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方新城房價多少一平
A. 元方是什麼意思
這幾天,一句「元芳,你怎麼看」在微博上瘋傳。這一口頭禪成了網友發表意見、討論問題的萬能句式。也許你會問,元芳到底是誰?怎麼就突然紅了?元芳全名「李元芳」,是熱播連續劇《神探狄仁傑》系列的重要角色之一。他的身份是狄仁傑的衛隊長,武藝過人,能力超群。在電視劇中,狄仁傑經常問:「元芳,你怎麼看?」而元芳常常回答:「此事之後必定有大陰謀。」兩人的對話推動劇情,引出狄仁傑對案情的分析。
網民將這句話拿了過來,房價、菜價、同事關系等各種身邊事,以及文體新聞等各種網路熱點等各種問題。大家對周邊事情和一些熱點有不同的看法,「元芳體」是一種情緒宣洩,「是將我們的內心情感通過新的無厘頭方式宣洩出。現在網民瘋狂使用『元芳體』造句,同樣也不需要答案,因為答案已經存在於網民的情感宣洩中。」
B. 元方新城A區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重慶元方新城A區
城市:重慶
樓盤位置:綦江-綦江-濱河大道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暫無數據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C. 急需十則以上的文言文小故事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六)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七)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 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文】我幼年時候,就喜好讀書,因為家裡貧寒,沒有辦法買到書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到時歸還。遇到天寒,硯台里結成堅冰,手指頭不能屈伸,(仍然堅持抄寫)一點也不敢偷懶。抄寫完,立刻送人家,從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所以能夠讀了許多書。
到了成年,更羨慕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又恐怕沒有大師、名人來開導自己,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先輩是德高望重的人,學生擠滿屋子,他說話態度從沒有流露一點客氣。我(畢恭畢敬地)站著侍候在先輩的左右,向他提出問題,詢問道理,彎著腰,側著耳朵專心地請教;有時遭到了斥責,態度越發恭敬,禮節越發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向他請教問題。所以我雖然很愚笨,還是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九)師曠論學
【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譯文】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講得好啊!」
(一0)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譯文】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一一)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一二)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一三)學弈
【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一四)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一五)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D. 有沒有一些文言文小故事
01德行第一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已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5.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期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10.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1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1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14.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已子。
15.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16.王戎雲: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17.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若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18.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
19.王戎雲: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言!
20.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必不免滅性之譏。
21.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22.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24.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頻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5.顧容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因取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祖雲:百里奚亦何必輕於五#之皮邪?
27.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28.鄧攸始避難,於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後,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
29.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語,恆以慎密為端。丞相還台,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恆與曹夫人並當箱篋。長豫亡後,丞相還台,登車後,哭至台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30.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
31.庾公乘馬有的廬,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32.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33.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褲,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於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34.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35.劉尹在郡,臨終綿#,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答曰: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
36.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37.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38.范宣年八歲,後園挑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後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雲:人寧可使婦無#邪?范笑而受之。
39.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雲: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40.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余餚。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雲:勿以我受任方州,雲我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41.初,桓南、楊廣共說殷荊州,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覬亦即曉其旨。嘗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使不復還,內外無預知者。意色蕭然,遠同鬭生之無慍。時論以此多之。
42.王僕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王綏在都,既憂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時人謂為試守孝子。
43.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收殷將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將有所戮,先遣人語雲:若謝我,當釋罪。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稱曰:昔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44.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45.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46.孔僕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47.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後。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之哭,輒為凄惻。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韓後果為吏部尚書。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02言語第二
1.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堯聘許由,面無怍色。先生何為顛倒衣裳?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
2.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3.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
4.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6.穎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7.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穎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
8.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武慚而赦之。
9.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過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候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10.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於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綱目不疏。
11.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12.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13.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思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14.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15.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恨量小狹。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16司馬景王東征,取上黨李喜,以為從事中郎。因問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招君,何以來?喜對曰: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退;明公以法見繩,鼓畏法而至耳!
17.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18.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人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19.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系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進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帝說,群臣嘆服。
20.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21.諸葛靚在吳,於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22.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於仄陋,采賢俊於岩穴。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於昆侖之山。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23.諸名士共至洛水戲。還,樂令問王夷甫曰:今日戲,樂乎?王曰:僕射善談名理,混混有雅緻;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
24.王武子、孫子荊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雲: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孫雲:其山#巍以嵯峨,其水#渫而揚波,其人磊#而英多。
25.樂令女適大將軍成都王穎。王兄長沙王執權於洛,遂構兵相圖。長沙王親近小人,遠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懷危懼。樂令既允朝望,加有婚親,群小讒於長沙。長沙嘗問樂令,樂令神色自若,徐答曰:豈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釋然,無復疑慮。
26.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雲:有千里蒓羹,但未下鹽豉耳!
