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字畫多少錢一平
❶ 中國年畫的四大產區
【年畫四大家】
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朴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好慧衫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碧者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友腔天津楊柳青年畫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甦。如今,「玉成號」畫庄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山東濰坊楊家埠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啰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四川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其他著名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萬通"、"天興德"、"德勝昌"、"天義德"較為有名。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陰刻、陽刻兩種,有黑白畫和套色畫兩種形式,採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門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二千餘種。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朴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武強年畫
武強年畫流行於華北一帶的民間木版年畫,因主要產於河北省武強縣而得名,有"年畫之鄉"之稱。武強年畫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是經過繪、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畫。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型大小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家,其周圍68個村莊里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庄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當時大半個中國。
武強年畫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品構圖飽滿、主題突出,結構緊湊、線條粗獷,兼施黑、紅、綠、黃、紫、粉等色,對比明快,極富有裝飾性。有門畫、窗畫、燈畫、斗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也有專門張貼的年畫。在雕法上有的精細,有的粗細相間,尤以大刀闊斧粗獷自然的刻法見長,以陽刻為主,有的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表現出刀味木趣、筆情墨意,弄成獨特的古樸而稚拙的風格。題材主要有戲文故事,風俗時尚、喜慶寓意,娃娃美女,花卉山水等。代表作品有"踏雪尋梅"、"三娘教子"、"趙州石橋"等。
武強年畫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佛山年畫
華南地區流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於廣東省佛山鎮(今佛山市)。始於明永樂年間,盛於清乾隆、嘉靖年間。佛山年畫分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包括門畫、神像畫兩大類。所取題材有各種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其特點是線條剛勁、粗放、簡練,有木刻趣味。設色多使用大紅、桔紅、黃、綠等色,有的還吸收了當地銅襯剪紙藝術的特色,在畫中人物的盔甲袍帶上加飾金銀花紋,使神像金碧輝煌,這種強烈的裝飾風格可謂佛山年畫的一個特色了。
▲鳳翔木板年畫
陝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製作的邰增科現已放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製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至今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東豐台木版年畫
天津東豐台木版年畫藝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於缺乏重視,畫版、成品等實物消失殆盡,如今已經不易見到。天津豐台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一鎮」之譽。為與北京豐台相區別,人稱東豐台。東豐台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東豐台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台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台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❷ 古代會琴棋書畫的女孩怎麼稱呼
才女
掃眉才女,有文採的女子
❸ 年畫的常用圖案和象徵意義以及張貼時的講究
年畫常用圖案有:神仙與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傳說。
年畫的象徵意義: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祇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
張貼的講究:貼在門上的年畫包括門神、門童和美人條。含肆肆貼在院門口大門上的武門神和文門神;貼在居室門上的以娃娃或美人為題材的門畫,一為門童,一為美人條。
(3)蓮生字畫多少錢一平擴展閱讀:
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談轎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雹悄,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❹ 古代學琴棋書畫的女孩叫什麼。。eg【投名狀】中蓮生
跟童養媳差不多,人物介紹里說她是雛妓
樣貌娟好的蓮生,七歲被賣到揚州當雛妓,從小被教導琴棋書握返枯畫,當年幸得二哥把她從妓院救出來,從此跟隨二哥。可是,面對目不識丁的二哥,她始終無法付出真心的愛。後來遇上大哥,一見鍾情,卻又不能忘記二哥對自己的恩情,內心矛盾。世事無常,輾轉之間,蓮生又重遇大哥,她無法再壓抑自己的感情。可惜蒼天段洞弄人,她與大哥始終世辯無法有情人終成眷屬。
❺ 從通州半壁店到宋庄中蓮生陶瓷繪畫研究所怎麼走
從通州半壁店到宋庄中蓮生陶瓷繪畫研究所:1、從南半壁店步行約740米,到棗滑達順義半壁店站 2、乘坐834路,經過16站, 到凳滾臘達西趙村站 3、備仿步行約10米,到達西趙站 4、乘坐公交到達。
❻ 年畫的類型
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中國著名的三大「年畫之鄉」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高悶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只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歷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辯李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內容夠得上網路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蘊著一個完整的中國民間的精神。
年畫攜念遲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編輯本段]【起源和發展】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的「神荼」、「郁壘」升像。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
另一說:始於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張貼門神為多,故年畫可以包括門神在內。
明初年間,日本人曾在甘肅發現兩種宋朝的年畫:一幅就是《四美圖》,都作高客長袖的宮裝;另一幅是灶王爺和關聖帝君。兩幅畫上都蓋有「平陽姬家雕郎」的店鋪字樣,足見在宋時人物年畫已具規模。
由於朱元璋提倡過新年要貼春聯,這樣發展下來,年畫也就特別發達起來。今日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明萬曆年間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綠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刻工頗精緻,迄今仍為民間所師法。還有實用的歷畫,如:春牛、灶馬、芒神等;更有歷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飛槍挑小梁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至於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文學名著,也被採用作年畫題材。及至明末崇禎間,天津楊柳青的年畫極為馳名,圖畫內容也愈見豐富。
清代人才輩出,年畫的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老鼠嫁女」、「王婆罵雞」等諷喻畫,以及用歇後語構成的連環圖畫,予人以一種幽默感。印製方面亦有各種各樣,有木板、有石印、有膠版、有國畫、有水彩、有圖案、有單線平塗。有炭彩、有仿古、有創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畫的,例如姑蘇年畫中之「西洋之劇場」就是。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編輯本段]【年畫四大家】
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朴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天津楊柳青年畫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甦。如今,「玉成號」畫庄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山東濰坊楊家埠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啰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四川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其他著名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萬通"、"天興德"、"德勝昌"、"天義德"較為有名。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陰刻、陽刻兩種,有黑白畫和套色畫兩種形式,採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門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二千餘種。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朴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武強年畫
武強年畫流行於華北一帶的民間木版年畫,因主要產於河北省武強縣而得名,有"年畫之鄉"之稱。武強年畫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是經過繪、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畫。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型大小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家,其周圍68個村莊里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庄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當時大半個中國。
武強年畫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品構圖飽滿、主題突出,結構緊湊、線條粗獷,兼施黑、紅、綠、黃、紫、粉等色,對比明快,極富有裝飾性。有門畫、窗畫、燈畫、斗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也有專門張貼的年畫。在雕法上有的精細,有的粗細相間,尤以大刀闊斧粗獷自然的刻法見長,以陽刻為主,有的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表現出刀味木趣、筆情墨意,弄成獨特的古樸而稚拙的風格。題材主要有戲文故事,風俗時尚、喜慶寓意,娃娃美女,花卉山水等。代表作品有"踏雪尋梅"、"三娘教子"、"趙州石橋"等。
武強年畫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佛山年畫
華南地區流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於廣東省佛山鎮(今佛山市)。始於明永樂年間,盛於清乾隆、嘉靖年間。佛山年畫分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包括門畫、神像畫兩大類。所取題材有各種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其特點是線條剛勁、粗放、簡練,有木刻趣味。設色多使用大紅、桔紅、黃、綠等色,有的還吸收了當地銅襯剪紙藝術的特色,在畫中人物的盔甲袍帶上加飾金銀花紋,使神像金碧輝煌,這種強烈的裝飾風格可謂佛山年畫的一個特色了。
▲鳳翔木板年畫
陝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製作的邰增科現已放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製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至今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東豐台木版年畫
天津東豐台木版年畫藝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於缺乏重視,畫版、成品等實物消失殆盡,如今已經不易見到。天津豐台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一鎮」之譽。為與北京豐台相區別,人稱東豐台。東豐台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東豐台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台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台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