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多少價格
『壹』 竹書紀年的版本
這套晉朝時整理好的《竹書紀年》,經五代戰亂散佚,北宋官修《崇文總目》竟無《紀年》之目。清代學者朱右曾蒐輯西晉以來諸多書籍和註疏文字中引用的《竹書紀年》文字,蒐輯的成果稱為《古本竹書紀年》,這個「古本」稱謂是相對於「今本」而言,其引書皆斷自北宋,靖康之後,則棄而不取。
明代嘉靖以後,出現二卷本的所謂《竹書紀年》,被稱為《今本竹書紀年》。《水經注》、《史記》三家注等古籍所引《紀年》文與今本頗有異同,例如《史記·周本紀》集解引《汲冢紀年》曰:「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今本則雲「共二百八十一年」。由於來路不明以及體例與歷來所引《竹書紀年》有所不同,《今本竹書紀年》歷來被斥為元明時人之偽作,姚振宗稱:「作偽者乃郭人范欽也」。今本《紀年》有注,一說是梁沈約作,錢大昕認為今本「附註多采《宋書·符瑞志》,《宋書》,約所撰,故注亦託名休文,作偽者用心如此」。
也有學者肯定《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實性。例如美國學者夏含夷認為《今本竹書紀年》和清代學者輯錄的《古本竹書紀年》,在體例文字等方面有諸多差異,是因為兩者分別為西晉時代兩次竹簡整理工作的產物,劉恕《通鑒外記》卷三引此文後雲:「《汲冢紀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通東周適合七百年之數。」。
金履祥撰《通鑒前編》多引《紀年》之文。陳夢家、楊寬等重定「戰國年表」,多根據《竹書紀年》。1981年,方詩銘、王修齡重輯《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是目前最完善的古文《竹書紀年》輯佚本。
自西晉時期出土以後,竹書紀年先後經歷晉人荀勗﹑和嶠考訂釋義的「初釋本」,衛恆、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時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原文竹簡亡佚,而初釋本、考正本也漸漸散佚,今本被清儒斥為偽書。現今較為精準的是方詩銘《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貳』 毀三觀的竹書紀年是誰說的為何會有這樣的言論
最近我一直在關注這個《竹書紀年》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本在有的人嘴巴裡面變成了毀三觀了,經常性看到有人在說這個《竹書紀年》毀三觀,我就真的想知道了,這個《竹書紀年》到底怎麼毀三觀了,還有這個《竹書紀年》毀三觀到底是誰說的呢?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言論啊?下面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看看吧!
盛傳是出自《古本竹書紀年》的,網上經常以#竹書紀年毀三觀#的標題出現,共有9大點:
1、舜囚禁堯,最後把堯殺死,奪取帝位;
2、舜大肆消滅堯的死黨,將其稱為四凶,其中包括禹的父親;
3、禹據夏地抗舜,終擊敗舜,將其流放到蒼梧,舜死在蒼梧;
4、禹死,啟即位,益密謀奪位,結果被啟殺掉;
5、伊尹篡權奪位,後被商王太甲復位誅殺;
6、商王文丁殺周文王父季歷;
7、共和元年。不是周公、召公聯合執政,而是諸侯國共國伯和代周天子執政,而稱「共和行政」。
8、周文王被紂王拘押,不是因為崇侯虎進了讒言,而是周文王與紂王發生軍事沖突,敗而受俘;
9、周武王乘紂王主力東征東夷,進而偷襲商都
對唔住:上面9大「震精!」,《古本竹書紀年》里1個都沒有!
啊不~抱歉,其實還是有1個的——就1個,不多不少。那就是「伊尹篡權奪位,後被商王太甲復位誅殺」。
現在99%的網友都認定《古本竹書紀年》徹底顛覆了我國的傳統史觀,尤其是儒家的「禪讓」典故,然後,很遺憾,你們所看到的這些「震精!」記錄,除了伊尹篡權那個,其它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再說3遍: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好像還不夠,那我再加多10遍!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毀三觀」只有在《今本竹書紀年》里有!
