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武周時期全國有多少人口

武周時期全國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3-07-11 04:12:57

① 武則天在位的時候,中國有多少人口

近來看到有人在談論武則天時期經濟如何繁榮、人口如何眾多,因此寫了這篇小文章,探討一下武則天時期的人口問題。

一、武則天末期的籍面戶口數字

據《唐會要》卷84記載: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七月,戶部尚書高履行奏,計戶三百八十萬。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戶部尚書蘇瑰奏,計戶六百一十五萬六千一百四十一。

從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這50多年間,唐朝籍面戶口從380萬戶增長到615萬戶,增長235萬戶。

這條記載,被某些人反復拿來宣傳,以證明武則天時期的經濟好,人口眾多。

但是且慢,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需要我們思考。

第一,人口不是一天就增長上去的,而是逐漸積累上去的。

從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這30多年是高宗統治時期,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這20多年是武則天掌權時期,也就是說從時間上推算,這235萬戶的增長,主要功勞要歸於高宗,次要功勞才是武則天的。

第二,這615萬戶,只是籍面戶口,而籍面戶口與朝廷實際管理的戶口是有差異的,而這種差異,在有些時期是非常大的。

原因很簡單,當某個時期因天災、戰禍和朝廷的經濟剝削等原因,人口會有大量死傷和逃亡,而如果朝廷對於逃死的人口不能及時從戶口簿籍中剔除,而是繼續保留,那就出現了丁口虛掛的問題,即籍面人口與朝廷實際控制人口出現差異。

下面我們就分2個層次來談談這個問題,即人口逃亡問題和人口虛掛問題。

二、武則天時期的人口逃亡問題

人口的大量逃亡,可以說是貫穿武則天的整個統治時期。

1、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永昌元年(公元689年)

早在垂拱初年,人口逃亡問題就已經出現了。據《全唐文》卷211陳子昂「上軍國利害事(三條)」記載:

當今天下百姓,雖未窮困,軍旅之弊,不得安者,向五六年矣,夫妻不得相保,父子不得相養。自劍以南,爰至河、隴、秦、涼之間,山東則有、青、徐、曹、汴,河北則有滄、瀛、恆、趙,莫不或被飢荒,或遭水旱,兵役轉輸,疾疫死亡,流離分散,十至四五,可謂不安矣。

《資治通鑒》將陳子昂的上疏附於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是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向前推五六年,大致是高宗末年突厥復叛的時候,由於飢荒、災害、戰事等原因,導致劍南、河隴、山東、河北等地已經出現了人口流散達到「十至四五」的局面。

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是高宗的責任,與武則天的關系倒是不大,而且在陳子昂上疏的時候,情況已經有所好轉,如陳子昂所說,「幸得陛下以仁聖之恩,憫其失業,所在邊境有兵戰之役,一切且停,遂使窮困之人,尚得與妻子相見,父兄相保,各復其業,獲以救窮,人心稍安,殆半年矣,天下可謂幸甚」。

可見,在垂拱初年,自高宗末年出現的大規模人口逃亡局面得以暫時的緩解。

但是,這種緩解也僅僅是初步緩解而已,因為就在短短數年之後,陳子昂在「諫雅州討生羌書」(《全唐文》卷212)中提到,「況當今山東飢,關、隴弊,歷歲枯旱,人有流亡」,《資治通鑒》將此事附於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可見,在短短數年之內,山東和關隴地區還是出現了人口逃亡的問題。

當然,此時的人口逃亡問題並不別嚴重,因此陳子昂只是一般性的提出問題,朝廷也並未採取針對性的措施。

2、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至聖歷二年(公元699年)

人口逃亡問題到了這一時期變得愈加嚴重。現將這一時期的相關奏疏列舉如下:

(1)據《唐會要》卷85記載,證聖元年(公元695年),鳳閣舍人李嶠上表:

今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違背軍鎮,或因緣逐糧。苟免歲時,偷避徭役,此等浮衣寓食,積歲淹年,王役不供,簿籍不掛。或出入關防,或往來山澤,非直課調虛蠲,闕於恆賦,亦自誘動愚俗,堪為禍患,不可不深慮也。

此時李嶠不但將人口逃亡作為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提出來,而且還進一步提出了解決辦法:

臣以為宜令御史督察檢校,設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撫之,施權衡以御之,為制限以一之,然後逃亡可還,浮寓可絕。

可見此時人口逃亡已經比較嚴重了。

(2)據《舊唐書》列傳39狄仁傑傳記載,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傑上疏:

