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荒漠化問題涉及多少個省

中國荒漠化問題涉及多少個省

發布時間: 2023-06-01 05:07:35

『壹』 荒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的什麼地區

我國有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壤鹽漬化等4種類型的荒漠化土地。
風蝕
我國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於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其中,乾旱地區約有87.6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里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乾旱地區約有49.2萬平方公肢乎里,大體分布在內蒙扒基古狼山以東向南,穿杭錦後旗、橙口縣、烏海市,然後向西縱貫河西走廊的中一東部直到肅北春飢謹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片分布。亞濕潤乾旱地區約23.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漠東部至內蒙右東部和東經106度。

水蝕
我國水蝕荒漠化總面積為20.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8%。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的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等流域,在東北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遼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凍融
我國凍融荒漠化地的面積共36.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13.8%。凍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

土壤鹽漬
我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23.3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總面積的8.9%。土壤鹽漬化比較集中連片分布的地區有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邊綠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地帶、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及黃河三角洲。

形成荒漠化的因素(特例:以西北地區荒漠化為例)

『貳』 土地荒漠化主要出現在我國哪些地區

土地沙漠化主要發生在風力侵蝕地區,並集中分布於西北地區及華北北部。
風力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州腔西北地區的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等省區的沙漠、戈壁等區域
分布區域冊隱衫東起黑攜跡龍江,西至新疆,斷續分布延伸長達5 500km,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等省(區)共212個旗、縣。另外,中國南方的部分濕潤地區也出現了土地荒漠化的問題。

『叄』 中國的哪些地方由綠洲變成了沙漠

在我國西部的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陝西、西藏、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市區部分地區現分布有大面積(174.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18%)的沙漠化土地,而且在不斷擴大(1995年至1999年的5年間全國凈增沙漠化土地1.72萬平方公里)。在國家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的情況下,沙漠化雖說有所遏制,但仍呈「局部治理,整體惡化」趨勢。沙漠化危害在我國已涉及30個省區841個縣(市、旗)7534個鄉(鎮、蘇木),全國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因此說滑滑蠢,土地沙漠化是我國西部特別是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資源、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加強研究和治理。

2.沙漠化的成因

造成我國西部部分地區土地沙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是沙漠化發生發展的客觀內在因素,人為因素是土地沙漠化得以發生發展加劇的社會誘發因素。

2.1沙漠化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我國西部特別是西北內陸由於遠離海洋降水少、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日照蒸發強烈、海拔高風多風大、氣候乾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大風吹蝕等自然條件造就並歷史的遺留下退讓告化的土地、劣質的土壤、沙化的漠地。

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量約為世界的1/5,且南澇北旱分布不均,尤其是西北地區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水資源量明顯下降。隨著氣候的暖干化,我國西部21世紀初的信陪降水量比20世紀70年代明顯減少,黃河90年代以來經常斷流,伊犁河、塔里木河、疏勒河、黑河等河流近年的水量在逐年減少,流域水危機愈演愈烈。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西北各省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海拔高且有許多高山阻隔,使水汽隨風進入這一地區的途徑和數量減少、難度加大,因而降水量少(大都在400mm以下,許多地方甚至在200mm以下,最少的僅15.4mm);加之日照蒸發強烈(從東到西蒸發量由800mm增至3000mm),這就使西部大部分地區土地的自然水補給入不敷出、旱情加劇、氣候乾燥,因此形成大陸性乾旱氣候,嚴重影響了當地林草植被的發育形成和繁衍生息,導致地面植被稀少,使土地缺乏保護而易受外因侵害以至退化、沙化。

我國西北高原乾旱多風的氣候形成的乾燥土壤,在強大風力的作用下遭受侵蝕,有機質、礦物質等被風吹離流失,長期以往土地逐漸貧瘠、退化甚至沙化,許多沙漠地就這樣在乾旱多風的條件下逐漸形成並遷移擴張。

