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古代一般人口有多少

中國古代一般人口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5-31 09:31:54

A. 中國古代人口數量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一年),乾隆皇帝在閱讀康熙實錄時,忽然有了驚奇的發現:「朕恭閱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四十九年民數二千三百三十一萬二百餘名口。因查上年各省奏報民數,共三萬七百四十六萬七千二百餘名口,較之康熙年間,計增十五倍有奇。①

清代的人口數據主要來源於《清實錄》和王先謙《東華錄》,將其中所載清前期歷年人口數作一排比,就可發現,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國「民數」為27355462,而僅僅過了十七年,到乾隆六年(1741年),「民數」就達到143,411,559,②七年之間,「民數」增加了四倍多,這顯然是難以置信的。當代諸多人口史家對這一現象作出了解釋。何炳棣認為,清代人口統計,以乾隆六年為界,有截然不同的統計方法,分別為兩個不同的系統。乾隆六年以前的「民數」,「既不是人口數,也不是戶念碼數或納稅的成年男子數,只不過是賦稅單位」③。乾隆六年以後的「民數」,才是包括「大小男女」在內的全國總人口。因此,前述乾隆皇帝所看到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二千三百三十一萬二千二百餘名口」,只是納稅單位,經人口史家的復原,實際人口數為一億左仔衡哪右。④1760年前後,中國總人口上升到二億,1787年前後,上升到攔鎮三億,1830年前後上升至四億。⑤因在康熙年間,清朝人口已過一億,清前期人口增殖率之高也許不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但其人口增長的總規模卻是空前的。

B. 古代人口數量

古代人口數量:

夏商周三大,中國並沒有編戶齊民,因此沒有人口統計數據。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系》估計夏朝人口為1355萬,西周初期為1371萬,東周初期為1184萬,這完全是不可信的。根據《中國人口通史》的推測,西周初期人口最多不過550萬,西周後期到達1000萬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人口開始迅速增長,主要原因是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增加了社會的人口容量。國家為了增加兵源和糧食,也大力鼓勵農耕,加速了農業發展,促進人口增長。
根據估計,戰國時代的人口峰值為2600萬。具體而言,楚國大約500萬,秦國400萬,齊國400萬,趙國350萬,魏國350萬,燕國200萬,韓國150萬,宋國100萬,越國100萬。如果把周邊少數民族算上,估計有3000萬。而秦朝統一戰爭期間,導致人口下滑。秦朝統一後,又大興徭役,使得人口難以增長。根據秦朝的徭役人數預測,秦朝人口大約是2000萬。

西漢初期,人口大約是1500萬到1800萬。漢朝初期,國家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人口迅速增長,增長率為10%—12%。在文帝末期,「民近戰國」,也就是大約恢復到2600萬;漢景帝末期,到達了3000萬;到武帝上台初期達到了3600萬。漢武帝時期,由於賦稅徭役加重,下降到了3200萬,史書誇張地記載為「戶口減半」。「昭宣之治」時期,再次採取了休養生息,人口開始恢復增長,到宣帝時期到達了5000萬。元帝時期,社會矛盾開始尖銳,人口緩慢增長,最終達到了峰值5900萬。如果算上少數民族,就不少於6500萬。在地理分布上,西漢北方最高為4200萬,是南方的5倍。

兩漢之交,由於王莽專權、赤眉起義、綠林起義等,人口開始下降。東漢初期,全國人口大約為2200多萬。之後,東漢休養生息,人口開始恢復。到了明帝時期「天下安平,百姓殷富」。此後,社會矛盾開始尖銳,人口緩慢增長,到漢和帝時期到達5300萬,到漢桓帝時期到達5600多萬。而葛劍雄推測東漢初期人口為3000萬,峰值應該突破了6000萬。《中國人口通史》認為算上少數民族,可能有7200萬。在分布上,北方人口4000萬,南方人口2000萬。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使得北方人口大量減少。《三國志》對三國人口記載偏少,不可信。葛劍雄根據三國時期軍屯、戶口等信息推測,三國初期人口為2200萬,峰值為3700萬。西晉統一後,最初經濟得到了恢復,人口又發展到了3500萬。

