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全球溫氏人口有多少

全球溫氏人口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7-01 15:16:27

⑴ 中國有人口多少人姓溫

大約有15000000人。

明代,溫姓人口激增,大約有近1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上升為明朝第111位姓氏,這一數據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區的溫姓,因此溫姓的人口急劇上升。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這兩省溫姓大約占溫姓總人口的65%,其次分布於陝西、陝西、浙江、廣東三省。江西為溫姓第一大省, 約占總溫姓人口的46%。全國形成了北部晉陝、南方粵贛浙兩大塊聚集區。

姓氏起源:

溫姓起源有不同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說」和「多源說」。「三源說」主張溫姓有三個源頭:一是出自己姓,為顓瑞高陽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溫國後以國為氏。二是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後,源於蘇國己姓。三是認為溫氏源於姬姓,為唐叔虞之後。

「多源說」主張溫姓有更多源頭:一說唐叔虞之後,受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 一說郤至食采於溫,號曰溫季,因以命氏;一說蘇生之後;一說顓頊高陽氏後裔平封於溫,其後以封邑為氏,此說來源於唐碑。鮮卑族叱溫氏、溫盆氏和溫孤氏均改溫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溫姓

⑵ 全世界有多少個姓溫的

溫姓起源於今河南溫縣西南,形成宗族、望族是西漢的並州祁(今山西祁縣)。根據公安部2009年身份證資料庫的數據統計,溫姓人口數量約190萬,在中國各姓氏中排名第104位

當代溫姓的人口已達到190餘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四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溫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兩省,大約占溫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布於四川、福建、山西、河北、河南、浙江、山東,這七省的溫姓又集中了34%。廣東居住了溫姓總人口的25%,為溫姓第一大省。全國已形成粵贛閩、四川和華北三塊溫姓人口聚集地區。溫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贛閩台、廣西東部、浙江南端、湖南溫南部、川I甘青交界地區、陝寧北部、山西大部、內蒙古中部、京冀西部,溫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24%以上,最高可達1.1%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19.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2%的溫姓人群。在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區,溫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08%--0.24%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4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6%的溫姓人群。[3]�6�7 海外溫姓人口主要分布於東南亞。

⑶ 知道」溫」姓的人的來源和分布嗎謝謝 要真實的

溫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她誕生於夏末商初的古溫國,國人以國為氏,距今約3690年。溫姓在我國當今姓氏中,排列第114位,有人口160餘萬,占漢族人口的0.14%。

溫姓的起源

據《史記·夏本紀》載,夏代太康年間,太康不恤民事,疏於政事,朝政大權旁落。太康臨終前把帝位傳給了弟弟仲康。仲康性格懦弱,朝政被權臣後羿把持。後來,後羿被寒浞殺害,政權又落入寒浞之手。十幾年後,仲康憂郁而崩,把政權傳給了兒子帝相。帝相又被寒浞追殺。
公元前2050年至公元前2020年夏室中衰,各諸侯國紛紛加強屬地范圍的管理,許多小的方國誕生。昆吾氏地處今冀、魯、豫交壤處,地面范圍較大,也在自己的轄區內分立了四個方國。
據《帝系表》載,昆吾氏有子蘇、顧、溫、董,先後建立起四個小的方國。溫國在今河南省溫縣,因該地有溫泉而稱名,都城建在今溫縣上苑村的北地高台上。經文物部門考察,上苑文化遺址為龍山至二里頭時文化遺址。
古溫國的建立時間,據《溫縣志·大事記》載:「約在公元前21世紀,此地已立國。以境內有溫泉得名,稱溫國。」古蘇國的建立時間,據《竹書紀年》載:「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於有蘇。」
但是,此時的古溫國、古蘇國,並不姓溫姓蘇,他們均姓昆吾氏的己姓,只是以溫泉和紫蘇草為圖騰的部落。溫姓是在夏末商初國滅時,以國為氏誕生溫姓;蘇姓是在商末周初以蘇姓建諸侯國時誕生蘇姓。
夏末商初,商湯起兵,首先滅了夏的主要諸侯國昆吾氏。據《溫縣志·大事記》載:「夏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滅溫,溫為商畿內邑。」溫國被滅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720年,距今達3720餘年,為中國較古老的姓氏。
夏昆吾氏諸侯國內包括溫、蘇、顧、董四個氏族方國。有溫氏在今焦作地區,有蘇氏在今安陽地區,有顧氏在今濮陽地區,有董氏在今菏澤地區。商湯建都西亳(今偃師),起兵滅夏,與昆吾之國僅黃河之隔,所以先滅昆吾氏。
以上是溫姓得姓的由來。溫姓還有兩支來源,一支是公元前650年蘇國被滅時,蘇子逃往東方的衛國稱溫子,他的後裔以溫為姓(見《唐溫信碑》),唐時有太常宰溫佶;另一支是《廣韻》說的晉唐叔虞之後郤至族脈。
公元前573年,蘇國被滅後,周將溫賜晉,晉派公族大夫郤至轄溫。郤至在晉掌兵權,以溫為采邑稱溫季,晉後公畏懼他,誅滅其叔侄三族,他的孫子逃到溫邑,開始以邑為姓。
因郤至是晉國的公族,其祖先為晉開國祖唐叔虞,所以今此脈均稱唐叔虞為始祖。唐叔虞因桐葉封弟被成王封於唐(晉)國,他的十九世孫為郤至(見《廣東溫氏發展史·晉世家世系·溫氏世系考》)。其他族源為改姓。

