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山位於哪裡有多少年的歷史
1. 邛崍白鶴山 歷史
白鶴山之名,最早見於晉代史學家陳壽著的《益部耆舊傳》:"胡安臨邛人,聚徒白鶴山,相如從之受經。"宋代詩人陸游來臨邛游白鶴山有詩《次韻宇文使君山行》自註:"仙人胡安學道西岩,跨鶴升仙,山以此得名。"山上有一古寺,名鶴林寺。鶴林寺始建於隋、唐時為白鶴寺。宋代魏了翁《邛州白鶴山營造記》:"山故為浮圖之宮,自隋朝迄今,庵院凡十四所。"寺內所存大雄寶殿系明代英宗天順六年(1462)僧心顯重建,距今已有550年的歷史。其建築為單檐歇山式。寺院現佔地三十多畝,殿宇及配房共五千多平方米,有女尼二十多人,是省重點宗教活動點。寺院大門所刻的"鶴林寺"三字,是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撲初所題楷書。
2. 上饒靈山風景名勝區的人文歷史
靈山是道、佛二教聖地,道家書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信州府志》稱之為「信之鎮山」。是江南頗具影響的民間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張道陵、張繼元、劉太真、李德勝、松月禪師等人均在靈山結廬修真、收徒傳道,靈山石人殿有1800多年的歷史。上饒籍的達官顯宦和客(隱)居上饒的歷史名人,如王貞白、韓元吉、辛棄疾、徐元傑、夏言、鄭以偉、高明、王庚言、蔣士銓、徐謙等人,為靈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其中南宋辛棄疾贊美靈山「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明朝宰相夏言盛贊靈山「九華五老虛攬結,不及靈山秀色多」。當代詩人馮雪峰贊美靈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誘人的山」。
(圖冊資料來源 ) 始建於東漢建武年間的石人殿,刻有明代宰相夏言所提的「秀水奇山信郡無雙福地,佑民護國江南第一名神」和大學士鄭以偉 「背面而朝萬古石人心不朽,鞠躬而立千秋鷹武氣如生」等對聯,殿內香火鼎盛,自唐迄今,歷經千餘年,久盛不衰,每年陰歷九月初一到初十,閩、浙、皖、贛4省鄉民雲集於此,每天人次高達數萬人。除石人殿外,靈山古建築、古遺址及石刻、匾額眾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石人古街、石人廟會,望仙橋頭古村遺址,黃巢起義軍古戰場遺址,紅軍老鴉尖戰場遺址,東山岩畫、朱熹手書「忠孝持家」等景點。
相關著作有唐王貞白《靈溪集》,宋韓虎《洞泉日記》,徐元傑《梅野集》均收入《四庫全書》。明鄭以偉《靈山藏》,鄭日奎《望靈山》及縣人編纂的《靈山遺愛錄》,清翠屏散人等創作的大量詩文,展現了靈山的風光。新中國成立後,展示靈山風光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攝影、剪紙等作品更是數不勝數。余劍波的《靈山梯田》,李土根的《靈山風光》,謝名榮的《茗湖晨曲》,楊學貴的《靈山睡美人》,邱敬登、郭佐民的《靈山雪松》等。靈山吸引了自漢唐以來的歷代文人墨客前來觀光,並有文學著作傳世。唐危仔昌,宋王安石、辛棄疾、陸游、韓元吉、姜夔,明夏言,夏尚朴,清王賡言等創作的佳作數以百計。抗日戰爭期間,著名文藝理論家馮雪峰在「上饒集中營」的囚室里創作的《靈山歌》。 靈山是全國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雲笈七簽》二十七卷《福地》載:「靈山在信州之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被列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唐代道教被尊為國教,先後建有宮、觀、殿宇99座。宋、元間道教極為興盛,各地擴建道觀,修道者日眾。明以後,道教日趨衰落,至清同治年間,全縣僅存宮、觀、殿宇70座,全真道士日趨減少。民國期間,僅存石人殿仍有道教的朝香活動,修道煉丹的全真道士已鮮為人知,僅有正一道士散居各地,以驅鬼降妖、超度亡魂為業。
歷史興衰
靈山道教歷史悠久,已有1700餘年。此教始於漢末,鼎盛於唐、宋。明以後逐漸衰落,至民國全真派道觀殿宇僅存石人殿一處,全真道士已鮮為人知。正一派雖不如前興盛,但仍有不少道士以超度亡魂和驅邪降妖為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人民大眾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村正一派道士已無法事可做,紛紛改行經商、務農,藉以為生。
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河南潁川名士胡昭隱居陸渾山中,潛心道學。曹操屢聘昭為中書令,昭婉言拒之,並悄然南下,隱於靈山百穀峰之養真岩,繼續悟道,采葯煮茗,並結爐煉丹,以濟鄉人沉痾。公元251年,昭無疾而終。鄉人稱昭已得道成仙,並建祠塑像祀之。昭專注自身修煉,不收徒傳道,但仙逝後屢受皇封,影響很大,並有劉太真、李德勝等信仰道教的朝庭命官步其後於祠中立化成仙,故為靈山道教之始祖。
