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中心溫度是多少
Ⅰ 太陽的中心溫度是多少
太陽的表面大約5500攝氏度左右,而太陽核心的溫度高達2000萬攝氏度。因此太陽中心溫度大約是表面溫度的3600多倍。
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和會發光的天體,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陽。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行,也就是公轉。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
太陽的內部主要可以分為三層:核心區、輻射區和對流區。
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Ⅱ 地球中心的溫度有多高
地核又分為內地核與外地核兩部份。地球內部越接近地心,溫度越高,地心點地面附近的溫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幾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處的傳熱機制是極其復雜的,由熱傳導的理論去估計地球內部的溫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結果。但根據其他地球物理現象的考慮,地球內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溫度是可以估計的。結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溫度接近該處岩石的熔點,約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發生相變,溫度各約在1500℃和1900℃;③ 在核幔邊界,溫度在鐵的熔點之上,但在地幔物質的熔點之下,約為3700℃;④在外核與內核邊界,深度為5100千米,溫度約為4300℃,地球中心的溫度,估計與此相差不多。
內部結構 地球的分層結構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和S)的傳播速度劃分的。地球上層有顯著的橫向不均勻性: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蓋著2/3的地面。
的溫度據科學家推測約為攝氏6000度
Ⅲ 地球的中心溫度是表面溫度的多少倍
科學家推測約為攝氏6000度,地球表面溫度與25度來計算,所以是240倍。一樓的真是胡扯。
Ⅳ 太陽的中心溫度是多少
2萬度,表面6000度
Ⅳ 地球中心是什麼溫度是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中心),估計可高達2000-5000℃。
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千米,平均密度約10.5克/厘米,物質呈液態。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e21噸,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的16.2%。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這樣大的壓力,我們在地球表面是很難想像的。科學家作過一次試驗,在每平方厘米承受1770噸壓力的情況下,最堅硬的金剛石會變得像黃油那樣柔軟。地核內部不僅壓力大,而且溫度也很高,估計可高達2000-5000℃,物質的密度平均在10-16克/厘米之間。在這種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情況下,我們平常所說的"固態"或"液態"概念,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地核內的物質既具有鋼鐵那樣的"鋼性",又具有像白蠟、瀝青那樣的"柔性"(可塑性)。這種物質不僅比鋼鐵還堅硬十幾倍,而且還能慢慢變形而不會斷裂。
地核內部這些特殊情況,即使在實驗室里也很難模擬,所以人們對它了解得還很少。但有一點科學家是深信不疑的:地球內部是一個極不平靜的世界,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始終處於不停息的運動之中。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內部各層次的物質不僅有水平方向的局部流動,而且還有上下之間的對流運動,只不過這種對流的速度很小,每年僅移動1厘米左右。有的科學家還推測,地核內部的物質可能受到太陽和月亮的引力而發生有節奏的震動。
地球的中心我們都沒有去過,只能通過間接手段猜測,所以無論別人怎麼說,我們一定要他說的有道理才可相信。
第一種說法:地心是固體的鐵鎳核,根據,地球的磁場就是由於地心的鐵鎳核,它本身是個大磁體,才引起地球有磁場。為何地心不是岩漿呢?來自於地震時地震台站測得的地震波的判讀。
第二種說法:地心的空的。我們知道從高空向地面,距離地球越近,引力越大,由此類推越往地心應該引力越大。但其實不是這樣。引力與物質的質量大小有關。地心處在地球的質量中心。周邊物質相互吸引的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恰好相互抵消,此處引力為0,所以有人猜測地心是空的。
我也只是道聽途說,還請您自己判斷。
Ⅵ 地球中心的溫度有多高
地面附近的溫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幾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處的傳熱機制是極其復雜的,由熱傳導的理論去估計地球內部的溫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結果。但根據其他地球物理現象的考慮,地球內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溫度是可以估計的。結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溫度接近該處岩石的熔點,約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發生相變,溫度各約在1500℃和1900℃;③ 在核幔邊界,溫度在鐵的熔點之上,但在地幔物質的熔點之下,約為3700℃;④在外核與內核邊界,深度為5100千米,溫度約為4300℃,地球中心的溫度,估計與此相差不多。
內部結構 地球的分層結構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和S)的傳播速度劃分的。地球上層有顯著的橫向不均勻性: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蓋著2/3的地面。
Ⅶ 地球的核心溫度是多少
英 國 倫 敦 大 學 的 科 學 家 利 用 最 新 的 方 法 , 估 計 地 球 核 心 的 溫 度 , 是 高 達 攝 氏 五 千 五 百 度 , 比 較 太 陽 的 溫 度 約 低 一 千 度 。 過 去 許 多 科 學 家 都 試 圖 估 計 地 球 核 心 的 溫 度 , 他 們 的 估 計 差 別 達 二 千 度 ; 倫 敦 大 學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 柏 斯 教 授 (Professor David Price) 指 出 , 知 道 地 底 深 達 六 千 三 百 多 公 里 的 核 心 的 溫 度 是 很 重 要 , 因 為 地 下 的 熱 能 不 斷 地 影 響 地 面 的 變 化 , 例 如 地 震 (earthquake) 和 火 山 爆 發 等 , 此 外 , 熱 能 亦 引 致 地 底 下 熔 化 了 的 液 體 鐵 (liquid iron) 漩 渦 式 的 轉 動 , 從 而 產 生 地 球 的 磁 場 , 知 道 地 底 下 的 溫 度 , 可 以 幫 助 了 解 這 些 天 然 現 象 的 成 因 。 首 先 科 學 家 是 找 出 在 巨 大 的 壓 力 下 鐵 的 熔 化 溫 度 , 科 學 家 認 為 地 球 的 中 心 地 帶 是 由 固 體 的 鐵 和 其 他 礦 物 質 組 成 , 而 中 心 是 被 是 由 熔 化 了 的 鐵 包 圍 ; 上 圖 所 見 , 是 科 學 家 說 明 地 球 結 構 的 圖 。 科 學 家 利 用 超 級 電 腦 , 計 算 出 鐵 在 地 底 五 千 一 百 多 公 里 下 , 固 體 鐵 和 已 熔 化 了 的 液 體 鐵 交 界 的 地 方 , 鐵 在 高 壓 力 下 的 熔 化 溫 度 , 科 學 家 估 計 溫 度 應 該 是 攝 氏 六 千 五 百 度 , 這 差 不 多 是 太 陽 的 溫 度 , 但 是 , 由 於 地 球 核 心 不 是 純 鐵 組 成 , 百 分 之 十 是 由 鎳 (nickel) 、 硫 磺 (sulphur) 和 其 他 物 質 組 成 , 因 此 , 科 學 家 估 計 核 心 的 溫 度 應 該 是 低 一 些 , 在 五 千 五 百 度 左 右 .