方今關東飢饉,蜀、漢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復業,則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不淺。

(3)《全唐文》卷29唐玄宗「置勸農使詔」記載:

當天冊神功之時,北狄西戎作梗。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水旱相仍,逋亡滋甚,自此成弊,於今患之。

《資治通鑒》將此事附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可見,自天冊萬歲元年(亦即證聖元年,公元695年)至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人口逃亡已非常嚴重,並一直拖延到開元年間都未完全解決。

(4)局部角度闡述
這一時期的人口逃亡問題,還有部分人從局部角度也進行了闡述,並提出了具體數據。

據《舊唐書》列傳41張柬之傳記載,張柬之於神功初年(公元697年)上表:

劍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餘戶,見散在彼州,專以掠奪為業。……且姚府總管五十七州,巨猾遊客,不可勝數。

另據《全唐文》卷211陳子昂「上蜀川安危事(三條)」記載,聖歷元年(公元698年)五月十四日,陳子昂上表描述四川部分地區的情況:

今諸州逃走戶有三萬餘,在蓬、渠、果、合、遂等州山林之中,不屬州縣。

3、久視元年(公元700年)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

進入武則天統治後期,人口逃亡問題進一步惡化。

據《舊唐書》列傳38韋嗣立傳記載,韋嗣立上疏:

今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租調既減,國用不足。

韋嗣立該上疏中提到,「國家自永淳已來,二十餘載」,永淳元年是公元682年,後推20年,是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可見已進入武則天統治的後期。

而此時的情況是,天下戶口已經逃亡過半。

這一說法是否有別的證據支撐呢?

《唐代人口問題研究》中提到唐代詩人王梵志的詩《天下浮逃人》有以下2句:

天下浮逃人,不啻多一半。

唐長孺先生在《讀王梵志詩偶得》中考證,該詩作於武則天時期。

另據《全唐文》卷372柳芳「食貨論」記載,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宇文融括戶前夕,戶口的逃亡情況是:

人逃役者,多浮寄於閭里,縣收其名,謂之客戶,雜於居人者,十一二矣。

即浮逃人口占總人口的10%-20%。

注意這已是開元十幾年的事情了,經過了長安三年(公元703年)的大規模括戶和開元初年的休養生息,民眾已開始逐漸安定下來,但即便如此,浮逃人口仍然達到了10%-20%,可見,武則天統治後期的長安年間,人口逃亡過半,恐怕並無過分的誇張。

實際上,人口的大規模逃亡問題,也已經引起了武則天的重視,並開始進行大規模搜括逃戶。

據《新唐書》列傳50蘇瑰傳記載:

時十道使括天下亡戶,初不立籍,人畏搜括,即流入比縣旁州,更相庾蔽。

據唐長孺《關於武則天統治末年的浮逃戶》分析,吐魯番文件中有一份關於逃戶的文件,其中明確提到「括戶采訪使」,而文件日期是長安三年(公元703年)三月。唐長孺先生認為,十道使括天下亡戶,當在長安三年(公元703年)。

綜合以上情況分析,人口逃亡問題,貫穿於武則天統治的整個時期,而且愈演愈烈。

三、武則天時期的人口虛掛問題

上面分析了武則天時期的人口逃亡問題,但是這並不是問題的全部,因為如果朝廷能及時剔除逃亡的人口,那麼,籍面記載的615萬戶就不包括逃亡人口。

那麼實際情況如何呢?

筆者認為,實際情況糟糕的多,武則天時期伴隨著人口逃亡,還存在嚴重的人口虛掛的問題。

(一)以出土文書證明人口虛掛問題

關於人口虛掛問題,凍國棟先生在《關於唐代前期的丁口虛掛——以敦煌吐魯番文書為中心》中進行了詳細分析。現摘錄該文引用的幾段出土文書記載:

1、吐魯番阿斯塔那184號墓出土《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帳後西州柳中縣康安住等戶籍》記載:康安住,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勒道行沒落;弟安定,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金山道沒落;弟安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勒道***。

2、《武周天授三年(公元692年)西州籍》記載:男那你盆,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帳後死;女迦勒,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帳後死。

3、《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沙州敦煌縣效谷鄉籍》記載:夫邯屯屯,聖歷三年(公元700年)帳後死;男長命,聖歷三年(公元700年)帳後死;父師,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帳後死;母汜,聖歷三年(公元700年)帳後死。