2.2沙漠化的人為因素

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2.1無序地亂砍濫伐、過度採挖林草植被資源,造成植被破壞消亡、土地裸露退化以至沙化。比如在巴西國內哈內陸河流域熱帶雨林區,由於人們在20年間瘋狂的破壞,使450種草木化為烏有,204種鳥類完全絕跡,內陸河被流沙堵塞,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人們欲哭無淚。二十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將許多集體林木分到農戶個人,因為忽視了林木的保護工作而被肆意砍伐破壞;我國北方特別是西北省區大多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社會經濟落後貧困、人口又多,這里的人們為了基本的生存與發展,對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系統中的林草植被資源放鬆管護,放任自由地由其亂砍濫伐林木、任意採挖灌草植被,以滿足生產生活消費需求,結果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使植被由點到面、由近及遠逐漸消亡。例如,新疆和田地區由於疏於管理樵採燒柴,就使胡楊、灰楊等天然荒漠林5年破壞5.7萬畝;西北許多地方還隨意刨挖、摟刮枸杞、甘草、肉叢蓉、麻黃、發菜等天然中葯材和經濟植物地被,使植被遭到破壞,以至降低甚至喪失了林草植被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因此惡化了土地生態環境。

2.2.2盲目墾耕、過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和農田、草地退化沙化。我國人口多、糧食長期短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生存而不加限制的掠奪式開發土地,採取開荒種田的手段增加糧食生產,嚴重地破壞了原有植被,使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在北方乾旱地區的草原牧區,草場的載畜能力有限,只可限量放牧,但實際是幾乎所有牧區都超過了生態安全允許的合理載畜量(據調查我國沙區草場的牲畜超載率在50%以上,有的地區甚至高達100%)。許多地區由於草場載畜量過大,因牧過於草而使草場嚴重退化,有的地方牛羊甚至連牧草的草根都啃食了,生態工作者因此認為,牧養的牛羊是草地植物的「第一殺手」,過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2.3過度、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水資源,造成土地的乾旱沙漠化、鹽鹼化。由於我國西北內陸水資源短缺,在地上無水時向地下開采,長期超采導致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河流湖泊乾枯,原本生長良好的植被由於失去地下淺層水的支撐而大面積死亡,使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繁榮地方不可避免的變成了「風吹裸地起沙塵」的沙源地;而有的地方還在水源上游高處發展水澆地只灌不排,使鹽鹼在低窪處不斷積累,使土地的次生鹽漬化嚴重發生、使低窪地的植被被鹽鹼危害枯死、農田也被迫棄耕,因此形成棄荒的鹽鹼漠地,與沙漠成了惡劣生態環境中的一對「孿生兄弟」,二者「狼狽為奸」。

2.2.4濫施農葯、亂捕濫獵毒殺有益昆蟲和野生動物,使寄生於林草植被的害蟲鼠因失去天敵而猖獗危害林草。隨意使用有毒有害農葯,亂捕濫獵野生保護動物,嚴重危害生態食物鏈中害蟲鼠兔的天敵,致使有害的蟲鼠兔猖獗發生,嚴重危害林草植被。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草原、森林、農田生態系統中,有害的蟲鼠兔與其捕食性天敵昆蟲動物,在食物鏈中是相生相剋的,它們本來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相互制約狀態,但是由於人類隨便使用農葯毒殺、並獵捕殺害天敵昆蟲和野生動物,使害蟲鼠兔的天敵種群數量銳減,打破了自然生態平衡,有害的蟲鼠兔隨之猖獗發生成災,嚴重危害草地林木。在內蒙古大草原、青海三江源地區林草植被資源被害蟲鼠兔危害的情況尤為嚴重,不但降低了林草植被防風固沙、維護國土安全的功能,而且使載畜能力明顯下降。為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採取相應的防治和保護措施,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進行防治和保護。

2.2.5工業交通建設生產助長了沙漠化。現代化工業、交通生產、生活建設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並排放廢氣產生溫室效應,引發了水土流失、土地污廢、高溫乾旱等,助紂為虐了土地沙漠化。現代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它在給人類帶來即得利益的同時,也讓現代的人們吃盡了苦頭。在工礦企業建設、交通修路施工、生產生活等過程中不僅毀壞了原有的地貌植被,而且產生和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固體廢棄污染物和高溫氣態的CO2等,致使山地滑坡崩塌裂陷,被毀壞的土地在長期水土流失、乾旱裸露風蝕後沙化;被廢棄物污染的土地也因此成為寸草不生的廢死地;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大量排放的CO2等熱煙氣體,使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日益突顯,由此造成的乾旱也日益明顯,全球因此每年損失數千億美元。特別是時至今日個別國家為了其自身經濟利益,拒絕在人類控制CO2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上簽字,直接影響了對工業廢氣排放的控制,令人不安。

