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價信息 » 莫旗菇娘價格多少

莫旗菇娘價格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1-01 00:02:35

1. 達斡爾族的由來和民族發生的重大史實和民族風俗

據說按照DNA測試,說他們是契丹人後代。

根據一份資料說: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新興的分子考古學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幫助。分子考古通過提取古代各種生物的DNA,並將其測序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可找出其內在的遺傳聯系,結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社科院民族學研究所劉鳳翥、陳智超研究員和中國醫學科學院楊煥明、劉春芸教授等專家合作進行「分子考古學」課題研究時,將契丹人後裔的研究列為重要內容。課題組先從達斡爾、鄂溫克、蒙古和漢族等人群中收集血樣,然後南下雲南保山,從「本人」中提取100份血樣,又取道四川樂山,從正在那裡展出的內蒙古耶律羽家族墓中出土的契丹女屍上提取了小塊標本。課題組完成對契丹遺骨、達斡爾人、蒙古人、鄂倫春人、漢人和雲南「本人」的DNA測序後,進行了嚴格的比較檢測,最終得出結論,在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人群體中,達斡爾人與契丹人擁有最近的遺傳關系,而雲南保山施甸的「本人」與達斡爾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均為契丹人的後裔。追隨女真蒙古四處征戰契丹後裔流散至全國各地.

達斡爾族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民族,具有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民俗文化。達斡爾族民俗是達斡爾族民眾把日常生產生活中處理具體事宜的實實在在的觀念和行為。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模式化的特點,為人們世代承傳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革發展而發展變化。在清代,達斡爾族已經形成了建立在農牧漁獵多種經營基礎上的民俗文化,其中既保留有古老的民俗內容,又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增進的內容,具有綜合體現融匯農牧漁獵經濟因素的民俗文化特色。這在眾多的民族中是少有的,是達斡爾族對人類民俗文化的獨特貢獻。到20世紀初,居住嫩江中上游流域的達斡爾族仍然較全面地保持著原來的民俗文化,其他地區居住的達斡爾族,由於受居住地域環境及生產方式變化的影響,雖然也保持著原來的民俗文化,但已形成了適應當地環境與經濟狀況的民俗文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達斡爾族民俗已經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革。在此,根據我們並不翔實的調查材料,對於達斡爾族民俗在現代的承傳和變化作粗淺的論述。

一、達斡爾族民俗的承傳變化的狀況

(一)生產習俗及經濟發展情況

據我們在莫旗、扎蘭屯的達斡爾族聚居地方調查,達斡爾族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化,已經改變了傳統的多種經營的經濟特點,形成了以農為主的經濟。在此以莫旗騰克鄉特莫胡珠村、莫旗西瓦爾圖鎮雙龍堡村、扎蘭屯市達斡爾民族鄉巴圖村為例。

特莫胡珠村地處偏僻,是很典型的山區之村。1997年村裡有103戶,475人口,其中達斡爾族90戶、鄂溫克族4戶、蒙古族3戶、漢族6戶。在三四十年代,村裡達斡爾族從事多種經營,種地、狩獵、放排、製作大軲轆車到呼倫貝爾草原上換馬。而我們所了解到的,這里不放排有30年了,不制大軲轆車有20年了,不用大軲轆車有10多年了。

1982年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後,這里已經以農為主,發展農業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方向。1982年全村有耕地面積4000畝,生產隊有2台拖拉機、150來頭匹牲畜。到1997年,村裡地多的人家一戶就有一百多垧(1000多畝)耕地,是過去一個生產隊耕地的數量。全村有耕地面積4萬畝、大牲畜300頭匹、山羊一百多隻,有95%的人家有奶牛,半數以上的人家養馬,主要用於騎乘。村裡的主要農作物是黃豆,佔耕種面積的80%多,其他有小麥、玉米、穀子。全村有大型拖拉機16台、小四輪拖拉機40多台,有播種機等配套機械。70%至80%的耕地用播種機,翻地也有機械,只有趟地時使用牲畜。大多數人家不用牲畜種地有十來年了。過去生產隊時,糧食不夠吃,好的年頭每人能分上360斤糧食,多數年頭是吃返銷糧。現在家家賣糧。人均收入達到一千五六百元。

這里仍然保持著園田種植蔬菜、玉米的傳統,但種植煙葉的人家明顯減少。原因是很少有人收購煙葉,中青年人吸煙卷的多。種植煙葉的人家也是一次種植夠用兩三年的煙葉,隔年種植,或買別人家的煙葉。

雙龍堡村偽滿時建村,當時就以農為主,同時有牧業、放排業。1997年有58戶、264人口,其中達斡爾族51戶、漢族7戶。有耕地9470畝,人均耕地面積由1989年的13.5畝,增加到1997年的近36畝。在六七十年代,仍然種植蕎麥、稷子等傳統農作物。到1982年以種穀子、玉米、小麥顯主,少量種植稷子、蕎麥、燕麥。1983年土地承包到戶以後開始轉向主要播種黃豆。1997年全村黃豆種植面積佔耕種總面積的90%。有小四輪拖拉機32台、大型拖拉機1台,種地基本上是機械化作業。該村從1984年開始使用除草劑,1990年已經普遍使用。1986年以後很少用牛馬耕地了。該村1983年售糖20萬斤,1996年售糧近200萬斤。

1989年該村有120多頭大牧率。1997年有47頭牲畜,其中7匹馬,其餘是牛,其中奶牛80多頭,基本上每戶都養豬,平均每戶兩頭獵。過去家家種黃煙,每家出售幾百斤黃煙。由於銷路變窄,從980年代以來已基本不出售黃煙了,黃煙種植逐漸減少,1997年全村只有五六家種植。1996年、1997年,村裡有兩三戶人家開始種菇娘(植物名稱),畝產可達120多斤,效益比較可觀。