通過這些文書殘片,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已死的人口,本應迅速除籍,但最長的居然近30年不曾除籍,據凍國棟先生考證,從目前出土的文書來看,這種現象始於武則天時期,太宗和高宗時期的出土文書中未發現這種現象。

(二)虛掛人口推算

結合武則天時期人口逃亡和人口虛掛的問題,我們大致推測一下武則天時期朝廷實際控制的人口。

1、根據韋嗣立和柳芳的文章推算

上文提到,韋嗣立在上疏中說人口逃亡過半,我們姑且算作50%,柳芳說開元早期人口逃亡10%-20%,折中考慮,按30%計。

當時籍面人口為615萬戶,乘以30%,則有大約180萬戶屬於戶口逃死而籍面不除的情況,扣除這一數字,朝廷實際控制的人口只有大約430萬戶,將此數字與50年前的380萬戶相比,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口增長是比較緩慢的。

2、根據庸調收入驗證

這種推算是否合理呢?筆者通過對當時庸調年收入的情況進行驗證。

(1)太宗貞觀年間情況

先看貞觀早年的庸調收入。

據《舊唐書》列傳20戴胄傳記載,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戴胄上表:

今喪亂已後,戶口凋殘,每歲納租,未實倉稟。隨即出給,才供當年。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戴胄上表:

軍國所須,皆資府庫,布絹所出,歲過百萬。丁既役盡,賦調不減,費用不止,帑藏其虛。

通過以上2條記載,可以看出,在貞觀初年,唐朝每年的庸調收入大約是100萬匹絹,而每年大致是收支平衡,「隨即出給,才供當年」,即每年的財政支出大約也是100萬匹絹。

根據翁俊雄所著《唐初期政區與人口》一書的分析,按貞觀十三年戶口大簿記載,當時全國戶口為300萬戶,1200多萬口,平均每戶約4人。

當然,這些戶口並不都需要納稅,而是區分為課戶和不課戶,至於課戶的比例,可參照天寶年間的比例,據《通典》食貨典記載,「(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四千七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課戶所佔比例約為60%。

據此推算,貞觀十三年,全國課戶約為180萬戶,假設每戶一丁,唐朝當時的租庸調制度規定,每丁每年納絹二丈(《唐代財政史稿》),則180萬丁每年需繳納絹360萬丈,按四丈一匹計算,計絹90萬匹,考慮到課戶不可能每戶只有一丁,因此90萬匹的計算偏於保守,實際上可能會比90萬匹稍多,而這正與上文引用的戴胄的歲收支絹100萬匹的記載基本吻合。

這可以說明,貞觀十三年的這300萬戶人口的統計,是比較准確的,基本不存在人口虛掛的問題。

(2)高宗永徽初年的情況

永徽初年緊承貞觀,因此人口虛掛的問題同樣並不嚴重。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人口380萬戶,按60%計算,課戶約230萬戶,按每戶一丁、每丁每年絹二丈(半匹)推算,每年收絹115萬匹。

(3)武則天末期的情況

據《全唐文》卷236韋嗣立的「請減濫食封邑疏」記載:

臣竊見食封之家,其數甚眾,昨略問戶部,雲用六十餘萬丁。一丁兩匹,即是一百二十萬已上匹。臣頃在太府,知每年庸調絹數,多不過百萬,少則七八十萬已來,比諸封家所入全少。倘有蟲霜旱潦,曾不半在,國家支供,何以取給?

《舊唐書》列傳38記載,「及承慶卒,(嗣立)代為黃門侍郎,轉太府卿」,而《韋承慶墓誌》記載韋承慶卒於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則韋嗣立擔任太府卿大約也在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雖然已進入中宗時期,但是距離武則天統治時期很近,此時的財政情況可以反映武則天統治末期的情況。

那麼當時的財政情況如何呢?

