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文化雛形形成多少年

中國文化雛形形成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3-08-10 16:30:12

Ⅰ 中國的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孕育發生到雄壯強大,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日臻豐富的歷程,也是人不斷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進高峰的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一)基本特徵:蒙昧時代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主要情況
1.中國人種及文化獨立起源。大量考古發現有力駁斥了中國人種西來、南來、東來諸說這類論斷。我國境內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的考古遺址表明,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居民間,體質上存在明顯的承續、發展的人種學序列,基本上是在一個大的人種(蒙古人種)主幹下發生和發展的,還未發現西方人種的參入,中國人種西來說和中國文明西源論缺乏人類學依據。也就是說,中國石器時代文化是在相對單一的人種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對以後中國文化持續穩定的獨立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2.農業起源的中心奠定了農業文化的基石。經歷了一百多萬年的採集和漁獵活動,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積累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大約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了農業栽培和家畜馴養。中國無疑是世界農業起源的中心之一,灶肆包括稻作和旱作在內的豐富多彩的農業生產方式,奠定了有別於游牧方式的農耕文化的基石,由此決定了後來中國文化的許多實質性特點。
3.中國文化的多元發生。中國前文明期時期的文化遺址數量極多、分布極廣,恰似「滿天星斗」,它預示著中國文明的多元發生,然而其主體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南北不遠的范圍內,這與文獻傳說大致相符,華夏(河洛)、東夷(海岱)和苗蠻(江漢)三大先民集團,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就得到了部分的證明。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一)基本特徵:文明奠基,元典創制
像世界其他地區獨自生成的文明系統一樣,此一階段已經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構架,後來影響中國文化乃至整個東亞文化達兩千多奶奶隱睜轎許多特徵在此階段已初步顯現。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二)主要情況
1.文明初興。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在我國范圍內普遍出現了文字、青銅器、宮殿、祭壇等,中國文化開始進入文明階段早核,這與文獻所載古史系統中的夏代相當,目前在豫西、晉西南進行的考古發掘正在揭開童年時期(夏代)中國早期文明的面紗。
2.青銅文化獨具特色。中國青銅時代的諸特點,如銅錫合金、塊范鑄法、有特徵性的器物類型及其組合,這些都與西方文明有所不同,尤其重要的是,中國青銅器優先用作禮器,以象徵王權和等級秩序,其次用作兵器,以投入戰爭維護政權,而不像其他文明中那樣主要用做生產工具。
3.天、地、人三大祭祀發達。尤其是祖先崇拜特別發達,這與早成的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互為因果,並孕育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特徵,如慎終追遠、重史立言等。
4.中國文化第一次轉折。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轉折時期。私有經濟迅速發展,世卿世祿的世襲社會向俸祿制的官僚社會過渡,宗法封建制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私門」,「士」階層興起,一元文化離析,多元文化發展,諸子並存,百家爭鳴,學術枝櫱,各門學科逐漸走上獨立分化之路,,如文學、藝術、史學、哲學、醫學、數學、農藝、軍事學、天文學等,各領域都吸收然後揚棄了宗周的文化體系,與社會變革的新時代相表裡,達到空前繁榮的水平。這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元典時代」)。
5.元典創制。這一時期形成的《詩》、《書》、《禮》、《易》、《春秋》及《論語》、《墨子》、《莊子》、《老子》、《孟子》等中華元典,系統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中堅理念。人文精神、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論、憂患意識等,以及陰陽、道器、有無、理氣等范疇,在諸子辯難、百家爭鳴中已張揚開來,為後世中國文化的觀念層面垂範作則,建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三、定型期:秦漢
(一)基本特徵:大一統的帝國模式和文化模式基本定型
從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後220年的這四個多世紀,是一個連續的文化過程。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建立,漢民族在政治、軍事以及所有的內外事務上都表現出強勁態勢,民族的文化原創力得到輝煌的迸發,並顯示出帝國文化的外拓氣象。這是「古代帝國的完成期」、「古代中國文化的總歸結時代」,它完成了對先秦多元文化的一統整合。
(二)主要情況
1.中國文化的很多基本面貌固定下來。如度量衡的統一、文字的釐定,以及教育模式、戶籍控制、官吏考試方式和經學、史學體系的格局大定,形成中國獨具的特色,並在帝國內部有效實施。漢族的形成也在此一時期,漢語、漢字、漢方等沿用至今的文化成果,都在秦漢時代基本定格。