溫姓的遷徙繁衍

中國歷史上的遷徒多是因戰爭和災荒而始。溫姓的遷徙應從商湯滅溫開始,但見於史料上的是商末周初的戰亂開始的。據我國著名姓氏研究專家袁義達和何光岳研究,商末周初有一支溫國人遷往了西域的祁連山昭武城。
從這支溫氏的遷徙,可以看出他們在夏末商初,已經從溫地遷出,首先到了今山西、陝西之地,到了商末周初,才 到達今甘肅的昭武城。
到達祁連山昭武城的溫國人,後遭到匈奴人的抗擊,又繼續向西,進入新疆境內,但同樣遭到吐蕃人的抗擊。最後,溫國人一部流向疆南,後建起了溫宿國;另一部溫國人,越蔥嶺進入俄羅斯境,融入他國種族中。
溫國人自商代以後遷向各地,他們越走越遠,逐步到了北方的內蒙古、寧夏、遼寧各地,但他們始終不忘自己是溫國人,在與北方少數民族融合中,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帶「溫」字的族人,如溫孤氏、溫盆氏、叱溫氏、溫都氏等。
溫姓向南方的遷徙,少數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楚國有參將溫集(見《廣東溫氏發展史》)。溫氏大批向江南遷徙,是從兩晉之間開始的。據《晉書·溫嶠傳》載,山西太原郡祁縣的溫疥、溫序的後代溫嶠,晉時到了浙江。
溫嶠後因功封安郡公,家居贛州(今江西)地區。他的十二世孫溫皋,在南北朝時入籍揚州,溫皋次子溫穆葬在溫州府地。唐末,溫顒的子孫溫同保遷居福建,他們的後代溫元旺遷居到上杭(見《上杭溫氏譜》)。
宋代,溫德興先任漳州太守,又任廣東潮州太守,後任海南瓊州太守,病故於赴任途中,埋葬在廣州白雲山,他的後代在廣東繁衍起來。宋末元初,溫氏經珠江三角洲,散居到雲、貴、川、滇各省(見《溫氏族譜》)。
據《廣東溫氏發展史》載,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溫日操等人住台灣;雍正十二年(1734年),溫明鼎等又入住台灣:乾隆八年(1743年),粵人溫、曾、賴、曹四姓又入住台灣。廣東廉江溫緩、溫宗瑞遷居到了新加坡南洋。
清末至民國年間,由於戰亂,沿海粵、閩、桂和滇地溫氏,大批向東南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遷徙,今東南亞成了溫氏的旺地。

