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溫度調節 » 魚腸劍多少米合適

魚腸劍多少米合適

發布時間: 2022-06-12 14:32:01

1. 歐冶子鑄了幾把名劍

歐冶子鑄了五把劍,分別是:

1、巨闕:

春秋時期鑄劍名匠歐冶子所鑄名劍之一,「湛盧劍」為五大名劍之首。歐冶子鑄劍之山,為古地名山「湛盧山」,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

2. 歐冶子的簡歷

提到中華名劍,就不得不提一個人——我國古代鑄劍的鼻祖,歐冶子,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寧波人。
歐冶子所鑄的一系列名劍在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更在小說故事中大放異彩,其中最為出名的要數鐵劍三把(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青銅劍五把,世稱「越五劍」,「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我遍查資料重新整理編輯出以下內容和同我一樣喜歡這種偏門知識的朋友分享,希望各位喜歡。歡迎交流,指出有誤之處,補充不足。
龍淵劍(全名「七星龍淵劍」,故又作「七星劍」,後改作「龍泉劍」)
屬性:誠信高潔之劍
長度:不詳(亦有資料記說1.2米)
材質:鐵
外貌:金色
鑄劍:歐冶子、干將
主人:伍子胥
故事: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某日被追至長江之濱,無路可逃之時卻招一「漁丈人」橫舟搭救。伍子胥為報恩並囑托漁丈人不要泄露他的行蹤,漁丈人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出自《吳越春秋》。)
備註:當年為紀念龍淵劍出世,楚王賜名此劍出產之湖為「劍池湖」。唐代亦為紀念龍淵劍,欲將龍淵劍出產之縣命名「龍淵縣」,但忌諱用高祖李淵之名的「淵」字,故改名「龍泉」。龍泉縣由此得名,龍淵劍亦從此改名為「龍泉劍」,更揚名天下。
泰阿劍(亦常寫作「太阿劍」,異名「太哥」)
屬性:威道之劍
長度:三尺
材質:鐵
外貌:青色,劍身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
鑄劍:歐冶子、干將(另一說秦昭王所鑄)
主人:楚王、秦始皇
故事:晉國出兵伐楚,圍困楚都三年,為奪楚國鎮國之寶「泰阿劍」。楚國欲城破之時,楚王無奈親自拔劍迎敵,突然劍氣激射,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晉軍全軍覆沒…… (出自《越絕書》。)
備註:無
工布劍(異名「工市」)
屬性:不詳
長度:三尺
材質:鐵
外貌:不詳
鑄劍:歐冶子、干將(另一說為秦昭王所鑄)
主人:秦始皇
故事:不詳
備註:霸道之劍
湛盧劍(亦作「湛瀘劍」或「湛廬劍」,異名「冗盧」)
屬性:仁道之劍
長度:不詳
材質:銅錫
外貌: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
鑄劍:歐冶子
主人:越王(允常、勾踐)、吳王(闔閭、夫差)、楚昭王、薛仁貴、岳飛
故事:傳聞湛瀘劍有靈性,只伴賢君,且劍在國旺。若君無能,則劍自會飛棄而去,國亦敗。相傳越國戰敗後將湛盧劍被迫獻於吳國,吳王夫差無道,湛瀘劍不翼而飛,出現在楚昭王枕邊,隨後楚國大興。
備註:1 由於湛瀘劍伴賢君、寓國興的特殊屬性,常被歷代詩文提及,如杜甫的《大歷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中寫到「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2 資料說是越王允常肯求歐冶子造出的湛盧劍,留於越國。越國戰敗時理論上來說應該是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但很多資料都說吳王闔閭(夫差之父)就曾擁有此劍,不得其解。
純鈞劍(異名「淳鈞」「純鉤」)
屬性:尊貴無雙之劍
長度:不詳
材質:銅錫
外貌:黃色
鑄劍:歐冶子
主人:勾踐
故事:某日,已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找「天下第一相劍大師」薛燭相劍,先後拿出毫曹和巨闕兩把名劍,薛燭卻不以為然。最後越王勾踐命人取出純鈞劍,薛燭大驚,更言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換之而不可。
備註:無
勝邪劍(異名「磐郢」)
屬性:不詳(我認為應該是「性惡之劍」)
長度:不詳(一說為小劍)
材質:銅錫
外貌:不詳
鑄劍:歐冶子
主人:闔閭
故事:歐冶子鑄劍之時即認為劍中透著惡氣,每鑄一寸,便更惡一分,故名「勝邪」。
備註:無
魚腸劍(異名「蟠鋼」「松紋」)
屬性:勇絕之劍
長度:不詳(總之很短,類似匕首)
材質:銅錫
外貌:白色
鑄劍:歐冶子
主人:闔閭、專諸
故事:公子光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當時吳王僚穿了三重鐵甲,使兵衛陳道,立侍持刃保護。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魚腸劍放到烤魚的肚子里去獻魚。吳王僚正注意烤魚異常鮮美的氣味之時,專諸猛拔魚腸劍刺向吳王僚。兵衛用兵器架攔,魚腸劍斬斷兵器,貫穿吳王僚三層鐵甲,直穿其背。吳王僚透胸斷骨,隨後公子光上台,成為吳王闔閭。(出自《吳越春秋》《史記•刺客列傳》)
備註:1 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後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現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乃「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就是「全炙魚」(一說為「全魚炙」)的傳承及代表,而它的發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2 吳王闔閭,又作闔廬。姓姬,名光,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春秋末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軍事家,春秋五霸之一。
巨闕劍(亦作「鉅闕劍」)
屬性:不詳(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鋒利之劍」,因為據說其為越五劍中最鋒利的一把。)
長度:刃長三尺有三,柄長七寸,刃寬約五寸(重約五斤)。
材質:銅錫
外貌:鈍而厚重。
鑄劍:歐冶子
主人:闔閭、勾踐
故事:傳說巨闕劍初成時,越王勾踐坐於露壇上,忽見宮中有一馬車失控,橫沖直奔,驚嚇了宮中的伺養的白鹿。於是越王勾踐拔出歐治子剛鑄成的巨闕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卻在這拔劍一指時,手中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隨後越王勾踐又命人取來一口大銅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鐵鍋刺出了一大個缺口來,毫不費力,就如切米糕般輕易。巨闕也因此而得名。
備註:1 傳說當年在造巨闕劍時剩下了一塊鍛造所用的神鐵,於是歐冶子用這塊神鐵,造就了一把匕首「龍鱗」。這把匕首,後來受用於朝廷之中,因太過鋒利,而被用於古時最殘酷的死刑「凌遲」。
2 越王勾踐實則應寫作「句踐」。古時並無「勾」字,用「句」字通之。乾隆刊武英殿本《史記》錯引了明代不正規監本寫成了「勾踐」,造成後世從誤者甚多,導致近代已積非成是。

