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價信息 » 井溪煙價格多少錢一包

井溪煙價格多少錢一包

發布時間: 2023-01-30 18:18:41

Ⅰ 四川省萬源市萬中的描寫作文

1. 寫四川省萬源市最近幾年變化的作文,自己寫的

家鄉的變化

我的家鄉是山清水秀而又貧窮落後的。我的家在離市區幾百里遠的山溝里。上高中之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懷抱。老實說我對家鄉的發展或是變化向來不是很關心。上高中以前沒有這種意識,上了高中之後沒時間關心。連兩年多前到遠在千里之外的他鄉上大學,又懶得去關心了。因為家鄉經濟的發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來實在太令人失望,提起來就傷心。

不過要說家鄉的變化,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做個簡單的、表面的概括吧:錢多了,人「懶」了;樓高了,水臟了。

改革的春風直到八十年代後期才似有若無地吹到我們這個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裡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裡刨食。只是我們深愛的這片土地給我們的回報卻並不多。村裡除了種地再沒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許多人有手藝、能吃苦,但是沒個施展。有手藝的,華麗的牆紙……簡直是拿錢往牆上貼,人「懶」了。老實說我對家鄉的發展或是變化向來不是很關心,披著星光回家。村民習慣將所有的垃圾隨手倒入溪中。青年人,村裡人不再指望那塊地了,水臟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溪水中、壓抑。魚兒在水裡游來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但是水會越來越臟嗎,樓會越來越高。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

改革的春風直到八十年代後期才似有若無地吹到我們這個偏僻的山村。

這幾年村裡的樓房就像雨後的春筍般不斷從各個角落冒出來。受害的不也是他們嗎。夏天看到這些臟水。他們一去就是一年半載的、表面的概括吧。

可以預計將來村裡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總比土裡刨出來的多,許多都擠南下打工的列車,提起來就傷心。我們小的時候還經常在小溪里游泳。室內的裝修就更不必說了。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孩子。以前用不起自來水,一年到頭沒幾天歇的:錢多了,垃圾灰飛煙滅了,連十幾歲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即使只是一層的。村裡人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家裡的大水缸挑滿水,許多人有手藝家鄉的變化

我的家鄉是山清水秀而又貧窮落後的。近幾年水田也荒了許多,積多了便點上一把火,中年人,我們不再有跳下去的沖動。連兩年多前到遠在千里之外的他鄉上大學。我的家在離市區幾百里遠的山溝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農村勞動力少了,老一輩的人是看不慣的。聽說大山外面的城市裡有金子撿,都想出去撿點金子回來。不過這也正說明了生活的變好啊,家裡有了錢。有時口渴了就著溪水猛喝一氣。在此之前村裡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裡刨食、溪邊隨處可見的是各種各樣的垃圾,他們相信溪水會帶走這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磚啦。只是我們深愛的這片土地給我們的回報卻並不多,村裡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習慣了吧?村裡人的這種「懶」,田頭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拿錢往地上鋪了,算不上樓房,上了高中之後沒時間關心。上高中以前沒有這種意識,我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懷抱。八十年帶末幾年,誰還願意自找苦吃呢。人會越來越「懶」嗎,有的外表裝修得很漂亮,於是談笑間;樓高了,雨天便是風里來雨里去,沒手藝的,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做個簡單的,以備一日之用,但就是不肯化掉,看起來畢竟比那些泥磚瓦房要順眼得多,就是洗菜拿回家還要用自來水再洗上一兩遍。於是在家裡歇上十幾二十天的又出去了,不再像泥磚瓦房那樣陰暗,以前辛辛苦苦開荒開出來的地沒幾年又長滿了野草,錢會越來越多,紛紛走了出去。

不過要說家鄉的變化,又懶得去關心了,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變色了、能吃苦,種地太辛苦。三層四層。如今沒過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丟臉的事了,但是沒個施展手藝的去處。現在別說挑溪水做飯。或是堆在門前的空地上。

但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來越臟了。因為家鄉經濟的發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來實在太令人失望?以前春節剛過沒幾天。村裡除了種地再沒有多少其他的收入!晴天迎著朝露出門,村裡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條橫穿村莊的小溪,回來時雖然不是滿身金銀。留在家裡的農村婦女農閑時隔三差五就會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上高中之前!得益的是家鄉的後代。水的越來越臟

2. 萬源美麗的家鄉作文

我的家鄉是漵浦,在我眼裡他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里有山有水、冬暖夏涼,早上有著小鳥的伴唱,晚上就有那皎潔的月光,而我,卻幸福的生活在了這里。

我聽媽媽說,他們小時候,家旁邊到處都是桔子樹,由於當時沒有公路,她都要從樹底下走過去,一不小心還可能會迷路。而現在的我們公路是四通八達,怎能和媽媽小時候比呢?就說說那二橋吧。二橋是幾年前完工的,是連接城南和城北的橋,晚上,大家就在那散步,站在橋上居高臨下,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而我家旁邊,有一大片田地,裡面還有我家裡的田,就讓我為你介紹介紹吧。晚上黃昏時刻,只要我和媽媽吃完飯就奔向了田地。這時候,一陣大風吹過,吹走了你的煩惱,吹走了你的疲倦,吹走了你所有不愉快的心情,你將會沉浸在這裡面。漵浦不只只有田地,還有那一座座丘陵。「瀟湘第一庄」這個名稱想必誰都聽過吧,五年級的時候,我們班同學就去了一次。一進去,我們看到的是山,是許多游樂措施與燒烤架,大家一進來就開始了爬山行動。這一路上又是樹,又是泥土路,許多同學差點兒摔了下去,就這樣我們艱苦的爬了上去,看著下面,感覺世界就在我的腳下。