不信?好,那你就來看看:
一、《竹書紀年》有兩本
1、第一本,就是俗稱的《汲冢紀年》,也就是晉太康二年在河南衛輝市出土的那份,據傳是戰國魏國史國所寫的紀年體。
這本,經「五胡亂華」後已經完全亡佚——永遠的消失了。
2、《今本竹書紀年》
《今本》有點復雜,因為嚴格來講,其實它有兩個版本。
一本是宋代後出現的,但後來又再次佚失。而我們今天的《今本》,是清代文人陳廣倉、王靜安等文人編撰過的。
再說3遍:
《今本竹書紀年》是清代文人陳廣倉、王靜安等文人編撰過的。
《今本竹書紀年》是清代文人陳廣倉、王靜安等文人編撰過的。
《今本竹書紀年》是清代文人陳廣倉、王靜安等文人編撰過的。
這本書是公認的偽史。
目前最為可信的,只有《竹書紀年3.0》:
亦經王國維與朱右曾兩位清末民初大學者,比對北宋以前的史書記載的《古本》段落,重修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注意了,又再說3遍!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不夠,再來10連發!不怕編輯說我灌水,因為我後面有大量干貨: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只有王朱兩人重新緝錄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才是正史!!!
記住了:自王朱兩人之後,又出版過多本《古本》,只要是取材來自他兩人的,才可信。其它一律定義為《今本》。
二、《今本竹書紀年》引發的謠言
1、《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帝堯陶唐氏》雲「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這9個字的前面還有6個字:「作者註:《竹書》雲......」
啥意思呢?????
作者此處的「《竹書》」,是指《古本》,所謂」雲「,明擺就是說連作者本人都不敢確定,他是聽不知道誰說,《古本》是這樣寫的,而不是說他是經過考證得出的結論。
《今本》作者的這種表述其實也並無不妥,亦非新鮮事,因為早在戰國時荀子與韓非子就這樣懷疑過」禪讓「,《今本》的作者只不過是重彈了荀韓的「老調」而已,但這並不等於他是在蓋棺定論——「網上流傳的言論,實為掐頭藏尾、斷章取義」!
2、大禹據夏地以抗舜???
其二,網路雲出自《古本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有「大禹據夏地以抗舜「,《古本》是沒有的,《古本》的《堯典禹》之篇章記載和《尚書》《史記》完全一致,都是贊美溢美之辭,並且明確他們之間就是通過禪讓來交換政權的。
也就是說「大禹抗舜」就是典型的「歷史發明」!
三、伊尹到底有沒有篡位??
這一件事,《古本》是有的,如圖:
注意上圖中的「約按:此文與前後不類,蓋後世所益」。
這段話是王國維或朱右曾備注的,寫得清清楚楚,兩位大師的意思是:伊尹是脫離昏君太甲自立,但由於今人讀不通,遂誤以為伊尹篡權奪位。而後面的「王(即太康)潛出自桐,殺伊尹」,兩位大師則認定完完全全是後世加進去的。
事實上,《今本竹書紀年》正是大量的引用了自漢代以降、到明清止,歷代各家解讀過《古本竹書紀年》的大量書類,所以存在大量的錯誤和混亂:
比如上面提到的「《竹書》雲『昔堯德衰……』」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唐代《括地誌》。《今本》作者的原話是:
「《括地誌》雲:……《竹書》雲: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句話的大白話直譯是:
「《括地誌》這本書說《(古本)竹書》上面寫了舜囚禁了堯帝,同時又囚禁了他兒子丹朱,還不準人家父子相見」。
看懂了嗎?這就是典型的二手謠言傳播!
還有更荒唐的是,所謂「舜放堯於平陽」,是出自一本叫《汲冢瑣語》的書,這本書非常特別。為什麼?
因為,它是與西晉的《汲冢紀年》一起出土的書,然而,很遺憾的是,作為出土《汲冢書》第一手研究者的西晉學者束皙卻說這本書是:
「《汲冢瑣語》十一篇,(乃)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晉書·束皙傳》
這書裡面記載的就是卜夢、解夢、預言、怪異、遙知等光怪陸離的鬼怪之事。
10連發:
《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汲冢瑣語》從頭到尾都不是史書!!!
四、那伊尹到底有沒有篡位??儒家有沒有吹牛???
雖然王國維與朱右曾兩位大家已經判定「伊尹篡位」是「後世所益」,但肯定還會有人說「他倆憑什麼肯定了」???
對吧??
好,那就讓出土史料來證明,看看他倆到底對不對:
如卜辭圖片1:「伊」即指伊尹。「宀」+一個「方」字再+一個「正」字底,是「配享」的意思。此卜辭的意思是說祭祀的人們認為伊尹已經享受到了祭品。
如卜辭圖2:也是同樣指伊尹已經享受到了祭品。
與商朝開國皇帝和商朝的先祖,商先王「上甲」同樣配享:你說伊尹篡位???
除了這兩條卜辭職外,另外還有9條祭祀伊尹的,就讓你們一次看個夠!
「四牢」即四頭牛,這在那個時代,已經是相當相當滴「壕」了!
