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亭柏梓鎮有多少人口
❶ 綿陽三台縣、鹽亭縣簡介
三台概況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
三台縣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9.9℃,最低氣溫-15℃,年平均氣溫16.7℃,日照1376小時,無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9%。縣城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二級標准。
三台縣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丘陵面積佔94.39%,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23萬,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
省道成(都)南(江)、綿(陽)重(慶)高等級公路交匯於縣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
縣城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市60公里,西距離成都15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是四川省2010年規劃建設的十大重點中等城市之一,已爭創為全國綜合治理和雙擁模範縣,科技、文化、體育工作先進縣,省文明和衛生縣城,是四川省丘區經濟試點縣。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首批「全國文明縣城」。
三台縣全縣有四大土類,十二個金屬,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質地壤土佔75.3%,PH值7.0-8.4,各類土壤宜種性廣,有木本植物260多種,草本植物69種,動物198種,森林覆蓋率28.6%,地表水極其豐沛,有涪、凱、梓、郪四江,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可供開發17.3萬千瓦,已開發13萬千瓦,涪江縣內流程70.65公里,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凱江縣內流程45.35公里,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凱兩江達到《國家地面水》GB3838-2002三類水域水質標准,全年水溫變化情況是:枯水期17.1-18.5℃,豐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里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團結湖、魯班湖、永和埝、大圍埝五大自然灌溉體系,蓄水量4億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4.63萬畝,三台縣大氣環境達國標,屬免檢對象,已探明的鵬潤土、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編輯本段]三 台 縣 情(08年五月更新)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鄰綿陽,南連射洪,西靠中江,東接鹽亭。省道綿(陽)渝(重慶)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橫貫全境。
三台是四川19個百萬人口丘陵大縣之一,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轄63個鎮鄉(其中鎮41個、鄉22個)、936個村。全縣總人口150萬,居全省第三位,占綿陽市的28%,其中城鎮人口25萬,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118.6萬畝。縣城位於潼川、北壩兩鎮,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8萬。
三台歷史悠久。自西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設廣漢郡郪縣始,隋唐為梓州,宋、元、明為潼川府,清置三台縣,至今已歷2200多年。古老的三台在唐與成都齊名,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詩聖杜甫於唐玄宗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歷一年零八個月,創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百餘首不朽詩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東北大學內遷三台,播下民主進步科學文明種子,培養了大批人才。縣境內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眾多,最負盛名的有先秦時期古郪國遺址、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的郪江漢墓、四川第二大道觀雲台觀、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魯班湖,還有大佛寺、琴泉寺、靈峰寺,與縣城相連的鳳凰山森林公園、東山公園、小明湖、靈興崖墓等歷史、人文景點。
2007年,三台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四川省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之一,縣委、縣政府以此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圍繞農業抓工業,依託工業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實施「開放立縣、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發展工業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三台」三大重點,實現了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人均GDP達到7402元,比上年增長15.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05億元,比上年增長36.69%,規模工業增加值9.55億元,比上年增長29.5%;完成財政總收入(全口徑)3.31億元,比上年增長30.47%,其中一般預算總收入2.95億元,比上年增長28.6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6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比上年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創近年來的新高。年內獲得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全國金融生態縣」、首批「四川省文明縣城」、「省級平安示範縣」、「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榮譽。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三台縣大力實施「工業百億」工程,以骨幹企業為龍頭,全力打造「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機械製造」四大支柱產業。