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多少度的溫度是恆溫
Ⅰ 地球的溫度是多少
地球的平均溫度是15℃左右,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更高。地球表面最熱的地方出現在巴士拉,最高氣溫為58.8℃。地球北半球的「冷極」在東西伯利亞山地的奧伊米亞康,1961年1月的最低溫度是-71℃。世界的「冷極」在南極大陸,1967年初,俄羅斯人在東方站曾經記錄到-89.2℃的最低溫度。
Ⅱ 地球究竟是會變暖還是變冷呢
地球的溫度從來都沒有穩定期,包括我們現在也是,溫度一直在發生著變化,只不過,我們人類的壽命只有區區100年左右,這個尺度放在地球45億年的 歷史 ,根本不值一提,因此,我們所感受到的溫度變化起伏很小的,100年對於全球平均溫度來說,如果不發生了劇烈變化,也就能上升或者下降1攝氏度左右。
但也不要小瞧這1攝氏度,因為工業或者城市化發達的地區,溫度變化的快;而農村或者人煙稀少的部分溫度沒什麼變化,所以,全球變暖目前仍然是世界比較嚴重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經常說,全球變暖,那地球未來真的會變暖還是會變冷呢?
其實,這要從兩個尺度上來看,一個從地球的尺度,一個從人類的尺度。
地球的尺度
從地球的尺度上來看,地球未來即會變暖,也會變冷。
一般說到全球變暖,咱們人類總認為是人類的頻繁工業活動,造成了地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其實人類的活動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而已,地球的溫度是一個系統,很多因素都可以影響它的氣候變化,比如火山爆發,植被減少,太陽黑子活動變化等等。
目前,地球溫度變化假說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天文學成因說。
這個假說認為太陽的周期變化可以影響地球的氣候,當太陽活動減弱時,照射進地球表面的輻射也將會減少,因此地球會變冷,乃至出現大冰期。
第二個假說是地球物理學成因說。
這個假說認為影響地球溫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大氣透明度等,如果地球頻繁火山爆發,那麼大面積火山灰將會造成地球透明度低,太陽輻射照射不到地球表面,因此地球會變冷。
還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如果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那麼極低氣溫將會上升;反之空氣將會下降,甚至會出現冰期。
總的而言,人類活動造成二氧化碳上升只是一小部分因素,地球在沒有人類時,也會發生劇烈的溫度變化。
很久以前科學家就已經證實,地球有冰期和間冰期。 每隔1.5億年左右,地球都有一輪大冰期,最近一次的大冰期出現在第四紀冰期,距今約258萬年前。
在兩輪大冰期之間,會有一個間冰期,間冰期相對於大冰期而言氣候溫暖許多,利於生物生長。而我們目前,正是處於間冰期。
但是間冰期之中,也有小冰期和溫暖期之分,小冰期全球氣溫寒冷,溫暖器氣候上升、甚至炎熱。比如唐朝時期處於溫暖器,荔枝在四川也可以種植,人們穿著也更清爽;而明清時期處於小冰期,造成農作物減產,農民頻繁起義。因此,也有學者認為明清小冰期正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這你可以權當是一種看法。)
最近的一次小冰期大概從15世紀開始,一直到20世紀初期才結束。因此我們正是生活在兩個小冰期之間的「溫暖期」,而且據科學家考證,未來地球還會繼續升溫,直到下一個小冰期到來。
地球就是在這樣大冰期、間冰期之中來回切換,因此未來地球既會變暖,又會變冷。
人類的角度
從我們這一代人的角度來看,因為我們的壽命有限,因此只能考慮未來100年的氣候變化,不考慮人類因素影響,未來將會變冷。
據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國家天文會議上發言:科學家研究發現了太陽活動周期的新模型,這個模型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到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期。
還有,據扎爾科夫的研究發現,太陽周期活動將會在2022年達到巔峰,因此從今年到2022年左右地球溫度將呈上升趨勢,但在2030-2040年左右,太陽活動將會劇烈減少,進入小冰期。
但因為影響地球氣候的不僅有太陽的活動,還有人類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植被減少等問題,因此,也有科學家認為未來地球溫度會繼續上升。
總結
1: 地球溫度並不是恆溫的,而是會有大冰期和間冰期,而在間冰期之中也會有小冰期和「溫暖期」,因此未來地球溫度即會變高,也會變低。
2: 如果以我們這一代人計算,未來100年左右,由於太陽活動劇烈減少(不考慮人類活動),因此未來地球溫度會下降。
地球究竟是會變暖還是變冷呢?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已經上升了0.8攝氏度,但在各位的感覺中應該遠不止0.8攝氏度,因為極端氣候增加了,暴雨和台風增加,夏季高溫天氣增加。在炎熱無比的季節里,很多朋友都感嘆,威利斯·開利給了第二次生命,熱到爆炸時真恨不得鑽進冰窖里!
