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有多少人口
㈠ 安徽省各市人口有多少
合肥市總面積7047.01平方公里,轄長豐縣、肥東縣、肥西縣和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1萬人。 亳州市面積8522.58平方公里,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10萬人。 淮北市總面積2725平方公里,下轄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5萬人。 宿州市總面積9787平方公里,轄碭山、蕭縣、靈璧、泗縣和墉橋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69萬人。 阜陽市總面積9775平方公里,轄界首市和太和、臨泉、阜南、潁上四縣及潁州、潁東、潁泉三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36萬人。 蚌埠總面積5917平方公里,現轄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四區和懷遠、固鎮、五河三縣,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1萬人。 淮南全市總面積2121平方公里,市轄田家庵、大通、謝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區和鳳台縣以及毛集綜合實驗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9萬人。 滁州市總面積13987平方公里,下轄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鳳陽縣、全椒縣、來安縣、定遠縣,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11萬人。 六安市總面積17976平方公里,下轄舒城、霍山、金寨、霍邱、壽縣五縣及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葉集試驗區和金安、裕安兩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09萬人。 巢湖市現轄無為、廬江、和縣、含山、居巢四縣一區,總面積9423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12萬人。 蕪湖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現下轄三縣(蕪湖、繁昌、南陵),四區(鏡湖區、鳩江區、弋江區、三山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6萬人。 馬鞍山市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現轄當塗縣、花山區、雨山區、金家莊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7萬人。 安慶市轄區面積1.54萬平方公里,現轄一市七縣三區,即桐城市,懷寧、樅陽、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七個縣和迎江、大觀、宜秀三個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59萬人。 池州市總面積8272平方公里,現轄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青陽縣和九華山風景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3萬人。 銅陵市面積1113平方公里,轄銅陵縣、銅官山區、獅子山區、郊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2萬人。 宣城轄宣州、郎溪、廣德、寧國、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市一區,全市面積12340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8萬人。 黃山市總面積9807平方公里,轄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和黃山風景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0萬人。
㈡ 安徽省56縣各縣人口是多少
六普數據
省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 縣級行政區 常住人口數
安徽省 合肥市 長豐縣 629535
安徽省 合肥市 肥東縣 861960
安徽省 合肥市 肥西縣 858895
安徽省 蕪湖市 蕪湖縣 294039
安徽省 蕪湖市 繁昌縣 257764
安徽省 蕪湖市 南陵縣 404278
安徽省 蚌埠市 懷遠縣 1028066
安徽省 蚌埠市 五河縣 621973
安徽省 蚌埠市 固鎮縣 541644
安徽省 馬鞍山市 當塗縣 624771
安徽省 淮北市 濉溪縣 1000955
安徽省 銅陵市 銅陵縣 249595
安徽省 安慶市 懷寧縣 593000
安徽省 安慶市 樅陽縣 839000
安徽省 安慶市 潛山縣 500000
安徽省 安慶市 太湖縣 515000
安徽省 安慶市 宿松縣 571000
安徽省 安慶市 望江縣 527000
安徽省 安慶市 岳西縣 322000
安徽省 安慶市 桐城市 664000
安徽省 黃山市 歙縣 409300
安徽省 黃山市 休寧縣 250500
安徽省 黃山市 黟縣 80700
安徽省 黃山市 祁門縣 157800