2.2.6認識不到位、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管理不力、官僚腐敗盛行、糾紛戰爭、人為火災等,也是導致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因素。在林業行業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腐敗現象,它給林業造成了極大的、但又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損失。我們知道「三北」防護林第四期工程建設如今已經啟動實施了,在工程建設費用中,在項目「巨大」的建設成就中,有誰能知曉有多少是靠一些地方政府和工程實施單位虛報、作假構成的;特別令人痛恨的是,許多官僚巧立名目、張冠李戴將國債資金裝入自己的腰包中,因而使防沙治沙等生態建設成為虛無縹緲之事,所以破壞影響、減弱延誤了對土地沙漠化治理的工作力度和進程。

3.沙漠化防治對策

沙漠化治理靠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甚至少數人一種辦法很難奏效,必須是全社會行動,林業、農牧、水利、環保、經濟、科技、司法、宣傳、教育等多管齊下,採取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綜合治理對策。具體主要應採取以下措施:

3.1大力造林種草,移減人口壓力,改善能源利用,立法建制保護,加大執法力度,減免、遏制、禁止一切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行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生態要先行」的戰略決策,並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為人進沙退、防治土地沙漠化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因此開創了我國防沙治沙、維護國土安全的新局面,也有效的遏制了土地沙漠化發展趨勢。重視北方的生態建設與保護,在生態脆弱的地區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生態移民;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應用沼氣、風能、太陽能技術及資源,以減免因燒柴耗能給森林植被造成破壞;與此同時,建立西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法律制度,實行生態破壞一票否決制,加大防沙治沙、保護生態環境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等破壞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和對防沙治沙工作不負責任的官僚污吏。

3.2實行法定利用土地墾耕制度,發展生態集約農業,合理限定牧養。制訂防沙治沙規劃,劃定禁農、禁牧、禁樵區,採取圍欄標示封禁保護措施,建立封育圈養、休牧輪牧限牧制度,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大力培育人工高產草地,減少天然草場載畜量,縮短天然草場放牧時間,以減緩天然草地牧養壓力。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利用小面積高效的土地以種植高效紅英玉米為大批圈養牲畜提供飼料,較好的解決了乾旱、半乾旱草原地區發展畜牧與保護環境的矛盾,具有典型代表意義值得示範推廣應用。

3.3依法管理、科學調配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需要。第一,建立水資源有限,要節約用水、回收處理用水的思想和機制,改變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點。在城市和農村都提倡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在城市工礦區著重建設大規模污水處理廠,解決廢水再利用問題,緩解水短缺狀況;農業生產要改變落後的灌溉方式,提倡節水灌溉。第二,建立完善水資源費徵收制度,提高非生態用水和超量用水水價,用經濟手段制約城市工業等用水。第三,建立全流域的統一調度和補償制度,在夏季用水高峰期,尤其是乾旱年份,採取上游水庫泄水措施,保證全流域生活生態用水供應;同時,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市場經濟原則,在整個流域建立一種跨區域補償機制,即以稅收或其他方式由下游直接受益地區繳納一定數量的資源補償費,資助上游地區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發展節水灌溉、建設污水處理廠等來彌補上游地區因照顧下游用水而給自身造成的經濟損失,並防止乾旱沙漠化,可以說,這種籌投資機制能夠實現上下游全流域的共贏。第四,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管理,並採取限制性開采地下水資源的政策措施,打擊違法開采地下水資源,防止地下水位下降。

3.4打擊亂捕濫獵,合理使用農葯,提倡生態防治,實現農林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大對亂捕濫獵野生保護動物行為的打擊力度,遏制、減免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行為;鼓勵使用生物農葯、限制使用高殘留農葯、禁止使用高毒農葯,保護和發展天敵昆蟲與野生動物,利用生態防治技術,對林草生態中的害蟲、鼠進行控制,遏制害鼠、害蟲繁殖危害,把害鼠、害蟲自然的控制在經濟閾值之下,以防止林地草原農田退化沙化,保證土地資源永續利用,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實現農林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3.5建立生產建設項目土地環境評估審批制度。實行項目生態環保評估論證、立項審批制,以有利於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土地生態環境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標准來衡量一切建設項目的優劣,通過評估論證優勝劣汰、取利除弊,對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污、不利土地植被生態環境的生產建設項目,用限、停、禁、關、轉等辦法予以處理,防止為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使土地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3.6把防治腐敗作為防沙治沙的配套措施。建立防沙治沙生態工程及苗木種子等生態建設物資政府組織招投標承建和采購監督報銷制,以遏制基層、部門官僚的貪污腐敗,保障防沙治沙等建設事業的專項資金能夠真正用於防沙治沙。全國建立實行的建築工程項目承建、醫療器械製品等公開招投標建設采購供應制,就剎住了有關環節的貪污腐敗歪風,節約了開支,並把好事辦實辦成辦好了;國家防沙治沙等生態建設工程也應當以此為鑒,建立公開招投標建設、采購供應制,以遏制其中的腐敗,把防沙治沙建設項目搞好。

