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全長多少公里流到哪裡
⑴ 漳河的幹流走向
清漳河,其源頭有二:東源和西源。東源又分北河和南河。北河又名西寨河、張翼河,發源於山西昔陽縣沾嶺山柳林背。《山海經》上說:「少山,清漳之水出焉。」《水經》說:「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之大要谷。」南河又名梁余河,亦稱梁榆河,發源於山西和順縣石猴嶺園林溝。梁余(梁榆)是春秋時晉餘子養邑,秦稱閼與邑,盧諶《征艱賦》有「訪梁榆之虛郭,吊閼與之舊郡」,說的就是這一帶地方。趙奢破秦與閼與,也在這里。北河和西河,在和順縣城東匯合成為清漳河東源。
清漳河的西源,古稱潦水、潦陽水、西漳水,發源於山西和順縣八賦嶺人頭山下。明代劉順昌有詠八賦嶺的詩句:「八賦橫空路甚賒,攢元千丈半天遮。懸崖鳥雀未由下,峭壁藤蘿何處撾。嶺底羊腸千萬徑,關前蝸室兩三家。衙齋久矣標堂額,何用梁余餐晚霞。」河出和順南流入左權縣(古為遼縣),由西北而東南過左權縣境,在粟城鄉下交漳村與清漳河東源匯合,為清漳河。
《水經·清漳水注》有「潦水東流入粟城,注入清漳也。」清漳河又南流,經麻田鎮流進黎城縣,在黎城東北端出山西省進入河北省涉縣。麻田鎮,在抗日戰爭時是八路軍總部的駐地,左權副參謀長壯烈犧牲於麻田附近的十字嶺。他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清漳河南流河北省涉縣索堡鎮。索堡鎮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9師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這里有祭祀人文始祖女媧的媧皇宮,有北齊摩崖石刻,刻有佛經6部、13萬余字,號稱「天下第一壁群經」。 濁漳河屬海河水系、漳河上游。上游分為南源、西源和北源。地處山西東部,位於東經112°29′~113°44′,北緯35°53′~37°24′。南源發源於長子縣發鳩山,主流長103.9公里,流域面積3521.6平方公里;西源發源於沁縣北部,主流長80.2公里,流域面積1693.4平方公里;北源發源於榆社縣北部,主流長116公里,流域面積3684.6平方公里。西、南兩源在襄垣縣甘村匯合後,向東北流27公里,與北源匯合後稱濁漳河。幹流長90公里,在平順縣下馬塔出山西入河北省涉縣境,在合漳村與清漳河匯合東流。下游叫漳河、漳衛河、南運河。直接匯入幹流的各支流流域面積2708.6平方公里。濁漳河在山西境內流域面積共11608.2平方公里。流域包括長治和晉中2地 (市) 12個縣,209 鄉,3186村,250 萬人口,500萬畝耕地。
濁漳河有三源:南源、西源和北源。
南源又名潞水,發源於長子縣發鳩山。發鳩山是著名神話故事「精衛填海」中的西山,也是神話人物共工所撞的「不周山」,這里是很有一些神靈仙氣的。《山海經·北山經》:「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清代賈譎升有游發鳩山詩:「踏破蒼茫一逕出,漫將彩筆潤峰紋。乘槎疑入仙源路,讀碣空傳帝女文。螮影常從潭裡見,松濤時向嶺頭聞。欲攜盧杖窮流去,萬里漳河一線分。」濁漳河南源水出長子縣,經長治縣入長治市郊區,在此建有漳澤水庫。水庫跨長治郊區與屯留縣界,出庫後又流經潞城縣、襄垣縣,在襄垣縣甘村與濁漳河西源水相匯,仍稱濁漳河南源。
濁漳河西源,又稱銅鞮水,發源於山西沁縣漳源村附近。漳源村原名六口,宋太宗「下河東」時,開辟太行道曾過此,認為此名對行軍不利,改為「交口」,後因系濁漳河一源頭改今名。清代吳琠有《漳河源頭》詩:「漳河源頭何處尋?古碑殘墅碧雲深。一溪瀑翠清如醴,萬里飛聲勢若駸。客路無塵朝帝國,鄉山有徑到靈岑,攜來共羨登臨事,誰識當年老子心?」他把濁漳源頭從碧雲深處流出的情境,寫得聲色並茂,使人身臨其境,如聞其聲。河出沁縣,入襄垣縣,在此建有後灣水庫,並在甘村會南源水。
北源亦稱武鄉水、縣河、關河,發源於晉中市榆社縣西河鄉三縣堖。水出榆社縣,入武鄉縣,在兩縣交界處建有關河水庫。後又進入襄垣縣,在合河村與南源水匯合,形成濁漳河。
濁漳河出襄垣縣,經黎城縣,入潞城市東北,潞河村在河西邊,這里是春秋時潞子嬰兒國的都城。在潞城西流、南流村漳河邊,有一處群泉,泉水處處涌動,孔孔噴水。夏秋時節,水量豐沛,大雨過後,清澈的泉水注入河中,與濁漳河水可並行數公里,清濁可辨,涇渭分明,堪稱奇觀。
