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氏體轉變溫度范圍是多少
① 珠光體型別組織有哪幾種它們在形成條件、組織形態和效能方面有何特點
珠光體型別組織有哪幾種?它們在形成條件、組織形態和效能方面有何特點?
珠光體型別組織有哪幾種?它們在形成條件、組織形態和效能方面有何特點?(1)三種。分別是珠光體、索氏體和屈氏體。
(2)珠光體是過冷奧氏體在550℃以上等溫停留時發生轉變,它是由鐵素體和滲碳體組成的片層相間的組織。索氏體是在650~600℃溫度范圍內形成層片較細的珠光體。屈氏體是在600~550℃溫度范圍內形成片層極細的珠光體。珠光體片間距愈小,相介面積愈大,強化作用愈大,因而強度和硬度升高,同時,由於此時滲碳體片較薄,易隨鐵素體一起變形而不脆斷,因此細片珠光體又具有較好的韌性和塑性耐迅悉。
貝氏體型別組織有哪幾種?它們在形成條件、組織形態和效能方面有何特點?(1)兩種。上貝氏體和下貝氏體。
(2)上貝氏體的形成溫度在600~350℃。在顯微鏡下呈羽毛狀,它是由許多互相平行的過飽和鐵素體片和分布在片間的斷續細小的滲碳體組成的混合物。其硬度較高,可達HRC40~45,但由於其鐵素體片較粗,因此塑性和韌性較差。下貝氏體的形成溫度在350℃~Ms,下貝氏體在光學顯微鏡下呈黑色針葉狀,在電鏡下觀察是由針葉狀的鐵素體和分布在其上的極為細小的滲碳體粒子組成的。下貝氏體具有高強度、高硬度、高塑性、高韌性,即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效能。
珠光體型別組織有幾種?它們的形態對效能有何影響?珠光體是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片層間距的結構。根據片層間距的不同又分為,珠光體,屈氏體,索氏體三種,其中珠光體間距最大!
馬氏體組織有哪幾種基本型別?它們在形成條件、晶體結構、組織形態、效能有何特點?馬氏體的硬度與含碳量(1)兩種,板條馬氏體和片狀馬氏體。
(2)奧氏體轉變後,所產生的M的形態取決於奧氏體中的含碳量,含碳量<0.6%的為板條馬氏體;含碳量在0.6—1.0%之間為板條和針狀混合的馬氏體;含碳量大於1.0%的為針狀馬氏體。低碳馬氏體的晶體結構為體心立方。隨含碳量增加,逐漸從體心立方向體心正方轉變。含碳量較高的鋼的晶體結構一般出現體心正方。低碳馬氏體強而韌,而高碳馬氏體硬而脆。這是因為低碳馬氏體中含碳量較低,過飽和度較小,晶格畸變也較小,故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效能。隨含碳量增加,馬氏體的過飽和度增加,使塑性變形阻力增加,因而引起硬化和強化。當含碳量很高時,盡管馬氏體的硬度和強度很高,但由於過飽和度太大,引起嚴重的晶格畸變和較大的內應力,致使高碳馬氏體針葉內產生許多微裂紋,因而塑性和韌性顯著降低。
(3)隨著含碳量的增加,鋼的硬度增加。
鋼中貝氏體組織有哪幾種主要形態,其特徵及各自形成條件答:鋼中主要的貝氏體組織有無碳化物貝氏體、上貝氏體、下貝氏體、粒狀貝氏體等。
其中無碳化物貝氏體板條鐵素體束及未轉變的奧氏體組成,在鐵素體之間為富碳的奧氏體,鐵素體與奧氏體內均無碳化物析出,故稱為無碳化物貝氏體,是貝氏體的一種特殊形態。是一種單相組織,由大致平行的鐵素體板條組成。鐵素體板條自奧氏體晶界處形成,成束地向一側晶粒內長大,鐵素體板條較寬,板條之間的距離也較大。
上貝氏體是一種兩相組織,由鐵素體和滲碳體組成。成束大致平行的鐵素體板條自奧氏體晶界向一側或兩側奧氏體晶內長入。滲碳體,有時還有殘余奧氏體,分布於鐵素體板之間,整體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羽毛狀,故可稱上貝氏體為羽毛狀貝氏昌臘體。
