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白馬郡多少一平
A. 西秦的西秦歷史
385年(建元廿一年)九月,乞伏國仁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領秦、河二州牧,改元建義。並分其地置武城、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略陽、川、甘松、匡朋、白馬、苑川十二郡,築勇士城(在勇士川內,即後苑川郡城)而都之,史稱西秦。
388年(西秦建義四年)六月,國仁卒,群臣以國仁子公府年幼,推國仁弟乾歸為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河南王。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 改元太初,「置百官,仿漢制」,逐漸任用隴右一些漢族豪強。並由勇士城遷都至金城(今蘭州市西北),連續出兵降服鄰近諸部,「於是秦、涼、鮮卑、羌、胡多附乾歸」。疆域西至金城、苑川,東暨南安、平襄,北抵牽屯,南達枹罕。後枹罕雖為後涼呂光所奪,但西秦在東面的勢力卻有所發展。394年前秦主苻登敗死,遣涼州牧乞伏軻彈、秦州牧乞伏益州、立州將軍越質詰歸率3萬騎,擊敗前秦和仇池氐隴西王楊定的4萬聯軍,殺楊定及苻崇,斬首17000級,使乾歸「盡有隴西、巴西之地」。十二月,乾歸改河南王為秦王,史稱西秦。中央置尚書省、門下省,進一步漢化。同時,保留大單於號,以便於統治境內眾多其它民族;保存大將軍號,便於掌握兵權。後屢與後涼發生戰爭,並聯絡南涼禿發氏以抗擊後涼。又出兵擊敗南邊的吐谷渾視署。 西秦太初十三年【元始400歲年】正月,乾歸因所居金城南景門崩,惡之,遂遷還於苑川。這時,後秦的勢力進一步西進,直接威脅著西秦。自太初九年後秦奪去上邽,原西秦越質詰歸、休官權千成等先後降後秦,姚興以姚碩德為秦州牧,積極准備西擊乾歸。是年(400歲年)五月,後秦主興與其將碩德率軍五萬,從南安峽(今甘肅張家川西)向西進攻西秦。乾歸帥諸將拒之於隴西。姚興則潛軍走絕道深入,乾歸聞姚興軍將至,對諸將說:「吾自開基以來,屢摧勍(qing)敵,乘機藉算,舉無遺策。今姚興盡中國之師,軍勢甚盛。山川阻狹,無縱騎之地,宜引師平川,伺其怠而擊之。存亡之機,在斯一舉,卿等戮力勉之。若梟翦姚興,關中之地盡吾有之。」從乾歸這番話,可知後秦這次西進,盡全國之力,軍勢甚盛,而乾歸雖然因屢勝而有驕色,但也知道此役乃決定西秦存亡的關鍵一仗。為了實現引師平川的作戰方針,乾歸令其衛將軍慕兀(《晉書》作「慕容兀」)率中軍二萬屯於柏陽(今甘肅清水西南),鎮軍將軍羅敦將外軍四萬遷於侯辰谷(在柏陽附近),自率輕騎數千以候姚興軍至。會大風昏霧,與中軍慕兀相失,為姚興軍所逼,走投外軍羅敦。第二日晨,乾歸整軍與後秦軍大戰,為姚興擊敗,走還苑川,其部眾三萬六千皆降於後秦。姚興進軍枹(fú)罕。時乾歸由苑川棄金城,謂諸將曰:「吾才非命世……叨竊名器,年逾一紀,負乘致寇,傾喪若斯!今人眾已散,勢不得安,吾欲西保允吾(今青海樂都西南),以避其鋒。若方軌西邁,理難俱濟,卿等宜安土降秦,保全妻子。」部眾不願,乾歸說:「吾將寄食以終余年,若天未亡我,庶幾異日克復舊業,復與卿等相見,今相隨而死,無益也。」於是乾歸獨引數百騎奔允吾,降南涼禿發利鹿孤。利鹿孤待以上賓之禮,處之於晉興城。後乾歸與南羌叛,為利鹿孤(禿發利鹿孤)所知,乾歸乃送子熾磐於西平。八月,南奔枹罕,降後秦。十一月,乾歸至長安,姚興署其為「鎮遠將軍、河州刺史、歸義侯,復以其部眾配之」。 這樣,西秦從公元385年稱制建元,至400年為後秦所吞並,凡歷十五年。西秦雖然滅亡,但其在隴右的實力,即以隴西鮮卑為主的勢力仍然存在。我們之所以說西秦此時已亡於後秦,是因為西秦與南涼、北涼、西涼之降於後秦不同,它確為後秦用軍事力量所擊滅,原國土為後秦所據,分設郡縣,任命郡守;西秦主也出奔南涼,又投後秦為一方州牧(河州刺史),受封亡國屈身的歸義侯。至於南涼、北涼和西涼向後秦稱臣納貢,僅名義上的臣屬關系,其國內一切內政、外交均自主,與西秦亡於後秦之事有實質的不同。由於後秦姚興還想利用乾歸父子在隴右的潛在勢力,以鞏固和擴大他在河隴的統治,故對乾歸父子及原西秦的勢力採取籠絡的政策,保存了他們的實力,「復以其部眾配之」。這就為以後乾歸父子復國創造了條件。
西秦之亡於後秦,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有其必然的因素。首先,乞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權主要依靠隴西鮮卑各部貴族,以軍事征服為手段,合並各地方實力派所組成,故其內部經常發生各地地方實力派叛服無常的情況,政權還不十分鞏固。乞伏氏雖然也注意了與隴右漢族豪門士族的結合,但這種結合還剛開始。同時,其內部的經濟狀況,處於各鮮卑部落由游牧向農業定居的轉化過程之中,經濟實力遠比不上據有關中的後秦。無怪乎《晉書·載記·姚興上》多次提到,後秦佔領隴右後,「軍無私掠,百姓懷之」;取後涼姑臧後,「祭先賢,禮儒哲,西土悅之」。此中多有溢美之處,但也反映漢化較早的後秦,進入河隴是頗得該地區廣大漢族豪門及人民支持的。其次,西秦僅據隴右西部,四面強敵壓境,西有後涼、南涼,南有吐谷渾,東有後秦。乞伏氏統治者在公元400年以前,又專與後涼、吐谷渾連年征戰,忽視了西進的後秦,以致在後秦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一戰潰散而亡命南涼,西秦淪喪亡國。從此,乞伏氏集團在後秦的統治下開始了其新的歷史。 409年(後秦弘治十一年)乾歸以熾磐留守枹罕,二月乞伏乾歸逃回苑川,招集三萬人馬,遷到度堅山。下臣勸乞伏乾歸稱王,乞伏乾歸因為力量單薄不同意。下臣們極力請求說:「天道和符歷相應,即使衰敗的也一定會興旺;圖表所遣棄的,即使成功了也一定會失敗。袁紹的軍隊不少,曹操使用策略,使袁紹四州瓦解。王尋、王邑的兵力強盛,光武帝劉秀大顯身手,亡新就作鳥獸散。這是天命不能憑空強求,符錄不能有非分之想。姚興氣數將盡,我們否極泰來,趁此機遇,實在是聖人的事。現在我們有三萬人馬,足可以統治秦隴,平定洮河。陛下順應天命第二次興起,四海仰望,豈能固守謙虛,不以國家為本!希望陛下應時登上王位,以副眾望。」乞伏乾歸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僭稱秦王,西秦再度復國,並大赦境內罪犯,改年號為更始。設置百官,公卿以下都恢復原位。
西秦更始二年(410),乞伏乾歸派遣乞伏熾磐討伐薄地延,軍隊駐扎在煩於,薄地延帶領軍隊出來投降,被任為尚書。乞伏乾歸把薄地延的部落遷移到苑川。乞伏乾歸又派隴西羌昌何攻克後秦金城郡,任命其驍騎將軍乞伏務和為東金城太守。乞伏乾歸還都苑川,又攻克後秦略陽、南安、隴西各郡,把二萬五千戶遷移到苑川、枹罕。姚興沒有力量向西討伐,又擔心乞伏乾歸成為邊境上的禍患,就派使者暫任乞伏乾歸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隴西嶺北匈奴雜胡諸軍事、征西大將軍、河州牧、大單於、河南王。乞伏乾歸正在圖謀河西,權且接受了這些封號,就向姚興稱臣。
西秦更始三年(411),派乞伏熾磐和他的次子中軍乞伏審虔率領一萬步兵騎兵攻打南涼景王禿發傉檀,軍隊渡過黃河,在嶺南打敗了禿發傉檀的太子禿發武台,繳獲十多萬牛馬回來。又在伯陽堡攻克姚興的別將姚龍,在水洛城攻克王憬,把四千多戶遷徙到苑川,三千多戶遷徙到譚郊。西秦更始四年(412),乞伏乾歸率領步兵騎兵三萬人在枹罕攻打西羌彭利發,軍隊駐扎在奴葵谷,彭利發丟棄部眾往南逃跑。乞伏乾歸派將領乞伏公府在清水追上彭利發並殺了他。乞伏乾歸進入枹罕,收納了羌人一萬三千戶。接著率領二萬騎兵在赤水討伐吐谷渾支統阿若干,把他們打得大敗並使他們投降。
同年二月,乾歸遷都譚郊(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北)。率騎2萬敗吐谷渾別統阿若干於赤水,又攻奪南涼三河郡。疆域東迄平襄、略陽,西至金城、白土,南抵層城、赤水,北達度堅山以北。乞伏乾歸在五溪畋獵,有梟鳥停留在他手上,乞伏乾歸非常憎惡。
同年六月,乞伏乾歸被其兄子乞伏公府所殺,被殺的還有乞伏乾歸的十幾個兒子。乞伏公府逃到大夏固守。乞伏熾磐和弟弟廣武將軍乞伏智達、揚武將軍乞伏木奕於討伐乞伏公府。乞伏公府敗逃,乞伏智達等人在嵻崀南山追上並抓住了他,連同他的四個兒子,在譚郊把他們車裂。把乞伏乾歸安葬在袍罕,謚號武元王,乾歸共在位二十四年。其子熾磐於八月襲位,改元永康,自稱大將軍、河南王。承父遺策,籠絡隴右漢、羌等,重用漢族豪門、俊傑之士,鞏固了政權。
永康三年(414),有五色雲在南山上升起。乞伏熾磐認為這是自己的吉兆,非常高興,對大臣們說:「我今年應該能平定天下,大業就要告成了!」於是整修武器,訓練兵馬,以等待天下大亂。他聽說禿發傉檀向西征討乙弗,揮劍而起說:「可以行動了!」率領二萬步兵騎兵襲擊南涼都城樂都。禿發傉檀的太子禿發武台倚仗城垣抵抗守衛,乞伏熾磐攻打,十天就攻克。於是進入了樂都,論功行賞,各有不同。派遣平遠將軍犍虔率領五千騎兵追擊禿發傉檀,把乞伏武台和他的文武百官以及一萬多戶百姓遷徙到枹罕。禿發傉檀於是投降,南涼滅亡,禿發傉檀被暫任為驃騎大將軍、左南公。隨從禿發傉檀的文武百官,按照才幹選授或提拔官職。乞伏熾磐兼並禿發傉檀以後,兵強地廣,設置百官,立妻子禿發氏為王後。十月改稱秦王。繼又逐北涼沮渠氏勢力出湟水流域,並不時向河西進攻,擄掠人口。
