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縣有多少個鄉鎮分別是哪裡
① 互助縣威遠鎮簡介
威遠鎮是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東經:102°02′,北緯:36°52′。海拔2600米,年平均氣溫3.5℃,年平均降雨量400-50毫米,且時空分布不均,年日照時數達2670小時,無霜期為90—140天。現轄23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共有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萬人。鎮區面積7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6.03萬畝。
清朝詩人吳四古曾經在土族之鄉仙游時寫下了「城隅直北勝人間,別有幽棲可趁閑,風景清妍松檜老,軟紅飛不到空山」的佳作。詩中描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清新蒼翠的人間仙境讓人流連忘返。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這是當前城市發展的流行理念,也日漸成為互助城建人的共識。綠色家園,已成為建設土鄉美好家園勢在必行的路子。
近年來,互助縣對縣城綠化工作從綠化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綜合考慮,景觀建設成為綠化主題。在綠化中堅持以「點、線、面」的綠化規劃和草、花、樹相結合的綠化體系為准則,通過拆牆透綠、以路帶綠、搶地建綠等舉措,大做綠色文章。
2009投資109萬元共栽植喬木3148株,花卉及灌木8458墩,培植花壇6600平方米,草坪5500平方米。2010年投資了200萬元完成了生產綠化40萬平方米,庭院綠化2000平方米,公園綠化5336平方米和縣城北街、南街及南環路、新安路、迎賓大道等重要地段的綠化工作。為進一步突出景觀效應,在威遠鼓樓四周和北街栽植、擺放花卉70000盆,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色彩、層次、幾何圖形對比性和娛樂休閑型等特色的街道景觀。同時在「東擴西延」的縣城建設框架上做到了新區開發與綠化建設同步,道路建設與植綠栽樹同步,逐步達到了點上成景、線上成蔭、面上成林的效果。
通過近幾年的建設,目前縣城已建成區綠化率達到22·5%,公共綠地的分布日趨合理,喬、灌、花、草的搭配更趨科學,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小城鎮綠化格局,加之近年環保工作的重視和強化,為營造「天藍、地綠、景美」的良好人居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② 青海省互助縣有多少人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北倚祁連山脈達坂山,東與甘肅省毗鄰,西南與西寧市接壤,東西長86公里,南北寬64公里,總面積3423.9平方公里。縣城威遠鎮距省會西寧31公里,縣城面積8平方公里。縣轄21 個鄉鎮294個行政村,總人口36.9萬,有漢、土、藏、回等12 個民族,其中土族6.9萬人,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
③ 互助縣有14個鄉;一個鄉有多少村
2001年底,互助土族自治縣轄5個鎮、14個鄉、2個民族鄉,2個社區、295個村(牧)委會。
2006年,根據青海省人民政府《關於海東地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的批復》(青政函[2006]76號)精神,我縣行政區劃調整為撤消沙塘川鄉和雙樹鄉,設立塘川鎮;撤消邊灘鄉,並入林川鄉。
2006年8月,互助縣撤銷邊灘鄉,並入林川鄉;撤銷五十鄉,設立五十鎮;撤銷五峰鄉,設立五峰鎮;撤銷雙樹鄉、沙塘川鄉,合並設立塘川鎮(鎮政府駐原沙塘川鄉駐地)。
④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在哪兒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的東北部。
青海是祖國西北的一個省份,全省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大小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排行第四,是青藏高原的東部組成成分。
互助土族自治縣屬於青海省海東地區,海東六縣分別為:平安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威遠鎮是互助縣政府所在地。
土族,人口數量很少的一個民族,民俗文化豐富,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互助縣的土族自稱白色蒙古人,其遠祖為吐谷渾。