巴圖村是40年代初由齊齊哈爾地區遷移來的達斡爾人建立的。當時就以農為主,同時從事狩獵、製造大軲轆車。1997年全村有278戶、1167人口,其中達斡爾族57戶、210人口。全村耕地9866畝,黃豆播種面積佔70%,玉米佔10%,葵花佔5%,還有白瓜、甜菜等。80年代,黃煙曾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每戶平均種植一畝黃煙,單產達六七百斤。自1990年以來,黃煙銷路減少,現只有少數人家種植。全村有310頭牛,其中146頭奶牛,還有221匹馬、770隻羊。牲畜還較多地用於耕地、拉車。全村有40戶人家有小四輪施拉機,有配套的播種機、自動犁,占總戶數的14%。

以上三個村生產的基本情況,反映了大興安嶺東麓達斡爾族的生產現狀及生產民俗的變化狀況。這一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達斡爾族經濟已經由傳統的農牧漁獵多種經營經濟,轉向以農業為主的經濟。

2.達斡爾族農業經濟本身也在實現歷史性轉變。首先是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轉變。其次是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機械化程度不斷加大。

3.在以農為主條件下牧業和經濟作物種植得到了相應發展。各地養畜頭數都有增加,出現了養十幾頭,甚至幾十頭牲畜的大戶。養畜業的發展具有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牧結合的優勢,應當成為達斡爾族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經濟作物更是有利於調整種植結構、增加收入所不可缺少的。

(二)服飾習俗

達斡爾族有著穿長袍、皮服的習俗,傳統服飾在用料、式樣、裝飾上都有自己民族的風格。直到20世紀50年代,達斡爾族還比較完整地保持著傳統服飾。到70年代,老人們仍然穿長袍,人們穿狍子腿皮做的「其卡米」(靴子)。當時達斡爾族婦女做的「其卡米」很有銷路。而到90年代,在達斡爾族聚居地區平常時已經沒有人穿傳統的民族服裝了。據我們了解,在達斡爾人中,還保留著給已故老人穿民族服裝作為壽衣的習俗。除此以外,傳統民族服裝已經成為存放於箱櫃中的「文物」。

隨著這些年來民族文化活動受到重視,達斡爾族服裝也在繼承中得到了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舞台服裝。在各級文藝演出中,只要是表演達斡爾族歌舞,演員都穿上達斡爾族式服裝。舞台服裝經過專業人員設計,在服裝的式樣、風格、色彩、裝飾方面,都更加突出民族特色和審美藝術性,增強時代氣息,此傳統服裝有了改進、發展。二是體育服裝。以莫旗的達斡爾族等民族青年組成的共棍球隊,在參加比賽和表演時,穿頗具特色的運動服裝。三是禮儀服裝。參加各級人大、政協等重要會議的達斡爾族代表、委員等,在會議期間總要穿上民族服裝。在莫旗等達斡爾族聚居地方,在一些禮儀活動中,經常有主持人員和服務人員穿民族裝。四是群眾文娛活動服裝。在群眾民族舞蹈表演、娛樂活動中,參加者們穿民族服裝。在莫旗成立40周年慶祝活動的開幕式表演、敖包會表演中,參加者們穿的達斡爾族服裝式樣、色彩之多,達到一個高峰。上述這些表明,達斡爾族服裝已人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勞動,轉向主要應用於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採的展示。這種展示蘊涵了人們對於民族服裝標識作用的理解和民族文化的回歸。

(三)飲食習俗

達斡爾族傳統飲食中的主食有稷子米、蕎面和燕麥米等,以肉、牛奶、蔬菜和採集的野菜為副食,品味多樣、很有民族特色。20世紀以後,白面、小米、玉米進入了達斡爾族的飲食生活。這些主食與傳統飲食相匯的飲食習俗基本上保持到70年代。

實行農村生產責任制20年來,達斡爾人的飲食生活發生了變化。白面、大米在主食中的比重不斷增大,大於小米、玉米等,已構成主食內容的轉變。在農村,有相當數量的達斡爾族人家出售自家生產的黃豆,然後購買白面、大米,成為主食來源的轉變。在發生上述兩個轉變的同時,傳統飲食習俗也在得到承傳達室,以其特有的風味受到人們的流連和喜愛。傳統的用鮮、酸牛奶泡飯、做「托古列」(牛奶煮麵片)、做「昆比勒」(柳蒿芽)等野菜,吃傳統的燴菜、「音得森·努瓦」(菜末)、「瓦日勒·拉里」(初乳粥)等都仍然保留著。在農村裡仍有一些達斡爾人少量種植稷子、蕎麥、蘇子(紫蘇)。

在烹任設施方面有了改變。雖然很多人家還保留著大鍋做飯的習慣,但新建住房都設多灶、小灶,用小鍋、炒勺做飯、做菜。在夏季,個別人家也像城裡人那樣用液化氣做飯,用電冰箱貯存食物。在特莫胡珠村,1997年已有十幾家有電冰箱、冰櫃。

(四)居住習俗

新中國成立後,直到80年代初,大多數達斡爾族農牧民的住房基本上保持了傳統習俗。這期間建的住房沿承了土木結構、傳統樣式。有所改普怕是房子的南牆用磚壘成,或用瓦蓋屋頂,在窗子上安裝玻璃。實行改革開放20年以來,達斡爾族的村落、院落在整體上仍然保持了原有格局和面貌。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達斡爾人的居住習俗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住房的建築上,一是改變傳統住房的內部結構。一些人家拆掉原住房的北炕或南炕。拆了北炕後,擺上組合傢具,仍以南炕為尊。拆了南炕的人家,則擺上寫字台、電視櫃。有些人家在室內搭建火牆,改變了冬季單靠火炕、火盆取暖的辦法。由於不採用炕乾的方法加工稷子米、蕎麥,原來基本上家家都有的「額勒烏」(池式炕)已很難見到了。二是新建的住房已不再是傳統的外觀和內部結構,由過去通行的基本一致的結構轉變為多樣化結構。90年代以來新建住房大多數為磚瓦結構,房門開在正面、側面和後面的都有,在側面、後面開門的,都在門口外建門廳。室內間壁結構多種多樣,多在北屋設廚房、物品庫、浴室,南面是起居間、客廳。雖然室內仍為長者搭火炕,但年輕人已在使用木床、鐵床,採用火牆或土暖氣取暖。在雙龍堡村,58戶中有14家為磚瓦結構住房,5家為一面磚住房,均不是三面大炕的結構。在巴圖村57戶達斡爾族中住舊式三面炕住房的只有四五戶。