西秦興盛時期,所轄面積從甘肅武威到天水、隴南及青海東部,共11州、30郡、48縣、二護軍。
對外縱橫捭闔,東征西討,使西秦進入極盛時期。西秦的存在及興盛,對於隴右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均具有重大意義。
但西秦的強盛並未能維持多久,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迅速走向衰亡。 428年六月,熾磐病死,其子乞伏暮末即繼位,改元永弘。同月,乞伏暮末葬父乞伏熾磐於武平陵,上廟號為太祖。乞伏暮末任命右丞相乞伏元基為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等職務;同時任命鎮軍大將軍、河州牧乞伏謙屯為驃騎大將軍;徵召安北將軍、涼州刺史段暉為輔國大將軍、御史大夫;任命叔父、右禁將軍乞伏千年為鎮北將軍、涼州牧,鎮守湟河;又任命征北將軍乞伏木弈干為尚書令、車騎大將軍;任命征南將軍乞伏吉毗為尚書僕射、衛大將軍。
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利用乞伏熾磐去世的機會,進攻西秦所屬的西平,西平太守對前來攻城的沮渠蒙遜說:「殿下如果能夠先攻取樂都,那麼西平一定會歸附殿下。假如我望風而降,英明君主也看不起這樣的守將。」沮渠蒙遜於是放棄西平,改變方向去進攻樂都。西秦相國乞伏元基率領騎兵三千人救援樂都。乞伏元基的援兵剛剛進城,沮渠蒙遜的大軍也開到了城下,開始攻擊,很快就攻陷了樂都外城;切斷了樂都城的水源,城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死於飢渴。東羌部落酋長乞提原來跟隨乞伏元基救援樂都,卻暗中與城外的北涼軍隊勾結,從城上拋下繩索,從內部牽引北涼士卒登城,很快登城的北涼軍士達百餘人,他們大聲吶喊,縱火焚燒城門,乞伏元基率領左右親軍奮力抗擊,北涼的軍隊才被打退。
最初,乞伏熾磐重病時,曾對乞伏暮末說:「我死以後,你能夠保住國土不失,就已經不錯了。沮渠成都一向得到沮渠蒙遜的信任和重用,你應該把他送回國去。」這時,乞伏暮末遣使來到沮渠蒙遜的營中,答應歸還沮渠成都,請求和解。沮渠蒙遜接受了西秦的建議,撤軍回國,隨即又派遣使臣赴西秦吊喪。乞伏暮末用厚重的禮物,送沮渠成都回國,並派將軍王伐護送。沮渠蒙遜對西秦的做法仍深懷疑慮,就派恢武將軍沮渠奇珍,在捫天嶺設下埋伏,擒獲王伐及其三百騎兵回國。不久,又派尚書郎王杼護送王伐返回了西秦,並送給乞伏暮末戰馬一千匹以及其他錦緞綾羅。同年七月,乞伏暮末派遣記室郎中馬艾前往北涼回訪。
同年(429年)五月,沮渠蒙遜討伐西秦,乞伏暮末命相國乞伏元基留守都城罕,他自己則退保定連城。西秦南安太守翟承伯等人叛變,據守罕谷,響應北涼軍隊的進攻。乞伏暮末大敗翟承伯的軍隊,進抵治城。西安太守莫者幼眷,占據川城,背叛西秦,乞伏暮末發兵討伐,被莫者幼眷擊敗,乞伏暮末擊又回到定連。
沮渠蒙遜大軍包圍了西秦的都城罕,又派他的世子沮渠興國進攻定連。六月,乞伏暮末在治城反擊沮渠興國的圍攻,生擒沮渠興國。沮渠蒙遜率軍立即撤退,乞伏暮末追擊北涼軍,一直追到譚郊。
吐谷渾可汗慕容慕派他的弟弟慕容沒利延率領騎兵五千人與沮渠蒙遜的大軍會師,合兵討伐西秦。乞伏暮末派遣輔國大將軍段暉等攔擊敵人,大敗北涼軍和吐谷渾汗國的騎兵。
七月,沮渠蒙遜派遣使臣出使西秦,送谷三十萬斛請求贖回世子沮渠興國,乞伏暮末拒絕。沮渠蒙遜於是立沮渠興國的胞弟沮渠菩提為世子。乞伏暮末則任命沮渠興國為散騎常侍,並把自己的妹妹平昌公主嫁給他。
乞伏暮末的弟弟乞伏殊羅通姦其父乞伏熾磐的左夫人禿發氏,乞伏暮未知悉後禁止二人往來。乞伏殊羅感到害怕,就與叔父乞伏什夤謀殺乞伏暮末。禿發氏在宮內偷盜鎖門的鑰匙,鑰匙拿錯了,守門人告知了乞伏暮末,乞伏暮末逮捕了他們的黨羽全部殺死。想鞭打乞伏什夤,乞伏什夤說:「我欠你的死,並不欠你的鞭。」乞伏暮末發怒,就刳開他的肚子,把他的屍體拋到黃河中。乞伏什夤的同母弟乞伏白養和乞伏去列為此頗有怨言,乞伏暮末又殺了他們。 永弘三年(430年)十月,乞伏暮末在北涼的軍事威脅下,派使臣王愷、烏訥闐出使北魏,請求派兵援助。北魏許諾把尚在大夏掌握中的平涼郡和安定郡封給乞伏暮末。乞伏暮末於是縱火焚燒城邑,搗毀寶物,統率部眾一萬五千戶,向東前往上邽。乞伏暮末的大隊人馬剛走到高田穀,給事黃門侍郎郭恆等人陰謀劫特沮渠興國,反叛西秦。郭恆的密謀泄漏,乞伏暮末殺掉了郭恆。大夏國主赫連定聽說乞伏暮末的大軍將來進攻,發兵抵抗。乞伏暮末只好就地固守南安,西秦的故土全被吐谷渾汗國佔領。
永弘四年(431)正月,赫連定突襲西秦大將姚獻,大敗姚獻軍。隨即又派其叔父、北平公赫連韋伐率領一萬人攻打乞伏暮末據守的南安城。當時,南安城中正發生飢饉,人與人相食。西秦侍中、征虜將軍出連輔政,侍中、右衛將軍乞伏延祚,吏部尚書乞伏跋跋等,逃出城去,投降了大夏。乞伏暮末窮途末路,用車輛載著空棺材出城投降,西秦滅亡。赫連韋伐把乞伏暮末連同沮渠興國,一並押送到上邽。西秦太子司直焦楷,逃奔廣寧,哭泣著對他的父親焦遺說:「您一向承蒙朝廷的重用,身居藩鎮大員,統領一方。如今國家顛覆,您怎能不率領大家,首倡大義,消滅寇讎!」焦遺說:「現在主上已經陷入敵手,我不是那種惜命忘義的人,如果派大兵追擊,只能加速主上的死亡。不如選擇王族中賢能之人,擁護他繼承王位,然後再去出兵討伐,或許還有希望。」焦楷於是修築高台,召集部眾盟誓,二十天的時間里,竟有一萬餘人趕來歸附。不巧的是此時焦遺病逝,焦楷沒有力量獨立承擔此重任,於是領部下逃往北涼。
同年六月,赫連定殺乞伏暮末及其宗族五百人,西秦亡。共歷4主,47年。
西秦的統治者為鞏固和擴大其統治區域,連年與後秦、南涼、北涼、大夏等國進行戰爭,並將被征服地區的各族人民強制遷徙於其統治中心或軍事要地。
B. 樓姓哪裡多由來
樓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樓(Lóu 樓)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為西周時夏代少康之後,以祖上封號為氏。樓、婁同源於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後裔,得禹(5世孫少康之後)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以主夏祀,封號東樓公。其後代子孫遂以祖上封號「樓」為姓,稱為樓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 3、出自北魏蓋樓氏、賀樓氏所簡改。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後從漢俗,一並改為樓氏,望居山西代郡。 二、遷徙分布 (部分)禹姓姒。商滅夏後,大禹的子孫易姒為婁,隱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誦追封皇室後裔時,發現大禹36世孫婁雲衢在會稽,便把他召來,賜「木」為「樓」,封東樓公,食邑杞國(今河南杞縣)。此後,雲衢的子孫便姓了「樓」,並將杞國作為樓氏的發祥地。東漢時,大禹77世孫樓日乞,字重玉,號雄樵,「經文緯武,熟嫻韜略,」官至三軍總都尉,加授麒麟閣護軍都憲,進位太師,卒謚「忠成」,御葬於烏傷(今義烏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長子良驥,字德卿,仍回會稽;幼子良(馬咼),字秀卿,為守父墓,留居烏傷。浙江、上海、山東德州兗州、河南杞縣、陝西咸陽、湖南廣安、廣西昭平等地的樓姓人,都奉重玉為始祖。大禹第102世孫樓晉(853—950),字彥孚,號指城,自烏傷遷仙岩(今樓塔一帶)。他是樓塔樓姓人的始祖。但據《烏傷香山樓氏分遷圖》: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孫樓大溜自兗州遷蕭山;唐·神龍二年(706),大禹97世孫樓濡自香山遷蕭山長山。樓晉是唐末戰將,追隨杭州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兼侍御史、兩浙節度使、天下兵馬都元帥錢鏐(後為吳越國國王)東征西討,在攔襲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宏和活捉稱帝越州的叛將董昌諸戰役中,屢建勛業,累官至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兵部尚書。他多次在仙岩一帶活動,認為這里山環水繞,人居環境優越,便於唐·乾寧四年(897)由烏傷遷此肇基發族。至今已傳39世,有8000餘人。據粗略統計,自南宋至清代,樓氏有舉人4名,武舉人2名,貢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別出任知縣、縣丞、典史、訓導和參將、守備、巡檢等文武官職。自元末名醫樓英始,樓氏族中業操岐黃、仁術濟世者代有傳人,如:明代的樓淇霆、樓宗望,清朝的樓全、樓邦源等等,不唯醫名播於吳越間,且有著作問世。當今樓姓人口約佔全國的0.01%,現在在浙江省杭州(臨安,富陽),寧波(鄞縣,奉化,慈溪,餘姚),金華(義烏,東陽,永康),麗水、蕭山樓塔鎮。諸暨。分布較多 。台州、三門等地也有。樓姓望居代郡(今河北省蔚縣西南)、東陽郡(今浙江省金華一帶)。
