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核心艙外溫度能有多少
⑴ 神舟十二號飛船太空出艙時間6個小時,有哪些任務和危險
七月四號當天,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標志著我國空間站階段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並且,神舟十二號飛船太空出艙時間有6個小時,那其中到底有哪些任務和危險?
其實就神舟12號出艙活動來說,時間相差很大,並且任務量相差懸殊,比如說設備調試安裝等一系列的工作。 而在太空行走並非“用腳走路”,而是“用手走路”,所以十分考驗航天員的臂力 ,稍不留神可能就永遠留在外太空了。
⑵ 2022三位宇航員什麼時候返回地面
據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消息,太空三人組為期半年的太空任務即將結束。
北京時間4月8號到10號,我國空間站組合體進行了大幅調整,預計不久後神舟十三號飛船將脫離空間站,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宇航員返回地球。
和此前不同的是,此次回航將首次採用快速返回技術,時間從28小時大幅縮短至8小時,不僅提高了航天任務效率,也增加了三名航天員的舒適度。
那麼該項技術究竟有什麼實質性優勢呢?
為什麼能大幅縮短返回的時間?
自發射升空以來,神舟十三號機組成員已經在外太空飛行了近6個月,在軌期間太空三人組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除了對空間站技術進行深入驗證外,還進行了兩次出艙行走和兩次太空授課,標志著我國空間站第一階段的圓滿成功。
由於空間站承載著宇航員全部的生活和科研活動,所以一般空間站的體型都比較大,需要有足夠的空間支持航天員完成相關任務。比如我國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重量更是達到了20多噸,除了核心艙外還有實驗艙以及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
在如此浩大的工程下,我國把空間站任務規劃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對關鍵技術進行驗證,保證技術運行的可靠性。第二階段則是全面建設階段,我國會發射神舟十四、十五號載人飛船,天舟四號、五號貨運飛船,在這之後夢天、問天實驗艙也會相繼與空間站接軌。最終完成空間站的建造階段,完整的空間站將呈T字型結構。
因為以後還要進行多項發射工作,但常規的返回技術都耗時較長,比如我國當年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2021年9月16日8時56分與空間站脫離,直至17日13時34分才降落在東風著陸場,整個過程耗時近28個小時。
這可苦了航天員了,因為載人飛船的空間十分狹小隻夠裝下三個人,而且裡面還可能會擠一些物資和材料,所以通常航天員都是坐在艙內,一坐就是二十多個小時。
而由於載人飛船並不配備廁所,所以在這期航天員無法解決生理上的大小便,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翻個身都困難,還要進行吃吃喝喝的活動,比春運期間的火車都擁擠,可想而知有多麼不舒服了。
並且飛船返回的過程十分復雜,並不是脫離空間站後直奔地球那麼簡單。
簡單來說,飛船在軌期間環繞地球的飛行速度非常快,接近7.9km/s的第一宇宙速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抵消地球的引力,從而保證不會直接掉下來,所以返回艙要在進入大氣層之前進行減速,選擇合適的角度進入大氣層。
如果角度沒有控制好,飛船可能會接觸到大氣層的邊緣後被彈出去,變成一個太空水漂彈,無法落在預定的著陸點。
接著進入大氣層後,返回艙會與密度越來越大的空氣產生劇烈摩擦,整個返回艙外圍的溫度將高達上千攝氏度,當返回艙下降至距離地面30-40公里的高度時,還會有大約240秒的時間失去無線信號,也就是說傳說中的黑障狀態,此時地面與與返回艙將雙向失聯。
在以往的返迴流程里,最耗時間點就是選擇合適的角度進入大氣層。神舟十二號在這一階段耗費了近16個小時,圍繞地球轉了十幾圈才選好角度,至於真正進入地球的階段其實只有48分鍾。
由此不難看出快速返回技術的核心就是要減少選擇角度的時間,用最短的時間再入大氣層。
2022年3月30號從國際空間站返回的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就採用了快速返回技術,從脫離空間站到降落在預定著陸點僅僅耗時4小時07分,他們只對地球進行了兩次繞圈准備後就開始減速進入大氣層。
根據介紹,神舟十三號將在進行返回制動之前將繞飛地球五圈尋找好進入窗口,每繞飛一圈大約為1.5個小時,所以只需要7.5個小時左右就能點火制動。進入返回程序後與神舟十二號一樣,大約需要48分鍾就能返回到地球,最後降落在預定的著陸場
以上整個過程大約只耗時8個小時,比先前的神舟十二號縮短了近20個小時。
基於「不能讓空間站閑著」的目的,以及6個月太空駐留的慣例,神舟十三號預計將在四月中旬返航,具體時間應該是4月16號左右。
