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酶在環境溫度多少度
Ⅰ 為什麼酶的最適溫度是37度
定義是酶促反應速度隨溫度升高而達到一最大值時的溫度就稱為酶的最適溫度.
首先說酶的最適溫度是37度是錯誤的,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適溫度.比如植酸酶最適溫度在40-60度范圍內.
人體內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是37度左右(和正常體溫接近).這是因為長期而復雜的進化造成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使人體能達到最好的狀態來更好的適應環境,生存繁衍.
Ⅱ 人體內各種酶的最適溫度是
人身體部位不同,其溫度也有差別,所以酶也要適應不同的溫度,你說書上說是35-40度是比較合理的(所以人發燒到40度就比較危險了)。 人體內也有不同的PH值,一般人體內環境是7.4 ,但是胃裡的胃液是酸性的,正常胃液含有鹽酸,為強酸性。鹽酸由胃壁細胞分泌,能活化胃蛋白酶,並保持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質的最適pH值為2.0。
Ⅲ 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影響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pH值。其中溫度比較重要,人體內酶的活性在37攝氏度是最佳。生物酶各自適應的酶的溫度不同。植物光合作用酶的活性在20攝氏度左右最強。在一定的范圍內,酶的活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溫度過高會使酶失活。
1.溫度
溫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很大,表現為雙重作用:(1)與非酶的化學反應相同,當溫度升高,活化分子數增多,酶促反應速度加快,對許多酶來說,溫度系數Q10多為1~2,也就是說每增高反應溫度10℃,酶反應速度增加1~2倍。(2)由於酶是蛋白質,隨著溫度升高而使酶逐步變性,即通過酶活力的減少而降低酶的反應速度。以溫度(T)為橫坐標,酶促反應速度(V)為縱坐標作圖,所得曲線為稍有傾斜的鍾罩形。曲線頂峰處對應的溫度,稱為最適溫度。最適溫度是上述溫度對酶反應的雙重影響的結果,在低於最適溫度時,前一種效應為主,在高於最適溫度時,後一種效應為主,因而酶活性迅速喪失,反應速度很快下降。動物體內的酶最適溫度一般在35~45℃,植物體內的酶最適溫度為40~55℃。大部分酶在60℃以上即變性失活,少數酶能耐受較高的溫度,如細菌澱粉酶在93℃下活力最高,又如牛胰核糖核酸酶加熱到100℃仍不失活。
最適溫度在60℃以下的酶,當溫度達到60~80℃時,大部分酶被破壞,發生不可逆變性;當溫度接近100℃時,酶的催化作用完全喪失。
一般而言,溫度越高化學反應越快,但酶是蛋白質,若溫度過高會發生變性而失去活性,因而酶促反應一般是隨著溫度升高反應加快,直至某一溫度活性達到最大,超過這一最適溫度,由於酶的變性,反應速度會迅速降低。
熱對酶活性的影響對食品很重要,如,綠茶是通過把新鮮茶葉熱蒸處理而得,經過熱處理,使酚酶、脂氧化酶、抗壞血酸氧化酶等失活,以阻止兒茶酚的氧化來保持綠色。紅茶的情況正相反,是利用這些酶進行發酵來制備的。
2.pH值
pH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原因:(1)環境過酸、過鹼會影響酶蛋白構象,使酶本身變性失活。(2)pH影響酶分子側鏈上極性基團的解離,改變它們的帶電狀態,從而使酶活性中心的結構發生變化。在最適pH時,酶分子上活性中心上的有關基團的解離狀態最適於與底物結合,pH高於或低於最適pH時,活性中心上的有關基團的解離狀態發生改變,酶和底物的結合力降低,因而酶反應速度降低。(3)pH能影響底物分子的解離。可以設想底物分子上某些基團只有在一定的解離狀態下,才適於與酶結合發生反應。若pH的改變影響了這些基團的解離,使之不適於與酶結合,當然反應速度亦會減慢。基於上述原因,pH的改變,會影響酶與底物的結合,影響中間產物的生成,從而影響酶反應速度。
酶在最適pH范圍內表現出活性,大於或小於最適pH,都會降低酶活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改變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帶電狀態,從而影響酶和底物的結合;②過高或過低的pH都會影響酶的穩定性,進而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壞。
Ⅳ 植物體內的酶的最適溫度在40度到50度,而一般植物體內的溫度最多在20度左右,是怎麼回事
植物內酶的最適溫度在40~50之間,說的是酶在40~50度之間的活性最高,20度活性相對40度要低,但也具備催化作用。
Ⅳ 生物體內酶活性最高時的適溫是多少
常溫比如25度或者是人體37度,有些是在極端環境下生活的生物,那麼酶活性最適溫度又看情況而定,有些必需高溫才能活性最高,比如在火山口的微生物體內的酶,有些必需低溫等等,要看情況而定
Ⅵ 在什麼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影響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pH值。其中溫度比較重要,人體內酶的活性在37攝氏度是最佳。生物酶各自適應的酶的溫度不同。植物光合作用酶的活性在20攝氏度左右最強。在一定的范圍內,酶的活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溫度過高會使酶失活。
Ⅶ 植物體內酶的最適溫度和最適PH分別是 答案給的是40到50 4.5到6.5 是不是錯了
當然錯啦 溫度是36.5℃±0.5℃
人體不同部位的最適pH值是不同的,如血液pH值為7.35-7.45,膽汁的pH值為7.4,胰液的pH值為7.8—8.4.