C. 金華有哪些鎮
截至2019年,金華市共有76個鎮。
76個鎮分別為:羅店鎮、蔣堂鎮、湯溪鎮、羅埠鎮、雅畈鎮、琅琊鎮、洋埠鎮、安地鎮、白龍橋鎮、孝順鎮、傅村鎮、曹宅鎮、澧浦鎮、嶺下鎮、江東鎮、塘雅鎮、
赤松鎮、游埠鎮、諸葛鎮、黃店鎮、香溪鎮、馬澗鎮、梅江鎮、橫溪鎮、上溪鎮、義亭鎮、佛堂鎮、赤岸鎮、蘇溪鎮、大陳鎮、巍山鎮、虎鹿鎮、歌山鎮、佐村鎮、
東陽江鎮、湖溪鎮、馬宅鎮、千祥鎮、南馬鎮、畫水鎮、橫店鎮、芝英鎮、石柱鎮、前倉鎮、舟山鎮、古山鎮、方岩鎮、龍山鎮、西溪鎮、象珠鎮、唐先鎮、花街鎮、浦南街道、仙華街道、浦陽街道;黃宅鎮、岩頭鎮、鄭宅鎮、檀溪鎮、
杭坪鎮、白馬鎮、鄭家塢鎮、履坦鎮、桐琴鎮、王宅鎮、桃溪鎮、泉溪鎮、新宅鎮、茭道鎮、柳城畲族鎮、安文鎮、尚湖鎮、方前鎮、新渥鎮、尖山鎮、玉山鎮、仁川鎮、大盤鎮、冷水鎮。
金華市位於浙江省境中部界於東經119゜14′——120゜46′30″,北緯28゜32′——29゜41′。東鄰台州,南毗麗水,西連衢州,北接紹興、杭州。南北跨度129公里,東西跨度151公里,土地面積10942平方公里。
(3)永康白馬郡多少一平擴展閱讀:
金華的歷史沿革
金華建制已有2200多年。古屬越國地,秦入會稽郡。金華古稱婺州,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自三國吳元寶鼎元年(266)始設東陽郡建置以來,具有1800多年的歷史和燦爛文化。
歷名金華、婺州,或設郡、州、路、府,或設道、區、專區和地區。
1949年5月7日金華解放,設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區――金華專區,轄2市9縣。
1955年3月,衢州專區撤銷並入。
1985年5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金華地區,分設金華、衢州兩市,實行市轄縣體制。並於金華城區設立婺城區,郊區設立金華縣,同時撤銷蘭溪縣,設立蘭溪市(縣級)。
1988年5月,撤銷義烏縣設立義烏市(縣級),撤銷東陽縣設立東陽市(縣級)。
1992年10月,撤銷永康縣設立永康市(縣級)。
2000年12月,撤銷金華縣,設立金華市金東區。
金華地處金衢盆地東段,為浙中丘陵盆地地區,地勢南北高、中部低。「三面環山夾一川,盆地錯落涵三江」是金華地貌的基本特徵。市境的東、東北有大盤山、會稽山,南屬仙霞嶺,北、西北接龍門山及千里崗山脈。
山地內側散布起伏相對和緩的丘陵,以江山——紹興斷裂帶為界又分為北部丘陵和中部丘陵,市境的中部,以金衢盆地東段為主體,四周鑲嵌著武義盆地、永康盆地等山間小盆地,整個大盆地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西面開口,
由盆周向盆地中心呈現出中山、低山、丘陵崗地、河谷平原階梯式層狀分布的特點。盆地底部是寬闊不一的沖積平原,地勢低平。將軍岩海拔22米,為金華市最低點。
金華市境內干米以上的山峰有208座。位於武義與遂昌交界處的牛頭山主峰,海拔1560.2米,為金華市最高峰。境內山地以500-1000米低山為主,分布在南北兩側。
金華市境的東、東北有大盤山、會稽山,南屬仙霞嶺,北、西北接龍門山及干里崗山脈。仙霞嶺山脈從閩、贛交界的武夷山延伸入境,至武義縣、婺城區南部和永康市境,
向東北延續為大盤山和天台山脈,山體多由火山岩和花崗岩構成。大盤山是錢塘江、曹娥江、椒江和甌江部分支流的源地和分水嶺。
D.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應孟明,字仲實,婺州永康人.少入太學,登隆元年進
找不到題目,給你宋史本傳的原文、注釋及翻譯,供你參考。
宋史列傳一百八十一應孟明傳
【原文】
應孟明,字仲實,婺州永康人。少入太學,登隆興元年進士第。試中教官,調臨安府教授,繼為浙東安撫司干官、樂平縣丞。侍御史葛邲、監察御史王藺薦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
輪對,首論:「南北通好,疆場無虞,當選將練兵,常如大敵之在境,而可以一日忽乎?貪殘苛酷之吏未去,吾民得無不安其生者乎?賢士匿於下僚,忠言壅於上聞,得無眾正之門未盡開,而兼聽之意未盡孚乎?君臣之間,戒懼而不自持,勤勞而不自寧,進君子,退小人,以民隱為憂,以邊陲為警,則政治自修,紀綱自張矣。」孝宗曰:「朕早夜戒懼,無頃刻忘,退朝之暇,亦無它好,正恐臨朝或稍晏,則萬幾之曠自此始矣。」次乞申嚴監司庇貪吏之禁,薦舉徇私情之禁,帝嘉獎久之。它日,宰相進擬,帝出片紙於掌中,書二人姓名,曰:「卿何故不及此?」其一則孟明也。乃拜大理寺丞。
故大將李顯忠之子家僮溺死,有司誣以殺人,逮系幾三百家。孟明察其冤,白於長官,釋之。出為福建提舉常平,陛辭,帝曰:「朕知卿愛百姓,惡贓吏,事有不便於民,宜悉意以聞。」因問當世人才,孟明對曰:「有才而不學,則流為刻薄,惟上之教化明,取捨正,使回心向道,則成就必倍於人。」帝曰:「誠為人上者之責。」孟明至部,具以臨遣之意咨訪之。帝一日御經筵,因論監司按察,顧謂講讀官曰:「朕近日得數人,應孟明,其最也。」尋除浙東提點刑獄,以鄉部引嫌,改使江東。
會廣西謀帥,帝謂輔臣曰:「朕熟思之,無易應孟明者。」即以手筆賜孟明曰:「朕聞廣西鹽法利害相半,卿到任,自可詳究事實。」進直秘閣、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初,廣西鹽易官般為客鈔,客戶無多,折閱逃避,遂抑配於民。行之六年,公私交病,追逮禁錮,民不聊生。孟明條具驛奏除其弊,詔從之。禁卒朱興結集黨侶,弄兵雷、化間,聲勢漸長,孟明遣將縛致轅門斬之。
光宗即位,遷浙西提點刑獄,尋召為吏部員外郎,改左司,遷右司,再遷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寧宗即位,拜太府卿兼吏部侍郎。慶元初,權吏部侍郎,卒。
孟明以儒學奮身受知人主,官職未嘗幸遷。韓侂胄嘗遣其密客誘以諫官,俾誣趙汝愚,孟明不答,士論以此重之。
【譯文】
應孟明,字仲實,是婺州永康縣人。少年時進入太學,考中隆興元年進士。參加中教官的考試,調任臨安府教授,後為浙東安撫司干官、樂平縣丞。侍御史葛邲、監察御史王藺推薦他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
輪對時,應孟明首先提出:「南北溝通交好,邊疆太平無事,應當選擇良將操練士兵,時常如大敵壓境一般對待,(此事)豈可一天忽視呢?貪婪殘暴苛酷的官吏還未除去,我們的百姓是不是不能安居樂業?賢士匿於下僚,忠言壅塞,皇上不能得聞,莫非是眾多合於正道的門沒有全部打開,兼聽之意並不全部符合呢?君臣之間,互相戒備畏懼而不能自持,勤老辛苦而不能自安,提拔君子,斥退小人,以民眾的痛苦為憂,以邊境安危為警誡,那麼國家政治自然整治有序,法度自然張開了。」孝宗說:「我日夜戒備擔心,一刻不忘,退朝的閑暇,也沒有其他的愛好,正害怕上朝如果稍微玩晚了,就會導致國家大事的曠廢從此開始了。」接著又請求申明嚴格執行上級官署包庇貪官污吏的禁律,舉薦官吏徇私的禁律,皇帝嘉獎他很久。有一天,宰相進呈事項,皇帝拿出一張紙片放在掌中,(上面)寫著二人的姓名,說:「您為什麼趕不上這兩個人呢?」其中一個舊市應孟明。於是授予應孟明大理寺丞之職。
原大將李顯忠之子的家僕淹死了,官府以殺人罪冤枉他,因此逮捕了接近三百家。應孟明覺察到他的冤枉,就稟報給了長官,釋放了他。(後來應孟明)出京做福建提舉常平,陛下為他送行,皇帝說:「我知道您愛護百姓,厭惡貪贓之吏,有不利於百姓的事,就全心全意地奏聞。」趁機詢問當世的人才,應孟明回答說:「有才卻不好學,則流為刻薄,只有皇上教化明確,取捨公正,(才能使才士)回心向道,那麼成就必定超過常人幾倍。」皇帝說:「這實在是做人君的責任。」應孟明到任後,就仔細地以臨來時的設想咨詢當地的官吏百姓。皇帝有一日親臨經筵,趁機談到官署巡查之事,回頭對講讀官說:「我近日想到幾個人,應孟明,是其中最合格的。」不久授任浙東提點刑獄,因為所部同原籍避嫌,改任江東。
適逢廣西謀任主官,皇對宰相說:「我仔細考慮了這件事,無人可以替代應孟明。」就用親筆書寫的詔書賜給應孟明說:「我聽說廣西鹽法的利弊各佔一半,您到任後,自可詳細查清事實。」於是晉升直秘閣、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當初,廣西官鹽交易由官府為客戶運輸銀鈔,客戶不多,折半逃避,於是就強行攤派給百姓。推行了流年,公私交加詬病,追逼囚禁,民不聊生。應孟明分條陳述由驛站馳奏朝廷消除此弊端,皇帝下詔接受了他的建議。前禁軍士兵朱興集結黨徒,在雷、化之間起兵作亂,聲勢漸長,應孟明遣將將他綁至轅門斬首。
光宗即位,升任浙西提點刑獄,不久被召回京做吏部員外郎,改任左司,升任右司,兩次升遷做了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寧宗即位,授任太府卿兼吏部侍郎。慶元初年,代理吏部侍郎,(不久)去世。
應孟明憑儒學努力投身政治,受到皇帝的賞識,(但是)官職不曾得到升遷。韓侂胄曾經派他的親信以諫官的職務拉攏他,讓他誣告趙汝愚,應孟明沒有答復他,士人談到此事時因此特別看重他。
【注釋】
