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熬前用多少溫度的水浸泡
Ⅰ 中葯的熬法,如何泡,煎,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明耐握,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
(1)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2)服葯方法也畝裂是給葯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葯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葯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葯,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葯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②中成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葯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葯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葯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葯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葯。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葯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激慶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將中成葯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用葯護理除了注意煎葯和服葯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①服葯溫度:服葯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葯湯劑的葯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②服葯劑量:用葯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葯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葯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葯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葯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⑤對中西葯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葯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葯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葯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葯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葯物,既可食用,又當葯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葯、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葯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葯物的作用;食性與葯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葯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葯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葯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葯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葯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處理的葯物
1,先煎。目的為了增加葯物的溶解度,降低葯物毒性,充分發揮療效。先煎的葯物有:(1)有毒葯物:烏頭,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陸等。(2)礦物類,動物骨類: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應先煎15~30分鍾。
2,後下。目的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使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後下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黃,鉤藤,番瀉葉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鍾入葯即可。
3,烊化(溶化)。應於其他葯物煎得慮出液後,再入葯液中溶化。有阿膠,龜膠,鹿膠,蜂蜜,硭硝等。
4,另煎。貴重葯材應另煎。如:羚羊角,人參等。
5,包煎。花粉澱粉等應包煎。
二、火候
一般應「先武後文」
三、煎葯時間
解表葯:頭煎時間:10~20分鍾。二煎時間:10~15分鍾
滋補葯:頭煎時間:30~35分鍾。二煎時間:20~25分鍾
一般葯:頭煎時間:20~25分鍾。二煎時間:15~20分鍾
四、服葯
1、服葯溫度
一般葯物宜溫服,嘔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湯劑宜冷服,解表葯宜熱服。
2、服葯時間
滋補葯宜飯後服,安神葯宜臨睡前服,解表葯宜趁熱服並覆蓋衣被,令其出汗
3、服葯劑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兒童一次75ml,每日2次。
還有湯劑煎煮器具應用瓷器,陶瓷等,不銹鋼也行。千萬別用銅或鐵具。
Ⅱ 怎麼熬中葯葯效最好
問題一:中葯怎麼熬效果最好? 我最近就在熬中葯,我是傍晚熬。
第一步:把一包葯放入葯鍋(砂鍋也可以)用清水浸泡一小時,水要掩過葯呀!然後用小火慢慢熬制。
第二步:熬到剩下一碗的量時倒出來(看個大概就行不需要那麼死板)。
第三步:再往鍋里續上熱水繼續熬,熬到剩一碗的量時再倒出來,倒入先前那個葯碗里即可。
當下喝一碗,剩一半明天早上喝就可以了,現在是冬天葯放一晚不會變質,要是夏天剩下葯就得放入冰箱存放啦!你看明白了嗎?不明白的再問吧!
問題二:中葯一般要熬多久才好?怎樣熬效果好點? 煎中葯的方法煎煮前―――
清洗
中葯材是否需清洗,這是很多人的疑問。雖然很多中葯飲片看起來表面會有些灰黑,其實在出售前都經過了加工炮製,所以煎煮之前一般無需清洗。如果實在覺得草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丟失,以及一些細小種子類的葯材(如車前子等)被沖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驟不能浸泡中草葯,但煎煮之前,卻需要有個浸泡葯材的過程。
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葯材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也能增加湯葯的濃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切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特別是在夏天,浸泡時間過長會很容易引起酸敗。
煎煮中―――
用水
傳統的「3碗水煮成1碗」,其實不是個科學的標准。因為不同處方的葯味多少、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如果真的有人一邊煲葯,一邊不斷把葯汁倒來倒去,作為煲中葯的標准,這樣瞎折騰其實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葯。
