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的中葯喝多少合適
㈠ 煎好的中葯一次喝多少為好啊
每次大概一小杯或一小碗就可以了。如果擔心量太少,可以煎葯的時候多放些水,把倒出來的葯湯,再放到火上加熱一會兒,濃縮一下也可以。如果沒有特殊要求,這樣就可以了。至於頭暈和其它不舒服的症狀,如果醫生沒有事先告訴你,應該是不會有的。當然,有一些特殊的方子,是要求服葯後,感到頭暈或者其他感覺異常。應該事先通知你的。
㈡ 中葯一般熬多長時間正常;一次性吃多少合適
不同的中葯需要熬得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是30到40分鍾,如果是解表葯那麼煮的時間要短一些,如果葯裡面有別的特殊的葯,比如附子,那麼煮的時間就要加長。一次吃多少呢,沒有特別的定量,一般情況下是一杯就可以了。
㈢ 熬好的中葯水喝多少為宜
要看濃度的大小。一般喝200--250毫升為宜。
㈣ 熬中葯好的中葯一次喝多少最好
你好;
中葯治病,不但要對症下葯,服葯方法也要恰當,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溫服法即葯液不涼不熱時服用,一般葯物和補葯多用此法。
熱服法趁葯液比較熱時服用。熱服可發汗解表,治療內寒症,可助祛除沉寒痼疾,寒葯熱服可治假寒真熱證。
寒服法將葯液放涼或冷藏後服用。此法用於治療內熱症,寒服可助清解熱毒。
頓服法即一次將葯服完,能迅速發揮葯效,適用於治療重病和胃腸道疾病。
頻服法即數次頻飲或含咽,此法多用於咽喉疾病。
沖服法因沉香、木香等芳香葯久煎影響葯效,故先將葯物置入杯中,趁熱將湯葯沖入杯內,溫浸片刻後再服之。
調服法此法多用於犀角、羚羊角、牛黃、田七等葯物。一般將這些葯物另行研成粉末,用適量湯劑調和或用水、酒、醋、蜂蜜、蔗糖等調勻服下。
送服法丸、散、丹、膏等用溫開水送服;祛寒葯用淡鹽水送服;活血化淤葯用酒送服均可助葯效。
含化法將葯丸或葯片含在口中,讓其逐漸在口中溶化,以發揮療效。
空腹服法空腹服葯就是在飯前半小時或飯後兩小時服葯。主要用於驅蟲、攻下或治療四肢血脈病。
飯前服法飯前30-50分鍾服葯,治療虛證和腸胃病時常選此法。
飯後服法飯後15-20分鍾服葯,治療心肺疾病時常選此法。摘自《家庭保健報》
㈤ 煎煮好的中葯,我不知道一次喝多少,我每次喝都是喝一碗多點,碗不算大碗,可以嗎
中葯煎熬的方法
1.煎葯器具:在煎葯時盡量使用砂鍋,不銹鋼,玻璃,搪瓷等為佳,忌用鐵器,鋁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以保證葯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較為活潑,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葯前,應先將葯物放入葯鍋內,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葯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葯面3-5cm,浸泡20-60分鍾為宜(過久則葯物易發霉變質),這樣有利於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葯煮兩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葯煮沸後,改用中,小火,維持葯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葯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走失,葯效降低.
4.煎熬時間:葯物煮沸後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葯物第一煎20-30分鍾,第二煎15-25分鍾;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葯物第一煎40-60分鍾,第二煎30分鍾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松,芳香的葯物第一煎6-15分鍾,第二煎5-10分鍾.
5.濾取葯液:葯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成人量約200-300ml,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葯液,這樣可以使兩煎葯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當天煎的葯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補葯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葯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宜飯後半小時服用;其它葯劑請遵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汗解表葯和溫補葯宜溫服;祛寒葯,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葯宜熱服,清熱解毒葯宜冷服.