等三名航天員順利到家後,神舟十四號飛船就會馬不停蹄地將下一批航天員送上空間站,再次進行為期6個月的太空生活,並且天宮空間站的其他艙段也將在未來依次升空完成組裝,從而讓我國的空間站變成完全體。
⑶ 與「天和」核心艙相比,「問天」實驗艙有啥不同
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主要是結構不同。
總體來說,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因為功能不同,所以艙體都很大區別,天和核心艙因為需要連接更多艙體和負責宇航員出入,所以具備相關功能結構。具體來說,兩者有三個不同:天和核心艙比實驗艙有更多對介面和停泊口。其次問天實驗艙比天和核心艙多了大型太能板,最後實驗艙機櫃更多,以下來詳細解釋這三點:
第三、問天實驗艙比天和核心艙內部多了更多機櫃:首先問天實驗艙要提供電力,本身就機櫃多,其次天和核心艙只是起到調度作用,具體實驗和各項研究還是需要在問天實驗艙去具體完成,所以從艙體內部看,問天實驗艙比天和核心艙多了很多機櫃。
⑷ 各位,請問一下在外太空衛星要承受多高的溫度啊最高和最低的溫差能有多少度啊(120KM---480KM高度的)
零上100到零下100攝氏度,實際上因為衛星運動很快,當向著太陽時,有可能突破1000,而被陰時有可能達到-200,最高和最低的差很難精確確定,只能得出大致范圍,但以目前技術而言,衛星的溫差是可以精確測量,但限於某個衛星億某段時間,無法給出全部范圍
⑸ 天和核心艙離地球多遠
天和核心艙離地球表面大約有400公里左右。400公里的距離在航天器中屬於低軌,在地面上觀測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即使不用天文望遠鏡,普通的雙筒望遠鏡也有可能有機會看到它。
天和核心艙離地球多遠
國際航空聯合會將100公里的高度定義為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即卡門線。卡門線以內屬地球大氣層,卡門線以外就是太空。
天和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天宮的組成部分,核心艙組合體軌道的遠地點高度約有394.9千米,近地點高度約為384千米,由於受地球引力的影響,軌道每隔一段時間需要調整。
⑹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圓滿成功,這個空間站會比國際空間站更強嗎
根據現在有資料,我認為完全建成會比國際空間站強,現在還剩有一定差距。國際空間站是數年前的航天技術的成果,雖然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迭代,但是我國的的空間站是最現代的技術體現,起步高、而且具有自主的技術產權打破了國外部分技術壟斷。根據環球時報報道我國的空間站有四大看點。
4、擁有安全可靠的能源儲備系統。天和空間站核心艙共有6組鋰離子蓄電池,每組66 個單體電池。811所研製人員設計出了一種滿足空間站運行需求的長壽命、大容量、高安全的鋰離子蓄電池 。
關鍵技術的攻關成功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的必然,也是在航天領域實現技術自主化的重要里程碑,相信未來的中國航天事業會蒸蒸日上。
⑺ 天和核心艙裡面有空氣嗎
有的。
2021年1月14日消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等分別通過評審。4月23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器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4月29日11時23分,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科技日報2021年1月14日消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等近日分別通過評審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等通過評審。
2021年4月23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發射前的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工程各參研參試單位正在全力備戰。
2021年4月29日,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已完成推進劑加註,計劃於29日中午11時許發射空間站天和核心艙 。
⑻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首次出艙配備了哪些太空「神器」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首次出艙配備的太空「神器」有微型航天器+無線WIFI;空間機械臂;太空「眼睛」。
1、微型航天器+無線WIFI:盡可能舒適靈活
一個多月前,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航,將重約6.8噸的貨物送到中國空間站,這其中就有兩件重達200多斤的「飛天」艙外航天服。