在村落成員構成方面也在發生變化。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受土匪強盜侵擾,為生計投靠親友等原因,傳統的以「哈拉」、「莫昆」(氏族組織)成員單一結構的村落中,正遷入其他「哈拉」、「莫昆」成員。到目前,雖然原建村居民的後代仍較多地留在其村落居住,但是大多數達斡爾族村落已經成為有多數「哈拉」、「莫昆」成員共居的村落。村落為某個「哈拉」、「莫昆」所屬的觀念正在淡化。同時,其他民族成員在達斡爾族村落中落戶,以及達斡爾族居民在其他民族村落中安家的情況也較多。如特莫胡珠村原是鄂嫩哈拉建立的村落,現在已增加有莫日登(孟)、敖拉(敖)、蘇都熱(蘇)、郭博勒(郭)等哈拉的成員,並有鄂溫克族、蒙古族和漢族居民。雙龍堡村51戶達斡爾族中,約有一半是建材的莫日登哈拉居民,其他是別的哈拉的居民。

(五)交通習俗

達斡爾族的傳統水上交通工具有木槽船、木板船,在江河淺水、緩流處設渡口、在小河上架橋。陸路交通工具有爬犁、滑雪板、騎馬、大軲轆車、單輪推車等。其中大軲轆車最為常用。它曾經是山區、草原上最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

新中國成立以後,達斡爾族地區的交通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盡管農村牧區生產隊里有了汽包車、拖拉機,但大軲轆車仍是使用最多的車輛。到80年代中期,在莫旗已很少有人使用大軲轆車,個人家運輸以小四輪拖拉機為主。改變了單靠畜力運輸的狀況,開始以機動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1997年,特莫胡珠村已有16台大型拖拉機、40網台小四輪拖拉機、4輛吉普車、8輛摩拖車。莫旗騰克鄉提古拉村在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前全村只有兩台大型拖拉機,47頭牛。1997年全村58戶人家已有22台大型拖拉機、56台小四輪拖拉機、8輛吉普車、2輛東風汽車。雙龍堡村58戶人家有32台小四輪拖拉機、7台摩托車。該村從1995年到1997年三年投資15萬元修建了通過村外的5公里公路。村裡一戶達斡爾人家自買麵包車搞客運,往返於雙壟堡村至莫旗政府所在地尼爾基之間。莫旗西瓦爾圖鎮小庫莫村71戶人家有小四輪施拉機32台、大型拖拉機9台、吉普車2輛,有一戶達斡爾人家搞客運,往返於卓洛尼村至尼爾基之間。

(六)文化生活習俗

達斡爾族民間有著舉辦歌舞晚會、講故事會、古典文學譯說會、開展體育、游藝等活動的傳統,傳統文化生活內容比較豐富。直到六十七年代,在一些達斡爾族村中仍有人講民間故事、舉辦傳統歌舞晚會,少年兒童進行傳統的玩「哈尼卡」(紙偶)、剪紙車馬、打曲棍球、山上放爬犁、下圍棋等活動。隨著一些民間藝人的過世,人們現代文化生活內容的不斷豐富,目前達斡爾族文化生活的格局已經有了變化。其中既有傳統文化生活的延續,也有新的文化生活內容的增加。

1.傳統文化生活的延續

在農村牧區開展講民間故事活動大致延緩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近年來達斡爾族村中已沒有講民間故事的活動,也沒有人譯講滿文的古典文學了。個別會滿文的老人也讀滿文書籍,但只是個人的文化興趣了。我們在西瓦爾圖鎮的雙龍堡村、小庫莫爾村了解到,現在村裡在春節、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等節日時,人們仍組織相聚在寬綽的人家唱民歌、跳民間舞蹈。主辦者還准備瓜子、糖塊、飲料。有時,鄰近村屯的達斡爾人也互相邀請到自己村舉辦舞會。1992年我們在調查中,正逢並觀看了莫旗庫如奇鄉舉行建黨71周年文藝匯演,其中有幾個節目是達斡爾族民間舞蹈「魯日格勒」和民歌演唱。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文化站還開展了達斡爾民間舞蹈培訓活動。他們在節假日舉辦歌舞晚會,不僅有本鄉的牧民參加,附近巴彥托海鎮的達斡爾族群眾也趕來參加。

打曲棍球是達斡爾族的頗具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鄉村青少年中仍廣泛開展,90年代以來大為減少。1974年,莫旗成立了業余男子曲棍球隊,1976年轉為正式隊。經國家體育部門的重視,達斡爾族古老的曲棍球運動成為我國的一項正式體育項目,填補了空白。達斡爾族地區成為我國現代曲棍球運動的發源地。從1978年到1997年,該隊代表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隊在參加30次全國比賽中,奪得22次冠軍、8次亞軍、6次精神文明運動隊,並多次代表國家隊、包括隊員參加國家隊,參加國際曲棍球比賽和訪問比賽。1982年,由該隊10名運動員參加的國家隊在第一屆亞洲杯比賽中奪得第三名,國際曲壇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紅旗。該隊的老動動員退役後,分別被幾個省、市體委聘請為教練員,為國內曲棍球運動的發展再立新功。1980年,莫旗成立了以達斡爾族姑娘為主的我國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隊,為我國女子曲棍球事業的興起,起到了開創作用。

目前,在各地達斡爾族舉辦的敖包會等節慶活動中,都有打曲棍球的項目,也舉行摔跤、賽馬、拉棍、比頸力、下圍鹿棋等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和表演。

