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表溫度多少度
A. 人的體表溫度多少
36~37℃之間體溫是指機體內部的溫度。正常人腋下溫度為36~37度,口腔溫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腸溫度又比口腔溫度高0.3~ 0.5度。
人體的溫度是相對恆定的正常人在24小時內體溫略有波動,一般相差不超過1度。生理狀態下,早晨體度略低,下午略高。運動、進食後、婦女月經期前或妊娠期體溫稍高,而老年人體溫偏低。
(1)體表溫度多少度擴展閱讀:
身體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溫度,直接測量體腔內部的直腸或陰道的結果通常比口探測量稍高,而且口探測量比皮膚測量稍高。其他地方,如在手臂或耳後會產生不同的正常溫度。
在一天中,因為身體的需要和人活動後的變化,一個健康的人體溫在早上會較低,在傍晚和晚上則高大約0.5℃(0.9°F)。其他情形也會影響身體的溫度,例如:當一個人餓了,困了,病了,或冷,體溫也隨之變化。
在健康狀態時,如飲食正常,衣著適宜,人體的體溫一般是比較恆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於36.2℃~37.2℃),而不因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這個范圍就是發熱,38℃以下是低熱,39℃以上是高熱。40℃ 以上隨時有生命危險。
B. 人體的正常溫度是多少度
體溫的正常值是一個范圍。一般體溫會涉及到三個部位的溫度,腋溫、口溫、肛溫。腋溫的正常溫度在36.0-37.0℃,口溫的正常溫度在36.3-37.2℃,肛溫的正常溫度在36.5-37.7℃。體溫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隨著年齡、晝夜、性別和情緒的因素變化而出現正常的波動。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體溫易受環境溫度影響。兒童由於代謝率增高,體溫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降低,體溫在正常范圍的低值。正常人在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2-8時體溫最高,但波動范圍不超過平均數上下0.5℃。一般,女性較男性體溫稍高,運動、沐浴、進食、精神緊張等因素,均可使體溫暫時升高。安靜、睡眠、飢餓、服用鎮靜葯後可使體溫暫時下降。
C. 人體體溫在多少度為正常
1868 年,德國學者 Wunderlich 率先開展了對體溫的研究,使用體溫表對一組大樣本人群進行了數百萬次體溫測量,確定了人類體溫正常參考值是 37.0℃,且正常上限不超過 38.0℃。然而,最新多項研究對 Wunderlich「正常體溫」的定義提出了挑戰。
有研究認為,體溫是受年齡、健康狀況、性別、環境溫度、晝夜循環等多個變數影響的非線性函數。
36℃體溫是健康警戒線
大量科學數據表明:
低於正常體溫1℃,免疫力下降30%左右;
當體溫在34°C~35.5°C是最適合癌細胞生長的溫度,癌細胞大肆繁殖。
體溫上升到比正常體溫高1℃時,免疫力會增強5-6倍,
提高2℃,人體自然治癒能力可以強化36倍左右;
當體溫在39.6℃,癌細胞幾乎無法生存,更難以滋生。
D. 正常人的體表溫度是多少
正常人的體溫一般來說是一個溫度范圍。
人體體溫在身體各個部位是不一樣的,每日早、晚也不一樣。另外,男女之間也有差異。
正常人口腔溫度為36.5~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3~0.6℃,直腸溫度較口腔溫度高0.3~0.5℃。
在一天的生物節律中,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但一天之內相差應小於1℃。
女子體溫一般比男子約高0.3℃。女子體溫還與月經有關。
所以說,人體體溫有一個較穩定的范圍,但並不是恆定不變的。
E. 人體正常溫度是多少呢
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范圍。機體深部的體溫較為恆定和均勻,稱深部體溫;而體表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稱表層溫度。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正常值:口腔舌下溫度為37℃(范圍36.2-37.2℃),直腸溫度37.5℃(比口腔溫度高(0.3-0.5℃),腋下溫度為36.5℃(范圍36.0℃-37.0℃)。