地理景點推薦:佑寧寺(五十鎮)、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嘉定鎮)、五峰寺(五峰鄉)、南門峽水庫(南門峽鎮)、明代鼓樓(威遠鎮)。
民俗景點推薦:中華土族園(威遠鎮小庄村)、黑泉天然村落(東溝鄉大庄村)、彩虹古樸村落(松多鄉)、北庄古堡(五十鎮)。
⑤ 青海互助縣沙塘川鎮有幾個村
2006年8月,互助縣撤銷雙樹鄉、沙塘川鄉,合並設立塘川鎮(鎮政府駐原沙塘川鄉駐地)。
全鎮共有28個村,共8980戶,以漢族為主,還有土族,藏族,回族等。
沙塘川鄉新設立的塘川鎮轄28個村(牧)委會(甘一、甘二、劉家、後山、水灣、汪家、五其上、五其下、雷家堡、上山城、下山城、三其、陶家寨、總寨、雙樹、包家口、新莊、大庄、高羌、什字、黃家灣、朱家口、大通苑、董家、周家、大溝、吉家溝、平地)。政府駐雷家堡村。
⑥ 青海省互助縣有幾個鄉鎮衛生院
全縣轄8個鎮、11個鄉(含2個藏族鄉),分別為威遠鎮、高寨鎮、丹麻鎮、南門峽鎮、加定鎮、五峰鎮、塘川鎮、五十鎮、紅崖子溝鄉、哈拉直溝鄉、檯子鄉、東溝鄉、東山鄉、西山鄉、蔡家堡鄉、林川鄉、東和鄉、巴扎藏族鄉、松多藏族鄉。共有294個村民委員會,2013個生產合作社。
全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49所,其中縣級衛生機構10所,鄉鎮衛生院21所,村級衛生室345所,個體診所93所。
我找到的這是2010年之前的資料、不知道今年有沒有相應的增減、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補充:截至2011年5月,鄉衛生院標准化率達100%,村衛生室達93%。
⑦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鎮下轄村委會包括加定鎮社區居委會、橋頭村委會、加塘村委會、浪士當村委會、下河村委會、扎隆溝村委會、扎隆口村委會。
⑧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下轄村委會包括五十鎮社區居委會、桑士哥村委會、班彥村委會、保家村委會、北庄村委會、荷包村委會、奎浪村委會、拉洞村委會、拉日村委會、柳家村委會、三庄村委會、上灘村委會、下灘村委會、寺灘村委會、土觀村委會、五十村委會、卓科村委會、樺林村委會、巴洪村委會、扎巴村委會。
⑨ 互助縣城和樂都縣城那個大
海東地區因位於省內的青海湖東部而得名,在青海省是一個開發較早、文化歷史悠久的地區。根據考古發掘,大約6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居住。秦漢以前,這里居住著羌族。公元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全軍進入湟水流域。從此,這里被納入漢帝國的郡縣制體系。公元前61年,漢後將軍趙充國統兵擊敗湟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撫黃河沿岸的羌人歸降漢朝,並在河湟地區留兵屯田,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了這里。公元397年,鮮卑族的一支禿發部發展壯大起來,建立了史稱「東晉十六國」之一的南涼割據政權,其都城就設在今海東地區的樂都縣。隋朝時,樂都為西平? 1949年至1978年,現海東地區各縣隸屬省人民政府直轄。1978年10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1979年6月正式成立了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海東地區行政公署,為地級建置。轄湟源縣、湟中縣、平安縣、樂都縣及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8個縣,150個鄉鎮,2,180個行政村。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湟中和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1978年10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了地級單位——青海省海東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轄平安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民和回族自治縣和循化撒拉族自治縣6個縣。行政公署駐平安縣平安鎮。
1.平安縣區劃
成立於1979年5月12日,時轄原屬湟中縣的平安、小峽、沙溝、古城、三合、石灰窯、洪水泉7個公社。
1996年底,全縣轄平安鎮和小峽、三合、寺台、洪水泉、石灰窯、沙溝、巴藏溝、古城8個鄉,111個行政村。其中沙溝、洪水泉、古城、石灰窯、巴藏溝5個鄉改為回族鄉。縣人民政府駐平安鎮。
2.樂都縣區劃
1949年9月5日樂都解放,6日中共樂都縣委員會、樂都縣人民政府成立。當時全縣共設5個區。一區所在地為碾伯,轄碾伯鎮、崗溝鄉、通濟鄉、壽樂鄉。二區所在地為高廟,轄高廟鎮、老鴉鄉、冰溝鄉、馬營鄉、李家鄉。三區所在地為旱庄,轄雨潤鄉、努木鄉、達拉鄉、引勝鄉。四區所在地為深溝,轄高店鄉、峰堆鄉、城台鄉、瞿曇鄉。五區所在地為雙塔營,轄雙堡鄉、洪水鄉、歸化鄉、親仁鄉。