下貝氏體也是一種兩相組織,是由鐵素體和碳化物組成。但鐵素體的形態及碳化物的分布均不同於上貝氏體。下貝氏體鐵素體的形態與馬氏體很相似?亦與奧氏體碳含量有關。含碳量低時昌乎呈板條狀,含碳量高時呈透鏡片狀?碳含量中等時兩種形態兼有。形核部位大多在奧氏體晶界上,也有相當數量位於奧氏體晶內。碳化物為滲碳體或ε-碳化物,碳化物呈極細的片狀或顆粒狀,排列成行,約以55~60°的角度與下貝氏體的長軸相交,並且僅分布在鐵素體的內部。粒狀貝氏體塊狀鐵素體基體和富碳奧氏體區所組成。由於基中的富碳奧氏體區一般呈顆粒狀,因而得名。實際上富碳奧氏體區一般呈小島狀、小河狀等,形狀是很不規則,在鐵素體基體呈不連續平行分布。
片狀珠光體,粒裝珠光體組織和效能有什麼區別?片狀珠光體是滲碳體(碳化物)和鐵素體呈片狀相間隔排列,粒狀珠光體是鐵素體基體上分布著碳化物顆粒。片狀珠光體比粒狀珠光體硬度高,如果下道工序要冷加工,有時要球化退火得到粒狀珠光體。一些合金工具鋼在淬火前也要經過球化處理。
1.共析鋼奧氏體等溫轉變產物的形成條件、組織形態及效能各有何特點?當溫度冷卻至727攝氏度時,奧氏體將發生共析轉變,轉變成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即珠光體。此後,在繼續冷卻的的過程中不再發生組織變化(三次滲碳體的析出不計),共析鋼的全部室溫組織全部為珠光體。鐵素體因溶碳量極少,固溶強化作用甚微,故力學效能與純鐵相近。其特徵是強度、硬度低,塑性、韌性好。奧氏體的力學效能與其溶碳量有關,一般來說,其強度、硬度不高,但塑性優良。在鋼的軋制或者鍛造時,為使鋼易於進行塑性變形,通常將剛加熱到高溫使之成奧氏體狀態。滲碳體屬於金屬化合物。它的硬度極高,可以劃玻璃,而塑性、韌性極低,伸長率和沖擊韌度近於零。珠光體含碳量為0.77%。由於滲碳體在其中起強化作用,因此,珠光體有良好的機械效能,其抗拉強度高,硬度高,且仍有一定的塑性和韌性
如何觀察鋼的相組織形態(如奧氏體、珠光體等)可以磨金相試樣,砂紙要從粗到細的磨並且要拋光,然後用腐蝕劑腐蝕,不同的鋼用不同的腐蝕劑,一般用硝酸酒精和硫酸銅溶液,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了,一般用500倍以下的倍數就夠用了,如果想看更細致的組織就得上電子顯微鏡了,比如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等。
分析各類鑄鐵組織的石墨形態特點,指出各類鑄鐵不同基體組織的形成條件,討論各種鑄鐵的效能和組織關系。你還是去買本《球墨鑄鐵》自己看吧!我要是在這里說明白,估計得很多字!
不懂!我大學學的是材料科學與工程沒有你說的這么課!
馬氏體貝氏體珠光體的組織和效能有什麼差別馬氏體(M)是碳溶於α-Fe的過飽和的固溶體,是奧氏體通過無擴散型相變轉變成的亞穩定相。板條狀馬氏體是低碳鋼、馬氏體時效鋼、不銹鋼等鐵系合金的典型組織。片狀馬氏體則常見於高,中碳鋼;高的強度和硬度是馬氏體的主要特徵之一,同時,片狀馬氏體脆性也比較高。
貝氏體是鋼中過冷奧氏體的中溫(Ms~550℃)轉變產物,α-Fe和Fe3C的復相組織。溫度偏高區域轉變產物叫上貝氏體,外觀形貌似羽毛狀,沖擊韌性較差。偏低溫度區域轉變產物叫下貝氏體(Ms~350℃)。其沖擊韌性較好。
珠光體是奧氏體發生共析轉變所形成的鐵素體與滲碳體的共析體。其有珍珠般的光澤。其形態為鐵素體薄層和滲碳體薄層交替重疊的層狀復相物,也稱片狀珠光體。強韌性較好。
② 共析鋼c曲線各個區的組織
共析鋼C曲線有3個溫度轉變區。
他們分別是:1、高溫轉變區(珠光體型轉變),轉變溫度范圍是Ar1~550%,轉變得到的組織為珠光體型組織(珠光體、屈氏體和索氏體)。
2、中溫轉則御譽變區(貝氏體型轉變),轉變溫度范圍是550℃~Ms,轉變得到的組織是貝孫段氏體型組織(上貝氏體和下貝氏體)。
3、低溫轉變區(馬氏體型轉拆卜變),溫度范圍是Ms~Mf,轉變得到的組織是馬氏體。
③ 什麼是等溫轉變過程的孕育期特徵
