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後背正常溫度是多少
㈠ 人體正常溫度
人體的核心體溫,正常情況應該在37-37.5℃之間。
在體表測量體溫,溫度可能比核心體溫略偏低。腋窩測量體溫正常值在36-37℃之間,口腔測量的體溫正常值在36.2-37.2℃之間,直腸測量的體溫最接近人體的核心溫度。
大約在36.5-37.5℃之間。臨床上最常採用的是腋窩溫度的測量,如果腋窩溫度超過37℃考慮有發燒的情況,如果腋窩溫度低於35℃,在排除測量誤差後,考慮是低體溫症的情況。
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37.3℃就是發熱,37.3~38℃是低燒,38.1~40℃是高燒。40℃ 以上隨時有生命危險。
測量體溫一般常用3個部位,即口腔、腋窩及肛門。
兒童正常體溫在肛門處為36.5℃~37.5℃之間。
兒童在口腔處為36.2℃~37.3℃之間。
兒童在腋窩處為35.9℃~37.2℃之間。
通過測量後,兒童凡超過正常范圍0.5℃以上時,稱為發熱。超過38℃稱為低熱,超過39℃者為高熱。
㈡ 人的體表溫度是多少
人體各部位的溫度不同,頭部較高,足部較低。不同的皮膚溫度是由人體核心至皮膚表面的熱流與皮膚表面至環境散熱之間的熱平衡決定的.在舒適環境中測定一組人的14個部位的皮膚溫度,經統計表明人體平均皮膚溫度為33.5℃,均方差為0.5℃.維持舒適的平均皮膚溫度是保證人體熱舒適的重要條件。
由於人類是恆溫動物,體溫恆定在36℃~37℃之間,所以有些人會認為皮膚的溫度象體溫一樣恆定,其實這是錯誤的。人體組織器官和皮膚隨部位不同會有很大的差別。
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濕度。
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當氣溫摻了「水分」,體感「增溫」可超20℃。比如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舉例來說,同樣是30℃時當相對濕度只有50%時,體感溫度達到31.1℃,與實際氣溫比上升了1.1℃;而當相對濕度達到90%,體感溫度飆升至40.6℃,比實際氣溫高出10.6℃。可見,夏季濕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
(2)人體後背正常溫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每日早晚、人體各個部位及男女之間的體溫均存在著差異。人體正常體溫有一個較穩定的范圍,但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正常人口腔溫度(又稱口溫)為36.2℃~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2℃~0.5℃,直腸溫度(也稱肛溫)較口腔溫度高0.2℃~0.6℃。一天之中,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但一天之內溫差應小於0.8℃。
在健康狀態時,如飲食正常,衣著適宜,人體的體溫一般是比較恆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於36.2℃~37.2℃),而不因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這個范圍就是發熱,38℃以下是低熱,39℃以上是高熱。40℃ 以上隨時有生命危險
㈢ 身體皮膚表面溫度是多少度
身體皮膚表面溫度在36.1℃~37℃。
人體的皮膚能承受的最高溫度46.5℃,最低溫度14.2℃。
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體溫在正常范圍內可有輕度變化,例如:下午較早晨體溫相對要高,但一般相差小於1℃;進餐後、勞動或劇烈運動後,體溫也可有輕度升高;體溫反應了機體新陳代謝的結果,也是機體發揮各項正常功能的必備條件之一。
(3)人體後背正常溫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皮膚覆蓋全身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約占體重的16%。成人皮膚面積約為1.2—2.0平方米。全身各處皮膚的厚度不同,背部、項部、手掌和足底等處最厚,腋窩和面部最薄,平均厚度為0.5—4.0毫米。
盡管各處皮膚厚度不同,但都可分為表皮與真皮兩層,並借皮下組織與深層組織連接。皮膚的顏色因人種、年齡和健康狀況不同而有差異。皮膚上有很密的各種走向的凹下溝汶,稱為皮溝。皮溝間大小不等的菱形或多角形的隆起部分為皮嵴,它們在指腹構成指紋。
㈣ 人體的溫度多少到多少是正常的
正常人體腋下體溫在36~37°C左右。個體之間體溫都有差異,並且受外界環境影響,也有波動,24小時內下午體溫比早晨體溫略高,劇烈運動,勞動進餐,精神緊張體溫可略升高,波動范圍不超過1°C,女性月經前以及妊娠期體溫略高於正常,老年人因代謝率偏低,體溫相對低於青壯年,體態偏瘦,體溫也略偏低,高溫作業下體溫可以略升高。
㈤ 人體的正常溫度是多少度
體溫的正常值是一個范圍。一般體溫會涉及到三個部位的溫度,腋溫、口溫、肛溫。腋溫的正常溫度在36.0-37.0℃,口溫的正常溫度在36.3-37.2℃,肛溫的正常溫度在36.5-37.7℃。體溫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隨著年齡、晝夜、性別和情緒的因素變化而出現正常的波動。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體溫易受環境溫度影響。兒童由於代謝率增高,體溫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降低,體溫在正常范圍的低值。正常人在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2-8時體溫最高,但波動范圍不超過平均數上下0.5℃。一般,女性較男性體溫稍高,運動、沐浴、進食、精神緊張等因素,均可使體溫暫時升高。安靜、睡眠、飢餓、服用鎮靜葯後可使體溫暫時下降。