安徽省 滁州市 來安縣 432021
安徽省 滁州市 全椒縣 383885
安徽省 滁州市 定遠縣 779174
安徽省 滁州市 鳳陽縣 644895
安徽省 滁州市 天長市 602840
安徽省 滁州市 明光市 532732
安徽省 阜陽市 臨泉縣 1543218
安徽省 阜陽市 太和縣 1361145
安徽省 阜陽市 阜南縣 1168117
安徽省 阜陽市 潁上縣 1196535
安徽省 阜陽市 界首市 561956
安徽省 宿州市 碭山縣 800408
安徽省 宿州市 蕭縣 1130916
安徽省 宿州市 靈璧縣 975308
安徽省 宿州市 泗縣 79865
安徽省 巢湖市 廬江縣 974000
安徽省 巢湖市 無為縣 1180069
安徽省 巢湖市 含山縣 376000
安徽省 巢湖市 和縣 562000
安徽省 六安市 壽縣 1008116
安徽省 六安市 霍邱縣 1246129
安徽省 六安市 舒城縣 749273
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514456
安徽省 六安市 霍山縣 315144
安徽省 亳州市 渦陽縣 1212054
安徽省 亳州市 蒙城縣 1062080
安徽省 亳州市 利辛縣 1167087
安徽省 池州市 貴池區 587170
安徽省 池州市 東至縣 468280
安徽省 池州市 石台縣 92238
安徽省 池州市 青陽縣 230618
安徽省 宣城市 郎溪縣 320600
安徽省 宣城市 廣德縣 487200
安徽省 宣城市 涇縣 299555
安徽省 宣城市 績溪縣 156100
安徽省 宣城市 旌德縣 120000
安徽省 宣城市 寧國市 376900
㈢ 宣城有多少人口
宣城市人口:
人口數量無法確定,但大約是:279.8萬人(2014年)
因為宣城市小城市,所以人口不會太多;
參考文獻:
2015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9.9萬人,常住人口259.2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41‰,死亡率6.43‰,自然增長率2.98‰,城鎮化率50.64%,比上年提高1.32個百分點
市境少數民族人口不多成分多,主要有畲、回、滿、苗、壯、布依、蒙古、藏族、維吾爾族、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傣族、黎族、高山族、水族、京族、傈僳族、仫老族等45個少數民族,成分人口1.2萬餘人,約占總人口千分之五。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彝族、回族、畲族、壯族。
全市轄有寧國市雲梯畲族鄉和宣州區沈村鎮胡村回族村2個民族鄉村。少數民族1064人,佔0.15%,境內少數民族有16個,較1964年的少數民族增加了8個458人,其增加原因主要是婚嫁、工作調動和自然增殖。
1982年,少數民族人口及分布情況:蒙古族30人,分布於城關、團山、夏渡、雙橋、水陽、楊泗;回族924人,分布於城關、水東、水陽、金壩、丁店、嶧山、洪林、高橋、楊柳、沈村、衛東、雁翅、黃渡、溪口;藏族2人,分布於夏渡、水陽;苗族19人,分布於城關、水東、雙橋、南湖;彝族13人,分布於城關、狸橋、南湖;維吾爾族2人,分布於新田;壯族21人,分布於城關、敬亭、金壩、夏渡、楊林、文昌、寒亭;布依族12人,均在城關;朝鮮族3人,均在城關;滿族16人,分布於城關、裘公;侗族14人,分布於城關、團山;瑤族1人,在城關;傣族1人,在城關;黎族4人,均在城關;畲族1人,在城關;高山族1人。
其他未識別的民族1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2人,皆居於城關。
㈣ 請問安徽省宣城市有多少人口
宣城市轄宣州區、郎溪、廣德、寧國、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市一區,全市面積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人。
宣城市東鄰江浙,西連九華,南倚黃山,北通長江,是安徽的東南門戶。宣城是上海和南京經濟區以及長江經濟帶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連接浦東開發與皖江開發的陸上紐帶。這里公路四通八達,青弋江,水陽江與長江相接,皖贛鐵路復線和宣杭鐵路,318國道,205國道貫穿全境。
㈤ 績溪縣有幾個鎮
績溪縣轄:7個鎮:華陽鎮、臨溪鎮、長安鎮、上庄鎮、揚溪鎮、伏嶺鎮、金沙鎮4個鄉:瀛洲鄉、板橋頭鄉、家朋鄉、荊州鄉。
績溪縣,安徽省宣城市轄縣,位於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區東部;地處黃山山脈和西天目山山脈結合帶,長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分水嶺,東與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交界,北與寧國市、旌德縣毗連,西與旌德縣、黃山市黃山區、歙縣接壤,南與歙縣相鄰;轄8個鎮、3個鄉,總面積1126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績溪縣常住人口為138784人。
績溪漢代稱華陽鎮,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設良(梁)安縣,唐朝永泰二年(766年),置績溪縣。績溪是古新安、古歙州、古徽州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至宋代屬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因績溪有「徽嶺、徽溪、大徽村」,改「歙州為徽州」 ( 「徽,善也」《爾雅·釋詁》,「績、功也」《爾雅》)。1949年4月30日,績溪縣解放,改屬徽州專區,1988年1月,劃入宣城地區,2001年1月,屬宣城市。