溫氏的宗族文化

溫氏的宗族文化,主要反映在「精神風范」、「郡望名門」、「堂號堂聯」、「家序輩字」、「傳聞典故」等方面。他們有著明顯不同於他姓的內容,有著自己族姓的特色,這也是溫姓不同於他姓之處。
溫姓的精神風范,反映出溫氏族人的傳統美德,主要表現在做人處事上。古代廣東梅縣良善公作《家訓》六則,可窺斑而知豹:一孝順父母;二和睦兄弟;三嚴端品行;四崇尚節儉;五公明息訴;六積德錦後。
溫氏的郡望名門,主要有:河內郡,溫氏發源地所在郡,表示不忘祖地;汲郡,有北魏名家溫子升等;太原郡,有唐代溫氏三彥;河南郡,有晉代溫羨六龍和宋代溫仲舒,還有河北清河郡、山東平原郡等,都是溫氏名人較多之地。
溫氏的堂號較多,多以慎終追遠、弘揚祖德、敦親睦族為標志,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貫用於堂號之上,以彰顯其族和激勵後代。主要有:古溫堂、太原堂(以地名)、三彥堂、叔虞堂(以祖名)、犀照堂、雅 仠堂(以嘉事)等。
溫氏祠堂的堂聯,大都是將祖先的事跡,藝術地展現出來,達到數典敬祖、澤被後代目地。如:「才諧三子(三彥),詩美八叉(溫庭筠)」、「雅聞鵬舉(溫子升),明沏犀燃(溫嶠)」、「六龍忠孝家聲遠(溫羨),三彥鴻才世澤長(彥博)」。
溫氏的家序輩字,即每一代人名字中佔用一字,以表示』人倫輩序,便於祖孫區別。如溫縣溫氏希望壯大家族:「永存興世慶,振國立玉基。」福建上杭溫氏家遷南國不忘祖地:「叔虞始封唐,太原實發祥。」這些都有明顯的氏族特色。
溫氏的傳聞典故,都是祖先們膾炙人口的史跡形成,使族人世代不忘。如:《古溫二主》、《太原三彥》、《犀燃現怪》、《詩美八叉》、《六龍之秀》、《溫寇齊名》《雅聞鵬舉》、《七相之才》等,具有典型的史跡教育意義。
溫氏的詩歌文章,無論是在古譜中,還是當前新譜中,都有搜集的詩詞和優秀文章。這是傳承族人文化、展現族人才藝、激勵族人後代的表現,許多他姓族譜是不曾見到的。如廣東梅州溫氏譜中搜集了清代詩人溫訓的詩歌。
溫氏族譜的修撰,十分講究源流,多請文才清雅和具有名氣者撰寫,把其族其枝的來龍去脈整理的清晰可見。如在《廣東溫氏發展史》中,有篇南宋宰相文天祥寫的《溫氏源流初修序》,把自唐叔虞至當地溫氏傳承論述相當明了。
在當今溫氏族譜中,已不單單記載源流和世系人名,或者再抄錄一些優秀詩文,而是開始規范編寫。他們不但整理了從前族譜中的內容,分成章節段落,而且重視歷史文獻考證,還增加了溫氏居住區概況介紹。
值得重視的是台灣苗粟溫氏祠堂里,有兩幅對聯表達了他們不忘中華先祖、繼承光大民族文化的心聲:「光大晉唐宋祖業,弘揚三六八家聲。」「六龍忠孝家聲遠,三彥鴻才世澤長。」其遊子之心可以一目瞭然。
從以上溫氏宗族文化可以看出,溫氏宗族是多麼重視和珍惜他們的族情,念念不忘先祖嘉德懿事,時時激勵自己。近幾年來,溫氏族群正在團結聯誼,不但掀起了尋根謁祖的熱潮,而且正在積極開展世界溫氏文化的交流活動。
目前,河南省溫縣正在積極開展溫氏尋根活動,他們歡迎海內外溫氏前去尋根謁祖,進行文化經貿交流合作,為實現民族統一和振興創造和諧的社會而努力。他們在活動中深深體會到:「骨肉難舍中華魂,血脈相連系溫人。縱然漂泊四海外,難忘始祖在古溫。」
(據溫縣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消息,溫縣人民政府與世界溫氏文化交流會(會址在香港)、中原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中國姓氏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在積極籌備2005年10月16日至18日「第二屆世界溫氏文化交流大會暨首屆世界溫氏祖地尋根聯誼大會」。屆時,海內外溫氏將在始祖墓前舉行「古溫國誕生4040年紀念大會」,實現溫國滅國3700餘年以來溫氏遷徙後的首次大團聚夢想。)