艙外航天服是一種微型載人航天器,既能滿足航天員生命保障需求,又能實現艙外移動。此次用來執行出艙任務的艙外航天服高2米左右,科技含量比以前更高,關節更靈活,支持出艙時間也更久——從以前的4個小時增加到8個小時。航天服頭盔上配有攝像機,可以全程記錄航天員艙外操作過程。
通過視頻畫面,人們發現與13年前出艙的神舟七號航天員不同,此次出艙,航天員與艙體之間不再有電臍帶連接。這是因為艙外航天服已實現供氧和溫度、壓力控制,減輕了航天員艙外活動的負擔,使其活動范圍更廣、更靈活。
此外,航天員在進駐核心艙的第二天,就已建立起艙上Wi-fi環境,以便於天地通信和數據傳輸。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湯溢介紹,以空間站為中心,半徑40米范圍內的周邊都可以共享「天和」的網路。
因此,艙外航天員的視頻畫面、話音通話、生理參數等數據都可以實時傳輸到艙內和地面,並且減少了有線設備的繁瑣,使航天員活動更加靈活。
2、空間機械臂:太空行走專有「坐騎」
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長16.6米,艙內空間達50立方米。在艙外,航天員處於失重狀態,再加上艙外航天服的加壓,活動起來十分不便。為此,科研人員為他們研製了專有「坐騎」——空間機械臂,免去了攀爬環節,為航天員節省最大體力。「最重要的是釋放了雙手,讓航天員能幹更加有意義的事兒。」湯溢說。
這個走起來形似圓規的空間機械臂,展開有10.5米長。它有一個大腦——中央控制器、兩只腳(手)——末端執行器,還有7個關節、7個自由度,苗條身材相當靈活。在核心艙表面,有很多凹進去的小圓圈,這是目標適配器,也是機械臂落「腳」的地方。行走時,機械臂一隻腳踩在目標適配器上,另一隻腳向前移動,踩上另一個目標適配器後,前一隻腳再移動。
「可以說,這兩個末端執行器互為手腳,」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指揮敬錚說,「腕部和手腳位置都有相機,在爬行過程中就可以對艙外的散熱裝置、對接機構、太陽翻板進行照相,說白了就是對艙表狀態進行巡檢、監視。」
3、太空「眼睛」:艙外活動實時可見
距地面400公里處,神舟十二號飛船、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和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茫茫太空中飛行,攝像機成為地面工作人員唯一的「眼睛」。300度左右的溫差、真空失重、強輻射環境使太空生存充滿危機,24小時不間斷監視將在必要時刻為航天員贏得一線生機。因此,太空「眼睛」顯得尤為重要。
在航天員出艙活動中,除了艙外航天服自帶的攝像機之外,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也配備了多種相機,確保航天員無論何時、身處何處都能被「看」到。
僅在出艙過程中,就有3種攝相機充當地面工作人員的太空「眼睛」——節點艙高清攝像機、艙外定向相機和安裝在小柱段的全景攝像機。
「節點艙高清攝像機可以看到航天員從艙內到艙外的行走過程,全景攝像機可以看到航天員剛出艙時的狀態。這三類攝像機均具備1080p或以上解析度的高清監視功能。」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全景攝像機主任設計師徐起介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擁有「四隻眼」的全景攝像機。它的水平方向有4個鏡頭,可以水平360度、垂直100度全景成像,並且能實時拼接輸出視頻畫面。
人世間有一種唯美叫「陪你看日出日落」。在太空中,這種唯美畫面航天員一天可以經歷16次。但對全景攝像機來說,這未必是件好事——太陽很可能頻繁進入全景攝像機的視場,使畫面曝光過度。「我們設計了一種自動曝光演算法,可以適應不同場景的光線明顯變化。」徐起說。
據悉,核心艙共配有4台全景攝像機。機械臂轉移航天員的過程,地面也能通過全景攝像機看到。此次出艙,航天員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就是將其中一個全景攝像機進行抬高,使其具備更佳的視角。
航天員出艙活動所穿航天服
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位於西安的航天四院為航天員出艙活動提供了高科技裝備。
航天員出艙活動穿的是國產艙外航天服。航天四院42所承擔了艙外航天服上所有橡膠件的研製與生產。艙外航天服必須具備獨立的運行系統,保證航天員的氣、液、電供給,保證其生存、工作和通信。艙外航天服氣壓調節是關鍵,更不能出現漏氣。
由航天四院42所為航天員量身定製的艙外航天服橡膠件主要包括三類產品,分別是艙外航天服主氣密層、手套橡膠件、連接處密封件。
主氣密層涉及肩、肘、臀、膝、踝等多個活動關節,能夠為航天員在太空超低溫條件下靈活出艙活動提供必要的基礎防護;手套橡膠件是航天員艙外航天服手套的重要部件,能夠為航天員進行艙外作業提供支持和防護;連接處密封件能夠耐受空間環境,既確保密封嚴絲合縫,又確保航天服關節靈活自如。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青年網-航天員首次出艙配備了哪些太空「神器」?揭秘!