27.中朝有小兒,父病,行乞葯。主人問病,曰:患瘧也。主人曰:尊候明德君子,何以病瘧?答曰:來病君子,所以為瘧耳。
28.崔正熊詣都郡。都郡將姓陳,問正熊:君去崔杼幾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陳恆。
29.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亳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
30.庾公造周伯仁。伯仁曰:君子何所欣說而忽肥?庾曰:君復何所憂慘而忽瘦?伯仁曰:吾無所憂,直是清虛日來,滓穢日去耳。
31.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候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32.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雲: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
33.顧司空未知名,詣王丞相。丞相小極,對之疲睡。顧思所以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元公道公協贊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丞相因覺,謂顧曰:此子圭璋特達,機警有鋒。
34.會稽賀生,體識清遠,言行以禮。不徒東南之美,實為海內之秀。
35.劉琨雖隔閡寇戎,志存本朝。謂溫嶠曰:班彪識劉氏之復興,馬援知漢光之可輔。今晉阼雖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於河北,使卿延譽於江南。子其行乎?溫曰:嶠雖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豈敢辭命?
36.溫嶠初為劉琨使來過江。於時,江左營建始爾,綱紀未舉。溫新至,深有諸慮。既詣王丞相,陳主上幽越、社稷焚滅、山陵夷毀之酷,有《黍離》之痛。溫忠慨深烈,言與泗俱,丞相亦與之對泣。敘情既畢,便深自陳結,丞相亦厚相酬納。既出,歡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復何憂?
37.王敦兄含為光祿勛。敦既逆謀,屯據南州,含委職奔姑孰。王丞相詣闕謝。司徒、丞相、揚州官僚問訊,倉卒不知何辭。顧司空時為揚州別駕,援翰曰:王光祿遠避流言,明公蒙塵路次,群下不寧,不審尊體起居何如?
38.郗太尉拜司空,語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紛紜,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實愧於懷。
39.高坐道人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簡應對之煩。
40.周僕射雍容好儀形,詣王公,初下車,隱數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嘯詠。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
41.庾公嘗入佛圖,見卧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於時以為名言。
42.摯瞻曾作四郡太守、大將軍戶曹參軍,復出作內史,年始二十九。嘗別王敦,敦謂瞻曰:卿年未三十,已為萬石,亦太蚤。瞻曰:方於將軍,少為太蚤;比之甘羅,已為太老。
43.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44.孔廷尉以裘與從弟沈,沈辭不受。廷尉曰:晏平仲之儉,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猶狐裘數十年,卿復何辭此?於是受而服之。
45.佛圖澄與諸石游,林公曰:澄以石虎為海鷗鳥。
46.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咸共嘆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
47.陶公疾篤,都無獻替之言,朝士以為恨。仁祖聞之曰:時無豎刁,故不貽陶公話言。時賢以為德音。
48.竺法深在簡文坐,劉尹問:道人何以游朱門?答曰: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游蓬戶。或雲卞令。
49.孫盛為庾公記室參軍,從豬,將其二兒俱行。庾公不知,忽於獵場見齊庄,時年七八歲,庾謂曰:君亦復來邪?應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50.孫齊由、齊庄二人小時詣庾公,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齊庄何字,答曰:字齊庄。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聖人生知,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對。
51.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惠。和並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懨。於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52.庾法暢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在耳。
53.庾稚恭為荊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侍中劉劭曰:柏梁雲構,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鍾、夔先聽其音。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後聞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54.何驃騎亡後,征褚公人。既至石頭,王長史、劉尹同詣褚。褚曰:真長,何以處我?真長顧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視王,王曰:國自有周公。
55.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56.簡文作撫軍時,嘗與桓宣武俱人朝,更相讓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簡文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57.顧悅與簡文同年,而發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58.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乃嘆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