2.儒家文化開始在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在經過秦朝至漢朝前期百餘年的探索、調適與磨合之後,大一統帝國的集權體制終於找到了一種與之相契合的意識形態,那就是發端於元典時代而又汲納了道、法諸家的儒家文化。在漢代統治集團倡導的「獨尊」氛圍下,儒家文化被經學化和官學化,「經學」成為至尊之學,兩千年來規范著全民的視聽言動。而在統治集團的實際運作中,卻儒法兼采、王霸並用,這也成為後代專制集權統治的一般方略;士大夫間流行儒道互補的生活哲學,下層社會則輔之以潛行著的種種民間宗教。
3.中央集權政體、皇權更替、朝代循環的基本模式形成並固定下來。這一模式對後來兩千年的改朝換代和文化傳承影響甚巨。這種模式是,在一個朝代內部,帝王按嚴格的宗法制度世襲轉讓;但當一個王朝腐朽不堪維系,則有雄強者借勢取而代之,出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皇帝輪流做」的局面。農民戰爭或豪強奪權導致的改朝換代反復重演。正因為帝王世襲並不絕對可靠,於是統治者更加重視王權的神化和聖化,後代的專職理論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改朝換代並沒有引起文化中絕,盡管後繼朝代「改正朔,易服色「,但總是自覺認同前代並實現文化接力,秦漢之際、兩漢之際是如此,後來歷代也是不是如此。
秦漢時期中國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統,中原農耕文明在與周邊游牧文明的沖突交融中,逐漸贏得強有力的控制地位。秦漢文化足以與南亞的孔雀王朝文化、歐洲的羅馬文化相媲美,成為亞歐大陸並峙的三大帝國文化。秦漢時期,既可以視為中國史前文化及元典時代之後的一個大完結、大整合,又可以視為後來的帝國文化乃至中國本土文化奠定模式的獨立階段,這四百多年自成循環,有始有終。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一)基本特徵:胡漢文化、中印文化大融合
這一階段,中國文化開始大范圍地與東亞、西亞、南亞文化進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亞洲之中國」的道路。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二)主要情況
1.中國文化的第二次轉折。魏晉以降中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方面都為之一變,呈現出有別於秦漢的時代特徵。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崩潰,門閥制度和貴族政治成為此後幾百年間一大特徵。庄園經濟和貴族政治導致的割據性,使朝廷對上下文化干預弱化。文化由社會轉向個人,由外部轉向內部,對個人生命意義和心性情理的探求,給此後幾百年見玄學和佛學的高漲留下了充分的空間。經學和名教衰頹,是魏晉以來文化轉折的一大標志。「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輕賤唐虞而笑大禹」成為魏晉至唐代中葉的文化主潮。儒學陷入困境,其後發家和名家雖曾一度受到重視,但最終代之而起的卻是「玄風獨振」,佛學興盛。玄學的發達,可以視為兩漢思想禁錮以來的一大解放,是個人主義的復歸;儒家思想「獨尊」局面被打破後,儒、玄、釋、道多元文化,共存共融,形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後又一度的思想學術大繁榮。
2.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整合是這六百年間文化的一大主題。有別於秦漢的是,這一時期,華夏農耕文化的同化力有所減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壓迫曾經造成「五胡亂華」、南北分治的局面;但游牧文化無疑又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復壯和補強作用,繼秦漢之後,隋唐成為又一帝國文化高峰,不能不說得益於充滿陽剛精神的北方民族「胡氣」的熏染,物質上如此,精神上也是如此。
3.來自南亞次大陸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互關系是這六百年間的又一主題。 佛教傳入之初,也曾經與儒、道等文化體系相沖突,但終於與中國的倫理規范、實用理性、崇拜模式、政治需求等等相妥協、相融合;經過排佛、滅佛、佞佛、援佛等過程,佛教逐漸實現了中國本土化,並深刻影響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尤其是隋唐時期,佛學宗派林立,禪聲繚繞,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奇峰異巒。如果按照通行的說法將中國學術史分作七段(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朴學、近代新學),那麼其中三段(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是直接因為佛教影響而形成學術大勢的,而其中的二段(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就在這一時期,後來的宋明理學也潛伏於此。
4.中國文化中心開始向東向南轉移。這一過程大規模展開與東晉南渡,至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基本移至南方,所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什九」,但文化中心的南移還沒有最後實現,這六百年間正好是南移過程中的過渡和調適期。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一)基本特徵:近古文化定型
公元9世紀的中國,繼春秋戰國之際和漢魏之際以後,發生了又一次社會變革和文化轉型,它同時還引起東亞文化圈內朝鮮、日本等地文化也相繼發生變革。有不少日本學者和歐美學者,將此次轉折看作是中世紀(或稱「中世」)向「近世」的轉型。中國學者陳演恪則認為:「唐代之史可分作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二)主要情況
1. 地主——自耕農經濟和文官政治相互結合。唐代中葉以降,領主庄園經濟破產,地主——自耕農經濟定型;賦稅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制為開端,以後宋明幾帶的賦稅改革,越來越明確地把朝廷對平民的直接經濟關系確定下來。政治上亦是如此,科舉制度實行以後。門閥貴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從地主和自耕農中考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此種地主——自耕農經濟和文官政治的特色,與封建時代的西歐、日本大相區別。
文官政治形成
