉趙才家族,南北朝隋唐軍功世家。趙愧-趙壽-趙才-趙道興-趙文皎-趙玄俊-趙懷進。16. 河東(山西永濟)趙君煦家族,隋唐官宦世家。天水趙氏分支。趙顯和-趙世立-趙君煦-趙徽-趙睿沖-趙良器、趙良弼。趙良器,六子,趙密、趙扈、趙薰、趙復、趙縱、趙袞。趙良弼,三子,趙永、趙陝、趙濰。趙復,二子,趙元陽、趙真長,孫趙魯,等五人。趙君煦,兄孫趙珍-趙匡、趙贊。17. 冀州(今河北冀縣)趙捐家族,唐代文化世家。趙捐-趙博光、趙博宣、趙博文。18. 汲郡(今河南汲縣)趙元亮家族,唐代官宦世家。原籍河南河間縣。趙元亮-趙廣微、趙需。19. 劍川(今雲南大理北)趙善政家族,五代白族貴族世家。趙善政後事不明。20. 蔡州(今河南新蔡)趙德堙家族,唐五代軍功世家。趙德堙-趙匡凝、趙匡明。子孫後居成都。21. 陝西華陰趙瑩家族,五代官宦世家。趙溥-趙孺-趙居晦-趙瑩-趙易則、趙易從。22. 秦州(今甘肅天水)趙延義家族,五代方術世家。趙省躬-趙師古-趙溫珪-趙延義23. 涿州(今河北涿縣)趙在禮家族趙景裕-趙士廉-趙元德-趙在禮,孫趙延勛。24. 幽州(今北京)趙德鈞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趙德鈞,本名趙行實,義子趙延壽(本姓劉,父劉邧)-趙贊(原名趙美)。25. 真定(今河北棚敬模正定)趙晁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趙晁-趙延溥-趙承彬-趙咸一、趙咸熙。26. 范陽(今河北涿縣)趙上交家族,五代宋官宦世家。趙光鄴-趙簡章-趙上交(894-961)-趙晙、趙「日嚴」(日+嚴)。27. 懷戎(今河北懷來)趙逢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趙崇-趙逢-趙極。28. 河南洛陽趙安仁家族,五代宋文化世家。趙武-孫子是趙孚-趙安仁,字樂道,三子,趙溫瑜、趙良規-趙尚寬。趙良規-趙君錫。29. 頓丘(今河南浚縣)趙延進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趙琿-趙延進-趙昂。30. 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趙鄰幾家族,宋代耕讀世家。趙鄰幾-趙東之。31. 河南洛陽趙普家族,宋代豪門右族。原籍幽州薊(今河北薊縣),因後唐幽州大帥趙德鈞連年用兵,不堪其苦,趙迥舉族遷到常山(今河北正定縣),後又遷到洛陽(922-992)。趙冀-趙全寶-趙迥-趙普-趙承宗、趙承煦。趙普弟二人,趙固、趙安易(930-1005)。趙安易-趙承慶-趙從政。32. 山東樂陵趙鎔家族,宋代官宦世家。趙鎔(944-1000)-趙忠輔、趙忠願、趙忠厚。33. 湖南衡山趙方家族,宋代軍功世家。趙士羊-孫趙棠-趙方-趙董、趙疑、趙范、趙葵。趙方孫趙淮為趙葵從子。34. 汾州(今山西)孝義趙昌言家族,宋代名宦世家。趙睿-趙昌言35. 德州平原(今山東鄒平縣北)趙自化家族,宋代名醫世家。趙自化,高祖趙常,父趙知岩,兄趙自正。36. 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趙鼎家族,宋代官宦世家。趙鼎-趙汾。37. 饒州余干(今江西余干)趙汝愚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趙汝愚,趙元佐七世孫。太宗派。父趙善應,子九人,長子趙崇憲、次趙崇度。趙崇憲-趙必願。曾孫趙良淳。38. 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趙抃家族,宋明官宦世家。趙抃,字閱道(1007-1084)-趙屼-趙雲。其後有一支遷居到浙江蘭溪。趙年-趙晨-趙賢-趙志皋,字汝邁-趙鳳梧。39. 鳳翔周至(今陝西周至)趙瞻家族,宋代文化世家。原籍亳州永城。趙剛-趙瞻(1010-1082)-趙孝諶、趙獻誠、不詳、趙彥詒。40. (益都)趙氏(今山東淄博市博山區)趙平家族家風:嚴守禮教,詩書傳家。北宋靖康年間,為避亂,遷蒙陰。始祖趙平,明永樂初年再遷益都的顏神鎮。趙平-趙彥名-趙廷傑(南趙分支)、趙廷毅(北趙分支)。趙廷毅-趙課-趙振業-趙繼美、趙雙美、趙濟美、趙進美、趙元美。趙進美(1620-1692)。趙繼美-趙作肅。趙雙美-趙作肱-趙執信(1662-1744)、趙執谷、趙執蒲、趙執黃、趙執綏。趙進美-趙作謀、趙作耳。趙元美-趙作羹。趙執信-趙愚、趙戇、趙「孫[心底]」、趙念、趙勰、趙慶。趙執信孫九人,曾孫八人。後人還有趙吉。41. 浙江嘉興趙泊澤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趙泊澤(1133-1218),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趙世鴻-趙令睹-趙子裕-趙泊浩、趙泊汶、趙泊澤、趙泊浚。宋史記載,趙泊澤-趙師邊、趙師然、趙師膳;但《趙泊澤墓誌》明確記載:趙泊澤子男一人,師邊。