地球到底是熱一點好還是冷一點好,這是一個問題,如果選擇後不能反悔,那麼我們必須要慎重探討下才能做決定。
冷還是暖?生死一念間自 歷史 記載以來,人類沒有經歷過冰川期,盡管《冰河世紀》形象的描述了猛獁象逃脫融冰威脅的有趣故事,但人類僅有的低溫經歷是從14世紀開始的明清小冰期,不過據記載,這個小冰期也是相對的,北半球部分地區還是比較溫暖!
根據中國 歷史 記載,明清時期的冰雪災害影響還是很大的,我們來參考下史書記載: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綜合卷》中節選的17次嚴重寒潮災害中明清期間就佔了13次!
可見極寒天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早期的寒冷天氣相比,條件惡劣應該也是凍死人的主因,在現代 社會 各種設施齊全的居民聚居區,一般應該只是個案!
明清小冰期在二十世紀初結束,我們很難確定是工業革命以來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還是這個小冰期確實該結束了,或者是周期性發生,因為在這個小冰期以前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中世紀溫暖期,那會人類發展的排放還不至於形成溫室效應。
當前全球平均氣溫是15度,上升了0.8度後南北極冰蓋融化,高原冰川消失,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增加!特別是台風,這幾年台風威力似乎一年比一年大,這當然也和氣溫增加有關,台風形成需要溫差,路線上需要能量補充,剛襲擊日本的台風海貝思,造成70多人死亡,並且刷新了日本自2011年以來的單日降雨記錄。
如果平均溫度上升5度,那麼地球將會何去何從?
地質史上的滅絕事件參考也許各位只知道地質史上的5次大滅絕,但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還有無數次局部發生的小規模滅絕事件!
部分是小行星撞擊和超新星引起,另一部分是火山噴發引起,一般中小規模火山直接引起生物滅絕的可能性並不大,當然二疊紀末期的西伯利亞超級地盾火山例外,其他大都是火山灰造成的陽光難以到達地面的導致雪地地球發生,其實明清小冰期可能是太陽活動低潮期加上期間數次那個火山噴發綜合的結果。
低溫與高溫,哪個影響更大一些?在適當的溫度范圍內,只要生物適應的這個環境,都將形成大規模發展,當然與寒冷期相比,很明顯溫暖更適合生物發展,比如石炭紀的溫暖+高含氧量的時期的生物發展是令人恐懼的。但溫度繼續上升則會導致嚴重的惡性循環:
溫室效應是必須的,現代地球就在大氣中各種溫室效應的庇護下,生物才得以延續與發展,但過渡卻會導致失控,加上人類活動加劇,各種化學性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全球氣溫上升是很難控制的!假如真的失控走向金星化,那麼生命不會再有機會!
地球 歷史 上出現過多次雪地地球,為什麼會出現也有多種說法,但可以相信雪地地球並不會導致生命徹底滅絕,仍將有大量的生命得以延續,比如海洋深處!
但任何一個都不是我們的選項,也不能因環保而止步不前,因為大自然的發展是難以預料的,因為很多溫暖和寒冷期還無法找到確切原因,我們唯一要做的是發展 科技 ,以便在這些極端天氣來臨之時,手裡還有燒火棍!
未來地球氣候走向剛上文中的中世紀溫暖氣候案例,我們並不能確定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溫室氣體,因為那會的排放並不足以導致過剩的溫室效應,而明清小冰期則有連個猜想,一個太陽活動減少,另一個是期間火山噴發!
簡單的說我們找到了氣候變冷的部分原因(但仍不肯定),卻找不到氣候變暖的原因,也就是說當前的氣候變暖是否是溫室氣體排放引起(100%有關系,但貢獻多大很難確認),因此未來氣候走向是難以預料的,如果未來出現小冰期,那麼溫室氣體也許能救命,但未來如果出現更溫暖的時期,那麼人類只能自求多福了,不過有一點能肯定,發展科學技術永遠都不會有錯!