伊尹還能接受「卯羌」——羌人是殷商最喜歡用的戰俘人牲,說明伊尹還有很高的軍事地位。
伊尹還能「呼風喚雨」,可見在農業建設方面,他有過傑出貢獻!
最後這一個,知道是什麼骨頭嗎?
是大板的牛肩胛,這是商王才有資格享受的祭祀卜骨。
結論:
《古本竹書紀年》與《尚書》,及所有儒家典籍記載:完全一致!
四、禪讓是存在的
最後,你們都不信「禪讓」,那我就來給你們重新科普一下:
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鼓,合止祝柷,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俞,往欽哉!」——《書·虞書·益稷》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濃重、盛大,且神聖的禪讓儀式。
「虞賓在位,群後德讓」——虞賓,何許人也?
對照《古本》可知,「虞賓」就是堯之子丹朱。
「祖考來格……群後德讓」——後,乃夏及以前帝王的專稱,此處顯然是指天下各邦的諸侯,或是部落領袖。
那麼,他們來干什麼?
不用問都知道,就是來見證這場禪讓儀式的,因為即將產生新的天下共主。
此文請拿去,以後誰再拿所謂「《竹書紀年》毀三觀」污衊儒家,就用這抽它!
『叄』 竹書紀年真有其書
一、《竹書紀年》確有其書。
二、竹書紀年早在漢代時就已經散佚。279年的西晉,一個位於今日河南省的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之餘,亦同時讓墓里的大批竹簡出土。當時國家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翻譯竹簡(因為魏國文字和秦國的小篆差異頗大),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起於黃帝,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期間又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秘書丞衛恆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衛恆的好友佐著作郎束皙續成。最後負責官員把史書紀錄的部份整理好,並將之命名為《竹書紀年》。《竹書紀年》多記晉國與魏國之事,一般將此書看成是魏國的史書。
三、《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亦稱《汲冢紀年》,於西晉咸寧五年(279年)被盜墓者不準(Pǐ Biāo 音:痞標)所發現的編年體史書。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里。《竹書紀年》記錄了從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竹書紀年又與近年長沙馬王堆漢初古墓所出古書近似,而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也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系年》相類,可見其史料價值。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說:「《竹書紀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問題上有其特殊意義,正在於它是現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學的系統。」
『肆』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的出版信息
書名: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
校註:方詩銘、王修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版次:2005年10月第一版
開本:32開平裝本
單價:¥28.00
ISBN:9787532541911
『伍』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by方詩銘、王修齡小說全本免費下載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tk6eVuxarQB05wYp1ItpWQ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記載了夏商周三代歷史,同時將黃帝以來的史料編附在內,還將王國維的《今本竹書紀年疏證》附錄其後,更加詳盡。
『陸』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by王國維電子書txt全集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mirba-QbwDjxRn2Fc3NTAw
提取碼:24bv
《竹書紀年》原本據說有三十篇,記載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的史事,其中從周幽王開始用晉國來紀年,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魏襄王二十年便滑再紀下去。《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縣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這部史書書寫在竹簡上,被稱為《竹書》;由於它按年編次,又被稱為《紀年》。有時還冠上出土的地點,被稱為《汲冢竹書》或《汲冢紀年》。一般稱為《竹書紀年》。這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古書,《竹書紀年》僅是其中的一種。
『柒』 竹書紀年的爭議
《竹書紀年》原簡可能在永嘉之亂時亡佚,但初釋本和考正本仍繼續傳抄流行。直到唐玄宗開元以前此書仍舊存在。宋《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已不加著錄,可能在安史之亂到唐末五代,傳抄本也逐漸散佚。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現的《竹書紀年》刻本,春秋戰國部分均以周王紀年記事,一般稱為「今本」。清錢大昕等指其為明人偽書,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更推斷為明嘉靖間天一閣主人范欽偽作。南宋初羅泌《路史·國名紀》戊注曾引《紀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晉國紀年,除多一字外,與今本全同,故今本最遲在南宋初即已出現。