2.文化站活動情況

在調查中,我們走訪了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文化站。他們在組織開展文化活動中,做了很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達斡爾族農牧民文化生活的發展趨向,即從民間自發組織向專門機構組織轉變,由幾種活動內容向具有豐富內容轉變,由傳統方式向現代趣味轉變。

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文化站成立於1981年。1984年建有土木結構的站室。1987年建起了250平方米磚瓦結構的站室。該文化站由上級撥包干經費,1991年為1萬元,1992年1.5萬元,1997年2.5萬元,設活動室、閱覽室、播音室。活動器材有手風琴、電子琴、二胡、吉他、架子鼓、擴音器、高音喇叭、照像機、音箱、檯球、乒乓球台、五百多冊圖書、報刊等。該文化站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其內容有:舉辦舞會,跳交際舞和達斡爾族民間舞。辦小學生繪畫班和繪畫展。1991年的小學生繪畫展有58幅作品參展。舉辦業余歌手大賽,基本上是每年一屆。1992年的第三屆業余歌手大賽有15人參賽。1997年的歌手大賽有20人參加。舉辦展覽。舉辦了香港回歸、紀念毛澤東、鄧小平的圖片展、少數民族風俗圖片展等。舉辦傳統交通工具馬拉爬犁比賽,賽程為10里地。舉辦畜牧業科技培訓班。1997年培訓的內容是草場改良、牛羊飼養與管理,聽課牧民五六十人。1996年、1997年舉辦了兩屆文化節。在1997年的文化節期間舉辦了歌手比賽、達斡爾族民間舞蹈比賽、少兒歌手比賽、少兒繪畫比賽、下圍鹿棋比賽、曲棍球比賽。文化站還搜集民族歌曲,請鄉里著名民間藝人那音太來唱達斡爾族歌曲,錄了幾盤盒式磁帶。文化站活動的開展,繼承發揚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豐富了牧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對於維護社會治安、推動全鄉兩個文明建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

在此以莫旗為例,可以大致看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達斡爾族地區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脈絡。在莫旗,1954年設立收音站。1955年成立有線廣播站。1956年廣播站的喇叭延伸到各鄉鎮。1958年開始有達斡爾語、漢語播音的自辦節目。1982年設無線廣播。1984年建立電視台。1993年建有線電視台。1998年全旗已有電視差轉台17座,有線電視台136座。廣播曾在六七十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1996年全旗15個鄉鎮通廣播,入戶喇叭9500隻,有些村中有高音喇叭。80年代以來,廣播的作用減弱,聲像俱備的電視更為人們所接受。通過電視在偏僻的達斡爾族鄉村也同樣可以迅捷地了解天下大事,獲得生產、科技、文化多方面的信息,享受現代文化生活。據我們調查,在騰克鄉1995年開通有線電視,全鄉電視普及率達到85%左右。特莫胡珠村103戶人家只有幾戶沒有電視機,多數人家是彩色電視機。雙龍堡村1989年42戶中有電視機28台,1997年全村58戶已是家家有電視機,其中彩電佔60%。

(七)民間信仰習俗

歷史上達斡爾族民間信仰薩滿教。薩滿教以其神職人員被稱為「薩滿」而得名。它是以萬物有靈思想為基礎,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多神信仰為內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動為表現形式的原始宗教。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薩滿教在達斡爾族群眾中影響很深,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對於達斡爾族的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科學文化知識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薩滿教在達斡爾族社會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已經大為削弱。但是,在農村牧區達斡爾族群眾中,供神、請雅得根(即薩滿)或巴格其(雅得根助手)跳神、求寸祭祀、祭敖包等不同形式的民間信仰活動仍然存在。

在特莫胡珠村,我們訪問了一位從事民間薩滿活動的人,他六十多歲。他說,在他幼年時村裡有五六個雅得根,有男的也有女的。現在沒有了。他自己不是雅得根,可以是位巴格其,時常被本村和外村的人請去進行祭祀活動。說是在村的西北山上建有神房,供奉「牛馬王」,認為祭祀它對於村裡的牲畜有益,並保風調雨順。在該村,我們看到有的人家的園田裡建有供神的小木房,在人們家裡也能看到西牆上設置的神位。1997年7月19日,我們在特莫胡珠村趕上了村裡祭敖包求雨。當時已有一個多月沒雨,旱情嚴重。祭祀者們先到村南河邊祭祀,而後到村西山頂祭祀,最後到村西北山後坡的敖包處,殺雞獻酒。祭祀之後大家用盆、桶從敖包旁的泉水中取水互相潑水。第二天上午11點,開始下起了大雨。

這種求雨祭祀活動在一些村中都有,人們認為即使是經求雨沒很快下雨,也對避免雹、蟲災起到了作用。

2. 東方證券香港開戶靠譜嗎

東方證券在香港那邊是有金融子公司的,資質肯定是有的,但是你還是要看實際的開戶過程,如果是需要辦理香港的銀行卡的而且沒有杠桿的,那麼基本上就是開的直接賬戶,如果是可以帶杠桿而且不需要香港銀行卡的,那基本上算是有開的子賬戶,有較大的本金損失風險

3. 東方證券香港開戶靠譜嗎

東方證券香港開戶靠譜。東方證券也是正規的金融機構,是可以放心開戶的,資金安全是有所保障的。東方證券(香港)為個人、企業高凈值客戶和機構投資客戶提供各類證券投資服務,涵蓋香港、新加坡、日本、上海、深圳、台灣、英國、澳洲和美國等全球多個市場。東方證券(香港)是東方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證券經紀為主要業務的全資附屬子公司,是香港證監會的持牌法團,持有第1類及第4類受規管業務牌照,為香港聯交所交易所參與者、中華通交易所參與者,同時為香港結算直接結算參與者、中華通結算參與者。其母公司東方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於2010年在香港注冊成立,注冊資本21億港元。曾獲「2018央視財經論壇」活動「優秀企業獎」。