2.市井文化勃興。唐宋以來,實物經濟式微,貨幣(包括紙幣)大量流通;城市由單純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演變為經濟和文化的集散地(這種功能的變化被有的學者謂之「城市革命」)。隨著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市井文化趨於活躍,反映市民生活及其情趣的小說、戲曲,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另創一格。如果說,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構成中國文學主流脈絡,那麼中唐以後其俗的一脈(如戲曲、小說等)便由潛漸顯。
3.儒學復興。醞釀於唐中葉,在宋明得以張大的理學,一定意義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復歸,尤其是陽明心學已初具道德個人主義的內涵;宋學的懷疑精神和清代考據朴學的實證精神,也已觸及到實證科學的底蘊;另外,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為一體,形成所謂士大夫階層,他們的審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觀念主導了全社會的價值規范,對其後乃至今天的精神生活仍有影響。
4.民族文化的氣質從漢唐的雄強外拓轉向宋明的精緻內斂。唐以後,在日益強化的君主集權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實行文武分離、右文抑武之策,雖然防止了武人割據和篡權,卻導致國防劣勢,也使民族文化的氣質和國民性格發生變化。而與此同時,中國周邊民族卻日漸崛起,走向與華夏本土文化相抗衡的道路。盡管最終都沿襲、傳承了中原農耕文化,但是後進民族的一再軍事征服所造成的破壞,無疑也阻礙了中國文化原發式近代轉型的可能。
唐中葉以降的文化轉折,決定了一千年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大體走向。故爾有識者多重視兩宋文化,如嚴復說「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而對西方文化來說,「最近幾個世紀西方所接觸的那個近代中國的大部分特徵,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總之,這一階段構築西方資本主義侵入之前中國的文化背景,也是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基礎和出發點。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一)基本特徵:中西文化交匯,中國文化走向近現代化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但這一過程也賦予了中國文化新的發展際遇,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二)主要情況
1.早期啟蒙思潮。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更加活躍,出現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在觀念意識層面,明清之際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唐甄等一批先進人士非君崇「公」,高倡「民本」,開近代啟蒙主義之先河。
2.西學東漸。此間,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土,揭開了西學東漸的序幕,這是繼否叫東傳之後中國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的又一次大交匯。滿洲人入住中原建立清王朝,其初期並未中斷西學東漸,但雍正以後則大體使中西文化交流停頓下來。直到鴉片戰爭後,才開始又一輪西學東漸的歷程。
3.朴學興起。清朝前中期,基本沿襲宋明以降的文化路徑,只是考據朴學的實證精神得到空前發展,對兩漢以來經學的神聖性起著「解構」作用。
4.內力、外力共同作用推動文化的現代轉型。清代晚期以降的現代轉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西方影響與中國文化的固有因素彼此激盪、相互作用和產物。曾經頗有影響的「沖擊——反映」模式,充分肯認了西方現代文化的輸入對於中國現代轉型的作用,以及中國固有傳統對現代轉型的阻力。但僅僅認識到這一側面時不夠的,還應該看到,在民族危亡和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面前,中國文化自元典時代就深蘊其中的憂患意識、變易觀念、華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傳統,通過現代詮釋獲得了新的生命,轉換為近代救亡意識、「變法——自強」思潮、革命觀念以及近代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等等,推助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至於自宋明以來隱而未彰的原發性近代文化因子,更被納入到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動因系統之中。如果對此估計不足,必將導致對中國近一百餘年來現代化進程的片面理解。
5.兩廣、江浙成為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由於現代西方文化從東南沿海登陸,所以兩廣、江浙成為一個多世紀以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閩粵等地以及宋明以來就已成為文化中心的江浙等地,在這一階段不僅是經濟的重心而且是新文化的重心,其文化能量不斷地向內地輻射、推進。此種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的文虎啊傳播路向,與兩宋以前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南的文化傳播路向恰成相反之勢。而兩湖地區則成為古與今、中與西相互交會的要沖地帶,所以際會風雲,人問薈萃。這些都構成中國近現代富於特色的文化景觀。
