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溫度有多少度
❶ 瓷器的資料和有名的瓷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 瓷器
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 中國明代素三彩菊花耳瓶
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
編輯本段起源
用瓷土燒制精細的瓷器是漢族特長。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同商代遺址。東漢出 日本美濃燒的茶道水指
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並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製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柴窯是後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並能燒制窯變色及兩面彩、釉里青、釉里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所選瓷土必白埴細膩,所制瓷器質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瓏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戧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質極薄,暗雕龍花,表裡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又有「霽紅瓷」,以瓷色如雨後霽色而得名。窯變色從一種發展為窯變紅、窯變綠、窯變紫三種彩。清代生產「彩瓷」,圖樣新穎,瓷色華貴,以「琺琅瓷」、「粉彩」傑出,又有「天青釉」,仿擬五代柴窯瓷色,還有霽紅瓷和霽青瓷等。現在著名瓷器產地有:江西景德鎮,以青花瓷、青花玲瓏瓷、顏色釉瓷和粉彩瓷聞名。河北唐山、山西長治、廣州石灣都能採用傳統工藝及現代化技術設備,燒制各種各色瓷器。此外,還有河南禹縣的鈞瓷、湖南醴陵的紅瓷、臨汝的汝瓷,浙江龍泉的青瓷等。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 中國瓷器
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瓷器與陶器的關系密不可分。當部分摻有高嶺土(或長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銅、氧化鐵、氧化亞鉛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燒結陶器時,會自然在陶器表面結成一成薄釉(日本信樂燒 陶器種類中的三彩
最早就是這樣出現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以素瓷(沒有裝飾花紋,以色彩純凈度的高低為優劣標準的瓷器)為主。明代以後以彩繪瓷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個瓷器製作國家日本也與茶道文化界也發揚了其獨特的茶器。 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 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 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燒(bizenyaki)等。另外歐洲自18世紀起亦開始製造瓷器,今天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等地,特別是英國已建立起多個高級瓷器品牌。
❷ 唐代陶瓷工藝有哪些特點
唐代瓷器的發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系統,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稱之。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與白瓷,其光潔如玉,蕙質秀雅在那個時代分別用「類冰
類雪」來形容。而相對於白瓷,唐時期的青瓷無疑在特色和藝術性上更為知名。
青瓷可以說是唐宋時期瓷器的代表,其美感,質感,光澤程度上確實要比白瓷更為優秀。白瓷潔白如玉,色澤勝雪。古人好玉,凡事不是喜其華麗,而是喜其清潔如冰,進一步引申為人的性情德行如白壁無瑕,清潔不染,清涼無為。這點和後期崇尚繁瑣奢侈的華而不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唐時期的瓷器不僅光潔玉潤,象徵著人性的飽滿和諧。色調上更好用冷色調,清雅
而不浮誇,從某中意義上說,也能反映出當時儒道中清談無為
,不與世爭,戒驕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質。在器形上也多崇尚大氣圓和。在茶具上,唐宋茶具多以托盞,托杯為主,直接影響到日韓。
除了青瓷白瓷外,唐代常見的還有秘色,黃柚等瓷器。更多的器物以玉為主,充分說明了那時人們對玉的偏愛。秘色瓷,不僅色澤如冰,更因為其光潔到碗底如同盛滿水的程度而為人所知。唐代的黃釉,雖為亮色,但也不像後世那般亮到刺人之目,過分誇張色澤,顯得不自然,相反更平和淡雅些,看上去就如同清玉般,足以以假亂真。唐代的瓷器,華麗中透著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幾分光華與鋒芒,所以,典雅與華美,在唐時期的瓷器藝術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迅速發展。瓷製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瓷器的器類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製作精細,遠遠超越了前代。
