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房價多少大洋
① 民國時期的房價是怎麼樣的啊
房契一:民國三年,仁厚堂購買西城區豐盛胡同一四合院,正房三間、廂房兩間、南房一間,院子佔地半畝,市價二百二十五塊現大洋。
房契二:民國四年,某屈姓男士購買阜成門內王府倉胡同一四合院,正房三間、廂房四間、南房兩間、耳房一間,院子佔地半畝,市價一百五十塊現大洋。
房契三:民國十六年,宣武門內西大街住戶李桂森出售一處四合院,共計瓦房十八間,由於是前清官邸,設施豪華,要價兩千五百塊現大洋。
眾所周知,民國時知識分子工資很高,清華一普通教師每月能拿八十元,綢緞鋪一普通會計每月能拿十二元,就連琉璃廠的抄寫工人,每抄三千字就能賺一塊現大洋,據說快手一天抄五千字,月薪近五十元,這么忙活一年,刨除開銷,還能落一四合院。
②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抵現在多少人民幣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抵現在多少人民幣?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袁大頭)的實際購買力還是比較彪悍的,也就是說還是比較值錢的。
當初的貨幣政策還沒有轉型成為現代的信用貨幣,一直到1932年開始推動「改兩為元」之前,都仍然存在銀兩和銀元並用的狀態。人們還是喜聞樂見「真金白銀」這類硬通貨。
1919年魯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合夥買了西直門八道灣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塊大洋;1924年在阜成門的胡同中買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塊大洋;西直門的先不算了,單算阜成門的那套小一點的,現在房天下類似房源的7月份報價是7200萬人民幣不含稅費。按照房價的價格比照,1塊大洋價值在9萬人民幣;
所以你會驚訝地發現,怎麼民國一塊大洋能從83元人民幣比對到9萬人民幣,都能找出依據。
然而袁大頭的最新收藏價格。通常在700元左右,當然稀缺版的也曾拍出上百萬的價格。
③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民國的錢幣換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當時的物價來做對比,而參考的商品最好的就是百姓通用的吃穿等物品。
以民國初期的物價推算,當時的一塊大洋價值約等於今天的250元,而到中後期時的價值就沒有這么高了,只能值現在的100元人民幣。
④ 你知道沒有開發商的民國房價有多高嗎
房價一天比一天高,各種政策出台高喊打擊樓價,最終卻打擊了樓市。樓市凝滯,大家膠著,糾結的是買房子結婚和換房子透氣的剛需族,都感嘆辛苦工作大半輩,大部分收入都拿去供房和交稅了。憤懣之餘,如果告訴你:時光倒退約一百年,也就是在民國時期,在當時沒有開發商的情況下,房價比現在便宜N多,但人要攢88年才能買到一套房,那心態是否會平衡一些?
跟今天比起來,民國時代的房價是高還是低?單純看房價,民國的房子比現在便宜,可是民國時普通百姓收入太低,房子雖便宜,仍然買不起,從這個角度看,那時候的房價並不算低。
區天相手中留有幾張從民國11年(1922年)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1954年)的地契,記錄著一段段歷史。其中一張1922年的賣地契約顯示:民國那時,一棟位於如今市中心,並且帶有私家庭院的50平方米「封閉式」獨門小院成交價為180銀元。
從字面意思上推測,這是一所有著完整間隔,由四面牆壁圍起的一個庭院,磚瓦木石結構的私人宅院。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儼然是一座「豪華」別墅。
民國時期究竟有著怎樣的貨幣狀況呢?據史料記載,民國政府於1914年推出了「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國幣。民國11年,物價與幣值相對穩定,還沒出現貨幣急劇貶值的狀況。
⑤ 古代的房價都是怎樣的
房子自古以來都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得到的資產,因此才會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
在唐朝全盛的玄宗時期,朝廷拍賣國有房產的碑文拓片上記錄:一座擁有房屋39間、佔地2.9畝的大別墅,拍賣成交價只有138貫,摺合13.8萬文。當時洛陽斗米(約10斤)10文,唐玄宗年間1文銅錢的購買力相當於人民幣3塊錢,13.8萬文就相當於40萬元。只花40萬元,就能在一線城市買一棟大別墅。
在明代買房也不是件易事,當時小戶型房子,需要三四千兩銀子。而清河縣縣令,從七品國家公務員,每年薪水不過三百五十兩。就是說,就算縣長去買房,如果不貪污的話,需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攢夠房錢。
乾隆時期,清朝公務員的薪水為:「一品歲支銀180兩,二品150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有奇,從九品、未入流31兩有奇」。以上這些僅僅是基本工資,稱「正俸」;而「京員例支雙俸」,即在基本工資之外加發同樣數目的津貼;也就是說一個七品官的年薪為90兩,90兩是什麼概念呢?據記載,當時新街口附近的房子85兩,也就是說一個小小七品芝麻京官,省吃儉用刨去生活開支,大概兩年收入也足夠在京城買一套私宅。
房價最便宜的時期當屬民國初期。民國四年(1915年),阜成門內王府倉胡同四合院一處瓦房十一間,售價一百五十塊大洋。民國十六年,宣武門西大街四合院一處瓦房十八間,售價兩千五百塊大洋。民國二十二年,崇文區東柳樹井一處房產瓦房十間的四合院,大洋兩千九百五十塊,折算成今日價格,每平方米約合六百塊,百平米的房子只需六萬元就能拿下。