應以水浸過葯材面2-3cm為佳,或者用手輕輕摁住葯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而不是機械地用3碗水煮葯。通常一些花草類的葯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後水位下降,可以另加涼水至標准水位,再開始煎煮。
火候
一般的中葯應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為文火。控制火候的意義在於,若火候過強,水分蒸發過快,影響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一些治療外感的中葯,可以在煮沸之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15分鍾左右即可。時間
中葯煎煮時間,應根據不同葯物和疾病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葯情況而定。沸騰後再用文火煲葯的時間,一般中葯,頭煎應在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類中葯,頭煎10-15分鍾,二煎10分鍾;滋補類中葯,頭煎應在30-40分鍾,二煎25-30分鍾。
如果有「大頭蝦」不慎煎煮時間過長,令葯湯太濃,這時可以加些白開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滲透的問題。
復煎
許多老人家習慣於一副中葯「返煎」三四次,樓步青說,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的中葯,可以煎煮三次。而一些葯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分別服用,這樣未能將葯效發揮至最佳。應該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混合,分早晚兩次服用。同樣,煎煮三遍的葯液也相應地改為一天3次服用。
煎煮後―――
立即濾取
葯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葯液,隨溫度下降產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葯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煎煮器―――
瓦罐沙最好
最佳煎煮器當然還是傳統的瓦罐、沙鍋,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鍋、鐵鍋和銅鍋,以防止這些活躍性強的金屬器皿與葯物發生反應,影響葯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傳統的沙鍋、瓦罐以及陶瓷,不會與各種中葯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傳熱均勻緩慢,煎出的湯劑質量好。不銹鋼屬於鈍性元素,也不會容易產生化學反應,現在許多大醫院的煎葯器皆為不銹鋼鍋。但鐵質煎器,雖然傳熱快,但不僅易氧化,化學性質也不穩定,它能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湯液色澤加深,還會與黃酮類成分生成難溶性絡合物。
對於微波爐加熱是否會影響中葯葯性,目前未有定論,所以亦不推薦以微波爐加熱中葯。
此......>>
問題三:煎中葯怎樣做才能得到最好葯效? 一.清洗:
中草葯大都是生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葯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葯療效。
二.器具:
煎葯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葯物成份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小,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鍋孔隙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鹼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葯成份發生反應,大量制備時多選用。銅、鐵質煎器雖傳熱快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葯時能與中葯中多種成份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質量,不能使用用銅、鐵、鋁鍋、錫等器具,鋁鍋雖傳熱快、化學性質較穩定,但鋁鍋不耐強酸強鹼,對酸鹼性不很強的葯可以選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葯用具。
三.浸泡
中葯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葯物倒入葯鍋內攤平,然後加常溫水--室溫水浸泡60分鍾,輕壓葯材時水高出葯平面約2厘米。以葯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葯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四。用水
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葯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葯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葯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鍾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葯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份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葯物,則液面淹沒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葯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
很多中葯說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實這是籠統的說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葯物有多少之別,葯材質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簡單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論。
五.方法
.1煎煮中葯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葯汁溢出或過快熬干,減慢水份蒸發,有利於有效成份的溶出。至於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於不同葯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葯味揮發。
.2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葯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葯時葯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葯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葯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
問題四:熬中葯最好的步驟方法,怎樣才能熬出最好的中葯,達到最好的葯效 50分 不同作用的葯有不同的熬煮方法,,治療感冒一類的葯要利用葯物的輕清之性,不能久煎,補葯必須久煎才能出味,石頭貝殼一類的葯要先煎20-30分鍾,生附子有劇毒,要煎1.5-2小時以上才安全,煎葯方法是有講究的,要知道你的是什麼作用的葯,要知道方子裡面都有些什麼葯才好說.下本PDF之類的中葯書和方劑學書看看吧.