❸ 「秘色窯」是什麼
秘色窯造於越州,相傳所制之瓷,專為供奉吳越王錢氏之物,臣庶不能用,故雲秘色。
秘色瓷:
秘色瓷在法門寺地宮未開啟之前的今人眼裡,一直是個謎。人們只是從記載中知道它是皇家專用之物,由「越窯」特別燒制,從配方、制坯、上釉到燒造整個工藝都是秘不外傳的,其色彩只能從唐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描寫中去想像。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瓷碗、瓷盤、瓷碟,從「地宮寶物帳碑文」中得知,原來它們就是「秘色瓷」!這些秘色瓷色澤綠黃,晶瑩潤澤,尤其是其中兩個銀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徑23.7厘米,碗口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內土黃色釉,外黑色漆皮,貼金雙鳥和銀白團花五朵,非常精美。這才讓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風采。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專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發現有碑文記載證實的最早、最精美的宮廷瓷器。
這些秘色瓷器的發現在我國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義,為鑒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准器。
歷史
通常所說的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寧波等地,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東周時為越國政治中心,唐時稱越州,越窯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餘姚縣上林湖窯產品因質地超眾被朝廷錄為貢瓷,並置官監燒。此後,品質愈發日瑩的越窯備受文人雅土推崇,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的贊譽。晚唐起,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秘色瓷」稱謂。
越窯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罌和雕塑等。同類器皿又有多種制式。以碗為例,分圓口、花口。圓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淺身敞口多見,據考證,當時主要用於喝茶,所以也叫茶盞。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廳的晚唐越窯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為器大規整,釉色青黃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顯名貴。壺又是一種特色器,形狀分盤口、直口、喇叭口,壺身有圓腹、瓜楞形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執壺最明顯的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飽滿。晚唐至五代,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體喜作成瓜果形。宋時則形體輕盈秀長,尤其流和柄,幾乎高於壺口。細辨這一時期的碗、壺、水盂等造型變化,可發現一些小規律:花口或瓜楞體呈四瓣通常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屬宋;直、短流的壺為唐,曲流或長曲流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對較早,玉璧形底足多數屬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現了玉環形淺圈足,宋代圈足相對見高見窄。另外,由於疊燒法世襲沿用,鼎盛時期的部分越窯產品依然在器內可見到支燒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窯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內心就有支釘痕16個。這說明,唐末五代的越窯疊燒器皿未必都屬粗瓷,收集時當多一份細心。
流散物的啟示
八棱短頸瓶是筆者幸獲的一件五代末越窯產品。本文的這件八梭短頸瓶失蓋,高14.3厘米。此瓶除足端無釉露出緻密的淺色灰胎外,通體滿釉,釉面晶亮瑩澈,色澤青綠溫潤。上林湖產品代表了越窯工藝的最高水平。
法門寺秘色瓷
已見天日的地宮14件秘色瓷是唐代懿宗皇帝奉獻繪佛祖的珍貴物品,其中的八棱長頸瓶和二件銀棱碗顯然是具有典型意味的秘色瓷,而且堪當標准器。
八棱長頸瓶陳放於地宮後室第四道門內側的門坎上,當時,「瓶內裝有佛教五彩寶珠29顆,口上置一顆大的水晶寶珠覆蓋」。據法門寺博物館韓金科館長考證,「這件瓶子在佛教密宗拜佛的曼茶羅壇場中是有特殊用途的」。因而決定了它不能與別的秘色瓷放在一起,故沒有被納入地宮《衣物賬》內。但從其青釉比13件秘色圓器要明亮,玻化程度更好來看,上博研究員陸明華認為「法門寺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造型規整,釉色清亮,其製作達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另13件置於地宮中室並用紙包在一起的青瓷被《衣物賬》註明為:「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遺憾的是,法門寺佛門魂寶自亮相後,代表越窯最高成就的秘色瓷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特別二口銀棱碗,其泛黃的釉色,讓行家裡手皺眉搖頭沮喪無比。