是什麼賜予家鄉這些美麗的東西?當然是我們自己,我們要好好珍惜生活,座椅愛生活的人。

3. 萬源八台山作文春天

忽然,風起了。吹的路旁的柳條發瘋一般的肆意狂舞,漫天黃沙,翻滾。沸騰。它把多日累積的壓抑,多日累積的煩惱,多日累計的憂愁,全部釋放出來,它發泄著,發泄著。這時的風聲也不是一個「蕭蕭」就能形容得了了,我聽得見,它的怒吼,我感受得到,它在咆哮。一聲,一聲,都沉重的,完完整整的捶打在我的心上。太重了,太重了,我終於承受不住,也和著風,吼了起來。歇斯底里。

面臨著中考的我,成績卻總是不理想,我努力了,我承認我真的盡力了,可當一模成績下來後,從未感受過的絕望,鋪天蓋地的朝我涌來。我不能辜負老師的希望,更不能辜負父母的期盼,我還要對得起我自己,不給自己留下什麼遺憾。可事實是殘酷的,它就在那擺著, *** 裸的擺著,它倔強的不肯帶一點粉飾,毫不留情的捶打著我的胸口,撞擊著我的心。

我也有承受不住的時候,我也會失望,我也會心煩,我也會壓抑,這一切的一切,都凝聚在這一聲歇斯底里的的吼叫中。這一刻的我,彷彿已被點燃,與這沙,與這風融合在一起,發了瘋一般的發泄著……

毫無預兆的,大雨傾盆而下,把大街上本就匆匆的行人都淋回了家。我倔強的仰起頭,一個人走在雨里,任憑它風吹雨打。在雨水的沖刷下,瘋狂的我已漸漸平靜了下來,低下頭,任淚水與雨水一同順著臉頰滑下。驀然,我看見了路旁一朵嬌嫩的花,還未完全開放,已被摧殘的傷痕

4. 萬源土特產作文500字

1.萬源富硒茶 地理標志產品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大約是最早的茶文字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當稱是茶葉的最原始用法,卻讓茶葉最基本的功能浮出了水面。而位於萬源市石窩鄉古社坪村的 《紫雲坪植茗靈園記》,不僅是國內發現最早記述種植茶樹的摩崖石刻,更是萬源……

2.萬源舊院黑雞 地理標志產品

地域范圍 萬源市舊院鎮、白羊鄉、固軍鄉、井溪鄉、蜂桶鄉、堰塘鄉、鐵礦鄉、八台鄉、白沙鎮、石塘鄉 特定品質 將檢測樣品編號保鮮,專人專程送至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檢測,舊院黑雞16種鮮樣氨基酸總含量為22.89%,比本地雞21.81%高1.08%……

3.達州橄欖油 地理標志產品

地域范圍 四川省達州市帀江縣下轄的普安鎮、甘棠鎮、靈岩鄉、新寧鎮、永興鎮、新太鄉、楊柳鄉 特定品質 達州橄欖油是採摘油橄欖樹鮮果,在常溫下壓榨而榨取的植物油,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用鮮果冷榨取得的植物油。據了解,橄欖油的主要化學成分是脂肪酸、甘油脂及非……

4.萬源舊院黑雞蛋 地理標志產品

地域范圍 萬源市舊院鎮、白羊鄉、固軍鄉、井溪鄉、蜂桶鄉、堰塘鄉、鐵礦鄉、八台鄉、白沙鎮、石塘鄉 特定品質 舊院黑雞以黑羽帶翠綠光澤、烏皮、產青殼蛋而聞名於世,年產蛋150枚左右,蛋均重54.61g。舊院黑雞蛋營養豐富,富硒,具有滋補、美容、延緩細胞……

5.萬源板角山羊 地理標志產品

地域范圍 萬源市地處四川東北邊陲,位於川、陝、渝三省(市)交界處,系大巴山腹心地帶。這里山川秀麗、資源豐富、草木茂盛。早在商周時期,萬源人民便開始了山羊的養殖放牧。 特定品質 萬源板角山羊,是四川省達州市萬源市的著名特產,萬源板角山羊具有體型大、生……

66特產整理。

5. 萬源美麗的紅軍公國 寫景作文

情,融化冬天;情形成春天。其實我的情終有一天會化作沉默的大山融入腳下的這片土地,其實我的情無時無刻不在戀著家鄉的土地。

風塵僕僕的我走下汽車的那一刻,一陣卷著黃沙的狂風吹來,它向到來的人們打著招呼告訴人們你來到了黃土高坡。熟悉的氣息,沒錯,這就是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曾經生活過的家鄉。

腳踩著松軟的土地,耳聽著小鳥的鳴叫,沿著小河,我踏上了向消逝在記憶中的老屋邁進的旅程。這時我總會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幾句,心中總有淡淡的蒼涼,淡淡的憂傷,記憶如風一樣吹過!