在辛安村峽口,濁漳河陡然東折,進入峽谷。從平順縣的灣里到下馬,其間百餘里,谷深峽長,山重水復,百回千轉,騰躍起落,一路喧聲。這里的濁漳河谷,自古就是冀豫兩省進入山西省的交通孔道,也是一條風光秀麗、景色迷人的旅遊風景線。山嶺上春紅夏綠秋金冬銀的色彩,與河谷里潺潺山泉、滔滔河水的聲音,給人以壯美的享受。近年來,河谷開辟了漂流旅遊,十餘公里的擊水沖浪使人盡興。
這一帶河谷古跡頗多,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四處:王曲村的天台庵,是我國現存的唐代木構建築中最具原貌的一座;實會村的大雲院五代壁畫彌足珍貴;石城村龍門寺,集唐、宋、金、元、明、清六朝古建於一處,全國罕見;辛安村原起寺的唐殿宋塔精美絕倫。
林州紅旗渠引的水就是濁漳水,渠首引水口就在河谷的東端。濁漳河出馬塔關後,進入了河北省涉縣與河南省林州市的交界處,這里的濁漳河又是冀豫兩省的界河。 濁漳河與清漳河在河北省涉縣合漳村匯合,以下便稱漳河。漳河東經磁縣、臨漳、魏縣、大名等縣,在館陶縣與大名縣的交界處並入衛河。漳河在磁縣建有岳城水庫。漳河流經的縣域,只有臨漳帶有「漳」字。臨漳為古鄴城,戰國時,西門豹引漳水溉鄴,「民賴其用」,又治淫祀,「投巫於(漳)河中」,這些歷史故事,一直被人傳頌。鄴是曹魏都城,曹操曾在此建有「三台」,「三台列峙而崢嶸者也」,以銅雀台最為出名,「銅台高揭,漳水東流」,是臨漳河而建的。
漳河流經三省四市21縣市區,長約412公里,流域面積為1.82萬平方公里。 漳河幹流長179公里。
漳河,上源有二,即清漳河與濁漳河。清漳河發源於山西省和順縣境內,至涉縣污犢村入河北省。由於流經地區多變質岩,泥沙含量不多,河水清澈,故名。濁漳河發源於山西省襄垣縣,流經下馬塔後進入河北省,流經地區多黃土丘陵,河水混濁,故名。兩漳河在涉縣合漳村匯合後稱為漳河。岳城水庫以下進入平原,河槽平淺,東流至館陶縣萬倉附近與衛河匯合。 林縣在山西省境內建引漳河水的紅旗渠渠首閘,安陽縣在林縣境內建引漳河水的躍進渠渠首閘各一座。
⑵ 漳河的主要支流
東崖底河,是清漳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黎城、武鄉兩縣交界分水嶺黎城一側、黃崖洞鎮漆樹村西的獅子杯,向東南流經水寨、東崖底等村,在看後村東注入清漳河。河流全長19千米,平均縱坡24‰左右,流域面積118.7平方千米,河床為砂卵石,河床糙率約0.067。在東崖底河幹流以南,有一較大支流黃崖洞河,源於著名的黃崖洞一帶,流經黃崖洞、赤峪、上河等村,在東崖底村南匯入東崖底河,河長11千米。東崖底河是一條季節性河道,平時乾涸。汛期洪水隨降雨而生,來得猛去得快。該河年徑流量1200萬立方米。河流泥沙主要為推移質。
源庄河,是清漳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黎城縣北部西井鎮,有南、北二支,北支在杏樹灘村西,南支在千仵村,兩源相距3千米,兩源自西向東流,分別在南委泉村北、南兩側流過,匯合於茶棚灘,而後繞玉泉山向東流經源泉、源庄村,在寺底村東與西井河匯合後繼續向東經石背底、圪台磨村出省界,經河北省涉縣西遼城東流入清漳河。源庄河有兩條較大的支流西井河和柏官莊河。
源庄河支流柏官莊河發源於洪井鄉黃草擉村西,自西向東從王家莊、柏官莊村南流過,在長畛背村北改向北流,經過曹庄、三十畝村,在源泉上游2千米處匯入源庄河。源庄河河長24千米(其中山西省境內21千米),河道比降20‰,流域面積274平方千米,河床糙率約0.065。長畛背水庫位於源庄河支流柏官莊河上柏官司庄鄉長畛背村,1966年5月竣工,屬小(1)型水庫,總庫容15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1平方千米。水庫大壩為重力土壩,壩高22米,達設計洪水標准為50年一遇,校核標准為100年一遇。