【我的備注】
關於勝邪和巨闕孰大孰小
所謂「大刑三,小刑二」是說大劍三把,小劍兩把。湛盧、純鈞為大劍,魚腸為小劍無異議,但關於勝邪和巨闕到底誰大誰小卻有些爭議。除了巨闕劍之外,其餘四劍也均無具體尺寸。
通常按資料所記順序,認為前三者為「大刑三」,後兩者為「小刑二」。則勝邪劍大,巨闕劍小。但有人認為按所記尺寸,巨闕劍「刃長三尺有三,柄長七寸,刃寬約五寸,重約五斤」並非小型,且名中帶有一個「巨」字,應為大劍,同時也確實分別有資料記載說勝邪劍為小劍,巨闕劍為大劍。
但我認為,按古尺計算,巨闕劍三尺三加可柄長七寸總長三尺十寸(古法一尺等於十二寸)並不算一個很長的尺寸,別忘了古代有多少人身高的「八尺」據說才相當於現在的1.83米。且古代說「長劍」通常指的是那種在馬上作戰時所用的特長之劍,所以這樣來看巨闕劍才只有不到一米長。當然這個尺寸也不算短,尤其是在在春秋戰國時期,但要說算不算大劍,就要看和誰比了。但苦於資料中除了巨闕劍之外,其餘四劍也均無具體尺寸記載。而憑名字中的一個「巨」字就說巨闕劍是大劍也不成立,前面已經提及過巨闕劍名字由來。「闕」字通「缺」,巨闕顯然是指銅鍋上的缺口。同時按記載排列順序認為前三者為「大刑三」,後兩者為「小刑二」也不完全成立,我個人認為這個順序只是成劍順序,不代表其他(更不是五把劍的NB排行榜)。而按勝邪劍得名來看,歐冶子應該也不會把勝邪劍鑄得很長……雖然這個理由也很牽強。總體來說,我還是更傾向勝邪為小劍,巨闕為大劍。
關於歐冶子和干將、莫邪的關系
歐冶子、干將為同一時代的鑄劍大師,對於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有眾多種關系,大概分為以下幾種(干將和莫邪是夫妻無懸念):
1 朋友關系;
2 師徒關系;
3 歐冶子是莫邪的父親、干將的岳丈,兼二者師父;
4 無關系;
關於名劍收藏家們
在古代劍是尊者的象徵,無數帝王將相更是對劍情有獨鍾,其中名劍發燒友眾多。春秋戰國時期,按資料來看藏劍最多的應該便是吳王闔閭,他曾擁有干將、莫邪、辟閭、勝邪、巨闕、魚腸、湛盧等名劍,而越王勾踐也曾擁有毫曹、巨闕、純鈞、湛盧等名劍。當然我個人認為還有個人不能忽略,就是秦王嬴政。雖然明確資料記載不多(只查到其佩帶過泰阿劍和工布劍),但猜測嬴政滅六國之後各寶物如不失傳多半應該也都落入其手了。