可是,用心細想覺得並無此種可能性。其一,被今人視為越窯正宗呈色的青綠色、湖綠色,從兩晉起已為數不少,唐代就更普遍了。「以次充好」的尷尬沒有可能。其二,法門寺地宮系李唐皇室供養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聖地,自咸通十五年(874年)封閉後再未開啟過。據記載,地宮內絕大多數珍寶屬懿、僖二宗供奉,許多器件乃系皇帝隨身攜帶的心愛物,並刻有僖宗當太子前的名謂。很難想像,為幾件秘色瓷,父子二人要在佛祖面前以次充好。其三,色彩喜惡多與個人美學理念與素養有關,各種釉色各領風騷,不惟討得歷代帝王關愛。因而,現代的「燒造不足」和「釉面偏黃」之說,盡管在測試手段上不可否認是科學和進步的,於色彩認同上很可能屬一種自以為是的一廂情願。唐代,重豪華,嗜金銀,人所共知。以重彩裝扮供奉物,作為皇家,實在太自然了。
有關秘色瓷始燒年代,以前有二種說法。一為五代之說。這一觀點,依據宋人趙德麟《侯鯖錄》及曾《南齋漫錄》的「吳越秘色窯,越州燒進,為貢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雲秘色」解釋,長期以來被明清兩代專家學者普遍認同並成為陶瓷學界主流。至1982年,新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仍以該觀點為說,是因為五代的錢氏朝廷向後唐、後晉和遼、宋王朝進貢的越瓷均實地反映在《十國春秋》、《吳越備史》、《宋史》、《宋兩朝供奉錄》等文獻內,這為史證。爾後,「近二十年來,這類越窯青瓷在考古發展掘中也出土過不少,吳越國都城杭州和錢氏故鄉臨安先後發掘了錢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效玉皇山麓錢元灌墓、施家山錢元灌次妃吳漢月墓、臨安縣功臣山錢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中國陶瓷史》),這為實證。故「五代始燒秘色瓷」之說在法門寺發掘前,基本上令當今陶瓷學界深信不疑。一為晚唐之說。由於此說歷來缺乏較明確的歷史背景和強有力的發掘實證,持這一觀點者主要以晚唐詩人陸龜蒙和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一詞固守陳地。該觀點雖不乏飄渺,卻亦先知先覺。及法門寺地宮藏物發現,「秘色瓷始燒於晚唐」之說終在1995年初於上海舉行的《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被眾專家學者基本贊同。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5514.htm
❹ 中國瓷器和外國的有什麼差別
瓷器為中國發明。
中國傳統瓷器以景德鎮為典型,景德鎮瓷器其瓷胎以瓷石、高嶺土為基本配方,為絹雲母質瓷;其瓷釉為僅含少量長石的鈣釉。清朝時的燒成溫度為1300度左右(1300±20°C),瓷胎與瓷釉同時燒成,即胎的燒成溫度與釉的燒成溫度均為1300度。
傳統中國瓷器的釉屬於難溶釉、高溫釉,不含鉛。釉面研磨硬度高,不易被金屬與瓷器劃傷。
傳統中國瓷器沒有硬質瓷與軟質瓷的概念。
二、歐洲瓷器
1、《歐洲瓷器史》內容節選
歐洲國家試圖製造瓷器只有唯一的一個目標:仿造東方國家的瓷器。由於中國瓷器製作是嚴守秘密的,其所使用的技術,長期不為歐洲陶工所知曉,歐洲陶工對瓷器技術的見解,必須通過自己的實驗。結果是製成了幾種不同形式的物質,他們中沒有一個同中國瓷胎所用的工藝相同。
歐洲瓷器的瓷胎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含有高嶺、長石和硅石的配方內,高嶺含量比例高的硬質瓷;另一種是,高嶺含量非常少,或者不含高嶺的軟質瓷,主要配料是石英。歐洲瓷器的這兩種形式,也是在不同的溫度中燒成的,劃分的界線是1350°C。大多數硬質瓷是在1380到1460°C溫度內燒成的,軟質瓷是在1100到1350°C溫度中燒成的。
❺ 「秘色」究竟是什麼顏色
茶聖陸羽對唐代越窯青瓷的評價非常高,如冰似玉,質感非常好。越窯最終成就了秘色瓷。秘色瓷,歷史上一直有記載。但看到實物是1987年的事兒,是在法門寺的偶然出土,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賬本,寫了一十三件秘色瓷,一下子就把困擾中國上千年的問題解決了。秘色到底是什麼顏色,所謂秘色,簡單來說,是一個秘密的顏色。秘色,不是一個具體的描述。這個顏色其實是青色中略帶一點灰。因為唐代的青瓷,燒不了宋以後的那麼美麗。過去沒有辦法確認,在法門寺出土的賬本上寫清楚了。
這種顏色,不是當時刻意的追求,是沒有辦法使青色燒得更為漂亮。青色是一個主觀的顏色,不是客觀的顏色。當看到綠色的時候,才知道是一個客觀色。宋代五大名窯,除定窯之外,剩下都屬於青瓷類。其他的幾個窯口,汝、官、哥,均都是都屬於青瓷類。
再有就是柴窯,有記載說得很清楚,柴窯出在北地。學者們曾紛紛解釋北地在哪裡,查《史記》發現,北地確有實際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窯轄區。大致說來,柴窯應該是陝西耀州窯系,至少是這個標准。我們看到五代耀州窯的青瓷非常漂亮。最近耀州窯有一個地方出土了很多殘件,不能想像一千年前的瓷器已經燒得那麼漂亮了。
北宋是越窯和龍泉窯,龍泉窯燒得很漂亮的時候,越窯就被市場淘汰了。龍泉是到了南宋以後,質量得以迅速提高的。南宋政權遷都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中心的轉移,導致了歷史上科技布局的重新開始。龍泉窯迅速變得很受市場喜歡,極具生命力。我們如果看四川遂寧出土的龍泉,一定會嘆為觀止!
