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草葯熬出多少水合適
Ⅰ 熬中葯,水熬到多少為好
水沒過中草葯半寸到一寸左右就可以,熬到葯汁剛好一碗為宜,大概兩百毫升左右
Ⅱ 熬中葯需要多少水
煎煮前葯物的浸泡和加水量
煎煮前應將葯物預先浸泡濕潤。因為植物性中葯大多數是干品,有一定的體積、厚度。在煎煮前必須用冷水在室溫下浸泡,其目的為使中葯濕潤變軟,細胞膨脹,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葯材組織中,產生滲透壓,有效成分便滲透擴散到葯材組織細胞外部的水中。同時可在加熱煎煮時避免葯材組織所含的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滲出。白頭翁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實驗證明,在浸泡20~30分鍾後第一次煎液的抑菌直徑為17毫米,第二次煎液為15毫米,而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抑菌直徑為15毫米,第二次煎液為14毫米,即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只能達到浸泡後的第二次煎效力。所以在煎煮前應將葯材進行冷水浸泡。
浸泡時間要根據葯材性質而定,一般對葯、葉、莖等類葯材為主的復方葯劑可浸泡20~30分鍾,以根、根莖、種子、果實等類為主的葯材,可浸泡60分鍾。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
煎葯的加水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湯劑的質量。葯多水少,會造成「煮不透,煎不盡」。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發葯汁即乾涸,葯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熱而被破壞;葯少水多,雖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湯葯液量過大,不宜病人服用。
中葯材質地不同,其吸水量有顯著差別,一般為葯物重量的5~10倍,個別的如胖大海可達20倍,因此,煎葯用水量,要根據葯物的用量及質地而定。重量相同的葯物,質地輕松其容積必大,吸水量多。質地堅實,其容積必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葉、全草及其質地輕松的葯物,其用水量大於一般用水量。煎煮礦物、貝殼及其它質地堅實的葯物,其用水量應小於一般用水量。
傳統經驗,將飲片置煎鍋內,加水至超過葯物表面3~5厘米為度,第二次煎可超過葯渣表面1~2厘米。這是一種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按每克中葯加水約10毫升計算,然後將計算的總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中,餘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
根據煎葯時間長短,水分蒸發量之多寡,中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葯液收得量等,來具體掌握用水量。
所以,應根據煎葯時間長短,水分蒸發之多少,葯料吸水性能的大小及葯液得量等幾個因素來確定加水量。
有人研究煎煮中葯加水量的計算公式:
Q=W×K+R+T×V
式中 Q—加水量
W—原葯量
K—吸水量
T—煎煮時間
V—單位時間水分蒸發量
R—葯液得量
利用上述公式計算加水量,是比較麻煩的工作。首先要做大量的試驗,以便求出每種葯材的吸水量,才能列表備用;其次在煎葯火力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測V值才有意義。實驗證明,一般掌握每分鍾平均蒸發量為15~20毫升比較適用。但必須在一定的容器中及一定溫度下操作,條件變了,計算出的Q值就無意義。所以, 上述計算公式僅適用於有大量煎葯業務的單位。
煎液量應根據每付總葯量來確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則煎出率愈高。但葯液得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確定一個合理界限。有人從實驗數據確定,當煎液量為1:4時,兩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將此液量再濃縮成1:2時,即可便於病人服用。
有一研究單位進行了87次爐火煎葯,以實際用水量記錄,按統計學的方法,求葯重與耗水量的相關系數,得出以下用水量的計算標准:
第一煎=100毫升×葯重(兩)+150毫升+服用量
第二煎=服用量+200毫升
本計算式適合老秤1~8兩葯物,直火加熱煎葯應用。加熱時間以半小時左右為准,遇葯物吸水率過大或煎煮時火力過大過小時,可按具體情況酌情增減加水量。
臨床醫師所要求的服用量一般以150~300毫升之間,小兒酌減。(中葯浸泡方法)
Ⅲ 我們一般需要根據葯方自己熬中葯,熬中葯的時候要放多少水呢
有時看中醫會根據我們的病情開葯方,讓我們回家煲葯,而熬中葯怎麼加水就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加水的量是會影響到葯效的發揮,影響葯物的治療效果的。那麼,熬中葯要放多少水?
在熬煮中葯以前,最好是可以將葯品用冷水沖洗整潔以後開展浸泡,而且加水流量應當可以將葯材浸入,最好是可以高出大概三厘米是較好的。實踐經驗證明,在煎制中葯以前,浸泡葯材的水的溫度最好是可以在四十℃到五十攝氏度中間,那樣可以令水份遲緩的深層次葯材機構當中,那樣葯材的構造就會越來越鬆散鼓起,可以更快的融解,葯材當中的綠原酸也可以更快的煎出。
Ⅳ 熬中葯該放多少水
我之前熬中葯是水量沒過葯物,浸泡大概半小時,然後大火煮開,換小火熬半小時左右。我家盛菜的小碗,八分滿
Ⅳ 熬中葯要放多少水,熬多少時間
具體看你用的什麼方葯。一般解表清熱、芳香葯物,質地疏鬆的煎煮20分鍾左右即可;滋補質厚煎煮40分鍾左右,礦石骨甲煎煮1個小時左右,烏頭附子煎煮一個小時以上。根據你煎煮的時間不同,容器大小不同,加的水量適當調整。
Ⅵ 熬中葯的水用多少合適
熬葯之前先要加水沒過葯面,浸泡半小時至一小時,中葯吸水後就會慢慢沉澱,再上火熬制時大都不會浮在水面上了,熬好的葯劑如果湯汁過多的話,瀝出葯渣後可以繼續用小火熬,濃縮後葯量就減少了。
你也可以設法更換葯鍋,用截面小一些的容器,最好是砂鍋類的,免得水加的太多,掌握一個原則就是加入鍋內的水量要沒過葯材。
Ⅶ 熬中葯加多少水啊
我們這里的祖傳中醫熬葯方法:
煎葯服葯標准
1:一副葯煎3次,現吃現熬
2:每次加水量:
第一次熬葯,水高於葯一公分(用涼水泡2小時或溫水20分鍾)
第二次熬葯,水與葯持平(用涼水泡8-12小時)
第三次熬葯,水低於葯一公分(涼水泡8-12小時)
3:每次煎葯剩至80-100毫升(少半小碗),現吃現熬
每日服葯2次,早飯前30分鍾,晚飯後30分鍾,如胃不好的可飯後服用,服葯期間忌食辛,辣,酒,海鮮。
4:煎葯容器:用鋁,泥,沙鍋均可(不可用銅鐵鍋)
5:忌喝涼葯,葯若煎糊切不可服用。
Ⅷ 熬中葯要放多少水
最起碼要淹過中葯。
一般來講,按你熬制中葯的設備來講是淹過中葯後,再加上一大半的水。平常我們講2碗水熬成1碗。這個是中葯不太多的情況下。主要還是看時間,熬制用文火,2個小時。
現在很多葯店有代煎服務。是用高溫蒸汽,效果也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