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價信息 » 李清照多少歲在哪裡生活

李清照多少歲在哪裡生活

發布時間: 2022-11-29 12:42:19

A. 李清照的生活經歷

李清照生於北宋末年,小時候家境優越,她父親有大量的藏書,她小時候就喜歡讀各種書,這也為她日後成為千古第一女詞人打下了扎實的文學基礎。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早亡,她又趕上「靖康之恥」,她的下半生過著顛沛流離、國破家亡、孤苦無依的生活。

李清照年幼時在開封生長,豆蔻年華之際,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由於當時趙明誠尚在求學,夫妻兩人並無收入,因此生活過得很清貧,好在二人很恩愛。而之後黨政愈演愈烈,牽連到了李清照,原本一對恩愛的夫妻被殘忍拆散。

趙明誠的父親被革職,繼而去世。李清照於是和丈夫一起告老還鄉,開始鄉下的生活。好在李清照和丈夫有共同的愛好,就文學和藝術,二人經常進行探討的切磋。

後來趙明誠病故,李清照的生活難以為繼,溫飽都成了問題,於是改嫁 ,可惜婚後生活並不如意,因此導致了又一個悲劇。

(1)李清照多少歲在哪裡生活擴展閱讀

1、她一生跨了南北宋兩個時代,屬南渡詞人。以南渡為界,前期詞作長於以優美的韻調表現相思離別等傳統題材。後期詞寫破國亡家後的凄涼身世遭遇,沉鬱悲涼。

2、她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

3、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須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

4、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她生於神宗元豐七年二月初五日,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B. 李清照簡介

以下這些足夠了: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今僅存四印齋本《漱玉詞》1卷,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本,黃墨谷有《重輯李清照集》,齊魯書社版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一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散文家。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中原淪陷後,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隻(枝)女兒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李易安詞,獨辟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白雨齋詞話》)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同上書)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李清照她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和哥們李奕柯是當時的禮部員外郎,母親王氏也是當時能詩能文的才女(《新唐書·李格非傳》中提到)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變後,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藏書。後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的《聲聲慢》就創作在此時,所以詩中,從開頭的幾對復詞,可以看出她的悲傷.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具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並批評了從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於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因此可說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開的,從開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淪陷的國愁。這紛繁的愁緒令她一步步地邁上了文學的聖殿。真可謂萬古愁心!
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不僅文學方面,在史學方面她的《金石錄》同樣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另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她因趙明誠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別詞,更是情意深摯,別具一格。如《醉花陰》描寫女詞人在「佳節又重陽」時,倍感孤寂,於是以黃花自喻說:
薄霧濃雲消永晝 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發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她的後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如《聲聲慢》上片表現詞人「尋尋覓覓」,又無所寄託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下片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明白、節奏急促,情調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引起感傷,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寫到:
中州盛日 閨門多暇 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
捻金雪柳 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 風鬟霜鬢
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 簾兒底下 聽人笑語
全詞流露出對國家變故、昔樂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後來宋末詞人劉晨翁讀此詞,不禁「為之唳下」。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被後人稱為「易安體」。李詞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於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里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於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C.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朝代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學熏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當時文壇巨匠都稱贊她,朱??鄧?:「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她的《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兩首。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興敗盛衰的歷史教訓,借嘲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治者「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歲。金人大舉南侵,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李清照帶著15車書籍器物南下避難,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

D. 李清照活了幾歲

71歲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代表作《聲聲慢》。

E. 李清照生平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下面是我分享的李清照生平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家世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的家庭。父親李格非是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秉承家學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學熏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字無咎)的大力稱贊。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上說,李清照「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說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錄》稱她「才高學博,近代鮮倫」。朱彧《萍洲可談》別本卷中稱揚她的「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

李清照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後,當即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兩首。此詩筆勢縱橫地評議興廢,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 前後興敗盛衰的歷史教訓,借嘲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治者「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雜志》認為,這兩首和詩「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陳宏緒的《寒夜錄》評此兩詩:「奇氣橫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兩年,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趙家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然而,他們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只好戀戀不舍地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卷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罷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為救父之危難,李清照曾上詩趙挺之。對此,張嘗謂:「(文叔女上詩趙挺之)救其父雲:『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洛陽名園記》序) 晁公武亦雲:「(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雲:『炙手可熱心可寒』。」(《郡齋讀書志》)惜均未奏效。被罷官後的李格非,只得攜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詔禁元祐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崇寧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續資治通鑒》卷八十八) 。據此,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不僅面臨被拆散的危險,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隻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

政治風雲變幻,世事翻覆莫測。崇寧四年(1105年)暮春,趙挺之始除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六月,「(因)與(蔡)京爭權,屢陳其奸惡,且請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罷右僕射(《宋史?趙挺之傳》)。僅僅過了半年多,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罷相,趙挺之復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此同時,朝廷毀《元祐黨人碑》,繼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格非等「並令吏部與監廟差遣」(《續資治通鑒拾補》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歸汴京與趙明誠團聚。但是,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復相,無情的政治災難又降到了趙氏一家頭上。三月,趙挺之被罷右僕射後五日病卒。卒後三日,即被蔡京誣陷。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因無事實,七月獄具,不久即獲釋。但趙挺之贈官卻被追奪,其子的蔭封之官亦因而丟失,趙家亦難以繼續留居京師。李清照只好隨趙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