1996年底,全縣轄馬場、蘆花、馬營、李家、中嶺、壽樂、引勝、共和、城台、峰堆、瞿曇、親仁、達拉、下營、中壩、桃紅營、蒲台、洪水、崗溝、雨潤、高店21個鄉及高廟、碾伯2個鎮;其中達拉為土族鄉,下營、中壩為藏族鄉。全縣有行政村366個,居民委員會7個。縣人民政府駐碾伯鎮。
3.互助土族自治縣區劃
1949提9月12日,互助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互助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從這時起至1951年元月,全縣設5個區、32個鄉(鎮)。1951年元月29日,劃為8個區、49個鄉(鎮)。1952年劃為12個區69個鄉(鎮)。1955年2月,全縣12個區統一更換名稱:第一區為卻藏灘區;第二區為五峰寺區;第三區為雙樹區;第四區為沙塘川區;第五區為哈拉直溝區;第六區為紅崖子溝區;第七區為丹麻區;第八區為威遠堡區;第九區為塘巴區;第十區為賀爾川區;第十一區為李二家堡區;第十二區為北山藏族自治區。
1956年10月18日,撤區並鄉,全縣原屬的12個區、69個鄉(鎮)合並成為29個鄉(鎮)。1958年5月17日,全縣由29個鄉(鎮)縮編為12個鄉(鎮)。
1996年,全縣轄21個鄉(鎮),即威遠鎮、西山鄉、蔡家堡鄉、五峰鄉、雙樹鄉、沙塘川鄉、東山鄉、哈拉直溝鄉、紅崖子溝鄉、五十鄉、丹麻鄉、東溝鄉、東和鄉、林川鄉、檯子鄉、邊灘鄉、南門峽鄉、松多藏族鄉 、加定藏族鄉、巴扎藏族鄉、高寨回族鄉。294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威遠鎮。
4.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區劃
1949年9月6日,民和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0月,全縣設6個區轄22個鄉鎮。一區駐享堂 ,轄川口鎮、河北鎮和自由鄉。二區駐巴州,轄巴州鄉、西溝鄉和夏興鄉。三區駐古鄯,轄古鄯鎮、大平鄉、總堡鄉和隆治鄉。四區駐馬營,轄馬營鎮、安樂鄉、大塘鄉和太和鄉。五區駐官亭,轄官亭鎮、興文鄉、丹陽鄉和靜和鄉。六區駐李二卜,轄永寧鄉、共和鄉、新順鄉和三民鄉。
1956年7月成立了5個民族鄉:杏兒藏族鄉、官亭土族鄉、中川土族鄉、塘爾垣回族鄉、大庄回族鄉。同年10月撤銷區建置,全縣49個鄉(鎮)合並為28個鄉(鎮)。
1996年底,全縣轄川口、古鄯、馬營、官亭4鎮及巴州、西溝、柴溝、聯合、總堡、隆治、滿坪、甘溝、前河、大庄、轉導、塔城、中川、峽口、馬場垣、北山、松樹、新民、蘆草、硤門、核桃庄、塘爾垣、東溝、李二卜、杏兒(藏族鄉)25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川口鎮。
5.化隆回族自治縣區劃
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縣劃分為4個區,轄1個市、25個鄉,48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一區轄巴燕市、加合鄉、拉干鄉、金家莊鄉、謝家灘鄉、查主鄉、科沿溝鄉、塔白爾鄉;二區轄牙路乎鄉、拉木鄉、德恆倫鄉、阿什努鄉;三區轄多巴鄉、群科鄉、舍仁鄉、梅加鄉、昂思多鄉、德加鄉、二塘鄉、若力尕鄉;四區轄扎巴鄉、拉曲鄉、黑城鄉、查甫鄉、支扎鄉、下扎巴鄉。
1996年底,全縣轄巴燕、群科、甘都3個鎮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謝家灘、德恆隆、沙連堡、阿什努、石大倉、初麻13個鄉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個藏族鄉,共有368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巴燕鎮。
6.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區劃
1949年循化解放。解放後,循化縣的行政歸屬幾經變動:解放初至1958年由省直轄;1959年至1961年劃歸黃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2年至1980年歸省直轄;從1981年起,歸海東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66年以前循化縣行政區劃更異十分頻繁。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以後,全縣劃分為城關公社、黃河公社、紅旗公社、永豐公社、東風公社、崗察公社。