地球是在變冷還是變暖,就目前來說,地球的溫度是上升了,
中國著名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秦大河指出,截止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860年升高了大概1度左右,比平均氣候升高了0.76度。
可不要小看了這1度的提升,使得海平線以每年兩三毫米的速度在增加。山地冰川退化,中國西部乾旱地區冰川退化速度非常快。山地冰川過去50年的面積和冰量大概減少了15%-20%,無疑對生態環境有巨大的負面作用。
但是就目前來說,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因為人類的原因,還是地球自身的調節作用,目前還尚處於爭議之中。
我們現在很習慣於把全球氣候變化歸結為是二氧化碳的專家,但是這個原因目前而言並沒有得到科學界的一致認可。
地層古生物學家沈樹忠認為從距今6億年開始,地球生命進入繁盛時期。通過對6億年以來全球溫度和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變化對比,地球溫度呈大幅波動變化,但是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溫度變化並不嚴格相關。
中科院院士朱日祥贊同沈樹忠院士的觀點,他認為現在我們關注的二氧化碳其實是流體碳,僅佔地球碳總量的5%,還有95%的碳是固體碳。我們很難想像,僅僅5%的碳就能決定(氣候變化),而95%的碳是不起作用的」。
總結來說,學術界對於地球變暖是共識的,但是氣候變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而且其所帶來的影響究竟是負面影響還只是地球自身的調節作用,目前還處於爭議之中。
Ⅲ 最高溫度是多少度啊
物理學中這樣規定. 一攝氏度 = 273開爾文度.
所以在自然界中絕對零度叫做 0開爾文度 也就是-273度..
科學研究證明
人類研究的最底溫度為-273.15℃,
但是沒有一種指標來形容最高溫度.
.一般火焰的溫度約為1000℃左右,白熾燈泡燈絲發光時的溫度可以達到2000℃左右,能達到108K.這是目前為止用人工方法所能獲得的最高溫度.恆星內部發生的就是這類核聚變反應,恆星內部的溫度比起人工獲得的高溫要高得多.
宇宙中的溫度范圍大約在3K~108K
再回過頭來說說我們的地球.從地殼的恆溫層往下,大約每100m溫度升高3℃左右,穿透地殼就是熾熱的岩漿(稱為地慢),溫度約在1100℃~1300℃.地球的中心部分稱為地核,其溫度為2000℃~5000℃.從地表往上10km~12km的對流層內,大約以65℃/km的速率降溫.在對流層頂往上至50km左右稱為平流層,溫度隨高度的上升而上升,再往上至80km左右是中間層,這里溫度隨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從80km到500km左右稱為熱層,這一層的溫度很高,而且晝夜變化很大.再往上是電離層,電離層的頂部是大氣層中溫度最高的區域,可達2200℃左右.盡管分子的平均動能很大,但這里氣體已經非常稀薄,在宇宙飛船經過時,完全不會對飛船產生傷害.再往上空氣更為稀薄,溫度又很快降低.大氣層外就是真正的宇宙空間,那裡的溫度約為-270℃左右,或說大約為3K.
Ⅳ 恆溫是指多少度
冰箱的恆溫指的並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溫度值,而是指在一種環境下這個溫度值可以保持恆定。
1、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溫度是4至8℃。在這種環境下,絕大多數的細菌生長速度會放慢。但有些細菌卻嗜冷,如耶爾森菌、李斯特氏菌等在這種溫度下反而能迅速增長繁殖,如果食用感染了這類細菌的食品,就會引起腸道疾病。
2、冰箱的冷凍箱里,溫度一般在零下18℃左右,在這種溫度下,一般細菌都會被抑制或殺死,所以這裡面存放食品具有更好的保鮮作用。
3、不同的季節要選擇不同的檔位使用,冰箱溫控器夏季應開低擋、冬季開高檔。夏季環境溫度高時,應打在弱擋2、3檔使用;冬季環境溫度低時,應打在強擋4、5使用。原因:在夏季,環境溫度較高(達30℃),冷凍室內溫度若打在強擋(4、5),達-18℃以下,內外溫度差大。
(4)地球多少度的溫度是恆溫擴展閱讀:
冰箱按氣候環境可以分為亞溫帶型(SN)、溫帶(N)、亞熱帶型(ST)、熱帶型(T)。亞溫帶型(SN),其適宜的使用環境溫度為:10℃~32℃。
溫帶型(N),適宜的使用環境溫度為:16℃~32℃;亞熱帶型(ST),適宜的使用環境溫度為:18℃~38℃;熱帶型(T),適宜的使用環境溫度為:18℃~43℃。
冷藏室下層:可儲存需要快速加熱的食物,如剩飯剩菜、煮好的雞蛋、魚肉等。另外,容易凍傷的不帶葉蔬菜和水果也最好儲存於此。煮好的雞蛋可存放7天:剩飯最好別超過3天,剩菜最好不要過夜。
冷藏室底部:濕度最大,比較適合存放蔬菜,如綠葉蔬菜、辣椒和西蘭花等。這類食物最多可保存1周左右。
網路—冰箱—冷藏食物
Ⅳ 恆溫是多少度
恆溫就是維持一個溫度不變,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比如人體恆溫36.5度左右,室溫也是恆溫,25度左右,恆溫動物都是恆溫的,而冷血動物的溫度會隨外界溫度(環境溫度)的改變而改變,比如蛇。求採納啊,打這么多字,挺辛苦的