孫二人,趙希勵、趙希扐-趙與侵。42. 明州(今浙江寧波)趙善湘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趙善湘,趙允讓五世孫,父趙不陋。趙善湘子四人,趙汝櫄、 趙汝榟、趙汝榗、趙汝楳。43. 浙江東陽趙公藻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明代東陽四大姓之一為趙,清代東陽十大姓之一。趙公藻,趙廷美之後。其後趙與調、趙與淮、趙若恢。趙若恢家族遷城內。趙若恢之孫趙希德遷東陽巍山。後人,趙賢意,趙忠浩,趙祖鵬,趙明鋒,趙睿榮,趙睿雍。同治初年,又有一支趙氏宗室,遷東陽降祥頭,其祖為趙世將,隨高宗趙構南渡,賜地於浙江永康,該家族遷東陽後使趙氏成為東陽十大姓之首。44. 冠氏(今山東冠縣)趙天錫家族,元代軍功世家。趙天錫,父趙林。六子,其中之一為趙賁亨。45. 臨桃(今甘肅珉縣)趙阿哥潘家族,元代藏族趙氏望族。趙巴命-阿哥昌-趙阿哥潘-趙重喜-趙官卓-趙德壽。46. 山東濟南趙受益家族,元代文化世家趙受益(1235-1293),祖趙友,父趙成,世居青州西流河之南蔡家裡。金末為避兵難,趙成舉族遷濟南。47. 蔚州(今河北蔚縣)趙瑨家族,元代官宦世家趙瑨,父趙昆,兄趙珪,子趙秉溫,孫趙惠。48. 山東成武趙昶家族,元代地方望族。南宋皇室趙氏後代。趙昶,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代孫東靖王之子。元初,姐弟三人為避元兵追殺,各自逃命。其兄趙旭,流落禹城。趙昶隨其姐逃到成武境郜城集落戶隱跡,以國號為姓,稱宋昶,縣內宋氏超過萬人。宋氏族人皆稱「趙宋一家」49. 穎川(今河南許昌)趙宏偉家族,元代官宦世家。趙宏偉(1282-1326),二子,趙思恭、思敬,孫趙璉、趙琬。50. 管城(今河南鄭州)趙毓家族,元代名門望族。原籍唐州(今河南泌縣),趙毓父趙福始遷至管城。長兄趙瑞,次兄趙選。51. 河北贊皇趙良弼家族,元代女真族趙氏望族。趙良弼(1216-1286),女真人,兄趙良貴-趙讜,從兄趙良材。子趙訓。52. 山西懷仁趙璧家族,元代官宦世家。趙璧(1219-1276),二子,趙仁榮、仁恭。孫趙崇、趙弘。53. 永平府惠州趙炳家族和遷安趙勝家族,元代軍功世家。趙炳,父趙弘。子六,仁顯、仁表、仁榮、仁旭、仁舉、興軌。明代軍功世家。趙勝,史稱系出漢朝趙充國後代,世居河朔。至伯父趙赤(無嗣)和父親趙再興,於明初始徙家永平之遷安。兩者同為一個家族,明惠州省入遷安,地處遷西。54. 上海烏泥涇鎮趙如珪家族,元代著名耕讀世家。趙如珪-趙庭芝。55. 四川成都趙世延家族,元代蒙古族趙氏望族。趙世延(1260-1336),曾祖「黑旦」公,祖父按竺邇,父趙黑梓。五子,三人知名,野峻台、月魯、伯忽。56. 黃縣(今山東煙台龍口)趙永福家族,元明地方望族。該家族原籍山東掖縣,因避金兵,趙永福舉家徙居此地。四子,趙仲禮、趙仲良、趙仲安、趙仲仁。後分東、西兩支。57. 山陰(今浙江紹興)趙俶家族,明代文化世家。趙俶-趙圭玉。58. 浙江餘姚趙錦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趙錦,燕王德昭之後。南宋初年南遷餘姚。趙玫-趙咼-趙塤-趙錦。59. 豪州(今安徽鳳陽)趙德勝家族,明代軍功世家。趙德勝-趙睿,趙德勝父趙仁,有五子,趙均祥、趙德勝、趙鑒、趙端、趙裕。趙端-趙麟-趙本-趙輔-趙承慶,趙承慶四傳至玄孫趙光遠。60. 益都(今山東青州)趙秉忠家族,明代文化世家。趙秉忠(1575-1627),族譜記載:「趙氏始祖趙謹,薊州棗強縣人,因花馬州軍兵作亂,兄弟偕逃,避居山東。一托足於臨」月局「縣之行山,一棲於益都縣之鄭母(村)」。父親趙喜,第十四代孫趙煥斌把狀元卷獻給國家。61. 江蘇常熟趙用賢家族,明代文化世家。其先世為宋宗室簡國公趙仲談-趙士鵬,守江陰軍。十傳至趙實,贅於常熟錢氏,遂家常熟,趙實-趙玭-趙承謙-趙用賢-長子趙琦美,趙用賢孫趙士春、趙士錦。62. 高邑(今河北元氏)趙南星家族,明代名宦世家。趙南星-趙清衡。63. 廣州番禺趙介家族,明代文化世家。趙介-趙潔、趙絢、趙釋、趙純。64. 汝陽(今河南汝南)趙好德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趙好德-趙毅。65. 德化(今江西九江)趙光抃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趙贊化-趙光抃。66. 四川內江趙貞吉家族,明代文化世家。趙貞吉,先祖為宋丞相趙安仁(洛陽趙安仁家族),子趙鼎柱。67. 浙江江山趙鏜家族,明代文化世家。該家族為宋商王趙元份後代。太宗派。靖康年間,武略將軍趙善孚以護高宗南渡,始家邑西鄉之竹和。元代末年,趙友三又舉家徒居泉塘,號泉塘趙氏。趙同鵬-趙思湯-趙志謙-趙平海-趙風山-趙鏜。68. 代州(今山西代縣)趙文博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趙思明-趙忠-趙文博(1424-1497)。69. 