59.初,熒惑入太微,尋廢海西。簡文登阼,復入太微,帝惡之。時郗超為中書,在直。引超入曰:天命修短,故非所計。政當無復近日事不?超曰:大司馬方將外固封疆,內鎮社稷,必無若此之慮。臣為陛下以百口保之。帝因誦庾仲初詩曰: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聲甚凄厲。郗受假還東,帝曰:致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於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衛,思患預防,愧嘆之深,言何能喻!因泣下流襟。
60.簡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宣武至,問:上何在?簡文曰:某在斯。時人以為能。
61.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入。
62.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63.支道林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
64.劉尹與桓宣武共聽講《禮記》。桓雲:時有入心處,便覺咫尺玄門。劉曰:此未關至極,自是金華殿之語。
65.羊秉為撫軍參軍,少亡,有令譽。夏候孝若為之敘,極相贊悼。羊權為黃門侍郎,侍簡文坐。帝問曰:夏候湛作《羊秉敘》,絕可想。是卿何物?有後不?權潸然對曰:亡伯令問夙彰,而無有繼嗣。雖名播天聽,然胤絕聖世。帝嗟慨久之。
66.王長史與劉真長別後相見,王謂劉曰:卿更長進。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
67.劉尹雲:人想王荊產佳,此想長松下當有清風耳。
68.王仲祖聞蠻語不解,茫然曰:若使介葛廬來朝,故當不昧此語。
69.劉真長為丹陽尹,許玄度出都,就劉宿。床帷新麗,飲食豐甘。許曰:若保全此處,殊勝東山。劉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許遇稷、契,當無此言。二人並有愧色。
70.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7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72.王中郎令伏玄度、習鑿齒論青、楚人物,臨成以示韓康伯。康伯都無言,王曰:何故不言?韓曰:無可無不可。
73.劉尹雲:清風朗月,輒思玄度。
74.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雲: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雲意。若秦、漢之君,必當褰裳濡足。
75.謝公雲:賢聖去人,其間亦邇。子侄未之許。公嘆曰:若郗超聞此語,必不至河漢。
76.支公好鶴,住剡東#山。有人遺其雙鶴。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鍛其翮。鶴軒翥不復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令翮成,置使飛去。
77.謝中郎經曲阿後湖,問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謝曰:故當淵注#著,納而不流。
78.晉武帝每餉山濤,恆少。謝太傅以問子弟,車騎答曰:當由欲者不多,而使與者忘少。
79.謝胡兒語庾道季:諸人莫當就卿談,可堅城壘。庾曰:若文度來,我以偏師待之;康伯來,濟河焚舟。
80.李弘度常嘆不被遇。殷揚州知其家貧,問:君能屈志百里不?李答曰:《北門》之嘆,久已上聞。窮猿奔林,豈暇擇木!。遂授剡縣。
81.王司州至吳興印渚中看。嘆曰: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
82.謝萬作豫州都督,新拜,當西之都邑,相送累日,謝疲頓。於是高侍中往,徑就謝坐,因問:卿今仗節方州,當疆理西蕃,何以為政?謝粗道其意。高便為謝道形勢,作數百語。謝遂起坐。高去後,謝追曰:阿酃故粗有才具。謝因此得終坐。
83.袁彥伯為謝安南司馬,都下諸人送至瀨鄉。將別,既自凄惘,嘆曰: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
84.孫綽賦《遂初》,築室畎川,自言見止足之分。齋前種一株松,恆自手壅治之。高世遠時亦鄰居,語孫曰:松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永無棟梁用耳?孫曰:楓柳雖合抱,亦何所施?
85.桓征西治江陵城甚麗,會賓僚出江津望之,雲:若能目此城者,有賞。顧長康時為客,在坐,目曰:遙望層城,丹樓如霞。桓即賞以二婢。
86.王子敬語王孝伯曰:羊叔子自復佳耳,然亦何與人事?故不如銅雀台上妓。
87.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
88.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89.簡文崩,孝武年十餘歲立,至暝不臨。左右啟依常應臨。帝曰:哀至則哭,何常之有!
90.孝武將講《孝經》,謝公兄弟與諸人私庭講心。車武子難苦問謝,謂袁羊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袁曰:必無此嫌。車曰:何以知爾?袁曰: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
91.王子敬曰: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92.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
93.道壹道人好整飾音辭,從都下還東山,經吳中。已而會雪下,未甚寒。諸道人問在道所經。壹公曰:風霜固所不論,乃先集其慘澹。郊邑正自飄瞥,林岫便已皓然。
94.張天錫為涼州刺史,稱制西隅。既為苻堅所禽,用為侍中。後於壽陽俱敗,至都,為孝武所器。每入言論,無不竟日。頗有嫉己者,於坐問張:北方何物可貴?張曰:桑椹甘香,鴟#淳酪養性,人無嫉心。
95.顧長康拜桓宣武墓,作詩雲: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人問之曰:卿憑重桓乃爾,哭之狀其可見乎?顧曰:鼻如廣莫長風,
E. 元方是什麼意思
元方是一個人,姓李,字元方。
他的上級是個斷案推理的高手,但是每當遇到疑難案件,還是會先征詢一下元方的想法。
於是就會經常聽到這句話:
元方,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