源庄河支流西井河河長17千米,柏官莊河長12千米。源庄河為彎曲型河道,河谷寬300~500米,河道寬80~100米。由於上游南委泉近於乾枯,源泉以上河道在汛期有水,源泉以下河道因接納源泉(玉泉)而有清水流量。 漳河在河北省磁縣觀台以上河段,兩岸地勢陡峻,河谷狹窄,水流曲折,坡陡流急,並間有赤壁、侯壁、天橋斷等處天然跌障,河床縱比降為1:200~1:300。河道出觀台至岳城水庫為丘陵地帶。岳城水庫以下至河北省館陶縣徐萬倉,為漳河平原河段,全長為119公里,落差64.7米,平均比降為1:2430,其中嶽城水庫至京廣鐵路橋河段河底比降為1:500~1:1000,河槽相對穩定,寬200~600米,河床質為粗砂卵石;鐵路橋以下至南尚村河段長46.7公里,比降驟減,平均為1:2130,河槽寬達500~1350米,槽深僅為1~2米,沙灘密布,河身寬淺,主槽擺動不定,具有游盪性河道的特性;南尚村至穿漳涵洞河段長21.84公里,平均比降為1:2160~1:2440,河床質為砂土,主槽平均寬381米,深2.5~5米,河槽較穩定;穿漳涵洞至徐萬倉河段長35.26公里,平均比降為1:3050,河床質為淤土,河槽平均深3.8米,河槽寬一般在100~200米之間。
漳河在河北磁縣高庄以上河段沒有堤防。自磁縣高庄至徐萬倉左堤全長99.7公里,堤頂高程為83.13~46.87米,堤頂寬6~8米,內外邊坡1:3;右堤自臨漳西太平至大名周庄全長104.1公里,堤頂高程為84.74~45.89米,頂寬4~6米,內外邊坡1:3。左堤高於右堤0.5~1.0米。
漳河堤距極不規則,臨漳縣境內河段,河槽滾動,塌岸坍堤,堤防彎曲,堤距860~2780米;魏縣境內河床較為順直,堤距約2000米左右,進入大名縣境內,堤距漸寬,最寬的萬堤段達5800米。 平頭河,也稱馬岩河,是濁漳幹流的一級支流,源於武鄉縣東南部韓北鄉小窩鋪村北的黃紀腦(位於石門鄉),向西南2.5千米進入黎城縣上遙鎮南余溝,轉向南經陽和腳、葫蘆腳、馬岩、後家莊、平頭,從西下庄村起改流向為南偏西,再經東坡、石板村,最後於石板村西南從濁漳河左岸匯入濁漳河。平頭河河道全長21.5千米,流域面積104.9平方千米。在平頭村有嵐溝河匯入。平頭河為山區洪水河道,年平均徑流量約700萬立方米左右。馬岩村以上河道無基流,在馬岩村因有龍洞泉的出露,下遊河道清流量約為0.06立方米/秒。
原庄河,是濁漳幹流的一級支流,源於潞城市北部合室鄉張家河村,向北經過黃蒿溝、小熬腦、西嶺、申庄、西坡等村,在西坡村北2.5千米處進入襄垣縣王橋鎮返底改向東北,流經原庄、井關、普關等村,在普頭村北1千米處流入黎城縣境,最後流經長治、榆樹村,在上遙村北0.6千米處從濁漳河右岸匯入濁漳河。河道全長17.5千米,流域面積110.10千米。原庄河是一條穿行於丘陵溝壑區的季節性河流,年平均徑流量約300萬立方米。流域上中游地形破碎,溝壑縱橫。下游為石山區和土石山區,地形較為完整。高程大都在1 000~1 200米,入河口為740米。河流年輸沙量為4.73萬立方米。
小東河,是濁漳幹流的一級支流,源於黎城縣東陽關鎮老金峧。向西南方向流經東黃須、停河鋪鄉大停河、停河鋪、黎候鎮午橋、黎城縣城、南橋溝、東窪、西窪、西仵鄉西仵、趙店等村,在趙店村南從濁漳河左岸注入濁漳河。河流全長20.8千米,河道寬10-30米之間,河道縱坡為5~15‰,河床糙率為0.025~0.03之間,流域面積215.6平方千米,是一條季節性河流。徑流主要為洪水徑流,徑流量1499萬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19.23萬立方米,流域地貌為丘陵與河谷階地。整個河道處於黎城盆地,北由橫嶺為分界線,東、西兩側分別由大山阻隔,河床比較穩定。陽南河、七里河分別在停河鋪七里店村匯於小東河。流域內年平均降水量531.9毫米。流域內有小型水庫3座和多座塘壩,總庫容620.8萬立方米。
平順河,又稱百里灘河、西溝河,發源於平順縣龍溪鎮大門道村東南4千米與壺關縣交界處一帶的深山區,在大門道村以上河(溝)稱「馬道河」,屬無人居住區,流向為先向西而後轉向北。河流從大門道村東流過後,向北流經北坡、龍鎮、南坡、西溝鄉申家坪、南賽、西溝、川底、石埠頭,青羊鎮(平順縣城)等村流經山南底、南耳溝、張井三村,然後向北偏西方向經過中五井鄉天腳村、中五井、下五井、留村進入潞城市黃牛蹄鄉李庄、庄頭、清口、下黃等村,在下黃村改向東,經辛安村後從濁漳河右岸注入濁漳河。河流全長49千米,流域面積677平方千米。較大的支流有南大河,在潞城市李庄村西北從左岸匯入平順河。平順河為季節性河流,年平均徑流量約1400萬立方米,全部為洪水徑流,河道清水流量為零。流域內有小型水庫7座,總庫容2332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12平方千米。有安樂、西溝、西嶺提水工程。
