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舍溫度濕度多少最好
Ⅰ 雞苗對溫室要求溫度和濕度是多少
雞苗對溫度要求非常苛刻,特別是剛出殼的雞苗,但也不能照搬教科書,在雞苗剛放進去雞舍的時候,就升溫到34/35度。因為雞苗在運輸車里的溫度肯定沒有這么高,一下子進入高溫環境,這么的溫差雞苗應激大,對雞苗的傷害很大。
正確的做法是剛把雞苗放進雞舍時,雞舍的溫度能達到30度左右就行了,可以慢慢升高溫度,在3-4個小時後逐漸升高到35℃。
雞苗很少各個系統發育還沒有完善,特別是雞苗的呼吸系統。如果雞舍濕度過低,在高溫的環境中,雞的呼吸道黏膜很容易受到損傷而誘發呼吸道疾病;當然雞舍濕度過高,雞舍過於潮濕也會造成雞苗發病。
正常情況下,7日齡之內的雞苗,雞舍的濕度應控制在60%~65%;7日齡之後的雞苗,雞舍濕度應控制在50%~60%為宜。
Ⅱ 養殖土雞雞舍的溫度和濕度要控制到多少
雛雞的溫度要求建議溫度控制范圍:開始育雛時熱源邊緣地上5厘米處的溫度以32~35度為宜,並保持溫度恆定。0~1周齡溫度為31~33℃,以後每周降1-2℃最後適應外界環境(這個降低幅度也不應該以溫度表為准,而應以雞的狀態為准)。
在不同的相對濕度下達到標准溫度所對應的干球溫度
去搜東東商城,禽病技術服務,廠家直銷獸葯。
脫溫在考慮加溫的同時,還要做好脫溫工作,即逐步降低溫度,最後停止加溫。脫溫時間與外界溫度有關,寒冷的冬季育雛,脫溫較遲至少要45天,特別是在嚴寒季節要適當延長脫溫時間至60天。脫溫要逐步下降溫度,使雛雞逐漸習慣自然室溫。切不可把溫度降得過快,溫度的突然變化,容易誘發出雞的呼吸道疾病。可以使用通風、減少煤爐個數、降低煤爐通風量、減少煤球個數等方法靈活控溫。
Ⅲ 小雞適應的溫濕度是多少
小雞適應的溫濕度不知道,但有雞舍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 你。
夏季如何管理雞舍溫濕度?
雞舍最適宜的溫度為18~23~C,溫度過高過低均不利於產蛋;最適宜的濕度為50%~60%;在保溫的基礎上,要適當通風。
隨著季節變換,雞場很容易面臨一些外界和內在的不良因素的影響。為使這些不良因素大幅度下降,使雞的生產性能保持大致相當的水平,必須做到全盤考慮、系統管理,全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1 根據外界氣溫變化,適時調節溫控,做到外變內不變,實行穿衣式管理
不分季節、雞舍大小或養雞數量多少,始終保持舍內空氣新鮮。通風良好始終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高密度飼養的雞舍,往往易忽略開窗通氣,從而導致大量有害氣體如氨氣、二氧化硫等充溢於雞舍,影響雞的正常生長、生產並引發多種疾病。
2 利用煙霧試驗調整小窗開啟
首先調整好小窗,分別在小窗兩側點燃熏蒸粉,看是否打到中間,小窗開啟的大小就是我們所要的數據。同時按照風機的開啟數量調節小窗的大小,做到統一管理。
3 增加飼料營養
在飼料中添加一些高能量高蛋白的飼料可促進季節變化過程中雞群生產性能的恢復。
4 嚴格執行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疾病的傳播,以減少雞場的經濟損失。對於進出雞場。雞舍的任何人員和車輛都應嚴格控制,盡量不使其進入;雞場工作人員進雞場雞舍前應該更換鞋和穿上防疫工作服。車輛在進場和離場前,應進行徹底沖洗及消毒。
5 防止受涼感冒
早晚溫差變化較大容易誘發雞只流感,使雞的機體抵抗力下降,從而導致其它疾病的發生。
6 徹底清洗、消毒雞舍