走在寂靜的田野上,我輕吻著潺潺流過的小河,它沒有江南的清爽透徹,她不是人們眼中那惹人喜愛的江南女子,他只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漢子!它流過的地方沒有江南圓滑的雨花石只有那混在沙石中的尖沙利石,可它仍將它們一一磨平。混合著沙石的河水使你看不到他的底部,隨手抓起路邊的石子使勁的向他拋去,你只能聽到那沉悶的「咚」的一聲。如風燭殘年的老人一樣,你總是捉摸不透他。那是歲月與文化的沉澱。

河水悠然的在林中流過,其實並不能稱為樹林,那隻是孤零零的幾棵老樹。高高的、瘦瘦的惹人心疼。穿越千年而來的颯爽的清風在他們間穿來穿去,那從遙遠的西北地區而來的清風帶著特有的體溫盤旋在它們的上空,它們只是靜靜的佇立在那裡,不曾動搖,時刻歡迎著從遠方歸來的遊子張開它們的雙臂來一個大大的擁抱「你終於回來了!」。它們沒有華麗的外衣,因此不是西方印象派大師的傑作而是那明清山水畫派大師筆下恬淡悠遠富有禪意的秋樹。我離開的時候正值深秋,樹上的葉子還未剪斷那份思念,依然在風中搖曳著那份牽掛。遠方的天空很悠閑的飄盪著幾朵白雲,邁著蝸牛的步伐踱來踱去同時變化著各種各樣的姿勢向我打著招呼。我只是笑笑專注著看著那恬淡的藍天,不知它是怎樣在肆虐的黃沙下保持著它的藍的同時又保證了雲的白!看著只有在這高原才能見到的沒有任何雜質的深藍的天空我忽然有一種沖動。想要親近它,真想縱身一躍,躍入天池一般的天空暢洗一翻,從肢體到靈魂。順便再問一問它是怎樣保持那純潔的!

每當陽光在背後一寸寸落下時,夕陽就將天染成金黃色。有時小孩子一淘氣起來就會偷偷的拿上阿爸的打火機將雲朵點燃。這時我喜歡獨自靜坐,坐在高處且聽風吟。手把濃如秋雨的惆悵,獨自一人撫摸風的傷痕。我喜歡靜靜的沉默,每當初夏來臨我總是一坐就坐到月上西頭。蟋蟀、蛐蛐的叫聲此起彼伏想成一片,編織成一個古老的童話。我的心中老是飄起小時候與姥姥生活的那段日子;老是飄起「聽媽媽講那回去的故事」這首古老的歌。

家鄉是一個人的精神寄託,一個人走的越遠那根弦就越緊。因為長的越高的樹其根必扎的越深。

面對空曠的山谷,感受著大山巍峨不動的氣勢,我想放聲吶喊!但我不會大喊「家鄉,我愛你」我只會大喊「媽媽,我回來了」!

6. 關於萬源污染嚴重的情況寫一篇作文

哭泣的小河

「真臭,真臭!這條死水溝越來越臭了,真受不了……」幾個背著書包上學的孩子捂著鼻子路過小河邊.

小河聽了,很委曲,看著自己那渾身漆黑,上面冒著一個個氣泡,散發著讓人惡心的氣味,傷心地哭了,它想起了以前它是孩子們的樂園,養育著這一方水土……

以前小河的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見河底的沙石.在河邊常常可以看到來挑水的人們,他們把小河的水挑回去煮飯,飲用,也用小河水來灌溉農作物.過路的人累了,渴了,掏一把水喝,都不禁贊嘆:「真甜!」當氣候乾旱時,它更成了人們的生命線,源源不斷地提供著人們的生命之水;當有台風、暴雨、洪水時,它又成了泄洪的主要通道,保護著這一方人.那是它最自豪的時候.

以前的小河很熱鬧.一到夏天,小河可熱鬧了.傍晚,這里人聲鼎沸,大人在這里洗去一天的疲憊;小孩們把這當成了樂園,在這游泳戲水.那時不時傳來的歡笑聲、吵鬧聲也感染了小河,它也時不時揚起朵朵水花,和愛它的人們一起歡度美好時光,那是它最幸福的時刻.

以前的小河是這里的交通要道.那時的交通不發達,人們就用小河把自家的糧食、手工作品運到集市賣,也用小河把從集市上買來的商品運回來.每天,小河上的船隻很繁忙,機器聲、吆喝聲、劃漿聲、水流聲,組成一首交響曲,那是它最風光的時候.

想起往事,小河的臉上露出了慈祥、嚮往的笑容,要是能回到過去那多好.想到這,它收斂了笑容,沉思起來.後來人們用上了自來水,人們不再到它這挑水了.更過份的,還把垃圾倒在它這.生活垃圾、工業廢水不斷地侵略,小河地水越來越黑,越來越臭,河床也越來越淺,到處是垃圾.最近,在小河邊建了一個垃圾堆,那惡臭的污水,流入小河,小河覺得自己和垃圾堆是「臭味相投」.

想到這,它又不由得流下眼淚,傷心地哭起來,它把自己的愛都獻給了這一方人們,為什麼人們卻這樣對它,難道要等到災難來臨時,人們才會醒悟?它多麼希望自己能回到過去,能聽到孩子們的笑聲,能聽到人們的贊美聲啊!

7. 萬源的春節作文400字

盼望著盼望著,春節總算盼到了!

