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營一般多少平院子
『壹』 臨汾洪洞大槐樹門票免費嗎
可能是收費的。 位於洪洞縣城西北2公里處的廣濟寺旁邊,相傳是漢代所植。大槐樹和我國古代的移民政策有關,在元朝時期,黃淮地區戰亂不絕,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人丁銳減,而位於中原腹地的山西洪洞卻得以倖免,反而成為當時的人口聚集之地。到了明朝,政府決定從這里抽取人丁,充實周邊各地,於是在廣濟寺旁設局發資,移民紛紛折下大槐樹的葉子以作留念。 這里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飢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里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里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干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於今猶動故鄉恩。 舉傳嘉樹;蔭庇群生。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貳』 傳統型的四合院有多大
一、四合院有多大四合院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民居建築。它是一個四面都建有房屋的院子,通常由正房(北房)、東西廂房和南房組成,四面合攏,方方正正,所以稱為「四合院」。
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四合院通常只有一進,它獨門獨戶,擁有正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南房4間,加上大門洞、垂花門共有17間。四面房屋各自獨立,中間的院落開闊舒展,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就在這大約200平米左右的空間內。
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根據房屋主人家中人口多少、財力大小,四合院小可以有一進,呈「口」字形;大可以到二進或三進,呈「日」字形和「目」字形;還可以建成帶有跨院的四合院,呈現出更復雜的組合。
『叄』 杜集區綠景庭院安置房有哪些村莊
吳樓和朱庄村。
1、吳樓村位於杜集區王店鄉政府西南8公里,距縣城28公里,東與楊樓接壤,西與潢川縣、南與固始縣相連,北與張陽相接。
2、朱庄村位於杜集區大興區長子營鎮南部,村距離北京市中心約40公里,距離大興新城約30公里,其兩地都是綠景庭院的安置房,主體已基本完工,預計2022年底前竣工。
『肆』 為何戚夫人被呂後虐成「人彘」時,她手握兵權的父親卻無動於衷
戚夫人是劉邦的一個姬妾,因受到劉邦的寵愛所以被劉邦的老婆一直記恨著,在劉邦活著的時候沒有出手,但是等劉邦一死就被呂後殘忍地製成人彘,每天承受著痛苦卻不能死。朝廷已經被呂後控制,所以就算戚夫人的老爸手裡有權也不敢輕易出兵去救。
戚夫人的父親雖然手握兵權,但是在朝廷被呂後控制了後已經被收回了,成了一個架空的侯爺,哪裡還有能力去救自己的女兒。
『伍』 山西大槐樹的來歷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
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拓展資料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
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陸』 一般四合院總共佔地面積是多少
四合院有大有小的,總共佔地面積大的1000多平方米,小的500平方米左右。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
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最小的一進院,進了街門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軸線貫穿,房屋都是單層,由倒座房、正房、廂房圍成院落,其中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個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故稱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兩進四合院分為前院和後院,後院又叫作內宅。前院由門樓、倒座房組成,連接前後院的一般為垂花門,一些相對樸素的住宅則用月亮門,後院由東西廂房、正房、游廊組成。
也有的兩進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並沒有垂花門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後加後院,建專供女眷居住的後罩房。
完整的四合院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是垂花門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進院是廂房、正房、游廊組成,正房和廂房旁還可加耳房,第三進院為正房後的後罩房,在正房東側耳房開一道門,連通第二和第三進院。
在整個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影響。
(6)長子營一般多少平院子擴展閱讀:
四合院院門
院門介紹
院門,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習慣叫它「街門」。在世間一切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已很難以這些街門來判斷院主人的等級了。流連於綠樹掩映中的街巷,那眾多的舊式街門已經成為無聲的歷史,默默中帶給你無邊的聯想和啟迪,就像一位世紀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向你訴說著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眾多的院門中,大致可以分出這樣兩類,即屋宇式門和隨牆式門。前者有門洞,門佔一間屋;後者沒門洞,只在牆上開門。細說起來,屋宇式大門又分成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如意門等;隨牆門有小門樓、車門等。
咱先說這王府大門。以往對住宅的稱謂,《大清會典》中有著明確的規定:「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
其中,親王、郡王的住所稱王府。至於那些不是鳳子龍孫的達官顯貴,盡管有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頭銜,他們的住所也不能稱「府」,只能稱「宅」或「第」。
在產權上,「府」和「王府」都是皇產,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應地撤府,以備將來再分他人,「宅第」則一般都是私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合院
『柒』 "古大槐樹下遷民"是什麼意思啊
洪洞大槐樹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里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飢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里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里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干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於今猶動故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