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東晉初期,南方人口大約是1000萬,後期增加到了1700多萬。南朝早期,人口在1800萬—2000萬之間。後來,陳國的面積縮小,其人口只有1600多萬。而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了十六國人口大約是1800萬。北魏統一後,人口恢復到了3500萬。因此,南北朝時期,全國總人口應該在5000萬以上。隋朝統一了南北朝,人口峰值達到了5600萬到5800萬,加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突破了6000萬。

隋末,使得人口再一次大規模減少。葛劍雄推測隋末人口谷值只有2500多萬。唐朝統一後,出現了「貞觀之治」「貞觀遺風」和「開元盛世」,經濟不斷恢復,人口迅速增長。到開元年間到達頂峰,大約是8000萬到9000萬,終於突破了漢朝創造的6000萬的記錄。安史之亂後,北方人口損失一半,全國總人口只有4600萬。唐朝後期,人口總體上緩慢增長,到845年到達了6000萬左右。唐朝的南方人口,應該在2000萬到3000萬,北方在3000萬到4000萬。

唐朝末期,遭到黃巢等起義,人口大減。五代末,全國人口大約是3000萬。北宋統一後,工商業繁榮,人口開始快速增長。葛劍雄推測北宋的人口突破了1億。而南宋偏安南方,大約有6000萬人口。另外,遼國的人口大約為400萬,金國的人口峰值為5300萬。其他的西夏人口400萬以上,大理國100多萬。

蒙古興起,人口大規模下降。蒙古,北方人口只有1000多萬。相比於北方人口大規模減少,南方人口損失較少,達到1000萬,剩下的人口大約是5000萬。也就是元朝統一後,全國人口差不多是6000萬。元朝統一後全國人口開始恢復增長,頂峰達到8500多萬。

元明之交的人口下滑不算嚴重,大約是6000萬。此後,明朝人口一直按照5%的年增長率增長,到1600年到達了峰值,《中國人口通史》推測為1.6億,葛劍雄推測為1.97億。而明朝後期,由於天災不斷,使得人口大規模下降。到1644年清軍入關之前,明朝人口大約是1.2億。

清朝建立初期,到1651年,全國人口到達谷底,大約為5000萬到6000萬。此後,清朝的統一全國,開始休養生息,於是人口又迅速恢復。康熙出台了「攤丁入畝」政策,又加速了人口的增長。到康熙後期,全國人口達到了1.5億。康熙到乾隆年間,人口依然在增長,到乾隆時期突破了3億,到1850年達到了4.3億,成為了清朝人口的峰值。

C. 中國歷史各朝代人口是多少

戰國 4500萬
秦 4000萬
西漢初年 1500萬
西漢元始二年(2年) 6300萬
東漢初年 2700萬
東漢永壽三年(157年) 6500萬
魏黃初元年(220年) 2200萬
魏滅蜀前 3000萬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 3500萬
東晉 1600萬
劉宋 2000萬
蕭梁 2100萬
北魏 3000萬
陳 1500萬
隋大業五年(609年) 5800萬
唐武德五年(622年) 2500萬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 8500萬
唐開成、會昌年間 6000萬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 3000萬
北宋崇寧、大觀年間 12600萬
遼乾統年間 900萬
西夏貞觀年間 300萬
南宋初 5650萬
金初 2830萬
南宋嘉定年間 8060萬
金泰和年間 5600萬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萬
元至順元年(1330年) 8500萬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萬
明崇禎年間 20000萬
清康熙年間 16000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萬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萬
清咸豐元年(1851年) 43610萬
清光緒六年(1880年) 36450萬
清宣統二年(1910年) 43600萬