祥符(今河南開封)趙雲翰家族,明代文化世家。原籍河北邢台。趙雲翰-趙愚、趙魯。70. 山東濟寧趙崇璧家族,明代軍功世家。原籍山東魚台縣,趙榮-趙忠(永樂中為濟寧衛,遂家濟寧)-趙勝-趙雄-趙祿-趙卿-趙崇璧。71. 雲南鶴慶趙德宏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趙德宏(1476-1539),先世為蒙詔人,始祖為趙鐸率,後有趙堅-趙連-趙獲-趙春-趙應-趙敏-趙遠-趙德宏。72. 潞州(今山西長治)趙偉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趙彥舉-趙友諒-趙子和-趙偉。73. 長州(今江蘇蘇州)趙忠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趙忠,為宋宗室福王之後代。福王六代孫趙繇汴遷越再徒蘇。趙孟桂-趙由瑤-趙宜睿-趙學禮趙忠。74. 江都(今江蘇揚州)趙輝家族,明代豪門右族。趙和-趙輝,妻為明寶慶公主,朱元璋最幼女。75. 山東壽光趙檻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趙鐸-趙福-趙檻-趙岳、趙岩。76. 安徽休寧趙坊家族,明代文化世家。趙坊,其先為隴西人。唐朝中和年間,先祖趙思舉家遷到新安海寧(今安徽休寧)之龍源里。其後有趙安慶-趙光祖-趙大振-趙夢營-趙彌孝-趙象元、趙克明(五男二女)幼子趙坊。77. 桐城(今福建泉州)趙鈸家族,明代文化世家。趙鈸,原為燕山「著族「。先祖趙藻的五世孫趙彝道,遷桐城,趙彝道-趙敏敬-趙信-趙永芳-趙弼,五子,第四子為趙鈸。78. 山西垣曲趙載家族,明代官宦世家。趙郎基-趙信-趙鼎-趙載。79. 掖縣(今山東萊州)趙煥家族,明清著名文化世家。原為河北真定趙雲的後代,趙雲隨劉備入四川,遂居四川成都府紅花巷內。趙煥五世祖趙守義,明初任金州衛經歷,因家東萊。曾祖趙秀,祖父趙惠,父親趙孟。趙煥兄弟三人,兄趙燿,弟趙燦。趙燿-趙胤昌-趙士元、趙士亮、趙士寬、趙士完、趙士冕。趙士亮-趙玉澡、趙玉攢。趙燦-趙喜昌-趙士哲-趙濤、趙瀚。後人還有趙琳,趙琪。80. 上海趙灼,趙煥家族,明清文化世家。宋皇族後代,明代遷至上海縣南城。趙灼弟趙煥改名趙廷炯。趙廷炯孫趙東曦(立為趙灼後)子趙子瞻,三子,趙維宗、趙維圭、趙維炎。81. 武進(今江蘇常州)趙申喬家族,明清文化世家。趙繼鼎-趙申喬、趙申季。趙申喬-趙熊詔、鳳詔。趙熊詔-趙侗學-趙繩曾-懷玉、球玉-趙振祚(子學彭)、振基。鳳詔曾孫趙鍾書-趙仁基-三子,其中次子趙烈文。82. 山東煙台牟平趙昌胤家族,明清科第世家。原籍廣西,一說雲南,明洪武年間,趙懷寶舉家徒居寧海(即牟平)。趙世隆-趙昌胤-6子:贊、賡、質、資、賢、貢。趙昌胤孫十餘人,中字輩8人,吉(在後)字輩3人。83. 浙江平湖趙漢家族,明清文化世家。宋宗室後,世居平湖。趙漢六世祖趙友一。二子趙伊、趙偕。趙伊子:趙邦程、趙邦秩。趙邦秩子趙棕。趙偕-趙邦黍-趙志堂-趙昺、趙昊84. 青島城陽趙名一家族明清地方望族。原居湖廣省岳州府灃州慈利縣枇耙樹村,明洪武三年(1370)徙居山東莒縣,趙名一徙居城陽。子趙亮,有6子,趙晟、昱、日下永、旻、冕、昂。此後分六大支。85. 甘肅寧夏(今寧夏銀川)趙良棟家族,清代軍功世家。先世居陝西綏德衛,後遷安邊堡。趙良棟,長子趙宏燦(子之垣),次子趙宏夑(子之壁)。86. 浙江歸安(今浙江吳興)趙景賢家族,清代官宦世家。父親趙炳言。長子趙深彥,次子趙濱彥,趙溱彥,趙淶彥。87. 安徽休寧趙吉士家族,清代官宦世家。趙吉士(11627-1706),曾祖趙廷賢,祖父趙完璧,父親趙時腴,三子,趙道凱、趙景從、趙景行,孫12人,繼字輩,曾孫4人。88. 深州(今河北深縣)趙德俶家族,清代名宦世族。先世居山右之洪洞,明初徙居直隸,永年旋遷深州,四世祖趙秉謙,趙克中-趙廷玠-趙德俶-趙盛奎、趙盛舉-趙家廉、趙家熙、趙家燾。89. 上海青浦趙頤家族,清代文化世家。趙頤-趙汝霖-趙逢源-趙福疇。90. 登州大嵩衛(今山東海陽)趙作舟家族,清代名門望族。趙作舟(1622-1695),初為濱州趙氏,遠祖以軍功世襲登州大嵩衛鎮撫使,遂為衛人。祖父趙廷策,父親趙景星。91. 上海趙文哲家族,清代著名文化世家。趙宏璧-趙紳-趙文鎬、趙文鳴、趙文哲趙文哲-趙秉淵、趙秉沖、趙秉淳。趙秉淵-趙模、趙凱,趙模-趙繼勛。趙秉沖-趙榮、趙林。趙秉淳-趙枚。趙文哲從弟趙文欽-趙溶-趙梅、趙柄-趙光勛。92. 貴陽趙國澍家族,清代文化世家。趙國澍在青岩堡設館授徒。四子:趙以煥、趙以炯、趙以炳、趙以奎。三進士、一舉人。趙以炯(1856-1906),光緒十二年進士第一,為清代第106位狀元,也是清代貴州第一名狀元。93. 河南商丘趙應奎家族,清軍功世家。趙應奎1674年為江西袁州副將,其子趙衍慶、趙衍祥。94. 山東泰安趙國麟家族,清代文化世家趙國麟(1673-1751),其先上羽人,祖趙璦始家泰安。其子趙起魯。95. 雲南昆明趙光家族,清代豪門望族。宋宗室秦王趙德芳之後。湖州遷居紹興諸暨,再遷山陰城外西宜、華舍二村,族甚繁。