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西皮弦套弦價格多少
Ⅰ 二簧京胡和西皮京胡的區別
應該是二黃京胡。
1、所用擔子尺寸不同
西皮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小於400mm(370~390mm);
二黃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大於400mm(400~430mm)。超出這個范圍就不適用了。
2、尺寸不同
西皮筒長115mm,內徑:φ42~mmφ44mm;
二黃筒長117mm~120mm,內徑:φ45mm~φ52mm。
西皮F調琴(娃娃調琴)最後一節為:103mm;西皮E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05mm。
二黃F調琴(生、凈琴)最後一節為:107mm;二黃D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10mm。
3、定音不同
京胡的兩條弦以五度關系定音,從內外二弦的唱名來看,西皮是63,二黃是52,反二黃是15。
4、用的蛇皮位置不同
尾端的皮子最厚,但花也最小,適用於西皮琴;靠近肚皮的皮子薄,可用於二黃琴。
Ⅱ 二胡京胡琴弦如何選購
我是專業學二胡的,琴弦我建議你用芳芳的就可以了·或者敦煌的,都不貴,二三十塊錢開始用的時候可能覺得硬一些,時間長了就好了。買那種德國的或者國外的更硬,它只不過是國外的鋼,做工其實是一樣的~幾塊錢的建議不要買,太軟了,而且拉一會兒手上就會黑!還有我想說琴弦更換的時間也不是固定的,芳芳琴弦外面就說建議三個月換一次,其實是根據個人練琴的時間而定的,比如你每天都練6小時那麼你三四個月肯定要換一副琴弦,如果說你每天只練習一個小時,或者都不是天天碰琴的話,半年多換一次琴弦完全可以~
Ⅲ 初學者用多少錢的京胡合適
選西皮e調京胡,琴筒內徑45----46厘米毫米,琴筒長11、5----11、7厘米的尺寸。
Ⅳ 如何購買京胡
挑選方法他把它歸納成五個字:「看」,「掂」,「彈」,「敲」,「拉」。
(一)「看」:要求品相好、尺寸准、竹節暴、肉頭厚。
「品相」好要求「擔子」上粗下細;「尺寸」准 、「竹節」暴、「肉頭」厚,主要是針對「擔子」而言。所謂「竹節」暴,是指「竹節」外突明顯;所謂「肉頭」厚,是指「擔子」竹壁厚。關於「品相」,「尺寸」, 擔子直徑20MM(2CM),一般是指中徑。從琴頭向下數的第三節,也有稱它為中節或腰節,即手握琴桿的那節的直徑稱中徑。現在的製作師一般都認同該節直徑應為19.5-20MM。老琴較細的也有18MM。
「琴軸」:擰松自如。不打滑。擔子第二個竹節的位置,在兩個「琴軸」的中央為佳。(美觀)。「琴軸」間距,應不超過四橫指。 「琴筒」:筒要圓,壁要勻,竹紋粗,竹黃厚(內壁的黃色一層)。「鐵心筒」更難得。
「蛇皮」:鱗格方大,烏黑發亮,鱗線清晰,黑白分明為好。「弓子」:單節,且在中央,平直稍長,重量適宜,握弓舒適為好。當然還要看做工是否精細。名家製作更好。(上海的制琴名家如許金元、天津的劉夢虎)
(二)「掂」
琴拿在手裡,掂一掂要有些份量(琴與琴比較相對而言)。「肉頭」厚的,較重,反之較輕。
弓子,握在手裡,舒適,稍重為好。
(三)「彈」
用手指彈「琴筒」,發出「達,達」,清脆響亮,磁實音為好。用手指彈「蛇皮」,發出「嗒,嗒」音脆短者,調門高,反之發出「噗,噗」音者,調門低。
(四)「敲」
擔子與筒子的搭配及材料決定這把琴音色。擔子與筒子的合理搭配非常重要,也是發音好壞的關鍵。根據樂濤和著名琴師蔣靄炳的共同研究認為:將筒子輕松放置在手掌中,用擔子的細頭(插入琴筒的有風口那頭)輕輕敲擊筒子,在敲擊聲中如既能聽到筒子發出的答答磁實的聲音,又能隱隱聽到擔子發出的聲音(即有共鳴),那就是擔子與筒子的最佳組合,做出來的琴音絕對好。通過很多次的實踐證實了這種方法的准確性。
(五)「拉」
「西皮」琴,要發音清脆,穿透力強,有金屬音徊盪; 「二黃」琴,要發音盪亮,音質純美,餘音繞梁。拉時易出音不費勁,拉琴感覺輕松。 琴軸擰弦自如,易定音,不緊,不松,不打滑,不走調。總之,一把好的京胡,要「品相」好,「尺寸」准,「竹節」暴,「肉頭」厚。「掂」有份量,「彈」之磁實,「拉」之舒適。
另外,要提及的是,材質好的老京胡比新制的京胡音色更純正。這與琴材中水份通過長年累月拉奏振動與自然蒸發有關。老京胡的「擔子」、「琴筒」、「琴軸」通過長期磨合已定形,達到最佳的發音振動狀態。所以京胡要經常拉,越拉聲音越好。
Ⅳ 京胡西皮
西皮可以拉D調,定弦為:6 3定弦,內弦b,外弦升f。這個調門比較低,很少使用,西皮腔較為常用的調門是E調、F調、降E調。
Ⅵ 好正宗京胡多少錢
京胡 [jīng hú] 京胡,又稱胡琴。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中文名京胡類型拉弦樂器別稱二鼓子使用劇種戲曲、京劇組成琴桿、琴筒、琴碼、琴弦和弓子簡介歷史京胡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於京劇伴奏而得其名。京胡:原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弦樂器,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19世紀以後,才開始出現硬弓。現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軟弓演奏,音色較硬弓演奏的柔軟,並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 京胡 20世紀上半葉,京劇演員不斷降低音高,講究行腔圓潤,京胡的結構也隨之變化,琴桿、琴筒不斷加長。嗣後,京胡逐漸流行全國,在北京尤為盛行。 20世紀30年代,京劇空前興盛,京胡的製作也出現了繁榮時期,不但樂器行業的牌匾改為胡琴鋪,就連京劇界的名琴師們也招聘工人制賣起京胡來。有的在製作工藝上採用打光劑代替打蠟。使竹皮表面光澤細潤,深得愛好者的稱贊。最早的京胡琴桿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為軟弓京胡。19世紀以後,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桿、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為盛行。京胡主要由琴桿、琴筒、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構成。京胡的琴筒呈圓筒狀,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時,演奏者將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