8.注意事項:中葯包里經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葯,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葯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熬焦,熬糊葯物的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1)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
①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
④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2)服葯方法也是給葯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葯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葯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葯,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葯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
(3)中醫用葯護理除了注意煎葯和服葯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
①服葯溫度:服葯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葯湯劑的葯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
②服葯劑量:用葯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
③服葯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葯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葯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
④空腹服中葯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
⑤對中西葯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葯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
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葯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
⑦注意食物對葯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葯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葯物,既可食用,又當葯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葯、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葯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葯物的作用;食性與葯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葯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葯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葯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葯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葯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一、煎葯器具的選用
中葯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葯器具有密切的關系。現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葯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葯時能與中葯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與鞣質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葯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中葯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葯的加水量
煎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葯液多,病人服葯時很不方便。 中葯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葯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葯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葯物表面3厘米為准。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葯中注意的問題
煎葯前的浸泡:
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葯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葯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水不要添多,因為水多熬出來的葯自然就會多,當然就得多喝拉。如果是用大口徑的鍋或者盆裝的話,將葯材壓下,水只要剛過一兩厘米(一說2-3cm)即可。然後,放在鋁鍋(或盆)中熬制。先可以大點火,等水沸開之後,改用小火慢慢熬。(如果覺得水有點多可以讓火大一點)一定要不時的看看有沒有干鍋,萬一把水燒幹了,葯材糊了,就只能倒掉了。大約熬20到 30分鍾就可以了,把鍋蓋和鍋邊錯開一點把葯倒出來即可,差不多是一碗的量。之後再往鍋里添水,沒過葯材不太多,繼續大火、小火慢慢熬,再熬一碗。然後再如法炮製第三碗。三碗都熬出來之後,將三碗混合在一起,然後重新三等分,每一份就是一次要喝的量了,每日早飯前晚飯後服用。
煎葯時間要根據葯物的性質來定。通常頭遍煎時,應在中葯煮開後再熬20分鍾左右為好,二遍煎的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視具體葯物不同而有所差異。比如一些解表葯的煎煮時間就應該短一些,因為解表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莖和葉的部分,質地疏鬆,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時間可以短一些。芳香類的葯物象藿香、佩蘭、薄荷和一些鮮用的葯物,由於揮發性較大,質地柔軟,久煎容易喪失過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時間也要短,通常在其他葯物快要煎好時再下,聞到葯香味就可以了。而一些礦物類、貝殼類或動物類的葯物,象生石膏,磁石,還有象生牡蠣、生石決明這些葯,由於質地比較堅硬,就需要先煎20分鍾左右,再下其他的葯物同煎。另外,還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葯物,比如種子類體積較小的、粉末狀的、粘性的、容易燒焦的葯物,或帶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葯物等,就應該用紗布包好之後再煎煮。
煎葯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後,再用文火煮,一般每劑應煎三次,第一次煎制時間為開鍋後30分鍾,第二次用開水量較第一次應少,煎制的時間為開鍋後40分鍾,第三次同第二次。
2.煎煮前切忌清洗草葯
很多患者在煎煮中葯前習慣清洗草葯,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恰當。鄺翠儀告訴記者,譬如含有糖和甙類的草葯清洗後,這些可溶於水中的葯物成分將會丟失,導致葯效降低。不過煎煮前的浸泡工序是必要的,可使某些葯物成分容易析出,從而提高煎煮液的濃度。一般花、葉、莖為主的葯物浸泡30分鍾;根、根莖、種子、果實、動物臟器、礦物質為主的葯物浸泡60分鍾,冬天適當延長浸泡時間。
3.葯性不同,煎煮方法不一
葯物煎煮多久,火力多大要取決於其葯性。煎煮解表葯、祛風寒葯物(治療外感風寒、風熱感冒症狀的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導致葯效喪失,應用武火(即大火)煎煮。但在煎煮滋補、調理一類的葯物則應先武後文,即開始大火煮沸,然後減低火力慢煎,這樣煎出的葯液濃度高,葯效持久。
一般來講,解表葯頭煎煮10-15分鍾,二煎10分鍾。滋補頭煎30-40分鍾,二煎25-30分鍾,有先煎葯需先煎10-30分鍾,後下葯應在最後5-10分鍾入鍋。
4.多次煎煮療效低
有實驗證明,單味葯和復方的第一煎和第二煎占煎出率的70-80%,而第三煎和第四煎占煎出率的20%-30%,所以中葯湯劑最好煎煮二次,但不贊成煎煮次數過多,因為有的葯物有效成分經過長時間加熱會分解、水解,在溶出的同時,葯效被破壞。
4。煎葯時間
頭煎煎葯時間 二煎煎葯時間
解表葯 15—20分鍾 10—15分鍾
一般葯劑 20—25分鍾 15—20分鍾
滋補調理劑 30—35分鍾 20—25分鍾上述列表中的煎葯時間,都從煮沸時算起。【煮沸後可聞到葯味即可飲用。】
5。需要特殊處理的葯物
先煎:將應先煎的葯物放於鍋內,武火加熱至沸,煎熬10—20分鍾(或更長時間)。
後下: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鍾放入後下之葯。
包煎:包煎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葯液混濁,刺激咽喉及消化道。
煎湯代水:此類葯物質地泡松,用量較大,如葫蘆殼等。
烊化:目的是為了避免影響其它葯物成分的煎出或粘鍋。如:阿膠
另煎:對較貴重的中葯,為了使其成分充分煎出,減少被其它葯物的吸收,如:人參。
沖服:對於貴重葯品或成分易破壞的葯物宜於研粉沖服。如:牛黃。
6。有關部門曾對鉛超標的茶葉進行過試驗,發現沖泡的茶汁中沒有鉛,如浸泡超過1小時,鉛被浸出,茶汁中會含有超過飲用水標準的鉛,這對煎中葯也有借鑒作用。三是「千滾水」的把握問題。
【網路】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有問必答】意見建議:
1.首先要浸泡半小時到一小時.然後大火熬開,小火熬20分鍾即可!第二次也是大火熬開,小火熬15分鍾即可.第三次一般沒必要,如果熬的話可以開火後熬15分鍾.