Ⅵ 為什麼人類的體溫是恆定的
其實很容易發現,所有的恆溫動物,比如鳥類和哺乳類,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進化得非常復雜,特別是都擁有一個復雜的大腦。而更簡單一點的動物,比方說爬行類和兩棲類,像是蛇或者青蛙,它們就不是恆溫的,而是所謂的「冷血動物」。相對來看,它們的大腦結構比較簡單。
所以,有一種說法是,我們的身體會進化出恆溫的機制,是為了讓大腦發揮出最佳的性能。因為我們的腦子是一個極其精巧的儀器,在那裡,會產生各種復雜的化學反應,會有無數信號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送與接收,而所有的這些化學反應都極其依賴於溫度。對於「精密儀器」來說,工作環境的穩定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讓大腦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恆溫環境里,它才能穩定地發揮作用。
但就算需要恆溫,那為什麼非要是37度,而不能是其他數值呢?這個問題也很有意思,因為這很可能是一個在進化中博弈取捨的結果。總體而言,體溫高對於生命是更有好處的。因為首先,高溫意味著各種化學反應的效率高,代謝速度快,你的動作就可以更快更敏捷。對於生物來說,動作靈活肯定比慢吞吞要好。
其次,高溫環境可以殺死大部分有害的真菌,防止對健康造成危害,同時也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實際上,我們生病時候會「發燒」,就是這個道理。面對入侵的病菌,身體系統會特意提高溫度,以便更有效率地對抗細菌。
當然,這也不是說體溫越高越好。因為很明顯,保持高體溫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這里肯定有一個平衡點。那這個平衡點在哪裡?進化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因為神奇的是,幾乎所有的恆溫動物在演化過程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37度,這說明這個體溫很有可能就是在地球環境里,對於恆溫動物最優化的一個選擇。
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那溫度可以說是我們人類誕生的重要前提。你可以想像一下,最早的時候,生命的祖先以一種很簡單的形態生活在海里。海水的溫度相當穩定,所以生物本來也沒有必要進化出保持恆溫的功能。但是後來,一部分動物從海里走上了陸地,它們面對著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在陸地上,日夜和四季會產生非常大的溫差,在這種情況下,陸地生物想要獲得更多的生存優勢,一個恆溫的環境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非常幸運的是,有一部分動物真的偶然進化出了精確控制身體溫度的能力,而長期的自然選擇把這個體溫調整到了最佳的37度。有了穩定的體溫,這些動物的大腦才得以向更精密的方向演化,變得越來越發達。從此,這些動物走上了一條朝著「智慧」進化的路,而其中走得最遠的那一群就是我們人類。從這個角度來說,穩定的溫度,很有可能是地球上智慧生命誕生的關鍵所在。
Ⅶ 恆溫是多少度
恆溫是不是指具體某個溫度,還是始終保持一個溫度。
恆溫,是在一定的環境下保持不變的溫度,需要精密的儀器來隨時測定溫度的變化,然後調節溫度,使之始終是一個溫度。
恆溫:是一個專業術語,用人工或自動控制方法保持溫度值的恆定不變。所設定的溫度值不受其它因素的影響,也使初期設定的溫度與任何一時刻的溫度相同或者相近似。
(7)地球多少度的溫度是恆溫擴展閱讀:
恆溫自動進樣器裝有冷卻/加熱模塊,採用帕爾貼元件有效的冷卻空氣。打開時,根據溫度來設定加熱/冷卻帕爾貼元件的正面。 風扇 從樣品盤區域吸入空氣,將它經過加熱/冷卻模塊的通道。風扇速度由環境條件決定(例如環境濕度,溫度)。
在加熱/冷卻模塊中,空氣達到帕爾貼元件的溫度,然後這些橫 溫控器 被吹到特殊樣品盤下,在那裡均勻分布,並流回樣品盤區域。空氣再從那裡進入恆溫器中。這種循環模式確保對樣品瓶進行高效冷卻/加熱。
Ⅷ 地球的「體溫」是多少
人們常說,太陽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地球上的光明固然歸功於太陽,但地球上的溫暖卻不都是由太陽那裡得到的。地球和人一樣,也有自己的「體溫」。
我們都知道,由於陽光的照射,地表溫度會隨晝夜和季節而發生變化,從而使地球表面和表層受到影響。但是,在地球深處,太陽熱量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小,以至消失。實驗證明,太陽的照射只能影響地下十幾米以內的溫度,這部分地層叫做變溫層。十幾米以下的地層不再隨晝夜和季節而變化,被稱做恆溫層。
那麼,如果我們再往地層深處去,溫度又會怎樣呢?是不是還會繼續保持恆溫呢?
