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溫度調節 » 詩經抄寫多少章合適

詩經抄寫多少章合適

發布時間: 2023-03-31 17:57:52

1. 詩經抄寫89〔大雅·公劉·前〕

全詩共六十句,為了每次的字都相對好看,所以分三次寫,至少不會手抖到沒法看,哈哈。

作品原文

大雅·公劉

篤公劉,匪居匪康。廼埸廼疆,廼積廼倉;廼裹餱糧,於逗尺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篤公劉,於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陟則在巘,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於京。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篤公劉,於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廼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廼理。爰眾爰有,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廼密,芮鞫之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篤:誠實忠厚。

匪居匪康:朱熹《詩集傳》:「居,安;康,寧也。」匪,不。句謂宴慧不貪圖居處的安寧。

埸(yì):田界。廼,同「乃」。

積:露天堆糧之處,後亦稱「庾」。倉:倉庫。

餱(hóu)糧:干糧。

於橐(tuó)於囊:指裝入口袋。有底曰囊,無底曰橐。

思輯:謂和睦團結。思,發語辭。用光:以為榮光。

斯:發語辭。張:准備,猶今語張羅。

干:盾牌。戚:斧。揚:大斧,亦名鉞。

胥:視察。斯原:這里的原野。

庶、繁:人口眾多。朱熹《詩集傳》:「庶繁,謂晌指答居之者眾也。」

順:謂民心歸順。宣:舒暢。

陟(zhì):攀登。巘(yǎn):小山。

舟:佩帶。

鞸(bǐng):刀鞘。琫(běng):刀鞘口上的玉飾。

逝:往。

溥(pǔ):廣大。

覯(gòu):察看。京:高丘。一釋作豳之地名。

京師:朱熹《詩集傳》:「京師,高山而眾居也。董氏曰:『所謂京師者,蓋起於此。』其後世因以所都為京師也。」

於時:於是。時,通「是」。處處:居住。

廬旅:此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此指賓旅館舍。

蹌蹌濟濟:朱熹《詩集傳》:「群臣有威儀貌。」案,蹌蹌,形容走路有節奏;濟濟,從容端莊貌。

俾(bǐ)筵俾幾:俾,使。筵,鋪在地上坐的席子。幾,放在席子上的小桌。古人席地而坐,故雲。

乃造其曹:造,三家詩作告。曹,祭豬神。朱熹《詩集傳》:「曹,群牧之處也。」亦可通。一說指眾賓。

牢:豬圈。

酌之:指斟酒。匏:葫蘆,此指剖成的瓢,古稱匏爵。

君之:指當君主。宗之,指當族主。

既景乃岡:朱熹《詩集傳》:「景,考日景以正四方也。岡,登高以望也。」按,景通「影」。

相其陰陽:相,視察。陰陽,指山之南北。南曰陽,北曰陰。

三單(shàn):單,通「禪」,意為輪流值班。三單,謂分軍為三,以一軍服役,他軍輪換。毛傳:「三單,相襲也。」亦此意。

度:測量。隰(xí)原:低平之地。

徹田:周人管理田畝的制度。朱熹《詩集傳》:「徹,通也。一井之田九百畝,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畝而分也。周之徹法自此始。」

夕陽:《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

允荒:確實廣大。

渭:渭水,源出今甘肅渭源縣北鳥鼠山,東南流至清水縣,入今陝西省境,橫貫渭河平原,東流至潼關,入黃河。亂:橫流而渡。

厲:通「礪」,磨刀石。鍛:打鐵,此指打鐵用的石錘。

止基乃理:《詩集傳》:「止,居;基,定也;理,疆理也。」一釋止為既,基為基地,理為治理,意較顯豁。

爰眾爰有:謂人多且富有。

皇澗:豳地水名。

過澗:亦水名,「過」讀平聲。

止旅乃密:指前來定居的人口日漸稠密。

芮鞫(ruì jū):朱熹《詩集傳》:「芮,水名,出吳山西北,東入涇。《周禮·職方》作汭。鞫,水外也。」以上幾句謂皇澗、過澗既定,又向芮水流域發展。

白話譯文

忠厚我祖好公劉,不圖安康和享受。劃分疆界治田疇,倉里糧食堆得厚,包起干糧備遠游。大袋小袋都裝滿,大家團結光榮久。佩起弓箭執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著前方開步走。