2007年,四大支柱產業全年共實現工業總產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48.7%,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7%。「紡織絲綢」產業已被納入綿陽市產業發展規劃。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8戶,總數達到79戶,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5戶,總數達到12戶。工業稅收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納稅過百萬工業企業達22戶,新增6戶。工業企業累計完成技改投資5.5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和四大支柱產業的集聚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出口企業培育力度,全年共引進縣以外項目33個,新引進和增資項目合計到位資金14.23億元,增長64.9%,到位外資563萬美元,增長37.7%,培育有出口實績企業達19戶,實現外貿出口2007萬美元。全縣民營企業達861戶,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4.34億元,增長20.2%,民營工業增加值12.63億元,增長33.4%。
「三農」工作實現新突破。2007年,三台縣實現農業總產值52.19億元,增長10%,增加值35.7億元,增長5.4%。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91.53萬畝,實現糧食總產73.86萬噸,同比增長14.6%。全縣糧食總產、人均佔有量和加工轉化商品率均創歷史最高記錄,榮獲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和布局結構調整,加快建設優質糧油、生豬、小家禽、蠶繭、油橄欖、中葯材等農產品基地,全年生豬出欄200萬頭,小家禽出欄2500萬只,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2.4%,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345元。產繭250萬公斤。大宗農副產品產量和農業的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全年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總數達到42家。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新經濟組織的帶動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快速發展,涪城麥冬、嶄山米棗、建設油橄欖等一大批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牌效益不斷提升,被成功譽名為「中國米棗之鄉」。充分發揮5個駐外勞務辦作用,全年輸出勞動力45萬人,其中向縣外輸出35.7萬人,組織化輸出11.32萬人,勞務創收28.5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2298元。
城鄉經濟和第三產業更加繁榮。2007年,縣城出口乾道、西城區、銀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以開展「清潔農村大行動」為契機,輻射帶動和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共發展集鎮建房586戶,建農房2900餘戶,拉動建房投資約4.9億元。全年建設通鄉油路(水泥路)35公里,村道公路394公里,農村客運站10個、招呼站143個,農村客運通車率達68%。古郪國旅遊風景區項目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鄉村旅遊上檔升級和品牌建設全面推進,全縣農家樂總數已達到183家,各景區累計接待國內遊客184.3萬人次,增長27.8%,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增長32%。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2億元,同比增長17.9%。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並成功獲得「全國金融生態縣」稱號。
社會事業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小學、初中教育質量穩步上升,高考再創輝煌,大學本科文考硬上線突破4000人大關,上線率達55%,居全省各縣第一,鞏固了我縣教育在全省的領先地位。採用「國有民辦公助」的方式,縣職教中心實現公司託管經營。成功舉辦了三台縣第六屆運動會。廣播電視事業完成自然村通有線電視150 個,有線電視用戶數達到25.5萬戶,名列全省、全市第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受益度高於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7‰。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文明縣城」。
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群眾工作試點縣的契機,積極開展新時期群眾工作試點。構建起了「縣委負責,政府實施,部門聯動,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群眾工作大格局。投入惠民行動資金4億余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項92子項惠民任務。城鎮職工養老、醫療保險實現了雙覆蓋,農村五保、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在全縣形成整體聯動人防網路和覆蓋城鄉的科技防範網路,成功創建為省級「平安示範縣」。把扶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精心組織,探索出了產業扶貧、項目扶貧、政策扶貧等一系列脫貧新舉措,初步形成了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全面超額完成了市上下達的三年扶貧攻堅任務。
2008年,是三台抓住擴權強縣試點機遇,實現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關鍵一年。在中央、省、市的領導下,三台縣將牢牢把握省委「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取向,立足縣情,更加註重產業互動、城鄉統籌、資源整合、環境提升,加速推進現代農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全民創業、民生工程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力爭實現GDP總值101億元,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億元,增長3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2億元,增長38.2%,民營經濟增加值54億元,增長22%,民營工業經濟增加值16.05億元,增長27%,財政總收入4.14億元,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200元,使三台經濟社會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和較高發展水平。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全縣幅員面積1647.6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總人口60.26萬人,有回、蒙、羌、藏等少數民族。