雞群淘汰後,應立即對雞舍及設備進行徹底打掃、清洗及消毒。良好的衛生清潔及消毒程序,可消滅或減少環境中的有害微生物,使雞只通過自身免疫系統來保護自己,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7 保證適宜的溫濕度
雞舍最適宜的溫度為18~23~C,溫度過高過低均不利於產蛋;最適宜的濕度為50%~60%;在保溫的基礎上,要適當通風。
8 舍外環境控制
做好消毒工作,定期用2%的火鹼溶液噴灑,門口設消毒池,改善雞舍外的條件,保持一個正常的小氣候環境。
Ⅳ 小雞適應的溫度是多少
傳統的育雛管理是小雞「怕冷不怕熱」,小雞回家後一個勁的燒爐,把溫度提的高高的,一直到張口喘。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如果濕度不夠,這種高溫育雛已經把小雞的氣管粘膜給破壞了,很容易造成傷熱。
而輕微傷熱的小雞當時不死,但是到了二三十天的時候隨著體重的增加,受損傷的肺、心、腎等內臟就不能滿足小雞的需要了,這時候解剖開就是肺炎還有的心包積液、腎出血,這些都是在育雛期間留下的後遺症,不好根除,投什麼葯都不好使。
也就是現在很多時候出診看到很多雞肺部壞死,成為「黑肺」,這和小雞前期的溫度、濕度、通風,都有直接關系。
育雛溫度就是在雞舍濕度必須達到55%以上的前提下,卸完雞開始慢慢提溫,一直到小雞散開群、不張口喘,不聚堆,就是育雛的溫度。
所以,育雛期間首先要使濕度達到,然後溫度能使小雞散群就可以了。
小雞接入育雛室後,要立即給予較高的溫度,一般應達 34 - 35 ℃ 左右,以後隨著小雞長大,每周逐漸下降 1 - 2 ℃。溫度下降的速度視小雞體質強弱而定,體強的下降快些,相反則慢些。
當小雛長到 60 天左右時,育雛室溫度至 20 ℃ 時就不能再下降。夜間溫度應比白天高 2 ℃ 左右.這對小雞的休息較有利,這樣育雛成活率可達 93%--95%以上。
此外,還要隨時觀察小雞群的動態。小雞閉眼尖叫、擠壓在爐邊,說明溫度低了;小雞遠離爐子,貼牆活動,張口喘息,說明溫度過高;小雞在室內分布均勻,行動活潑,採食正常,休息時一個挨一個伸脖子伸腿安靜地躺著,說明溫度正合適。
做好小雞育雛工作,旨在細心,溫度的差異都可能會導致養殖的不一樣,只有做好這些小細節,才能提高養殖成功率。
Ⅳ 雛雞室的溫度濕度要多少
1到3天時,育雛室溫度40—35℃,4到7天時,育雛室溫度為34—33℃,相對濕度是65%。
2周大時,育雛室溫度為33—32℃,3周大時,育雛室溫度為32—30℃,相對濕度65%。
4周大時,育雛室溫度為30—28℃,相對濕度65%,以後可為常溫。
(5)雞舍溫度濕度多少最好擴展閱讀
雛雞是剛孵出的雞,0天到50天為雛雞。剛出殼的雛雞體內有足夠的卵黃,3―5天內可供給雛雞部分營養物質,雛雞的培育是養雞產業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但由於雛雞抵抗力較弱,容易由種種原因造成死亡,雛雞的成活率直接影響著養雞產業的經濟效益及發展。
因此, 雛雞的培育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養殖者有充足的耐心觀察雛雞的時刻表現,並能夠及時拿出對策,解決雛雞在培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在實際操作中,保溫以在箱內自由活動、非常活潑為准。保持舍內空氣新鮮,特別是冬季,一定要處理好保溫和通風關系。
開食時先用0.1%高錳酸鉀水滴喂數滴,1天後用5%葡萄糖和0.1%維生素C混合液與少量飼料拌勻飼喂。根據營養、飼料需要量及飼料配方,製作質地較軟的飼料。1到2周齡時,每3小時喂1次,每日喂5到7次;3到5周齡時,每4小時1次,每天喂4到5次;5周齡後每天3到4次,以後正常飼喂。