忠厚我祖好公劉,察看豳地謀慮周。百姓眾多緊跟隨,民心歸順舒暢透,沒有嘆息不煩憂。忽登山頂遠遠望,忽下平原細細瞅。身上佩帶什麼寶?美玉瓊瑤般般有,鞘口玉飾光彩柔。

忠厚我祖好公劉,沿著溪泉岸邊走,廣闊原野漫凝眸。登上高岡放眼量,京師美景一望收。京師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無儔,快快去把宮室修。又說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說樂悠悠。

忠厚我祖好公劉,定都京師立鴻猷。群臣侍從威儀盛,赴宴入席錯觥籌。賓主依次安排定,先祭豬神求保祐。圈裡抓豬做佳餚,且用瓢兒酌美酒。酒醉飯飽情緒好,推選公劉為領袖。

忠厚我祖好公劉,又寬又長闢地頭,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測一周,勘明水源與水流。組織軍隊分三班,勘察低地開深溝,開荒種糧治田疇。再到西山仔細看,豳地廣大真非舊。

忠厚我祖好公劉,豳地築宮環境幽。橫渡渭水駕木舟,礪石鍛石任取求。塊塊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語稠。皇澗兩岸人住下,面向過澗豁遠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兩岸再往就。

創作背景

《詩序》說此詩是召康公戒周成王之作。其上承《大雅·生民》,下接《大雅·緜》。《大雅·生民》寫周人始祖在邰(故址在今陝西武功縣境內)從事農業生產;此篇寫公劉由北豳遷豳開疆創業;而《大雅·緜》詩則寫古公亶父自豳遷居岐下(在今陝西岐縣),以及文王繼承遺烈,使周之基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公劉,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尚書大傳》雲:「公,爵;劉,名也。」後世多合而稱之曰公劉。夏太康之時,後稷的兒子不窋失其職守,自竄於戎狄。不窋生了鞠陶,鞠陶生了公劉。公劉遷豳,恢復了後稷所從事的農業,人民逐漸富裕。「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國於豳之谷焉」(見《豳風》朱熹《詩集傳》)。

《詩集傳》謂:「舊說召康公以成王將蒞政,當戒以民事,故詠公劉之事以告之曰:『厚者,公劉之於民也!」』若是成王時召康公所作,則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前後,可見公劉的故事在周人中已流傳好幾代,至此時方整理成文。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此詩共六章,每章六句,均以「篤公劉」發端,從這贊嘆的語氣來看,必是周之後人所作,著重記載了公劉遷豳以後開創基業的史實。

詩之首章寫公劉出發前的准備。他在邰地劃分疆界,領導人民勤勞耕作,將豐收的糧食裝進倉庫,製成干糧,又一袋一袋包裝起來。接著又挽弓帶箭,拿起干戈斧鉞各種武器,然後浩浩盪盪向豳地進發。以下各章寫到達豳地以後的各種舉措,他先是到原野上進行勘察,有時登上山頂,有時走在平原,有時察看泉水,有時測量土地。然後開始規劃哪裡種植,哪裡建房,哪裡養殖,哪裡採石……一切安頓好了,便設宴慶賀,推舉首領。首領既定,又組織軍隊,進行防衛。詩篇將公劉開拓疆土、建立邦國的過程,描繪得清清楚楚,彷彿將讀者帶進遠古時代,觀看了一幅先民勤勞朴實的生活圖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劉這位人物形象。他深謀遠慮,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他在邰地從事農業本可以安居樂業,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領人民開辟環境更好的豳地。作為部落之長,他很有組織才能,精通領導藝術。出發之前,他進行了精心的准備,必待兵精糧足而後啟行。既到之後,不辭勞苦,勘察地形,規劃建設,事無巨細,莫不躬親。詩雲:「陟則在巘,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他身上佩帶著美玉寶石和閃閃發光的刀鞘,登山涉水,親臨第一線,這樣具有光輝形象的領導者,自然得到群眾的擁護,也自然會得到後世學者的贊揚。

詩中不僅寫了作為部落之長的公劉,而且也寫了民眾,寫了公劉與民眾之間齊心協力、患難與共的關系。詩雲:「思輯用光。」又雲:「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是說他們思想上團結一致,行動上緊緊相隨,人人心情舒暢,沒有一個在困難面前唉聲嘆氣。「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詩人用了一組排比句,謳歌了人們在定居以後七嘴八舌、談笑風生的生動場面。