社會責任:
1、精準扶貧
東方證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和證券行業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踐行精準扶貧工作。截至2019年末,東方證券及旗下子公司累計與內蒙古莫旗、湖北省五峰縣、雲南省富寧縣、新疆麥蓋提等18個國家級貧困縣簽署了結對幫扶協議。公司堅持產業扶貧為主的扶貧思路,結合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優勢,東方證券打造了「東方菇娘」、「東方紅宜紅茶」、「東方紅精選明前春茶」等多個產業扶貧項目。此外,公司還充分發揮金融專業優勢,積極服務貧困地區融資及國家綠色發展戰略。
2、心得益彰公益基金會
上海東方證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會堅持將保護和傳承東方文化遺產作為主要方向,並著眼於兒童的藝術教育。自2016年以來,公司依託心得益彰公益基金會,先後開展土家族織錦文化遺產保護、「西遇知美丨敦煌」文化傳承計劃、心得益彰藝術教室建設等項目,在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藝術方面貢獻東方的力量。

4. 燈籠果,別稱:香泡、菇娘、黃姑娘果、錦燈、錦燈籠、哥倫比亞龍珠果、姑蔦……請問它的市場價格是多少錢

海南有,5一10元一斤。

5. 獃獃菇娘麵粉怎麼樣

好。
1、價格方面。獃獃菇娘麵粉比一般的麵粉價格低50至100元。
2、用料方面。獃獃菇娘麵粉在用料方面十足。

6. 達斡爾族對新疆有什麼貢獻

據說按照DNA測試,說他們是契丹人後代。

根據一份資料說: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新興的分子考古學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幫助。分子考古通過提取古代各種生物的DNA,並將其測序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可找出其內在的遺傳聯系,結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社科院民族學研究所劉鳳翥、陳智超研究員和中國醫學科學院楊煥明、劉春芸教授等專家合作進行「分子考古學」課題研究時,將契丹人後裔的研究列為重要內容。課題組先從達斡爾、鄂溫克、蒙古和漢族等人群中收集血樣,然後南下雲南保山,從「本人」中提取100份血樣,又取道四川樂山,從正在那裡展出的內蒙古耶律羽家族墓中出土的契丹女屍上提取了小塊標本。課題組完成對契丹遺骨、達斡爾人、蒙古人、鄂倫春人、漢人和雲南「本人」的DNA測序後,進行了嚴格的比較檢測,最終得出結論,在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人群體中,達斡爾人與契丹人擁有最近的遺傳關系,而雲南保山施甸的「本人」與達斡爾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均為契丹人的後裔。追隨女真蒙古四處征戰契丹後裔流散至全國各地.

達斡爾族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民族,具有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民俗文化。達斡爾族民俗是達斡爾族民眾把日常生產生活中處理具體事宜的實實在在的觀念和行為。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模式化的特點,為人們世代承傳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革發展而發展變化。在清代,達斡爾族已經形成了建立在農牧漁獵多種經營基礎上的民俗文化,其中既保留有古老的民俗內容,又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增進的內容,具有綜合體現融匯農牧漁獵經濟因素的民俗文化特色。這在眾多的民族中是少有的,是達斡爾族對人類民俗文化的獨特貢獻。到20世紀初,居住嫩江中上游流域的達斡爾族仍然較全面地保持著原來的民俗文化,其他地區居住的達斡爾族,由於受居住地域環境及生產方式變化的影響,雖然也保持著原來的民俗文化,但已形成了適應當地環境與經濟狀況的民俗文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達斡爾族民俗已經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革。在此,根據我們並不翔實的調查材料,對於達斡爾族民俗在現代的承傳和變化作粗淺的論述。

一、達斡爾族民俗的承傳變化的狀況

(一)生產習俗及經濟發展情況

據我們在莫旗、扎蘭屯的達斡爾族聚居地方調查,達斡爾族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化,已經改變了傳統的多種經營的經濟特點,形成了以農為主的經濟。在此以莫旗騰克鄉特莫胡珠村、莫旗西瓦爾圖鎮雙龍堡村、扎蘭屯市達斡爾民族鄉巴圖村為例。

特莫胡珠村地處偏僻,是很典型的山區之村。1997年村裡有103戶,475人口,其中達斡爾族90戶、鄂溫克族4戶、蒙古族3戶、漢族6戶。在三四十年代,村裡達斡爾族從事多種經營,種地、狩獵、放排、製作大軲轆車到呼倫貝爾草原上換馬。而我們所了解到的,這里不放排有30年了,不制大軲轆車有20年了,不用大軲轆車有10多年了。

1982年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後,這里已經以農為主,發展農業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方向。1982年全村有耕地面積4000畝,生產隊有2台拖拉機、150來頭匹牲畜。到1997年,村裡地多的人家一戶就有一百多垧(1000多畝)耕地,是過去一個生產隊耕地的數量。全村有耕地面積4萬畝、大牲畜300頭匹、山羊一百多隻,有95%的人家有奶牛,半數以上的人家養馬,主要用於騎乘。村裡的主要農作物是黃豆,佔耕種面積的80%多,其他有小麥、玉米、穀子。全村有大型拖拉機16台、小四輪拖拉機40多台,有播種機等配套機械。70%至80%的耕地用播種機,翻地也有機械,只有趟地時使用牲畜。大多數人家不用牲畜種地有十來年了。過去生產隊時,糧食不夠吃,好的年頭每人能分上360斤糧食,多數年頭是吃返銷糧。現在家家賣糧。人均收入達到一千五六百元。

這里仍然保持著園田種植蔬菜、玉米的傳統,但種植煙葉的人家明顯減少。原因是很少有人收購煙葉,中青年人吸煙卷的多。種植煙葉的人家也是一次種植夠用兩三年的煙葉,隔年種植,或買別人家的煙葉。