趙光太高祖趙大本、高祖趙賓[始由紹興遷順天(北京)]、曾祖趙文志、祖父趙煜宗、父趙坤。趙光1820年進士,1854年卒,益「文恪」。其兄趙錫奎,弟趙百祿,其子趙廷璜。96. 山東安丘趙葵畦家族,清代文化世家。趙葵畦,1902年貢生,二子:趙錄績(字孝陸)、趙錄綽(字孝孟)97. 仁和(今浙江杭州)趙昱、趙信家族,清代藏書世家。趙昱(1689-1747)、其弟趙信,其從兄趙鐵岩,其子趙一清,字誠夫。98. 湖南湘潭趙啟霖家族,清代豪門望族。趙咸寧-趙照德-趙長春-趙啟霖-趙家宏、趙家環、趙家寮、趙璋英(女)、趙湘瑩(女)、趙壽筠(女)-趙聲琅(兄弟五人、姐妹3人)-趙修詵。趙啟霖宣統年任四川提學使。99. 武進(今江蘇常州)趙衡家族,清代名門望族。趙衡(1877-1946),字頌平,一字仲平。世居漕橋鎮,其宗祠在距鎮一里多的樓村。江南諸趙,多為宋太祖次子燕王後代,南渡後,散居各地,樓村支,即其一。其祖趙應辰,字星五,公正廉潔,為一鄉祭酒;父趙蔭棣。趙衡兄弟三人,兄趙之基,字頌眉,官河南。其弟趙之屏,字叔成,官甘肅天水。趙衡創辦振聲小學,與其妹婿孫宇耀共同創辦養根小學。趙衡二子:趙詔熊、趙訪熊,均為清華大學教授。二女:趙婉貞,趙婉和。孫一人:趙南華;孫女一人:元元。100. 遼寧鐵嶺趙爾巽、趙爾豐家族,清代至民初官宦世家。趙爾巽(1844-1927),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東三省總督。其父趙文穎是道光進士,官至山東知縣。趙爾豐(1846-1911),字季和,趙爾巽之弟。其兄弟四人,三人中進士。四川總督。

㈧ 拙政園有什麼故事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歷史,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拙政園位於古城蘇州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歷史沿革編輯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輪笑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中亘積水,浚治成池,彌漫處「望若湖泊」。園多隙地,綴為花圃、竹叢、果園、桃林,建築物則稀疏錯落,共有堂、樓、亭、軒等三十一景,形成一個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各系以詩,並作《王氏拙政園記》。
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賭博將園輸給閶門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損而失其真」。此後,徐氏在拙政園居住長達百餘年之久,後徐氏子孫亦衰落,園漸荒廢。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餘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於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台、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牆外別有家田數畝。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盪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
清兵入蘇,園為鎮將占。當時園主系徐氏第五代後人,不得已在順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將園廉售於大學士海寧陳之遴。陳得園後重加修葺,備極奢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時鉅麗鮮妍,為江南所僅見。但陳長期在京,購園十年後即獲罪被謫遼東,客死於謫所,始終未見園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園沒為官產,被圈封為寧海將軍府,次第為王、嚴兩鎮將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為兵備道(安姓)行館,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園主雖屢有變動,但大都仍拙政園之舊。至王永寧則大興土木,易置丘壑,園的面貌與文徵明圖記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錢泳《履園叢話》、徐乾學《憺園集》)。含桐圓園內建斑竹廳、娘娘廳,為三桂女婿居處。又有楠木廳,列柱百餘,石礎徑三、四尺,談塌高齊人腰,柱礎所刻皆升龍,又有白玉龍鳳鼓墩,窮極侈麗。