3. 魚腸劍有多長,我想知道一個大概的數值,有的請說下,例如多少到多少之間

據我看電視劇目測 劍刃大約有15CM 加上劍柄 最多25CM 參考電視劇 《大刺客》

4. 求古代長劍各部分名稱。如劍柄部分等。也就是說長劍由幾個部分構成一般多長合適請附帶圖片,謝謝!!

http://ke..com/view/5265.htm
這里除了結構還有其他很多內容,應該會讓你滿意吧。

5. 元末明初都有哪些軍事武器

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泛指多種武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藝的名稱,始見於元曲。 如《古今雜劇》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的來滑熟」的唱詞。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滸傳》第 2回中描寫九紋龍史進從王進教頭習武時說:「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 鞭、鐧、 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後期萬曆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卷 5中說:「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所謂白打,據明朝朱國楨(萬曆天啟間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藝十八事」中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蘇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說:「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說「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十八般武藝原來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進去。 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1507~1560)在《武編》中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戰時仍以弓、弩為遠兵利器,故在軍器三十六、武藝十八般之中,弓都列為第 1位。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4種說法: 第1種說法認為是「刀、 槍、劍、戟、 □、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第2種說法與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樣,但最後 3件改為:代、抉、弓矢。 第3種說法是「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九長九短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這是近代武師一般不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種說法,近代戲曲界有人認為是刀、槍、劍、戟、 斧、鉞、鉤、 叉、鞭、鐧、錘、抓、□、棍、槊、 馬刀
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 「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岳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華岳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水滸傳》寫到的十八樣是: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還有謂十八般武藝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釒黨、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杵。 十八般武藝指武術中常見的諸種兵器,初見於宋代戲文《張協狀元》,後世有多種解釋。其一,明代戚晉叔輯《元曲選 ·逞風流王煥百花亭》:「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駑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其二,元明間施耐庵著《水滸全傳》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駑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其三,明萬曆年間謝肇淅《五雜俎》:「十八般:一弓、二駑、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綜合歷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復,共包括下列種目:屬拋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銃。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桿、杖、棒、斧、鉞、戟、大刀。 屬短兵器的有:劍、刀、鞭、鐧(簡)、鉤、鐮、錘、拐、環(圈) 屬軟兵器的有:鏈、流星、綿繩套繩。 屬徒手的武藝,統稱為「白打」。歷代「十八般武藝」中所指的這些種目,並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橛、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棍等均未包括。至於武俠小說家筆下劍造的許多「奇門兵器」,就更難以盡收了 一弓: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看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 四刀:大砍刀(長刀)、斬馬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飛刀。 五劍。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鉞。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鐧。 十三槁(撾):骨朵、錘、錐、椎、鏈子錘(流星錘)、蒜頭錘、骨朵錘、卧錘、重錘。 十四棍:雙頭棍、操鉤棍、狼牙棍、悶棍、腳棍、齊眉棍。 十五叉。 十六鈀:鐺鈀、鈀、扒、省鈀、鏟、月牙鏟、馬叉。 十七綿繩套索。 十八白打。 十八般兵器——劍