李清照、趙明誠屏居青州,始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歲,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歸來堂」,取義於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其時,曾對清照極為稱賞的文學家晁補之與李清照之父同以黨籍罷官歸隱,自號「歸來子」。晁補之在故鄉緡城 (今山東金鄉)修「歸去來園」,園中的堂、亭、軒皆以《歸去來兮辭》中之詞語命名(見晁補之《歸來子名緡城所居記》) 。李清照、趙明誠以「歸來堂」名其書房,蓋出於對晁補之的仰慕,步其後而模仿之。《歸去來兮辭》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當亦取其中之雅意。「歸來堂」中,李清照與趙明誠雖然失掉了昔日京師丞相府中的優裕生活,然而卻得到了居於鄉里平靜安寧的無限樂趣。他們相互支持,研文治學創作;他們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度過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對此作了較為詳盡紡敘述: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青州古城是古齊國的腹心地區,是古老的文物之邦,豐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時有出土。趙明誠夫婦在當地收集到《東魏張烈碑》、《北齊臨淮王像碑》、唐李邕撰書《大雲寺禪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資料。益都出土的有銘古戟,昌樂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陸續成為他們的寶藏。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趙明誠題「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雲:「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題於歸來堂。」(《易安居士畫像》及趙明誠題詞,近人多判其偽。但據《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第二期吳金娣《有關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一份珍貴資料》一文介紹,上海博物館藏《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墨跡與《畫像》題詞墨跡相比較,許多字的字形結構與運筆都甚相似。以此該文認為《畫像》題詞確為趙明誠手跡。)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除自作序言外,還特請當時著名學者劉跂題寫了一篇《後序》。史稱,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亦筆削其間」(張端義《貴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歲。春、夏兩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趙明誠嘗游仰天山水簾洞並題名刻洞內石壁。不久即知萊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於驛館,作《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表達對青州姊妹的惜別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達萊州,又作《感懷》詩一首。詩前有小序雲:「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萊,獨坐一室,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幾上有禮韻,因信手開之,約以所開為韻作詩。偶得『子』字,因以為韻,作感懷詩雲。」

在萊州期間,李清照繼續幫助趙明誠輯集整理《金石錄》,且「裝卷初就,芸簽縹帶,束十卷為一帙。每日晚更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金石錄後序》。

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歲。趙明誠改守淄州。趙明誠曾得唐白居易所書《棱嚴經》與李清照共賞。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歲,仍隨趙明誠居淄州。是年,趙明誠因平定地方逃兵擾亂有功轉一官。

顛離漂泊

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歲。金人大舉南侵,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朝廷崩潰。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南宋開始。是年三月趙明誠因母親死於江寧(今南京市),南下奔喪。八月,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李清照著手整理遴選收藏准備南下:「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錄後序》)十二月,青州兵變,殺郡守曾孝序,青州剩餘書冊被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曾這樣記載此事:「青州故第,尚鎖書冊用屋十餘間,期明年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處文字當因在傳抄中或奪或衍而臻誤。史實應為「青州兵變」。)

當李清照押運15車書籍器物,行至鎮江時,正遇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而去(《續資治通鑒》卷一0一),而李清照卻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馬亂中將這批稀世之寶,於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寧府。

李清照至江寧後,雪日每登城遠覽以尋詩。周 《清波雜志》卷八有雲:「傾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以宋高宗為首的妥協投降派,借口時世危艱,拒絕主戰派北進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滿, 屢寫詩諷刺, 曾有「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三月與李清照「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後序》)。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清照有感而作《絕句》以吊項羽。以項羽寧肯一死,引頸烏江以謝江東父老的壯烈史跡,對南宋統治者進行諷喻。五月,至池陽(今安徽貴池),趙明誠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說,趙明誠將「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不幸的是,由於途中感疾,趙明誠竟於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

趙明誠卒後,李清照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謝《四六談麈》卷一)葬畢趙明誠,李清照大病一場。當時國勢日急,趙明誠妹婿李擢權兵部侍郎,從衛太後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為保存趙明誠所遺留文物書籍,李清照派人運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當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謂連艫渡江之書散為雲煙。李清照只好攜帶少量輕便的書帖典籍倉皇南逃。之後,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時任敕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這時傳有密論列趙明誠者,有所謂「頒金」之語,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帝蹤,希圖投進朝廷。顛沛流離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陸,又棄衣被走黃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道道之溫,又之越。」九月,劉豫在金人扶持下,建偽齊政權。李清照有詩斥之曰:「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達衢州。

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紹興),居土民鍾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她悲痛不已,重立賞收贖。至此,所有圖書文物大部散失。