看來在公劉的時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組織紀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詩雲:「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在歡慶的宴會上,人們依次入座,共享豐盛的酒餚。在酒足飯飽之際,人們共同推舉首領,這中間似可窺見先民政治生活的一個縮影。

此詩的特點是在行動中展示當時的社會風貌,在具體場景中刻畫人物形象。無論是「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的行進行列,無論是「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的勘察情景,都將人與景結合起來描寫,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寫勘察的地方較多,二、三、五、六四節雖各有側重,然重復之處亦在所難免。這大概是由於當時部落的生活還比較單純,其他無甚可寫所致。然而在那個時代能有這樣的史詩,確也難能可貴。

2. 詩經抄寫121〔齊風·還〕

一個字,丑,兩個字,很醜,三個字,非常丑~

作品原文

國風·齊風·還

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並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陽兮。並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還(xuán):輕捷貌。

②峱(náo):齊國山名,在今山東淄博東。

③從:逐。肩:借為「豜(jiān)」,大獸。《毛傳》:「獸三歲為肩,四歲為特。」

④揖:作揖,古禮節。儇(xuān):輕快便捷。

⑤茂:美,指善獵。

⑥牡:公獸。

⑦昌:指強有力。

⑧臧(zāng):善,好。

白話譯文

對面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我進山打獵和他相逢在山凹。並肩協力追捕到兩頭小野獸,他連連打拱作揖誇我利落啊!

對面這位大哥身材長得好啊!我進山打獵和他相逢在山道。並肩協力追捕到兩頭公野獸,他連連打拱作揖誇我本領高!

對面這位大哥體魄好健壯啊!我進山打獵和他相逢在山南。並肩協力追捕到兩匹狡猾狼,他連連打拱作揖誇我心地善!

創作背景

齊國地方多山,民眾喜歡狩獵,對好獵手頗為贊許。這就是一首獵人相遇互相贊譽獵技高超的詩,兩位獵人在山間打獵,不期而遇,情不自禁地贊嘆對方。舊說中《毛詩序》以為詩旨是刺齊哀公(周夷王時代人)迷戀打獵,致使齊國好獵成風,荒廢政治,朱熹《詩集傳》雖謂此詩「以便捷輕利相稱譽」,但又有刺「其俗之不美」的看法。今人一般不取這些舊說,認為舊說系比附,從此詩中看不出有「刺」的意味。

作品鑒賞

文擾唯學賞析

此詩不用比興,三章詩全用「賦」,以獵人自敘的口吻,真切地抒發了他獵後暗自得意的情懷。三章疊唱,意思並列,每章只換四個字,但卻很重要,起到了文義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稱譽敏捷,次章互相頌揚善獵,末章互相誇贊健壯。首句開口便贊譽,起得突兀,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與獵人偶然碰面,眼見對方逐獵是那樣敏捷、嫻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脫口而出「子之還(茂、昌)兮」,這是發自心底的贊嘆,「子」是對那位同行的敬稱。次句點明他們相遇的地點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們並非事先約定,只是邂逅相遇罷了。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會那樣驚喜不已,十分激動。第三句說他們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奮力追殺兩只大公狼。這里詩人雖然沒有告訴讀者逐獵的結果如何,但是從他那異常興奮的敘述中,可以猜想到那兩只公狼已成為他們的捕獲物,讀者從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詩人的喜悅。最後一句是獵後合作者對詩人的稱譽:「揖我謂我儇(好、臧)兮」攔察,這里詩人特點明「揖我」這一示敬的動作,聯系首句,因為詩人對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為自己能得到對方的贊譽而引以自豪。吳闓生稱此為「渲染法」(《詩義會通》)。

全詩句句用韻,每章一韻,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還、間、肩、儇為韻;次章茂、道、牡、好為韻;末章昌、陽、簡李茄狼、臧為韻,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組成「富韻」,加上四、六、七言並用的參差句法,造成了舒緩的音節,讀起來有一唱三嘆的韻味。這種一唱三嘆、反復詠唱的手法,對強化主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詩經蒹葭為什麼要用三章,而不是用一章 章與章之間的次序可不可以調換為什麼