及時調整飼養密度:1到10日齡50到60隻/米2;10到20日齡30到40隻/米2;20到40日齡20隻/米2;40到56日齡10隻/米2 。
Ⅵ 80天雞舍溫度多少
溫度,是影響雞群健康的一個關鍵因素。特別是肉雞飼養,對溫度的要求則更加嚴格,稍不注意,就會引起疫病的流行。因而,不論哪種飼養指導性資料中,都明確地提供出了不同階段雞群都提出了一個指導性的溫度要求指標。但是在生產實踐中應該明確這樣一個問題,即溫度是給雞的生長而提供的最佳環境條件,應以雞的適應和表現為標准,而不能簡單地以一個數據為標准。因而,最佳的溫度指證應參考以下幾個雞群的表現。
1.群體表現合適的溫度是雞群疏散圴勻,身體舒展,有部分雞張嘴呼吸為指證,如果在遠離熱源處堆積,呼吸頻率加大,特別是胸式呼吸加大,多為溫度過高;如果在近離熱源處扎堆,呼吸頻率降低,則多為溫度過低。但是,這個指證的前提是濕度恰當,雞群健康。如果缺乏這兩個前提,則不能完全參考。
2.個體表現如果我們進入雞舍,發現有許多雞身體舒展,而頸部毛逆立,頭向下扎或伸脖低頭,則多由於濕度低而溫度高引起了肺炎。如果手摸翅下,腹部燙手,此時則需要供應其相對低的溫度,反之,如果手摸雞體感到發涼,腿部發青,則需要提供較高的溫度。
3.解剖觀察我們通過對病死雞的解剖,不僅要發現臟腑的病理變化,更要查找其發病的原因,其溫度的合適與否,就有一個比較好的指證。如果氣管擴張,有彈性,甚至有鮮紅色出血,支氣管內有粘稠痰液,肺臟顏色鮮紅或發白,體積不萎縮,胃內有惡臭樣的水料排出,則多為溫度過高。反之,氣管緊張,內有水痰,肺內有黑色瘀血壞死,胃內水液清亮無臭味,胃壁發黑。多為溫度偏低。
雞舍內的溫度要求與雞的生長階段有關、與生產要求有關。如果是雛雞,雞舍第一周的溫度以24、25度左右為宜,以後每周降1度。如果是育成雞,雞舍的溫度以10度到25、26度為宜,稍高、稍低影響不大。如果是產蛋雞,雞舍的溫度以5度到27、28度為宜,如果考慮產蛋,以13到23度為宜。具體生產中,最適宜的溫度與季節、雞的體質、飼養方式都有一定關系。
Ⅶ 冬天雞舍的溫度應保持在多少度
冬天雞舍的溫度應保持在15—28℃。
不同類型、用途和生長階段的雞,對溫度的要求有所不同,10日齡以前的不能自行調節體溫,處於「變溫」狀態下,難以適應外界溫度的變化。
育雛期的人工保溫:雛雞的絨毛稀短,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保溫能力差,在低溫環境中,容易受涼而引起拉稀或產生其它疾病,甚至被凍死,所以,雛雞要給以人工保溫。
育雛期以後的雛雞,體溫調節機能已基本健全,一般不必繼續保溫。但是,適宜的舍內溫度有利於健康和增重,提高轉化率,故這時仍需注意調節舍內溫度,最適宜的溫度是15—28℃。
(7)雞舍溫度濕度多少最好擴展閱讀:
雞舍溫度參考:
1、群體表現合適的溫度是雞群疏散圴勻,身體舒展,有部分雞張嘴呼吸為指證,如果在遠離熱源處堆積,呼吸頻率加大,特別是胸式呼吸加大,多為溫度過高;如果在近離熱源處扎堆,呼吸頻率降低,則多為溫度過低。
但是,這個指證的前提是濕度恰當,雞群健康。如果缺乏這兩個前提,則不能完全參考。
2、個體表現,進入雞舍,發現有許多雞身體舒展,而頸部毛逆立,頭向下扎或伸脖低頭,則多由於濕度低而溫度高引起了肺炎。如果手摸翅下,腹部燙手,此時則需要供應其相對低的溫度,反之,如果手摸雞體感到發涼,腿部發青,則需要提供較高的溫度。
Ⅷ 怎樣控制雞舍內的溫度、濕度
(1)雞舍溫度
雞的產蛋性能只有在適宜的舍溫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雞群的健康和生產性能,使產蛋量下降,飼料報酬降低,並影響蛋殼品質。產蛋雞舍的適宜溫度是13~23℃。最佳溫度是16~20℃,不能低於7.8℃或高於28℃。
(2)雞舍濕度