王常在園內舉行盛宴,令家姬演劇,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後王永寧因吳三桂舉兵反清,懼而先死,家產籍沒,雕龍柱礎及楠木柱石等盡輸京師。陳其年曾有詩雲:「此地多年沒縣官,我因官去暫盤桓。堆來馬矢齊妝閣,學得驢鳴倚畫闌」。可見園的破敗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參議祖澤深將園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蘇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燁南巡曾來此園。同年編成的《長洲縣志》中寫道:「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緻矣」。
拙政園自蘇松常道署裁撤後,漸散為民居,先由王皋聞、顧璧斗兩富室分得,後總戎嚴公偉亦居於此。乾隆初,園又分為中部的「復園」和西部的「書園」兩部份。至此,原來渾然一體、統一規劃的拙政園,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個園林。中部的復園歸蔣棨所有。當時園內荒涼滿目,蔣氏經營有年,始復舊觀。「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園中藏書萬卷,春秋佳日,名流觴詠,極一時之盛,曾有《復園嘉會圖》傳世。袁枚、趙翼、錢大昕等相繼來此,流連賦詩。袁枚有句雲:「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書」。但蔣棨歿後,園就逐漸荒落了。
西部花園的書園主人是太史葉士寬,中有擁書閣、讀書軒、行書廊、澆書亭諸勝,皆昔年廢地,由葉氏新築。擁書閣有十景,士寬之子樹藩曾與其甥武進趙懷玉賦詩記之。書園後歸道員沈元振,園中第宅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屬程、趙、汪等姓。
蔣氏擁有復園七十餘年之後,終於易主。清嘉慶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寧查世倓購得此園。其時園中池堙石頹,查氏修繕經年,煥然一新,仍名復園。但為時不久,至嘉慶末年又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平湖吳璥,其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故蘇人呼為吳園。春日遊人如織,攤販雜陳。雖然是園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的特點,但視舊園僅得三分之一。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鉅挾惲南田圖游園印證時,謂園景與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惲圖已大不相同。由於吳氏長期在外地做官,疏於管理,逐漸亭台傾圮,池館蕭條。
園南的東部花園第宅,其時歸部郎潘師益。潘與其子在內營構瑞棠書屋。 咸豐十年(1860)六月二日(舊歷四月十三),太平軍進駐蘇州。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園並東面的潘子潘愛軒宅、西面的汪碩甫宅合建忠王府,相傳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工匠數百人終年不輟,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馬如飛《劫餘灰錄》)。據李鴻章後來給李鶴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佔領蘇州後,將忠王府作為自己的江蘇巡撫行轅,藩臬司也在其中辦公。由善後局付白銀三千兩給原園主吳氏,以園歸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歸汪氏。當時官府還附設醫葯局於園內,行醫施葯。過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見園內「事物已頹損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撫衙門遷離拙政園。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張之萬(光緒中為大學士)任江蘇巡撫時,居拙政園原潘宅房屋內。張能書畫,經營修治,漸復舊觀。有遠香堂、蘭畹、玉蘭院、柳堤、東廊、枇杷塢、水竹居、菜花樓、煙波畫舫、芍葯坡、月香亭、最宜處諸勝,繪有《吳園圖》十二冊。