1996年底,全縣轄積石鎮、街子鄉、清水鄉、孟達鄉、白庄鄉、查汗都斯鄉及尕楞藏族鄉、文都藏族鄉、崗察藏族鄉、道幃藏族鄉,154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積石鎮。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海東地區位於祁連山脈東段、青海省東北部。東西長200公里,南北寬180公里,面積1391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8%。地理坐標為東經101°05′—103°01′、北緯35°42′—37°09′之間。東與甘肅省為鄰,向西環抱省會西寧,其他三面分別與本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黃南藏族自治州接壤。
全區地處祁連山支脈達坂山東南麓和昆侖山系余脈日月山東坡,屬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鑲嵌地帶,海拔1,650-4,636米,平均海拔2,000餘米,大部分地區處於2,200-3,000米之間。山地佔全區總面積的96%。其特點是冬長夏短,春秋相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人口相對集中,經濟較為發達,是青海重要的農牧業經濟區和鄉鎮企業較發達地區之一。
全區轄8縣(湟中、湟源、平安、樂都及互助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士族自治縣),15O個鄉鎮(其中,28個民族鄉,9個回族鄉,18個藏族鄉,1個土族鄉)。行政公署駐平安縣平安鎮。
1.山脈
境內山巒起伏,主要山脈有達坂山、日月山和拉脊山。這些山脈均屬祁連山山脈東端的支脈。
達坂山位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和本區互助縣之間,西北在寶庫河上游與大通山相接,東南延伸到互助東北和樂都山部青石嶺,是大通河與湟水的分水嶺,海拔在4,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在1,000米左右。植被垂直分布,東段森林茂密。
日月山古稱赤嶺,位於湟源縣西部、青海湖東南,呈西北走向,是拉脊山的西延部分。西北在湟水源頭與大通山脈相接,東南在湟源葯水河谷與拉脊山相接,海拔3,600米,是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
拉脊山西起湟源縣湟水支流葯水河谷,東經湟中、平安、樂都、民和和循化等縣,蜿蜒於湟水和黃河之間,成為黃河與湟水的分水嶺。拉脊山海拔4,469米左右,超過4,000米的山峰近10個,山峰險峻、山巒迭障。山上有森林分布,大多為草山草坡。
2.河流
海東地區河流密布,流經境內的黃河、湟水、大通河三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20多條。
黃河在區內流程189公里,流域面積5,069平方公里,過境水205.5億立方米。在區內流經化隆、循化、民和縣,至寺溝峽入甘肅省境。境內主要峽谷有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這里兩岸懸崖峭壁,河道狹窄,峽谷水流湍急,水豐沙少,是黃河幹流上水力資源的「富礦」地區,均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湟水是黃河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位於大通山、達坂山、拉脊山之間,發源於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包忽圖山,向東流經海東地區的湟源、湟中、(西寧)、平安、互助、樂都、民和後,在蘭州市注入黃河,在境內流程158公里。湟水流經地區,形成川峽相間的河谷地貌,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也是區內東西相連的交通要道。峽谷之間形成寬谷盆地,區內主要有湟源、平安、樂都、民和等盆地。兩岸氣候濕潤,水豐流緩,為農牧業生產提供了較為便利的灌溉條件。
葯水河發源於湟源縣青陽山與野牛山北麓,流域面積631.7平方公里,河道長51.6公里,徑流量為8,126.56萬立方米,流經湟源縣的日月、和平、城郊三鄉入湟水。
3.氣候
區內氣候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其基本特點是:高寒、乾旱,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冬夏溫差小,氣候地理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遞減,隆雨量隨海拔增高而遞增。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區及山區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黃河、湟水河谷地帶較溫暖。年平均氣溫3.2℃—8.6℃左右,最高氣溫25.1℃—33.5℃,最低氣溫-18.8℃—-25.1℃左右。年平均隆雨量319.2—531.9毫米。多集中在7—9月之間,相對濕度一般為57%—63.66%;蒸發量為1,275.6—1,861毫米。風速為1.9—2.5米/秒,最大風力8級,多出現在冬末春初時期。年平均日照2,708—3,636小時。無霜期約90天?