胡昭之侄胡超,字惠璉,隨昭南下,隱於靈山擁筆峰修煉。超家學厚實,受伯父影響,一心悟道,少壯時便遍游名山大川,並得一道士傳以長生之術,得一高僧授以辟轂之法。昭仙逝後,超避諱改為惠璉,號拔俗,繼續在擁筆峰修煉,並為鄉人滅祟治病。超暮年後不知去向,鄉人說他已肉身成仙,並在全國各地發現他的仙蹤。由於胡昭伯、侄仙跡遍傳,靈山各峰各洞結廬修道者日眾。
與胡昭伯、侄隱於靈山悟道修煉同時,有一至德道人雲游靈山,見東台峰南風光秀麗,數洞穴呈太極圖樣分布,便於此處結廬修煉,收徒傳道。至德道人仙逝後,其徒募資修建道觀,命名為至德宮。道觀建成後,道徒日眾,道觀也隨之擴建。唐、宋期間,至德宮道教極為興盛,道徒達百餘眾,道觀建築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
東晉昇平年間(357—361年),葛洪遍游靈山,先擇麒麟峰結廬傳道,因水源不足,後擇葛仙峰為址,結廬煉丹,並收徒傳道,洪著有《抱朴子》一書,推闡仙道。師從葛洪的歷代弟子,均以葛洪之神仙導養之法修煉,兼演煉醫術,為附近鄉民治病。嗣後,葛洪弟子於靈山各處普建道觀,收徒傳道,靈葆派道教盛極一時。
東漢建武至元和年問,正一派祖師張道陵於貴溪龍虎山創教。此教道徒可娶妻室、可食葷腥,為人祈福降妖,超度亡魂可收取酬金,實為一種謀生職業,因此人教者日眾,遍布靈山域內各大村莊,雖歷史上有「抑道揚佛」影響,正一教卻長盛不衰,活動一直延至民國年間。
靈山地區道教始於東漢,鼎盛於唐、宋。唐尊崇道教,封老子為太上玄皇帝,《道德經》等為真經。唐德宗年間,諸邑旱,敕劉太真、李德勝拜祀胡昭祈雨,先後立化於胡征君祠。劉、李仙逝後,與胡昭一道,均受皇封為將軍,隱君祠改為將軍廟,從此,石人殿興盛逾千年。宋尊奉道教,以真宗、徽宗為最,先後封胡昭為靈助候、靈助威濟候、靈助威濟顯惠正佑王,劉太真封助順將軍,李德勝封助靈將軍和西濟宏道護國崇興真君,胡惠璉封玄壇紫極洞真天師胡真人。據唐《雲典》記載,上饒共有宮觀99所,絕大部分建於靈山的奇峰秀谷之中。元代,道教在教派爭論中失利,上饒道教受到沉重打擊,開始衰落。明代道教繼續走下坡路,域內僅存道觀2所。清代繼續「揚佛抑道」,加之道士居觀清苦,羽化成仙又不能見之現實,大部分道士不斷還俗,或棄道皈佛,至民國全真道士競無一人,正一道士也日益減少,繼續活動的多為一些迷信職業者。
著名道觀
石人殿: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奉詔在石人峰下建征君祠,以祠胡昭,俗稱胡隱君祠,又稱石人峰祠。唐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劉太真、李德勝相繼於祠胄享貨。並矗像於祠中與胡昭同祀之。宋宣和年間御賜「鷹護」殿額,因李德勝被塾多助靈將軍,人稱李將軍廟。明萬曆年間李德勝被封為西濟宏道護國崇興真曼:稱石人殿。石人殿擁有龐大的建築群,氣勢雄偉,道徒眾多,威名遠播。
至德宮:位於靈山東台峰南東角山的一塊台地上。漢末至德道人在此建宮修道,道徒眾多。後經歷代道人擴建,道觀分前後兩殿,極其雄偉,兩旁有墮數幢,可見當時鼎盛之況。宮後有太極岩洞穴群,宮觀周圍有水田十餘畝。後,道教衰敗,改為佛教寺院,僧侶多達百人,也盛極一時,今道觀已廢,遺址、石磉、石臼、石香爐、老道墓塋尚存。 宗教活動
靈山域內各寺庵的佛教宗教活動,主要有早晚功課、功德課、朝山進香三種,小廟為籌集經費,有叫夜彌災活動。
早課:每天凌晨,全寺僧人聚集佛殿,搭衣持具,擊鼓敲馨,列班做早課。開始由班首僧向全寺佛像拈香,繼而列班殿前跪拜,集體念頌經文。念經特點是念唱合一,以木魚、銅磬擊點。早課做到天亮結束。
晚課:吃過晚齋後,擊鼓,全寺僧人聚會大雄寶殿,搭衣持具做晚課,為時約2小時,內容和方式與早課大致相同。
功德課:即為僧、尼、居士、施主壽晨及達官貴人小孩出生、獲得功名、誥封等做功德課,禳災祈福;為僧、尼、施主做追懺功課,超度亡魂;為村坊做祈年功課,祈天下太平,風調雨順。1979年後,開放寺廟也開始為施主做功德課。
朝山進香:朝山進香是佛教寺廟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活動。朝山進香會期各寺廟不一,大致以佛祖誕辰、彌勒誕辰、觀音誕辰為期,三天、七天、十天不等。各地的善男信女,大部分以村為單位,選有頭首,成立進香組織,俗稱「香會」。出發前吃齋禁慾,出發時身穿潔衣列隊由會旗導行。香會中儀仗:擎傘蓋、抬匾額、捧佛衣,放火銃,吹打十番鑼鼓,熱鬧非凡。進入山門,有寺內知客僧人迎接,香客拈香化紙朝拜眾佛像,祈求禳災降福;至觀音像前,女香客祈求觀音送子;在大雄寶殿求懺,禱告佛祖指點迷津。香客將自己上年朝拜時許的願(錢、物)交給寺內管理僧人,朝香進香基本結束。是夜,各香會的串堂在大雄寶殿開場唱戲,直至天亮。
叫夜:又稱「打更」。舊時,一般僧人較少的寺廟,為籌集經費,有叫夜活動沿襲。叫夜,即寺廟派出僧人,穿麻衣草鞋,背彌勒佛像,手執木魚,深夜沿村念經,念完四十九夜結束。叫夜完畢後,叫夜僧人又身背佛像,挨戶上門念經,化緣收取錢米,以資寺內開支。
著名寺庵