不可以。蒹葭以三章反復詠誦,層層遞進,加強意境,因此不能調換。詩中由近到遠,情感逐漸加強。

4. 詩經抄寫154〔秦風·無衣〕

作品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袍:長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此指秦君。一說指周天子。於:語助胡蘆渣詞。興師:起兵。

⑶同仇:共同對敵。

⑷澤:通「襗」,內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戰裙。

⑺甲兵:鎧甲與兵器。

⑻行:往。

白話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創作背景

在《詩經》大量的戰爭題材作品中,《秦風·無衣》一詩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表現方式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由於作品的創作年代久遠,文字敘述簡略,故而後代對於它的時代背景、寫作旨意產生種種推測。大致說來,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認為《秦風·無衣》是諷刺秦君窮兵默武、崇尚軍力的作品,如《毛詩序》說:「《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第二,認為《秦風·無衣》乃是秦哀公應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抗吳而作,是哀公徵召秦民從軍,士卒相約之歌;第三,認為《秦風·無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時,兵士間團結友愛、同仇嘩世敵愾、偕作並行、准備抵禦外侮的歌聲。

據今人考證,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戰歌。全詩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裡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於興詩,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褲悄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由於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採用了問答式的句法。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彷彿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於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回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

5. 詩經抄寫308〔大雅·既醉·二〕

大雅·既醉

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

既醉以酒,爾餚既將。君子萬年,介爾昭明。

昭明有融,高朗令終,令終有俶。公屍嘉告。

其告維何?籩豆靜嘉。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其類維何?室家之壼。君子萬年,永錫祚胤。

其胤維何?天被爾祿。君子萬年,景命有僕。

其仆維何?釐爾女士。釐爾女士,從以孫子。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既:已經。

⑵德:恩惠。

⑶介:借為「丐」,施予。爾:指君子。景福:大福。

⑷將:行也。亦奉持而進也。一說通「臧」。

⑸昭明:光明。

⑹有融:融融,盛長之貌。

⑺令終:好的結果。

⑻俶(chù):始。

⑼公屍:古代祭祀時以人裝扮成祖先接受祭祀,這人就稱「屍」,祖先為君主諸侯,則稱「公屍」。嘉告:好話,指祭祀時祝官代表屍為主祭者致嘏辭(賜福之辭)。

⑽籩(biān)豆:兩種古代食器、禮器,籩竹製,豆陶制或青銅制。靜:善。

⑾攸攝:所助,所輔。攝,輔助。

⑿孔時:很好。

⒀匱(kuì):虧,竭。

⒁錫(cì):同「賜」。類:屬類。

⒂壼(kǔn):宮中之道,言深遠而嚴肅也。引申為齊家。

⒃祚(zuò):福。胤(yìn):後嗣。

⒄被:加。

⒅景命:大命,天命。仆:附。

⒆釐(lí):賜。女士:女男,才女。又《鄭箋》釋為「女而有士行者,謂生淑媛,使為之妃也」。

⒇從以:隨之以。孫子:「子孫」的倒文。 [1]  [2]  [3]

白話譯文

君王賜美酒喝得酩酊大醉,君王賜美食我們飽受恩惠。敬祝君王萬歲萬歲萬萬歲,世世代代永享福祿和祥瑞。

君王賜美酒喝得酩酊大醉,您又令人奉上佳餚和美味。敬祝君王萬歲萬歲萬萬歲,您的美名大德永遠放光輝。

您的偉大光輝是那樣長盛,高風亮節將使您必得善終。好的結局說明有好的開端,先王替身發出美好的祝願:

他到底說出什麼樣的預言?祭祀用的籩豆凈潔而美好;親朋好友們都來維護輔助,同把隆重熱烈氛圍來營造。

隆重熱烈氛圍非常合時宜,敬祝偉大君王嫡傳有孝子;孝子賢孫世世代世永相繼,祝願您的家族永受天賜予!

您的家族領域到底有多大?王家深宮內的道路細又長。敬祝偉大的君王萬壽無疆,上天茄消永賜您塌陸福祿遠子孫旺!

您的子孫後代將來怎麼樣?上天讓他們遍享福祿富貴。敬祝君王萬歲萬歲萬萬歲,上天授予您大命永遠附隨!

