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家表姐生孩子隨份子多少合適
㈠ 大姑姐頭胎兒子要滿月了,關系還行,除了公婆給的紅包,我需要額外再給多少合適
看你公婆給多少。看你當地的風俗給多少。要麼就和你公婆一樣。要麼就比公婆給的少了一兩百。
㈡ 表姐馬上要生了,我隨多少禮
主要看跟表姐的關系是否很深,關系一般隨個500差不多了,關系很好個人覺得只少1000元。
㈢ 表姐下午生孩子,隨禮隨多少合適
這個看習俗。我們這邊月月紅,120,240,600,1200等等
㈣ 女方的姐姐生小孩了,我該隨多少禮金呢(已經訂婚)
既然你們已經訂婚,那麼女方的姐姐就是你的大姑子。
她生了小孩,你們隨的禮金肯定不能輕,最起碼要¥1000以上吧,當然還要看你們當地的風俗習慣你們自己酌情而定。
㈤ 生孩子一般份子錢給多少
一般都是比較吉利數字,有的人給101元,因為101也有代表性。一般是666、888、686、868等。555(福福福)份子錢忌諱500元,主要是因為婚禮講究吉利,不論是婚期還是份子錢數目,都希望是和吉利有關。一般份子錢金額都會以「6、8」等雙數作為金額數目,而像單數「5」。
份子錢代表了對新人的一份祝福,但是錢永遠不能代替感情,誰份子錢給得多,就代表誰更親近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不能讓錢成為感情的量化標准。份子也寫作分子,是一個老詞,打從明代中葉開始就流行。這種叫法,本身顯示湊份集資、群策群力的風氣。
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議》:「便是杜老爺去後,謊了一府州縣士民人等許多份子,起了個生祠」,便是一例,四處募捐修祠堂,頗有古代亂集資、亂攤派的意思。
至明末清初之際,份子更加流行,譬如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繚亂盡是「湊份子」、「派份子」、「出份子」。例如第二十七回道:「歸姑爺也來行人情,出份子」。全書有十個章回不止一次出現「份子」,有的章回出現四、五次。
通常在圈子裡做事,朋友同事一有人結婚,自己心裡就發緊。唉,又要破費了,請柬似罰款單。遇著好友辦喜事還心甘情願,偏偏常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諸如沒見過面的親戚、同學的弟弟、單位管鍋爐的臨時工,不勝其煩。
但是,請柬本身具有制度強制力,效力不亞於交通警察開的罰單,收到請柬的無一例外趕緊湊份子錢。這規矩打從明朝就開始了,一直傳到現在。
㈥ 表姐生了女兒,我給禮金200元,還要不要買件衣服
給了禮金就可以了,孩子還太小,衣服恐怕也穿不著或者說穿的機會和時間都太少,所以送衣服的意義也不大,意思送到就可以了,對自己和對方都不會成為太大負擔。
㈦ 姐姐生孩子紅包需要包多少錢的,因為自己沒有什麼錢。不知道包多少合適
給個一兩百就差不多了。
沒什麼錢,一般發個一兩百的紅包過去,並且跟姐姐說明下自己的情況。通常姐姐是不會說什麼的,如果覺得少,等自己以後有錢了可以再多給點紅包。
在春節期間由長輩在年三十晚上0點後派給晚輩的紅包稱作壓歲錢。壓歲錢又名壓祟錢(「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古人借這個習俗來表達來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計時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給晚輩。
壓歲錢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認為有辟邪驅鬼,保佑平安。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每年春節期間有發紅包的習俗,部分地區是已婚者發給未結婚的親友。發紅包的習慣一般只存在於比較親近的親戚朋友之間。
也有部分地區,新年發紅包的范圍比較廣泛,例如鄰居家的晚輩、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間都有可能發紅包,但這種紅包內的金額往往比較小,而紅包大小往往代表吉祥意義如8(發)元、18(要發)元等。
㈧ 我親姐姐生小孩了 我該隨禮錢嗎 隨多少
你應該還沒結婚吧 如果平時家人都沒讓你送 那就不用啦 畢竟親姐妹 如果結婚了 就應該送
㈨ 遠方表姐兒子生娃禮錢送多少合適
送禮這個事要看當地習俗,給孩子的禮錢不一定很多吧,六百,或六百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