天心寺:位於望仙鄉圓山峰絕頂。明以前為員山庵,創建年代不詳。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浮梁僧如倫雲游至此,見峰圓如覆杯,風光秀麗,且有水田、旱地十餘畝,遂化緣創建天星寺,供奉如來諸佛和十八羅漢。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天星寺再度擴建,因有康熙御書「天心禪林」寺額,改稱天心寺。改建後的天心寺極為興盛,僧侶眾多,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曾辦經學一所,有師生20餘人,專門研究和教授佛學。1930年寺廟毀於兵燹,僅存「天心禪林」和「舍利殿」匾額。1949年重建一小院,1986年又重建大雄寶殿,供奉如來等佛,並有居士住寺管理。
石城寺:位於靈山甑峰南石城山台地中央。台地三面環山,如城如廓,故名石城。傳說東漢有尼在此結廬悟禪,圓寂後骨灰建塔存放,當地居民稱草廬為石城庵。唐初,普陀山一高僧雲游至此,驚嘆人間竟有此福地,遂化緣建寺,名石城寺。寺有三殿,樓、台、亭、塔等附屬建築錯落有致,經十餘載經營,廟產達千畝,僧侶多達百人,盛極寺宇。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修葺,至嘉慶年間,廣信知府王賡言親選妙機為主持,並題寫「妙明清澈」寺額,寺廟處於鼎盛期,僧侶多達百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寺廟盡毀,僅存明嘉靖年問所立石碑和清順治九年(1652年)所建立旨壽塔以及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所立放生碑和刻有「日出朝陽千古秀,月現雲山萬壽燈」楹聯的石柱。1997年,三寶弟子募資重建古寺,1999年大雄寶殿竣工,建築面積765平方米,正殿供奉如來等三尊大佛,兩旁供佛文珠、普賢、慈航和十八羅漢。據相關資料顯示,古寺正在復建中,計劃建築的有天皇、三聖、觀音、伽竺、地藏等五大殿及齋堂、膳堂、僚房、賓館、舍利塔等附屬建築,佔地50畝,總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
寂照院:清同治《上饒縣志·寺觀》載:「在石人鄉,宋淳祜間建」。後廢。
白鶴山寺:位於清水鄉靈山支脈白鶴峰。明嘉靖年間,常有群鶴翱翔其巔,因建寺,並以白鶴命名。塑佛祖和白鶴仙翁像供於大殿。清蔣士銓書「鶴伴慈雲」寺額。寺成後極為興盛,香客如雲。後因火三圮三修,最後一次修建於1996年。新寺因山勢而建,三個大殿拾級而上,巍峨壯觀,仍供佛祖和白鶴仙翁像。蔣士銓所書寺額,仍赫然嵌於山門之上。
峰頂院:位於石人峰右鷹嘴峰下山谷中,建於明,盛於清。寺廟雄偉,僧侶眾多,且有千畝山場和40畝水田等豐厚廟產。清末衰落,國民初期,有一王姓和尚(又稱王齋公)任寺內主持,並兼管靈鷲、靈峰二處庵堂。今遺址尚存,並改建為「金石山莊」,林木蔥籠,風光秀麗,常有遊人觀光。
橫峰寺:位於清水鄉靈山支脈橫峰上,是縣城通往靈山首寺。始建年代不詳,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為寺立碑,稱為古建築,供韋陀神像。寺外設茶肆,供來往行人飲用,稱大士茶庵。嘉慶五年改稱橫峰寺,1991年,靈月師太主持寺務,重塑佛像,新禱千斤銅鍾,香火鼎盛。1990年嵌「清溪仙境」額。
白雲寺:位於石人峰下上天堂,始建年代無考,明、清時香火鼎盛,僧侶達數十人。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進士程士俊為寺立碑,後圮,選天堂自然村建新寺。
3. 梧州所發生的歷史事件
梧州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很深的城市。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梧州屬桂林郡。漢高後五年(公元前183年),趙佗稱南越武帝,封趙光為蒼梧王,建蒼梧王城。秦始皇鑿通靈渠,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梧州成為陸海絲綢之路的交匯點、粵語的發源地。漢代,梧州有316年是嶺南的首府;梧州是兩廣之「廣」所在地,即以古廣信為界,廣信以東叫廣東,廣信以西叫廣西,廣東廣西由此得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梧州。明代,梧州有100年是兩廣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1897年開埠後,梧州商賈雲集,留下一座座富有特色的騎樓建築,使梧州成為兩廣的騎樓博物城。游錦雞岩、河東老城區、鴛鴦江、英國領事署舊址……,一日便可以讀懂梧州4000年歷史。
舜帝遺跡
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司馬遷《史記》),埋葬在白雲山南麓的錦雞岩,而虞帝廟舊址就在現桂東醫院處。白雲山半山腰有一處為紀念舜帝而建的光華亭(舜帝,姓姚,名重華)。
南漢銅鍾
為南漢太監吳懷恩出資於南漢乾和十六年(958年)所鑄,曾作為市民報時用。
冰井泉香
唐代詩人元結當上道州刺史和容縣經略守護刺史後到了梧州,寫下「火山無火、冰井無冰」的詩句,並率眾開鑿「冰井」,給梧州留下個「冰井泉香」景點。用冰泉水製作的滴珠豆漿堪稱中華一絕,不喝冰泉豆漿,不算到過梧州。