後張之萬升任浙閩總督,離蘇有日,就與右布政使恩賜、管理蘇州織造部堂德壽、糧儲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滿族)商議,倡立會館,以價銀三千、修理費二千匯交藩庫。於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其范圍包括園的中部花園及前面的房屋,園仍名拙政。光緒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過一次,「首改園門,拓其舊制,……其他傾者扶,圮者整」,並建澄觀樓於池之上。當時園中古樹參天,「修廊迤儷,清泉貼地,曲沼綺交,峭石當門,群峰玉立」。這一以水為主、水面闊廣、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園西部花園的汪姓宅園,於光緒三年(1877)以價銀六千五百兩售於吳縣富商張履謙,易名為「補園」。當時園中亭台只存一、二處,殘破不堪,已非昔日景況。經張履謙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勝景,又新建了精緻綺麗的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光緒二十年(1894)張獲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遺象,為之建「拜文揖沈之齋」。張氏以巨款經營多年,追求奢麗,部份失去了拙政園疏朗閑適的特點。但張與其孫紫東俱愛好崑曲,所構卅六鴛鴦館,其頂層結構為「卷棚頂」,音響效果甚佳。崑曲前輩俞振飛常隨父「曲聖」粟廬來此園遊憩度曲。
隨著以武昌起義為發端的辛亥革命爆發,起義浪潮迅速波及全國各省。江蘇巡撫程德全於1911年11月5日宣布獨立,自任都督。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園成立江蘇省議會,原諮議局議員55人到會,程德全親自蒞會,宣布開會宗旨。諮議局議員搖身一變,成為省議會會員,遂由會員公推議長,張謇選為會長,蔣炳章為副會長。此時八旗奉直會館已改稱奉直會館。由於八旗奉直人遊宦於蘇的日益減少,會館經濟不佳,於是對外開放,收取游資。園中開辟茶室,並曾辟娛樂場,以唱滑稽戲、說書等招攬遊客。日常只數十人入游,唱戲時可增至二、三百人。
民國五年(1916),奉直會館由水警長仇翼南派人管理。民國八年(1919)左右,奉直會館房宅(現蘇州市博物館)曾闢作時疫醫院。民國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戰爭爆發,蘇州雲集大批軍隊。民國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軍第一軍軍長張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團約1500餘人到蘇,總指揮部設於奉直會館。民國十七年(1928)九月與廿三年(1934)十月間,又二度被借作戒煙所。之後,還曾做過區公所(為老人口述材料)。現園林博物館老館房宅在民國九年(1920)左右,售與李鴻章之侄、清末雲貴總督李經羲。經李以巨款翻修,甚為精緻。李不久即歿,子孫無人居蘇,房屋後曾抵押與某銀行。「一·二八」。
民國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園內迴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壓傷遊客兩人。此後,坍倒的迴廊一直用木頭支撐。見山樓後的木橋,也斷裂不能通行。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到處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同年冬,吳縣警察局以冬防期間,令將城區沿途乞丐拘捕收容,並將奉直會館作為臨時收容所。
民國二十七年(1938),負責組建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的北洋遺老陳則民見奉直會館大部分房屋倖存未毀,即租用拙政園為偽政府辦公處,還向張氏借租了補園。5月23日,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在蘇州成立,省府即設於忠王府及拙政園內,陳則民任偽省長。其間曾對拙政園稍加修葺。陳群任偽省長時,又在西部花園建日本式木屋一所,專門接待日軍將領、特務頭目等。