問題五:中葯一般怎樣熬葯性才是最好的? 中葯的煎法與服法
一、 煎葯容器以沙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適合,禁止使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鍾,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2~3厘米,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酌情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物在煮沸後再煎20分鍾;解表、芳香葯物不適合久煎,煮沸後15分鍾就可以。滋補類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小火慢煎30~4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幾次,每貼中葯一般煎2次。第2煎中葯可以用熱水,煮沸後時間比第一次略短。
四、特殊葯物煎法:
1、 先煎:將該葯煮沸15~~20分鍾後,再加入其他葯物同煎。
2、 後下:在一般葯物煎至預定時間時,再加入煎5分鍾左右即可。
3、 煬沖葯:用煎好的葯汁沖或者另外用熱開水攪拌溶解。
4、 另吞:不入湯葯,等葯煎好了一起吃。
五、與西葯同一天吃:一般情況下,西葯三餐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吃。中葯在半上午或者半下午吃,和西葯隔開一二小時就可以。
問題六:熬中葯需要多長時間效果最好 病情分析:你好 熬中葯的話時間是沒有必然的限制的 一般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行的 現在不要擔心的 中葯之前要泡半個小時的意見建議:還有 熬的時候加水加滿 燒開 等到水少後在加水 進行熬 熬到一碗左右的中葯湯就行的 還是這樣熬的
問題七:怎樣煎中葯效果好 怎樣煎中葯效果好 湯劑是中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一種服法。古人對煎葯的器具、火候、方法等,早就有了論述。如《醫學源流論》中就說道:「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用中葯治病無論是用單味葯,還是用多味葯配成的方劑,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葯液做成湯劑後,才能服用,因此湯劑的煎法是很有講究的,它對葯物的療效有很大的決定作用。 煎湯葯的程序雖然簡單,但其中包含的學問可大了,那麼,怎麼樣煎才能有效的發揮葯物的作用呢?我們先從煎葯的容器說起吧。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葯要用砂鍋,而不能用銅、鋁、鐵等金屬做的鍋,這是為什麼呢? 用陶瓷砂鍋煎葯是因為它的性質穩定,不容易與葯物起化學反應,另外,它傳熱慢、受熱勻,不容易糊鍋,而且價格便宜,所以選用陶瓷製的砂鍋、瓦罐是最方便實用的。如果沒有砂鍋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銹鋼、搪瓷製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但是不能用銅、鋁、鐵等金屬容器,因為金屬容器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發生化學發應,影響葯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後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加重病情。 水是煎中葯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要是干凈的水就行,井水、自來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就很重要,不同葯劑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樣的,水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誤時間,還會使湯液的濃度降低,同樣會影響療效,那麼一劑湯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 煎煮中葯的水量是根據葯物的性能、具體服用要求、葯物的大小以及葯味的多少來定的。首先,在煎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鍾,使葯物完全被水滲透,便於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後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為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醫生有具體的要求,應遵醫囑。 煮湯葯的時候長短也會直接影響葯物的質量,那麼一劑湯葯一般要煮多長時間最好?由於葯物的質地不同,煎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說有些葯要先煎後下,有些要另煎等等,這樣做起來雖然是很講究,但比較繁瑣,如果不這樣做會不會影響葯物質量和它的治療效果呢? 煎葯時間要根據葯物的性質來定。通常頭遍煎時,應在中葯煮開後再熬20分鍾左右為好,二遍煎的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視具體葯物不同而有所差異。