蘇軾秦觀會於梧州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謫官海南途中兩次路過梧州,「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乃聞其尚在藤也。」到了梧州舜帝墓,乃寫下「我行忽至舜所藏」詩句。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因坐黨籍之禍被貶到雷州等地;後被放還至藤州,與蘇東坡在藤州相會,作詩「醉卧古藤陰下,杳不知南北」笑逝於藤州。藤縣還留有訪蘇亭。
北宋元豐監鑄錢遺址
位於錢鑒路桂江河邊(今桂江造船廠船體車間),建於在宋熙寧四年(1071年)。據宋史記載: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劉大中宣諭江南歸奏「衡、舒、嚴、鄂、韶、梧六監,歲鑄百五十六萬緡,充當逐路支用」,梧州元豐監是北宋時期江南六大錢監之一。梧州元豐監從事鑄造錢幣,每年鑄銅錢18萬緡(每緡1000枚),產量占當時全國鑄錢150萬緡的12%。
明朝兩廣三總府遺跡
明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設兩廣總兵,韓雍任左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駐扎梧州。成化五年(1470年),明憲宗在梧州創建總督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總督府。當時,設有三總府:總督府、總兵府和總鎮府。到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兩廣總督才由梧州改治廣東肇慶。三總府駐地在今東正路、東中路及建設路一帶。近年在市一幼附近,先後出土了1510年的《總府題名記》碑及一對大石龜。石龜背負"總府題名記"和"建總府記"石碑,現在這兩個石龜分別安置在白鶴觀和龍母太廟內。
桂江浮橋鐵柱
明成化七年(1471年),兩廣總督韓雍和太監陳平等籌建浮橋用生鐵鑄造浮橋鐵柱,豎在桂江口兩邊岸上。桂江一橋建成後移至北山中山紀念堂門前兩側。
袁崇煥故里
梧州藤縣天平鎮新馬村是袁崇煥故鄉。袁崇煥曾任督師等職,統率遼軍對金兵作戰,先後獲寧遠、寧錦、京師三次大捷,擊退了當時稱王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立下了卓著的功勛。後來崇禎皇帝中了金兵的離間計,將袁崇煥處死。新馬村的犁頭山、江北白馬圩背分別有袁崇煥祖父和父親的墓地。
炳蔚塔
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與允升塔遙遙相望,各領風騷。「炳蔚塔」碑額,乃清代三元及第、山西布政使、一代名宰陳宏謀玄孫陳繼昌手篆,字體蒼勁渾厚。首層有石刻題額「文巒聳秀」,為清道光年間梧州知府袁渭鍾的手楷。塔共有7層,塔高34米,底徑7米,壯偉古樸。塔呈六角形,青磚結構,每層塔檐,築以蓮花圖案浮雕,光彩照人。
龍圩粵東會館
位於蒼梧縣城龍圩,建於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乾隆五十三年(1785年)重建,是廣西境內最早的會館。明朝中葉以後,龍圩逐步成為西江流域的重要商埠。清康熙年間,廣東南海、佛山、順德等地客商雲集龍圩,設有豆行雜貨行、煙絲行等16個行業、200多個工商戶。
百年商埠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開埠後,外國人在梧州設領事署、教堂、學校、洋行。現存的外國建築有梧州海關舊址(地委大院內)、思達公醫院(現工人醫院)、英國領事署舊址(珠山頂)、美國聖經學校舊址(珠山頂)等。同時,兩廣、雲貴川湘晉商人蜂擁而來,梧州成為廣西主要的內河口岸城市以及大西南進出口的水上門戶。商賈們在梧州建起留下一座座富有特色的騎樓建築,使梧州成為兩廣的騎樓博物城。
英國領事署舊址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府被辟為通商口岸,英國在白鶴山上建起領事署。1928年底,英國將領事署交回廣西。
太平天國封王建制遺址
清咸豐三年(1851年),洪秀全率領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起義軍攻克永安州(今蒙山縣)後,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封王建制,進行了一系列政權建設,並與清軍進行了半年多的反「圍剿」斗爭。現在,蒙山縣還保存著太平天國革命遺址26處,文物1500餘件。
天國四王故里
藤縣大黎鎮是中國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來王陸順德、侍王李世賢等四王的故里。太平天國在金田村起義,後揮軍北上,從平南進入大黎。李秀成、陳玉成和李世賢等參加了太平軍。四王驍勇善戰,成為天國後期的支柱。藤縣還涌現有扶王陳德才、潮王黃子隆、佑王李遠繼、揚王李明成、廣王李愷順、然王陳時永、宗王李尚揚、成王陳聚成、譽王李瑞生等共13個王。大黎鎮建有四王史績陳列館,藤縣縣城也有一處四王亭。