4.地帶
海東地區由於區內海拔高低懸殊較大,因而形成了明顯的氣候差異。根據海拔高度及氣候狀況,可將其劃分為川水、淺山、腦山三類地區。
川水地區是指海拔1,700—2,600米之間的河谷階地。這里是全區熱量條件較好,又多有灌溉條件,廣種春小麥、馬鈴薯等;民和、循化等地還可種植玉米、冬小麥等暖溫帶作物,並有冬果梨、蘋果、花椒等經濟林木,是全區乃至全省的農作物穩產高產地區。
淺山地區是海拔在2,600—2,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帶。這里乾旱少雨,不具備灌溉條件,植被比較稀少,但也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地區,宜種小麥、青稞、蠶豆、豌豆、馬鈴薯、油菜、蔬菜及一些瓜果。亦有一些草山可以利用。
腦山地區是指海拔在2,800米以上的地區。這里氣溫低,隆雨量多,相對濕度大,作物生長期短,而且霜凍災害嚴重。在2,800—3,200米之間的緩坡或沖積扇地段,可以種植青稞、油菜等農作物,並且可以大力發展畜牧業。
[編輯本段]各縣自然地理
1.平安縣地理
平安縣位於青海省東部農業區中心地段湟水流域,是海東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縣域東靠樂都縣,西連湟中縣和西寧市,南與化隆縣為鄰,北隔湟水與互助縣相望。境內海拔在2,000—4,000米之間。最高點是境南阿伊山頂峰,海拔4,166.7米,最低點是境東張家寨河灣,海拔2,066米。全縣南北長33.6公里,東西寬23公里,總面積7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50萬畝;在耕地面積中,水澆地佔20.7%,淺山地佔57.4%,堖山地佔21.8%。境內有宜牧草地35.74萬畝,宜林面積19萬畝。
地貌以谷地、低中山地為主,地理地形呈南高北低。拉脊山由西向東橫貫縣境南部,聳立著阿伊山、八寶山等5座巍峨的山峰。湟水自西向東流經北部地區,成為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屬大陸性乾旱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涼爽,秋季濕潤多雨,冬季漫長寒冷,年平均氣溫7.8℃,年降水量248—600毫米,無霜期120天左右。農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油菜、豌豆等。
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其中以夏宗寺最為著名,是聞名省內外的旅遊勝地。
全縣已探明有芒硝、石膏、磷、雲母、煤、大理石及鐵等礦產資源。
2.樂都縣地理
樂都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下游。東北與甘肅省相接,東南與民和縣相連,西北與互助土族自治縣為鄰,南與化隆回族自治縣為界,西與平安縣毗連。全縣南北長76公里,東西寬64公里,夾於拉脊山與達坂山之間,總面積3,050平方公里。在總面積中,高山和淺山地所佔比重較大,川水地僅佔4.9%。全縣有耕地62.92%萬畝,其中水澆地、淺山地、堖山地分別佔17.49%、56.37%、26.14%。湟水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850—3,400之間,最高點是花抱山,海拔4,484米;最低點是老鴉峽谷,海拔1,850米。
縣域內南北高、中間低,屬半高原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7℃,年平均降水量335.4毫米,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內,無霜期90—160天,作物生長期110—245天。境內時空分布不均,季節分布差異明顯。農業以種植小麥、豌豆、油菜等為主。瓜果、蔬菜品種多,產量高,特別是「三紅」蘋果聲名遠揚。湟水兩岸河谷地帶可間套復種晚秋作物。全縣林木茂盛,植被較好。
境內已探明有石膏、滑石、硅灰石、玉石、水晶石及砂金、鐵、鉻、銅等。野生動物有鹿、麝、岩羊、白唇鹿、山雞、雪雞等。另有豐富的葯用植物,主要有黨參、貝母、茯苓、黃芪、冬蟲夏草等。
境內的柳灣原始墓地,已發掘新石器時期的文物37,000餘件。瞿曇寺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享有盛名的旅遊勝地。另有魯班亭、關羽碑坊、西來寺等多處人文、自然景觀可供游覽。
3.互助土族自治縣地理
互助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北倚祁連山脈達坂山,與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相接,東北與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和永登縣毗鄰,東南與樂都縣接壤,南以湟水為界,與平安縣相望,西靠大通縣,西南與省會西寧市相接。全縣東西長86公里,南北寬64公里,總面積3,3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5.33萬畝;森林面積158.8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1.6%;草場面積103.77萬畝。全縣平均海拔為2,700米。境內最高的龍王山海拔4,200米,最低的湟水河谷海拔2,100米。祁連山支脈達坂山由西北向東南橫貫全境,從丘陵到高山險峰,山套山,嶺連嶺,峰巒疊障,溝壑縱橫。境內有湟水干支流6條,總長度289.