D. 古代的時候中國人口有多少

人口資料多見於正史中記錄的納賦人口,但是由於為了逃避賦稅等原因,有為數不少的人口並不見於正史的記錄,而且有很多和尚道士奴婢部曲等也並不歸於此類,造成統計上的偏差。在戰亂當中,國家控制力下降,人口逃逸,所以往往人口數據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於真實。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國語》記載,周宣王時也進行過人口調查。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於戰國初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流傳下來。估計在戰國後期的前230年,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資料推算,中原各國人口總計30,000,000人。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載。《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當時已有了人頭統計。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據《周禮·秋官·司民》記載:「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辯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詔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奠定後來傳統農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不斷的增長.
估計公元前10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5000萬。估計公元前5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0億,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此年有25,000,000人口。估計公元前4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62億。估計公元前2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905億。估計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隨著封建制度的日趨成熟,戶籍登記制度也日趨完善,周知民數已成為立國之本。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規定男子不論成丁與否,一律登記年齡。[1]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全國的社會經濟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國各地到處一片凄慘蕭條,原來的人口稠密地區的繁榮景象不在。據《史記》載:「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實。
前漢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故全國人口分布格局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嶺為界,那此時的華北人口超過85%,華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之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一,建立漢朝,據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西漢建立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別是文景之治的迅速發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達到3600萬,黃河中下游這一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這六十年之中增長了2.5倍.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因之後連年的戰爭和徭役賦稅較之於前加重,使得自漢武帝在位中期開始,人口數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萬。之後昭宣中興的休養生息使得漢武帝在位後期已瀕臨崩潰的全國經濟形勢得到扭轉,社會穩定下來,期間人口開始恢復增長。到漢平帝元始二年時(2年)根據《漢書》記載,有12,366,470戶,57,671,401人.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16,500,000人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40,000,000人
漢元帝建昭四年(前36年)12,233,062戶,59,594,978人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戶 57,671,401人
新莽
新莽時期沒有具體的人口調查,估計新莽天鳳五年(17年)全國有5600萬人.但是新莽天鳳五年(17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緊接著烽火遍地,群雄割據和混戰,流寇作亂,造成期間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華南地區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估計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為2.7227億 此年的漢代人口佔世界比例是21.18%
羅馬帝國在前25年有270萬平方千米土地 5680萬人口;117年的羅馬帝國有590萬平方千米土地 8800萬人口;395年的東羅馬帝國有250萬平方千米土地 3400萬人口;
後漢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時估計全國有人口2800萬人.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戶 21,007,820人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戶 34,125,021人
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戶 43,356,367人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9,237,112戶 53,256,029人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戶 4,869.0789人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估計有10,736,000戶,53,860,000人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戶 49,150,220人
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5戶 49,730,550人
漢沖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戶 49,524,183人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戶 47,566,772人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10,677,960戶 56,486,856人。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計有11,000,000戶,55,000,000人
估計公元200年的世界人口為2.23億. 此年的後漢人口佔世界比例的15.7%.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計有3,000,000戶,約15,000,000人
三國
自東漢末黃巾之亂開始(184年),進入長期的瘟疫頻發和大小戰爭頻繁的禍亂時期,全國人口數量與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或外遷避難或死亡。到蜀漢滅亡時(263年)人口數字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合計在820萬人左右。自此人口數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時方復甦。
東漢後期(157年),人口達到鼎盛,民戶人口5648萬人,經過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大大小小的軍閥互相混戰,到了三國後期(263年),民戶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其中,263年滅蜀前夕魏國443萬,蜀國滅亡前夕94萬,吳國230萬(280年數據),這只是民戶數據,不包括軍隊和官員,根據歷史資料記載,263年,蜀國帶甲將士10萬2千人,吏4萬人,280年,吳國帶甲將士23萬人,吏3萬2千人,即使加上這些,總人口也只有793萬人。263年的魏國,帶甲將士和吏估計有三四十萬人,也就是說,三國時期民戶人口總共大約767萬,加上三個國家的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古代戶口統治數據都是只包括民戶的,也就是說,民戶從157年的5648萬人,銳減到263年的767萬人,損失率超過85%。767萬還是三國穩定40多年後的數據,220年三國鼎立的時候,人口只可能更少。可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之慘烈。
根據《三國志》《晉書》《通典》等史料記載,三國的人口數據為:
魏國人口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滅蜀之前,663,423戶,4,432,881人。滅蜀之後,943,423戶,5,372,881人。數據來源:《通典·食貨》七。
蜀國人口
蜀漢昭烈帝劉備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戶,900,000人。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蜀漢後主劉禪炎興元年(263年),民戶280,000戶,94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102,000,吏40,000人,總計1,082,000人。數據來源:《通典·食貨》七和《三國志·蜀志》卷三附註引王隱《蜀記》中的數據,關於263年的蜀國人口,兩者數據相同。
吳國人口
吳大帝孫權赤烏五年(242年),523,000戶,2,400,000人。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吳後主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民戶523,000戶,2,30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230,000,吏32,000人,總計2,567,000人。數據來源:《三國志·吳志》卷三附註引《晉陽秋》中的數據。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魏蜀吳三國總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和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的5648萬相比,只有157年的13%多。220年三國鼎立的時候人口只會比767萬更少。
兩晉編輯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後,根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有2,459,840戶,16,163,863人。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戶口調查為全國3,770,000戶.約23,800,000人。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318年)全國合計約2,480,000戶,12,400,000人。
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十一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和緊接著歷史上著名的導致華北地區人口在八年之內消失80%的五胡亂華。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合計遷入90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大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左右。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有700萬人口,此時的東晉有540萬人口.全國合計1240萬。
後趙滅亡時(351年)華北地區漢族不到100萬人.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記載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戶,9,987,935人。此時的東晉有8,000,000人,全國合計17,987,935。華北地區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增長。