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先生為了籌備北伐,曾於1921年至1922年3次駐節梧州。為紀念他,梧州人民於1929年在北山上興建全國最早的孫中山紀念堂。
李濟深故居
李濟深1885年出生於蒼梧縣大坡鎮料神村,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先生故居,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925年,是一座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四合院落。故居建築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陰陽八卦文化。後山坡上濃蔭蔽天的格木林,形似飽虎隱伏,為盤龍卧虎之地。東、南、北面,共有5個小山頭延伸相聚到村邊,形如駿馬,有五馬歸槽之說。
龍母太廟
梧州龍母太廟位於市區北部,始建於北宋初年,明萬曆、清康熙和雍正年間均曾重修,是一座為紀念戰國時期南方百越民族女首領「龍母」而興建的廟宇。傳說她因養育過5條金龍被尊稱為龍母。主要建築有牌坊、正殿、後殿、行宮、」總府題名記」石碑、石龜、關帝殿等。
藤縣龍母廟
位於藤城鎮勝西村水東街孝通坊。原廟規模宏大,廟內雕梁畫棟,瑰麗堂皇,具有濃郁的古建築藝術風格,據宋代《太平環宇記》述,其始建時間可追朔到宋代以前,藤縣龍母廟歷史悠久,歷代修葺,一直延續到「文革」前,1993年冬經當地群眾籌資再次重新修復。藤縣龍母廟和廣東德慶悅城龍母祖廟有著淵源聯系,藤縣是龍母根之所在,是龍母故里,而廣東悅城則是龍母生活之地,墓葬之地。
大竹龍母廟
據清《藤縣志》記載,「據傳,龍母……藤縣二十一都筋竹村人,豢龍潭猶存,或曰一都水東街孝通坊人,故其廟名孝通……」。藤縣二十一都筋竹村(現岑溪市糯垌鎮大竹村)村民也捐資建了一座龍母廟。廟前有龍母盎(即豢龍潭)、龍母井、父老河等遺址。岑溪三堡鎮也有一處龍母廟。
西竺園
位於中山公園北面的珠投嶺上,為妙真和她的師父達禪法師於1933年創建。西竺園是佛教尼姑庵,內有磚木結構房屋6座,東西座為餐廳和會堂,中座為大雄寶殿,後山為觀音殿、祖師堂與功德堂。
白鶴觀
位於梧州鴛鴦江畔的白鶴崗南麓,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門樓上雕梁畫棟,有「麒麟送子」等反映中國傳統建築語言的雕花,屋脊上雕刻為雙龍魚戲珠,屋頂前方左右兩邊有日神和月神。白鶴觀主殿為三清殿,供奉三清尊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四恩寺
前身是位於錢鑒的紫竹林寺,建於1939年春,1966年被佔用,因梧州市修建東環路而於2002年搬遷到白雲山重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新寺題名「四恩寺」,四恩即報答國家、父母、師長、群眾這四重恩。四恩寺建築雕刻精美,16.8米高的大雄寶殿氣勢宏偉。
鄧公廟
位於岑溪市南渡鎮,始建於嘉靖四十年(1561年),廟址原在卧龍崗,後於萬曆年四十二年(1614年)遷廟於今址。現在的鄧公廟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移址後重建的。正中四根為蟠龍柱,碩大渾圓,高約5米,直徑40厘米,每柱精雕一條神態威猛逼真的蟠龍,騰躍於紅雲綠浪之間,是廣西僅存的木雕龍柱。鄧公廟是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
與鄧公廟毗鄰,始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門兩側有一對聯:「先武穆而王功深漢水,後文宣而聖道配尼山。」把關羽與武聖岳飛和文聖孔子並列,把他抬到文武雙全的地位。廟前雄踞著一對清同治年間建造、精工雕刻的花崗岩石獅,左雄右雌。廟宇內外牆壁彩繪畫,線條流暢,寓意鮮明,色彩艷麗,畫工十分細致。
4. 昆明白鶴山在哪裡
白鶴山
地址:昆明市嵩明縣
白鶴山(又名珠山),位於潯、桂二江交匯處,昔稱"鶴奔崗"或"飛鶴崗"。該山自古以來就是梧州的名勝古跡,"鶴崗返照"即位列蒼梧八景之一。當朝陽剛從西江浮起,河上晨霧未消,隔江相望,窈窕多姿的白鶴山,宛如一個靜卧雲霧中的仙女。當斜陽西照,霞光把白鶴山的倒影投入碧綠明亮的桂江,就象一個花容月貌的女郎對鏡梳妝。
5. 邛崍白鶴山的介紹
又名鶴林寺,始建於隋代,初名白鶴寺。位於邛崍市白鶴鄉境內白鶴山麓,佔地面積14畝,是川西有名的佛教叢林和游覽勝地。南宋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維修時,魏了翁題匾曰:「鶴林禪院」。清代為鶴林寺。現存建築連同山門、通道、二門、前殿和後殿,共五重五進,中軸線左側另有僧房一院。大雄寶殿系明代重建,殿內有泥塑釋迦牟尼本身及化身像三尊。其餘殿堂塑有觀音、彌勒、韋馱、天王。影壁高約10米,長9米,正面「鶴林禪院」楷書大字高2米;背面全施琉璃花鳥方磚,居中嵌透雕陶釉「盤龍戲珠」極為精美。
6. 有誰了解桃江白鶴山的歷史及故事
實話說這個白鶴山網上顯示的有兩座,而且好像還不是你所要的,沒辦法,我是找不到了,這個你應該去問問本地那些老人家,或者去看看地方誌。
梧州白鶴山