㈥ 正常人身體的溫度是多少
正常人身體的溫度是37攝氏度。
37℃只是體溫的一個大概數字,人體各個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間的體溫均存在著差異。正常人口腔溫度為36.3℃~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 . 3℃~0.6℃,直腸溫度較口腔溫度高0.3℃~0.5℃。
人體的溫度是相對恆定的,但是24小時的一天內也會有波動,一般相差不超過1度。早晨體度略低,下午略高。運動、進食後體溫稍高,而老年人體溫偏低。兒童正常體溫36.5-37.5之間。體溫的幅度增長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范圍內。
(6)人體後背正常溫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影響體溫因素
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范圍內。
1、性別因素
一般女性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升高,排卵期較低,這種波動主要與孕激素分泌周期有關, 女性的體內脂肪較男性為高這也應該是一個原因。
2、年齡因素
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為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皮膚汗腺發育又不完全,從而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容易波動。兒童代謝率高,體溫可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
3、晝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4-8時體溫最高,其變動范圍約在0.5-1℃之間。這種晝夜有規律的波動,是由於人們長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動、代謝、血液循環等相應的周期性變化所形成的。而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周期性波動則出現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
4、情緒與運動
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運動時骨骼肌收縮,均可使體溫略有升高。
㈦ 人體溫度正常是多少
人體溫度正常是36-37℃,不同個體之間略有差異,體溫常受內、外因素的影響,一般在上午起床時人的體溫較低,下午及傍晚體溫稍高,24小時內體溫波動不會超過1℃。
對於女性的體溫,在月經前及排卵期間較平時升高0.1-0.3℃,妊娠期間體溫較平時偏高,人在劇烈運動、勞動或者進餐後體溫較安靜狀態下偏高。體溫測量的位置不同,測得的數值也不一樣。
㈧ 人體正常溫度是多少
人體正常溫度是36度到37度之間
㈨ 人體正常溫度是多少
正常人身體的溫度是37攝氏度。
37℃只是體溫的一個大概數字,人體各個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間的體溫均存在著差異。正常人口腔溫度為36.3℃~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 . 3℃~0.6℃,直腸溫度較口腔溫度高0.3℃~0.5℃。
人體的溫度是相對恆定的,但是24小時的一天內也會有波動,一般相差不超過1度。早晨體度略低,下午略高。運動、進食後體溫稍高,而老年人體溫偏低。兒童正常體溫36.5-37.5之間。體溫的幅度增長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范圍內。
(9)人體後背正常溫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影響體溫因素
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范圍內。
1、性別因素
一般女性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升高,排卵期較低,這種波動主要與孕激素分泌周期有關, 女性的體內脂肪較男性為高這也應該是一個原因。
2、年齡因素
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為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皮膚汗腺發育又不完全,從而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容易波動。兒童代謝率高,體溫可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
3、晝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4-8時體溫最高,其變動范圍約在0.5-1℃之間。這種晝夜有規律的波動,是由於人們長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動、代謝、血液循環等相應的周期性變化所形成的。而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周期性波動則出現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
4、情緒與運動
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運動時骨骼肌收縮,均可使體溫略有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