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院士都是從哪裡來的
㈠ 中國有多少院士
截止到2020年10月份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4人,化學部1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地學部132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5人,技術科學部141人;此外中國科學院還擁有外籍院士82人。
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8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6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11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8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11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農業學部77人,醫葯衛生學部123人,工程管理學部58人(其中跨學部院士25人);此外還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
(1)中國有多少院士都是從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國內院士選舉標准:
1、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體系,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樣式不錯,擁有中國國籍的學者、專家、研究員、教授、或類似的標題(包括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和居住在其他國家,中國的學者和專家,可以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的成員。
2、院士每兩年選舉一次,共不得超過60人。各學科增設名額的分配,由院士代表大會常務領導機關根據學科布局和發展趨勢確定。翰林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我的申請不被接受。
(1)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聯合選舉,每位院士推薦的候選人不得超過兩名;3名以上院士推薦有效。本款只適用於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和其他國家的中國學者、專家的推薦。
(2)國內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一級學會按照組織制度推薦人選。這些候選人必須由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組織選舉產生。
3、由各院系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評議選舉。考核必須遵循標准,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考核。選舉將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差額為百分之四十。每組應選舉本組院士人數的一半以上。
得票不少於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省選舉部擬選出的席位依次選出,並按已投的票數依次選出。選舉結果由各學術部門常務委員會審核確認,經院士會議常務領導機構審查同意後,以書面形式向全體院士報告。
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公民具有雙重國籍,院士在成為外國人後自動放棄院士稱號。當院士的個人行為的國家法律,損害了國家的利益或損失的科學道德,違反標準的成員,有不少於5名院士寫的建議,撤銷院士的頭銜是必需的,由部門接受和審議後,常務委員會的部門的所有成員投票,可以決定撤銷院士的頭銜。
作出該決定時,表決人數不得少於本部全體委員三分之二,撤銷委員稱號的表決人數不得少於三分之二。本決定須經院士代表大會常務領導機關審查批准,並通知全體院士。
㈡ 院士是一個方面的權威,那院士是如何產生的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一般稱「兩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目前沒有實行院士制度,而是實行學部委員制度。院士和學部委員都是終身榮譽稱號。
中科院院士主要從事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工程院院士主要是在實用型工程技術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兩院院士實行終身制,相當於一級教授,副部級待遇。社科院沒院士,實行學部委員制,主要是從事社會科學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學者,相當於一級教授,副部級待遇,終身制。以上三院是我國知識分子的精英,是國寶級人物。
㈢ 中國有多少個院士
截止於2021年,中國一共有院士805人,外籍院士105人。
中國科學院學部由全體院士組成,成立於1955年6月1日,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院士大會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每兩年舉行一次。中國科學院設有6個學部。
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於2018年5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在講話中首先表示,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是黨的十九大後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
(3)中國有多少院士都是從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院士選拔說明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一、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推薦候選人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為有效。對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推薦,僅適用此款。
二、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必須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㈣ 中國總共有多少兩院院士
截至2021年6月,中國總共1755位兩院院士。比較知名的有白春禮、程開甲、鄧稼先、楊振寧、袁隆平等。
1、白春禮
白春禮,1953年9月出生於遼寧丹東,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首任主席。
白春禮的研究領域包括有機分子晶體結構、EXAFS,分子納米結構、掃描隧道顯微鏡。
㈤ 中國院士總共有多少人
01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截至2021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共計80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共計895名。共計中國院士1697名。
這89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括: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8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31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13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23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02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60人);農業學部(80人);醫葯衛生學部(121人);工程管理學部(67人,其中跨學部院士30人)。
㈥ 何謂院士,中國有多少院士有誰,他們在什麼地方他們是怎樣成為院士的
院士
yuànshì
[academician] 科學院內部分高級研究人員的稱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首先院士不是學位稱呼,我國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有院士這個稱呼院士,他是經過兩院的評選出來的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研究或造詣很深的科學家。
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在建園後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後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此後,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傑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現在的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3月,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上述81名院士中,包括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目前全國的兩院院士已有1000多人。