白鶴山(又名珠山),位於潯、桂二江交匯處,昔稱"鶴奔崗"或"飛鶴崗"。該山自古以來就是梧州的名勝古跡,"鶴崗返照"即位列蒼梧八景之一。當朝陽剛從西江浮起,河上晨霧未消,隔江相望,窈窕多姿的白鶴山,宛如一個靜卧雲霧中的仙女。當斜陽西照,霞光把白鶴山的倒影投入碧綠明亮的桂江,就象一個花容月貌的女郎對鏡梳妝。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為通商口岸後,英國在白鶴山四周豎起大英國地界碑,建起領事署。惠師禮會、聖書公會、美國聖經學院也設在這里。白鶴山下立有禁止遊人登山的木牌。1918年春,有桂軍數人登山遊玩,英領事放出狼狗咬人,桂軍排長為自衛而打死洋狗,後被英領事署威逼而遭槍殺,以償狗命。經過反英浪潮後,英國於1928年交回白鶴山。 白鶴山於1930年辟為公園,面積約14公頃,園內古樹參天、鳥語花香。山頂上有英國領事署舊址,有"還我河山"石碑等文物古跡,以及花圃、游樂園、水池等。鶴岡樓棟宇雄壯,古樸典雅,樓前植花木盆景,中為白鶴雕塑;樓高三層,登樓可極目全城,南望西江滾滾波濤東去,系龍洲隱約可見,與允升塔夕照相映成趣;東瞰市區,桂江一橋飛架東西,樓宇櫛比,雲嵐煙樹,氣象萬千。奇石館內陳列著桂東南一帶的鍾乳石、彩霞石、墨石,有的像千年壽龜,有的似金鳳展翅,有塊彩石更為神奇,酷似英國女王頭像赫然印在石上。千姿百態,遊人無不稱奇。 【白鶴山上的英領事館收復始末】 清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英國一隊炮艦溯西江侵入梧州,勘測沿途航道情況,繪制海圖。咸豐九年(1859年)正月,英法聯合派出5艘輪船,載兵3千多,從廣州侵入梧州,勘探梧州到內地航道情況。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英國「黃浦」號炮艦沿西江經梧州入侵至藤縣,再一次勘探西江航道情況,為進一步侵略梧州作準備。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李鴻章到日本議和。日方在和約底稿提出增開「廣西梧州府」等7處地方為通商口岸,李鴻章以「湘潭、梧州土民,向來最恨外人,萬一開口,易茲事端,地方官實難保護。」為由沒有開放梧州。 中法戰爭後,清政府急於求和,同法國簽訂和約,確認了法國在廣西的特殊權益。英國即以此為借口,說清政府違背了中英《續議滇緬界、商務專款》(1894年),從而提出新的勒索,其中包括西江對外通商。清政府在所謂「兩害相形,則取其輕,且恐遷延不決,又將別起波瀾,更難收拾」的考慮下,決定同意開放西江通商。清政府派駐英公使龔照瑗同英國交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四日,清政府代表李鴻章同英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附款》,附有西江通商的專條:「今彼此言明,將廣西梧州府、廣東三水縣城江根墟開為通商口岸,作為領事官的駐扎處所,輪船由香港至三水、梧州,由廣州至三水、梧州往來,由海關各酌定一路,先期示知······」。六月五日,李鴻章和竇納樂在北京互換條約文本,條約正式生效,並通知兩廣總督、廣東和廣西撫臣、粵海關督。梧州成立海關,英國人擔任海關稅務司。 英國以保護僑民在梧貿易利益為名,隨之在白鶴山購地建領事署,以購築侵略中國的又一個橋頭堡。據有關資料顯示,英國人購買白鶴山及附近兩個山頭所需付出的地價,僅"二十四千銅錢"而已。按清末銀元1元兌換制錢1000文的規定,"二十四千銅錢"即銀元24元。當時,在正常年景下,1元錢只能買中等米25斤左右。換言之,白鶴山及附近兩個山頭的地價,僅等於600斤米的價值而已!清朝地方官吏的媚外與愚昧,委實令人扼腕。 白鶴山位於潯、桂二江交匯處,昔稱"鶴奔崗"或"飛鶴崗"。該山自古以來就是梧州的名勝古跡,"鶴崗返照"即位列蒼梧八景之一。 白鶴山上的英領事署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磚木結構,四邊有走廊相通,前門有7條磚柱,從大門進去有廂房、辦公室、住所等,屋面為琉璃瓦,建築形式兼有中西方風格。 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英國分別派博諾德(E. P. Bennett)、謝立山(Alexander Hosie)、赫思義(P. F. Hausser)、金德瑞(H. F. King)、奧泰蔚(H. A. Ottewill)為駐梧領事,打理署務。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奧匈也在梧州派駐領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義大利派福羅秘車利(Z. Volpicelli)為駐梧領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法國派伯樂福(F. Pelofi)為梧州領事。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八月至宣統元年(1909年),比利時派韓蔓(Th. Hamman)、李百協(J. Bribosia)、簡森斯(Francis Janssens)為駐梧州領事,均由駐港領事兼。