1南北朝
南朝
南朝人口的傳世文獻資料記錄,只有《宋書》記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戶口數為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於當時戶口調查統計受到隱匿人口數量影響較多,這個數字不能反映實際。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估計全國有20,000,000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計全國有23,700,000
南朝人口數量最多時,根據今人研究認為是梁武帝大同五年時(539年)有11,030,000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發的侯景之亂造成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禍亂結束後的南梁境內人口僅剩1,100,000人,自東吳以來的得到普遍大規模開發的三吳地區的社會經濟成果在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侯景之亂之中化為烏有。
直到陳霸先建立陳朝後到陳宣帝在位時(約577年)才達到600,000戶,2,400,000人。
北朝
根據北朝西魏大統13年敦煌地區的計賬文卡看,從黃(1-3歲)、小(4-9歲)到老(60歲以上)、侯(殘疾、廢疾、篤疾),從家庭成員到奴婢、養子都登記在冊。[1]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北涼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義四年(439年)滅北涼,北朝開始。此時在北魏統治下的地區的社會經濟生產得到一定恢復。
馮太後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實行均田制後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時(520年)達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戶,約30,000,000人。
北魏於爾朱榮之亂後分裂時(534年),有3,375,368戶.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戶,20,006,880人。
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3,599,000戶,9,009,614人.估計實際約18,000,000人。

1隋朝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境內置於政府直接控制下的戶口,計有4,622,528戶,29,016,484口;估計實際人口為32,000,000人。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得戶500,000戶.2,000,000人,此時全國戶口7,000,000戶,人口約40,000,000人。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約870萬戶,44,500,000人。
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9,040,000戶。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8,907,546戶,46,019,956人。
根據《隋書.地理志》記載各郡分計數之和為全國有9,073,926戶。
唐朝編輯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00,000戶。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190,000戶。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2,900,000戶。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3,041,871戶,12,351,681人。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069,154戶,52,880,488人。數據來源:《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619,254戶,52,880,488人。數據來源:《舊唐書》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8,914,709戶,52,919,309人。
當時史學家杜佑估計這一年的唐朝人口有一千二百萬戶到一千三百萬戶之間.人口數在六千九百萬—七千五百萬人之間。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
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20,000,000人.

13五代十國編輯
淮南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 226,574戶,南唐割江北地。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2,309,812戶。
荊南(963年),142,300戶。
湖南(963年),97,388戶。
後蜀(965年),534,029戶。
南漢(971年),170,263戶。
南唐(975年),655,065戶。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090,504戶[主戶]。
清源(978年),151,918戶。
吳越(978年),550,680戶。
北漢(979年),35,250戶。

14北宋編輯
註:宋代的人口統計數據是戶數和成年男性數(人丁數)。
估計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

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估計實際人口大約1億人。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10,723,695戶。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10,792,705戶。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12,462,531戶。男口26,421,651人。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戶。男口20,506,980人。
宋英宗熙寧十年(1077年)14,245,270戶。男口30,807,211人。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16,492,631戶。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7,211,713戶。男口24,969,300人。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17,957,092戶。男口40,072,606人。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19,120,921戶。男口42,566,243人。
宋哲宗元符而年(1099年)19,715,555戶。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戶。男口44,914,991人。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20,264,307戶。男口45,324,154人。
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20,882,438戶。男口46,734,784人。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20,882,258戶 估計實際人口大約12500萬人。其中華南地區人口佔全國70%.華北地區占據30%。
估計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有22,118,160戶,估計實際人口大約13240萬人