編輯本段分類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至於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在這十八種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經演變,像鉞,原是古代的一種大斧,現在卻變成一種小巧兵器,有刃有鉤,雙手可各持一個,如子午鉞。 實際上,中國武術中的兵器遠不止十八種,如果加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總數恐不下百種。我們在這里只介紹一些常見的長短兵器,而於暗器介紹稍多一些,以供讀者了解中國武術的一個重要側面。
短兵器
所謂短兵器,是指其長度一般不超過常人的眉際,分量較輕,使用時常單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見的短兵器是刀和劍。 刀的套路有單刀和雙刀兩種,均以劈砍為主。單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纏頭撩花動作。雙刀更富於觀賞性,好手舞起,猶如團雪滾滾,不見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張興德以雙刀著稱,人稱「雙刀張」。當時山中多狼,為害行旅,張興德攜刀而往,三日之內連殺九狼,傳為佳話。同治年間,捻軍中有一少婦名劉三姑娘,也以雙刀聞名,但後來率眾投降清軍。 劍為雙刃,以撩刺為主,風格輕靈瀟灑。劍術也分單劍與雙劍兩種,以單劍為多。清咸豐、同治年間,河南開封有一少婦杜憲英精於劍術,曾因事乘船於長江,群盜乘夜色登船搶劫,杜憲英揮劍格鬥,連殺三盜,群盜 鼠竄而去。更早一些,江蘇宜興有一位名叫周濟(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詞人,武功卓絕,曾擊殺盜匪多人。有兩個大盜銜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後快。周濟因事北上,路過山東,兩盜尾隨其後,准備在旅店下手,而周濟毫無察覺。當夜,兩盜撲入周 室,舉刀便砍,周濟倉猝應戰,手無兵刃。正危急間,一位少女執雙劍飛步而入,雙劍「夭矯若長虹」,片刻之間,已將二盜刺死。周濟見此女武功遠勝自己,拜問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紅蛾,原來她早就認出這兩個強盜,於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際出手救人。 有的劍在劍柄上配有劍穗(又稱「劍袍」),稱為「文劍」。無劍穗的劍稱為「武劍」。劍穗長者較為難練。有人又在劍穗上串有鐵珠,隨劍穗飛舞,可擊人致傷。 武當劍、達摩劍、太極劍、青萍劍、龍行劍等都是比較著名的劍術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種短兵器。古代作戰時用的斧多是長柄,俗稱「大斧」,屬於長兵器,今武林中已極少有人練習。另一種短柄斧,俗稱「板斧」,即《水滸傳》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時,江西九江某公子精於此術,曾以雙板斧震懾群盜。至今仍有板斧套路傳世,以掄劈為主。 鞭有軟硬兩種。硬鞭為鋼制,共十三節,俗稱「竹節鋼鞭」,末端尖銳,以劈砸為主,亦可挑刺。軟鞭俗稱「九節鞭」,由九節細鋼棒或細銅棒連綴在一起,長度略次於身高,其動作以纏繞和掄圓為主。九節鞭便於攜帶,目前仍很流行,演練者多在鞭的兩端繫上綢塊,掄動時可呼呼作響,以增添觀賞性。 鐧為長條狀鋼質兵器,多為四棱,無刃,末端無尖,長約0.8米,也屬劈砸兵器。另有雙鐧,每根長約0.6-0.7米。 鉤是一種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為鉤狀,護手處作月牙狀,有尖有刃。武術中常見的是雙鉤,比較難練。相傳清代中期河北獻縣人竇爾墩曾以雙鉤聞名。 拐是一種木質兵器,有短拐、長拐兩種,短拐長約0.7米,長拐長約1.3米。拐的特點是在木棒靠近末端處置一橫柄,成「丁」字形。拐可用來擊砸,又可用來鉤拉鎖拿對方兵器。 杖與拐相近,但其橫柄置於木棒末端盡頭,亦成「丁」字形。杖長約1.2米,可單手使用,也可雙手使用,其技法有鉤、掛、崩、點、撥、撩、戳、劈、掃、擊等。少林武功中有「達摩杖」一路。 鞭桿是一種木質短棒,長約1.3米,桿梢略細,據說是從馬鞭桿衍化而來。鞭桿短而無刃,便於攜帶,使用方便,流行於西北地區。 古代還有一種短兵器叫「鐵尺」,長約0.6米,細長而扁,無尖無刃,以劈砸點戳為主,清代時還比較流行,目前已極為罕見。
長兵器
武林中最常見的長兵器是槍、棍、大刀三種。 在武林中,槍被譽為「百器之王」。俗語說「槍扎一條線」,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謂「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槍法以攔、拿、扎為主,兼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諸法。唐末名將王彥章擅使鐵槍,人稱「王鐵槍」。宋代名將岳飛、楊再興均是槍術名家。南宋時,山東濰州(今萊州市)人楊四娘以槍法縱橫南北,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但戚繼光曾指出楊家梨花槍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槍法又曾冠絕一時。清咸豐年間,江蘇無錫人陶某善槍,人稱「陶家槍」,不料竟敗於無錫守備蔣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蔣志善持槍起舞,「閃閃成白光」,猶如直徑數丈的車輪在飛轉。蔣志善令陶某向他潑水,誰知竟水潑不進,反彈如雨,將陶某全身淋濕,而蔣志善身上毫無水跡。 棍是歷史最悠久的長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時的殳有棱無刃)。棍有多種,從形制上分,有 冷兵器 長棍、齊眉棍、三節棍、梢子棍等;從質地上分,有木棍、鐵棍、銅棍等,以木棍最常見。 早期的棍多以棗木製成,取其堅實沉重。後來改用白蠟桿,取其有韌性,較輕便。棍法以威猛快速為上,多有旋掃及舞花動作,打擊空間較大,故稱「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較著名的棍法。 三節棍是將三節短木棍用鐵環連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矯多變。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鐵環連一短棍,在應敵時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節棍和梢子棍都比較難練,稍有不慎,容易傷著自身。 大刀是將刀身後裝上長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長刀」。唐代大刀全長達3米,重7.5公斤,兩面有刃,稱為「陌刀」,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種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長,也是雙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傳。 在長兵器中另外還有幾種。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種流行兵器,有長柄單戟和知柄雙戟兩類。短柄雙戟屬於短兵器。