奧匈駐梧州領事均由英國駐梧領事兼。 領事署山下豎立「遊人不準登山」的牌子,禁止中國人上山游覽。民國8年(1919年)十二月十六日,廣西軍馬均部下秦得標排長及28名士兵運解各種槍彈軍服到梧州。他們到三角咀一帶遊玩,不知白鶴山「遊人不準登山」,仍上山游覽。英國領事哨兵喝令這些中國兵離開,秦得標與英國人爭吵起來。英國巡捕格羅夫斯出來干涉,放出狼狗咬人,秦得標被迫開槍打死狼狗,還打傷巡捕頭部,英國領事史密斯聞聲出來干涉,秦得標命令士兵把英捕和領事押解回營。梧州鎮守使黃培桂一聽消息著了慌,趕忙將英捕格羅夫斯送去思達醫院治療,並拘捕秦得標等人。英國領事要黃培桂答應條件後才回領事館,英領事回署後馬上去電給英國駐廣州總領事。英總領事即發電報給廣西、梧州當局進行威脅,又由香港開來「摩軒」、「摩扶」兩艘軍艦示威,非要譚督及馬均統領親自來向英領事、英捕道歉不可。後經陸榮廷同英方協商,決定由馬均統領具書向英領事道歉,並代表士兵親自向領署受傷巡捕道歉;聚集梧州兵士到江濱向英旗行禮,將行禮儀式拍照制圖訂成小冊子交給英國政府;梧州炮台鳴禮炮21響,處死秦得標,12名士兵被永遠監禁;賠款萬元。三月二日,梧州士兵列隊站在江濱,向英國國旗行軍禮,梧州炮台也鳴禮炮21響。這件辱國事件發生後,梧州群情嘩然,紛紛起來示威抗議,充滿了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白鶴山的收回緣起於1925年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及其後發生的省港大罷工。民國11年(1922年)一月,香港海員大罷工,梧州海員積極響應,成立「省港輪船工會梧州分會」,進行一個多月的罷工,梧港交通為之中斷,沉重打擊了英國勢力。「五卅」、「沙基」慘案、香港大罷工相繼爆發後,梧州人民積極投入反帝愛國運動,組織梧州各界對外協會,到梧州善後處及廣西交涉署請願,實行對日經濟絕交,檢查沒收英日貨物,各校學生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堅決要求取消外國在梧州的特權。1925年,「五卅」一周年紀念日,梧州各界聲援上海「五卅」運動和廣州沙基慘案,舉行示威遊行,遊行群眾包圍英國駐梧州領事署,抗議英方暴行。「所有在英領署工作的華人,一律都辭退出來,弄得英國領事很驚慌的逃下兵艦,退回香港,以後一直不敢回來。——-因為沒有中國人的幫助,尤其是住在那相當高的山頭上,食飯挑水,都成問題。」(黃紹竑:《五十回憶》) 英國領事撤走後,領事署房屋園林內無人管理,一天天地荒蕪。英國政府為此事多次同廣西省當局交涉。到了1928年,英國政府和廣西省當局對於梧州白鶴山英國領事署這一"懸案",雙方都覺得有盡快解決的必要。是年5月,新桂系集團前期的第二號人物,時任廣西省政府主席的黃紹弘視察縣政到梧州,巧遇英國駐廣州總領事畢約翰,即與其磋商收回白鶴山事宜。11月,黃紹弘赴粵再度與畢約翰談判並最終達成協議:英國方面交回白鶴山及附近兩個山頭;廣西省政府予以補償建築費港幣25000元。 「廣州的英國總領事,到我廣州葵園公館,同我交涉,願意將梧州領事館交還中國,但是要廣西省政府補償建築費港幣25000元。並說,這都是二三十年前的價值,有當時單據為憑,沒有一點浮報。我隨即命隨從人員當面點交港幣25000元,中間有500元的、100元的、10元的、5元的包了一大包。英領事退回英文正本一份、契約二份。十二月十一日,朱兆莘交涉員復函給壁約翰《關於讓回梧州英領署產業》一案,附契據二件,均經閱悉,本交涉員當即將此案換文,連同契據等件,就近送交廣西省府黃主席紹竑接收。收復梧州英領署,英國的政治勢力退出了廣西。」(黃紹竑:《五十回憶》) 1 929年夏,粵桂構兵,英領事舊址常為軍隊駐扎。1930年7月,市政府呈准辟為公園。1931年3月,舉行開幕典禮,名曰「河濱公園」。1932年,領事署旁豎有「還我河山」石碑,敘述梧州人民反帝斗爭驅逐英領事人員和購回領事署建築、建立河濱公園的經過。
廣安白鶴山
提起渠江東岸的白鶴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唐果州(今南充)仙女謝自然, 由金氛山乘雲至此,為渠江岸邊的景色所陶醉,於是不思歸,長住於此,故而得名。美麗的傳說,再加上新建奎閣的吸引,又有廣安十六景之一的「鷗嶺晴嵐「的魅力。遠碴閣,它高高地聳立在鶴嶺山頂上,高27米的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那足有六層高的繹紅色仿古八角形閣樓在落日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恬靜。奎閣又稱「奎星閣」,始建於原縣城文廟溝, 後遷建於白鶴山上,「成為廣安十六景之一的「鶴嶺晴嵐」。因年久失修,1973年8月為狂風所毀。1992年5月,廣安縣政府決定重建,開辟桃園、桂園、竹園、梅園、棕葵園,草坪等附矚設施,成為集觀賞游覽、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新景點。登上白鶴山頂,滔滔渠江盡收眼底,「環江孤峙共飛翔,面面山光接水光。」渠江經過長途跋涉,逾過四九灘,繞過白闡山,緩緩地向遠方流去,只留下一片片波光汛影,江面上雖無千帆竟發、百闌爭流的景象,但各種機動船隻仍不時在橋下穿梭。接來送往;下游,有漁翁搖櫓踏歌而至,撒網,收網,悠閑自得,沒有了「孤舟蓑笠翁」的清冷。遠處的噪音不時驚起江面上一群群的水鴨子,成群結隊,或瀟灑單飛,在水天一色中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剪影,被攝進鏡頭成為永恆。