3.7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人們的防沙治沙意識。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經常性的開展生態建設與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組織策劃創制播放能夠提高人們防沙治沙意識的生態公益廣告,營造良好的文化輿論氛圍,使全社會、各階層特別是生活在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每一個人,都從思想深處有節約用水、防沙治沙、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保護土地資源環境光榮,破壞土地資源環境可恥」的思想。

參考文獻

[1]西北林學院主編 簡明林業詞典 科學出版社 1980

[2]東北林學院主編 森林生態學、土壤學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81

[3]北京林學院主編 氣象學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81

[4]朱震達.劉恕. 中國北方地區沙漠化過程及治理區劃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81

[5]王濤 走向世界的中國沙漠化防治的研究與實踐 中國沙漠 2001.21(1)

[6]耿寬宏. 中國沙區的氣候 科學出版社 1986

[7]王躍. 中國荒漠化病因診斷 中國沙漠 2002.22(4)

[8]史德明.梁音 我國脆弱生態環境的評估與保護 水土保持學報 2002. 16(1)

[9]盛稱發.蘇建偉 關於害蟲防治若干概念的討論 生態學報 2002. 22(4)

[10]中國綠色時報 2002.4.26 2002年春季沙塵暴回望,2002.5.8 喜馬拉雅山上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2002.5.9 青海湖周圍明年實現退耕還林草

[11]中國青年報 2002.4.17 遏制沙塵暴 不靠人力借天力

[12]甘肅日報 2002.4.2 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整體惡化趨勢

作者簡介:宋秉陽,男,漢族,1959年10月生,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永新鄉人。1998年12月畢業於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大學本科學歷,現系白銀市林業局工程師、白銀市林學會會員,兼做中國人才報信息員,中國綠色時報、省市廣播電視報、市電台電視台、白銀日報等新聞媒體的通訊員,常在業余時間寫一些新聞、通訊、評論、散文等,有200多篇見聞於國家、省、市有關報刊、電台、電視台,還有獨立完成的許多篇有關學術論文、設計方案、知識競賽等先後在國家、省、市有關刊物及會議上發表、交流並獲獎,有參與完成的許多項科研成果分獲部三等獎、省一二三等獎、市一二等獎;而且積極提供立法建議,並草擬法規建議草案九十九條報省人大常委會,對甘肅防沙治沙辦法的順利出台提供了極大幫助;還建言獻策、提議發起「建立中國林水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周」,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辦公廳有關領導和省林業廳、綠委辦、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的重視和稱贊,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此被第十屆全國人大甘肅團代表選定為他們向全國人大十屆一次會議提交的議案之一。其業績被編入《中國網路學者傳略》、《中華成功人才大辭典》等典籍中,被《中國林業》、《中國綠色時報》、新華社、《人民之聲報》、《甘肅林業》、省市電台、省市廣電報、《白銀日報》、《白銀社科》、《每日摘報》等新聞媒體報道過。

中國西部部分地區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對策

(摘要)

宋秉陽 楊曉民

土地沙漠化問題是世界公害,世界14%的人口直接受沙漠化威脅;我國西部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陝西、西藏、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市部分地區有大面積沙漠化土地且在不斷擴大,呈「局部治理,整體惡化」趨勢,全國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