長柄單戟又分兩種:在末端置有左右兩個月牙的,叫「方天戟」;僅有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東漢末年,呂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於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練者。 叉是一種常見的兵器,古代多為獵戶所用。末端分兩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頭叉」或「三角叉」,俗稱「虎叉」。叉法本於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晚近以來,練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鐵環,演練時可嘩嘩作響。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滾動,俗稱「滾叉」,頗具觀賞性。 冷兵器 鏟是一種不多見的兵器,最早是農村用的除草工具。鏟桿的前後都裝有兵刃,前端是一個彎月形的鏟,內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個斧狀的鏟柄,末端開刃。相傳鏟最初是佛門兵器,又名「方便鏟」或「月牙鏟」,演練時身法輕盈而別致,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擊法,其招式命名也多與佛教有關。 鈀也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九齒鐵鈀,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 鎲屬於罕見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頭,稱為正鋒,長約0.5米。正鋒靠後處橫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著一排利刃。鎲柄長達2.5米,尾端裝有棱狀鐵鑽,稱為 「釒尊」。鎲可用於擊刺架格。由於這種兵器過於長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暗器
所謂「暗器」,是指那種便於在暗中實施突襲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創造出來的,它們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擲出十幾米乃至幾十米之遠,速度快,隱蔽性強,等於常規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較大威力。在千軍萬馬廝殺的戰場上,暗器很難發揮作用,所以古代戰將很少有練暗器的。武林中講究的是一對一的打鬥,雙方距離很近,於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場。中國武術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達於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極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後,暗器才逐漸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習練此技。 所謂暗器,是指那些乘敵不備暗中施發的武器,特點是短小靈活、隱蔽性好。暗器起源於原始社會,史前時代原始人獵殺野獸所用的武器許多就是暗器的祖師爺,如澳大利亞土人所用的「飛去來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拋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種。華夏民族先秦時期在娛樂時的「投壺」所用的短箭也是拋擲武器的變種。專諸刺殺吳王所用的「魚腸劍」及荊軻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國古代暗器使用的著名例子。秦以後,暗器的使用有所擴展。三國時代手戟也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擲布」,幸虧呂布躲閃迅速,差一點被擊中。這種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側有一個橫出的斜枝,手柄纏繞細繩,單手擲擊,「嚴鋒勁枝,擒鍔耀芒」,威力確實很大。東吳名將孫策就精於用手戟擊敵。 暗器的廣泛發展,是在宋元以後。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對宋戰爭中,騎兵相逐,長兵使用不便,因此發明了很多馬上使用的暗器,如飛抓、背弩、犁花槍種種。蒙古人的到來更將暗器進行了充分發揮,如短標槍、套索、飛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戰爭中,這些暗器得到了廣泛運用,效果明顯,穆斯林和歐洲騎士的長槍彎刀對付這些靈活的武器特別力不從心,在其歷史記錄中大多對此心有餘悸。 明清兩代是中國武術發展的高峰期,也是暗器由軍隊作戰進入民間的開始。特別是清代,暗器更加盛行,士農工商多以暗器相炫耀。清代暗器大約可分四個類別:手擲、機射、索系、葯噴。 手擲暗器,如標槍、飛鏢、擲箭、飛刀及乾坤圈等。標槍,也叫投槍。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作為通用的武器裝備。但那種標槍很長很重,與現今體育競技中的標槍差不多,尚不屬於暗器范圍。中國的標槍來源一是南方少數民族使用的梭槍,也稱梭標,大多為竹製。另一種是蒙古人在馬上使用一種短標槍,一米多長,數桿插於馬側囊袋中,在近戰搏鬥中較弓箭更加靈活。這種兵器後來到清代更加短小精悍。一般俠客所用大多重不過一斤半,長不過一米。槍桿用木製成,尖端用鐵打制,也有用通身用純鐵打制的,但也不會重過三斤,一般人可身帶四枝,技藝高超者可在50步內擊中目標,威力很大。 在手擲暗器中,鏢久盛不衰。鏢有脫手鏢、金錢鏢等多種。脫手鏢分三棱、七棱等,是鏢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長10厘米,重四兩半至半斤。又可分帶衣鏢與光膘。帶衣鏢是用綢布系於鑲尾,擲出時綢衣如箭後的羽,起穩定飛行方向的作用。光鏢則不帶鏢衣,更加隱蔽,只是飛行的穩定性較差,要命中目標更需技巧。鏢一般系在腰間,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較其他大的叫絕手膘,在鏢將用盡而敵情不減時使用。另外,除脫手鏢外,金錢鏢也是常見的,它是以大制錢磨光邊緣而成。此鏢易於製造,可大量攜帶,使用隱蔽,可攻擊敵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鏢飛行姿態難掌握,練習較難,而且攻擊距離有限。 在手擲暗器中,比較有特色的是擲箭。這種暗器有三種樣式。第一種是用純鐵打成,長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後面逐漸變粗,重約七兩半,適於初學者使用。第二種是用鐵竹混制,鐵頭竹桿,尾部無羽,像箭而形體稍小,長30厘米左右,重約二兩。第三種是用竹製成,整體為竹,前細後粗,前端尖銳,為技藝成熟者使用。
編輯本段另類冷兵器