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再嫁張汝舟。張汝舟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當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後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報官告發了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李清照雖被獲准離婚, 但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後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後獲釋。(對於李清照改嫁張汝舟之事,後世學者頗有爭議。其實,婦女改嫁在宋代前期並不少見,且不影響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談及此事,應當可信。古人辯誣之說,實際是受封建禮教觀念束縛的結果。)

雖然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系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註上。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簽書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作古詩、律詩各一首為二公送行。詩中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之句,表達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充滿了關念故國的情懷。

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後序》的寫作。十月,避亂金華,寫成《打馬圖經》並《序》,又作《打馬賦》。雖為游戲文字,卻語涉時事。借談論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關戰馬的典故和歷史上抗惡殺敵的威武雄壯之舉,熱情地贊揚了像桓溫、謝安等忠臣良將的智勇,暗諷南宋統治者不識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無能,寄寓對收復失地的願望,抒發了個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

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越十餘年,大約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後,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凄涼中,悄然辭世,享年至少73歲。

F. 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大致是怎樣的

生平

1084年,李清照誕生於北宋齊州章丘(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明水鎮(2004年,徐北文教授經過考證,撰文稱:李清照籍貫應該是齊州歷下人,即今濟南市歷城區人,但是其一生並未在濟南定居過)。

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是當時極有名氣的作家,深受當時文壇宗匠蘇軾所賞識,常以文章相往來。

母親王氏系出名門,高祖王景圖、曾祖王贊,都榮登進士,外曾祖父王准受封為漢國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寧時為中書省平章事,元豐時為尚書左僕射,都是執掌國家樞要的丞相,受封為歧國公。善文學(《宋史·李格非傳》誤稱李清照母親王氏為懿恪公王拱辰孫女)。

1101年李清照18歲,與長她三歲的太學生諸城趙明誠結婚。趙是金石家,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閨閣之怨或是對出行丈夫的思念,如《一翦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與丈夫南渡江寧。行至鎮江時,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寧府。

南渡後,詞人的生活困頓。建炎三年,趙明誠獨自前往就任湖州知事。1129年丈夫於農歷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李清照為文祭之:「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

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紹興),在土民鍾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當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飽受打擊,其寫作轉為對現實的憂患,因此後期經歷了國破家亡、暮年飄零後,感情基調轉為凄愴沉鬱,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李清照晚景頗為凄涼,一說曾改嫁張汝舟,但不久隨即離婚,甚至因此鬧上公堂。約卒於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說法)。陸游《夫人孫氏墓誌銘》「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

時夫人始十餘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孫氏十歲時即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當卒於1151年之後。

根據《宋史·藝文志》中說,李清照著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詞》八卷[7],皆佚散。現有《漱玉詞》的輯本,存其作約五十首。

(6)李清照多少歲在哪裡生活擴展閱讀:

一、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二、代表作

1、詞:《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一翦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等。

2、詩:《浯溪中興碑詩》、《夏日絕句》、《皇帝閣春帖子》、《釣台》、《八詠樓》、《上樞密韓肖胄詩》等。

3、文:《金石錄後序》、《詞論》、《打馬圖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等。

G. 詩人李清照生活的介紹

李清照 (1084~約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一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散文家。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中原淪陷後,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H. 南宋詩人李清照的簡介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個士大夫的官宦之家。李清照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大詩人蘇軾的學生,所以素有文學底蘊,家中藏書豐厚。李清照自幼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自小在家中長輩的熏陶下,對於文學典籍自然而然就有了興趣,慢慢地也向這方面學習。

李清照年少時,跟隨父親來到都城生活,在繁華的都城中,激起了李清照極大的'創意。李清照此時不僅會寫詩,也學會了作詞,書寫了一片流傳至今的著作《如夢令》。

公元1101年,李清照剛好18歲,這在古代都已經可以說是晚婚了。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後,兩人都對文學典籍感興趣,可以說是情投意合。雖然生活清貧,但知己相陪,但也充滿著溫馨的感覺。

1102年,李清照婚後第二年,李清照因當時的朝廷黨爭,被迫離開都城。和丈夫趙明誠一起,來到青州居住,李清照在此定居後,將居所喚作歸來堂。李清照兩人在青州生活了20年,因丈夫為官素有功績,被調往淄洲為官。不幸的是,剛好異族入侵,李清照只好帶著兩人收藏的書籍開始了逃亡生涯。

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官至江寧知府,在異族入侵後,放棄了城池。與李清照逃往到湖州,在逃亡途中,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因疾病突發,不幸逝世。李清照悲痛欲絕,在安葬了丈夫之後,拋棄了許多繁重的典籍,帶著輕便的書籍向南方逃亡。

1132年,李清照改嫁於張汝舟,可惜其為人品行極差,故被李清照不喜,向官府揭發。此後,李清照就一個人過著單身生活,在金華居住。公元1156年,李清照時年已經73歲,帶著對故去親人的思念,以及對生活失望的情感下,悄然辭世。

I. 李清照活了幾歲

71歲。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宋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西北)人,居濟南。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藝術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今有《李清照集》輯本。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9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2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8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9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5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