上天授予的大命如何附隨?上天賜予您有德行的嬪妃。上天賜予您有德行的嬪妃,自有孝子賢孫世代永不虧!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主旨與背景,歷來有多種觀點。嚴粲《詩緝》認為:「此詩成王祭畢而燕(宴)臣也。」朱熹《詩集傳》則說此詩系「父兄所以答《行葦》之詩」。程俊英《詩經譯注》謂此詩「是周王祭祀祖先,祝官代表神主對主祭者周王的祝辭」。高亨《詩經今注》說「這首詩當是祝官致嘏辭顫衫知後所唱的歌(可稱為嘏歌)」。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此詩通篇都是祝福詞。全詩以「既」字領起,用的雖是賦法,但並不平直,相反,其突兀的筆致深堪咀嚼。而「既醉以酒」,表明神主已享受了祭品;「既飽以德」,表明神主已感受到主祭者周王的一片誠心,更為下文祝官代表神主致辭祝福作了充分的鋪墊。享受了主祭者獻上的豐盛的美酒佳餚,對他的拳拳之意不能無動於衷。因此,神主願意賜給獻祭人各種福分,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

詩的前兩章,講的都是享受了酒食祭品的神主的心滿意足之情,他深感主祭者禮數周到,便預祝他萬年長壽,能永遠獲得神所賜的幸福光明。而第三章末二句「令終有俶,公屍嘉告」,直接點出公屍,說明下文均為神主具體的祝福之辭,誠如陳子展所雲,「為一篇承上啟下之關鍵」。如果把此詩比為一篇小說,則前兩章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法,而後五章用的是第三人稱敘述法,第三章則是兩者的過渡。「其告維何」「其類維何」「其胤維何」「其仆維何」雲雲,等於現代漢語「他的……是什麼?他的……是……」這樣的結構。這五章中,除第三章是答謝獻祭人的隆重禮節外,其餘四章都是祝福的具體內容。從盡孝、治家、多仆幾個方面娓娓道來,顯出神意之確鑿。詩的中心詞不外「德」「福」二字,主祭者周王有德行,他的獻祭充分體現了他的德行,因此神就必然要降福於他。而神主所宣布的將賜之福,在詩中主要是屬於家庭方面而不是屬於軍國方面的,頗顯示出此詩頌禱的傾向性,對一般讀者來說這似乎也更有親切感。

從詩的藝術手法看,善於運用半頂針修辭格是此篇的一個特色。《詩經》中運用頂針修辭手法屢見不鮮,但像此篇這樣上文尾句與下文起句相互綰結,而重復只在上句的末一字與下句的第二字那樣的修辭方法(姑稱之為半頂針修辭),卻是並不多見的。其實,接第三章「公屍嘉告」句的第四章「其告維何」句、接第五章「永錫爾類」句的第六章「其類維何」句、接第六章「永錫祚胤」句的第七章「其胤維何」句、接第七章「景命有僕」句的第八章「其仆維何」句,若改為「嘉告維何」「爾類維何」「祚胤維何」「有僕維何」,也完全可以,這樣各章之間便以純粹的頂針格相貫連。但此篇的作者卻蹊徑別出,不取上下章銜接文字完全重復的純頂針格,而仍收「蟬聯而下,次序分明」(方玉潤《詩經原始》)之效,並別具曲折靈動之勢,實在令人拍案叫絕。這章與章的半頂針銜接又與各章章內的純頂針修辭(如「高朗令終」與「令終有俶」、「朋友攸攝」與「攝以威儀」、「君子有孝子」與「孝子不匱」)連成一片,產生了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效。由此可見,頌詩的表現力也相當強。

6. 詩經抄寫84〔衛風·木瓜〕

又一篇用十五分鍾寫的,哇咔咔,我是快筆小簡。

作品原文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報之以瓊琚②。匪報也,永以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④,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 木瓜:落葉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一瓜果之類為朋友的信物的風俗。

②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你將木瓜投給我,我將回報你珍貴的佩玉。投,投擲,此作贈送,給予。報,報答。瓊琚,佩玉名,古代的飾物。後邊「瓊玖」、「瓊瑤」同此。

③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並非只是為了回報,而是表示永遠相愛。匪:同「非」。好,愛。