6. 同樣是一把匕首,他卻完成了刺殺任務,比荊軻刺秦早300年,他是誰

魚腸劍,諧音魚藏劍,是專諸刺吳王僚之後,那把匕首才被命名為魚腸劍嗎?

魚腸劍的由來

據《越絕外傳記寶劍》所記載,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時闔廬又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使披腸夷之甲三事。闔廬使專諸為奏炙魚者,引劍而刺之,遂弒王僚。

劍藏在魚腹之中,魚藏劍諧音魚腸劍。因此,也有人認為魚腸劍之名由此而來。

結語

白魚為太湖三白之一,據資料記載,最大個頭也只有1米左右,除掉其魚頭魚尾,魚腹能有多長,更何況白魚體態以苗條見稱。可見,魚腸劍不過短小如匕首,專諸能在重重防備之下,拔出魚腸劍,完成刺殺任務,比起荊軻來,實在是高明太多。

7. 為何中國的名劍和鑄劍師基本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

為什麼我們常常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劍最盛呢?干將莫邪兩把就不用說了,八方銅劍、畫影、騰空、文光、照膽、承影劍、純鈞劍、魚腸劍、泰阿劍、湛瀘劍、龍淵劍、工布劍,純鉤劍、毫曹劍、巨闕劍、太阿劍、工市劍等等名劍都出於這個階段。