Ⅷ 太陽中心溫度是多少
太陽的表面溫度:約 5500 攝氏度
太陽的中心溫度:約 2000萬 攝氏度
太陽的日冕層溫度:約 5 × 106 攝氏度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 99.87% 都集中在太陽上。太陽系中的地球以及其他類地行星、巨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另外圍繞太陽運動的還有小行星、流星、彗星、超海王星型天體以及灰塵。
太陽的構成
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層和大氣層。由於太陽外層氣體的透明度極差,人類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是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層。
Ⅸ 地球的地心溫度有多少度
地球內部的溫度
隨著深度的增加,地球內部是以什麼樣的比率逐漸變熱的呢?地
球中心的溫度有多高?回答這些問題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將有助於了
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放射性物質在地球內部是如何分布的。我
們也能依此很好地估計太陽系和其他星球內部的溫度,並對它們有更
多了解。
我們知道,當不斷向地球深處挖掘時,溫度會不斷升高。從礦山
以及溫泉和火山的存在,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地球內部也必定
存在一個足夠大的能量源來引發地震。
對地核溫度的合理估計為4000~6000℃,但不幸的是目前還沒有
一個肯定的結論。
然而我們對地球內部其他一些特徵確實有了一定的了解。數年來,
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地球內部由地震所引起的並以彎曲路徑傳播的震
動波。通過研究這些波的路徑,我們可以確定在不同深度地球密度的
增加情況。
在我們所能往下鑽探的范圍內,地球皆由岩石組成,其密度並未
隨深度出現明顯的增加。明顯大於岩石密度的物質是金屬,而最常見
的金屬是鐵。因此,地質學家們確信,地球有一個被岩石「幔」所圍
的鐵「核」。
我們知道,某些地震波能夠穿過固體物質,但不能通過液體。由
於這些波能夠穿過地幔而不能穿過地核,所以地質學家們由此認為,
地溫隨深度增加不斷升高,地幔雖然可能稍微變軟了一些,但仍為固
態。鐵核則為液態。
這並不令人驚訝。在通常條件下,岩石在2000℃左右熔化,而鐵
則在1500℃就開始熔化。顯然,一個不能使岩石熔化的溫度卻足以使
鐵核熔化。
然而,僅僅這些還不能告訴我們在核-幔邊界處溫度有多高。岩石
和鐵的熔點隨壓力而增高,而壓力隨深度也逐漸升高(當深層岩石隨
火山噴發被抬升時,由於壓力降底,其熔點也變低。火山噴出的流體
狀岩石稱為「熔岩」)。
越向地核深入,壓力會不斷增加,鐵的熔點也會不斷增高。事實
上,鐵的熔點似乎比溫度上升得要快。這樣,在地球最中心的75英里
范圍內,鐵核變為固態的「內核」。壓力已使鐵的熔點變得非常高,
以至於不斷升高的溫度也不能熔化內核。
如果我們知道岩石和鐵的熔點是如何隨壓力而升高的,我們就會
知道在地幔與地核的邊界處能熔化鐵而不能熔化岩石的確切溫度。我
們也會知道外核與內核邊界處的溫度,因為它就是這個壓力條件下鐵
的熔點。岩石和鐵的熔點以前僅能在遠小於地球深處壓力的條件下測
定,所以很難估計深處溫度。
1987年初,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技術,用它可在短時間內形成非
常高的溫度和壓力,並可進行測量。用它可測量出比以前能測量出的
壓力高10~12倍條件下的熔點。用此技術進行測定的結果表明,在地
幔和外核之間的壓力條件下,鐵的熔點為4500℃;而在外核與內核之
間,鐵在7300℃時才開始熔化。
當然,科學家們並不認為地核完全由鐵組成,應該還有其他元素,
特別是硫。它們可使地核的熔點降低1000℃。因此,科學家們估計地
核外部邊界的溫度為3500℃,內核外部邊界的溫度為6300℃,而地球
正中心的溫度高達6600℃。
這比我們曾經想像的溫度要高。現已證明,地球中心要比太陽表面溫度高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