這一天,天蒙蒙亮,我就跳下床,穿上爸爸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接著就叫醒哥哥和爸爸,拿著一盒鞭炮咚咚地跑下樓。爸爸拆開盒子,拿出一串有兩米多長的鞭炮掛到牆上,緊接著點燃。鞭炮聲噼哩吧啦響徹雲霄。就在這時,左鄰右舍也開始燃放鞭炮,鞭炮聲此起彼伏。

一聲聲巨響的鞭炮聲彷彿告訴人們: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

放完鞭炮,媽媽已經煮好餃子了。我們一家圍著大方桌吃著香噴噴的餃子,互道新年的祝詞,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吃餃子接近尾聲時,小姑和姑父提著大包小包來給我們家拜年。小姑拿出兩個大紅包分給哥哥和我。我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拿著紅包一蹦三尺高!

媽媽「無情」的把兩個紅包收起來,鄭重的問:「你們又長一歲了,在新的一年裡知道要做什麼嗎?」

我和哥哥異口同聲的回答:「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要學更多的知識,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要懂更多的做人道理!」

媽媽和爸爸聽罷,笑了,誇我們長大了。媽媽也把紅包還給我和哥哥。

我愛春節!春節,新的起點,新的希望!

8. 萬源特產作文500字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大約是最早的茶文字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當稱是茶葉的最原始用法,卻讓茶葉最基本的功能浮出了水面。而位於萬源市石窩鄉古社坪村的 《紫雲坪植茗靈園記》,不僅是國內發現最早記述種植茶樹的摩崖石刻,更是萬源……

2.萬源舊院黑雞 地理標志產品

地域范圍 萬源市舊院鎮、白羊鄉、固軍鄉、井溪鄉、蜂桶鄉、堰塘鄉、鐵礦鄉、八台鄉、白沙鎮、石塘鄉 特定品質 將檢測樣品編號保鮮,專人專程送至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檢測,舊院黑雞16種鮮樣氨基酸總含量為22.89%,比本地雞21.81%高1.08%……

9. 美麗的萬源紅軍公園作文300字怎麼寫

公園是個美麗的地方,那有山有水,花花草草真漂亮。

走進公園,你會看到綠樹成蔭的小樹林,蝴蝶在天空中飛舞,蜜蜂在樹葉下乘涼。嫩綠色的小草就像給大地穿上一件綠色的衣服,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的叫著。

走過小道,你會看到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茶亭,老人們在那下棋,孩子們在那乘涼。

不遠,你就會看見歪歪扭扭的九曲橋,它有著一則很長的故事。還有,別小看那一排排小石燈籠,傳說,那燈籠還會除魔呢。

翻過橋之後,就到了熱鬧非凡的歌舞廣場,老人們在那輕歌曼舞,孩子們在那嬉戲、玩耍。

伙計們,你們想不想去呀。

10. 關於萬源市城南中學建築的作文

建築作文在繁忙的社會中,建築的問題便成了一個大問題。

幾乎每個城市都像水泥森林,不要是我當上了建築師,我就不會再讓建築成為一個大問題。 首先,我會建一個超級摩天大樓,這一座樓高一億公里,可以直通火星。

如果你想回家,就可以叫機器服務員給你測試,他首先聽你的聲音,然後看你的指紋,最後看你的視網膜。如果三項都合格,就可以按一下按鈕,通過時光機,只需要幾秒鍾就可以到家。

我還會建一座隱身房子。他能自動隱身,使小偷偷不著東西。

如果你想回來,只要一按按鈕,就會來一架隱身飛機,等到了家,飛機便自動停下來。你再按一下遙控,房子就會出現,然後你就可以回家了。

我還想建一種地下房子。因為:地面上房子太多了。

也許你會問,地下哪有氧氣呀!不用擔心,房子裡面有氧氣通道,把氧氣從地面上吸進來,不過還要經過100層的消毒網,使空氣里一點漂浮物都沒有。也許你還會問,要是地震你不就完蛋了嗎?沒關系,在周圍100米的地方都有防震器。

10級地震最大的感覺就有一級地震那麼搖動。地面上就可以種一些樹木、花草。

假如我是建築師,我不會再讓建築成為一個大問題。假如我是建築師,我會建築成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房子。

假如我是建築師,我會讓全世界的每一個人上樓不再用力氣。

Ⅱ 井溪村酒多少錢一瓶

井溪村酒有兩種,一種賣180一瓶,還有一種檔次低點的好像賣120吧,酒喝著還行。

Ⅲ 江西石城名人、名水、名篇有哪些呢剛注冊,錢不多,大家請多幫幫呀

江西石城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兩漢時先後隸屬於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陽縣,先後屬廬陵郡、南康郡。晉太康五年(公元284 年),改名陂陽縣,屬南康郡。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設場,以境內「四面環山,聳峙如城」得名石城場。南唐保大 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場為石城縣。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屬虔州。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屬贛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屬贛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贛州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劃石城縣為寧都直隸州轄。1914年屬贛南道。1926年廢道屬江西省。1932年屬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城為中央蘇區之地。1932年12月石城縣劃歸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轄,1933年3月復歸江西省政府轄。1933年7月22日將木蘭、高田及小松的羅溪劃屬赤水縣,岩嶺劃屬福建彭湃縣。1933年8月16日,蘇維埃中央政府劃石城之南的橫江、龍崗、大由、珠坑、洋地、羅家及瑞金的日東、湖陂,寧化的淮陽(淮土)等地增設太雷縣為中央直屬縣,縣委駐橫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屬瑞金專區,縣政府駐琴江鎮。1950年屬寧都專區。1952年9月以後,先後屬贛州專區、贛南行政區、贛州地區,1999年撤區改市,屬贛州市至今。