1。

16南宋與金編輯

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

估計1200年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為13600萬人。世界人口在950年—1200年期間從2.5億增加到4.04億,拜占庭帝國在1025年有1200萬人。其中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占當時世界的33.66%(1200年)中國人口在第十一世紀到第十二世紀期間成長了,從1083年的一億增加到1120年的一億三千二百四十萬。

17蒙古
1205年,蒙古帝國首次入侵西夏到1227年滅西夏,1211年首次入侵金朝到1234年2月9日滅金,1231年開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二月九日完全消滅南宋。在這七十年間根據「清朝光緒年間《潼川府志》卷五所載明人王維賢《九賢祠記》所說:["蒙古軍制,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由此可見蒙古軍在作戰地區進行大規模種族滅絕,隨後長期相伴瘟疫與飢荒,導致大量人口消失,原金朝境內和南宋之四川地區極為慘重。1234年底原金國境內人口跌至谷底,1259年底南宋之四川地區人口跌至谷底。是為中國歷史上最殘酷慘烈的空前浩劫。
元太宗窩闊台六年(1234年)2月9日,蒙古滅金。無戶口數記載,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234年金朝滅亡後原金朝統治區有大約200萬戶,1050萬人,和1208年的金朝人口5360萬相比,僅相當於1208年的19.5%。
元太宗窩闊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乙未籍戶,籍得北方部分地區(燕京(今北京)、順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為873,781戶,4,754,975人。
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年)六月,完成中原戶口的全部編籍工作,籍得人口110餘萬戶。按照1207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7,000,000人。按照1235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6,000,000人。不包括蒙古貴族及其在家住坐的驅口等人口。考慮到蒙古諸王、貴族、軍將的大量私屬人口,以及獨立於州縣以外的諸色戶計(軍戶、站戶、匠戶、民屯戶、釋、道、儒戶)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口,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236年原金朝境內有大約1054萬人。
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年)原金朝境內僅有110餘萬戶,和1207年的841萬戶(一說為768萬戶)相比,只有1207的13%多。

18元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
根據《元史》記載: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1,967,898戶,無人口數記載,按照1207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12,521,545人。按照1235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10,708,983人,而按照1291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8,870,000人。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無戶口數據記載,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觀點,1300年元朝實際人口有大約100,000,000人(1億)。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無戶口數據記載,有部分現代學者認為1351年為元朝的實際人口峰值。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351年為元朝的實際人口峰值。根據他們的估計,1351年實際人口有大約87,587,000人。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元朝實際人口峰值在1351年前後,有2765萬戶,123,590,000人(1.2359億人)。
到1368年元朝滅亡時,只有1300萬戶,6000餘萬人。

19明
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全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飢饉疾病和瘟疫,並最終促使紅巾軍起義爆發,期間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明朝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在蒙元時期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約有6054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755萬,佔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為山西 (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陝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為3380萬,佔全國52%。其中,京師(南直隸)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6,320,300,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為浙江,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廣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040萬,佔全國的16%。
根據《明史》和《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戶口數據為: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戶,59,873,305人,3.6677億畝 (數據來源: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戶,60,545,812人,[這個是除開華北大部分地區外的調查數據](今學者估計實際人口達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樂元年(1403年)11,415,829戶,66,598,337人。這是所有明代史料記載的明代戶口統計數據的峰值。
明太宗永樂二年(1404年)9,685,020戶,50,950,470人。
明太宗永樂七年(1409年)征服安南並收入版圖,增戶310餘萬;倘按每戶五口計,當增1,550餘萬口。
明太宗永樂八年(1410年),有960萬余戶,5,179萬餘人
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估計實際人口有71,850,000人。
明憲宗成化二十四年(1487年)估計實際人口有75,000,000人。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戶,53,281,158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戶,50,908,672人,4.228億畝 (數據來源:明孝宗實錄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戶,60,105,835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9,151,173戶,46,802,050人
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10,621,436戶,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戶,51,655,459人,7.4393億畝 (數據來源:明熹宗實錄卷4)
關於明朝戶口的峰值,學者們普遍認為在明朝中後期,但具體時間則分歧很大,人口具體數據也分歧很大。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有大約近一億。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間。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現代學者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92,510,000人,1644年實際人口大約有152,470,000人。現代學者,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觀點,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現代學者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餘萬。
明世宗嘉靖年間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並得到推廣,使得昏庸黑暗多次用兵的明朝後期人口維持在了一定水平。