【來源】
1)高陽帝之裔封於溫(在今河南溫縣西南30里)。春秋時狄滅溫,溫子奔衛,因以國為氏。
2)系出姬姓。唐叔虞之後,晉大夫狐溱之後。
3)北魏時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均改為溫氏。
4)金時女真人溫迪罕氏漢姓為溫。
5)唐時康居國王姓溫。
6)唐時彭城長史劉易從,永昌中酷吏周興誣以死罪,其子劉升流放嶺表,免歸,改姓溫。
7)明朝永樂中,菲律賓蘇祿東王訪中國,歸途至德州病逝,次子溫哈剌和三子安都魯留中國守墓,其後有溫、安二姓。
8)清貴州安順府土司溫姓,始於明朝。
9)清滿洲八旗姓溫特赫氏改姓溫。
10)錫伯族溫都爾氏漢姓為溫。
【分布】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員0.14%,為中國人口最多 120姓之一。尤以廣東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溫姓人口39%
【郡望】太原、汲郡、清河
【民族】漢、滿、錫伯、土家、黎、壯、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台灣土著亦有此姓。
【人物】溫疥:漢朝時洵順侯

⑷ 溫暖的溫帶百家姓中排第幾位溫在百家姓中排多少位

溫姓在宋代《百家姓》中位於第321位,但是這不是按人口數量來排的,只是為了排版押韻安排;

而依據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數據,溫姓排第104位,人口約為217萬,該姓人最多的是廣東省。

溫姓的起源傳統上認為有三個源流:

一是出自己姓,為顓瑞高陽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溫國後以國為氏。

二是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後,源於蘇國己姓。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春秋僖公十年,狄滅溫。溫子奔衛。溫子即蘇子,蘇氏為己姓,則溫出己姓無疑。」此說主張溫氏始祖為西周初年蘇國的始君蘇忿生。

三是認為溫氏源於姬姓,為唐叔虞之後。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載:「溫,唐叔虞之後,晉公族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又郤至食采於溫,亦號溫季。」《新唐書·宰相世襲表》沿襲此說。