園的東部花園,即「歸田園居」久已荒廢,部分變為荒地,部分散為民居,與中部花園以牆隔絕。進出由道觀弄(1958年砌斷)與東北街相通。園內殯舍數間,棺柩雜陳,又有破舊民房十餘間,荒地一片。至偽江蘇省政府教育廳佔用時,將園東部花園與中部花園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偽官居住。又將土墩上小亭(名補拙,現放眼亭)稍加修葺。余則野草遍地,荒蕪依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盤踞在拙政園的偽省政府隨之瓦解。1946年9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從四川璧山遷蘇,借拙政園為校舍。中部花園和房屋部分為辦公教學區及學生宿舍,東部花園作為教職員宿舍,並將園外菜地(現天泉亭處)買下,闢作操場。西部的補園仍屬張氏。1948年,社會教育學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張氏後人張逸儕租借了西部花園和部分房屋。
1949年蘇州解放後,社教學院並遷無錫。拙政園及前部房屋由蘇南行政區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11月,蘇州專員公署根據中央關於保護歷史文物的一貫指示,將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專員公署另遷新址。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山、水、橋、亭、廳、堂、牆、門,務期按原樣修復,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花園和西部花園正式開放。臨街房屋中間部分歸蘇南文管會使用(後為蘇州博物館),偏南原李宅為蘇南區蘇州圖書館(後為蘇州工藝美校又轉為蘇州園林博物館),偏西沿街屋為張氏辦洪澤小學(後為平江區醫院)。
1952年下半年,市園林管理處成立後,從蘇南文管會接管了拙政園,年底開始又大加整修。之後,在東部花園重築圍牆,逐步浚池疊石,植樹蒔花。1959年下半年起,又對東部花園進行大規模修建,新建了大門、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館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中、西、東三部重又合而為一,成為完整統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園徵用土地九畝八分,擴大了花圃面積。1979年以來,對園內建築、假山多次進行了維修,碑刻、匾額、楹聯、傢具陳設等也陸續恢復。1980年以4萬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遠香堂。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閣。1988年3月30日,工藝美校搬出李宅,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投資120萬元進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至此,拙政園宅園合一。
1991年4月拙政園由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定為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
1992年9月在拙政園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藝美校所用部分)中軸線建成了我國第一座以園林為專題的博物館。該館按四進廳堂布置成「園原」、「園史」、「園趣」、和「園冶」四個展廳,展現蘇州園林在2000多年歷史中的歷程和風采。
1994年至1997年底,以拙政園為首的蘇州古典園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12月4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審議,拙政園與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6年和1997年,拙政園分別舉辦了「全國第十屆荷花展暨拙政園首屆荷花節」、「全國第三屆杜鵑花展覽暨首屆拙政園杜鵑花節」。從此每年春天舉辦杜鵑花節、夏天舉辦荷花節,至今已連續舉辦十餘年。 1997年秋,拙政園與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山公園「逸園」正式結為「姐妹園」。2004年3月,又與美國亨廷頓植物園的中國園結成「姐妹園」。