鹽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 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庭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
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唐巴公路橫貫境內,為物資交流創造了條件。
縣內旅遊景點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高山公園、有紀念勸民種桑養蠶的縣令董叔封的墳墓。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鹽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氣溫17.3%,無霜期294天;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氣候溫和,熱量充沛。
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55%,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茂密蔥翠的森林掩映著城市和村莊,到處是鳥語花香和醉人的碧綠。穿行鹽亭大地,無不為其山之幽靜、水之清澈、景之美麗、氣之神爽而陶醉。鹽亭山水四季風韻各不相同:陽春三月,白花爭艷,青枝綠葉;炎陽夏季,濃蔭蔽日,蟬鳴山野;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碩果累累;數九寒冬,瑞雪紛紛,銀裝素裹。
地下礦藏石油、天然氣、鹽囪、膨潤土、石灰石、白堊土及遍布全縣的砂石建築材料。亞硝酸鹽、永磁電機、絲綢、活性白土白酒、食用天然色素、豬牛羊製品和各種方便快餐食品等特級產品極具開發價值。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鹽亭位於古蜀國東部邊境,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巴國、蜀國經常為爭奪地盤而開戰,蜀國在今縣境內彌江(古稱潺水)建烽火亭,用於觀察敵情和守備,稱為潺亭。至秦朝改稱為秦亭,漢代復稱潺亭。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聖諭將萬安縣治所遷至潺亭,稱為萬安縣,是鹽亭建縣之始。公元535年更名為潺亭縣。因潺亭境內多鹽井,鹽鹵出產豐富,公元554年更名為鹽亭縣。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位於鹽亭縣中部的大興回族鄉,是綿陽市境回族聚居唯一的鄉。回族主要肉食為牛、羊肉(不吃豬肉),並有飲茶習俗,且善於飼養牛、羊。回族非常講究清潔衛生,室內外經常打掃得乾乾凈凈;經常洗澡換衣,保持身體清潔。成人男女戴白布圓帽,作為民族標志。信仰伊斯蘭教,村中建有宏偉的軍門清真寺。回族的生產、生活、婚嫁、喪葬等習俗均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加上當地茂密的森林和丘陵田園景色,構成了比較獨特的回族風情。
舞蠶龍是鹽亭獨特的民間祭祀嫘祖的民俗活動。蠶龍長約二丈余,由白色綢緞精縫而成。蠶頭碩大如鍋蓋,蠶身修長如蠶紋。蠶龍由八位青年婦女舞動。舞龍婦女一律足穿厚底短扣靴子,身穿綠色衣服。舞龍時,婦女一字長蛇陣排開,伴隨著威風鑼鼓,踏著節奏,時而跳躍騰挪,時而此起彼伏,時而盤旋纏繞,時而狂奔如脫兔,時而靜立如處子,蠶龍舞得栩栩如生。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業 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工業、商貿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廷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
基礎建設 建成文同幹道二期工程,總投資1,100萬元;梓鹽油路二期工程柏梓至縣城段26km雙層表處瀝青油路,總投資365萬元,井子口至雙碑鄉道油路11km,總投資133萬元;完成省道成南路鹽(亭)至三(台)界至縣城井子口23km一級收費路及梓江二橋的省市立項工作;兩河場鎮舊街拓寬全面竣工;建成玉龍鎮櫸溪大橋,金雞鎮雍江大橋,柏梓鎮固龍井漫水大橋。
林業資源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
Yanting Xian
510723
621600
縣人民政府駐雲溪鎮
2004年,鹽亭縣轄14個鎮(雲溪、富驛、玉龍、金孔、兩河、黃甸、柏梓、八角、黑坪、高燈、金雞、安家、林農、巨龍)、21個鄉(龍泉、折弓、麻秧、馮河、石牛廟、宗海、兩岔河、林山、新農、三元、五龍、茶亭、金安、洗澤、毛公、劍河、來龍、永泰、黃溪、櫸溪、雙碑)、1個民族鄉(大興回族)。
❷ 鹽亭鄉鎮趕集時間
鹽亭縣各鄉鎮趕集日期:
雲溪鎮公歷二四六八十
大興鄉不逢場
新農鄉不逢場
林山鄉公歷二五八
富驛鎮公歷一三五七九
金安鄉公歷二五八永
泰鄉公歷三六十
八角鎮公歷二四六八十
林農鎮公歷一四七
五龍鄉公歷一四七
櫸溪鄉公歷三六九
金孔鎮公歷一三五七九
金雞鎮公歷二四六八十
洗澤鄉公歷二五八
折弓鄉公歷二五八
宗海鄉農歷二五八
玉龍鎮公歷二四六八
十高燈鎮公歷二四六八
十龍泉鄉公歷一四七九
黃溪鄉公歷一四七九
黃甸鎮公歷二五八十
三元鄉公歷三六九
鹽亭縣,隸屬於四川省綿陽市,位於綿陽東南部,因境內多鹽井,鹽鹵出產豐富得名鹽亭。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截至2019年,鹽亭縣面積1645平方千米,下轄鄉1個、民族鄉1個、鎮14個、街道1個。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鹽亭縣常住人口為37.07萬人。
❸ 綿陽市鹽亭縣有哪些鎮
截至2021年6月,綿陽市鹽亭縣共下轄14個鎮,分別為:雲溪鎮、富驛鎮、玉龍鎮、黃甸鎮、巨龍鎮、金孔鎮、鵝溪鎮、岐伯鎮、永泰鎮、九龍鎮、西陵鎮、嫘祖鎮、文通鎮、高渠鎮。
鹽亭縣:
四川省綿陽市下轄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偏北,西距綿陽90千米,距成都200千米,位於東經105°12′17″至105°43′20″,北緯30°58′31″至31°39′40″之間。全縣總面積1645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6月,鹽亭縣下轄鄉1個、民族鄉1個、鎮14個、街道1個。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四川設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區。鹽亭縣屬川北行政區遂寧專區。
1952年,四川合區建省後,鹽亭縣屬四川省遂寧專區。
1958年9月,遂寧專區並入綿陽專區後,鹽亭縣屬綿陽專區。
1968年,綿陽專區改為綿陽地區,鹽亭縣屬綿陽地區。
1985年5月,撤銷綿陽地區,建立綿陽市後,鹽亭縣屬綿陽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鹽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