2020年,績溪縣地區生產總值88.3億元,同比增長3.0%,第一產業增加值14.3億元,同比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39.5億元,同比增長5.3%;第三產業增加值34.5億元,同比增長0.4%。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5.14:45.52:39.44調整到16.2:44.78:39.02。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績溪縣
㈥ 關於績溪
自然景觀推薦你去障山大峽谷,風景不錯,門票是38,人文方面的推薦你去龍川胡氏宗祠,門票氏58,這兩地方一天的時間就可以玩好了,如果你時間還有的多的話,可以去績溪中學門口的胡雪岩紀念館看看,還有三雕博物館,這些景點都在縣城裡,比較好。如果你想體驗下盤山公路的話,建議你去荊州的小九華,那裡風景不錯,而且做車從盤山公路繞進去,只是離縣城有2個半小時的路程! 績溪的小吃也不錯,你來績溪,可千萬別忘了吃我們這的燒餅、冬瓜包還有山核桃啊,呵呵,希望我這個績溪人能幫到你!
㈦ 安微省黃山市績湲縣臨溪鎮有多少人口./
人 口
19277人
臨溪鎮位於安徽省績溪縣,是古徽州的名鎮之一,歷史上曾是著名的水陸碼頭、商品的集散轉銷口岸。臨溪鎮屬低山丘陵區,地處黃山支脈和天目山支脈的結合部。
㈧ 績溪縣行政村數量和自然村數量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嘩、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後,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跡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須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區劃人口
經過2001-2003年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以後,全市由17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67鎮、103鄉、6個辦事處)調整為現在的1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有61個鎮、44個鄉、10個街道辦事處。2006年4月11日、12日,寧國市所轄天湖鎮改設天湖街道辦事處,並委託宣州區代為管理,同時撤銷汪溪鎮設立汪溪街道辦事處;28日設立竹峰街道辦事處。
宣州區(14鎮、5鄉、7辦事處)
水陽鎮、狸橋鎮、楊柳鎮、孫埠鎮、洪村鎮、沈村鎮、向陽鎮、溪口鎮、周王鎮、古泉鎮、水東鎮、新田鎮、
文昌鎮、寒亭鎮;黃渡鄉、養賢鄉、五星鄉、朱橋鄉、金壩鄉;雙橋辦、鰲峰辦、西林辦、澄江辦、濟川辦、
飛彩辦、敬亭山辦。
郎溪縣(8鎮、4鄉)
建平鎮、畢橋鎮、濤城鎮、南豐鎮、十字鎮、梅渚鎮、東夏鎮、新發鎮;飛里鄉、凌笪鄉、姚村鄉、幸福鄉
廣德縣(6鎮、10鄉)
桃州鎮、邱村鎮、誓節鎮、新杭鎮、流洞鎮、柏墊鎮;盧村鄉、花鼓鄉、月灣鄉、下寺鄉、趙村鄉、祠山崗鄉
、東亭鄉、鳳橋鄉、楊灘鄉、四合鄉。
涇縣 (11鎮、10鄉)
涇川鎮、茂林鎮、榔橋鎮、蔡村鎮、雲嶺鎮、黃村鎮、桃花潭鎮、晏公鎮、丁家橋鎮、章渡鎮、琴溪鎮;西陽
鄉、汀溪鄉、蘇紅鄉、中村鄉、北貢鄉、包合鄉、厚岸鄉、昌橋鄉、童疃鄉、孤峰鄉
寧國市(8鎮、6鄉(含民族鄉)、6辦)
仙霞鎮、中溪鎮、寧墩鎮、梅林鎮、港口鎮、霞西鎮、甲路鎮、胡樂鎮;青龍鄉、方塘鄉、
竹峰鄉、萬家鄉、南極鄉、雲梯畲族鄉;西津辦、南山辦、河瀝溪辦、竹峰辦、汪溪辦、天湖辦(委託宣州區代管)
績溪縣(7鎮、4鄉)
華陽鎮、金沙鎮、楊溪鎮、伏嶺鎮、長安鎮、上庄鎮、臨溪鎮;家朋鄉、板橋頭鄉、瀛洲鄉、荊洲鄉
旌德縣(5鎮、5鄉)
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鄉、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
[人口] 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較低水平。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96‰,比上年上升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23‰,上升0.3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3.74‰,上升0.65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3萬人,常住人口268萬人。
歷史沿革
宣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跨東經 117゜58』~119゜40』、北緯29゜57』~31゜19』。東北至東南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鄰,為安徽省的東南門戶。區域面積1234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9%。