造成我國西部部分地區土地沙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其中的自然因素主要是西部大部分省區遠離海洋降水少、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日照蒸發強烈且海拔高風多風大、氣候乾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大風吹蝕等,這些自然因素是土地沙漠化發生發展的客觀內在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是亂砍濫伐、過度採挖林草植被資源,盲目墾耕、過度放牧,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水資源,濫施農葯、亂捕濫獵毒殺有益昆蟲和野生動物,工業交通建設生產,認識與法治欠缺、官僚腐敗盛行、糾紛戰爭、火災危害等,這些人為因素是土地沙漠化得以發生發展加劇的社會誘發因素。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長期相互作用,導致氣候土壤乾旱、地面植被稀少甚至消失,使土地裸露缺乏林草植被保護和水分滋養、並遭受各種侵害,逐漸脆弱貧瘠、退化劣化、沙化。長期以往,許多沙化地便由點到面、由少到多的增加擴張以至成片大面積發生,這樣就形成沙進人退、整體惡化趨勢,因而使我們的生產生活空間愈來愈小、遭受沙漠化的威脅危害愈來愈重、造成的損失也愈來愈大。

由此看來,防治西部部分地區土地沙漠化勢在必行、非常重要,全社會各有關部門應齊抓共管、共同行動,採取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教育等綜合措施,主要應造林種草、合理墾耕、限定牧養、管好用好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需要、保護益蟲和野生動物走生態防治道路、建立生產建設項目土地環評審批制度,並把移減人口壓力、改善能源利用、加強法治、防治腐敗、提高認識作為防沙治沙的配套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遏制土地沙漠化發展趨勢,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地資源環境,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

1土地沙漠化災害分布規律

土地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發生的一種土地逐漸退化的地質災害,其危害是毀壞農田、惡化環境。

第一節 土地沙漠化發育分布規律

我國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北部的北緯37-42°之間,危

表5.1 土地沙漠、沙化和鹽漬化統計表




土地沙漠、沙漠化
土壤鹽漬化

備注

面積
占省區

面積
年均發

展面積
面積
占省區

面積
年均發

展面積

k㎡
%
k㎡
k㎡
%
k㎡

內蒙古
743854.7
63
3000
18300
1.55

30年新增沙漠、沙漠化土地10.66k㎡

河南
+

+
2172
1.30

鹽漬地在減少

黑龍江
25300
5.5

666.7
0.14
4.52
1962年鹽漬土144k㎡,1976年為207.3k㎡

河北
9113
4.86

7833.3
4.17

沙化地增多,鹽漬地減少

陝西
12700
6.13
7.41
+

近期沙漠以2.4~5.6m/a的速度向東南擴展

山西
+

+
5016
3.22

江蘇


-913.3
0.98

西藏
1500
0.13

+

沙化面積比解放初期擴大1.3倍

甘肅
5333.3
1.37
228.7
1120.1
0,29
2.07
30年擴大鹽漬化約12.39萬母,沙化4947k㎡

青海
21700
3.0

130
0.18
+
風蝕面積2.01k㎡

寧夏
16800
32
114.7
676
1.31

鹽漬土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和衛寧平原,造成平均減產4000萬kg以上

遼寧
5602
3.82

新疆
423000
25.5
966.7
10800
0.68

潛在沙化面積1.42k㎡,30年3.05萬k㎡,鹽化減產1億kg

北京
317.68
1.94

解放以來沙化地在逐年減少

四川
+

+
+

+

吉林
47000
25
52.81
274
1.46

1984年比1958年沙化土地擴大1373k㎡

山東



14000
8.94
664.2
每年鹽漬化損失15~20億元

安徽



307.1
0.22

合計
1533000*
15.9*
4370.25

2370*
818000*
8.5***

*據其它資料

**占國土面積(%)

***佔全國耕地面積(%)

注:「+」:沒統計數字,「-」:表示無此災種,空格表示情況不明。

害著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2省區(段永侯等, 1993)。我國現有沙漠化土地33.4萬km2,風沙化土地3.7萬km2,加上沙漠戈壁116.2萬km2,共153.3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15.9%,已超過全國耕地的總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情況是:41%面積分布在大興安嶺兩側的半乾旱地帶,以農作物交錯區的旱農區風沙危害為主;32%分布在乾草原的荒漠草原地帶,27%分布在西部乾旱荒漠地帶。

近40多年來,土地沙漠化在我國的發展十分嚴重,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據權威部門統計,從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沙漠土地以年均1560km2的速度擴大,進入80年代,每年擴大2100km2,預測今後10年土地沙漠化將以1.32%的發展速度擴大,平均每年淪為沙漠的土地將達2370km2(表5.1)。