南大河,是平順河的支流,為季節性河流。發源於壺關縣集店鄉西庄村北一帶,在當地稱百泉河,向北偏東方向流經該縣的辛村、西橋上、河東等村,進入平順境內後經過苗庄、北甘泉、常家、北社等村,在北社村北進入潞城境內,在潞城境內,河流沿東北方向經過苗家、木瓜、王家莊、南桃、黃牛蹄,出黃牛蹄水庫後匯入平順河,全長37千米,流域面積293平方千米。南大河流域內有小水庫4座(河東水庫、南五馬水庫、北甘泉水庫、黃牛蹄水庫),累計總庫容2937萬立方米。
露水河,是濁漳幹流的一級支流,發源自平順縣杏城鄉浦水,先向東南流經鮮泉、黃崖、牛石窯,過牛石窯村後緩慢轉向東北,經葦池、河樓溝、阱底等村出平順境入河南省林州市。在林州境內向北偏東方向流經高家台、石板岩、南谷洞、尖庄、楊耳庄、槐樹庄、東盤陽等村,最後從濁漳河右岸注入濁漳河。在尖庄村上游,有支流苤蘭岩河從左岸注入。露水河幹流總長53千米,其中山西省境內河長16千米。山西省境流域面積471.12平方千米(包括苤蘭岩河及其他從出省境匯入的水支流面積)。露水河幹流出境處多年平均徑流量400萬立方米,多為洪水徑流,河道清水流量0.1~0.3立方米/秒。露水河流域現有小型電站4處,總裝機容量6台483千瓦。
小丹河,小丹河是濁漳南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長子、高平兩縣交界的琉璃山(丹朱嶺)北麓,與山南麓的沁河支流丹河源以-嶺(丹朱嶺)相隔。河自西而東流經張店、崔庄、而後蜿蜒北上,經田良、布村、離村、鄒村、韓坊、交里等村,在交里村北歸入濁漳南源。河流全長18千米,流域面積120平方千米,主河道寬5~20米。小支流固益河在鄒村東北從左側匯入丹河。流域內年徑流量630萬立方米。年平均清水流量0.07立方米/秒。地表水19萬立方米,地下水360萬立方米。
陶清河,是濁漳南源的一級支流,源於壺關、陵川兩縣交界附近壺關縣常行鄉西馬安村北,其主流流經壺關、長治、長子三縣,全長78.7千米,是一條季節性洪水河道。在壺關境內,河流先是自南向北流經東井嶺鄉西馬安、百尺鎮韓庄、流澤,店上鎮店上、固村,而後向西北經龍泉鎮西堡(西堡水庫)、紫岩掌、宋堡,在宋堡村南轉向西南,經過黃山鄉新莊村入長治縣西池鄉河頭村、西池村入陶清河水庫,再次改向西偏北方向,過東和鄉、北呈鄉北嶺頭、六家後,沿長治、長子兩縣交界蜿蜓北流,最後在長子縣宋村鄉南李末村北注入濁漳南源。陶清河流域面積735.18平方千米,其中壺關縣321.88平方千米,長治縣351.5平方千米,長子縣61.8平方千米。較大支流有蔭城河、師庄河(色頭河)。徑流年際變化較大,據西堡水庫21年實測資料分析,變差系數為1.02。年徑流最大值為1 970萬立方米,最小值全年徑流量為0。屬季節性暴雨型山區河流。河川徑流量以洪水流量為主,清水流量甚微。陶清河年平均輸沙量63萬立方米。陶清河流域內有中型水庫2座(西堡、陶清河)、小型水庫9座(葡萄山、腳步河、石門口、流澤、北宋、東庄、河頭、仙泉、墳上)。
嵐水河,是濁漳南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屯留縣盤秀山東麓的豐宜鎮橋華溝和沙則溝,自西向東流經黑家口、吳寨、西流寨、豐宜,在豐宜以東入長子縣境,繼續東流經過營里、鮑家河水庫,在東里村南流向東偏南方向,沿途經過關村、嵐水、東賈、李庄,而後又向東偏北經大關村、董村進入長治市郊區,在楊暴村北注入濁漳南源,河流全長58.43千米,流域面積463.36平方千米。該河在長子縣吳村以上流經土石山區,比降為20~15‰;吳村以下流經黃土丘陵區和沖積平原,比降5.2~0.63‰。嵐水河的主要支流有金豐河、雍河。嵐河年平均年徑流量2 499萬立方米,該河徑流來源主要在上游山區,各支流均有清水流量,枯水期清水流量0.216立方米/秒。河流冰封期一般在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年輸沙量約30萬立方米,主要為粉砂至細砂。