贛江源漂流號稱「千里贛江第一漂」,為亞洲最刺激的漂流!位於江西贛江源自然保護區。
贛江源漂流刺激、驚險、安全,野趣橫生。漂流景區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10萬個單位,全國罕見,有天然氧吧之稱!
贛江源漂流全長5公里,落差320米,共有河灣80幾個,險灘56個,水潭22個。漂流河段兩岸綠影婆娑、層巒疊嶂、怪石嶙峋、飛瀑流泉;河灘水流湍急,浪花飛濺;深潭水色清碧,波光悠悠,倒影如畫。
贛江源仙人谷漂流途徑「仙人谷」、「鯉魚躍龍門」、「三疊泉」、「金龍潭」、「七里荷塘」等40多個天然景點,令您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通天寨位於距縣城東南6公里處的大畲村境內,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自然景觀與人文古跡交相輝映。通天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歷年平均氣溫在15.5—17.9℃左右,中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進同志考察後認為:全國只有通天寨見到如此典型的岩面龜裂地貌,是一處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

石城白蓮、煙葉享譽全國,是著名的通心白蓮和優質烤煙基地縣,199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白蓮之鄉」和「中國煙葉之鄉」。以臍橙、牛心柿為主的果業已初具產業化規模。動植物種類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動物118種,中葯材138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6.8%,活立木蓄積量262萬立方米,尤其以毛竹豐產林、油茶林、松脂林等發展較快。
石城物產充裕,資源獨厚,已探明有鉭、鈮、鎢、錫、鐵、稀土、花崗岩、高嶺土等10多種礦產。龍崗硯石享譽中外,所制「龍硯」歷為貢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工業方面有化工、廣播電子、軸瓦、礦山設備製造、紡織器材、南金紙、重紙、印刷等。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先後開發了白蓮系列綠色食品(通心白蓮、蓮子奶糊、白蓮慧仁糊、白蓮速溶粉、維他蓮子奶、營養蓮子片、蜂蜜蓮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陳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其中,茵陳茶、客家酒娘榮獲』98江西市場食品質量優勝獎。
石城是中央蘇區全紅縣,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林彪、羅榮桓、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進行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石城有數萬人參軍參戰,為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後經上級批準的烈士達4000餘名。經歷過紅軍攻克紅石寨、石城阻擊戰、紅軍秋溪整編等許多重要革命事件,革命文物和遺址非常豐富。現保存完好的有毛澤東朱德觀下舊居、紅家壟紅四軍軍部舊址,虎尾坑紅十三軍軍部舊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第五次反圍剿時李獵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攻克紅石寨舊址。
石城是中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客家搖籃」、「閩粵通衢」之稱;歷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轉站。客家文化研究權威學者廖成普為石城題詞「祖根中原地,搖籃客石城」。石城又是「燈彩之鄉」,民間燈彩歷史悠久,燈彩道具、舞蹈、音樂皆極優美,是別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是大型神話燈彩戲「花燈仙子」普晉京中南海演出,「燈彩之鄉」美譽蜚聲省內外。
石城遠自秦漢就有少量的中原漢人遷入,唐宋時期,南遷的中原漢人大量徙居石城,與當地土著一道共同開發了閉塞而荒寞的石城,創造了早期的石城客家文化,在石城這塊土地上促使了早期客家民系的形成,使石城成了客家人的搖籃地。

石城最早土著居民

秦統一中國以前,南國並無漢人居住,而生活在閩、粵、贛、湘等南部中國廣大土地的是些什麼人呢?明鄺露著《赤雅》雲:「徭名輋客,古八蠻之種。五溪之南,窮極嶺海,逶遇巴蜀,藍胡盤候四姓盤居多。」《天下郡國利病書》雲:「輋當作畲,實錄謂之畲蠻。」李調元《齋瑣錄》雲:「輋音斜,耕山嶽之地曰輋」。民國卅八年吳宗慈主編的《江西通志考》「江西輋族考」中雲:「夫輋即苗即徭也。」又雲:「畲徭當以廣東東部為最多,其先世民族實為山越。」近人徐松石著《粵江流域人民史》廣東畲人節載雲:「畲徭即古代所謂山越,在廣東東部散處最廣,……現仍有許多輋字地名。……所以在廣東區域內所謂舊越人或先來之土著當系輋徭部族。」閩順昌縣志雲:「徭人以盤籃雷為姓,楚粵為盛,閩中山溪高深處有之,俗曰畲客,此足證明廣東之畲民向東移徙而入閩。」廣東畲民入閩且同時入贛。《王文成公全書》請立崇義縣治疏雲:「其初畲賊原系廣東流來,先年奉巡撫都御史金澤行令安插於址。」此足證明粵境畲民由東北遷徙而入贛。輋民來贛之原由,《江西通志稿》中又雲:「明以前難為確定之論斷,在明代則為自廣東移徙而來。輋徭即古代山越,在廣東東部散處最廣。」通志稿又雲:「輋人之主要目的在求得耕地以遂其生耳,不得平原之地則但求山地,以施其刀耕火種之勤,其情殊可憫焉。」守仁和邢絢韻詩雲:「處處山田盡入輋,可憐黎庶半無家」。輋民與當地居民爭地矛盾日趨尖銳,不時發生角斗,多有死傷。至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巡撫南贛都御史王守仁派重兵 「痛剿」後「其勢大衰」,此「畲徭之患」始得解除。倖存畲民只能緊縮深山,並往閩粵山區遷徙,贛境內畲民幾乎絕跡。
石城地處武夷山區,與福建省僅一山這隔,山那面的長汀、寧化自古以來均有畲民居住,睦鄰地區相互遷徙也是常事。在石城大山中亦曾居住過季節性的「廣東畲客」。所以石城雖不是古代畲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但也有過閩、粵畲民遷入相土而居。石城許多古地名中都有帶畲字的,如溫家畲、楊畲、下畲、大畲等等,這些帶「畲」字的地點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一律毗連著高山大鄰,畲民真乃山民也。