第二節 土地沙漠化危害狀況

我國人多地少,人口對土地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土地沙漠化是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60%的貧困縣集中分布在沙區,每年因風沙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5億元。土地沙漠化的危害表現為:①毀壞耕地(張加桂等,1994),破壞農業生產;②使草場退化,畜牧質量、數量下降;③阻礙交通(張加桂,1999d);④影響工程建設;⑤破壞生態環境。

調查表明,土地沙漠化無論從危害程度還是危害范圍來看,都比沙漠造成的更重更廣泛。沙漠化的發展,不但影響土地質量和農作物生長,隨著地表形態發生改變,也迫使土地利用方向發生改變,而且直接危害到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生活環境。

我國現已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主要成因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過度的砍伐、墾殖、放牧以及破壞,導致了大面積的森林、草原、植被退化消失,再加上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乾旱、多風、土壤疏鬆等,都加速了沙漠化的形成。在我國北方萬里風沙線上,每年8級以上的大風日就有30-100天,還時常出現沙暴。歷史上曾是水美草鮮、羊肥馬壯、自然環境良好的地方,如今已淪為沙地,部分地方人類甚至無法生存。內蒙古近30年來,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大面積砍伐森林,無科學依據地大規模墾植、拓荒,兼之過度放牧,使得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每年以3000km2的速度擴大了近10.66萬km2;因為同樣的因素,吉林省1984年比1958年沙漠化土地擴大了1373km2,近十年的發展速度更快;甘肅僅玉門市北部風沙線就以年均500m的發展速度南移了10km,新增沙漠化土地約87.3km2,寧夏1983年比1961年擴大沙漠化土地2666.71km2,且每年的風蝕深度3-5cm,耕作層內細粒物質損失1-30%,造成地表粗化和沙丘堆積,可利用土地資源喪失;而在幾十年前沙漠化並不發育或不甚發育的省區,現在也出現或進一步加重了。土地沙漠化給這些省區造成的危害是很嚴重的。

『肆』 我國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區

土地沙漠化主要發生在風力侵蝕地區,並集中分布於西北地區斗碰及華北北部。

風力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的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等省區的沙漠、戈壁等區域

分布區域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斷續分布延伸長達5 500km,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等省(區)共212個旗、縣。另外,中國南方的部分濕潤地區也出現了土地荒漠化的問題。

(4)中國荒漠化問題涉及多少個省擴展閱讀:

土地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 中國荒漠化類型及其分布中國有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鑲鹽漬化等4種類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國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於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 漠化土地中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

其中,乾旱地區約有87.6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里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乾旱地區約有49.2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東向南,穿杭錦後旗、橙口談芹縣、烏海市。

然後向西縱貫河西走廊的中一東部直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片分布。亞濕潤乾旱地區約23.9萬平方公里,主要空侍談分布在毛烏素沙漠東部至內蒙右東部和東經106度。

『伍』 我國沙漠化的情況是什麼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積較大、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粗歲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3%。主要分布在西北及華北北部,涉及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荒漠化對我國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據專家估算,我國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有些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地區,群眾的溫飽問題至今尚未完全解決。目前全國荒漠化總的趨勢是:局部地區荒漠化得到有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總體上還在擴展和惡化,全國沙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防治荒漠化面臨的形勢仍十分嚴峻。�

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防治荒漠化工作,建國以來通過各種措施,使大面積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從1991年防治荒漠化工程啟動以來,就完成治理開發面積428.7萬公頃,在部分沙區(如科爾沁沙地和毛烏沙地的許多地區)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生態、社會效益得到協調發展。�

然而,由於防治荒漠化意識的淡薄,在利慾的驅使和人口壓力下出現了邊治理邊破壞的局面,導致了荒漠化土地的持續擴展。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形勢已非常嚴峻,荒漠化土地面積已佔國土面保積的27.3%,而在乾旱、半干岩好睜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荒漠化土地所佔比例已接近80%。特別是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草地和耕地的退化狀況已相當嚴重,草地退化率已達56.6%,耕地退化率也超過40%,與此同時,天然林和人工林也受到嚴重威脅,出現大面積退化以至衰亡,塔里木河下游長達180公里的"綠色走廊"由於河流水量劇減而瀕臨毀滅;阿拉善綠洲已縮小5.7萬公頃,居延海已近乾涸,民勤綠洲也在迅速衰退,以至有人預測照此下去,到下個世紀民勤綠洲將不復存在。根據全襪巧國普查,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沙化土地平均每年以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