20清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期間的頻繁戰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飢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國社會已穩定,社會生產普遍恢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餘萬增加到一億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E. 中國古代各朝代各時期有多少人口呀

我國現存的最古人口統計數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創建人夏禹時的人口記錄。

根據《帝王世紀》,當時的人口為13553923人。
這一數字以後為歷代史書所採用,成為世界各國最古人口數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人口為13714923人。在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加戰亂頻繁,全國人口始終停滯在一千萬左右。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人口發展較快。
西漢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594978人(《漢書》地理志)。
東漢桓帝永壽3年(公元157年)為56486856人(《晉書》地理志)。以後經歷三國分立、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人口頗有減少。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
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
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
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

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
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
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
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
。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F.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人口數量與人口變遷的特點是什麼

一、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三、影響中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東部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容納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中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

2、農業生產。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農業生產不是人口增長的唯一原因,但中國人口史上幾次大的突破,都是糧食增產的直接結果。天災、動亂、戰爭等因素可以破壞農業生產,從而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而任何人口奇跡的出現,只能建立在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之上。

3、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士兵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農業生產必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張。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少贍養、撫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

G. 中國每個朝代各有多少人

秦朝:約2000萬國時期,秦、齊、楚三國大約1500萬人口,趙、魏兩國大約有700—800萬人上下,燕、韓兩國也有400—500萬人口,再加上其餘小國,秦初統一六國之際最起碼也應該有2000萬人口,但應該不會超過3000萬。西漢末:約6000萬《史記》中記載,經歷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爭後,西漢建國之初,其戶口相比於秦僅余「十之二三」,算下來頂多也就是600萬人上下。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到公元2年,西漢人口達到6000萬,創下歷史之最。王莽篡漢時,人口一度降至3500萬左右,東漢建國後經濟發展,人口再度恢復到5500萬。三國:800萬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由於大規模戰亂的影響,人口急劇下降,保守估計不到800萬,甚至不如春秋戰國時期。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描寫了當時民間的慘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西晉初:4000萬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全國人口恢復到1600萬上下。至4世紀初,西晉進入全盛,人口恢復至4000萬人左右。但隨後八王之亂的爆發又使得人口銳減,最低時不過1200萬左右。南北朝:1500萬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迅速銳減,至北魏時期亦不過1000萬人口而已。大規模的北人南遷使得東晉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長,但受困於經濟發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數在劉宋年間也不過是500萬上下,梁朝侯景之亂後又銳減至200萬。總結一下,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口恐怕很難超過1500萬。隋朝:5000萬隋朝一統天下後,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進行了一次十分細致的人口調查及統計。結果顯示,當時中國人口約為4600萬上 下。至隋末大亂前,隋朝人口超過5000萬應該問題不大經100餘年發展,大唐進入盛世,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人口上升至5200萬,這才剛剛超過隋大業年間的數據。但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又銳減至1700萬。北宋末:4000萬。盛唐:5000萬隋末戰亂導致人口再度銳減,降幅甚至超過50%。至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國人口為1200萬上下。北宋時期揠武修文,天下無事,商業推動經濟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至大觀四年(1110年)宋徽宗在位時期,北宋人口為4600萬上下。同期,遼國 為900萬,西夏為300萬。南宋:8000萬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南宋經濟突飛猛進,人口也迅速增長至8000萬上下。同期的金國人口為5000萬,西夏人口為300萬,再加上周邊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中國的人口突破了1.4億。元朝:8500萬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人口銳減,北方人口一度損失高達80%。元朝統一時,中國實際人口大約為7000萬,至14世紀的元中後期增長至8500萬。明中後期:2億由於戰亂,明初人口同樣銳減,但至明中後期的萬曆年間,官方數據給出的人口數約為6000萬,但由於普遍存在的瞞報人口的情況,粗略估計明中後期人口已經接近2億。清中後期:4億 清初官方人口數據僅為1000萬,但隨著國家承平,土豆、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和食用,以及大規模的邊疆墾荒,至乾隆年間全國人口已經達到2億,而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國人口首次突破4億。

但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至同治二年(1863年)人口又銳減至2億,直到民國初年人口仍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H. 中國各個朝代的人口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人口最多