迎春河,是濁漳西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沁縣西部的伏牛山東麓,源頭在漳源鎮羅卜港村東,河流自北而南流經元王、上灣、東坡等村,在東坡至福村間轉為向東流,又經丈河上、迎春、西渠上等村,在沁縣城西匯入濁漳西源。在河源至福村間,多條平行的小支流從右岸匯入。石板上河為迎春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冊村鎮石槽溝、堯山村、東山一帶,流向為先向北而後朝東,在福村正南從迎春河右岸匯入迎春河。迎春河河流全長17.4千米,流域面積132.88平方千米。上遊河道(福村以上)縱坡17.4‰,下游縱坡2‰,流域寬度10.4千米,河床糙率為0.04。迎春河年平均徑流量1061萬立方米,年輸沙量12.05萬立方米。該流域有元王、池頭等幾處泉水,較大的為郭村鎮池頭村青龍池泉水,因此該河常年清水不斷,水色清澈透明,沒有污染。在迎春河建有小(1)型的迎春水庫和迎春灌區,支流上建有小(1)型的石板上水庫。
圪蘆河,是濁漳西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沁縣、沁源交界聖佛嶺東麓的沁縣冊村鎮新莊村西北,上游接納了後泉(漫水)泉水和余交村西的余河水,經冊村向東流,在樊村南與右岸支流南里河匯合,於樊村以東2千米匯入濁漳西源。流域面積151.8平方千米。圪蘆河主河道流經楊家鋪、後泉、漫水、寺庄、後溝、下灣、冊村、河止、道興9個行政村。主河道全長26.9千米,流向為自西朝東,河道平均縱坡6.4‰。有三條主要支流:一是南庄至冊村支流,流經南庄、南余交、北余交、冊村4個行政村,河長6.3千米;二是南馬服至陡溝支流,流經南馬服、北馬服、新柱、陡溝4個行政村,河長6.3千米;三是西林至寺家莊支流,流經西林、東庄、侯家莊、上張庄、下張庄、南里、中里、唐村、寺家莊9個行政村,河長8.1千米。流域內有冊村雨量站,建於1971年,有30年的觀察記錄。河道年徑流1350萬立方米。清水流量漫水至河口為0.2~0.3立方米/秒。河流輸沙為細砂和粉細砂,年輸沙量15.80萬立方米。圪蘆河流域內有中型水庫(圪蘆河水庫)1座,小型灌溉工程(圪蘆河和五一渠)2處和魚池100畝。
白玉河,是濁漳西源上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沁縣西南部南泉鄉泊村,流經南泉、郭庄、連家莊、故縣、徐村、月嶺山、太里、南池等村,在南池村東南注入濁漳西源。主河道流經南泉鄉、故縣鎮、新店鎮3個鄉鎮12個行政村,河型呈樹枝狀,幹流在連家莊上游流向為東北,連家莊以下流向正東。河流總長32千米,流域面積280.75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為5‰左右。白玉河有4條較大支流:一是連家溝至連家莊支流,流經連家溝、八東坡、下庄、唐庄、連家溝,河長10.8千米;二是寺溝至東仁支流(後河),流經寺溝、北集、五科、後河、東仁,河長9.9千米;三是陽坡至楊樓角支流(清河),流經陽坡、西庄、窯科、東庄、安仁、新堯科、余溝、清河、下清河、楊樓角,河長8.1千米;四是西待賢至古城支流(待賢河),流經西待賢、東待賢、何家莊、楊灣、下窯、沙圪道、古城,河長7.2千米。年平均徑流量為2493萬立方米,最大5740萬立方米(1989年),最小293萬立方米(1999年),清水流量為0.2~0.3立方米/秒。年平均輸沙量為34萬立方米,由於植被逐漸改善,梯田整治,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河流泥沙逐漸減少,現平均輸沙量為5.75萬立方米(1988~1999年),河水水質良好。白玉河流域內有1座中型水庫(月嶺山水庫),1處小型灌溉工程(月嶺山)及人畜飲水工程。
郭河,在沁縣段稱楊安河,在屯留縣段稱谷河,是濁漳西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沁縣西南部楊安鄉韓庄西的苗行溝和墳上溝,流經沁縣的上灣、上觀、許庄、楊安、松交等村,在松交村東2千米處入屯留縣,經吾元鎮的黑豆溝、三交、東坡、甘草灘後入襄垣縣境,經上馬鄉的高崖底、溫泉、固村、司馬、流渠等村後入後灣水庫。郭河在沁縣段流向為東偏南,入屯留後即開始轉折,自三交村起至後灣水庫流向為東北。河流全長33千米,流域面積285.55平方千米,河道平均縱坡2‰。海拔高程在1000~1200米之間,入後灣水庫處高程917.00米。郭河流域內水利工程有小(2)型水庫1座,塘壩2座,打井120餘眼,節水灌溉面積1200餘畝和人畜飲水解困工程。