6.文化變革劇烈空前。20世紀以來的文化變革,無論在深度、廣度還是在劇烈程度上,都比中國文化史上的前兩次轉折(春秋戰國之際和唐宋之際)有過之而無不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新舊決裂,可以看作詩對明清之際以來啟蒙思潮的一個完結,對中國文虎啊傳統有所釐清。此後,中國經歷了對歐美模式和蘇俄模式的學習、選擇與揚棄。尤其是70年代末以來,在世界信息化、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氛圍中,中國正在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上經歷著變革,從而把清中葉以來百餘年間起伏跌宕的文化轉型推向高潮。這種轉型的激變性和復雜性,為古今中外所罕見,它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此一過程自19世紀中葉已經開始,時下正在贏得加速度),這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基本內容;二是從國家統制式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化,這種經濟體制的改軌與上述經濟形態變化同時並進,正是現代轉型的「中國特色」所在;三是從工業文明向後工業文明轉化,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的這一轉變所誘發的種種問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也呈現於尚在現代化過程之中的當代中國面前,如信仰危機、生態危機、能源枯竭、文明沖突等等。當下日益深化的現代轉型對傳統文化的激盪、挑戰和提供的發展機遇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文化史正在揭開蔚為壯觀的新場景。

思考題:
1.「百家爭鳴」是在怎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2.如何評價秦漢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
3.隋唐文化多元化的原因是什麼?
4.如何理解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整合?
5.中外文化的二次大交匯的特點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Ⅱ 古代中國文明的產生時間公元前多少年的,快說

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中國古代文明的起點。
做作業的話,歷史書上應該是以這個為答案的。
最早的人類大概在350萬年前,中國最早的直立猿人生活在50萬年前.除去神話傳說,華夏文明的起點在部落首領軒轅黃帝身上,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他統一部族,發展文化,制定規章政策,可以說是國的雛形.而從國家的定義上講,第一個確切存在的治理社會的權力機構,是夏朝,創始人夏禹,起始於公元前2070年.所以,古中國文明的起點是黃帝(公元前2697年),古中國的起點是夏朝(公元前2070年)

Ⅲ 文化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那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文化特徵分別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4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文化特徵分別是: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裂慧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4.老子像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絡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相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相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文化特徵分別是什麼
你是不是交大理工的? 我也要這個答案了。。。有人答了記得跟我說一聲。。。

中肆攔答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分為四個大的時期(四大階段):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
1.時間:原始社會時期:從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國文化已有200萬年的歷史。
大約在距今7000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制陶、石器的磨製與鑽孔,是新石器時代三大文明成就。
2.原始藝術與原始宗教:
原始藝術主要有:模仿勞動動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繪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雛形期
1.時間:夏、商、周時期,具體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約1800多年)。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
2.各代文化特徵
夏文化特徵:尚忠。
從鯀、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盡職守,英勇無畏,實干苦幹,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氣質。
商文化特徵:宗教色彩很濃,可稱之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徵:
(1)以神為本的文化逐漸向以人為本的文化過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農耕文化取向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的總特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衡跡文化的「軸心時代」,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荀子是最傑出的思想家。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定型期
總特徵:制度化、模式化、程式化。
又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發展期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時期:
① 開拓、進取、創新是秦漢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② 思想文化統一。最重大的文化活動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
① 社會雖動盪,但文化多元,生動活潑,是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基本特徵。