⑸ 關於溫氏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溫姓是中華「百家姓」之一。姓氏來源有多種說法,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出自姬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姓。其遠祖先是黃帝,近祖先是顓頊,受姓祖先為己平。溫姓起源於今河南溫縣西南,形成宗族、望族是西漢的並州祁(今山西祁縣)。根據公安部2009年身份證資料庫的數據統計,溫姓人口數量約190萬,排在中國各姓氏第104位。 姓氏源流以國為姓 溫姓出自上古帝王顓頊高陽氏。顓頊生稱,稱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吳回。重黎和吳回在帝嚳時相繼擔任管理火種之官,官名火正,又稱祝融。後來,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子6人,其中長子名樊,在夏朝時被封於昆吾(今河南許昌東),以封地名稱為姓,稱昆吾氏。昆吾始己氏,其後為蘇、顧、溫、董。周初,蘇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溫,也稱溫子。 後來蘇忿生勾結狄人,狄人滅溫。晉國攻滅狄人,周襄王把溫地賜給了晉文公,狐氏、陽氏先後領有溫地,後來成了晉國大夫郤至的封邑。而狐氏、陽氏,郤氏都是晉國公室後代。當時郤至在鄢陵之戰中指揮晉軍打敗楚軍,成為晉國執政大臣,郤氏一家三族權傾朝野,引起其他晉卿的嫉妒。晉厲公對郤氏專權不滿,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國 中的這些強宗大族。又恰逢一次晉厲公帶著群臣打獵,晉厲公寵幸的寺人(廚師)孟張仗勢搶奪溫季之鹿被溫季射殺,厲公以此為口實,決定除掉郤氏,派人去抓郤至。這個消息被郤氏知道了,郤錡便主張先攻殺厲公另立新君,郤至卻不為所動,認為寧可被殺也不能犯上作亂。結果歷公糾合了一批與郤氏有怨仇的臣子滅掉了郄氏。郤至的子孫中有逃到國外的,以封邑命姓,稱溫姓。 他族改姓 (一)回族溫姓。源自明代融於回民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哈剌之子溫喀剌及後裔。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領包括家人在內計三百餘人的龐大使團來燕京訪問,因病逝世於山東省德州的北營村,留下次子溫塔剌和三子安都魯及王妃守墓並定居中國。因溫安兄弟倆皆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又近同於回族,後便融入了回民族當中。其溫塔剌取名字首音為姓(安都魯亦同),遂產生了溫姓。關於溫(安)姓的來龍去脈,在溫氏十六世孫溫壽文於1934年編修的《溫安家乘要錄》中作了詳細記載,頗具研究參考價值。此外,據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載,河北保定地區安、溫兩家回族『有安溫兩家不分之說」,並『自言其先世為蒙古人,來自蒙古安塔拉之溫都魯地區。其先世弟兄二人,採用漢姓,系按兩地名之首育分安、溫二姓。」依據這段『自言」來看,如將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溫都督」的首字一對換,這便是山東德州蘇祿東王之子「安都魯」。「溫哈剌(塔拉)」。這顯然不是巧合。再有,山東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溫安(安溫)兩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採用漢姓」』之共說,顯然是同出一脈。「人名」與「地名」之別,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斷言,山東德州與河北保定的溫安(安溫)兩姓應是同祖同宗。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東和河北地區。 (二) 據《唐書》所載,唐代康居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境至俄羅斯一部),國王姓溫,後入中國,自成溫姓。 (三) 據《通志》所載,北魏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均改單姓溫。 (四) 金時女真人溫迪罕氏漢姓為溫;據《唐書》所載,唐時彭城長史劉易從之子劉升流放嶺表,免歸,改姓溫。 (五) 清滿洲八旗姓溫特赫氏、錫伯族溫都爾氏漢姓為溫。 (六) 今台灣土著、布依、土家、黎、壯、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溫姓源起繁雜,但無論出自何支,都為中華大家庭中一員,見面都可稱「五百年前是一家」。[1] 遷徙分布 發源於河南的溫姓,有一支於西周初年,遷到甘肅祁連山,並融入古康居國中,部分未能越蔥嶺者,遂留居於新疆南疆,建立溫宿國(今溫宿縣)。西漢初,有惸侯溫疥(乃溫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溫何遷居太原祁縣(今山西省祁縣東南)。此後,溫姓後裔以太原為繁衍中心,逐漸形成溫姓太原郡望。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長安公士申請皇帝下詔,命溫何孫 溫福回歸故里。後溫姓逐漸擴散到河北清河、棗強以及山東東平、高唐、臨清、武城諸縣,並發展成為溫姓平原、清河郡望。晉永嘉之亂,溫姓隨晉室南遷,劉琨記室太原祁人溫嶠南遷後出鎮洪城(今江西省南昌),子孫留居當地。唐末時,裔孫溫九郎避黃巢之亂,遷閩南。另有溫姓一百四十世溫尚簡,由河南洛陽遷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孫南皋由石城遷福建寧化石壁鄉,皋次子瑾名銅寶,其裔孫分布閩、粵、贛各地,故此三地溫姓多奉銅寶為大始祖。此際,任虔州刺史的溫厚宗遷居福建,其後裔分衍清流、長汀、石城、龍岩各地。宋時,厚宗裔孫元秋長子德帶,次子德坤遷廣東興寧,季子德明徙江西興國,四子德良遷上杭、連城。宋末時,九郎子孫分支再入粵東。六郎公徙居梅縣,為松源鄉開派祖;貴和公為五華開派祖;良善公為廣東嘉應州開派祖;康熙四十三年,良善公第十四代嫡孫石祥公從廣東惠州遷往廣東四會市鄧村龍磷立業;良彬公為梅縣小用鄉開派祖。明初,溫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地。嘉靖年間,念三郎由寧化遷廣東廉江。至清代末葉,溫姓已廣布全國各地,並有渡海赴台,遠播海外者。[1]當今,溫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四。根據公安部2009年身份證資料庫的數據統計,溫姓人口數量約190萬,排在中國各姓氏第104位。溫姓人口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溫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3]
推薦於 2017-11-25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姓溫的男孩名字 起名吉祥 好聽大氣 高分寶寶名字大全

關注男孩名字的都在看
姓溫的男孩名字,寓意好,韻味足,名字含義深,期望高,名字引經據典,參考詩經楚辭,姓溫的男孩名字,名字寓意吉祥,好聽好看又好念,對寶寶日後贏得同齡人的幫助,起到很大作用,姓溫的男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6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3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0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6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8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23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68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4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