在古代開始,我們國家一直屬於人口大國,而最早人口統計在西漢時期開始,當時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6000萬。而這個數字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因為偏遠的地區都無法確認人口的統計。那麼我國各個朝代的人口數量有多少?我國哪個朝代的人口最多?下面我將為大家整理出這一份數據。

我國各個朝代的人口數量

夏朝人口:約200萬 雖然《帝王世紀》統計: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這實屬誇張,但通過多本史書記載證明,當時夏朝人口月200萬人。

周朝人口:約1000萬 這個數字是西周鼎盛時期的的人口,但是到了東周戰亂,控制人口腔好,各個諸侯國控制掌管。

漢朝人口:400萬-5600萬 為什麼之間起伏較大,因為當時各個諸侯爭雄時期,常年戰亂,西漢初約400多萬人口,西漢末5900多萬人口,但這時爆發了綠林起義導致人口銳減,東漢約2700萬人口,而東漢穩定的人口發展,末期也達到了約5600萬人口。

三國時期人口:800萬人,三國鼎立,各個諸侯爭雄,不得不說三國時期幾乎都是戰亂年代,大多人口喪命戰場。

晉朝人口:約1600萬 晉朝在三國時期結束後不僅僅是因為戰爭的結束發展迅速,一方面還是因為政治體制,選拔人才,世族體制,減輕人民稅收的負擔。

南北朝人口:約1100-2000萬 十六國時期,當時出現羌、氐、匈奴的出現,他們開始和漢族人爭斗,陜西一地的漢族人們大多被驅趕和逃亡。

隋朝人口:約4600萬 《隋書·地理志》記載,隋煬帝大業五年 609年 8,907,546戶 46,019,956人。但是末年大亂,群雄並起,人口急劇銳減。

唐朝人口:約1000萬-5200萬 唐朝是我國古代最繁盛的朝代之一。而多部史書記載的數字不一,有的記載盛唐甚至達到了約9000萬人口。

宋朝人口:約2000萬-4600萬 宋朝初期約2000萬人簡讓口,唐朝末人口銳減是因為唐朝擴大領土遠征戰場。而宋朝鼎盛時期人口約4600萬人口。

清朝人口:約5000萬-4億 清朝的人口劇增,不得不說清 *** 提倡各省因地制宜,採用多種種植方法,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清朝也很少有戰亂,這也讓中國人口成為世界第一的國家。

民國人口:約4億 新中國:(公元1949年)約5.5億 2001年: 約13億。

元朝人口:約6000萬 當時蒙古人滅花剌子模,屠殺撒馬爾罕城約百萬人。元滅金後屠殺上千萬,而大多人口都是 *** 。

明朝人口:約5000萬-8000萬 明朝的人口發展歸根於農業發展, 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國力強弱有直接關系。當時明朝的礦產量也是世界第一。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人口最多?

宋朝時期人口就是超過一億,之後到明朝晚期又達到1億至2億之間,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增為1億5千萬。明末清初,因為流寇擾亂、清兵入塞、入關戰爭與三藩之亂的關系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而飢饉、瘟疫使得中國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史學家葛劍雄認為攔圓局明清之際人口的跌幅估計可達40%,從崇禎元年(1628年)以來平均每年下降19%,至順治末年達到谷底。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清廷平定三藩之亂並 *** ,經過康雍乾盛世獲得長期的休養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清初人口數量未明確,史學家姜濤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人口增長到1億;趙文林推估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超過1億。除了國家安定之外,中國人口有賴占城稻與玉米、花生、馬鈴薯等新興糧食作物的推廣以支撐龐大的糧食需求。到乾隆時期,全國人口正式突破2億,到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猛增到4億。清朝人口的增長一反中國人口過去的波浪式增長型態,呈現斜線上升。十九世紀時,清朝因為太平天國的起事、捻亂與回亂等戰亂損失不少人口;光緒年間又發生不少天災,光緒三年山西、陜西發生旱災,因飢荒與暴亂而死的人達一千萬以上。最後加上海外移民風氣日盛,因此到清朝滅亡時,中國人口維持在4億3千萬多人,與道光年間的人口數差不多。

以上是關於我國各個朝代的人口數量,如你想獲知更多信息,敬請關注!

>

I.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9)中國古代一般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6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3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0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6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8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23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68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4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