機械州謹慧製造術語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等溫轉變曲線,即TTT曲線(T-time,T-temperature,T-transformation),可綜合反映過冷奧氏體在不同過冷度下等溫溫度、保持時間與轉變產物所佔的百分數(轉變開始及轉變終止)的關系曲線,又稱為「C曲線」。
中文名
等溫轉變曲線
外文名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curve
別名
C曲線、TTT曲線
測定方法
磁性測量法、膨脹測量法等
影響因素
含碳量、合金元素等
簡介等溫轉變曲線的測定等溫轉變產物及性能影響等溫轉變曲線的因素TA說
簡介
把鋼從奧氏體狀態迅速冷卻至A1溫度以下,在不同溫度進行等溫處理時,會得到不同組織。如圖1所示,在溫度一時間座標圖中,橫座標時間採用對數座標,左邊C形曲線是轉變開始曲線,此曲線左側MS水平線以上這個區域是過冷奧氏體區;右邊C形曲線是轉變終了曲線,此曲線之右是轉變產物區,在700℃左右轉變的組織是粗珠光體,700~600℃轉變的是細珠光體,600~500℃轉變的是極細珠光體,500℃~MS溫度轉變冊答的是貝氏體;兩曲線之間是轉變進行區,其組織是未轉變的奧氏體和已轉變的轉變產物。從MS到MZ(共析鋼MZ低於室溫,圖中未標出)是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進行區,其組織為馬氏體和未轉變的殘余奧氏體。等溫轉變後期,同一數量奧氏體轉變所需的時間,比早期所需的要長得多,因此,座標圖的時間採用對數標度,以免圖表橫向過長。曲線拐彎處叫做曲線的「鼻部」,此溫度區轉變前的孕育期最短,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最低。[1]
圖1
等溫轉變曲線的測定
鋼的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簡稱C曲線)的應用很廣。在生產上廣泛利用C曲線制定等溫退火、等溫淬火及分級淬火的工藝;利用C曲線可以大致估計鋼件在某種冷卻介頂中冷卻得到的組織,還可以估計鋼接受淬火的能力。
常用測定C曲線的方法有硬度及顯微組織法,磁性測量法,膨脹測量法。
硬度及顯微組織分析法
為了作出C曲線,必須測定在不同的溫度停留時,奧氏體開始轉變時間及轉變完成時間。為此,應有一系列不同溫度的恆溫鹽浴,對每一恆溫鹽浴用硬度法測出試樣奧氏體開始轉變及轉變終了的時間。今以某一溫度T1為例說明。
取一些Φ10X5毫米的試樣,首先加熱到奧氏體狀態。取出一個試樣迅速投入溫度為T1的鹽浴池內停留一定時間(例如5秒鍾)後取出在水中淬火,以固定組織。然後測定其洛氏硬度值HRC。若此時奧氏體未發生轉變,淬火後獲得馬氏體組織,硬度最高。第二個試樣從爐中取出後同樣迅速投入同一鹽浴池內,並停留較長時間(例如10秒鍾)後在水中冷卻,測定硬度值。依此類推,依次處理其它試樣並測定硬度值,直至最後幾個試樣的硬度值降低至一定數值保持不變為止,這表明奧氏體已分解完畢。
試驗後,以硬度為縱坐標,等溫處理時間為橫坐標,繪出如圖2所示的曲線。從圖中可看出,當等溫處理時間τ≤τ始時,硬度最高,這表明奧氏體未發生分解,淬火後的組織為馬氏體。當τ>τ始後,硬度下降,這表明奧氏體開始分解,淬火後只能得到部分馬氏體組織。因此τ始表示在溫度為T1時奧氏體等溫轉變的開始時間。當τ≥τ終時,硬度保持低值不變,這表明奧氏體己分解完畢,淬火後沒有馬氏體組織。因此τ終就是奧氏體轉變終了的時間。
圖2
對於不同溫度的鹽浴池,繼續用以上方法求出各溫度的奧氏體開始轉生時間及轉變終了時間,把這些數據畫在半對數坐標上就構成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即C曲線。
磁性測量法
磁性測量法是根據奧氏體是順磁性,而其轉變產物是鐵磁性。所以,可根據鐵磁性的變化,用熱磁儀測出奧氏體轉變開始點和終了點。