F. 手的體表溫度是多少
正常情況下,手的體表溫度為35-37度,手掌心溫度略高於手背溫度。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發燒,或者受涼,或者休克時,可能會有較大幅度變化。
手部溫度應和臉部溫度一致
《黃帝內經》記載大量對手的觀察,如「掌內熱者腑內熱,掌內寒者腑內寒」。如手心熱,是心火熾盛、濕熱內蘊、膽胃失和的初期表現;如手背比手心熱,多是發燒和炎症急性期;如手掌溫度高於手心溫度,多是血脂高或血壓高;如手掌發熱發干,甲狀腺機能亢進;如手掌紅熱,多為炎症,血熱。
手涼
即《黃帝內經》說的「掌內寒者腑內寒」,通常是疾病或者體質不好的表徵。如全手發涼,多為陰虛或氣血虧虛;如高燒病人手涼,是即將驚厥昏迷的危險徵兆;如手心溫度低於臉部溫度,多為心血衰竭或心功能不全。
手汗
如手心發熱而手掌常出汗,此為陰血虛所致;如手掌出冷汗,手足不溫,此為氣虛或陽虛所致;如只一側手掌出汗,多為氣血痹阻,經絡不暢;如手掌出汗如珠,淋漓不斷,四肢厥冷者,為陽氣虛脫之象;如手掌出汗且發熱不退者,多為內熱所致。
G. 人的體表溫度是多少
人體各部位的溫度不同,頭部較高,足部較低。不同的皮膚溫度是由人體核心至皮膚表面的熱流與皮膚表面至環境散熱之間的熱平衡決定的.在舒適環境中測定一組人的14個部位的皮膚溫度,經統計表明人體平均皮膚溫度為33.5℃,均方差為0.5℃.維持舒適的平均皮膚溫度是保證人體熱舒適的重要條件。
由於人類是恆溫動物,體溫恆定在36℃~37℃之間,所以有些人會認為皮膚的溫度象體溫一樣恆定,其實這是錯誤的。人體組織器官和皮膚隨部位不同會有很大的差別。
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濕度。
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當氣溫摻了「水分」,體感「增溫」可超20℃。比如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舉例來說,同樣是30℃時當相對濕度只有50%時,體感溫度達到31.1℃,與實際氣溫比上升了1.1℃;而當相對濕度達到90%,體感溫度飆升至40.6℃,比實際氣溫高出10.6℃。可見,夏季濕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
(7)體表溫度多少度擴展閱讀:
每日早晚、人體各個部位及男女之間的體溫均存在著差異。人體正常體溫有一個較穩定的范圍,但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正常人口腔溫度(又稱口溫)為36.2℃~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2℃~0.5℃,直腸溫度(也稱肛溫)較口腔溫度高0.2℃~0.6℃。一天之中,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但一天之內溫差應小於0.8℃。
在健康狀態時,如飲食正常,衣著適宜,人體的體溫一般是比較恆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於36.2℃~37.2℃),而不因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這個范圍就是發熱,38℃以下是低熱,39℃以上是高熱。40℃ 以上隨時有生命危險
H. 人體正常體溫多少度正常
人體的正常體溫是一個范圍,只要在正常的體溫范圍之內都是可以的,而且在不同的部位測量體溫,正常的體溫范圍也不太一樣。根據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教材,可知人體正常體溫為直腸溫度36.9℃-37.9℃,口腔溫度36.7℃-37.7℃,腋下溫度36.0℃-37.4℃。另外不同部位測量溫度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測口溫時口表的汞端應放在舌下熱窩,測量時間為3分鍾。2、測腋下溫度時間為10分鍾。3、測直腸溫度時深度為3-4cm,時間為3分鍾。4、不宜測口溫的人群有嬰幼兒、精神異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術、張口呼吸者。5、發熱的患者行降溫措施後30分鍾後要再測體溫。6、測口溫時如果體溫計不慎被咬破,先立即清除玻璃碎屑,後口服蛋清、牛奶以延緩汞的吸收,病情允許者可以服用富含粗纖維食物,如芹菜、韭菜等以促進汞的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