1、輪對:即「輪當面對」。宋制,官員輪值上殿策對時政利弊,謂之「輪當面對」。宋趙升《朝野類要·班朝》:「自侍從以下,五日輪一員上殿,謂之『輪當面對』。則必入時政或利便札子。」亦省稱「輪對」。宋葉適《著作正字二劉公墓誌銘》:「高宗開諫路,輪對群臣。」《宋史·高宗紀五》:「戊寅,命職事官日一員輪對。」
2、無虞:沒有憂患,太平無事。《書·畢命》:「四方無虞,予一人以寧。」《晉書·陶侃傳》:「侃即回軍遡流,芟夷丑類,至使西門不鍵,華圻無虞者,侃之功也。」唐杜甫《後出塞》詩之四:「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鄭振鐸《桂公塘》六:「我大皇帝和大元帥寬厚仁慈,百姓們絲毫不擾,社稷宗廟可以無虞。」
3、得無:亦作「得亡」「行毋」。猶言能不;豈不;莫非。《論語·顏淵》:「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漢書·趙充國傳》:「我告漢軍先零所在,兵不往擊,久留,得亡效五年時不分別人而並擊我?」晉干寶《搜神記》卷一:「客曰:『事畢,先生作一事特戲者。』玄曰:『君得無即欲有所見乎?』乃嗽口中飯,盡變大蜂數百,皆集客身,亦不螫人。」唐韓愈《答胡生書》:「雨不止,薪芻價益高,生遠客,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宋岳珂《桯史·吳畏齋謝贄啟》:「屢矣蹉跎,雖粗有少年之志,斐然狂簡,得毋貽小子之嗤?」元房祺《<河汾諸老詩集>後序》:「或曰,兊齋雲中應人也,吾子列河汾之間,得無附會歟?」
4、下僚:職位低微的官吏。《後漢書·班固傳》:「如得及明時,秉事下僚,進有羽翮奮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晉左思《詠史》詩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宋蘇軾《答曾學士啟》:「府判學士,天資粹美,儒術講明,向屈處於下僚。」明劉若愚《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萬曆辛丑夏,﹝湯盛﹞掄選入內。久滯下僚,顧才名顯赫。」
5、無乃:相當於「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測度的語氣。《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唐韓愈《行難》:「由宰相至百執事凡幾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幾位,先生之得者,無乃不足充其位邪?」元薩都剌《相逢行》:「郎君別後瘦如許,無乃從前作詩苦?」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邵廷銓》:「公子此際利害,間不容發,不急為之救,乃又慮及未然,兄之計無乃左矣!」
6、眾正:眾多合於正道之事。《漢書·劉向傳》:「杜閉群枉之門,廣開眾正之路。」
7、民隱:民眾的痛苦。《國語·周語上》:「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韋昭註:「隱,痛也。」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振民隱,脩國章。」清姚鼐《聖駕南巡賦》序:「皇帝承基,至仁究物,念東南之幽阻,懼民隱之不聞。」鄭觀應《盛世危言·日報》:「太史采風,行人問俗,所以求通民隱達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8、自修:自然整治有序。《資治通鑒·漢元帝永光五年》:「﹝匡衡﹞上疏曰:『聖人動靜游燕所親,物得其序,則海內自脩,百姓從化。』」
9、紀綱:法度。《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漢崔瑗《座右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唐韓愈《雜說》之二:「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清昭連《嘯亭雜錄·軍機御史》:「有闌入者,即時糾劾,然後人不敢私謁,紀綱始嚴肅焉。」吳晗《「一二一」慘案與紀綱》:「政府要保持紀綱,必得先明白是誰在破壞紀綱。」
10、申嚴:謂申令嚴格遵守或執行某種法令、措施。《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申嚴號令。」《呂氏春秋·仲秋紀》:「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宋史·理宗紀五》:「﹝景定元年十月乙未朔,﹞詔申嚴邊防。」《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申嚴漢人軍器之禁。」
11、進擬:猶奏呈。謂大臣奏呈事項,作為擬議,以備採用。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或同列進擬稍繁,則謂之沓伯。」《舊唐書·李紳傳》:「會逢吉進擬,言李紳在內署時,嘗不利於陛下,請行貶逐。」宋秦觀《錄壯愍劉公遺事》:「時陝西轉運使員缺,執政方以公進擬真宗。」宋趙升《朝野類要·進擬》:「進擬,刑部定法斷獄奏呈也。」
12、經筵: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後,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於仲秋仲春之日進講。宋沈作喆《寓簡》卷二:「神宗皇帝御經筵,時方講《周官》。」《元史·吳澄傳》:「泰定元年,初開經筵,首命澄與平章政事張珪、國子祭酒鄧文原為講官。」明焦竑《焦氏筆乘·經筵面奏》:「我朝經筵日講,非徒辯析經史,為觀美也;謂當旁及時務,以匡不逮。」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二:「康熙十年二月,肇舉經筵大典於保和殿,以孝感熊文端公為講官,知經筵事。」
13、鄉部:鄉官部吏;下級官吏。《漢書·韓延壽傳》:「延壽大喜,開閤延見,內酒肉與相對飲食,厲勉以意告鄉部,有以表勸悔過從善之民。」《後漢書·左雄傳》:「鄉官部吏,職斯祿薄……鄉部親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從政者。」南朝宋鮑照《為柳令謝驃騎表》:「臣素陋人,本絕分望,適野謝山川之志,輟耕無鴻鵠之嘆。宦希鄉部,富期農牧。」
14、引嫌:避嫌。宋徐度《卻掃編》卷中:「近歲,中書舍人當制,而兄弟有除授,多引嫌,俾以次官行。」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司文郎》:「王問後會,曰:『既有官責,當引嫌也。』」
15、輔臣:輔弼之臣。後多用以稱宰相。《韓詩外傳》卷八:「諫臣五人,輔臣五人,拂臣五人。」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元豐間,建尚書省於皇城之西,鑄三省印。米芾謂印文背戾,不利輔臣。」《清史稿·聖祖紀一》:「輔臣鰲拜擅殺輔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姓。」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這時,他覺得還是過去的首輔周延儒和現在的輔臣兼兵部尚書楊嗣昌是不可多得的干練人才。」
16、無易:正確不可改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為虛辭,其無用而勝;實事,其無易而窮也。人主多無用之辯,而少無易之言,此所以亂也。」王先慎 集解:「無易者,其道不可易。」
17、官般:由政府負責運輸。般,通「搬」。宋代鹽運有官般法,官府設轉般倉於適中地,轉鹽就商,或待官賣。《宋史·食貨志下五》:「九年正月,以福建鹽自來運賣,近為鈔法敷擾害民,於是詔福建轉運司,諸州鹽綱依舊官般官賣。」《文獻通考·征榷十四》:「閩 廣 之鹽,自祖宗以來,漕司官般官賣,以給司存。」
18、抑配:強行攤派。唐陸贄《貞元九年南郊大赦天下制》:「已後官司應有市糴者,各須先付價直,不得賒取抑配。」宋蘇轍《論雇河夫不便札子》:「兼訪聞河上人夫,亦自難得,名為和雇,實多抑配。」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大學·補傳五》:「若王介甫散青苗錢,當其始散,或踴躍而願得之,迨其既散,或亦因之而獲利,未嘗一出於抑配。」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二節:「官府還向商行抑配科差,或借口軍需,向商人借錢。」
19、追逮:追逼。 宋陸九淵 《與宋漕書》:「郡縣積負,日加歲增。版漕監司督之州郡,郡督之縣,縣督之民……吏欲日飽,而積負自若。文移之煩,追逮之煩,賄謝之厚,斂取之苛,皆此其故也。」《宋史·循吏傳·吳遵路》:「進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 。馭吏嚴肅,屬縣無追逮。」