當時每年的庸調絹數僅為70萬至100萬匹,當然,根據韋嗣立後面提到的「若必限丁物送太府,封家但於左藏請受,不得輒自徵催,則必免侵漁,人冀蘇息」,可見當時食實封的家族收取的庸調不經過太府,而是直接徵收,因此,計算人口時,這部分絹數需要加進來。

關於這部分庸調的數量,韋嗣立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出現了計算錯誤,當時調的徵收標準是絹二丈,而不是絹二匹,對此,李錦綉所著《唐代財政史稿》進行了專門辨析,因此,食實封的家族拿走的是120萬丈,即30萬匹,而不是韋嗣立說的120萬匹。兩項合計,每年的庸調絹數約為100萬至130萬匹,我們姑且按最高額130萬匹計算,以每丁每年納絹二丈(半匹)計算,當時朝廷有丁260萬口,據《資治通鑒》記載,神龍元年有戶615萬,口3700萬,每戶有6口,比貞觀十三年的每戶4口增加了50%,如果假設貞觀年間課戶每戶1丁,則武則天末期當為每戶1.5丁,據此推算,當時的課戶僅為約170萬戶,而按照60%的比例推算,當時朝廷控制的實際人口僅僅為280-290萬戶,不到籍面戶口的一半,還達不到貞觀十三年的水平,與上文韋嗣立說的「今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的判斷基本一致。即便仍然按照每戶1丁匡算,則課戶約為260萬戶,按60%推算,朝廷實際控制的全國人口也僅僅為約430萬戶,與上文按照折中的30%逃戶比例推算的數字基本一致。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武則天末期,在籍面615萬戶的背後,唐朝實際控制的人口下降到了什麼程度,進而看到當時人口逃亡嚴重到了什麼程度。而據此,我們也可以認真思考一下,武則天時期的經濟到底是個什麼狀況。

② 中國各個朝代的人口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人口最多

在古代開始,我們國家一直屬於人口大國,而最早人口統計在西漢時期開始,當時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6000萬。而這個數字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因為偏遠的地區都無法確認人口的統計。那麼我國各個朝代的人口數量有多少?我國哪個朝代的人口最多?下面我將為大家整理出這一份數據。

我國各個朝代的人口數量

夏朝人口:約200萬 雖然《帝王世紀》統計: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這實屬誇張,但通過多本史書記載證明,當時夏朝人口月200萬人。

周朝人口:約1000萬 這個數字是西周鼎盛時期的的人口,但是到了東周戰亂,控制人口腔好,各個諸侯國控制掌管。

漢朝人口:400萬-5600萬 為什麼之間起伏較大,因為當時各個諸侯爭雄時期,常年戰亂,西漢初約400多萬人口,西漢末5900多萬人口,但這時爆發了綠林起義導致人口銳減,東漢約2700萬人口,而東漢穩定的人口發展,末期也達到了約5600萬人口。

三國時期人口:800萬人,三國鼎立,各個諸侯爭雄,不得不說三國時期幾乎都是戰亂年代,大多人口喪命戰場。

晉朝人口:約1600萬 晉朝在三國時期結束後不僅僅是因為戰爭的結束發展迅速,一方面還是因為政治體制,選拔人才,世族體制,減輕人民稅收的負擔。

南北朝人口:約1100-2000萬 十六國時期,當時出現羌、氐、匈奴的出現,他們開始和漢族人爭斗,陜西一地的漢族人們大多被驅趕和逃亡。

隋朝人口:約4600萬 《隋書·地理志》記載,隋煬帝大業五年 609年 8,907,546戶 46,019,956人。但是末年大亂,群雄並起,人口急劇銳減。

唐朝人口:約1000萬-5200萬 唐朝是我國古代最繁盛的朝代之一。而多部史書記載的數字不一,有的記載盛唐甚至達到了約9000萬人口。

宋朝人口:約2000萬-4600萬 宋朝初期約2000萬人簡讓口,唐朝末人口銳減是因為唐朝擴大領土遠征戰場。而宋朝鼎盛時期人口約4600萬人口。

清朝人口:約5000萬-4億 清朝的人口劇增,不得不說清 *** 提倡各省因地制宜,採用多種種植方法,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清朝也很少有戰亂,這也讓中國人口成為世界第一的國家。

民國人口:約4億 新中國:(公元1949年)約5.5億 2001年: 約13億。

元朝人口:約6000萬 當時蒙古人滅花剌子模,屠殺撒馬爾罕城約百萬人。元滅金後屠殺上千萬,而大多人口都是 *** 。

明朝人口:約5000萬-8000萬 明朝的人口發展歸根於農業發展, 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國力強弱有直接關系。當時明朝的礦產量也是世界第一。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人口最多?