『陸』 荒漠化與沙漠化的區別及主要分布地區

1、荒漠化1994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指出:「荒漠化是各種復雜的自然、生物、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並對荒漠化配激給予了更加明確的定義: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各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於使用土地或由一種營力或數種營力結合致雹賣轎使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雨澆地、水澆地或草原、牧場、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下降或喪失,其中包括:風蝕和水蝕致使土壤物質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或經濟特性退化,及自然植被長期喪失。目前,全世界2/3的國家和地區、1/4的陸地面積、近10億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認為當今世界的頭號環境問題。造成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並加速擴展的原因是氣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過度放牧,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二是濫樵、濫挖、濫采,這是局部地區土地荒漠化、沙化擴展的重要成因。三是濫墾,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開墾耕地使其變成流動和半固定沙地。四是濫用水資源,一些地區由於大規模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導致大片沙生植被乾枯死亡,沙丘活化。
2、沙漠化沙漠化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和部分半濕潤地區,由於受自然因素或人類活動的影響,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和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以及在沙漠地區發生了沙漠環境條件的強化與擴張過程。簡言之,沙漠化也就是沙漠的形成和擴張過程。以上四個概念(荒漠化、沙漠化、風沙化、沙化)在內涵上是大同小異的。因為都是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造成土地退化的過程。在外延上則差異較大,荒漠化是發生在乾旱、半乾旱的亞濕潤乾旱地區,不包括極端乾旱和濕潤地區。具體指標是由「國際荒漠化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D)」確定的,即年降水量與潛在蒸發數之比在0.05~0.65之間(該指標也稱INCD濕潤指數)。根據我國實際情況,荒漠化包括風蝕、水蝕、鹽漬化和凍融等幾個方面,地域涉及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71個縣(市)。沙漠化是發生在北方極端乾旱、乾旱、半乾旱和部分半濕潤地區,主要是在人為干擾下,因風蝕造成土地退化的過程。因此,也稱風蝕荒漠化或沙質荒漠化。在我國地域涉及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96個縣(市)。風沙化主要是發生在南方和沿海的濕潤地區,在我國地域涉及14個自治區、省202個縣(市)。沙化在我國地域涉及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41個縣(市),其中10個省(區)佔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7%,沙化土地范圍略大於沙漠化地域,比荒漠化范圍大得多。
主要分布地區:(1)濕潤及半濕潤地帶的荒漠化土地

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三江平原、嫩江下游、黃淮海平原的中部和北部、江西南昌及鄱陽湖區、近3000km的沿海地帶和海南島西南部等地,約佔中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3.9%。該區的荒漠化土地僅出現於沙性物質豐富、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與河流沉積物及海岸沙質沉積物受風力吹揚有關。其特點是分布零散,面源肆積不大,影響范圍小,風沙景觀一般只出現於乾旱多風季節。

(2)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土地

主要分布在賀蘭山與烏鞘嶺一線以東、白城與康平一線以西,長城以北、國境線以南的呼倫貝爾、科爾沁、鄂爾多斯等地,即分布在內蒙古東部與中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陝北與寧夏東南部。其都發生在乾草原區及荒漠草原區,是中國荒漠化土地比較集中分布的地區,約佔中國荒漠化地總面積的65.4%。它是過度的土地利用和乾旱多風沙質地表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3)乾旱荒漠地區的荒漠化土地

主要分布在中國的狼山、賀蘭山和烏鞘嶺一線以西的廣大地區,較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沙漠邊緣(如阿拉善的中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區),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30.7%。其特點是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主要與河流變遷、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及綠洲邊緣過度樵柴活動有關。

中國土地荒漠化研究結果表明,在人為活動繼續強化利用及風力作用下,荒漠化將會繼續蔓延。利用50年代與70年代航空相片對比分析發現,中國荒漠化土地一直在擴大之中,其中增長率為1.1%,強烈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為2.5%,嚴重荒漠化土地為3.5%。50年代到70年代,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9×104km2,年擴大面積達1560km2;70年代到80年代間,每年擴大的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 100km2,如果按50~70年代的發展速度,預測,中國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將達9.75×104km2。其中強烈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為9.28×104km2,嚴重荒漠化土地6.1×104km2,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將比目前增加7.53×104km2。屆時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高達4.34×105km2。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6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3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0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6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8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23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68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4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