宣城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陽郡郡治就設在宛陵(今宣州區)。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為寧國府,直至清末。民國期間,宣城先後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並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設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掛牌成立。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改稱宛陵,隋初更名為宣城。伺候,雖王朝更迭,名稱再未更易。宣州先後為西漢丹陽郡,西晉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寧國路以及明清寧國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
解放初期,宣城縣設7個區和23個鄉(鎮)。1950年3月,將原7個區改劃16個區,設立257個村(街);1952年7月並村劃鄉,將257個村(街)劃並為190個鄉和11個鎮。1958年10月,實行鄉、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廢區改設14個人民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個人民公社和6個鎮;1969年初將全縣55個社鎮合並為34個社鎮。
1970年初又陸續恢復到49個社鎮;1971年1月,將西河、和平、紅楊、三元、新豐、趙橋、黃池、花橋等8個公社和西河鎮、灣址鎮劃歸蕪湖縣管轄。
1985年增設華陽鄉,轄37個鄉鎮。
1987年8月,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轄37個鄉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撤銷黃渡、團山、南漁三個鄉,轄34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343個村民委員會,46個居民委會。
2000年,宣州區轄5個街道、16個鎮、18個鄉。總人口822707人,各鄉鎮人口: 西林街道 41076 澄江街道 30400 鰲峰街道 46451 濟川街道 26204 敬亭山街道 5888 向陽鎮 22717 古泉鎮 27391 寒亭鎮 21696 文昌鎮 18298 楊柳鎮 19718 古溪鎮 17304 新田鎮 19918 雙溪鎮 16039 洪林鎮 26845 沈村鎮 17884 新河鎮 16482 水陽鎮 23626 水東鎮 30566 孫埠鎮 36496 周王鎮 20619 狸橋鎮 15518 夏渡鄉 19634 金壩鄉 18284 高橋鄉 16756 華陽鄉 7333 嶧山鄉 18209 楊林鄉 18416 丁店鄉 20739 建國鄉 15210 棋盤鄉 14428 五星鄉 22000 朱橋鄉 25376 養賢鄉 21826 裘公鄉 20122 楊泗鄉 13369 雁翅鄉 26288 衛東鄉 15634 南湖鄉 16850 咎村鄉 1109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撤市設區後,增設飛彩街道,全區轄16個鎮,18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民委員會,57個居民委員會。
2002年元月,實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34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撤並為19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減少到182個。鄉鎮區劃調整後,全區鄉鎮平均人口1.8萬人調整為2.8萬人,平均面積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10.8平方千米。水陽鎮調整前涉及裘公、楊泗、雁翅、水陽三鄉一鎮,調整後,水陽鎮地域面積由39.55平方千米增至146平方千米。同屬於金寶圩的三鄉一鎮合並為水陽鎮。衛東、南湖、昝村三個鄉並入狸橋鎮。(其它鄉鎮調整情況資料尚未收集到)五星、朱橋、寒亭、文昌、周王、金壩、古泉、新田、水東等9個鄉鎮;鰲峰、西林、澄江、濟川、敬亭山、飛彩6個街道辦事處沒有進行撤並;9個沒有撤並的鄉鎮中,除水東外有8個鄉鎮總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下,7個辦事處總面積最多的西林辦事處只有28平方千米,最少的飛彩辦事處僅有7.92平方千米。
2002年轄7個街道、19個鄉鎮。
2004年,古溪鎮更名為溪口鎮。
自然環境
宣城市轄境在地質分區上位於揚子准地台地區。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分區,各時代地層發育比較完整。受地質構造控制,地勢南高北低,地貌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崗沖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圩區一般高程為7—12米。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屬天目山山脈,西南部山區屬黃山山脈,西部山區屬九華山山脈。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涼峰1787.4米(位於績溪縣與歙縣及浙江臨安縣交界處)。境內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績溪縣有36%的流域面積屬長江流域,64%的流域面積屬錢塘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 宣城市自然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55%,林業總面積44萬多公頃,蓄積量1700多萬立方米。