秦漢時,冶煉技術突飛猛進,國家在各地設制武庫,統一裝備制式武器(環首刀),武器之間差不多都一樣,沒有技術上的優勢,不過同樣也沒有用自己武器來得順手,同時大一統後戰爭減少,很多武器淪為裝飾品,沒有了實戰檢驗大家對武器沒有直觀的認識,更不用說共識,鑄劍師自然就很難出名了,而且鹽鐵官營以後小有名氣的都被官府收編了,就很難再出現春秋戰國間的天下名師了。

8. 中國歷史上有幾大名劍

十大名劍是指軒轅、湛瀘、赤霄、太阿、龍泉劍、干將、莫邪、魚腸、純鈞、承影。

十大名劍的記載多見於古籍或上古傳說,如《史記》、《越絕書》、《列子》、《吳越春秋》等。

在十大名劍中,有些是真實存在而有些僅僅是傳說或文學渲染的產物。

第一,軒轅
夏禹劍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

第二,湛瀘
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撫劍淚落,因為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所謂仁者無敵。湛瀘劍是一把仁道之劍。

第三,赤霄
這把劍就是劉邦斬蛇起義的赤霄劍。赤霄劍據說為赤龍所化,是一把帝道之劍。

第四,泰阿
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

第五,七星龍淵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誠信高潔之劍。

第六第七干將莫邪
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將、莫邪是一把摯情之劍。

第八:魚腸

王僚吞著口水,看著面前的美味。專諸穩穩地正在用手掰魚。伴隨著一聲響雷,飛鷹向大殿凌空擊下。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凜冽的殺氣從魚腹中激射而出,被驚呆了。

魚腸劍已經出鞘(魚腹),穩穩地依偎在專諸的手中,疾速向前。兩把訓練有素的鐵戈從面前交叉攔住,魚腸劍從縫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進。面前有三層狻猊鎧甲。第一層穿透,第二層穿透,穿透第三層時,魚腸劍發現自己已變成了斷劍。

劍斷,然而殺氣未斷,魚腸劍依舊向前。飛鷹將大殿擊碎的時候,魚腸劍也挺進了王僚的心臟。

魚腸是一把勇絕之劍。

第九:純鈞
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乾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

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故事見於《越絕書》。純均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第十,承影。
這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就是在《列子。湯問》之中被列子激賞的鑄於商朝後來被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藏的名劍:承影。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8)魚腸劍多少米合適擴展閱讀:

十大名劍的記載多見於古籍或上古傳說,如《史記》、《越絕書》、《列子》、《吳越春秋》,有些是真實存在而有些僅僅是傳說或文學渲染的產物,但毋庸置疑,作為中華文明一部分的劍文化的代表者,十大名劍在很大程度上象徵了中華名族某種正德、正身、正義的氣節。

十大名劍常見的說法為:(軒轅、湛瀘、赤霄、泰阿、七星龍淵、干將、莫邪、魚腸、純鈞、承影)。

還有另一種說法:十大名劍:(勝邪,純鈞,湛瀘,巨闕,魚腸,泰阿,龍淵,工布,干將,莫邪)。其中:泰阿,龍淵,工布,湛瀘,巨闕,魚腸,純鈞,勝邪由歐冶子鑄就。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始人。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並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


