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來有多少人口
① 中國古代各朝代各時期有多少人口呀
我國現存的最古人口統計數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創建人夏禹時的人口記錄。
根據《帝王世紀》,當時的人口為13553923人。
這一數字以後為歷代史書所採用,成為世界各國最古人口數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人口為13714923人。在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加戰亂頻繁,全國人口始終停滯在一千萬左右。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人口發展較快。
西漢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594978人(《漢書》地理志)。
東漢桓帝永壽3年(公元157年)為56486856人(《晉書》地理志)。以後經歷三國分立、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人口頗有減少。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
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
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
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
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
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
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
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
。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②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2)中國五千年來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③ 從古至今一共有多少人存在
看了百家講壇一期節目,武漢大學的趙林說有800億
中國的人口數量,現存最早的一項全國性和分政區戶口統計數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萬,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區性數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實施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民國期間也做過多次人口調查,但直到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才通過科學的普查,獲得了除台灣、港澳地區以外的准確人口數字。
下面根據有限的原始資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對中國人口歷史的發展作一簡單概述。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後期和五代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僅3000萬左右。
北宋時期人口持續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後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僅剩1000餘萬。元統一時實際人口約7000萬。到14世紀中期增加到8500萬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萬。但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已突破2億。但明末的天災人禍和清初的殘酷戰爭,又使人口降幅達40%,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估計已降至1.2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復至1.5億,以後很快破2億大關,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創造了4.3億的新紀錄。太平天國起義和清朝的鎮壓,導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區的巨大損失,人口下降超過1億(最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萬),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為5.8億(不含台灣、港澳)。
中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一直佔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東漢末年處於人口低谷、所佔比例可能略低於10%以外,其餘歷史階段佔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國歷代人口變遷的特點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
1、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2億大關。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於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
5、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於非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漢族以外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
影響中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東部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容納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中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
2、農業生產。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農業生產不是人口增長的唯一原因,但中國人口史上幾次大的突破,都是糧食增產的直接結果。天災、動亂、戰爭等因素可以破壞農業生產,從而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而任何人口奇跡的出現,只能建立在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之上。
3、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士兵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農業生產必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張。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少贍養、撫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在主觀上無不希望鼓勵、促進人口增加,並制定了相應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賦稅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勞役的影響,刑法制度的不公平,這些都影響人口的增長。
5、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一般起著鼓勵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於「後」只指男性後裔,因而對人口增長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習俗、宗族觀念和社會習慣勢力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產方面。
④ 古往今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一共存在過多少人有沒有一百億整個地球呢
現在中國活著的人大約有13億.目前中國的死亡率約為6/1000,也就是說每年要有近800萬人死亡.新中國成立後死亡的中國人應該不會超過4億.清朝人口最多時才4億,按每年死500萬,最多死2億.公元後清朝前中國人口一直在5000萬左右徘徊,死亡率按現在的5倍算每年死150萬,1500年就死了約23億.公元前中國人口一直都在1000萬左右,死亡率按現在10倍算每年死亡60萬,2200年死亡約13億.現在算起來一共有13+4+2+23+13=55億.55離100還有不少距離,應該不到100億.
⑤ 五千年前中國有多少人口
中國人口主要是在夏朝開始迅速提升,制約人口的主要是土地,大禹治水之前,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平原都還是古湖泊,大禹治水後才開始逐漸乾涸變成平原。所以五千年前,中國最多隻有200多萬人口。唐《通典職官》: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黃帝時代的里是250米,每個國只有200人
烏爾拉尼斯估算,公元前5000年世界人口增加到3000萬,我覺得他沒有考慮2萬年前那場最後的冰河期對人類的滅殺效果,畢竟現代人都只是500個女性的後代
我覺得公元前5000年,中國核心區人口因為當時平原都還是內海所以只有200多萬,周邊包括西藏、新疆、蒙古、東北、朝鮮半島、日本、西伯利亞等人口200多萬,中國西南、東南亞、澳大利亞等人口200多萬,北美200多萬,南美200多萬,中亞200多萬、印度200多萬、西亞北非200萬多、歐洲200多萬、南非200多萬,世界人口只有2000多萬
黃帝時一個50夫男丁的酋長就是一個男爵,也就是200多人口
夏朝的影響力略超現代中國的版圖,其打聽到的人口也才1300多萬,但是夏朝實際控制的人口只有洛陽盆地、山西南部、山東西部,長期只能實際統治十分之一的領土,人口135萬吧,後期繁衍到快300萬時,就被商湯滅了。
帝王世紀》:「禹平水土,還為九州,今禹貢是也。是以其時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定墾者九百三十萬六千二十四頃,不定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
所以大禹時的人口普查應該是真的,但是也就只能贊嘆一下,那時候就有這么精準的人口普查了啊,其實是那時候的人老實,問什麼都如實回答,到了西漢中期,大地主出現後,官方人口和科學家分析的人口,就開始有差距了。
夏朝,大概現在一個小縣的面積,只有1500人的一個部落,採用貢法種田,和種樹差不多,挖坑埋種子,很原始的方法,但比建國時少數民族區的拋撒種子的方法要進步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