院士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截至目前,中科院有院士676位。2003年增選了58位院士,他們的平均年齡是自1991年院士增選工作制度化以來最低的一次,年齡最小者37歲。
中科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先要推薦院士候選人,然後進行學部評審和選舉。 推薦候選人有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兩個途徑,不受理本人申請。
每位院士最多推薦2名候選人。2003年增選時,要求65歲以上的候選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方為有效。
學部評審要進行兩輪,第一輪評審產生初步候選人,第二輪評審產生正式候選人。從2003年起,第一輪評審全部採用通信評審。評審院士們通過閱讀被推薦人的有關材料,獨立判斷,行使選舉權利。
然後就是選舉,由各學部常委會組織本學部院士對本學部的正式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人半數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增選名額,根據獲得贊同票數依次入選,滿額為止。如遇有獲得贊同票數相同而超過增選名額時,則對票數相同者再投票表決,以增選名額為限,取票數多者入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03年新當選的院士包括兩名女性,她們是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血研所的陳賽娟。新院士平均年齡62歲,60歲以下的佔35%,50歲以下的佔9%,其中年齡最小的44歲,他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歐進萍和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至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總人數達到663名,其中女性36名,平均年齡為69.6歲。
㈦ 中國有多少院士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咨詢,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提出研究報告,對學科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目標提出建議,對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全國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目前有院士669人,外籍院士44人。全體院士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其常設領導機構是學部主席團,由中國科學院院長擔任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現設有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六個學部。 學部成立後,組織學部委員參與制定了《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986年,89位學部委員建議在中國科學院實行面向全國的自然科學基金,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4位學部委員上書黨中央,建議加強中國高科技的研究和發展,形成了國家「863」計劃。1993年,在王大珩、師昌緒、張光斗、張維、羅沛霖、侯祥麟等學部委員的倡議下,成立了中國工程院。199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 近年來,學部圍繞西部開發、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進入WTO後我國某些行業的發展戰略、學科發展戰略、科學教育、人口老齡化、發展電子商務等問題開展了咨詢,形成了一系列咨詢報告報送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http://www.casad.ac.cn/abort.asp
㈧ 中國目前有多少個院士怎麼才能成為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1955年隨「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成立,中國科學院產生第一批院士;自1994年開始,增選外籍院士。1993年隨著中國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也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1955年開始,到2003年止,中國科學院共產生10批共計1027名院士。參見院士列表
自1994年~2002年,共產生5批46名外籍院士。
1,需要在國家重點扶植的重點攻關項目上有突出業績.要迎合國家的大形式.
2,在國際上的知名學術期刊上有著作收錄並引起一定反響.國內著作和在一類期暢骸扳繳殖劑幫烯爆樓刊發表文章也不能少.
3,成果對生產生活具有指導意義,而不是僅僅的項目攻關,技術突破.估計能達到這個境界,從事本職工作起碼30年吧,不可以急功近利.
㈨ 中國有多少個院士
624位院士。
截止到2020年10月份中科院現設有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技術科學部等6個學部,現有院士797人,外籍院士91人,共有600餘位院士和24位外籍院士參加本次院士大會。
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28日透露,據不完全統計,有50多位中科院院士擔任了70多個國際科技組織的主席、副主席、理事等重要職位。
(9)中國有多少院士都是從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國內院士選舉標准:
1、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體系,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樣式不錯,擁有中國國籍的學者、專家、研究員、教授、或類似的標題(包括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和居住在其他國家,中國的學者和專家,可以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的成員。
2、院士每兩年選舉一次,共不得超過60人。各學科增設名額的分配,由院士代表大會常務領導機關根據學科布局和發展趨勢確定。翰林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我的申請不被接受。
(1)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聯合選舉,每位院士推薦的候選人不得超過兩名;3名以上院士推薦有效。本款只適用於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和其他國家的中國學者、專家的推薦。
(2)國內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一級學會按照組織制度推薦人選。這些候選人必須由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組織選舉產生。
3、由各院系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評議選舉。考核必須遵循標准,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考核。選舉將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差額為百分之四十。每組應選舉本組院士人數的一半以上。
得票不少於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省選舉部擬選出的席位依次選出,並按已投的票數依次選出。選舉結果由各學術部門常務委員會審核確認,經院士會議常務領導機構審查同意後,以書面形式向全體院士報告。
㈩ 中國總共有多少兩院院士
「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每兩年增選一次。2015年1月1日,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為2014年6月兩院院士大會修訂章程之後的首次院士增選。2015年8月初,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選出初步候選人157位。 自1952年至今,北京大學走出來的兩院院士數量最多,高達183人,其次為清華大學164人。第三名至第十名依次為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走出來的院士校友數量為96、78、74、70、64、56、54、41人。 此外兩院院士校友超過20人的高校還有有蘭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東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來源:青年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