釉在當時開始革命了,北宋的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時候,是不透亮的。它是包含著所在的地域特色的。耀州窯是橄欖青,龍泉是梅子青。北方人粗獷,顏色深沉,南方人細膩,顏色就柔美。一種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賞很重的顏色,覺得太沉了,盡可能讓這個顏色提亮,變得取悅於人。
宋代的醬釉,沒有專門的窯口燒造,是其他窯口代燒。定窯燒過紫定,就是醬釉。醬色的耀州窯號稱紅耀州。還有雜七雜八的窯,雜窯也燒。但不作為主要的產品,是附屬的產品,沒有專門的窯口燒。歷史上有很多的專門的窯口,定窯就是白瓷,耀州窯就是青瓷,主要窯口對著主要的瓷器。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醬釉一出現,明清以後,它在夾縫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以後,尤其雍正、乾隆時候,醬釉的地位開始提升,到了這個時期,醬釉的名字都變了,叫紫金釉,因為當時景德鎮的土都叫紫金土。
這時候文化現象就出現了。中國清代的官窯,從順治開始,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十朝,鼎盛時期是乾隆時期,官窯高達上百個品種,各種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種,此後依次遞減。到了宣統一朝,清朝最後三年,陶瓷的品種就剩寥寥無幾的幾個,依然有紫金釉、醬釉等。我當時就想,醬釉顏色不悅目,自宋到清,也沒有一個專門的窯口燒造,地位也不夠高。為什麼一個看似不那麼討好的釉色,能夠留到最終?醬釉很有意思,不與其他爭鋒。說它淺也不算,深又深不到頭,你進他退,正是這樣的處世哲學,使得最後的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時候,居然就剩下它了。
黃釉。隋唐時期,唐三彩非常盛行,它是低溫釉。遼代的馬背民族喜歡金屬器,金屬器本身呈黃色,瓷器也追求黃。到明清以後,黃釉定為皇上、皇後、皇太後專用的。
綠釉跟黃釉一樣,都是鉛釉開始的。宋代曾有綠定。綠定的殘件,五十年代就能看到了,完整的今天幾乎沒有人認。清代康熙,現在老說康乾盛世,康熙後期的時候,國家經濟實力開始提高了。當時大量的瓷器都在燒造,郎窯紅,郎窯綠。唐代的鉛釉,受三彩的影響,器形非常的飽滿。郎窯綠,玻璃感極強,古人稱之為蒼蠅翅,上面帶有網狀的開片,很細膩。
紅釉。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鈞瓷的紅顏色,一定不是主觀追求的,是偶然出現的。真正純粹意義的紅色一定誕生在元朝,還有色斑狀的瓷器,全紅的高足杯,還有著名的牛血紅。那個紅顏色是極大的含蓄,是有很多想像空間的,不是一覽無余的。我們今天看到市場上有很多的中國瓷器,一點空間都不給,非常的薄,不是物理的感覺,而是內心的感受。紅之刺目,讓人難以忍受,今天很多紅瓷就燒成這樣。中國的古代紅瓷不是這樣的,是有很多內心感受的。所以永樂時期的鮮紅,看到的時候,才知道什麼叫鮮紅。
清代,在郎窯紅恢復的基礎上,燒到各色各樣的紅,顏色很多。珊瑚紅、蓋雪紅、霽紅等。元代嫻熟地燒成了紅釉的高足杯,非常的高,為什麼?因為要一個手轉著用。我曾經問朋友一個簡單的問題,去一下地中海國家,古希臘,包括古埃及,土耳其,兩千年以前的酒具都是兩個把拿著,中國漢以前,就是兩個耳,雙手持杯,為什麼今天單手持杯跟人家碰杯呢?就是因為高足杯,游牧民族要騎在馬上,一手持馬鞭,一手拿著杯。慢慢就學會了這個感受。我們現在基本上單手持杯,雙手持杯還跟酒量有關,過去酒量比較大,因為釀造酒度數比較低,今天的白酒都是蒸餾酒,是非常晚的事情了。蒸餾酒是明代中葉,文字證明,是元代晚期。武松十八碗,喝的應該都是餿了的米湯。
郎窯紅,非常漂亮,去博物館參觀的時候,看郎窯紅的盤子,古書上記載,如初凝之牛血,如牛血剛剛凝固的樣子。牛血跟人血不一樣嗎?牛血比較稠,人血比較稀,雞血就更稀。
❻ 我國著名的陶瓷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陶瓷
陶瓷 china,大寫China,其意則為中國。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陶瓷的歷史】
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遠流長的陶瓷,是古代華夏文明的起點。陶土經500至600度的火焰燒成陶器,陶離土地近,陶罐一般為盛水器,實用又純朴。瓷土經1200至1300度的窯火燒成瓷,瓷瓶大多供賞花用,漂亮飄逸。陶的屬性更多地帶有男性的陽剛之氣,瓷的屬性更多地帶有女性的陰柔之美。陶與瓷的結合,精與神的交融,便有了千古佳話,精彩喜劇。
陶是屬於詞的,詞是伴著音樂吟唱出來的,一件四五千年前馬家窯的舞蹈文彩陶缽,是陶器里最美的舞蹈精靈;瓷是屬於詩的,詩是伴著繪畫跳盪起來的,一件法門寺出土的秘色釉青瓷碗,也盛滿了瓷器里最神奇的故事。中國不朽的唱詞是《風·雅·頌》,中國不朽的詩歌是唐詩。陶一般的《詩經》,唐秘色瓷一般的唐詩,是漢族象形文字里最美的陶瓷之聲。
喜歡陶的人更多的是創造美的藝術家,陶裡面,他們尋到了藝術創造的靈魂;喜歡瓷的人更多的是欣賞美的藝術家,瓷裡面他們聽到了藝術律動的魂魄。陶孕育了瓷,瓷生長於陶,古代中國的陶器就是隨瓷器飄洋過海,傳播華夏文明,揚名世界的。具有男子屬性的陶器最早愛袒露赤裸紅色、橙色、白色、灰色、黑色的肌體,它最愛穿接近大自然的青釉之衣,永遠暗示著它與自然界的親密關系。陶器裡面,最迷人的是唐三彩,古人常說唐朝女子「以肥為美」。實際上那種健壯的美,更接近男人的端莊之美、渾厚之美。所以,唐朝的美,本質上屬於陶的美。唐朝所有的藝術只要有一尊唐三彩,就會把唐朝所有的美都凸出來了。具有女子屬性的瓷器最早也愛披青釉之紗,如東漢的青瓷,當陶器被唐三彩窮盡絢麗輝煌之後,便悄然隱退讓位於瓷器。中國古瓷最閃亮登場實際上已到了北宋。北宋的五大名窯里的汝窯瓷器卷伏著東方女性最迷人最含蓄的靜態美,那種淡雅極致的青色,悠悠閃出女性般的光輝。再說一個「汝」,本身就說明女人似水。所以,宋朝的美,本質上是屬於瓷的。宋朝所有美感,只要有一件汝窯碗,就可以把宋朝所有的美都凹括進去了。