雙龍堡村偽滿時建村,當時就以農為主,同時有牧業、放排業。1997年有58戶、264人口,其中達斡爾族51戶、漢族7戶。有耕地9470畝,人均耕地面積由1989年的13.5畝,增加到1997年的近36畝。在六七十年代,仍然種植蕎麥、稷子等傳統農作物。到1982年以種穀子、玉米、小麥顯主,少量種植稷子、蕎麥、燕麥。1983年土地承包到戶以後開始轉向主要播種黃豆。1997年全村黃豆種植面積佔耕種總面積的90%。有小四輪拖拉機32台、大型拖拉機1台,種地基本上是機械化作業。該村從1984年開始使用除草劑,1990年已經普遍使用。1986年以後很少用牛馬耕地了。該村1983年售糖20萬斤,1996年售糧近200萬斤。

1989年該村有120多頭大牧率。1997年有47頭牲畜,其中7匹馬,其餘是牛,其中奶牛80多頭,基本上每戶都養豬,平均每戶兩頭獵。過去家家種黃煙,每家出售幾百斤黃煙。由於銷路變窄,從980年代以來已基本不出售黃煙了,黃煙種植逐漸減少,1997年全村只有五六家種植。1996年、1997年,村裡有兩三戶人家開始種菇娘(植物名稱),畝產可達120多斤,效益比較可觀。

巴圖村是40年代初由齊齊哈爾地區遷移來的達斡爾人建立的。當時就以農為主,同時從事狩獵、製造大軲轆車。1997年全村有278戶、1167人口,其中達斡爾族57戶、210人口。全村耕地9866畝,黃豆播種面積佔70%,玉米佔10%,葵花佔5%,還有白瓜、甜菜等。80年代,黃煙曾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每戶平均種植一畝黃煙,單產達六七百斤。自1990年以來,黃煙銷路減少,現只有少數人家種植。全村有310頭牛,其中146頭奶牛,還有221匹馬、770隻羊。牲畜還較多地用於耕地、拉車。全村有40戶人家有小四輪施拉機,有配套的播種機、自動犁,占總戶數的14%。

以上三個村生產的基本情況,反映了大興安嶺東麓達斡爾族的生產現狀及生產民俗的變化狀況。這一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達斡爾族經濟已經由傳統的農牧漁獵多種經營經濟,轉向以農業為主的經濟。

2.達斡爾族農業經濟本身也在實現歷史性轉變。首先是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轉變。其次是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機械化程度不斷加大。

3.在以農為主條件下牧業和經濟作物種植得到了相應發展。各地養畜頭數都有增加,出現了養十幾頭,甚至幾十頭牲畜的大戶。養畜業的發展具有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牧結合的優勢,應當成為達斡爾族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經濟作物更是有利於調整種植結構、增加收入所不可缺少的。

(二)服飾習俗

達斡爾族有著穿長袍、皮服的習俗,傳統服飾在用料、式樣、裝飾上都有自己民族的風格。直到20世紀50年代,達斡爾族還比較完整地保持著傳統服飾。到70年代,老人們仍然穿長袍,人們穿狍子腿皮做的「其卡米」(靴子)。當時達斡爾族婦女做的「其卡米」很有銷路。而到90年代,在達斡爾族聚居地區平常時已經沒有人穿傳統的民族服裝了。據我們了解,在達斡爾人中,還保留著給已故老人穿民族服裝作為壽衣的習俗。除此以外,傳統民族服裝已經成為存放於箱櫃中的「文物」。

隨著這些年來民族文化活動受到重視,達斡爾族服裝也在繼承中得到了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舞台服裝。在各級文藝演出中,只要是表演達斡爾族歌舞,演員都穿上達斡爾族式服裝。舞台服裝經過專業人員設計,在服裝的式樣、風格、色彩、裝飾方面,都更加突出民族特色和審美藝術性,增強時代氣息,此傳統服裝有了改進、發展。二是體育服裝。以莫旗的達斡爾族等民族青年組成的共棍球隊,在參加比賽和表演時,穿頗具特色的運動服裝。三是禮儀服裝。參加各級人大、政協等重要會議的達斡爾族代表、委員等,在會議期間總要穿上民族服裝。在莫旗等達斡爾族聚居地方,在一些禮儀活動中,經常有主持人員和服務人員穿民族裝。四是群眾文娛活動服裝。在群眾民族舞蹈表演、娛樂活動中,參加者們穿民族服裝。在莫旗成立40周年慶祝活動的開幕式表演、敖包會表演中,參加者們穿的達斡爾族服裝式樣、色彩之多,達到一個高峰。上述這些表明,達斡爾族服裝已人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勞動,轉向主要應用於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採的展示。這種展示蘊涵了人們對於民族服裝標識作用的理解和民族文化的回歸。

(三)飲食習俗

達斡爾族傳統飲食中的主食有稷子米、蕎面和燕麥米等,以肉、牛奶、蔬菜和採集的野菜為副食,品味多樣、很有民族特色。20世紀以後,白面、小米、玉米進入了達斡爾族的飲食生活。這些主食與傳統飲食相匯的飲食習俗基本上保持到70年代。

實行農村生產責任制20年來,達斡爾人的飲食生活發生了變化。白面、大米在主食中的比重不斷增大,大於小米、玉米等,已構成主食內容的轉變。在農村,有相當數量的達斡爾族人家出售自家生產的黃豆,然後購買白面、大米,成為主食來源的轉變。在發生上述兩個轉變的同時,傳統飲食習俗也在得到承傳達室,以其特有的風味受到人們的流連和喜愛。傳統的用鮮、酸牛奶泡飯、做「托古列」(牛奶煮麵片)、做「昆比勒」(柳蒿芽)等野菜,吃傳統的燴菜、「音得森·努瓦」(菜末)、「瓦日勒·拉里」(初乳粥)等都仍然保留著。在農村裡仍有一些達斡爾人少量種植稷子、蕎麥、蘇子(紫蘇)。

在烹任設施方面有了改變。雖然很多人家還保留著大鍋做飯的習慣,但新建住房都設多灶、小灶,用小鍋、炒勺做飯、做菜。在夏季,個別人家也像城裡人那樣用液化氣做飯,用電冰箱貯存食物。在特莫胡珠村,1997年已有十幾家有電冰箱、冰櫃。