我們的內環境的酸鹼度應該是在7.35到7.45之間,而PH值是以7為酸鹼分界線,也就是說,我們的體液應該呈現弱鹼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
在最適pH值范圍內,酶活性最高,pH的上升或下降都會導致酶活性的下降,甚至發生不可恢復的失活。
Ⅷ 各種酶的最適溫度和最適pH值
酶的活性受環境pH的影響極為顯著。通常各種酶只有在一定的pH范圍內才表現它的活性。一種酶表現其催化活性最高時的pH值稱為該酶的最適pH。低於或高於最適pH時,酶的活性逐漸降低。不同酶的最適pH值不同,例如,胃蛋白酶的最適pH為1.5一2.5,胰蛋白酶的最適pH為8等
酶的最適pH受反應物性質和緩沖液性質的影響。例如,唾液澱粉酶的最適PH約為6.8,但在磷酸緩沖液中,其最適pH為6.4一6.6,在醋酸緩沖液中則為5.6。
Ⅸ 酶和溫度有什麼關系
各種酶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酶活性最強,酶促反應速度最大。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升高10℃,酶促反應速度可以相應提高1~2倍。不同生物體內酶的最適溫度不同。
如,動物組織中各種酶的最適溫度為37~40℃;微生物體內各種酶的最適溫度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適溫度為62~64℃。
巨大芽孢桿菌、短乳酸桿菌、產氣桿菌等體內的葡萄糖異構酶的最適溫度為80℃;枯草桿菌的液化型澱粉酶的最適溫度為85~94℃。
可見,一些芽孢桿菌的酶的熱穩定性較高。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應速度。
最適溫度在60℃以下的酶,當溫度達到60~80℃時,大部分酶被破壞,發生不可逆變性;當溫度接近100℃時,酶的催化作用完全喪失。
凡能影響蛋白質的理化因素都能影響酶的活性。因此溫度、酸鹼度、重金屬離子都能影響酶的活性。高溫、強酸、強鹼等因素均可引起酶喪失催化能力。
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因此,一切對蛋白質活性有影響的因素都影響酶的活性。酶與底物作用的活性,受溫度、pH值、酶液濃度、底物濃度、酶的激活劑或抑制劑等許多因素的影響。
(9)生物酶在環境溫度多少度擴展閱讀:
影響酶活力的因素:
1、酶濃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從米門公式和酶濃度與酶促反應速度的關系圖解可以看出:酶促反應速度與酶分子的濃度成正比。當底物分子濃度足夠時,酶分子越多,底物轉化的速度越快。
但事實上,當酶濃度很高時,並不保持這種關系,曲線逐漸趨向平緩。根據分析,這可能是高濃度的底物夾帶有許多的抑制劑所致。
2、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在生化反應中,若酶的濃度為定值,底物的起始濃度較低時,酶促反應速度與底物濃度成正比,即隨底物濃度的增加而增加。
當所有的酶與底物結合生成中間產物後,即使在增加底物濃度,中間產物濃度也不會增加,酶促反應速度也不增加。
還可以得出,在底物濃度相同條件下,酶促反應速度與酶的初始濃度成正比。酶的初始濃度大,其酶促反應速度就大。
在實際測定中,即使酶濃度足夠高,隨底物濃度的升高,酶促反應速度並沒有因此增加,甚至受到抑制。其原因是:高濃度底物降低了水的有效濃度,降低了分子擴散性。
從而降低了酶促反應速度。過量的底物聚集在酶分子上,生成無活性的中間產物,不能釋放出酶分子,從而也會降低反應速度。
3、pH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酶在最適pH范圍內表現出活性,大於或小於最適pH,都會降低酶活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變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帶電狀態,從而影響酶和底物的結合。
二是過高或過低的pH都會影響酶的穩定性,進而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壞。人體中的大部分酶所處環境的pH值越接近7,催化效果越好。但人體中的胃蛋白酶卻適宜在pH值為1~2的環境中,胰蛋白酶的最適pH在8左右。
4、抑制劑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能減弱、抑制甚至破壞酶活性的物質稱為酶的抑制劑。它可降低酶促反應速度。酶的抑制劑有重金屬離子、一氧化碳、硫化氫、氫氰酸、氟化物、碘化乙酸、生物鹼、染料、對-氯汞苯甲酸、二異丙基氟磷酸、乙二胺四乙酸、表面活性劑等。
對酶促反應的抑制可分為競爭性抑制和非競爭性抑制。與底物結構類似的物質爭先與酶的活性中心結合,從而降低酶促反應速度,這種作用稱為競爭性抑制。
競爭性抑制是可逆性抑制,通過增加底物濃度最終可解除抑制,恢復酶的活性。與底物結構類似的物質稱為競爭性抑制劑。
抑制劑與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點結合後,底物仍可與酶活性中心結合,但酶不顯示活性,這種作用稱為非競爭性抑制。
非競爭性抑制是不可逆的,增加底物濃度並不能解除對酶活性的抑制。與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點結合的抑制劑,稱為非競爭性抑制劑。
Ⅹ 生物酶能否在很底的溫度下存活
一般為零下三四十度,低於此溫度,細胞里的溶質會不平衡,而生物酶一般不能再復原了,只是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