⑥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要看什麼時期的,民國早期相當於50多元,晚期只相當於30多元。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民國元年是1912年,民國成立以前的大洋沿用清朝的):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後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於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希望答案對你有幫助。
⑦ 1919年,魯迅花3765塊大洋,買下北京一套四合院,現在值多少錢
也就是這一年,魯迅花費了3500大洋買下了八道灣11號的三進的四合院,並回到紹興老家,把家人們都接了過來。而這一次的搬家,也是魯迅和「閏土」人生當中的最後一面,此時的閏土就是魯迅筆下的中年閏土。
自從魯迅遠渡日本讀書之後,他們兩個再也沒有見過。兩人再次會面的時候,閏土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形影,目光滯納地喊了一聲魯迅老爺。
但閏土對魯迅的感情依舊沒變,當魯迅搬家的時候,閏土像他父親一樣去了魯迅家中幫忙,魯迅也把部分家當給了閏土,17年以後,閏土先於魯迅半年去世。
魯迅在八道灣購進的這套宅子無論是今天還是百年以前,絕對稱得上豪宅,當時還引起了文學圈子裡不小的轟動。
這套宅院佔地1300多平,大小房間32間。前院是魯迅日常會客讀書的地方,中院則是母親和朱安的住所,後院最豪華的部分分給了周作人和周建人居住。
他們三兄弟也是在這所宅院里渡過了最好的三年多的時間,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魯迅獨自搬了出去。
02當今的價值
魯迅購置這所宅院的時候,對方出價是3500大洋,加上中介費、印花稅等等一共花了3765塊。
這個數字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並不太敏感,畢竟現在,在西直門外租一套小房子也不止這個價錢,那以當時的物件對比,這所房子到底值多少錢呢?
給大家舉一個小例子,1923年魯迅在購置另外一所宅院的時候,找了一個住家的保姆,除了包吃包住以外,每個月還有3塊大洋的工資。
以如今北京找一個住家保姆,月薪6000來算的話,那這所豪宅大概花費了700多萬。那這樣來算的話,魯迅在當時一年的收入已經近千萬了,北大給他的工資每月竟高達800萬。
這似乎有點不符合實際情況。當然如果以一個知名作家的頭銜來看的話,放在當下,魯迅的年收入又何止千萬呢?
民國初年,北京一個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大概在10塊大洋左右,以北京平均工資6000來看的話,那魯迅的這所宅院差不多在200萬左右,其實這么來看的話,畢竟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如果以當時大米的物價來算,魯迅的月收入大概是在3萬左右。這樣算下來,這所宅院那就便宜的多了,一座面積達1300多平的院子,居然不到30萬,還是在紫禁城的邊上,是不是有種物超所值的感覺呢?
我有一個朋友,他家恰好就在西直門一代。在寫這個小故事的時候,還專程問過他當地的房價。以他的了解目前西直門附近的二手房價格大概在1.3萬一平。以這個價格計算的話,魯迅的這所宅院大概不到2億。但是他對我說過一句話,如果是四合院的話,恐怕價格要在5個億左右。這個地方的四合院可不是魯迅當年,想買就有的買的。
不得不感慨這個社會發展之快。以當時的物價水平來對比當下。可能房子是升值最快的吧。無論是大米、白糖也或是食鹽。這百餘年來,如果都是以元來計算,大概都是上漲了百倍左右。這所宅院上漲的就有點離譜了。以工資水平對照,這所房子那也是物超所值。
至於原因那就是社會的發展帶來的附加價值吧。畢竟是在首都,這片寸土寸金的地方,無論是教育,還是醫療水平以及設施,都賦予了這個地區獨特的價值。
這些價值很難用金錢來衡量,如果勢必要用價格來換算價值的話,那絕對都是普通人無法承載的數字。
03百年滄桑
1923年,自從魯迅離開之後,他幾乎很少再來到這里。魯迅與兄弟們的政治理解不盡相同,特別是當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同居之後,在這所宅院當中掀起巨浪,兄弟之間更是走到了不可調和的境地。
朱安在這里陪伴著魯迅的母親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刻,在一個孤獨的角落當中,她也卑微地活著,直到離開這個人世。與魯迅爭鬥了一生的周作人也是在這里默默地離開了這個紅塵往事。
魯迅比較知名的幾部作品大多數都是在這里完成的,曾經他們三兄弟在這里迎來送往著來自各方的賓客,不少的民國大師都在這里留下了身影和耐人尋味的故事,然而當時光流逝,物是人非之後,這里已經破敗不堪。
曾經的八道灣11號院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看不到昔日的燈火輝煌。
倒塌的牆壁、凋零的樹木向人訴說著它往日的故事。後來,在這里建起了一座魯迅紀念館,但也只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間而已。如果經過這里,或許還能看到它往日的模型。
或許這就是歲月,也或許這就是歷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就是對於這座宅院最為恰當的描述嗎?雖然這已經成為過去,但這也並不影響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不是嗎?