宋朝五大名窯之後,青花開始在元朝登場,猶如民間村姑從鄉村選美被選進皇宮。明清宮廷里後來出現的紅釉、黃釉、藍釉、五彩、粉彩瓷器等全都帶有女性美的特徵。因為深宮之女特別有時間打扮,皇上就命督瓷官唐英等燒制了一批又一批適合宮廷皇後、妃子、貴人們喜歡的美麗瓷器取悅她們。到了明清宮廷,瓷器的女性化的美被完全形象化了,被耀艷、張揚著,飄逸出高牆深鎖的宮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豇豆紅釉)美人醉柳葉瓶,那嬌小又站立不穩的外形,猶如著三寸金蓮的踏著碎步婷婷玉立的美人。所以,還可以說,一件康熙美人醉柳葉瓶,把女性化的瓷器的美發展到了極致。明清官窯瓷除了王公貴族最偏愛外就是從古到今的商人了。因為在商人眼裡,瓷器與美人一樣,除了是藝術品之外,更是保值增值商品,這就是中國瓷器發展到清末年間最大的悲哀了。
從陶器到瓷器,工藝是進化了,藝術卻退化了,情感是斑斕了,氣質卻弱化了。因為陶器更接近自然,依然不失土地之氣,而瓷器想靠近天空,卻變得高貴而精緻,尤其是薄胎瓷,猶如紅顏薄命之女子,一碰就碎。從陶器到瓷器,男性的粗獷、男性的陽剛之氣消磨了,取而代之的是女性的細膩,女性的完美。古代中國文明史發展到清朝,連男人都要留著長辮,這也印證了從陶器到瓷器發展的那種悲哀、那種凄美、那種凄迷、那種凄厲……一件漢朝的釉陶,男人的偉大與朴實、雄渾與膽略、粗獷與夢想、輝煌與平淡都蘊含在其中了。一件清朝的彩瓷,女人的慈懷與卑賤、堅韌與脆弱、清純與艷麗、多情與妒氣都蘊含在其中了。
從陶器到瓷器,作為地球上的人類,到底獲得了什麼?失落了什麼?退化了什麼?進化了什麼?這是很值得人們深思的。為此,「以陶的精神燒荒」,這是一句詩,更是一聲吶喊、一陣鼓聲,時時提醒我們要返樸歸真,真正回到綠色的精神心態、環保的精神家園。
先看山是山,後看山不是山,再看山又是山。這是看山人的三種境界,同樣,先看陶瓷是陶瓷,後看陶瓷不是陶瓷,再看陶瓷又是陶瓷,這也是陶瓷收藏家分別面對陶瓷藝術品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很多很多人仍在徘徊;第二種境界,很少很少人正在跋涉;第三種境界,極少極少人夢想攀登。
在藝術夢境里,陶瓷是很庄嚴的;在現實生活,陶瓷是很平凡的。庄嚴與平凡是山峰又是河流,可以是滄海又是桑田,是會互相演變的。文明史里有了陶器與瓷器的情結,這個世界便變得氣象萬千了。欣賞陶瓷,要欣賞出品位,賞玩出精神,這才是真正的陶瓷鑒賞家、陶瓷藝術家,而不是陶瓷商人、陶瓷鑒定匠。陶卷伏著暴風雷電;瓷卷伏著風花雪月,真正的陶瓷人生是很蒼茫、很孤寂、很內省的,這也許就是陶瓷隱匿著的真諦。
【中國陶瓷的歷史歷程】
夏商周時期的陶瓷: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 :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秦漢時期的陶瓷 :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1)瓦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2)漢磚: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3)兵馬俑: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4)鉛釉陶: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網路,,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隋朝時期的陶瓷: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代的陶瓷: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品。
宋朝時期的陶瓷 :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
元朝的陶瓷 :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1)樞府窯: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2)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3)釉紅: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的陶瓷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 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清朝時期的陶瓷: 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1)粉彩: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2)琺琅彩: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琅彩,最早採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琺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3)紫砂: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製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4)織金:「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採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傳到今天。(5)黑瓷: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6)石灣塑:廣東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