② 興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學。玄學由老莊哲學發展而來,著眼點在於思考個體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崇尚精神自由。這影響了中國文人的生活情趣。
③ 佛教與道教勃興,發展到隋唐時期,與儒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成熟期 (隋、唐——南宋)
隋唐時期:
① 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隆盛時代,氣度恢巨集、史詩般壯麗。有一種「有容乃大」的氣派。作為一種文化型別,「唐型文化」的特點是:開放、外傾、色調熱烈。
② 唐代是詩歌與書法的黃金時代,也是繪畫的極盛時期。在清代所編的《全唐詩》中,收唐詩48900首,詩人2300多位。
③ 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事是中日文化交流。
宋朝時期(北宋、南宋):
① 作為一種文化型別,「宋型文化」的特徵是內省、封閉、精緻、色調淡雅。
②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標志是理學的建構。
③ 市民文化(市井文化)勃興。話本、說唱文學應運而生,在一些大城市,出現了瓦舍勾蘭,「瓦舍」是固定的游藝場所,「勾欄」是瓦舍中劃出的專供演出的地方,上演傀儡戲、參軍戲等戲劇。
④ 宋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十分突出,指南針、印刷術與火葯的改進與運用,是宋代科技最為突出的成果。
(三)衰落期 (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元明時期至清朝中期,中國傳統文化走向衰落,暮氣沉沉,又孕育新生。
元朝文化的基本特點:
1.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既沖突又融匯。
2.中外文化交流規模盛大。
明朝至清朝1840年前的文化特點:
1.文化專制空前嚴厲
朱元璋規定科舉考試一律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准答案。乾隆帝借編纂《四庫全書》之機,開展禁書運動,長達19年,共禁毀書籍3100多種,15萬1千多部,銷毀書版8萬塊以上。大興文字獄。
2.封建政府主持編纂了四部大型的圖書
《永樂大典》,是類書,收入各類著作七八千種,正文22877卷,篇幅總計3.7億字,被公認為世界最早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可惜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被焚毀、被劫走。1960年,中華書局多方蒐集,影印出版730卷。
《古今圖書整合》,修於康熙、雍正時,是類書,篇幅約1.6億字,是我國現存類書中規模最大、用途最廣、體例最完善的一種。
《四庫全書》,是叢書,成於乾隆時,收書3503種,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頁數最多的叢書。《四庫全書》抄有7部,今存4部,藏於北京、甘肅、台北,另有杭州的殘本。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收字字數最多的字典,收字47035個。
3.明末清初,出現了早期啟蒙思潮。
多少具有市民的反叛意識,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黃宗羲將批判的鋒芒直指專制君主。
4.明末清初,西學東漸。
以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為代表,西方人帶來了近代的世界觀念與自然科技成就。但到雍正年間,傳教士被逐出國門,西學東漸幾近中斷。
5.中國小說發展到明清臻於極盛,出現了四大名著。
四、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期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期。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總特點是新舊雜陳,外來的西方近代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既沖突又交融,兩種文化展開較量,「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舊的」,但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變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中國傳統文化論爭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春秋時期是文化的勃興期。這個時期,文化開始呈現出自己鮮明的特點,表現在各個方面。從社會形態上看,農奴制布滿了各個縣邑,奴隸制相反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於夷夏之間,實行撫夷屬夏的國策。對於所滅之國,作法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而不以俘掠奴隸為好。從官制上看,楚官多稱尹,從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從行政建制上,,後為各國效仿;在兵制上,稱謂、建制也與中原多異。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經充分昭示了文化的個性與氣魄,文化也由此成熟起來。
戰國時期是文化的鼎盛期。此時,銅器生產登峰造極,鐵器普遍推廣,絲織刺綉興旺發達,漆器木器應運而生,城市建設欣欣向榮,物質文化可算是達到了頂點。與勃興期明顯不同的是,鼎盛期的精神文化大放異彩,給予後世巨大的啟迪,從哲學到文學,從字畫到樂舞,無不獨風騷,彪炳千秋,更為主要的是,政治社會體制、民族文化心理,日常生活方式等趨於成熟定型,使楚文化真正成了獨特的"這一個",千百年來為人們津津樂道。
秦漢之際為文化的轉變期。秦國滅掉了楚國,並排斥文化,使文化遭受重大打擊。但文化的精神因素方面遠比物質因素方面根深蒂固,,使文化有復甦之勢,但離開了物質文化根基的楚文化終究是不可能沿著自己的道路發展下去了。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一樣,成為新的漢文化的組成部分。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進,共同創造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經歷了那幾階段?