④木桃:薔薇科木瓜屬,落葉小喬木,無枝刺。

⑤木李:果名。即榠樝[míng zhā],又名木梨。

作品譯文

你將木瓜投贈我, 我拿瓊琚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桃投贈我, 我拿瓊瑤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李投贈我, 我拿瓊玖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作品評析

《詩經·大雅·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後世「投桃報李」便成了,成語,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比較起來,《衛風·木瓜》這一篇雖然也有從「投我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生發出的成語「投木報瓊」(如託名宋尤袤《全唐詩話》就有「投木報瓊,義將安在」的記載),但「投木報瓊」的使用頻率卻根本沒法與「投桃報李」相提並論。可是倘若據此便認為《抑》的傳誦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錯而特錯了,稍微作一下調查,便會知道這首《木瓜》是現今傳誦最廣的《詩經》名篇之一。

對於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語句並不復雜的先秦古詩,古往今來解析其主旨的說法居然也有七種之多(據張樹波《國風集說》統計),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於漢代的《毛詩序》雲:「《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於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物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這一說法在宋代有嚴粲(《詩緝》)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詩古微》)等人支持。與毛說大致同時的三家詩,據陳喬樅《魯詩遺說考》考證,魯詩「以此篇為臣下思報禮而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意見與之相同。從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贈答說」開始流行,《詩集傳》雲:「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為報也,但欲其長以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如《靜女》之類。」這體現了宋代《詩》學廢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這一說法受到清代《詩》學獨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際恆的批駁,《詩經通論》雲:「以(之)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現代學者一般從朱熹之說,而且更明確指出此詩是愛情詩。平心而論,由於詩的文本語義很簡單,就使得對其主題的探尋反而可以有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輕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說是不甚可取的。有鑒於此,筆者傾向於在較寬泛的意義上理解此詩,將其視為一首通過贈答表達深厚情意的詩作。

《木瓜》一詩,從章句結構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沒有《詩經》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這不是沒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變成「投我木瓜(桃,李),報以瓊琚(瑤、玖);匪以為報,永以為好」,一樣可以),而是作者有意無意地用這種句式造成一種跌宕有致的韻味,在歌唱時易於取得聲情並茂的效果。其次,語句具有極高的重疊復沓程度。不要說每章的後兩句一模一樣,就是前兩句也僅一字之差,並且「瓊琚」、「瓊瑤」、「瓊玖」語雖略異義實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證也是同一屬的植物.其間的差異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間的差異那樣並不大。這樣,三章基本重復,而如此高的重復程度在整部《詩經》中也並不很多,格式看起來就像唐代據王維詩譜寫的《陽關三疊》樂歌似的,——自然這是《詩經》的音樂與文學雙重性決定的。

「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與「投桃報李」不同,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包括愛情,也包括友情)。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此實際上也只具有象徵性的意義,表現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所以說「匪報也」。「投我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其深層語義當是:雖汝投我之物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實貴逾瓊琚(瑤、玖);我以瓊琚(瑤、玖)相報,亦難盡我心中對汝之感激。清牛運震《詩志》評此數語雲:「惠有大於木瓜者,卻以木瓜為言,是降一格襯托法;瓊瑤足以報矣,卻說匪報,是進一層翻剝法。」他的話並非沒有道理,但將木瓜、瓊瑤之類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實,其他解此詩者似也有此病。實際上,作者胸襟之高朗開闊,已無衡量厚薄輕重之心橫亘其間,他想要表達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從這一點上說,後來漢代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盡管說的是「投金報玉」。其意義實也與「投木報瓊」無異。

7. 詩經抄寫353〔大雅·江漢·一〕

大雅·江漢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既出我車,既設我旟。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於王。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爭,王心載寧。

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於疆於理,至於南海。

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

釐爾圭瓚,秬鬯一卣。告於文人,錫山土田。於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萬年!