中國近代的陶瓷 :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製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中國畢竟有悠久的制瓷傳統,廣大瓷工身懷絕技,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奮力發展以手工技藝為特色的仿古瓷、美術瓷生產,堅持與外國機器製造的日用瓷相抗爭,保持了中國瓷器在國際上的美譽,於衰落中顯示了振興陶瓷的潛力。
【陶瓷的分類】
陶瓷有多種的分類方法,一般人們習慣按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類:
①按用途來分,可分為日用陶瓷,藝術(陳列)陶瓷,衛生陶瓷,建築陶瓷,電器陶瓷,電子陶瓷,化工陶瓷,紡織陶瓷,透千(燃氣輸機)陶瓷等等。
②按是否施釉來分,可分為有釉陶瓷和無釉陶瓷兩類。
③人們為了生產、研究和學習上的方便,有時不按化學組成,而根據陶瓷的性能,把它們分為高強度陶瓷,鐵電陶瓷、耐酸陶瓷,高溫陶瓷、壓電陶瓷,高韌性陶瓷,電解質陶瓷、光學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陶瓷,電介質陶瓷,磁性陶瓷和生物陶瓷等等。
④可簡單分為硬質瓷,軟質瓷、特種瓷三大類。
❼ 馬未都講解瓷器收藏:秘色瓷的秘是什麼顏色
馬未都瓷器收藏之秘色瓷 我們在進行瓷器收藏時,對瓷器就要有很多方面的了解,比如青釉瓷器。青釉是我們瓷器的鼻祖,商代就出現了。為什麼叫原始瓷?從很多數據上說,比如說燒的溫度上比較高了,硬度也比較高了,敲擊的聲音比較清悅了,吸水度降低了等等,就叫做原始青瓷。跟現在科學角度上對瓷器的要求是有一點差距的。 茶聖陸羽對唐代越窯青瓷的評價非常高,如冰似玉,質感非常好。越窯最終成就了秘色瓷。秘色瓷,歷史上一直有記載。但看到實物是1987年的事兒,是在法門寺的偶然出土,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賬本,寫了一十三件秘色瓷,一下子就把困擾中國上千年的問題解決了。秘色到底是什麼顏色,所謂秘色,簡單來說,是一個秘密的顏色。秘色,不是一個具體的描述。這個顏色其實是青色中略帶一點灰。因為唐代的青瓷,燒不了宋以後的那麼美麗。過去沒有辦法確認,在法門寺出土的賬本上寫清楚了。 這種顏色,不是當時刻意的追求,是沒有辦法使青色燒得更為漂亮。青色是一個主觀的顏色,不是客觀的顏色。當看到綠色的時候,才知道是一個客觀色。宋代五大名窯,除定窯之外,剩下都屬於青瓷類。其他的幾個窯口,汝、官、哥,均都是都屬於青瓷類。 再有就是柴窯,有記載說得很清楚,柴窯出在北地。學者們曾紛紛解釋北地在哪裏,查《史記》發現,北地確有實際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窯轄區。大致說來,柴窯應該是陝西耀州窯系,至少是這個標准。我們看到五代耀州窯的青瓷非常漂亮。最近耀州窯有一個地方出土了很多殘件,不能想像一千年前的瓷器已經燒得那麼漂亮了。 北宋是越窯和龍泉窯,龍泉窯燒得很漂亮的時候,越窯就被市場淘汰了。龍泉是到了南宋以後,質量得以迅速提高的。南宋政權遷都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中心的轉移,導致了歷史上科技布局的重新開始。龍泉窯迅速變得很受市場喜歡,極具生命力。我們如果看四川遂寧出土的龍泉,一定會嘆為觀止! 釉在當時開始革命了,北宋的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時候,是不透亮的。它是包含著所在的地域特色的。耀州窯是橄欖青,龍泉是梅子青。北方人粗獷,顏色深沉,南方人細膩,顏色就柔美。一種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賞很重的顏色,覺得太沉了,盡可能讓這個顏色提亮,變得取悅於人。 並不討好的醬釉,何以留到最後? 我們再看醬釉。醬釉是一種追求,它不是天然生成的顏色。嚴格意義上的醬釉,宋以前沒有出現,宋代為什麼出現醬釉?主要跟漆器有關,漆器以前有極高的社會地位,是貴族們使用的,由於陶瓷的低廉成本和良好的實用性,漆器很難生存,宋以後減少,有的話也是其他功能,不是做餐具的。 宋代的醬釉,沒有專門的窯口燒造,是其他窯口代燒。定窯燒過紫定,就是醬釉。醬色的耀州窯號稱紅耀州。還有雜七雜八的窯,雜窯也燒。但不作為主要的產品,是附屬的產品,沒有專門的窯口燒。歷史上有很多的專門的窯口,定窯就是白瓷,耀州窯就是青瓷,主要窯口對著主要的瓷器。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醬釉一出現,明清以後,它在夾縫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以後,尤其雍正、乾隆時候,醬釉的地位開始提升,到了這個時期,醬釉的名字都變了,叫紫金釉,因為當時景德鎮的土都叫紫金土。 這時候文化現象就出現了。中國清代的官窯,從順治開始,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十朝,鼎盛時期是乾隆時期,官窯高達上百個品種,各種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種,此後依次遞減。到了宣統一朝,清朝最後三年,陶瓷的品種就剩寥寥無幾的幾個,依然有紫金釉、醬釉等。我當時就想,醬釉顏色不悅目,自宋到清,也沒有一個專門的窯口燒造,地位也不夠高。