雞舍內的濕度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外界空氣中的水分進入雞舍內;二是雞的呼吸和排出的糞尿;三是雞舍內水槽的水分蒸發。
產蛋雞舍內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55%~65%。若舍內濕度過低,舍內塵埃飛揚,容易導致雞只發生呼吸道疾病。若舍內濕度過大,在冬季易使雞體失熱過多而受涼感冒,雞群易患支原體病、拉稀;在夏季雞呼吸排散到空氣中的水分受到限制,雞的蒸發散熱受阻。在養雞生產中雞舍濕度過大的情況較多發生,必須注意採取降濕措施。
Ⅸ 雞各生長發育階段對環境濕度有何要求
在適宜的溫度下,雞舍內濕度應是40%~80%。雛雞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70%,成雞60%~65%。在濕度適宜的條件下,雞表現精神振奮,羽毛清潔而光澤,抗病性強,產蛋率高。濕度對雞的影響與氣溫密切相關。若溫度適宜,相對濕度從45%上升到75%~95%時,對雞的採食量和產蛋均無明顯的不良影響。
(1)肉雞
①肉雛雞。在肉雛雞孵化的後期,出雛器內的相對濕度較高(80%),濕度對雛雞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在育雛的前三天,為減少雛雞出雛後的應激,前三天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左右,如果前三天低於50%,雛雞就會發生脫水。在整個肉雛雞生長過程中,濕度過高過低都會對雛雞的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小於40%易發生呼吸道疾病,大於72%羽毛粘連,易患關節病、球蟲病,低溫高濕,濕熱過大容易受涼,高溫高濕,羽毛散熱受阻,微生物容易滋生繁殖,引發疾病。在適當的溫度范圍內,理想的相對濕度是:1~3日齡在70%以上;2周齡為60%~65%;3周齡控制在55%左右為宜。濕度隨著日齡的增大而下降,50%是肉雛雞的臨界點。
②成年肉雞。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濕度偏高或偏低對雞體無明顯影響,但在溫度過高或過低時,濕度對雞的抵抗力、生產性能等影響很大。高溫季節,濕度過高將嚴重影響雞群的活動和生產,影響雞體內水分的蒸發,造成雞的生理機能失常,發生熱射病。同時,高溫高濕為寄生蟲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飼料發霉,飲水污染變質,糞便分解後產生大量的刺激性氣體,其結果會導致雞群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2)蛋雞
在產蛋期間,濕度對雞的影響只有在高溫或低溫情況下才明顯,在適宜溫度下無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適宜濕度為60%~65%。但雛雞對濕度的要求比較嚴格(表6-4)。
表6-4 蛋雞雛雞的適宜濕度(%)
(3)肉用種雞
理想的適宜濕度是:育雛前三天為70%~75%;後四天為65%~70%;2周齡為60%~65%;3周齡後控制在55%左右為宜。濕度過大,雞易患球蟲病;濕度過小,雞易脫水和患呼吸道疾病。
Ⅹ 雞棚溫度多少合適
雞舍中的溫度一般保持在20-25°C比較合適,如果雞處於育雛期,則溫度保持在28°C左右比較合適。雞在生長環境中可以進行自我調節,它們一般能夠良好的保持自身體溫,但是它們還處於雛雞的時候是無法進行自我調節的,因此對溫度的變化也比較難適應,所以此時要注意控制好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