⑼ 天和核心艙長啥樣
天和核心艙長啥樣
天和核心艙長啥樣。在大柱段有兩個非常明顯的標識,一個是五星紅旗,還有一個就是載人航天的標志。由於在低地球軌道運行的航天器面臨的環境非常復雜,所以傳統的標志塗層無法耐受,長期輻照就很容易導致標志的顏色脫落。
天和核心艙長啥樣1
在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一台與太空中運行的天和核心艙一模一樣的裝備也正在運行中,它被形象地稱作「地面空間站」。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副總指揮 王鑫:這是我們現在在地面的1∶1的物理在軌運營支持系統,主要作用是它可以接收在軌的遙測數據,可以設置成跟天上一樣的飛行狀態,來驗證整個飛行程序。
記者:這就是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由四個部分組成。首先在它的最前端是節點艙,跟節點艙相連的就是小柱段,直徑3.35米的小柱段是航天員生活起居的地方。可以這么理解,它就是一個帶衛生間的卧室,此外它還有一輛自行車。
在小柱段還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車等健身器材,以滿足航天員日常鍛煉。同時還配了天地視頻通話設備,以及可以支持航天員收發電子郵件的測控通信網和相關設備。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 應鵬:小柱段主要作用是為航天員提供生活起居,還提供了更多的情景照明,比如睡眠的時候會有一個比較適宜的照明環境,讓航天員可以更好地休息。另外鍛煉設施功能更加豐富,還有照顧起居的`,比如說像上廁所的這些配套裝置,也進行了升級和革新。跟前期空間實驗室包括天宮一號相比,空間會更大,功能支持也會更豐富。
記者: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天和核心艙最粗的部分,也就是大柱段,它的直徑是4.2米,這個位置就是航天員的工作區。可以看到外表有非常多的這種類似於把手的裝置,是為了方便航天員出艙作業。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副總指揮 王鑫:這個是大柱段,是航天員工作的場地。這裡面有顯示器,可以用來對整艙狀態進行監視判讀。還有航天員的就餐區,還有醫監醫保區,就是用來評估身體狀態的。這裡面還有科學實驗的區域,已經帶了很多科學實驗設備上去,進行在軌的科學實驗。
在大柱段有兩個非常明顯的標識,一個是五星紅旗,還有一個就是載人航天的標志。由於在低地球軌道運行的航天器面臨的環境非常復雜,所以傳統的標志塗層無法耐受,長期輻照就很容易導致標志的顏色脫落。為此,研製人員研製了一種特殊的塗料,可以確保國旗和載人航天工程標識顏色持久、圖案完整。
記者:從這個位置開始就到了核心艙的資源艙,在資源艙上一共有4個軌控發動機和16個姿控發動機。除此之外,資源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對介面會對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此同時,天舟貨運飛船對天和核心艙進行燃料補加的時候,也是在這個位置。
天和核心艙長啥樣2
2021年6月17號9時22分,對我國來講,可以說是舉國歡慶的好日子,我國航天員聶海勝,以及劉伯明,湯洪波乘坐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的成功升空,三位宇航員開啟了為期90天的研究工作,但是,不禁有人要問了,這么長的時間,我們的宇航員在天上怎麼生活啊,吃什麼喝什麼,住的怎麼樣啊,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怎麼保證啊?
我國自從開展空間站以來,它的各方面性能都在逐漸提升,中國航天科技公司製造飛船之時,對於保障宇航員人性化的服務設施,也在此方面,進行了大力研究,而且宇航員的一系列生活需求考慮了進去,在2021年航天公司開始建造空間站式,就對其進行了系統化的升級。讓我國的航天英雄在天上也可以舒適地辦公。
較之於以前的飛船,天和核心艙的活動空間是天空二號實驗室的三倍,之前就相當於筒子房,現在直接變成了大平層,而在太空廣袤的環境中,這無疑也給了我國航天員足夠的安全感,眾所周知,在選拔宇航員的時候,幽閉症是一個主要的方向,而我國天和二號的大空間,無疑讓我國的宇航員在心理方面可以更加的有保障,而且我們的天和核心艙對於宇航員的睡眠質量也下足了功夫,天和核心艙配備了三個獨立卧室以及一個衛生間,讓我國的航天員從以前的站睡升級到了躺著睡,畢竟良好的睡眠是戰鬥力的保證,在飲食方面,我國的飲食專家給我們的宇航員,配置了120多種食物,保證宇航員在天空失重情況下,身體的各方面需求,而且我國的太空艙還配備了廚房,讓我們的宇航員在太空也可以吃上熱騰騰的飯菜了。飲食以及睡眠方面的保障無疑給予了我國航天英雄鐵一樣的決心。
⑽ 哪件中國自主研製的航天服被用於神舟七號和天宮空間站的空間艙外活動
飛天航天服,是中國為載人航天工程艙外活動設計的艙外航天服。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號任務出艙活動中,航天員翟志剛首次穿著該航天服,完成了中國首次空間艙外活動。
2021年7月4日8時11分,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劉伯明開啟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艙門,11時02分,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著新一代飛天航天服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完成在機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艙外工作台,14時57分,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