宋朝時期人口就是超過一億,之後到明朝晚期又達到1億至2億之間,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增為1億5千萬。明末清初,因為流寇擾亂、清兵入塞、入關戰爭與三藩之亂的關系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而飢饉、瘟疫使得中國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史學家葛劍雄認為攔圓局明清之際人口的跌幅估計可達40%,從崇禎元年(1628年)以來平均每年下降19%,至順治末年達到谷底。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清廷平定三藩之亂並 *** ,經過康雍乾盛世獲得長期的休養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清初人口數量未明確,史學家姜濤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人口增長到1億;趙文林推估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超過1億。除了國家安定之外,中國人口有賴占城稻與玉米、花生、馬鈴薯等新興糧食作物的推廣以支撐龐大的糧食需求。到乾隆時期,全國人口正式突破2億,到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猛增到4億。清朝人口的增長一反中國人口過去的波浪式增長型態,呈現斜線上升。十九世紀時,清朝因為太平天國的起事、捻亂與回亂等戰亂損失不少人口;光緒年間又發生不少天災,光緒三年山西、陜西發生旱災,因飢荒與暴亂而死的人達一千萬以上。最後加上海外移民風氣日盛,因此到清朝滅亡時,中國人口維持在4億3千萬多人,與道光年間的人口數差不多。

以上是關於我國各個朝代的人口數量,如你想獲知更多信息,敬請關注!

>

③ 中國歷史各大一統王朝時期的人口與疆域

       何謂「大一統」?即統一華夏的政權。何謂「華夏」?華夏是中國的古稱,同時也是漢民族的別稱。最初是代指周王朝及屬於周「王母弟甥舅」的諸侯國,後來擴大至將九州地區全部包括在內,遂成為神州(即漢地,漢族的民族共同地域) 及漢族的別稱,又稱為「漢地九州」。因此,大一統王朝,必須是統一管轄九州。

       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

兗州:大體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范圍和治所隨歷史多有變更。

青州:大體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地為肥沃白壤。

徐州: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東南部,地為紅色粘土。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

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地域。是漢族原居地區之一。

豫州: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梁州:指陝西、四川盆地、漢中及部分雲貴地區。

雍州:位於今陝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部分、內蒙部分。

因此,中國歷史上,真正能算得上大一統王朝的只有秦朝、西漢、新朝、東漢、西晉、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等十一個。

再來看看各大一統王朝時期的人口與國土情況。

秦朝:人口2500~3000萬,疆域340萬平方公里。(公元前210年數據)

西漢:人口6300萬,疆域609萬平方公里。(元始二年的數據,也就是公元2年)

新朝:人口5000~6000萬,疆域405萬平方公里。(公元10年的數據)

東漢:人口6500萬,疆域580萬平方公里。(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的數據)

西晉:人口3500萬,疆域543萬平方公里。經過三國幾十年的征伐,人口損失將近一半!

隋朝:人口5000萬,疆域467萬平方公里。(公元612年數據)雖然又經歷了一次大分裂,但是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民族經過了一次大融合。

唐朝:人口峰值8000萬(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後據說只有3600萬(統計可能有些問題,不過估計最多5000萬),疆域峰值達到1251萬平方公里。

武周:人口6000萬,疆域1241萬平方公里。武則天時期收復安西四鎮,征服突厥。

元朝:人口9000萬(1341年),疆域1400平方公里。很多人可能覺得怎麼可能?那是因為好多人都把元朝和蒙古帝國搞混了。大唐疆域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總面積達1251萬平方公里。而元朝只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不包括西部的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等四大汗國。

明朝:元末農民起義,連年征戰,人口銳減,朱元璋時期人口6500萬,之後人口開始快速增長,明朝中後期突破1億,萬曆時期首次突破2億!這里要特別提一下甘薯之父陳振龍,福建商人陳振龍於1593年冒死從菲律賓帶回了甘薯(大航海的時候西班牙從美洲引入),從而在國內大面積種植,有效解決了當時糧食不足的問題,從而促進了人口大幅增長,包括清朝人口快速增長都得益於陳振龍。所以,陳振龍可以稱為「明朝袁隆平」)。明朝末年,因為起義、瘟疫等問題,導致人口銳減,據說清軍入關時人口不足2000萬!(這數據肯定不準,但是肯定不到1億的)。明朝疆域峰值達到1100萬平方公里。(1424年)

清朝:清初人口6000萬,康熙時1.6億,乾隆時已至3.115億,嘉慶時為3.831億,光緒時3.1972億,1851年達到4.36億,清末4億多(在民國時一般說四萬萬同胞,也就是四億人口)。清朝疆域峰值1316萬平方公里(1820年)。

以上數據來自互聯網,肯定不準確,僅供參考。但是可以看一個大致趨勢。

④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4)武周時期全國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6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3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0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6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8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23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68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4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