(四)居住習俗

新中國成立後,直到80年代初,大多數達斡爾族農牧民的住房基本上保持了傳統習俗。這期間建的住房沿承了土木結構、傳統樣式。有所改普怕是房子的南牆用磚壘成,或用瓦蓋屋頂,在窗子上安裝玻璃。實行改革開放20年以來,達斡爾族的村落、院落在整體上仍然保持了原有格局和面貌。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達斡爾人的居住習俗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住房的建築上,一是改變傳統住房的內部結構。一些人家拆掉原住房的北炕或南炕。拆了北炕後,擺上組合傢具,仍以南炕為尊。拆了南炕的人家,則擺上寫字台、電視櫃。有些人家在室內搭建火牆,改變了冬季單靠火炕、火盆取暖的辦法。由於不採用炕乾的方法加工稷子米、蕎麥,原來基本上家家都有的「額勒烏」(池式炕)已很難見到了。二是新建的住房已不再是傳統的外觀和內部結構,由過去通行的基本一致的結構轉變為多樣化結構。90年代以來新建住房大多數為磚瓦結構,房門開在正面、側面和後面的都有,在側面、後面開門的,都在門口外建門廳。室內間壁結構多種多樣,多在北屋設廚房、物品庫、浴室,南面是起居間、客廳。雖然室內仍為長者搭火炕,但年輕人已在使用木床、鐵床,採用火牆或土暖氣取暖。在雙龍堡村,58戶中有14家為磚瓦結構住房,5家為一面磚住房,均不是三面大炕的結構。在巴圖村57戶達斡爾族中住舊式三面炕住房的只有四五戶。

在村落成員構成方面也在發生變化。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受土匪強盜侵擾,為生計投靠親友等原因,傳統的以「哈拉」、「莫昆」(氏族組織)成員單一結構的村落中,正遷入其他「哈拉」、「莫昆」成員。到目前,雖然原建村居民的後代仍較多地留在其村落居住,但是大多數達斡爾族村落已經成為有多數「哈拉」、「莫昆」成員共居的村落。村落為某個「哈拉」、「莫昆」所屬的觀念正在淡化。同時,其他民族成員在達斡爾族村落中落戶,以及達斡爾族居民在其他民族村落中安家的情況也較多。如特莫胡珠村原是鄂嫩哈拉建立的村落,現在已增加有莫日登(孟)、敖拉(敖)、蘇都熱(蘇)、郭博勒(郭)等哈拉的成員,並有鄂溫克族、蒙古族和漢族居民。雙龍堡村51戶達斡爾族中,約有一半是建材的莫日登哈拉居民,其他是別的哈拉的居民。

(五)交通習俗

達斡爾族的傳統水上交通工具有木槽船、木板船,在江河淺水、緩流處設渡口、在小河上架橋。陸路交通工具有爬犁、滑雪板、騎馬、大軲轆車、單輪推車等。其中大軲轆車最為常用。它曾經是山區、草原上最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

新中國成立以後,達斡爾族地區的交通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盡管農村牧區生產隊里有了汽包車、拖拉機,但大軲轆車仍是使用最多的車輛。到80年代中期,在莫旗已很少有人使用大軲轆車,個人家運輸以小四輪拖拉機為主。改變了單靠畜力運輸的狀況,開始以機動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1997年,特莫胡珠村已有16台大型拖拉機、40網台小四輪拖拉機、4輛吉普車、8輛摩拖車。莫旗騰克鄉提古拉村在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前全村只有兩台大型拖拉機,47頭牛。1997年全村58戶人家已有22台大型拖拉機、56台小四輪拖拉機、8輛吉普車、2輛東風汽車。雙龍堡村58戶人家有32台小四輪拖拉機、7台摩托車。該村從1995年到1997年三年投資15萬元修建了通過村外的5公里公路。村裡一戶達斡爾人家自買麵包車搞客運,往返於雙壟堡村至莫旗政府所在地尼爾基之間。莫旗西瓦爾圖鎮小庫莫村71戶人家有小四輪施拉機32台、大型拖拉機9台、吉普車2輛,有一戶達斡爾人家搞客運,往返於卓洛尼村至尼爾基之間。

(六)文化生活習俗

達斡爾族民間有著舉辦歌舞晚會、講故事會、古典文學譯說會、開展體育、游藝等活動的傳統,傳統文化生活內容比較豐富。直到六十七年代,在一些達斡爾族村中仍有人講民間故事、舉辦傳統歌舞晚會,少年兒童進行傳統的玩「哈尼卡」(紙偶)、剪紙車馬、打曲棍球、山上放爬犁、下圍棋等活動。隨著一些民間藝人的過世,人們現代文化生活內容的不斷豐富,目前達斡爾族文化生活的格局已經有了變化。其中既有傳統文化生活的延續,也有新的文化生活內容的增加。

1.傳統文化生活的延續

在農村牧區開展講民間故事活動大致延緩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近年來達斡爾族村中已沒有講民間故事的活動,也沒有人譯講滿文的古典文學了。個別會滿文的老人也讀滿文書籍,但只是個人的文化興趣了。我們在西瓦爾圖鎮的雙龍堡村、小庫莫爾村了解到,現在村裡在春節、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等節日時,人們仍組織相聚在寬綽的人家唱民歌、跳民間舞蹈。主辦者還准備瓜子、糖塊、飲料。有時,鄰近村屯的達斡爾人也互相邀請到自己村舉辦舞會。1992年我們在調查中,正逢並觀看了莫旗庫如奇鄉舉行建黨71周年文藝匯演,其中有幾個節目是達斡爾族民間舞蹈「魯日格勒」和民歌演唱。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文化站還開展了達斡爾民間舞蹈培訓活動。他們在節假日舉辦歌舞晚會,不僅有本鄉的牧民參加,附近巴彥托海鎮的達斡爾族群眾也趕來參加。

