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岩石孔隙度多少合適
A. 孔隙率的測量方法
1、壓汞法(MIP)
用來測定部分中孔和大孔孔徑分布,主要依靠外加壓力使汞克服表面張力進入焦炭氣孔來測定。外加壓力增大,可使汞進入更小的氣孔,進入焦炭氣孔的汞量也就愈多。
壓汞儀常在材料科學與工程中使用,用來檢測混凝土、砂漿等的孔隙率。
2、低溫氮氣吸附-脫附法(BET)
測定吸附劑和催化劑表面積,適用於多孔材料(如活性炭)的吸附。不過BET氮吸附法一般耗時比較長,建議使用全自動比表面測試儀器,減少試驗強度,同時精確性也有保障。
(1)測岩石孔隙度多少合適擴展閱讀
孔隙率可分為兩種:多孔介質內相互連通的微小空隙的總體積與該多孔介質的外表體積的比值為有效孔隙率,以φ_e表示;多孔介質內相通的和不相通的所有微小空隙的總體積與該多孔介質的外表體積的比值為絕對孔隙率或總孔隙率,以φ_T表示。
孔隙率與多孔介質固體顆粒的形狀、結構和排列有關。
在常見的非生物多孔介質中,鞍形填料和玻璃纖維的孔隙率最大,達到83%~93%。煤、混凝土、石灰石和白雲石等的孔隙率最小可低至2%~4%,地下砂岩的孔隙率大多為12%~34%。
土壤的孔隙率為43%~54%,磚的孔隙率為12%~34%,皮革的孔隙率為56%~59%,均屬中等數值;動物的腎、肺、肝等臟器的血管系統的孔隙率亦為中等數值。
孔隙率是影響多孔介質內流體傳輸性能的重要參數。煤的孔隙特性與煤化程度、地質破壞程度和地應力性質及其大小等因素密切相關。由於這些因素的不同,各礦煤層的孔隙率可在較大的范圍內變化。
B. 油氣的聚集是什麼
生油層中生成的油氣是高度分散狀態,那麼油氣是如何運移到儲集層中去的?什麼樣的岩層能夠作為儲集層?油氣是流體,在儲集層是否繼續運移?我們現在已經找到的油氣藏具有什麼樣的特徵?這些都是本節要研究的問題。
一、儲集層
最初開採油氣時,人們看到油氣從油井裡源源不斷地流出,以為地下一定存在著油河、油湖、油溪。後來隨著勘探和開發的發展,人們才建立起科學的概念,即油氣在地下是儲存在一些岩石的孔隙、縫、洞中,就像水充滿在海綿里一樣。
凡是能夠具有使流體儲存並有滲濾能力的岩層統稱為儲集層。若儲集層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油氣,則稱為含油氣層。已開採的含油氣層稱為生產層或產層。
(一)儲集層的物性
衡量某一岩層能否作為儲集層,最根本的條件在於它是否有供油氣儲存的孔隙性和允許油氣在其中流動的滲透性。滲透性與油氣在岩石中的飽和度有關。因此,孔隙性、滲透性和飽和度是儲集層的重要參數。
1.孔隙性
嚴格地說,地殼上所有的岩石都具有一些孔隙。但不同的岩石其孔隙的大小、形狀及發育程度極不相同,因而其儲集油氣的能力也顯著不同。碎屑岩以粒間孔隙為主;碳酸鹽岩膠結作用強,以後生(次生)的溶蝕孔隙為主,粒間、粒內孔隙也存在。它們都可成為儲集油氣的良好空間。
岩石中孔隙體積的多少用孔隙度來表示。孔隙度是指岩樣中所有孔隙空間體積之和與該岩樣總體積之比值。由於它是指岩樣中的全部孔隙的總體積,故稱為總孔隙度或絕對孔隙度。
岩石中總孔隙度越大,說明岩石中孔隙空間越大。但岩石中不同大小的孔隙對流體儲存和流動所起的作用並不相同。岩石中那些孤立的互不連通的孔隙和微毛細管孔隙,即使儲存有油和氣,在現代工藝技術條件下也不能開采,沒有實際意義,因而在實踐中又提出了有效孔隙度的概念。
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那些互相連通的,且在一般壓力條件下允許流體在其中流動的孔隙總體積與該岩樣總體積之比(用百分數表示)。
顯然,同一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小於絕對孔隙度。對膠結不甚緻密的砂岩,二者差別不大;但對膠結緻密砂岩和碳酸鹽岩,二者可有很大的差別。目前油田所用的都是有效孔隙度,所以習慣上將有效孔隙度簡稱為孔隙度。儲集層的孔隙度多在5%~30%間,而最常見在10%~20%范圍內。孔隙度小於5%的儲集層,一般認為是沒有開采價值的,除非地層中存在有在岩心中不易發現或無法完整保存的其他孔洞或裂縫。
2.滲透性
在有壓差存在的條件下,岩石本身允許流體通過的性能稱為岩石的滲透性。嚴格地說,自然界中所有的岩石只要壓差足夠大都具有滲透性,滲透性的好壞用滲透率(K)來表示。
最早進行滲透性實驗的是法國人亨利·達西。他發現:一種流體通過孔隙介質時,其流量(Q)與施加在孔隙介質兩端的壓差(Δp)成正比,與橫截面積(A)成正比,而與流體的黏度(μ)及孔隙介質的長度(L)成反比,即:
Q∝ΔpA/μL將上式引入系數K,並寫成等式,則有:
C. 岩石的孔隙度如何測量
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孔隙體積 (或岩石中未被固體物質充填的空間體積)與岩石總體積 的比值.