開始階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商、周)
發展階段:小篆、隸書、草書 (秦漢、三國)
成熟階段:楷書、行書(兩晉南北朝、隋唐)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中國傳統文化分為哪幾個階段
各家分法不同,但統一的認為秦之前算一個階段,稱為先秦文化。
秦以後一般認為漢唐為一個階段,宋為一個階段;元、明、清各為一個階段。
我倒認為,秦以後,各朝代文化都不同,不能歸納統一,只能是一個朝代一個文化階段,期間必然聯絡不多,甚至有的地方都是一個斷代。

西方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那幾個階段
你這個西方太籠統了。特指歐洲嗎?其實中東也算西方的
歐洲的話,大致分為六個文明階段
歐洲文明的源頭希臘文明
希臘文明的繼承者與傳播者羅馬文明
中世紀基督教文明
文藝復興時代的文明
啟蒙時代的文明
工業文明
文化不等於文明,只是文明中的組成一環,而且呈分散化,每個民族,地區都有自己典型的傳統文化,沒法詳細列出。

人類的出現經歷了那幾個階段?各個階段的特徵是什麼?
《聖經》的說法是宗教上的語言 ,不是事實。 人類是由動物界分化出類的,在分類學上,人(Homo sapiens)屬於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科。 大約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猿,以後在由臘瑪古猿演化成2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進一步再發展為現代人類。關於人類的發展過程,一般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製造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徵,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產生,已進入母系社會。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並分布到世界各地。

人類的認知經歷了那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什麼?
皮亞傑(瑞士)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1、獲得了客體永久性 所謂客體永久性是指兒童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即當某一客體從兒童視野中消失時,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聯絡
前運算階段(2~7歲)
皮亞傑把前運算階段又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2~7歲)和直覺思維階段(4~7歲)。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早期的訊號功能 :表象符號--延遲模仿與語言符號
2、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指兒童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的傾向。(皮亞傑的三山試驗)
3、思維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不能進行抽象運算思維4、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兒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們見到的行為,不能回想起事物變化前的樣子。
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1、獲得了守恆性,思維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現是守恆獲得的標志,也是具體運算階段出現的標志。兒童能反向思考它們見到的變化並進行前後比較,思考這種變化如何發生的。守恆是指個體能認識到物體固有的屬性不隨其外在形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特性。兒童最先掌握的是數目守恆,年齡一般在6~7歲,接著是物質守恆,在7~8歲之間出現,而幾何重量守恆和長度守恆在9~10歲左右,而體積守恆一般要11~12歲以後。
2、群體結構的形成 群體結構是一種分類系統,主要包括類群集運算和系列化群集運算。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分類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在解決兩類范疇相結合的復合群集的分類任務上,具體運算期與前期運算期的兒童不同,他們能夠根據物體各種特性結合的復雜規則進行分類。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雖然已實現了許多運算的群集,但是,兒童這時進行的運算仍需具體事物的支援,對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從沒發生過的事情還不能進行思考。
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上面曾經談到,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只能利用具體的事物、物體或過程來進行思維或運算,不能利用語言、文字陳述的事物和過程為基礎來運算。例如愛迪絲、蘇珊和莉莉頭發誰黑的問題,具體運算階段不能根據文字敘述來進行判斷。而當兒童智力進入形式運算階段,思維不必從具體事物和過程開始,可以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想像和思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故兒童可以不很困難地答出蘇珊的頭發黑而不必藉助於娃娃的具體形象。這種擺脫了具體事物束縛,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運算就叫做形式運算。

西方傳統文化經歷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BC800~BC166)的古希臘文明為歐洲文明開創了先驅
第二階段:(公元前8世紀~13世紀末)古羅馬文明的崛起與衰落 還有不得不提到的基督教傳播
第三階段:(14世紀)的文藝復興,使得歐洲人重新認識了古希臘
第四階段:(19世紀)美國崛起,美國讓新拉丁文明重新成了新的歐洲文明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5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2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1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691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5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7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11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5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35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