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江漢:長江與漢水。

浮浮:水流盛長貌。

武夫:指出征淮夷的將士。滔滔:順流而下貌。

匪:同「非」。

來:語助詞,含有「是」的意義。求:通「糾」,誅求,討伐。

旟(yú):畫有鳥隼的旗。

舒:徐,緩行。

鋪:止,駐扎。

湯(shāng)湯:水勢大的樣子。

洸(guāng)洸:威武的樣子。

庶:庶幾。

載:則。

滸(hǔ):水邊。

式:發語詞。辟:開辟。

徹:治。

疚(jiù):病,害森兄粗。棘:「急」的假借。此鎮

極:准則。

於:意義虛泛的助詞,其詞義取決於後面所帶之詞。

旬:「巡」的假借。

召(shào)公:文王之子,封於召。為召伯虎的太祖,謚康公。維:是。翰:楨斡。

予小子:宣王自稱。

似:「嗣」的假借。

肇敏:圖謀。戎:大。公:通「功」,事。

用:以。錫:賜。祉(zhǐ):福祿。

釐(lài):「賚」的假借,賞賜。圭瓚(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

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種香草,即鬱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帶柄的酒壺。

文人:有文德的人。

周:岐周,周人發祥地。

自:用。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稽(qǐ)首:古時禮節,跪下拱手磕頭,手、頭都觸地。

對:報答。揚:頌揚。體:美,此處指美好的賞賜冊命。

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種古銅制食器。

明明:勉勉。

令聞:美好的聲譽。

矢:「施」的假借。

白話譯文

長江漢水波濤滾滾,出征將士意氣風發。不為安逸不為游樂,要對淮夷進行討伐。前路已經出動兵車,樹起彩旗迎風如畫。不為安逸不為舒適,鎮撫淮夷到此駐扎。

長江漢水浩浩盪盪,出征將士威武雄壯。將士奔波平定四方,戰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國均已平定,但願周朝安定盛昌。從此沒有紛爭戰斗,我王之心寧靜安詳。

長江漢水二水之濱,王向召虎頒布命令:「開辟新的四方國土,料理劃定疆土地境。不是擾民不是過急,要以王朝政教為准。經營邊疆料理天下,領土直至南海之濱。」

我王冊命下臣召虎,巡視南方政令宣誦:「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實為梁棟。莫說為了我的緣故,你要繼承召公傳統。全力盡心建立大功,因此賜你福祿無窮。

「賜你圭瓚以玉為柄,黑黍香酒再賜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還要賜你山川田疇。去到岐周進行冊封,援例康公儀式如舊」。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大周天子塵胡萬年長壽!」

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報答頌揚天子美意。作成紀念康公銅簋,「敬頌天子萬壽無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無止息。施行文治廣被德政,和洽當今四周之地。

創作背景

《大雅·江漢》一詩,《毛詩序》以為尹吉甫所作。今人以其無據多不相信。有人認為是召伯虎所作。其第一章詩人自稱「我」,為第一人稱手法寫成;而第三章雲:「江漢之滸,王命召虎。」說到周王之命,又自稱「召虎」。第四、五、六章也有「王命召虎」、「虎拜稽首」等語。一般如果自稱為「我」,而同周天子聯系起來則稱「召虎」、「虎」,則可以推定作者為召伯虎。此詩同傳世的周代青銅器召伯虎簋上的銘文一樣,都是記敘召伯虎平淮夷歸來周王賞賜之事。

據《後漢書·東夷傳》,周厲王之時因為政治昏亂,東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勝。宣王之時,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後宣王親征,平定淮夷之亂。宣王駐於江漢之濱,命召伯虎率軍征之。召伯虎取勝歸來,宣王大加賞賜,召伯虎因而作銅簋以紀其功事,並作此詩,以頌其祖召康公之德與天子之英明。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淮夷在淮北,以徐國為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說之徵徐國。因為此次伐淮夷,宣王親征,駐於江漢之濱,召公的受命、誓師、率師出征俱在此,所以詩的前二章均以「江漢」為喻,借長江、漢水的寬闊水勢,喻周天子大軍浩浩盪盪的氣勢。也同樣因為天子親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來求」,「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為了游樂,而是為了平定叛國。這幾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為作為一個受命出征的大臣這樣說有些多餘。關於開頭二句,王引之、陳奐都以為當作「江漢滔滔,武夫浮浮」,「浮浮」為眾強之貌。這樣與《風俗通義》引作「江漢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漢」之語皆相合,其說頗為有理。