淤泥河,是濁漳西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屯留縣余吾鎮杏樹腦村西南,流經董庄、響水頭、史家溝等村後,出境入襄垣縣侯堡鎮的安溝、邕子、閆村、侯堡、東周、南豐溝,在古韓鎮東里村從右岸注入濁漳西源。河流全長27千米,流域面積114.35平方千米。河流上游(閆村以上)為向東流,平均比降15‰,下游流向北偏東,比降約2‰。流域內建有小(1)型水庫2座,潞安礦務局自備水源工程、後灣水庫灌區和人畜飲水解困工程。灘地開發300餘畝。
涅河,古稱涅水、甲水,是濁漳北源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武鄉縣西部分水嶺鄉的五里鋪村,流經武鄉、沁縣兩縣的勛歡、權店、南溝、程家溝、東寨底、南涅水、窯上坡、祁村、松村、聶村、富庄、東村等村鎮,在關河水庫下游約1千米處匯入濁漳北源。河流流經地多為丘陵山區中的河谷平川,河道平緩多曲折,總的流向為自西北流向東南。在程家溝---松村河段,河流基本上作為兩縣的分界,但由於平川河流的擺動性,河流與縣界又不完全一致。涅河沿途從右岸接納的主要支流有西湯河、南涅水河、松村河,從左岸接納的主要支流有高寨寺河、湧泉河、馬牧河等。涅河全長48千米(五里鋪——河口),流域面積696.7平方千米(其中平遙21.56平方千米,武鄉421.8平方千米,沁縣253.34平方千米),河道縱坡上游故城水庫(南溝)以上為26‰,中下游為1.25~8.33‰涅河河口斷面年平均徑流量3648萬立方米,枯水期清水流量在0.5~1.0立方米/秒間,年平均輸沙量89萬。河道全長48千米,可治理長度為30千米,已初步治理21千米,其中石堤5千米,土堤6千米,生物堤10千米。控制河道寬度為100~150米。
賈豁河,是濁漳北源關河以下的一級支流,位於武鄉縣賈豁鄉,賈豁村以上分為兩支,一支發源於下細堙村南,向西偏南流經劉家溝、上王堡、李家莊、下王堡、賈豁等村,另一支發源於大堙村南,流經柳亭郊、石泉、郭村,在賈豁村南匯合改向南流,經東坡、官道甲、古台、田莊,流經故縣鄉的李庄匯入濁漳北源。河流全長19千米,流域面積104.3平方千米,為季節性河流,汛期遇暴雨,山洪暴發,雨過天晴,河道即干,河床為岩石,河床穩定。河流年徑流量為635.5萬立方米,徑流系數為7.1萬立方米/平方千米,清水流量0.22立方米/秒。河流年輸沙量為18.66萬立方米。土壤侵蝕模數石山區為1000噸/(km2·a),土石山區為1800~2000 噸/(km2·a),丘陵區為2000~2500噸/(km2·a)。
蟠洪河,又稱洪水河,位於武鄉縣東部,是濁漳北源較大的一級支流。蟠洪河上游(武鄉洪水鎮寨坪村以上)分為左、中、右三源,三源大致流向均為由北向南。左源自武鄉縣墨鐙鎮岩窪村,流經墨鐙、馬堡、新村、白和等村。中源自左權縣的神凹村,經左權縣三教、三架溝、佛口村進入武鄉,又經武鄉縣墨鐙鎮玉石溝西、洪水鎮北台、南台等村,在白和村西南與左源合流,流向洪水、寨坪。右源源自榆社縣甲堰溝,經營村、駝駱、上石牆等村進入武鄉洪水鎮後,又經下石牆、上黃岩、廣志、東溝、西溝等村,在西溝村南、寨坪村北與左、中二源合流。三源合流後,蟠洪河向西南方向經寨坪、店上、中村、蟠龍、型塘、監漳鎮的下北漳等村,出武鄉境後在襄垣西營鎮南漳村西歸濁漳北源。河道全長40千米(神凹-河口),流域面積525.61平方千米。蟠洪河沿途有廣志河(古稱黃岩水)、窯灣河、石門河、陌峪河匯入。河道年平均徑流量約3800萬立方米。一般清水流量0.013立方米/秒。河流年輸沙量76萬立方米。
石門河,是蟠洪河的一級支流,源於蟠洪河與清漳河流域分水嶺西側武鄉蟠龍鎮境內,向西北方向流經南郊、郊口等村後改向西,再經石門、溫庄等村,在河不凌村東入蟠洪河。河溝全長16.7千米,流域面積100.6平方千米。沿途有石瓮河、馬蘭頭河匯入。石門河為季節性河流,平時基本乾枯,汛期遇暴雨,山洪暴發,雨過天晴,河道即干,河床為岩石,河床穩定。流域上游為石山區,中下游以土山區為主。河流年徑流量533.5萬立方米。該流域地貌為土石山區和丘陵區,灰岩區約20平方千米。
史水河,是濁漳北源一級支流,發源於沁縣水凹村,沿沁縣、襄垣縣界向南至沁縣李家莊東進入襄垣縣王村鎮境,向東南流經史北、下廟、王村、北姚、店上,又緩慢轉向東北,經下良鎮西故縣、下良、西坡、水碾村,在西邯鄲村西約1千米處注入濁漳北源。在王村,有支流龍王堂河從左岸匯入。史水河全長27千米,流域面積190.83平方千米。史水河一般清水流量0.05立方米/秒左右。年平均徑流量約1 000萬立方米。河流清水流量為0.13~0.22立方米/秒。河流年輸沙量為8.73萬立方米。史水河上有3座小(2)型水庫,分別是東風水庫、店東水庫和王家峪水庫。