20、禁錮:監禁;關押。《漢書·刑法志》:「前令之刑城旦舂歲而非禁錮者,如完為城旦舂歲數以免。」《後漢書·鮑昱傳》:「先帝詔言,大獄一起,冤者過半……宜一切還諸徙家屬,蠲除禁錮,興滅繼絕,死生獲所。」唐沈亞之《學解嘲對》:「禁錮連歲不解,歲千餘人,雖赦宥,而獄死者不可勝多矣。」唐元稹《敘奏》:「百司皆牢獄,有栽接吏械人逾歲而台府不得而知之者,予因飛奏絕百司專禁錮。」宋歐陽修《文惠陳公神道碑銘》:「每歲正月,夜放燈,則悉籍惡少年禁錮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一民<知與行>》:「如獄囚既被禁錮,雖知游散之有益於衛生,而不能出獄。」葉聖陶《倪煥之》二三:「所有黑鐵板窗都緊緊地關上,好像中間禁錮著不知多少死囚。」
21、條具:分條開列;分條陳述。舊題宋 梅堯臣 《碧雲騢》:「於是遵等歸,條具日月、姓名及物多少。」宋蘇軾《試館職策題三首》:「願深明所以然之故,而條具所當行之事,悉箸於篇,以備采擇。」《宋史·梁克家傳》:「上欣納,因命條具風俗之弊。」《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帝乃命有司條具明堂典禮以聞。」
22、驛奏:即「由驛馳奏」。文書制度名。清代官員通過驛站遞送奏摺向皇帝奏報事件者,稱為由驛馳奏,簡稱驛奏。
23、禁卒:禁軍中的兵卒。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其間強壯堪為禁卒者,募得數千人,刺『指揮』二字,奏乞撥充諸軍。」一說即「禁子」。舊時稱監獄中看守罪犯的人。《元典章新集·刑部·檢驗》:「﹝魏省七﹞將覆檢官長州縣馬縣尹並禁子人等俱打帶傷。」《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先將那當牢的禁子殺了,打出牢門。」《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廷秀弟兄,欲待也跟入去,禁子那裡肯容?連忙將監門閉上。」洪深《申屠氏》第六本:「一位牢頭禁子,不慌不忙,磨一把解手尖刀。」
24、黨侶:黨徒。
25、弄兵:喻指興兵作亂。唐杜牧《詠歌聖德遠懷天寶因題關亭長句四韻》:「君王若悟治安諭,安史何人敢弄兵。」《新唐書·劉潼傳》:「宰相崔鉉曰:『此陛下赤子,迫於飢寒,弄兵山谷間,不足討,請遣使喻釋之。』」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葉洪斥侂胄》:「侂胄弄權不已,必至弄兵。」《清史稿·阿哈出王杲傳論》:「王杲乘之起,父子弄兵十餘年乃滅。」參見「弄兵潢池」。
26、權:權攝;暫時代理或兼任(官職)。《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
27、奮身:謂奮力投身於某一活動。《後漢書·班超傳》:「平陵人徐幹素與超同志,上疏願奮身佐超。」宋蘇軾《張仲可左班殿直制》:「爾能奮身,以除民害。」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兵部·倭患》:「會募壯士為前鋒,先(朱先)奮身應募,以貌偉充隊長。」魯迅《彷徨·傷逝》:「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
28、受知:受人知遇。唐司空圖《書屏記》:「因題記唱和,乃以書受知於裴公休。」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唐盧光啟策名後,揚歷台省,受知於租庸張濬。」清昭連《嘯亭雜錄·劉文定》:「﹝劉文定﹞少時家貧窶……後受知尹文端公,首薦博學宏詞。」
29、幸遷:寵幸升遷。
30、密客:親信。
E. 西晉八王之亂持續16年,晉朝的中央軍和地方軍都在干什麼
西晉八王之亂,從永康元年(291年)延續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長達十六年。
期間,司馬氏各路諸侯王互相廝殺,甚至遠不止八個,最後掃平諸王,掌控朝政的還是一位宗室親王——東海王司馬越。
在晉朝之前,西漢也有諸侯王作亂的七國之亂,三個月內就被平定。就算在漢末,實力已極度衰退的漢朝還是在短短一年裡就平定了黃巾起義。
西晉作為大一統王朝,剛剛建立,海內歸一,正是國力強盛之時。那麼在這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里,朝廷的中央軍隊和各地州郡的地方軍隊都在干什麼,為何無法平叛呢?
中央政府的無所作為,正源自晉武帝司馬炎時期的罷州郡兵和分封諸王。
但是分封制度要能夠保證成功,還需要有個前提,即各地的親王都要忠於中央,能隨時聽候調遣。
在司馬炎看來,這個前提自然是成立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他執政時候,諸侯王們並沒有鬧出什麼亂子,就算在他死後,甚至也還有新野王司馬歆出兵與起義的張昌交戰而陣亡這樣的例子。
可是司馬炎對自己太自信了,忘記了上一位搞分封制的皇帝劉邦的例子。漢高祖分封諸王,尚且惹出了七國之亂,晉武帝司馬炎比漢高祖劉邦又如何呢?
晉武帝分封的王國,有五個大國,六個次國,還有更多的小國,也就是說諸王們手裡至少掌握著數萬兵馬。相比之下,上文提到過,作為州牧的陶璜手裡,也只有二千四百二十名士兵,這還是沒有被罷兵的交州。
誰強誰弱,已經一目瞭然。
F. 文言文《陳藩傳》的翻譯
《後漢書 陳藩傳》譯文
陳蕃,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因母親去世,辭官居喪。服喪期滿,刺史周景召他為別駕從事,因勸諫意見不一,棄符離去。後來公府征舉方正,都不去。太尉李固上表薦舉他,升為樂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潔之人,前後郡守招請,不肯去。只有陳蕃能夠招他去。陳蕃稱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別為他安放一張床,周璆離開時,就把床懸掛起來。大將軍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當時派人送信給陳蕃,請陳蕃辦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見,於是說假話請求見陳蕃,陳蕃發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為修武令。
後升遷,被任為尚書。這時零陵、桂陽山賊為害,公卿商議要派軍隊去討伐,皇帝又下詔州郡,所有討伐有功者都可以保舉孝廉、茂才。陳蕃上疏說「:以前高祖創立大業,撫養百姓如同養育自己的兒子一樣。現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兒子,導致兒子們為害的原因,難道不是當地官吏貪污暴虐逼迫他們像這樣造反的嗎?應該嚴厲責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縣令長,如果有為政殘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發,另選清正賢明,能夠宣揚法令,愛護百姓的人去代替他們,這樣可以不必煩勞國家的軍隊,卻可以使所有的盜賊平息啊!」(陳藩)因為這個得罪了皇帝身邊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擔任太守。後升任大鴻臚,恰逢白馬縣令李雲上疏直言勸諫,桓帝大為震怒,李雲應被處死,陳蕃上書救李雲,獲罪被罷免回家。又被征任議郎,幾天之後,升任光祿勛。
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竇皇後執掌朝政,任命陳蕃為太傅並管理尚書事宜。當時剛遭國喪,還沒有確定皇位繼承人,各尚書害怕觸怒朝中權臣,都假稱有病不上朝辦事。陳蕃寫信責備他們說:「古人講究節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態度如同他還活著一樣。現在皇嗣還沒有定下來,政事日益緊迫,諸君為什麼拋棄國家的苦難不管,在家躺著休息呢?在義已經很虧缺了,哪能談得上仁呢?」各位尚書惶惶恐怖,都去朝廷辦公。
靈帝即皇位後,竇太後再次下詔表彰陳蕃,封陳藩為高陽鄉侯,食邑三百戶,陳蕃上疏盡力辭讓。陳蕃和竇太後的父親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起用名流賢士,共同參與國家政治。然而桓帝的乳母趙嬈,早晚都在竇太後身邊,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同她勾結,討好太後。太後信任他們,多次下詔令,給他們封爵授官。陳蕃常恨這幫人,決心消滅宦官。恰逢竇武也有謀劃,陳蕃於是與竇武商量。因為事情泄露,曹節等人偽造太後的命令殺了竇武等人。陳蕃當時七十多歲,聽說變亂發生,率領屬官和學生八十餘人,一起拔刀沖進承明門。王甫當時從宮里出來,於是命令逮捕陳蕃,當日殺害了他。
史官評論說:桓帝、靈帝時期,像陳蕃這類人,都能樹立好的風氣名聲,奔走於艱難險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較量高低,結果招來殺身大禍。他們認為逃離塵世是不義的行為,所以多次遭到罷免,仍然不肯離開現實;以倡導仁德之心為己任,盡管知道這條道路是漫長的,卻更加堅定。事情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們的信義,足以扶持民心。