竹林面積9.3萬多公頃,其中廣德縣4萬公頃,毛竹蓄積量8000萬株,居全國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之譽;寧國市元竹、筍用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評為「中國元竹之鄉」。林產品有板栗、蜜棗、山核桃等,產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中葯材種類繁多,著名的有宣木瓜、郎吳芋(吳茱英)、寧前胡、寧貝母等。珍稀野生動物有3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揚子鱷、梅花鹿、金錢豹、雲豹、黑麂 白鸛、丹頂鶴、白頸長尾雉等。境內的揚子鱷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績溪清涼峰和寧國板橋兩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峰保護區內主要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樹種30餘種、動物13種。板橋保護區保護對象為天然甜儲林群落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甜櫧林是安徽最北一處、我國東部最北一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十分珍貴;金錢松、香果樹、杜仲等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水泥用石灰石,儲量在160億噸以上,礦床規模大,礦石質量好,氧化鈣含量大於50%的佔95%以上。均宜露采。著名的「海螺」牌水泥原料就是取自寧國海螺山的石灰石。
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235.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4%,增幅較上年提高個2.1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0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83.60億元,增長8.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三次產業比例為21.3∶43.3∶35.4。
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0%。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上漲0.6%,居住類價格上漲4.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9.6%。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5%。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實現增加值122.31 億元,增長 10.0 %,占宣城市生產總值的51.9%。其中,第一產業 13.29億元,增長4.6 %;第二產業 62.29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 46.73 億元,增長9.2 %。
企業景氣指數繼續看好。據全市83家企業景氣調查顯示,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 129.0 ,比三季度上漲14.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景氣指數為135.8,比三季度上漲6.3個百分點。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4.9 。
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抗自然災害能力仍然不強;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煤電油運依然緊張,部分行業生產盈利能力減弱;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總體偏低,收入差距較大;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等。
宣城市雪災直接損失超過1.5億
全市受災人口75.36萬人,因災傷病6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7922公頃,其中絕收93公頃;因災倒房513間,其中民房104戶220間,損壞房屋4969間;因災轉移安置人口7232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5685萬元,其中農業損失9422萬元.
宣州區受災最重,受災人口35.98萬人,占人口的43%,直接經濟損失5786萬元.
大雪還會繼續,災情將/進一步發展聚焦宣城抗雪一線(組圖)
㈨ 介紹安徽績溪