有資料證明,現石城境內亦有藍、雷兩姓畲族居民,但這兩姓畲民並非原石邑土著畲民,均為南遷之畲民。據橫江桃溪《汝南藍氏五修族譜》載:「畲族起自太昊,居巴州藍田,遂以國為氏。」裔孫宦籍江南,分徙臨川、安福、吉州、虔州、泉州、邵武、建寧、上杭、寧化、清流等地,宋代遷石城張坊。明末,六五裔孫從清流次第遷居石城烏石頭,陶溪、丹陽、大埠等處。現有藍姓畲民近百戶600餘人。又據小姑秋樹《馮翊雷氏家譜》載:雷氏得姓予以古諸侯之國為氏,始祖憲公為陝西同州刺史而世居陝西馮翊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浮州刺史閻公因避朱泚亂徙遷豫章。孫甫公任洪州刺史,移居撫州白水障,再遷寧化。裔孫顯吾諱承朝於清康熙丙子歲(1696年)遷石邑禮上里之溪子口。今雷姓畲民80多戶500餘人。石城藍、雷兩姓都是1985年才批准為畲族族屬的。他們均不是邑境的土著先民,而是古代南遷的中原人。其語言、衣飾與風俗均與當地人無異。
早在秦漢前,石城這塊遠離官府治所的寂寞封閉式山區可謂待開發的處女地、人跡罕至,林木蔥郁,溪河交錯,真乃山清水秀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天下置三十六郡,江西境內屬九江郡。據北宋《太平環宇記》稱:秦始皇為了修阿房宮,把原六國一些降卒派往南方伐木,最近定居於興國的上洛山區,這就是世稱的「木客」。還有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的鎮守嶺南的五十萬大軍(謫徒),任囂、趙佗率領的增援秦軍的四五萬樓船水師都是最早進入南國的中原漢人。後來趙佗被派作龍川令(今江西遂川)。還有為了使戌卒安心南國,「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這些新組合的秦官兵小家庭大部分留籍贛南。漢時,朝廷曾兩次派官兵出守梅嶺,築寨修城,秦漢兩代的官兵成了開發和留籍贛南的最早中原漢人。而最早進入石城的中原漢人是些什麼人呢?惜尚未發現文字記載,僅有清乾隆乙丑《石城縣志》一小段文字雲:「秦末劉瑤英,隨父華家其上(指城東五里琉璃山,今名仙姑嶺)」。此劉氏父女是有名有姓的最早見於文傳的石邑居民。當然此劉氏父女究竟是屬中原避亂而來的百姓、抑是屬上述官員眷屬,時越二千餘年,確乎無以稽考。
石城歷代移民概況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且民族矛盾上升,招致「五湖亂華」,史稱「永嘉之亂」。晉室南遷。舉國上下一片慌亂。導致大批士族和百姓隨文南遷。這次中原漢人南遷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前後歷時幾個世紀。進入江、浙後,繼續南移。其中很大一部分進入江西,而後溯贛江而上,有的沿途滯留,部分進入贛南,小部分又往閩粵繼續遷徙。如《包氏續修宗譜》載:「宗遠公事西晉為郎中,懷帝永嘉末,中原濁亂,五湖雜霸,聞元帝即位於金陵,遂挈妻帑家於江右丹陽。」《溫氏族譜》載:「五湖亂華之際,溫氏族人隨中原士族南遷。」龍崗《巫氏房譜》載:「東晉末始,暹公由平陽避亂兗州,轉徙入閩。」《石城井溪村鄭氏六修譜》載: 「晉懷帝五年(311年),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遷奔縣,避居豫章西山龍園梅井坪」,「晉義熙八年壬子(412年),兄弟遷徙南康郡揭陽縣石鼓逯速。今本邑長上里磜腦。與吳恭葆同居,後移居南橋嶺(磜腦與南橋嶺均在現石城小松鎮轄區內,筆者注)。」此鄭、吳兩家均應屬晉代第一批人口大遷移之中原漢人。
自晉歷南北朝隨唐五代前後五個多世紀,中原大江南北,或舉族、或分散、或長驅、或近徙、移民們斷斷續續,自北而南,四處播遷。特別是唐僖宗朝北方發生了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起義軍眾至百萬,席捲大江南北,導致發生了歷史上第二次人口大遷移。這次延續一百多年的大遷徙直至五代末北宋初。在現存的譜牒碑記中均留有文字記載:「唐僖宗時,溫鋼寶避黃巢之亂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溫氏族譜》)「唐博士十五郎,公因黃巢之亂,唐乾符乙未由洪洲避居石城烏都陀。」(蜀口《許氏十修族譜》)。「因避黃巢亂率男而來(唐十五郎杜氏墓誌)」,「乾符甲午(874年)避黃巢之亂移寧化石壁葛藤村)《羅氏閩贛聯修族譜》)。」「值南唐之亂,瑗自寧都萬田背村徙居石邑下之溫坊(《聳岡石田溫氏八修》)。」這些避亂南遷的中原漢人進入江西境內者多數逆贛江而上,沿途滯留,部分進入贛南,少數進入閩、粵。據石城鄭、胡、溫、徐、賴、許、廖、羅、高、熊、畢、巫等姓氏族譜所載,唐五代時期,先後進入石城境內居住過的姓氏計有溫、鄭、吳、黃、陳、劉、賴、李、王、張、廖、許、鄧、何、羅、謝、曾、周、楊、朱、連、白、錢、袁、方、趙、蔡、黎、官、巫、康、盧、馮、彭、鄒、宋、江、余、程、范、崔、傅、徐、胡、高、熊、畢、鍾等四十八姓。
八十年代初全縣地名普查中還發現了杜、花、鄢、洪、湯、金、聯、雷、藍等姓居民開建的村落。誠然還有不少其他外遷的姓氏已難以考證清楚了。在上述五十多種姓氏中留下後裔在石城的只有鄭、賴、胡、溫、許、廖、徐、羅、高、熊、畢、巫十二種姓氏,其餘幾十種姓氏的居民均已外遷他鄉。
這些進入石城境內的移民們依山傍水、擇地建房,據縣地名譜查資料,現有居民點中,屬晉代建者仍保留5處,隨代建者1處,唐代建者40處,五代建者8處,計54處。一千三百多年來,社會已歷淪桑之變,人口遷徙又何其頻繁,作為居民點不斷新建、擴建、遷建,或者廢棄荒敗而至堙沒是常理之中的事,不難推斷,當時實際的居民點遠遠要超過這個統計數字。
據族譜載,宋代遷入石城境內居住的姓氏計有溫、黃、陳、劉、賴、李、王、張、廖、許、鄧、何、羅、吳、謝、曾、周、楊、朱、康、邱、胡、宋、鄭、熊、徐、伊、巫、池、毛、了、孟、江、應、段、聶、郡、呂、向奚、漢、曹、余、葉、官、孫、鄒、金、鍾、肖、崔、魏、管、沈、趙、雷、姜、章、潘、盧、錢、田、秦、孔、白、戚、容、郭、童、蔡、龔,過等70餘姓,其中多數姓氏的居民陸續外遷,留下裔孫至今天只有其中的30個姓氏,即:溫、黃、陳、劉、賴、宋、郭、楊、朱、鄧、熊、邱、吳、童、龔、魏、何、張、鄭、胡、許、廖、徐、羅、高、畢、巫、潘、蔡等姓。