⑶ 漳河的流域概況
濁漳河南源,發端於長子縣發鳩山,全長104公里,流經長治、壺關、屯留、潞城等縣市,在襄垣甘村與西源匯合,流域面積3522平方公里,是長治市最大的河流。《山海經》記載的《精衛填海》故事:「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游東海溺死,化身為精衛鳥,銜木石填海。發鳩山,郭璞在注中明確說:「今在上黨郡長子縣西。」發鳩山屬於太岳山系,是一列雄偉的山脈,主峰方山峰海拔1647米。發鳩山下,石哲鎮房頭村的房頭廟,村人為炎帝的小女兒建了一座靈湫廟,女娃同時也成了漳源水神。廟旁一塊新立的石碑寫道:「長子縣西發鳩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泉由廟出。宋政和間禱雨有應,賜額靈湫。蓋濁漳之南源也。」廟前老的出水口已經無水,殘斷的石龍頭委棄在地,南源變成了附近的一口井,細流汩汩溢出。村人說,井水從不枯竭,廟後的發鳩山脈再無泉水。
⑷ 漳河流經哪四個地級市
北漳河發源於湖北省南漳縣境內三景庄,流經遠安、荊門,於當陽市兩河口與沮河匯流為沮漳河,再經枝江、荊州區,於沙市注入長江,全長202公里。
⑸ 請問漳河的源頭和終點是哪裡
漳河
衛河支流。位於中國河北省、河南省之間。源出晉東南山地,有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源。清漳河大部流行於太行山區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區,泥沙較少,水較清。濁漳河流經山西黃土地區,水色渾濁。兩源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後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入衛河。長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積(至蔡小庄)1.82 萬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縣(今林州市)境內建有紅旗渠水利工程。
安徽漳河
安徽漳河跨南陵、蕪湖、繁昌三縣。東鄰青弋江流域,西界荻港河水系,南依丘陵,北濱長江。主源澄清河,源出南陵縣綠嶺荷花塘,東南流,至新會店折東流,在孔村右納一小支流;折東北至河南村,左納峨嶺河來水,其下始稱漳河。基本北流,經觀音庵、柯家村,至南陵縣城北,左納西港河來水,以下進入平原,至文家村南,右岸有一水道(資福河),東與青弋江串通。漳河續北流,經黃墓渡至三埠管,右岸有一水道(上潮河),向東與青弋江串通。漳河續北流,至石?折西南流,至浮山折西北流,至峨橋左納峨溪河折東北流,至高埠又西北流,至大房村折東北流,至麻浦橋再西北流,於�9�0�9�0港鎮西注入長江。流域面積1359平方公里,其中山區508平方公里,丘陵區401平方公里,圩區450平方公里。河道長度115公里,其中南陵以下75公里。下遊河槽上口寬261米,底寬約170米,底高-4.2~5.4米,洪水深度7.0米左右。南陵獅子山站歷史最大流量為142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5日),最小時河干(1958年7月25日),最高水位17.21米(1983年7月5日),最枯水位9.21米(1967年9月1日)。
⑹ 漳河有多長啊
漳河位於湖北省荊門、宜昌、襄陽三市交界處,地處古三國戰場的中心地帶,是張家界、古隆中、長江三峽等旅遊熱線的黃金腹地。漳河水庫是攔截長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漳河的東支──漳河及其支流建成的水庫群,通過3段明槽串聯成整體。位於漳河境內的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漳河水庫景色優美,氣候宜人,工程宏偉,水域寬闊。亞洲第一大人工土壩李家洲大壩氣勢恢弘,腰斬桀驁不遜的漳河而形成庫容20.35億立方米、水面10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湖面寬闊、煙波浩淼、湖光山色、風景如畫,湖水清澈透明、晶瑩如鏡,兩岸青山逶迤、層巒疊翠,景區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山水相融、相映成趣,是旅遊、休閑、度假、療養的絕佳去處。她象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荊楚大地上。