測定時,把試樣置於熱磁儀的兩磁極間,並使試樣與磁場的磁力線約成10°角,然後把試樣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由於奧氏體是順磁性的,所以,此時試樣不受磁場作用。再把試樣迅速地移下某一等溫鹽浴,同時用秒錶記錄時間。當奧氏體開始轉變出現鐵磁性相時,試樣在磁場晌大中就受到磁力矩的作用而發生偏轉。試樣開始偏轉的時間即為奧氏休轉變開始點。隨著等溫時間的增加,奧氏體分解產物也增加,試樣偏轉量也相應增加,即試樣的偏轉量與鐵磁相的轉變數成正比。利用光點反射或自動記錄測出試樣的偏轉角,即可作出奧氏體轉變開始與終了點。
試驗後把所測定的結果繪於溫度-時間半對數坐標上,就可作出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
膨脹測量法
膨脹測量法是根據奧氏體的比容與其分解產物不同來測定其轉變過程。在同一溫度,奧氏體比容最小,其次為珠光體,馬氏體比容最大。
試驗時,把試祥裝在膨脹儀的試樣架上,然後把試樣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保溫一定時間後迅速投入某一溫皮的等溫鹽浴槽中。當奧氏體發生轉變時,試樣膨脹,長度增加,這時在記錄儀的膨脹曲續上出現拐點。試驗後,根據膨脹曲線上的拐點,就可以判斷在該溫度下奧氏體開始轉變和轉變終了的時間。
以上三種方法各有優點,因此,測定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時,如有條件最好同時並用三種方法,以便相互校正,使結果更准確。[2]
等溫轉變產物及性能
用等溫轉變圖可分析鋼在A1線以下不同溫度進行等溫轉變所獲的產物。根據等溫溫度不同,其轉變產物有珠光體型和貝氏體型兩種。
高溫轉變
轉變溫度范圍為A1~550℃ ,獲片狀珠光體型(F+P)組織。
依轉變溫度由高到低,轉變產物分別為珠光體、索氏體、托氏體,片層間距由粗到細。其力學性能與片層間距大小有關,片層間距越小,則塑性變形抗力越大,強度和硬度越高,塑性也有所改善。
中溫轉變
轉變溫度范圍為550℃~MS,此溫度下轉變獲貝氏體型組織,貝氏體型組織是由過飽和的鐵素體和碳化物組成的,分上貝氏體和下貝氏體。
550~350℃范圍內形成的貝氏體稱為上貝氏體,金相組織呈羽毛狀;
350~MS范圍內形成的貝氏體稱為下貝氏體,金相組織呈黑色針狀或片狀,下貝氏體組織通常具有優良的綜合力學性能,即強度和韌性都較高。
④ 球墨鑄鐵高溫回火多少溫度和保溫多長時間能變成回火索氏體
具體工藝是:將球墨鑄鐵件加熱到860~900℃的溫度保溫讓基體組織奧氏體化,再在油或熔巧坦森鹽中冷卻實現淬火,後經500~600℃的高溫回火,獲得孝畝回火索氏體組織(一般尚有少量碎塊狀的鐵素體),原球狀石墨信扒形態不變。
⑤ 珠光體類型組織有哪幾種它們在形成條件、組織形態和性能方面有何特點
珠光體類型組織有:珠光體、索氏體、托氏體。
1、片狀珠光體:在A1~650℃溫度范圍內形成的,能明顯分辨出鐵素體和滲碳體層片狀組織形態,其片間距大約為150~450nm。
2、索氏體:在650~600℃溫度范圍內形成的珠光體,其片間距較小,約為80~150n m,只有在高倍的光學顯微鏡搜腔下(放大800~1500倍時)才能分辨出鐵素體和滲碳體的片層形態。
3、屈氏體:在600~550℃溫度范圍內形成的珠光體,其片間距極細,約為30~80nm,在光學顯微鏡下根本無法分辨其層片狀特徵,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區分。
(5)索氏體轉變溫度范圍是多少擴展閱讀:
珠光體的性能:灶螞
珠光體的性能介於鐵素體和滲碳體之間,強韌性較好。其抗拉強度為750 ~900MPa,180 ~280HBS,伸長率為20 ~25%,沖擊隱漏埋功為24 ~32J。力學性能介於鐵素體與滲碳體之間,強度較高,硬度適中,塑性和韌性較好σb=770MPa,180HBS,δ=20%~35%,AKU=24~32J)。