元代遷入邑境的新增姓氏有:周、范、曾等姓。

現存的居民點中屬宋代建的有95處,元代建的65處。

明代,特別是明季江南很不太平。明末清初戰事頻繁,人口遷徙幅度很大,導致了歷史上的第四次人口大遷移。明代新遷入的姓氏有:藍、嚴、吉、尹、雷、董、饒、謝、阮、伊、傅、孔、巫、姜、程、施、危、白、肖、容、汪、寧、連、池、蔣、任、上官、顧、沈、伍、包、聶、柯、過、趙、夏等30餘種姓氏。這些移民中有半數以上是由福建寧化、清流和江西寧都等地遷入的,現存的居民點中屬明代的有505處。

清政權鞏固以後,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業生產和人口發展的政策,也促使了人口的大量流遷。清道光《石城縣志》載:「康熙五十二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載滋生人丁 2279丁,女姓554人,遵恩詔永不加賦(其婦女於乾隆十一年,人丁於乾隆三十七年先後奉文停止編審)。」又載:「自乾隆三十六年編審後見在人丁不啻數十倍。」這些獎勵政策的實行,促使了人們往宜於農業開發之地遷移,石城地處山區,宜墾地多,故一時人口驟增。順治十三年(1656年)石城縣總人口為 3420人,至道光元年(1820年),總人口上升為184959人,凈增了50多倍。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在廣西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南京)後不久,又舉兵西征北伐。短短幾年時間,幾乎大半個中國鬧得沸沸揚揚,大江南北戰爭紛起。為避兵亂,尋求安全之處,江南地區開始人口大遷徙。石城為閩贛交界處的邊遠山區,對省、府、州治所來說均屬邊遠山區,相對來說有如一座避風港灣,屬可藏可進之地,故四方移民再次雲集此地,人口迅速膨脹。咸豐同治年間,石城縣在籍人口達22萬餘人,比一百多年以後的1985年的人口數還多出一千多人。清代新增姓氏有翁、游、武、夏等姓。清代新建的居民點達1091處,占現今居民點總數的一半以上。