2.【第一次煎制時間為開鍋後30分鍾,第二次煎制的時間為開鍋後40分鍾,第三次同第二次】.說法錯誤
一般說是第一次煎制時間為開鍋後30分鍾,第二次煎制的時間為開鍋後15分鍾,第三次同第二次.你的葯力應該沒有動物性要,沒有特殊要求,一般是第一件時間最長
3.第一次煎制時間為開鍋後30分鍾第二次煎制的時間為開鍋後15分鍾
4. 一般情況除芳香解表葯物(感冒葯)外,大多數方劑在武火(大火)使葯液沸騰,後改用文火(小火,保持葯液沸騰)煎30分鍾即可,一煎葯物可以時間稍長5-10分鍾,一些讓葯液充分煎出,第二,三煎則文火下煎30分鍾即可. 將第一,第二,第三煎的葯液中和在一起,分三次服用. 對於胃腸葯物建議飯後一小時服用.
㈥ 熬的中葯一般成人喝多少毫升為宜
這個要按劑量算的,一般來說,一貼葯,煎400ml,早200ml,晚200ml
㈦ 煎煮好的中葯,我不知道一次喝多少,我每次喝都是喝
分兩到三次和一次 差不多一碗(一杯 )
㈧ 中葯熬成多少量合適
一碗就可以了,中葯最好在上午9\10點下午2\3點喝,這樣比較有療效.
㈨ 中葯一頓喝多少量比較好
中葯喝多少毫升
1、中葯喝多少毫升呢
煎葯量應當根據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每次喝中葯以250毫升為宜或遵醫囑)。
吃中葯講究療程,療程的長短並不是一定的,它是根據不同病情來判定。同時也因個體差異,同一病情每個人的治療周期有所不同。不過,只要按醫囑用葯,病情就能得到改善的。
2、喝中葯有正確時間
2.1、空腹服
空腹服的中葯多用於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從部位上說,它適宜於治療人體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腎等)。
2.2、飯後服
適用於人體胸膈以上的疾病,飯後服葯能使葯性上行。傳統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等五官疾病都宜採取先食後服葯。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此外,健胃葯及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葯物(如甘露消毒丹等),宜飯後服用,這樣可減少葯物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葯物,也宜在飯後服用,以避免毒性葯物吸收太快而發生不良反應。
2.3、頓服
所謂「頓服」是「指一次較快地將葯物服完」。通常指病情較急者,煎好後立即服下,取急病急治之意。像治急症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於此類。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症等亦採用頓服法。
2.4、睡前服
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可在此時服用,睡前服葯能使葯效及時發揮作用。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入夜是臟腑功能最低的時候,如在此時服用滋陰進補葯,就如雪中送炭,效力倍增。
3、喝中葯如何熬葯
要求煎葯容器應當以陶瓷、不銹鋼、銅等材料製作的器皿為宜,禁用鐵制等易腐蝕器皿。煎葯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待煎葯物應當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於30分鍾。
3、忌辛辣
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如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葯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須忌食辛辣。吃中葯時有哪些禁忌食物?如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熱性之品,如若食之,則會抵消中葯效果,有的還會促發炎症,傷陰動血(出血)。
4、忌油膩
油膩食物性多粘膩,助濕生痰,滑腸滯氣,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葯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㈩ 一副中葯熬幾次好一般隔多久吃一次一次吃多少
傳統服法是每劑中葯熬兩次為好,每天服兩次,(早晚各一次)每次服250毫升左右,約常用飯碗的多半碗或一碗,有資料說明中葯早上服後葯效可持續八九個小時的。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