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今天溫度多少度
⑴ 內蒙古和張掖溫度相差有多大
差別不是很大。
張掖市屬冷溫帶乾旱和祁連山高寒帶半乾旱半濕潤兩種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夏季短而酷熱,冬季長而嚴寒,乾旱少雨,且降水分布不均,晝夜溫差大,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4.1~8.3℃,平均為6.6℃。7月最熱,為20.4℃;1月最冷,為-9.1℃。氣溫年較差26~32℃。平均最高氣溫為14.3℃,極端最高氣溫40.0℃,(2010年7月27日高台);平均最低氣溫0.3℃,極端最低氣溫-33.3℃(1955年1月8日山丹)。
⑵ 甘肅張掖與山西大同氣候一樣嗎
甘肅張掖與山西大同氣候只是年平均氣溫接近,其它方面見下面對比:
1、張掖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乾燥少雨,年平均氣溫6℃,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最佳旅遊季節。地處黃土高原,平均海拔1770m,年均降水量107mm,是河西走廊地區的精華部分,素有金張掖的美稱。
2、大同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四季鮮明。春季里氣溫回升很快,平均氣溫7-9℃,總是乍暖還寒;多大風,平均海拔700--1400米之間,降雨較少,平均降水量僅為50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5%,時有飛雪相隨,且下且化。夏季氣候溫和,平均氣溫在19-22℃之間,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近250mm,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大同的夏天涼爽舒適,多溫和的東南風,旅遊者們多於夏季來此避暑勝地觀光。
秋季來臨後氣溫便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6-8℃之間,這時常碧空萬里、天高氣爽。冬季較為漫長,長達四個多月,盛行西北風,日短天寒。平均氣溫在零下7-12℃之間。年日照時數較長,約為2800小時,光能利用潛力十分可觀。
3、地理位置見附圖:
⑶ 甘肅省張掖市的簡介
歷史發展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張掖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過著狩獵、游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里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它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占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系。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漢唐以來,張掖就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沖。由於地理環境優越,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張掖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羅棋布。大禹導弱水入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駿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張騫、班超、法顯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唐玄奘經張掖去西天取經,馬可·波羅旅居張掖一年等歷史傳說和記載,使這塊土地更加神奇。創建於魏晉時期的馬蹄寺、金塔寺,保存著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壁畫。
氣候特點
張掖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乾燥少雨,年平均氣溫6℃,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特色小吃
張掖的小吃也比較有名,比如有搓魚兒,拉條子,炒炮,揪面片,炒撥拉, 魚兒粉本地小吃,還有諸如蘭州拉麵,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燙等等,在保持傳統口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張掖特色,保證讓你吃的回味無窮.由於地處西北,光照充足,使得這里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兩季整車的瓜果被運往外地,為張掖人增加了收入.張掖最有名的還是要數葡萄酒了,由於張掖的緯度和法國極為相似,具有和法國一樣的釀制葡萄酒的自然條件,而且張掖的葡萄酒歷史也是比較悠久的,著名的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說的就是古代的張掖.但是由於交通和歷史原因,張掖的葡萄酒至今沒能進入省外市場,這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城市名片
張掖市在1985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張掖市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奇特,造型各異的古建築,構建精巧,絢麗多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來寺、土塔、鎮遠樓、山西會館、明糧倉等古代建築,黑水國遺址、漢墓群、古城牆、長城烽燧等歷史足跡;還有甘泉公園、沙漠公園、黑河山莊、大野口自然風景區等融南國秀色與塞外風光為一體的絢麗的自然景觀。張掖主要旅遊景點:馬蹄寺·大佛寺 ·張掖 ·木塔寺 ·山丹軍馬場 ·山丹新河驛 ·甘泉公園 ·河西學院 ·鎮遠樓 ·肅南康隆寺獵場 ·張掖市森林公園 ·東大山 ·龍首山 ·道巷廟 ·甘州古塔 ·諸葛樓 ·東山寺和西武當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 ·許三灣城及墓群 ·牘侯堡 ·民勤會館
交通通訊
[編輯本段]
區內交通通訊便利,蘭新鐵路及國道312、227線貫通,縣(市)鄉公路四通八達;西--蘭--烏通訊光纜橫貫全境,數字行動電話、無線尋呼系統已與全國並網;縣市及鄉鎮實現了電話程式控制並與網際網路相連。改建後便捷、高速化的國道227線、312線,蘭新復線鐵路的電氣化,民航張掖機場支線業務已開通,加快了張掖立體交通框架的形成。
⑷ 如果去甘肅張掖市旅遊,哪個季節是最適合的
我覺得去甘肅的張掖市旅遊,應該秋天去的時候最好,因為秋季的時候天氣涼爽,溫度氣候也1十分的宜人,而且去甘肅那邊的旅遊的話,可能會有楓林,秋季楓葉飄飛,楓葉落下來也是一道美景,甘肅旅遊的最佳季節,大致也是9.10月份的。
甘肅屬於北方,那邊全年的空氣都比較乾燥,建議去哪旅遊遊玩的人,要多飲水,避免氣候不適應,脫水,導致身體不舒服,還可以帶上最補水的保濕水乳,和一些補水面膜,就算是外出旅遊也要做一個精緻的人喲,呵護好自己嬌嫩的皮膚,讓它們喝滿水。
甘肅歷史悠久,地域遼闊,風景優美,有高原,沙漠,戈壁,雪山等等,景緻並存著,秋季的時候去最佳,甘肅那邊可能氣候溫度比較反復,還是建議帶一些厚點的衣服去,白天晚上溫度差比較明顯。
⑸ 我們的家鄉張掖所處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是()A.暖溫帶、乾旱地區B.暖溫帶、半濕潤地區C.亞熱帶、
甘肅省的張掖市位於暖溫帶、乾旱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故選:A.