打曲棍球是達斡爾族的頗具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鄉村青少年中仍廣泛開展,90年代以來大為減少。1974年,莫旗成立了業余男子曲棍球隊,1976年轉為正式隊。經國家體育部門的重視,達斡爾族古老的曲棍球運動成為我國的一項正式體育項目,填補了空白。達斡爾族地區成為我國現代曲棍球運動的發源地。從1978年到1997年,該隊代表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隊在參加30次全國比賽中,奪得22次冠軍、8次亞軍、6次精神文明運動隊,並多次代表國家隊、包括隊員參加國家隊,參加國際曲棍球比賽和訪問比賽。1982年,由該隊10名運動員參加的國家隊在第一屆亞洲杯比賽中奪得第三名,國際曲壇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紅旗。該隊的老動動員退役後,分別被幾個省、市體委聘請為教練員,為國內曲棍球運動的發展再立新功。1980年,莫旗成立了以達斡爾族姑娘為主的我國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隊,為我國女子曲棍球事業的興起,起到了開創作用。

目前,在各地達斡爾族舉辦的敖包會等節慶活動中,都有打曲棍球的項目,也舉行摔跤、賽馬、拉棍、比頸力、下圍鹿棋等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和表演。

2.文化站活動情況

在調查中,我們走訪了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文化站。他們在組織開展文化活動中,做了很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達斡爾族農牧民文化生活的發展趨向,即從民間自發組織向專門機構組織轉變,由幾種活動內容向具有豐富內容轉變,由傳統方式向現代趣味轉變。

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文化站成立於1981年。1984年建有土木結構的站室。1987年建起了250平方米磚瓦結構的站室。該文化站由上級撥包干經費,1991年為1萬元,1992年1.5萬元,1997年2.5萬元,設活動室、閱覽室、播音室。活動器材有手風琴、電子琴、二胡、吉他、架子鼓、擴音器、高音喇叭、照像機、音箱、檯球、乒乓球台、五百多冊圖書、報刊等。該文化站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其內容有:舉辦舞會,跳交際舞和達斡爾族民間舞。辦小學生繪畫班和繪畫展。1991年的小學生繪畫展有58幅作品參展。舉辦業余歌手大賽,基本上是每年一屆。1992年的第三屆業余歌手大賽有15人參賽。1997年的歌手大賽有20人參加。舉辦展覽。舉辦了香港回歸、紀念毛澤東、鄧小平的圖片展、少數民族風俗圖片展等。舉辦傳統交通工具馬拉爬犁比賽,賽程為10里地。舉辦畜牧業科技培訓班。1997年培訓的內容是草場改良、牛羊飼養與管理,聽課牧民五六十人。1996年、1997年舉辦了兩屆文化節。在1997年的文化節期間舉辦了歌手比賽、達斡爾族民間舞蹈比賽、少兒歌手比賽、少兒繪畫比賽、下圍鹿棋比賽、曲棍球比賽。文化站還搜集民族歌曲,請鄉里著名民間藝人那音太來唱達斡爾族歌曲,錄了幾盤盒式磁帶。文化站活動的開展,繼承發揚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豐富了牧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對於維護社會治安、推動全鄉兩個文明建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

在此以莫旗為例,可以大致看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達斡爾族地區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脈絡。在莫旗,1954年設立收音站。1955年成立有線廣播站。1956年廣播站的喇叭延伸到各鄉鎮。1958年開始有達斡爾語、漢語播音的自辦節目。1982年設無線廣播。1984年建立電視台。1993年建有線電視台。1998年全旗已有電視差轉台17座,有線電視台136座。廣播曾在六七十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1996年全旗15個鄉鎮通廣播,入戶喇叭9500隻,有些村中有高音喇叭。80年代以來,廣播的作用減弱,聲像俱備的電視更為人們所接受。通過電視在偏僻的達斡爾族鄉村也同樣可以迅捷地了解天下大事,獲得生產、科技、文化多方面的信息,享受現代文化生活。據我們調查,在騰克鄉1995年開通有線電視,全鄉電視普及率達到85%左右。特莫胡珠村103戶人家只有幾戶沒有電視機,多數人家是彩色電視機。雙龍堡村1989年42戶中有電視機28台,1997年全村58戶已是家家有電視機,其中彩電佔60%。

(七)民間信仰習俗

歷史上達斡爾族民間信仰薩滿教。薩滿教以其神職人員被稱為「薩滿」而得名。它是以萬物有靈思想為基礎,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多神信仰為內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動為表現形式的原始宗教。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薩滿教在達斡爾族群眾中影響很深,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對於達斡爾族的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科學文化知識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薩滿教在達斡爾族社會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已經大為削弱。但是,在農村牧區達斡爾族群眾中,供神、請雅得根(即薩滿)或巴格其(雅得根助手)跳神、求寸祭祀、祭敖包等不同形式的民間信仰活動仍然存在。

在特莫胡珠村,我們訪問了一位從事民間薩滿活動的人,他六十多歲。他說,在他幼年時村裡有五六個雅得根,有男的也有女的。現在沒有了。他自己不是雅得根,可以是位巴格其,時常被本村和外村的人請去進行祭祀活動。說是在村的西北山上建有神房,供奉「牛馬王」,認為祭祀它對於村裡的牲畜有益,並保風調雨順。在該村,我們看到有的人家的園田裡建有供神的小木房,在人們家裡也能看到西牆上設置的神位。1997年7月19日,我們在特莫胡珠村趕上了村裡祭敖包求雨。當時已有一個多月沒雨,旱情嚴重。祭祀者們先到村南河邊祭祀,而後到村西山頂祭祀,最後到村西北山後坡的敖包處,殺雞獻酒。祭祀之後大家用盆、桶從敖包旁的泉水中取水互相潑水。第二天上午11點,開始下起了大雨。

這種求雨祭祀活動在一些村中都有,人們認為即使是經求雨沒很快下雨,也對避免雹、蟲災起到了作用。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2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