績溪縣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崇山峻嶺,重巒疊嶂,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境內大鄣、大會、大獒三山鼎立,從東北向西南、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是績溪的最高處;南端的江村環海拔125米,是績溪的低谷。徽嶺山脈綿亘中部,分縣境為嶺南、嶺北兩部分,形成南北自然條件和生活習俗的不同,語言也有區別。境內河流交錯,溝谷縱橫,2公里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條,總長831公里。主河道登源河長55公里,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公里,三河流域面積582.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52.6%。此外,戈溪、黃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長15公里。諸水皆外流,北流之水屬長江水系;南流、東流之水屬錢塘江水系。年徑流量10.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較豐富。 縣境山多,可耕地少,人民為謀求生路,最富經商精神。據史料記載,唐代就有縣人去長安經營飲食業。績人歷代經商,經久不衰,在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里,創下了輝煌的業績,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是徽墨,一是徽菜。 徽墨歷史悠久,從唐代李超徙歙算起,已有兩千一百多年歷史。縣人從事墨業,代有其人,最有名的是清代的「鑒古齋」和「胡開文」兩墨庄。鑒古齋墨庄為汪近聖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所創。胡開文墨庄為上庄胡天柱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開創,因經營有方,曾設分肆於許多大小城市。屯溪老店迄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是我省著名的雙百老店。胡氏精製的地球墨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使徽墨沖出國境,走向世界,為民族爭光。徽州墨模是徽雕中的精品,胡開文的墨模更是其中的瑰寶。胡氏的墨模雕刻能手,人才輩出,清代的胡國賓就是一代墨模雕刻名師。胡開文的徽墨今已獨領風騷。 由鄉土風味飲食發展成的徽菜,遍及全國,形成菜系,實乃徽商的功績,其中也有績溪商人的一份功勞。縣人自唐代即設酒店於長安,宋代設菜館於徽州府,明清時期發展到大江南北,民國時期徽菜館遍及海內。據不完全統計,清末至民國初,縣人在各地先後開設的菜館酒樓:上海有鴻運樓、大中華、大富貴、大中國、大新樓、大嘉福等120餘家;武漢60家;南京21家;衡陽、柳州至昆明一線13個市、縣有徽菜館41家。在績人開設的菜館里,上海的大富貴、大中華,武漢、蘭州的大中華,太原的鴻運樓,屯溪的富春園,蕪湖的同慶樓,杭、嘉、湖的聚樂園、大中國、益樂園等徽菜館經營有方,歷久不衰,至今仍是當地有名的老店。 績人既富於經商精神,也善於經營農副業和各種手工業。績溪歷來土特產十分豐富。唐宋時期造紙、制陶業發達。澄心堂紙被欽定為朝廷專用。明代缸窯頭和清代的石 爐坊的陶器、鐵鍋名噪皖、浙、贛。「秘色瓷」曾被選為貢呂,黑釉瓷遠銷亞、非諸國。此外,還出產大量的木材、蠶絲和茶葉。清乾隆以前,森林未遭破壞,鄣山、徽山盛產木材,遠銷蘇、浙和本省蕪湖、安慶等地。唐宋時期,常溪、昆溪、蘆溪和揚之河流域「桑柘成蔭、絲織業繁盛」,綢、絹和清水絲成為貢品。明清時期「桑樹蔽野,戶皆習蠶」,此時的績溪已成江南絲綢主要產地之一。清道光年間溧陽人沈練任績溪訓導,曾總結民間植桑、養蠶經驗,著成《廣蠶桑說》,刊行全國,推廣績溪養蠶經驗,影響深遠。民國中期縣內出現繅絲廠、蠶種廠及繭行,標志著績溪的蠶絲生產開始走向工業化。 績溪的茶葉也很有名,主要是綠茶,暢銷江南各大小商埠。金山時雨、橫岩雲霧等名茶早在民國時期就馳名滬、漢,出口南洋。金山時雨主產地上庄鎮金山,現仍暢銷國內各主要城市。 勤勞智慧的績溪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豐碩的文化果實,這首先應該歸功於歷代績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旅外徽商對桑梓的支持。 據史料記載,號稱「東南鄒魯」的新安,「邑小士多,績溪為最」,「十戶之村,不廢涌讀」。歷史對績溪人如此稱譽,是有其事實根據的。宋景德四年(1007),績人首建書院--桂枝書院,這不僅是績溪歷史上第一個書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書院。宋元豐年間,史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知績溪縣事,在他的倡導下,績溪文風蔚起,書院大興,社學和私熟也紛紛建立。此後邑人對文化的追求經久不衰,明代全縣書院57所.,居省內前列。清光緒間邑人首建毓才坊女校,開創安徽女子學校的先河。 重視教育的結果必然是人才輩出,文化氛圍日深;人文薈萃,名士如林。績溪的歷代名人有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汪華,唐代神策將軍汪節,宋代文學大家胡仔、名臣胡舜陟,元代詩人舒由頁,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工部尚書胡松、兵部尚書胡宗憲,清代宦海「三奇士」邵綺園、程秉釗、胡鐵花,還有兩大墨家、一代巨賈和禮學「三胡」。近代名人首推國學大師、五四運動的先驅胡適,還有圖書館學家洪範五,古典小說標點創始人汪原放,小說家章依萍,建築學家程士范,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許家朋
㈩ 宣城市現有多少人口 績溪縣現有多少人口
樓上的別亂說好不好,,,宣城市273萬,,績溪縣18萬人口,,你可以去看宣稱市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