《後漢書 陳藩傳》原文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初仕郡,舉孝廉,除郎中。後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
太尉李固表薦,遷為樂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潔之士。前後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大將軍梁冀威震天下,時遣書詣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
稍遷,拜尚書。時,零陵、桂陽山賊為害,公卿議遣討之,又詔下州郡,一切皆得舉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創業,撫養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為害,豈非所在貪虐,使其然乎?宜嚴敕三府,隱核牧守令長,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舉奏,更選清賢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愛惠者,可不勞王師,而群賊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為豫章太守。後遷大鴻臚。會白馬令李雲抗疏諫,桓帝怒,當伏重誅。蕃上書救雲,坐免歸田裡。復征拜議郎,數日遷光祿勛。
永康元年,帝崩。竇後臨朝,以蕃為太傅,錄尚書事。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諸尚書畏懼權官,託病不朝。蕃以書責之曰:「古人立節,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於義不足,焉得仁乎!」諸尚書惶怖,皆起視事。
靈帝即位,竇太後復優詔蕃,封蕃高陽鄉侯,食邑三百戶,蕃上疏力辭。蕃與後父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徵用名賢,共參政事。而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後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後。太後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用理泄,曹節等矯詔誅武等。蕃時年七十餘,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餘人,並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時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論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咸能樹立風聲,驅馳險厄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爭衡,終取滅亡之禍者。彼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
【後漢書作者范曄簡介】
范曄(398年—445年),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人,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
范曄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代晉稱帝,范曄應招出仕,任彭城王劉義康門下冠軍將軍、秘書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於任內著寫《後漢書》。元嘉十七年(440年),范曄投靠始興王劉浚,歷任後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參與劉義康謀反,事發被誅,時年四十八歲。
范曄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其《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G. 李世民資料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H. 婁性人口數量
<P>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2、北魏時有代北人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均改姓婁,亦稱婁氏。 3、邾婁國的子孫,有以婁為氏的,是婁氏的又一支。 二、郡望分布 婁姓望族居譙郡、東陽郡(今浙江金華)。 譙 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三、歷史名人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雲慶,湖南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P>
<br><P>補:</P>
<br><P>禹姓姒。商滅夏後,大禹的子孫易姒為婁,隱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誦追封皇室後裔時,發現大禹36世孫婁雲衢在會稽,便把他召來,賜「木」為「樓」,封東樓公,食邑杞國(今河南杞縣)。此後,雲衢的子孫便姓了「樓」,並將杞國作為樓氏的發祥地。 </P>
<br><P> 東漢時,大禹77世孫樓,字重玉,號雄樵,「經文緯武,熟嫻韜略,」官至三軍總都尉,加授麒麟閣護軍都憲,進位太師,卒謚「忠成」,御葬於烏傷(今義烏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長子良驥,字德卿,仍回會稽;幼子良,字秀卿,為守父墓,留居烏傷。 </P>
<br><P> 浙江、上海、山東德州兗州、河南杞縣、陝西咸陽、湖南廣安、廣西昭平等地的樓姓人,都奉重玉為始祖。 </P>
<br><P> 大禹第102世孫樓晉(853—950),字彥孚,號指城,自烏傷遷仙岩(今樓塔一帶)。他是樓塔樓姓人的始祖。但據《烏傷香山樓氏分遷圖》: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孫樓大溜自兗州遷蕭山;唐·神龍二年(706),大禹97世孫樓濡自香山遷蕭山長山,均因史料久佚,無從詳考。 </P>
<br><P> 那麼,樓晉為什麼要遷仙岩呢? </P>
<br><P> 原來他是唐末戰將,追隨杭州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兼侍御史、兩浙節度使、天下兵馬都元帥錢鏐(後為吳越國國王)東征西討,在攔襲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宏和活捉稱帝越州的叛將董昌諸戰役中,屢建勛業,累官至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兵部尚書。他多次在仙岩一帶活動,認為這里山環水繞,人居環境優越,便於唐·乾寧四年(897)由烏傷遷此肇基發族。至今已傳39世,有8000餘人。 </P>
<br><P> 據粗略統計,自南宋至清代,樓氏有舉人4名,武舉人2名,貢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別出任知縣、縣丞、典史、訓導和參將、守備、巡檢等文武官職。 </P>
<br><P> 自元末名醫樓英始,樓氏族中業操岐黃、仁術濟世者代有傳人,如:明代的樓淇霆、樓宗望,清朝的樓全、樓邦源等等,不唯醫名播於吳越間,且有著作問世。 </P>
<br><P>詳細見樓姓 樓玉濤修</P>
<br><P> </P>
<br><P>
<br><TABLE style="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5px; LINE-HEIGHT: 130;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Color=#11111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r><TBODY>
<br><TR>
<br><TD>