2000年下半年,拙政園全面啟動了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工作。2001年3月28日,在全國古典園林中率先順利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2001年6月8日榮獲由英國國家質量保證有限公司頒發的ISO9002質量保證體系認證證書。 2001年,拙政園以全國最高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旅遊景區(點)。2003年整治東部周邊環境,建成園外苑。2006年3月啟動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為進一步擴大游覽面積,管理處辦公區遷出園林,在東北部一般保護范圍內新建辦公樓和旅遊停車場。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同年建成園林博物館新館,南部周邊環境同期得到改善。
截至2014年,拙政園轄地面積約83.5畝(5.6公頃,含蘇州園林博物館及新館,不包括原為拙政園住宅的蘇州博物館及新館),扣除花圃9.8畝及售票辦公處約1畝,開放面積約73畝。73畝開放面積中,僅38畝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今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即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而歷史上作為拙政園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園南兩處建築群,自1950年代開始便與園林割裂分治,其一為晚清八旗奉直會館住宅部分(面積約12畝),今以「忠王府」名義倖存,1960年起屬蘇州博物館,其二為晚清張履謙補園住宅部分(面積約9-10畝),在遭到長期蠶食破壞後於2003年11月被蘇州市當局鏟平,辟為由貝聿銘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㈨ 拙政園的歷史與傳說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

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清兆得以治理。

(9)中國有多少人叫趙士寬擴展閱讀:

園林博物館

始建於1992年。2007年12月4日,園林答寬租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館緊鄰拙政園,佔地面積3205平方米,建築面積3390平方米,園林博物館設有序廳、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文化、園林傳承等五大展廳,以蘇州歷代名園為例,向遊人展示蘇州古典園林的豐厚內涵和藝術魅力。

博物館以造園工具、陳設傢具、建築構建等實物為主要載體展示園林的傳統造園工藝,並運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

旅巧哪游景點

每年春季,拙政園都要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杜鵑花節」既是拙政園的一項傳統特色項目,也是被蘇州市政府列入「蘇州旅遊節」的重點項目之一。

杜鵑花展期間,將有數百種名貴杜鵑花展出。屆時,拙政園內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滿目妖嬈。不僅讓遊客在濃濃春意中領略游園的意趣,也讓遊客在山花爛漫中感受到拙政園這座城市山林的詩情畫意。

㈩ 有誰知道山東掖縣的趙氏字輩

掖縣趙氏為山東地區跡肆14部趙氏之一。趙氏為東萊世家大族,萊州掖城趙氏系蜀漢名將趙雲之後,明初遷居萊州府。明清以來,名人輩出。據趙琪《東萊趙氏家乘》,明萬曆時趙煥,趙耀,趙燦兄弟三人,趙煥,趙耀兩個是進士,趙燦中舉人第一,趙煥是派改萬曆年間的朝廷重臣。即有"東萊三鳳"之稱;至明清之際,趙士元,趙士寬,趙士完,趙士冕,趙士亮兄弟無人又有"趙氏五龍"之譽.其中趙士韶,趙士完都是氣骨凜然的遺民志士,趙士品又是明季山左大塵州判社的組織者。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67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38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03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6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88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2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6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4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