⑺ 山西漳河水流經河北的哪些縣
漳河分濁漳河與清漳河兩支。濁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南源出於長子縣發鳩山,西源出於沁縣西北漳源村,北源出於榆社縣柳林河。濁漳河南源全長134公里,向北流至襄垣縣的甘村附近西源匯合;西源長81公里,與南源匯合後繼續向北,至襄垣縣合村口與北源匯合;北源長130公里,三源匯全後稱濁漳河,經黎城,從平順縣下馬塔營村出境入河南。山西境內河段全長231公里,流域面積11311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石樑站為8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1730萬噸。清漳河東源長104公里,西源長101公里,東、西二源在左權上交漳村會合後,稱清漳河,至黎城縣東北的下清泉村注入河北省。清漳河全長142公里,流域面積4159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天然徑流量4億立方米。
⑻ 漳河的漳河下流支流
1953年至1957年,湖北省水利廳組織力量對漳河的水文、地形、地質進行了反復調查勘測。1958年,時任省長的張體學專門要求,工程必須迅速上馬。當年7月1日,漳河水庫動工興建。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來自荊門、江陵、鍾祥、潛江和沙洋農場的12多萬民工,他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憑著一把鋤頭、一把洋鎬、一條扁擔,風雨無阻,肩挑手扛。盡管「住的窩窩棚,睡的擠擠鋪,吃的碰碰飯,走的搖搖路,背起桿子晾衣服」,但他們卻不叫一聲苦,不喊一聲累,披星戴月,晝夜奮戰。經過8年的艱苦奮斗,1966年漳河水庫基本建成,國家總投資9140萬元,投工5226萬個,完成土石方4119萬立方米。
壩體總量近500萬立方米的觀音寺大壩在漳河主河道上巍巍屹立;總量300萬立方米的雞公尖大壩,以及王家灣、林家港大壩,總長近10公里的副壩有如水上長城,使漳河這條「孽龍」,從此聽憑人的調遣。全長5500米的三段明槽穿過三座山樑、兩個大沖,將觀音寺、雞公尖兩庫連成一個巨大的水庫群。
⑼ 漳河從哪裡流入長江
漳河發源於湖北省 南漳縣境內三景庄,
流經遠安、荊門,於當陽市兩河口與沮河匯流為沮漳河,再經枝江、荊州區,
於沙市注入長江,全長202公里。
⑽ 漳河的幹流概況
漳河有兩支源頭:一支源自南陵縣西南部何灣鎮綠嶺村(原綠嶺鄉)荷花塘,另一支源自南陵縣南部煙墩鄉水龍洞。兩支源匯合於三里店,西匯峨嶺河,至南陵縣城後,再納後港、西港、中港等諸水, 南陵縣境內80公里 。
南陵縣城以下,漳河流經水網平原。主流自肇家埠至三埠管,河道長20公里,為南陵縣許鎮鎮(原黃墓鎮)與繁昌縣之界河自南向北流。進入蕪湖市區境,經弋江區石硊鎮、三山區峨橋鎮至弋江區澛港鎮入長江。
在肇家埠東,漳河經三叉(岔)河向東流,經資福(富)河蕪湖縣分流與青弋江溝通,合孤峰河,北經奎湖入上潮河,至三埠管仍歸漳河。
在石硊鎮風福村三埠管,經荊山河,入蕪湖縣與青弋江溝通,蕪湖縣境內長31公里。河面平均寬143米,河漫灘寬298米,呈蛇曲形態,支流很少。 全長115公里,流域面積1359平方公里(一說流域面積1450平方公里 )。 南陵縣城以上的上遊河道屬山間溪流,河床陡峻,比降2.3~4.5‰,河面狹窄,水位變化幅度大,汛期暴雨極易形成山洪暴發,乾旱季節則斷流。縣城以下的中遊河段,河寬80~140米,比降0.15‰,水流平緩。三埠管以下的下遊河段,河寬120~ 200米,比降0.12‰,河道彎曲,淤積嚴重,洪水期水位高出兩岸地表1.45米。
漳河下游南陵縣與蕪湖交界地帶,河湖交織,相互串通,港汊密布,水體流向多變,汛期極易形成洪澇災害,為一縱橫交替的水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