<br><P align=left>樓(L6u) (1)樓、婁同源於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後裔,得禹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子孫遂以樓為姓。(2)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3)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樓氏,居山西代郡。<FONT size=2>東魏有都督賀婁烏蘭,隋有巨鹿公賀婁子干.唐有鳳州刺史賀婁行</FONT><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體;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2>本</FONT>,<FONT size=2>太子舍人賀婁積</FONT></SPAN><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體"><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體;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裨將賀婁余閏,知此族魏末又復舊姓。</SPAN></FONT></P>
<br><P align=left>樓姓人口約佔全國的0.01 現在在浙江杭州(臨安,富陽),寧波(鄞縣,奉化,慈溪,餘姚),金華(義烏,東陽,永康),麗水、蕭山樓塔鎮。諸暨。分布較多 。台州、三門等地也有。</P>
<br><P align=left>郡望:東陽郡(今<STRONG>浙江金華、義烏一帶</STRONG>)。 廣德湖田,辟成千頃 君卿唇舌,見重五侯 上聯說北宋奉化人樓異,字試可,元豐年間進士,徽宗時任本州知州,開墾廣德湖為水田七百二十頃,每年可收三萬六千石谷。後歷官徽猷閣直學士、平江知府。下聯說西漢齊人樓護,字君卿,目為父親行醫,所以小時候讀了不少醫書,後學經、傳,任京兆吏。與谷永(字子雲)同為成帝的舅父王氏五侯(平阿侯王譚、成都侯王商、紅陽侯王立、曲陽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時)的上客,當時長安有說"穀子雲筆札,樓君卿唇舌",是說他為人守信用。後舉方正,歷官諫大夫、天水太守,封息鄉侯。 </P>
<br><P align=left>樓姓歷史名人: </P>
<br><P align=left>樓媛 戰國魏相 </P>
<br><P align=left>樓璽,南朝梁代人,封南昌郡王。</P>
<br><P align=left>樓郁,字子文,北宋皇佑五年(1053)進士,人稱西湖先生,鄞縣人,居城南。好書不倦,自六經至百家傳記,無所不讀,家藏書萬卷,手抄居半。 </P>
<br><P align=left>樓鑰 (1167-1213)字大防,南宋鄞縣(寧波)人。南宋著名文學家.宋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歷官太府宗正寺丞等 ,著有〈北行日錄〉等傳世 </P>
<br><P align=left>樓 屯(1880-1950) 原名卓力,字肖嵩、辛壺、新吾,好玄根居士、麻木居士。浙江縉雲人,久居上海。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篆刻得吳昌碩指授,合秦、漢和浙派之長,自成一格,所作馭刀如筆,氣韻渾古蒼媚。 </P>
<br><P align=left>樓適夷(1905.1.3~)原名錫春,曾用筆名樓建南,浙江餘姚人。中國近代著名作家,翻譯家 </P>
<br><P align=left>樓南泉,浙江省杭州市人,1922年12月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攀登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P>
<br><P align=left> 樓雲 杭州人 中國第一個蟬聯奧運金牌的運動員 在長達16年的體操生涯中,樓雲奪得過40多個跳馬冠軍,其中包括3次世界冠軍,不愧「跳馬王」的美譽。</P>
<br><P align=left> 樓大鵬(1936——)男,浙江寧波人。從小旅居英國,1953年回到祖國,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繫。大學期間是一名優秀跨欄選手,曾以25秒2的成績打破男子200米低欄全國紀錄。1959——1966年在北京鋼鐵學院體育教研室任教,後調國家體委工作,歷任國際司副處長、訓練競賽三司副司長、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主席等職。80年代以來,先後擔任亞洲田徑聯合會副主席並兼任競走和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際田聯理事,亞洲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副主席等。曾獲國際田聯元老獎章和國家體委頒發的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中國奧林匹克工作小組集體獎成員之一)。 </P></TD></TR></TBODY></TABLE></P>
<br><P>婁燁1965年生於上海,1985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P>
<br><P> 婁燁是第六代導演中不能忽視的一位,首先他的作品極具個人特點,但實際上與整個第六代比較滿足於自我的表達方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次除了《蘇州河》以外,《危情少女》、《周末情人》、《紫蝴蝶》幾部電影都是體制內的產物,而《蘇州河》一片也在影迷群落中具有廣泛的基礎,因此婁燁為中國觀眾的接受度要相對大於其他一直掙扎於地下的第六代導演。</P>
<br><P> </P>
<br><P> </P>
<br><P>資料續:</P>
<br><P><STRONG>一、姓氏源流<BR></STRONG> 婁(Lóu)姓源出有三:<BR>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BR> 2、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BR> 3、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BR><BR><B>二、遷徙分布</B><BR> 婁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婁姓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把夏帝少康的後代東樓公封於杞國(河南省杞縣)。至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威脅下被迫東遷,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西南),後來以婁為姓。此外,北魏時匹婁氏、伊婁氏、乞婁氏、乙婁氏都有人改姓婁。婁姓望居譙郡(今安徽省境內)。西漢初年有大臣婁敬,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提出「和親」政策,被採納。<BR><BR><B>三、歷史名人</B><BR>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BR>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BR>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BR>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BR>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BR>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BR>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BR>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BR>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BR><BR><B>四、郡望堂號</B><BR> 1、郡望<BR> 東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 <BR> 譙 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BR> 2、堂號(缺)<BR> <BR>====================================================================<BR><BR>【婁姓宗祠通用對聯】<BR><BR>〖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BR><BR>緒演婁邑;<BR>芳傳東陽。