清朝以來,據今本研究《竹書紀年》的人很多。嘉慶間朱右曾《汲冢紀年存真》開始輯錄晉以後類書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證,稱為「古本」。此後,王國維在朱書的基礎上輯成《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1981年,方詩銘﹑王修齡重新輯錄為《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內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證和補充,並將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收入,是較為完備的本子。
由於汲冢《竹書紀年》在研究先秦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後世學者對此書的研究極盛,今本《竹書紀年》存兩卷,許多學者認為是元明時代的人搜輯,並用《史記》、《通鑒外記》、《路史》等書而成的,因此清代學者從史書中輯收《竹書紀年》的各種引文,遂成《古本竹書紀年》,有洪頤煊、陳逢衡、張宗泰、林春溥、朱右曾、王國維五家,最後的兩家一般被認為是最為完善的輯本。
由於竹簡散亂﹐以及戰國文字「於時即已不能盡識」﹐《竹書紀年》的整理仍存在爭論和問題。晉惠帝時﹐秘書丞衛恆又從事「考正」﹐尚未完成即在一次統治者的內部爭斗中被殺。他的朋友佐著作郎束皙續成其事﹐對這批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衛恆﹑束皙的「考正」內容﹐有些從現存《竹書紀年》佚文中還可以看出。
《竹書紀年》有不少地方與傳統記載大異﹐比較接近史實﹐如「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共伯和干王位」等。此外﹐有的還與甲骨文﹑金文符合。《紀年》記「(殷)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與《史記·殷本紀》等以中宗為太戊不同﹐但與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稱謂卻完全相合。《史記》所記戰國年代往往混亂矛盾﹐如齊國的桓公陳午﹐《六國年表》﹑《田敬仲完世家》兩處都說在位六年﹐《紀年》作十八年﹐金文陳侯午敦記載有陳午十四年事﹐足證《紀年》為史料可信。
清朱右曾和當代陳夢家﹑楊寬等重譜戰國年表﹐所根據的基本上是《竹書紀年》。《紀年》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中國史學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
由於歷史久遠,當代一些文史學者認定「汲冢書」出土地在衛輝市孫杏村鎮娘娘廟村。2009年8月,河南省考古專家對娘娘廟村的古墓進行發掘,結果在墓中發現了陶車、五銖錢、經文等,此為漢墓,與「汲冢書」出土的戰國魏王墓不符。因此誤定的「衛輝市娘娘廟說」被考古發掘否定,事實勝於雄辯,此說自然崩塌。從民國24年(1935年)此說的提出,到建國後2009年,整整誤導了世人將近74年。
「汲冢書」出土的時間和地點,在西晉太康十年(289年),汲令盧無忌於太公泉所立《齊太公呂望年表》碑有「太康二年,縣立西偏,有盜發冢,得竹策之書,書藏之年,當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的記載,這不僅標明了汲冢書出處,而且還記載藏書之年。汲冢書的出土地大梁冢正符合「縣之偏西」的地理位置。
『捌』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的介紹
《竹書紀年》,亦稱《汲冢紀年》,西晉武帝時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簡汲冢書的一部分,體例屬於編年體,稱為《紀年》,一般就稱《竹書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Fǒu Biāo)所發現的古代史書,是一本編年體的史書。由於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里[1],所以能夠避過秦始皇挾書令導致的焚書運動。在同一墓葬中同時出土了《國語》、《易經》及《穆天子傳》等文獻。它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書紀年原件於宋朝時丟失,只有一些副本得以保存。二十世紀前後,經朱右曾與王國維等人考察先宋文獻,重新發現了古本的主要內容。雖然存在一部於14世紀出版的版本,但它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偽造的。1981年,方詩銘、王修齡重輯《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是目前最完善的古文《竹書紀年》輯佚本。
『玖』 《竹書紀年》的哪個版本最好
《竹書紀年》,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記載自夏商周至戰國時期的歷史。
自西晉時期出土以後,《竹書紀年》先後經歷
晉人荀勗﹑和嶠考訂釋義的「初釋本」;
衛恆、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
宋明時期的「今本」,
清代的「古本」。
原文竹簡亡佚,而初釋本、考正本也漸漸散佚,今本被清儒斥為偽書。
現今較為精準的版本是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長期從事中國中古史研究的方詩銘《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1981年, 方詩銘綜合清代朱、王、范三家著述,重加編次,廣為蒐集,細致考證,與王修齡等人輯錄成《古竹書紀年輯證》,隨書收錄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是現今較為完備的本子。
『拾』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的基本信息
竹書紀年,相傳是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記述其記載與傳統正史記載多有不同,但是與甲骨文、青銅銘文的記載相類,更具有可信性,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史料。
自晉代出土以來,竹書紀年原本竹簡已經亡佚,而晉人所作的初釋本、考正本也散佚,宋明時期有今本竹書紀年,但是經過清代學者考究,證明是偽書。清代朱右曾、王國維、范祥雍三人先後輯錄竹書紀年,得到古本竹書紀年。而1981年,方詩銘、王修齡等人在這個基礎上,加以考證,編成《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是較為精細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