從很深的礦井和鑽孔得到的資料表明,地球深處的溫度是隨著深度而增高的。從地殼深處冒出的溫泉,水溫可高達網路;而從地幔噴出的岩漿,溫度則高達千度。我們把每深入地下100米,地溫增加多少度,即溫度隨深度而增加的變化速度叫做「地溫梯度」。
如果按照這個增溫速度推算,地下100公里深處的溫度將是3000℃,1000公里深處將是3萬度,地心的溫度則會高達20萬度。地球如果真有這樣的高溫是不堪設想的。因為那樣的高溫條件,地球將不再是固體球,而會被汽化。多數人認為,地球內部溫度最高不超過4000℃。還有人指出,地心溫度必須小於8000℃,因為若超過這個溫度,無論壓力情況如何,地核的鐵都會變成氣體狀態。所以,前面所列舉的地溫梯度的數值,只適用於一定深度。隨著深度的增加,地溫梯度值會不斷減小。
至於地球內部的熱能從何而來,對於這個問題,目前尚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可能來源於三個方面:第一,在地球形成過程中,由於塵埃和隕石物質積聚,位能(即勢能)轉化為熱能而保存至今。第二,在地球分層過程中,由於較重元素如鐵,不斷滲入地心,重力位能轉變為熱能,而保存下來。第三,地球內部有鐳、鈾、釷等放射性元素,會在緩慢蛻變過程中釋放熱能,為地球不斷補充「體溫」。不管哪種意見,都認為地球靠它自身可以產生熱能。
有人計算過,地球自身每年散出的熱量,相當於燃燒370億噸煤的熱量,這個數字是目前世界產煤量的12倍。還有人估計,在地下10公里深的范圍內蘊藏著300×1027卡熱量,相當於目前世界年產煤所含熱量的2000倍。
地球蘊藏著這么多的熱量,如果用它發電、取暖,造福人類,豈不是天大的好事!這的確是很誘人的課題,目前很多國家已把開發地熱能列入日程。
Ⅸ 地球外的溫度是多少
地球外的溫度——宇宙溫度。上至宇宙大爆炸的十億攝氏度高溫、下至絕對零度,都屬於宇宙溫度的范圍。
對於地球大氣層的溫度,在對流層的溫度是遞減,在平流層是恆溫,在中間層頂附近的溫度約為190K,往上就是電離層(熱層),空氣分子都處於離子態,溫度極高。從熱層底部向上,大氣溫度迅速增加,層頂溫度可達1500K,晝夜變化很大。
Ⅹ 地球的內部溫度
世界各處的火山活動、噴涌的溫泉、深礦井的增溫等現象,表明地球內部有著巨大的熱能,這就是常說的地熱。這些熱能的來源目前一般認為主要來自放射性元素衰變所釋放出來的熱,此外還有重力分異熱、潮汐摩擦熱、化學反應熱、地球旋轉能轉換的熱等。
地球表面向下,由於地熱影響而增溫的現象十分普遍。地表以下的溫度分布可為三層:
1.變溫層
地殼表層受太陽輻射熱影響明顯,其溫度隨著季節、晝夜的變化而變化。影響的深度,日變化為1~1.5m,年變化20~30m。
2.恆溫層(常溫層)
溫度常年保持不變,這里太陽影響為零,溫度與當地年平均氣溫相當。其深度20~40m。一般情況赤道和兩極較淺,中緯度及內陸區較深。
3.增溫層
恆溫層之下,地溫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溫度,稱地熱增溫率或地溫梯度,其單位是℃/100m。地溫梯度在不同地區表現不同。例如在我國華北平原為2~3℃/100m,在安徽廬江則為4℃/100m。
這種地溫梯度只適用於地下20km深的范圍內。再向下由於壓力、密度的影響,溫度的增加將越來越緩慢。更深處溫度是通過間接方法測算獲得的。地下100km處的溫度約1300℃;1000km處約2000℃;2900km處約2700℃;地心處溫度高於3200℃,甚至可能達400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