⑹ 張掖與武威哪個氣候好
摘要 您好,武威綜合好些,武威都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武威地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8℃,極端氣溫最高36.6℃,年平均氣溫7.8℃,極端氣溫最高41℃,最低-29.8℃。降水量60-610毫米,蒸發量1400-3010毫米,日照時數2200--3030小時,無霜期85-165天。作為「絲綢之路」要隘的武威,位於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之間,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沙塵天氣中心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的沙塵天氣的前哨。
⑺ 甘肅省張掖市怎麼樣
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 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為河西四郡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地區下轄臨澤、高台、山丹、民樂、肅南五縣及張掖市,總面積4.1萬平公里,總人口117萬。張掖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騫、班超、法顯、唐玄奘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
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停留長達一年之久。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最,古稱「金張掖」,後改名甘州,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之佳句。張掖屬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氣溫7℃。市域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0萬。 張掖旅遊資源豐富,以大佛寺、木塔寺和鎮遠樓最為著名,鄰縣有肅南馬蹄寺、山丹軍馬場、新河驛等景點。張掖有312國道和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境,交通便利,旅遊接待能力初具規模。 出土的麋鹿
焉支山自然風景區
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隋大業5年(609年),隋煬帝西行時,登此山謁見西域27國使臣,甘、涼州府派仕女歌舞隊在路口朝迎,史書多有記載。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雖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絕句,也使焉支山名揚華夏。該區重巒疊嶂,松林密布,南北寬20公里,東西長34公里,總面積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高3978米。整個區域為蔥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登高望遠,山上林海松濤,碧波無際;山下溝壑縱橫,清泉淙淙;腹地,獐、鹿、獾羊野生動物出沒其間;峽谷兩側崇山峭直,奇石岩岩。尚有古寺--鍾山寺、古亭點綴於山林巔峰之中。秋日,在懸崖峭壁上盛開的山丹花紅艷艷一片,競相怒放,爭奇斗妍。曉日初升,雲蒸霞蔚,叢霧飄渺,氣象萬千。這里日均氣溫20.3℃,氣候涼爽濕潤,景色秀麗迷人。有小黃山之稱。為消夏避暑、度假游覽不可多得的自然風景旅遊勝地。系甘肅省森林公園。
西來寺
西來寺座落在張掖城內西南隅,今西寺寺巷。是張掖市佛教協會所在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甘州府志》載:此寺建於隋朝。後稱慈雲精舍,是普覺靜修國師阿扎木蘇(西土人)所創。國師念甘郡自番藏經,奏請當朝康熙皇帝准頒紅字藏經108部。康熙五十一(1712年)國師將自己的住宅慈雲精舍改為寺。建樓五楹,以作藏經之所。清雍正十年(1732年)守邊大將軍平郡王福彭,公務之暇,臨幸此寺,賜金賜額,令喇嘛劉勞藏重修,命名西來寺。後有地方紳士成龍、客民閻海等捐資,共修樓宇十楹。上有彌勒佛並藏經,下有寶貝佛像並存國師真容,南陪殿有護國仁王佛像一堂,北陪殿有護國尊天護法一堂。大殿有如來佛像,過殿山門有韋馱、天王像。神態各異,雍容大觀。建築形式及結構:觀音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加寬前殿。殿內頂部中心在藻井,並圍以繪有各種圖案的天花板。藏經樓為單檐硬山頂,兩邊加卷棚頂,面闊五間,進深五架梁入架橡。陪殿面闊三間(11.4米),進深6.2米。寺內金爐香火,日夜不熄,朝佛禮拜者,絡繹不絕。解放後,中央文物考察團就中藻井、壁畫、供台、塑像、木刻(宗喀巴等像及金剛座不是木刻)斷定:西偏小殿為唐代建築物,其結構與敦煌元洞相近。殿內有壁畫21頁(唐朝3頁,明朝10頁,清朝8頁),大多剝落不堪,經堂正頂天花板中如藻井與明時北京的智花寺同類,殿內也有明塑,兩廊壁畫(畫佛教故事)是清代畫中上品。金剛殿、觀音殿較遲,然亦不出北宋。華東某學院教授石揚義贊同此說。1953年天水馮國瑞教授過甘,指山門前的鼓兒石為唐代物(此石花紋作為飛馬形),建議政府移文化館保管。又寺中舊有殞石一塊(舊稱落星石)。斗大、橢圓形。寺院中原有木刻像5尊,塑像32尊,在塑像中有32臂的佛像一尊。佛教有顯密二宗,張掖各寺院多屬顯宗,唯西來寺為密宗。
⑻ 張掖市的經、緯度
張掖市(政府):東經100.456242,北緯38.932086(圖片可點擊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