7. 歷史上袁天罡活了多久
袁天罡活了88歲。
袁天綱(俗寫為「罡」,547一635),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玄學家、天文學家。傳說他善「風鑒」,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凶,累驗不爽。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隋時為資官令,唐武德年間為蜀郡火井縣縣令。貞觀六年,唐太宗聽聞其名聲,詔入朝收納為智囊。貞觀八年(634年),在其請求下,唐太宗復任他為火井縣縣令,以讓他返回家鄉,同年袁天罡卒亡。
白鶴山天宮院是袁天綱未出仕前及大業末年避亂時修隱的地方,為其故居,袁天綱逝世後即下葬在天宮院附近。此後朝廷下令將天宮院修繕擴建了一遍,但隨著戰亂和時間的流逝,天宮院隨之荒廢。慢慢地,人們已經不知道它具體的位置了。
注意
明朝天順年間,有人上白鶴山游山,意外發現了袁天綱墓的墓碑,確定了墓葬的位置。此時這里已經雜草叢生,而天宮院也早已毀壞,於是上表明英宗請求修繕袁天綱的墓地和重修天宮院用以祭祀,並得到明英宗同意,新的天宮院便開始在袁天罡墓附近破土修建,最終於天順三年完工,建有正殿、觀音殿、萬年台、牛王亭等建築,明英宗更駕臨於此為天宮院親筆提匾。
8. 湖南嶽陽的哪座千年道觀本地人不願去,遊客們很少知道
湖南嶽陽有座千年道觀本地人不願去,遊客們很少知道。說的這座道觀就是“呂仙觀”!
“呂仙觀”,顧名思義,就是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觀。呂仙觀位於洞庭湖畔的白鶴山上,古代傳說中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故事,所以呂洞賓與岳陽這座城市的淵源是非常深厚的,在這里建“呂仙觀”自然不足為奇了。
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岳陽“呂仙觀”已經不再是古代建築,而是1997年再度重建的,“呂仙觀”整個主殿為三層混凝土框架的仿古建築,一樓為呂祖殿,二樓為玉皇殿,三樓為三清殿。
一方面可能是這座“千年道觀”變成了現代仿古建築,歷史氣息不再,徒留地名而已,吸引力大幅下降,另外一方面就是“呂仙觀”這座道觀所在的岳陽老街實在有些破敗不堪,所以基本上沒什麼人會來,顯得愈發冷清了,甚至連好多岳陽本地人都不知道。
9. 白鶴山的歷史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為通商口岸後,英國在白鶴山四周豎起大英國地界碑,建起領事署。惠師禮會、聖書公會、美國聖經學院也設在這里。白鶴山下立有禁止遊人登山的木牌。1918年春,有桂軍數人登山遊玩,英領事放出狼狗咬人,桂軍排長為自衛而打死洋狗,後被英領事署威逼而遭槍殺,以償狗命。經過反英浪潮後,英國於1928年交回白鶴山。
10. 邛崍白鶴山游記作文
邛崍白鶴山游記
邛崍白鶴山位於邛崍市城西3公里處,有一座如黛的山巒,巍巍古樸和鬱郁青松掩著廟宇樓台和文物古跡,這里便是聞名西蜀的白鶴山。鶴林寺始建於隋,唐時為白鶴寺。寺內所存大雄寶殿系明代英宗天順六年(1462)僧心顯重建,距今已有550年的歷史。寺院大門所刻的鶴林寺三字,是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撲初所題楷書,寺內大雄寶殿後面是臨邛八景之一的書台桂影,為紀念宋代常安民所修建的讀書台。讀書台,為清雍正二年(1724)重建。常安民臨邛人,曾任浙江轉運判官,開封府推官。為人耿直,因不附和權相蔡京而遭受排斥打擊,貶官回家,流落二十餘年。後來被追贈為諫議大夫,為了紀念他而修建常公諫議讀書台。讀書台塑像早已毀,在1980年左右新塑南宋大詩人魏了翁像,已對外開放。
鶴林寺原第一道山門內左側的四明樓已毀,1989年集資重建於大雄寶殿後左側,登樓憑檻遠眺,心曠神怡,邛崍古城和西南蜿蜒秀麗山水風光盡收眼底。
出鶴林寺後門,古松夾道。在綠蔭沉沉,蔥翠欲滴之中高聳著有一塊丈多高的巨石,酷似兔子蹲地。巨石上面有兩塊長石,狀似兔子的耳朵,這就是傳說中的玉兔石。有鶴林寺後山的右側是人工從岩石上挖掘成大窟窿,名曰點易洞。相傳是西漢著名星相家胡安聚徒傳《易經》的地方。在點易洞一側是摩崖石刻彌勒佛像,它是沿西崖開鑿的石窟,深兩米有餘,高近十米。彌勒佛像是依岩石雕刻而成,身高近五米,跏跌於六方形之須彌座上。鑿於民國五年(1916),是國內摩崖石刻彌勒佛造像中最大而又是最年輕的一尊。白鶴山鶴林寺後山上,據《縣志》載有臨邛道士墓,即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中描述唐明皇李隆基請來臨邛道士為死去的楊貴妃招魂的優美愛情故事,臨邛道士鴻都客,致使精誠招魂魄。臨邛道士墓雖已毀,但史話猶存,仍令人神往,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