9. 魚腸劍究竟有多長

不足半尺。
一尺有十二寸、十寸、九寸、八寸、六寸之說。禹十寸為尺,湯十二寸為尺,武王八寸為尺。
沒有具體考證的。

10. 所有名劍緣分招式(全)哪個厲害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分別為承影劍、純鈞劍、魚腸劍、干將劍、莫邪劍、七星龍淵劍、泰阿劍、赤霄劍、湛瀘劍、軒轅夏禹劍。承影劍:精緻優雅之劍。承影劍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鑄造於周朝,與含光劍、宵練劍並稱殷天子三劍。相傳出爐時,「蛟分承影,雁落忘歸」,故名承影。後有由春秋時衛國藏劍名家孔周收藏。純鈞劍:尊貴無雙之劍。純鈞劍,又名純鉤劍。銅錫合金,是一把尊貴無雙的劍。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歐冶子所鑄。「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揚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吳鉤越戟,純鈞湛盧。」唐·劉良註:「純鈞、湛盧,二劍名也。」也稱「純鉤」「淳鈞」。「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鄂,則水斷龍舟,陸剸犀甲。」「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歐冶子而淳鈞之劍成。」魚腸劍:勇絕之劍。魚腸劍,是專諸置匕首於魚腹中,以刺殺吳王僚,故稱魚腸劍,是為勇絕之劍。出典《史記·刺客列傳》。魚腸劍,也稱魚藏劍,據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錫;若耶溪之銅,經雨灑雷擊,得天地精華製成。《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記載使專諸置魚腸劍炙魚中進之。」意謂極小之匕首,可藏置於魚腹中。一說謂劍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魚腸。莫邪劍和干將劍:摯情之劍。干將,春秋時吳國人,中國古代傳說中造劍的名匠,曾為吳王造劍。後與其妻莫邪奉命為楚王鑄成寶劍兩把,一曰干將,一曰莫邪(也作鏌鋣)。干將將雌劍獻與楚王,雄劍傳給其子,被楚王所殺。其子眉間尺長成,終於為父報仇。根據大約成書於東漢末年的《吳越春秋》記載,干將「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以鑄鐵劍。三月不成。莫邪「斷發剪爪,投於爐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製成的兩柄劍分別被稱為「干將」、「莫邪」。劍身均有花紋。干將劍「作龜文」,莫邪劍「作漫理」(水波紋)。七星龍淵:誠信高潔之劍。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世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此劍鑄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無法知道其事實姓名的普通漁翁:漁丈人。全名「七星龍淵」,故又作「七星劍」。據傳: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一天慌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滾滾。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泰阿劍:威道之劍。劍名泰阿(又名太阿)十大名劍之一,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泰阿又作太阿,後為始皇佩劍傳至二世胡亥趙高亂政。太阿倒持及比喻這個時期政權不在皇帝手中有成語「泰阿倒持」,意為「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所以,泰阿劍又被命名為太阿劍。後太阿邊比喻社稷神器。赤霄劍:帝道之劍。赤霄:漢高祖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高祖劉邦佩劍,起義時有鑄劍師打造的青銅劍。劍身仿秦劍。秀有花紋。「斬白蛇、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都指這把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寶劍。頗具歷史價值。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斬蛇劍:一名「斬蛇」。漢高祖劉邦白蛇之寶劍。《西京雜記》:「高祖斬白蛇劍,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斷蛇:古代劍名。《廣雅.釋器》:「斷蛇,劍也。」王念孫《疏證》:「《西京雜記》雲:『漢高帝斬蛇劍,劍上有七採珠、九華玉以為飾,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蓋即《廣雅》所謂斷蛇也』。」這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鐫刻兩個篆字:赤霄。漢高祖劉邦憑此劍於大澤怒斬白蛇,開始其帝王一生。湛盧劍:仁道之劍。據《越絕書》記載,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懇求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己鑄劍。歐冶子奉命之後,帶著妻子朱氏和女兒莫邪,從閩侯出發,沿閩江溯流而上,來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盧山,這里發現了鑄劍所需的神鐵(鐵母)和聖水(冰冷的泉水)。歐冶子在這里住下後,闢地設爐,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煉成。「越王允常命歐冶子鑄劍。」歐冶子帶妻子朱氏、女兒莫邪和女婿干將,到閩、浙一帶名山大川遍尋適宜鑄劍之處。當他們見到松溪的湛盧山清幽樹茂,薪炭易得,礦藏豐富,山泉清冽,適宜淬劍,就結舍於此鑄劍。3年辛苦,終於鑄就了鋒芒蓋世的湛盧之劍。時世上五大名劍是: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又作純鉤),湛盧名列第一。此劍可讓頭發及鋒而逝,鐵近刃如泥,舉世無可匹者。後代詩人題詩曰:「十年雲卧湛盧下。斗間瞻氣有雙龍,人間何處問歐冶?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莊子·說劍》裡面講的一樣,劍分庶人之劍、諸侯之劍和天子之劍。從它的出現歷史看,這是一把諸侯之劍的命運。軒轅劍:聖道之劍。黃金色的千年古劍,傳說是天界諸神賜於軒轅黃帝擊敗蚩尤的曠世神劍;由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為傳說中的神劍。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5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09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0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1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