孔隙度的測定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用的是小塊的岩芯或岩屑(鑽探後取岩樣).此外,還有幾種估計孔隙度的定性方法:電測、放射性測井、微電極測井等.
D. 在相同的一塊土樣上測得的孔隙度通常()其孔隙比. 岩石孔隙度的數值范圍在0~()。
在相同的一塊土樣上測得的孔隙度通常(小於)其孔隙比.
岩石孔隙度的數值范圍在0~(0.5).
E. 各岩性有效孔隙度經驗值是多少
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地下水科學概論》有 當時我學過 不過有效孔隙度只有給出了一些類型沉積層的數據 我記得應該是只有三個
砂岩:0.5-10
頁岩:0.5-5
石灰岩、白雲岩:0.1-5
其他岩層都只給了孔隙度 死端孔隙的存在會降低有效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跟孔隙度的倍率不好說
建議你查一下水文地質手冊 別人說上面有 但是我沒查過 畢竟好幾百頁的書
F. 岩石孔隙度的測量方法
你說的是總開孔隙率不?一般不易直接測得,通過其它參數換算,總開孔隙率=岩石天然密度X飽和吸水率X100%
G. 孔隙率是什麼應該怎麼測試
不知道你是哪個學科的,岩石的孔隙率:
岩樣中所有孔隙空間體積之和與該岩樣體積的比值,稱為該岩石的總孔隙度,以百分數表示。
找機構測試,自己測的沒有說服力。這就是資質。
H. 岩石孔隙度、密度的測定
用地震方法來確定岩層的孔隙度,密度時,要密切結合測井資料。
1.孔隙度的測定
根據聲波測井資料,可以求出岩石的孔隙度φ。由時間平均方程可寫出下式: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當岩石骨架成分和孔隙流體的性質已知時,Δtf和Δtm為常量,孔隙度就可求得。
在有井控制的情況下,利用已知井的孔隙度的資料,對層速度進行標定,便可依據層速度與孔隙度的關系來確定井以外地震資料中的孔隙度。
2.密度的測定
通過地震岩性模擬可以反演地震波的層速度和密度。當然,通過密度測井也可以求得密度資料。
Gardner等在不考慮孔隙充填物影響的情況下,統計了大多數岩石的速度與密度的關系,結果發現兩者有相似性的關系,得出了密度與縱波速度的經驗公式:
地震勘探
其中密度的單位為g/cm3,速度單位為m/s。
I. 那種岩石的孔隙度變化區間值大
砂岩,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10%——25%左右。性質 孔隙度和砂粒粒徑沒有直接關系。
J. 密度和孔隙度的參數
密度是由物體質量m(物質的一種物理特徵)和體積V所確定的一種物性:
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
固體化學元素的密度和礦物的密度的變化范圍是0.5~22.5g/cm3;岩石密度的變化范圍是1.6~3.5g/cm3,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2g/cm3。
岩樣中所有孔隙空間體積之和與該岩樣體積的比值,稱為該岩石的孔隙度,以百分數表示。
岩石密度和孔隙度的參數主要有岩石密度(岩石質量和體積之比,即固相、氣相和液相的質量與體積之比值)、飽水岩石密度、飽氣岩石密度、飽水飽氣岩石密度、孔隙度(岩石的礦物晶格中空洞的總和,用%表示)、敞開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