<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全聯典出婁姓的姓氏源流和望族。<BR><BR>譙郡望族;<BR>宗仁名官。<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出婁姓郡望譙郡。下聯典指唐代大臣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攻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三十餘年。後多次主持屯田積谷事宜。<BR><BR>和親獻議;<BR>盛德容人。<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指漢初齊人婁敬,劉邦在洛陽時,他建議定都長安,被採納,賜姓劉氏,封關內侯。當時,匈奴冒頓(Mò dú 音墨獨)單於兵力強大,多次侵擾漢朝北方邊境,他又獻上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受命與匈奴簽訂和約。因呂後不願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後建議遷徙戰國時六國貴族的後裔及豪強大族十餘萬人充實關中,以削弱關東舊貴勢力。下聯典指唐代鄭州原武人婁師德,字宗仁,進士出身,上元初任監察御史。儀鳳年間,參加對吐蕃的戰爭,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擔任營田事,帶領將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則天手詔嘉獎。後兩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軍營田大使。他常識淵博,器量寬宏,勤於政事,主持邊防事務三十餘年,政績顯著。<BR><BR>譙郡世澤;<BR>御史家聲。<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全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上元初,為監察御史。<BR><BR>賢妃明察;<BR>高僧止啼。<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上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下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BR><BR>五侯上客;<BR>一代儒宗。<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上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下聯典指明·婁忱事典。<BR><BR>-----------------------------------------------------------------<BR><BR>〖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BR><BR>名畫山居圖;<BR>經學子敬集。<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指元代畫家婁仲英,善山水,《山居圖》頗有名。見成廷珪《居竹軒集》。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樞,字子敬,嘉靖舉人。河內人。知廣宗縣,頗留心經世之學,有《婁子敬文集》。<BR><BR>德感諸學士;<BR>詩列四先生。<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忱,字誠善,上饒人。傳父學,二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下聯典指明代詩人婁堅,字子柔,萬隆間貢生,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堅詩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BR><BR>-----------------------------------------------------------------<BR><BR>〖婁姓宗祠六言通用聯〗<BR><BR>彥發太常博士;<BR>存仁天下清宮。<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指南宋資政殿學士婁機,字彥以,嘉興人。曾官太常博士秘書郎、吏部侍郎,進參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稱獎人才。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下聯典指明代進士婁志德,字存仁,項城人。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巡先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BR><BR>-----------------------------------------------------------------<BR><BR>〖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BR><BR>七節僧禁啼幼主;<BR>一片石哀悼賢妃。<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上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下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BR><BR>-----------------------------------------------------------------<BR><BR>〖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BR><BR>文武全才,不惟八戰八克;<BR>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 <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上聯典指唐代侍御史婁師德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代州刺史婁某,為婁師德弟。赴任前,師德曰:「龐榮已極,人所忌也。將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師德曰:「適逆其意,止使用權自干耳!」<BR></P>
<br><P> </P>
<br><P>婁自田 於2005.5.30</P>
<br><P>QQ:249063110</P>
<br><P>MSN:[email protected]</P>
<br><P>e-mail:[email protected]</P>
<br><P><BR> 請問:</P>
<br><P>河北省一帶,婁姓輩分中間字為:「林蔭承光照書齊振家聲」,在國內還有哪裡有?</P>
<br><P>婁承芝於 2005.8.27</P>
<br><P>QQ: 34751345</P>
<br><P> </P>
婁姓網同第一譜 天下第一婁 (635)
婁姓網同最新譜 天下第一婁 (635)
婁姓網同人氣譜 天下第一婁 (635)
婁姓網同第一館 婁夢俠烈士紀念館 (婁夢俠) 建館於2000-7-22 22:31:28
婁姓網同最新館 我的奶奶 (婁發智) 建館於2006-9-23 11:03:16
婁姓網同人氣館 婁夢俠烈士紀念館 (婁夢俠) 當前訪問量為7233人次
I. 史上最強的公主
新城公主(634年—662年)是中國唐朝唐太宗最小的女兒,長孫皇後所生。初封衡山公主,許配魏徵之子魏叔玉,魏徵死後,因留有奏章復本一事觸怒唐太宗,最終「停婚仆碑」,婚約取消。後下嫁長孫詮,因長孫家族在與武則天的政治斗爭中敗落,長孫詮被流放巂州,不久便被武則天心腹暗殺。在東陽公主的推薦下,新城公主改嫁韋正矩。韋正矩不滿公主,對她殘暴無禮。662年冬,新城公主突然死亡,死因不明,種種跡象表明,駙馬韋正矩正是兇手。唐高宗大怒,於次年正月乙亥日下旨處斬韋正矩示眾,韋氏家族舉族流放。同時又遷怒做媒的九姐東陽公主,將她全家斥徙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