境內屬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多風,氣溫上升緩慢,夏季涼爽,秋季雨量集中,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3.4℃,各月平均氣溫年較差為25.4℃,無霜期一般為11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521.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34.2毫米,時空分布極不均勻,6、7、8、9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3%。全年平均蒸發量為1,235.6毫米,是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主要作物品種有小麥、青稞、油菜、蠶豆、豌豆等。
全縣有粘土、石灰石、白雲石、芒硝、硫鐵礦及煤等多種礦產資源。
境內有古文化遺址、古建築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尤以鬱郁蔥蔥的自然風光,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避暑勝地,被譽為青海高原的植物大觀園。
4.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理
民和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邊緣,素有「青海門戶」之稱,是青海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東北與甘肅省永登縣、蘭州市紅古區隔大通河相望,東與甘肅省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相對,西、西北及北與本省循化縣、化隆縣、樂都縣毗鄰。縣境南北長69公里,東西寬32公里,總面積1891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地佔總面積的28.14%,山地佔71.86%。全縣有耕地67.5萬畝。川水地、淺山地、堖山地分別有11.88萬畝、43.8萬畝和11.9萬畝。可利用草場120萬畝,天然森林26萬畝。境內平均海拔在2100—2500米之間,下川口是全省海拔最低的地方,海拔1650米。
境內溝壑縱橫,山巒重疊,地形復雜,祁連山系的達坂山和拉脊山余脈,構成縣境地架。湟水、黃河自西而東流經縣境東北部;地處北溫帶,屬高原性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7.9℃,年降水量600多毫米,無霜期170—200天。農作物主要以小麥、豌豆、油菜等為主,是全省主要的瓜果、蔬菜生產縣,尤其是享堂西瓜最享盛名。
境內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0處,還有七里寺葯水泉、東溝瀑布、三川杏雨、允吾梨花、娘娘天池、黃河古渡、野花寶山等多處自然景觀。
主要礦藏有石膏、白雲岩等。
5.化隆回族自治縣地理
化隆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處東經101°39′—102°42′、北緯35°48′—36°17′之間。東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接壤,南臨黃河與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隔河相望,西與湟中縣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毗鄰,北與平安縣、樂都縣相連。東西長98.5公里,南北寬48.5公里,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52.57萬畝,水澆地、淺山地、堖山地分別佔13.6%、54%和31.6%。黃河沿縣境南緣由西向東南流過。拉脊山在縣境北緣蜿蜒而過,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傾斜。縣內最高馬陰山海拔4,484米,最低點甘都鎮海拔1,900米。境內崇山密布? 化隆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無霜期89天,年平均降水量465毫米,境內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土地肥沃,是全省主要產糧縣之一,且盛產瓜果,與鄰近幾個縣共享「瓜果之鄉」之稱。縣內不僅適宜發展糧食生產,而且因獨特的氣候環境也適宜發展林業和畜牧業,是全省重要的農牧業兼養殖業、種植業的重要基地之一。
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
主要礦產資源有硅石、岩金、銅、鎳、橄欖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野生中草葯資源極為豐富,是全國野生中草葯重點產地之一。
6.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地理
循化縣位於青海省東部,地處北緯35.5°、東經102.3°之間,東西長90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東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北連化隆縣,南、西與黃南藏族自治州為鄰。這里四面被群山環抱,小積石山支脈達里加山位於境內東部,拉毛卡山位於南部,郭莫山位於西南。境內海拔在1,780—4,478之間。黃河橫貫自治縣北緣,由積石峽流出縣境,境內流長90公里,最大流量可達4470立方米,另有清水河、街子河兩條主要河道,均系山谷中溪流匯集而成。
循化縣四周多有高山,盆地內空氣濕潤,氣候特徵呈多樣化。川水地區年平均氣溫10℃,無霜期220天,一年可兩熟,瓜果蔬菜品質好,產量高;淺山地區平均氣溫6—7℃,無霜期180天,一年一熟;堖山地區年平均氣溫4—5℃,無霜期120天,適宜種植耐寒作物。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265毫米,太陽輻射強,年日照2,685小時。
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著名的孟達自然保護區,以林木茂盛、植物品種繁多,被譽為青藏高原的「西雙版納」,年接待遊客2萬人次以上。
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銀、銅、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