⑧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有多大購買力,相當於現今多少人民幣
從清末到民國,「壹圓」型銀幣流通一時,其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稱「大洋」,價值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不過到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圓,所有交易以及結賬都以圓為單位。
有「袁大頭」之稱的,則是壹圓銀幣上鐫刻有袁世凱頭像,據相關文獻披露,從1914年1929年,「袁大頭」總發行量超過了7.5億枚。那麼民國時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徐向前元帥在回憶錄中講起過,在1917年,他在雜貨鋪里做學徒的事情,到年尾時拿到了三塊大洋,很是高興,說「從來沒有拿到過這么些錢」。可見一塊大洋在當時具有很高的購買力,而據相關專家的研究考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夠購買到44斤大米。
民以食為天,按糧食的價錢換算,以現今大米3.5元一斤,那麼一塊大洋相當於是145元。再來看看各階層人群的收入,軍閥的生活自然是不用說,製造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的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曾在河南強制種鴉片,並且每畝收稅八塊大洋。
許多人所知道的是軍閥姨太太多,個個還很漂亮,但拋去風花雪月的表面,卻發現民國時期的軍閥很多都是摟錢耙子,這不,在1920年旱災,直系軍閥的曹錕就摟走了300萬大洋的救災款。
曹錕後來於1923年還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不過這總統的位子是曹錕前前後後花了1300多萬大洋「打點」得來的。所以軍閥混戰里的水深,許多良心未泯的人也就選擇了離開。
而民國時期,實在有太多故事可以說,再來說說民國年間的才子們,1917年,胡適留美歸來,拿到了博士學位,進入北京大學擔任教授,在寄給母親的信中便說道:
據了解,胡適和好友高一涵在一處僻靜地方合租,每月的租金為6塊大洋,而胡適在北大待了一個月後便遇上了加薪,胡適又給母親寫了封信,講到:
另外據魯迅的日記可以獲知,在北京的14年裡,魯迅平均每月的收入大約有250塊大洋;而從1912年,魯迅應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之邀,擔任科長一職起至1936年魯迅離世的25年裡,魯迅平均每月的收入大約是在423塊大洋左右,這其中的收入包括魯迅所擔任的職位、任教、稿費等。
從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可以獲知,這些高知人群完全能夠顧得上家庭的開銷,魯迅則有過兩次購房經歷,1919年時,38歲的魯迅買下了共有28間房的八道灣11號,這套四合院的價錢是3500塊大洋。
當時魯迅還不能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錢,是把紹興老屋出賣給了大地主朱閬仙,並且向銀行500圓的短期貸款。
不過一大家子住在一個屋檐下,八道灣11號並沒有出現有「中日有好」的局面,魯迅與弟媳鬧了不小的矛盾,於是魯迅第二次購房,1923年,魯迅買下了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的6間小院,價錢是800塊大洋。
最後說說民國時期大上海的收入狀況,據《上海市政府公報》的統計,上海工人的工資往多了說,是10~25塊大洋,不過上海消費高,吃、住、穿都需要錢。
因此幾塊大洋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十分值錢,可以買上44斤大米了,若是碰上拖欠工資的情況,那簡直是要人的命。
⑨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抵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袁大頭)的實際購買力還是比較彪悍的,也就是說還是比較值錢的。
當初的貨幣政策還沒有轉型成為現代的信用貨幣,一直到1932年開始推動「改兩為元」之前,都仍然存在銀兩和銀元並用的狀態。人們還是喜聞樂見「真金白銀」這類硬通貨。
1919年魯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合夥買了西直門八道灣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塊大洋;1924年在阜成門的胡同中買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塊大洋;西直門的先不算了,單算阜成門的那套小一點的,現在房天下類似房源的7月份報價是7200萬人民幣不含稅費。按照房價的價格比照,1塊大洋價值在9萬人民幣;
所以你會驚訝地發現,怎麼民國一塊大洋能從83元人民幣比對到9萬人民幣,都能找出依據。
然而袁大頭的最新收藏價格。通常在700元左右,當然稀缺版的也曾拍出上百萬的價格。
⑩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在現在有多高的購買力
在現在的購買力那當然是按照文物類來看待了,還是看看在民國時期的購買力比較直觀些。
狄登麥在1919年寫到:「有了一百圓的生活費,食物雖粗而劣,總可以充飢,房雖不精緻,總可以避風雨,此外每年還可以制兩身新衣裳,買一點煤,免到路上去揀去扒;更可以留餘五圓,做零用。拿了這五圓可以在年節,買一點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沒有病人及醫葯費,或者可以去近邊山上去朝香。」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想像一塊大洋在民國的購買力還是相當客觀的,應該說也具備很強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