此詩著重頌揚宣王之德,不在紀事,故關於淮夷戰事未作具體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後,故詩中以「經營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討之事而帶過。蓋因與淮夷作戰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誇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於王」引起對賞賜儀式特別是宣王冊命之詞的紀述。由「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於疆於理,至於南海」可以看出一個打算有所作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見其對朝廷老臣說話時恰如其分的謙虛和鼓勵的語氣,通過表彰召康公的業績來表彰召伯虎,並激勵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寫宣王對召伯虎賞賜規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詩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國」作結,表現出中興君臣的共同願望。

詩中有些句子看似語意相似,其實卻表現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來求」等,出於召伯之口,是說:宣王不求安樂,而勤勞於國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國來極」,出於宣王之口,則是說:不是要給百姓造成騷擾,也不是急於事功,四方都必須以王朝政令為准,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爭,王心載寧」,同樣表現了臣子對天子的體貼。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則出之周王之口,體現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

召伯虎救過太子靜(宣王)的命,又扶其繼位,輔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諸侯,平定外患,其功蓋世。然而,正因為這樣,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禮,以身作則地維護周朝統治階級的宗法制度。這首詩就表現了老功臣的這樣一種意識。

8. 詩經抄寫1〔周南·芣苢〕

作品原文

采采芣苢⑴,薄言采之⑵。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⑶。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⑷。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⑸。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⑹。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采采:采而又采。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說即車前子,其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葯,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並且其穗狀花序結籽特別多,可能與當時的多子信仰有關。

⑵薄言:發語詞,無義。這消祥里主要起補充音節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ō):拾取,伸長了手去采。

⑸捋(luō):順著莖滑動成把地採取。

⑹袺(jié):一手提著衣襟兜著。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帶上,再把東西往衣裡面塞裹。

白話譯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採得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來。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來。

創作背景

這是周代人們採集野生植物車前子時所唱的歌謠。《毛詩序》:「《芣苢》,後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後人多不贊成毛序的說法。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這篇重疊得如此厲害卻也是絕無僅有的。先以第一章為例:「采采」二字,以《詩經》各篇的情況而論,可以解釋為「采而又采」,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一種解釋重復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應該還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采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復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復第二句,只改動一個字。所以整個第一章,其實只說了兩句話:采芣苢,採到了。這還罷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復,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餘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

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令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是合適於許多人在一起唱;一個人單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袁枚曾經嘲笑地說:「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類,均非後人所當效法。今人附會聖經,極力贊嘆。章齋戲仿雲:『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聞者絕倒。」(《隨園詩話》)說《詩經》不宜盲目效仿,當然不錯,但他所取的例子,實為不倫不類。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興高扒旁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詩歌可以把這歡快表達出來。而一個人在那裡把蠟燭芯剪了又剪,還唱著「剪剪蠟燭,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沒有別的解釋了。這完全是文人製造出來的滑稽,並非《周南·芣苢》不值得贊嘆或絕對不可以效仿。

關於當時人們采芣苢的用處的問題,毛傳說此草「宜懷任(妊)」即可以療治不孕;又一種說法,是認為此草可以療治麻風一類的惡疾。這兩種說法在中醫學上都沒有根據。現 在中醫以此草入葯,是認為它有清熱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據說可治高血壓。這還罷了,也可以勉強地說,《詩經》時代的人是相信車前草是可以治療不孕或麻風的。但即便如此,這詩仍然有不可理解之處:不孕或者家裡人生了麻風,都是極苦惱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為此而興高采烈地一邊采車前一邊唱著歌的道理。拿方玉潤所推想的情景來看這樣的解釋,尤其覺得不對勁。

所以應該給《周南·芣苢》以另一種更合理的解釋。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的一句話:「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鄉野的窮人。可見到了清代,還有窮人以此為食物的。在朝鮮族(包括中國境內和朝鮮半島上的),以車前草為食物是普遍的習俗。春天采了它的嫩葉,用開水燙過,煮成湯,味極鮮美。朝鮮族是受漢族古代習俗影響極大的民族,朝語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可以春橋橡推想,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習俗漸漸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說的「野人」中偶一見之,但在朝鮮族中,卻仍舊很普遍。

以此釋《芣苢》詩,就覺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雲: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薺菜花實在說不上好看,只因薺菜是江南人所喜愛的野菜,對於窮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們連它的花兒也生了偏愛。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如清人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采著它的嫩葉,一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詩經|芣苡,歲月靜好的田園牧歌~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7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4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3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1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77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9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33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77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55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