為什麼一個看似不那麼討好的釉色,能夠留到最終?醬釉很有意思,不與其他爭鋒。說它淺也不算,深又深不到頭,你進他退,正是這樣的處世哲學,使得最後的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時候,居然就剩下它了。 黃釉。隋唐時期,唐三彩非常盛行,它是低溫釉。遼代的馬背民族喜歡金屬器,金屬器本身呈黃色,瓷器也追求黃。到明清以後,黃釉定為皇上、皇後、皇太後專用的。 綠釉跟黃釉一樣,都是鉛釉開始的。宋代曾有綠定。綠定的殘件,五十年代就能看到了,完整的今天幾乎沒有人認。清代康熙,現在老說康乾盛世,康熙後期的時候,國家經濟實力開始提高了。當時大量的瓷器都在燒造,郎窯紅,郎窯綠。唐代的鉛釉,受三彩的影響,器形非常的飽滿。郎窯綠,玻璃感極強,古人稱之為蒼蠅翅,上面帶有網狀的開片,很細膩。 紅釉。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鈞瓷的紅顏色,一定不是主觀追求的,是偶然出現的。真正純粹意義的紅色一定誕生在元朝,還有色斑狀的瓷器,全紅的高足杯,還有著名的牛血紅。那個紅顏色是極大的含蓄,是有很多想像空間的,不是一覽無餘的。我們今天看到市場上有很多的中國瓷器,一點空間都不給,非常的薄,不是物理的感覺,而是內心的感受。紅之刺目,讓人難以忍受,今天很多紅瓷就燒成這樣。中國的古代紅瓷不是這樣的,是有很多內心感受的。所以永樂時期的鮮紅,看到的時候,才知道什麼叫鮮紅。 清代,在郎窯紅恢復的基礎上,燒到各色各樣的紅,顏色很多。珊瑚紅、蓋雪紅、霽紅等。元代嫻熟地燒成了紅釉的高足杯,非常的高,為什麼?因為要一個手轉著用。我曾經問朋友一個簡單的問題,去一下地中海國家,古希臘,包括古埃及,土耳其,兩千年以前的酒具都是兩個把拿著,中國漢以前,就是兩個耳,雙手持杯,為什麼今天單手持杯跟人家碰杯呢?就是因為高足杯,游牧民族要騎在馬上,一手持馬鞭,一手拿著杯。慢慢就學會了這個感受。我們現在基本上單手持杯,雙手持杯還跟酒量有關,過去酒量比較大,因為釀造酒度數比較低,今天的白酒都是蒸餾酒,是非常晚的事情了。蒸餾酒是明代中葉,文字證明,是元代晚期。武松十八碗,喝的應該都是餿了的米湯。 郎窯紅,非常漂亮,去博物館參觀的時候,看郎窯紅的盤子,古書上記載,如初凝之牛血,如牛血剛剛凝固的樣子。牛血跟人血不一樣嗎?牛血比較稠,人血比較稀,雞血就更稀。
❽ 「秘色瓷」的「秘色」究竟是什麼顏色呢
晚唐詩人陸龜蒙曾以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贊揚越窯所產的「秘色瓷」,由陸龜蒙的這首詩可知,秘色瓷產在越窯。越窯是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寧波一帶,因這一帶古屬越州,所以叫越窯。越窯的燒造歷史自東漢至宋。晚唐五代時期是越窯工藝最精湛的時期,成為著名的青瓷窯。
總結:當然,還有專家考證,說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故曰秘色。」由此得出「秘色」指專門呈貢朝廷的瓷器釉色的配方。
也有專家從文字的構成角度進行佐證,認為「秘色」兩個字元聯合起來表示「敷臉用的粉末」,引申指「葯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因此,直到現在,「秘色」究竟指什麼顏色似乎還是沒有定論。
❾ 關於秘色瓷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一種地理現象,它能使海水的氣溫比平常高,但它的起因仍是個迷。
❿ 關於瓷器,中國。答的滿意的追50分``有用的資料都給分``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製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這件浙江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 唐代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後再在適當的部位塗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鬥彩、青花五彩都屬於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絲綢之路」與「陶瓷之路」
絲綢與陶瓷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兩件寶物,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中國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後很多人圍著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將中國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將中國瓷器裝飾於清真寺、宮殿等建築上。古羅馬人將中國的絲綢奉為上流社會和貴婦的奢侈品,並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引發了一場絲綢與道德之間的爭論。絲綢與陶瓷作為物質產品出現,其意義不僅只此作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兩條大道,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肇始於西漢,從當時的首府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沿樓蘭古城,過阿拉山口,出中亞、西亞抵安息、大秦等地,當然這是「絲綢之路」最主要的一條通道;此外在中國的西南、東南沿南也存在。故「絲綢之路」經過的地域風貌有:沙漠、草原、高原、高山、平原、海洋等,蘊含著說不盡的艱辛和酸楚。「絲綢之路」因絲綢而發,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文化之路,現代將其命名為「亞歐大陸橋」,使之成為世界上諸多文化的母胎。在這條路上,傳播得最為成功的是宗教。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這公元前60年的歷史時刻註定要在中國歷史上閃爍光輝。其後的歲月,「春風度過玉門關」,也有了「勸君少飲一杯酒,西出陽關有故人」的新型外交關系。是這條路,讓中國人認識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臘人、羅馬人、日本人、朝鮮人、印度人和地道的歐洲人……