珠光體的綜合力學性能比單獨的鐵素體或滲碳體都好。珠光體的機械性能介於鐵素體和滲碳體之間,強度、硬度適中,並不脆,這是因為珠光體中的滲碳體量比鐵素體量少得多的緣故。
⑥ 等溫轉變產物有哪五種
過冷奧氏體不同溫悶孫度下的等溫轉變產物主要有珠光體、貝氏體和馬氏體。 (1) 高溫轉變(珠光體轉變信罩戚)。在 A1~550 ℃溫度范圍內,轉變產物為鐵素體與滲碳體片層相間的珠光體型組織
答:過冷奧氏體不同溫度下的等溫轉變產物主要有珠光體、貝氏體和馬氏體。
(1)高溫轉變(珠光體轉變)。在A1~550℃溫度范圍內,轉變產物為鐵素體與滲碳體片層相間的珠光體型組織。其中在A1~650℃珠光體為粗片狀珠光體(P)。650~ 600℃為較細片狀珠光體,亦稱索氏體(S)。600~ 550℃為極細片狀珠光體,亦稱屈氏體(T)。層片越細,強度、硬度越高,塑性韌性越好。
(2)中溫轉變(貝氏體轉變)。在550℃~Ms溫度范圍內,發生貝氏體轉變。其中在550~ 350℃,得到上貝氏體(B上),在350℃~Ms,得到下貝氏體(B下)。
(3)低溫轉變(馬氏體轉變)。在Ms以下,得到馬氏體。馬氏體轉變速度極快,瞬間完成。馬氏體量隨溫度下降而滑陵增加,但總有一部分奧氏體殘留下來,稱為殘余奧氏體,它將降低鋼的硬度,影響零件形狀、尺寸的穩定性。
⑦ 70鋼索氏體轉變溫度范圍
620度。索氏體是鋼的過冷奧氏體在高溫轉變溫度620度,頃升等溫轉變或在正火條件下形成的主要組織。在650至600度溫度范圍內形仔肢成層片雀戚老較細的珠光體。
⑧ 求鋼中珠光體,貝氏體,馬氏體,鐵素體的轉變溫度范圍
1.珠光體A1到680攝氏度形成的態岩珠光體,因為過冷度小,片間距較大,在400倍以上的光學顯微鏡下能分辨其片層狀形態,稱為粗珠光體,習慣上稱為珠光體用P表示 2.680到600攝氏度形成片間距較小的珠光體,這種奧氏體於連續冷帆蠢御卻或者等溫冷卻轉變時,過冷到珠光體轉變溫度區間的中部形成的,在光學顯微鏡下放大500到600倍才能分辨出其為鐵素體薄層和碳化物薄層交替檔羨重疊的復相組織,稱為細珠光體或索氏體,用S表示 3.在600到550攝氏度形成片間距極小的珠光體這種奧氏體於連續冷卻或者等溫冷卻轉變時,過冷到珠光體轉變溫度區間的下部形成的,在光學顯微鏡下高倍放大也分辨不出結構形狀,只能看到總體上是一團黑而實際上卻是很薄的鐵素體和碳化物層交替重疊的復相組織,稱細珠光體或托氏體,用T表示 4.貝氏體組織隨著奧氏體成分和轉變溫度的不同有很多形態,對亞共析鋼來說550到350攝氏度形成上貝氏體,在350到230攝氏度形成下貝氏體
⑨ 鋼在冷卻時發生哪些類型的組織轉變
冷卻方式分為等溫冷卻和連續冷卻。
1、等溫冷卻轉變
等溫冷卻轉變:鋼經奧氏體化後,迅速冷至臨界點(Ar1或Ar3)線以下,等溫保持時過冷奧氏體發生的轉變。
等溫轉變曲線:可綜合反映過冷奧氏體在不同過冷度下等溫溫度、保持時間與轉變產物所佔的仿畝百分數(轉變開始及轉變終止)的關系曲線,稱「TTT圖」,T——time,T——temperature,T——transformation」,又稱為「C曲線」。
等溫轉變產物及性能:用等溫轉變圖可分析鋼在A1線以下不同溫度進行等溫轉變所獲的產物。根據等溫溫度不同,其轉變產物有珠光體型和貝氏體型兩種。
高溫轉變:轉變溫度范圍為A1~550℃ ,獲片狀珠光體型(F+P)組織。
依轉變溫度由高到低,轉變產物分別為珠光體、索氏體、托氏體,片層間距由粗到細。其力學性能與片層間距大小有關,片層間距越小,則塑性變形抗力越大,強度和硬度越高,塑卜大鎮性也有所改善。
中溫轉變:轉變溫度范圍為550℃~MS,此溫度下轉變獲貝氏體型組織,貝氏體型組織是由過飽型粗和的鐵素體和碳化物組成的,分上貝氏體和下貝氏體。
550~350℃范圍內形成的貝氏體稱為上貝氏體,金相組織呈羽毛狀;
350~MS范圍內形成的貝氏體稱為下貝氏體,金相組織呈黑色針狀或片狀,下貝氏體組織通常具有優良的綜合力學性能,即強度和韌性都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