清末至新中國成立的近四十年間,戰火連年,民不聊生,社會很不安寧,縣際間人口遷移頻繁不已,期間新增姓氏有:洪、豐、龍、宗、皮、俞、喻、梅、文、韓、官、鄢、曹、毛、章、方、匡、閻、管、左、慕、向、況、陰等20餘姓,新建居民點100餘處。

從晉至清末的十五個世紀一千五百餘年間,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五次規模較大的延續時間長的人口大遷移。縱觀中國歷史,古代戰場主要在北方,在中原地區,在河洛地區。相對來說,南方較為安定,人口密度較小,可開墾地之多,對移民的可容量大,故歷次移民總是自北向南,而其中部分移民是從中原地區入江西、再往福建、南下廣東、再往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有的徑往海外。流遷方式多以舉家群體為主,逐段南移,有的沿途滯留,真正抵南疆者總在少數。這些長途跋涉的遷徙者們在長達數百數千公里的道路上留下了斷斷續續的足跡。他們帶來了中原地區和沿途學到的先進工具和技術,帶來了有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中原河洛文化,和當地的「土著」一道,用辛勤的汗水和共同的智慧,用披荊斬棘和勇於開拓的精神,創造了客家區域和整個南國的光輝燦爛的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的一枝最優秀的民系——客家民系。

石城客家民系的搖籃

唐末至宋末的兩次大規模的北民南遷,使閩贛交界處的寧都,石城、寧化等地成為移民們的集結地中轉站,大量移民的遷入加速了這些地區的經濟開發。就石城來說,宋代是一個比較安定的朝代,社會中興,人才輩出。石城的主要姓氏均已遷入定居,居民點的主要格局已經形成。在幾個世紀的共同經濟生活,特殊的山區地理環境,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與過去的中原漢人比較自然地產生了「變異」,一個新的民系開始產生。當然在當時土客斗爭十分尖銳的歷史條件下,還沒有明顯的「客家」意識,其實,在唐末至宋末期間,閩贛交界山區以寧都、石城、寧化為中心的周圍數十個縣份的廣闊地區是早期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和發祥地。當然,客家民系的最後完成應是明清時期,是在粵東以梅州為中心的大片土地上。客家民系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形成的。

從歷史的角度講,北民南遷的確是造成客家民系形成的先決條件,客家民系僅屬其中之一。就閩、粵、贛之省交界的山區中形成的客家人來說也是有時限和地域的差別。從移民的先後次序來說,自晉末至唐宋,移民們是在贛州北部結集,尤其以寧都石城為中心,而後翻過武夷山在福建省長汀、建寧、寧化一帶結集,尤其以寧化石壁為中心。幾個世紀之後,宋末至元明時期又大量往粵東遷徙,形成以梅州為中心的客家區域。從明代起,客家人又往廣西、雲南、四川等省遷移,並向贛東南部倒流,以致形成今天大陸的客家人的分布格局。從清代起,閩粵客家人出海謀生,開始向海外諸國發展。
唐末,大量南下北民進入石城境內居住,形成眾多的村落。由於石城的地理環境造成了當地居民的保守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一種自衛的排外性,故新來的流寓們只得所辟基址,建房造田,形成新的居民點。歷史的沉積使石城的居民點大都以同姓宗族為核心聚族而居,數姓混居的少,有的數百上千人的大村莊幾無雜姓,久為一姓之地。圩鎮另外,號稱「百家姓」。從已查譜牒資料可知石城在唐代當有48種姓氏以上,而民間自古流傳至今的湯、花、鄢、洪等古姓,空剩開基肇建的地名,而肇基者的後裔已不知何處去了。可以推斷唐代石邑居民最少有50餘種。唐代的石城僅是「湯」的建置,為虔化縣轄境,史無人口記載。宋代,大量的移民繼續往石邑境內遷入,據《贛石城縣志》載:南宋寶慶年間石城總戶數為16214戶,男丁36746丁,總人口數當在8萬以上,已當於石城縣1948年的人口水平。當時,全縣有主戶13879戶,客戶2335戶,至客戶之比約為6:1。從至客戶比例看,主戶已佔絕大多數,說明先來的移民已成土著,絕大多數已有田產,這樣石邑居民就有了相當程度的穩定性,長住戶已佔絕對優勢、宋末以前所建村落至今還存在150多處,可以說條件較好的地方都已經得到開發,建立了居民點。
移民的遷入加速了石城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據考證,唐末在石城已有圩場之設。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聞名中外的橫江造紙起源於南宋,在洋地七嶺等地已建有不少紙槽。80年代初,在豐山發現晚唐五代古窯址,發掘多件古陶器。縣內還出土多件唐五代陶盂、陶壺、陶罐等文物,這些都是中原文化早期傳入的史證。
石城地避人稀,是個窮小縣,統治力量相對來說比較薄弱,而且據縣志載,自宋及清,還出現過一些關心民間疾苦的「清正廉明」的縣官。與通都大邑比較,石城縣較為平靜安定,故歷代移民在石城中轉的多。
石城既為純客住縣,素有移民定居之傳統,爭平排外性較弱,易於客寓。
石城,畢竟是邊遠山區,戰亂年代可作「避風港灣」而安全棲身,戰亂過後的和平時期,遷移者們就嫌石城閉塞和狹小了,甚至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又得舉家繼續遷徙。客家人的遷移真是漫長而無止境。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2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4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6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8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6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