「絲綢之路」一詞是由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來的,他曾七次沿著這條商路來到中國,著有三卷本的《中國》一書,其後的「文化使者」——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著同行者的足跡,窺視中國文化的神秘。為此,許多無價之寶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一個世紀以前,一個無知的看守佛教寺窟的中國道士——王圓籙 ,區區幾個銅板,拱手奉送了敦煌幾乎一半的文化財富,所幸這些文物現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傳播,我想現世的中國人是否應該好好看看西方人如何對待文化、對待傳統,在這些文物面前難道真的若無所思嗎?可喜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8年開始實施了「絲綢之路考察」的十年規劃,其主題是「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的綜合考察」,進一步奠定了這條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發端於唐代中後期,是中世紀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因瓷器的性質不同於絲綢,不宜在陸上運輸,故擇海路,這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這條商路上還有許多商品在傳播,如茶葉、香料、金銀器……。之所以命名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為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性質,也有人將這條海上商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後期,由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等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沿東海、南海經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東海岸或經紅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從東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鮮。在這條商路沿岸灑落的中國瓷片象閃閃明珠,照亮著整個東南亞、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書記載,唐代與外國的交通有七條路,主要是兩條:安西入西域道、廣州通海夷道,即「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業的繁榮不僅從長安體現出來,在東南的揚州也更是如此,揚州時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則就不會有李白之「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如果說陸上「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宗教的虔誠,那麼「陶瓷之路」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財富,同時也為殖民掠奪打開了方便之門。因此,16、17世紀以後的「陶瓷之路」,在某種意義上講,成了殖民掠奪之路。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學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作為日本中東文化調查團的重要成員,在埃及福斯塔特(今開羅)的考古發掘,徹底啟開了這位對中國陶瓷有迷戀情結的人的心扉。於是他將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對中國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這本影響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義深遠。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學界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陶瓷之路》同時也讓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認識了這個與中國同名的「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