比如一些解表葯的煎煮時間就應該短一些,因為解表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莖和葉的部分,質地疏鬆,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時間可以短一些。芳香類的葯物象藿香、佩蘭、薄荷和一些鮮用的葯物,由於揮發性較大,質地柔軟,久煎容易喪失過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時間也要短,通常在其他葯物快要煎好時再下,聞到葯香味就可以了。而一些礦物類、貝殼類或動物類的葯物,象生石膏,磁石,還有象生牡蠣、生石決明這些葯,由於質地比較堅硬,就需要先煎20分鍾左右,再下其他的葯物同煎。另外,還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葯物,比如種子類體積較小的、粉末狀的、粘性的、容易燒焦的葯物,或帶毛刺,容易 *** 嗓子或消化道的葯物等,就應該用紗布包好之後再煎煮。 湯葯的頭煎和二煎是什麼意思呢? 中葯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關鍵,所以人們都認為中葯還是煎兩遍好,頭一遍就叫「頭煎」,第二遍叫「二煎」。這樣可以使葯物之間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徹底,增強療效。通常把這兩次煎出的葯湯混在一起服用,總量大約300~500毫升,對於服中葯困難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的分服,或者是濃縮給葯。但是有些葯,象解表類的就不能濃縮給葯,而應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葯的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旺火,那麼什麼時候用文火,什麼時候用武火呢? 武火的火焰大,力道猛烈,可以使溫度......>>
問題八:中葯怎麼煎最好 別著急,先把葯材分類,龍骨、牡蠣、醋龜甲,這個先煎1小時,先武火後文火,其他的葯材在水中泡半小時,當龍骨他們約一小時後加入,武火15分鍾,改用小火慢煎,加水量和得葯量3:1,或略多,熬到一碗葯量(葯液)時可以濾出,剩下葯渣加水適量,先武後文,再熬出一碗下午喝,也可兩次葯液混合分兩次服下。
Ⅲ 熬中葯的時候,我們是應該用沸水還是涼水
煎中葯前不能用沸水泡
中葯往往是人們最信賴的葯品之一,湯劑也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劑型。雖然攜帶不方便但是副作用小葯效好,還是被人們所用。不過對於湯劑的葯效中醫有些嚴苛的要求,不然再被煎煮過後,中葯材的葯效就慢慢流失,因此煎法應注意。
6、煎煳的中葯請丟棄
中葯能治療疾病的道理,就在於它含有生物鹼、皂素、鞣質等有效成分。中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於要把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來,以利於治療疾病。
煎葯的方法是否適當,對其療效有很大關系。煎熬時間短了,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來,影響治病效果;煎熬時間過長,會使有效成分(例如揮發性成分) 遭到破壞或丟失,並且還會把葯煎煳。中葯一旦煎煳,其性質就會發生改變。例如,滋補性中葯煎煳後,其性味會由甘甜變成苦澀,不可能再起到滋補作用;活血化 瘀葯物煎煳後,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葯物。大部分中葯煎煳後,有效成分都會遭到破壞,甚至效果相反,該清熱的不能清熱,該滋補的不能滋補。因此,中葯煎煳後應丟棄。
Ⅳ 中葯應該怎麼熬-熬中葯的正確方法
中葯應該怎麼熬-熬中葯的正確方法2017
中葯現在已被廣泛使用了,在葯店包好葯,一般都有免費代煎服務,這大大方便了廣大上班族。畢竟熬中葯太費時間了,可殊不知葯店幫著熬與自己在家熬的效果相差很大。一般葯店只熬一遍就算了,自己在家熬甚至可以熬三遍。對葯材浪費太大,我個人認為還是自己在家熬最好,時間緊也要擠出來。那中葯怎樣熬才好呢?熬中葯的學問也不小,所用的器具、火候、時間等都要考慮。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熬中葯的方法的知識,歡迎閱讀。
煎葯用什麼鍋呢?
以砂鍋最為適宜,搪瓷器皿、不銹鋼鍋也可,禁止使用鐵器、銅器等。
熬葯用水有什麼特殊的嗎?家用自來水即可。
熬葯前要泡多久呢?
將中葯用冷水浸泡20~30分鍾,水量一般沒過葯面2~3厘米。泡的`時候最好不時攪拌一下,以使葯物浸泡均勻。葯材過多或葯物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水量。需先煎的葯物單獨浸泡。
葯泡好了,該怎麼熬呢?
①用於治療高血壓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類疾病、脾胃病的調理性葯物:頭煎 從水沸後用中火煎煮20~30分鍾;第二煎 水沸後煎15~20分鍾左右即可。頭煎與二煎混勻。煎葯時應蓋上蓋子,要攪拌2-3次。
②用於治療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感冒的葯物: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鍾,第二煎水沸後再煎10~15分鍾左右即可。一般先梁嫌煎葯橡液手物(生龍骨、生牡蠣、珍珠母、代赭石、石決明等)提前其他葯物20分鍾左右開始煎煮即可。
若含有毒葯物需先煎的應嚴格按照所交代的先煎時間煎葯,如制附子用量10克及10克以下的應先煎30-60分鍾。後下葯物(薄荷、鉤藤等)在正煎煮中的葯物煎至預定時間前,放入葯鍋中煎5分鍾左右即可。包煎葯物(車前子,旋覆花等)因易粘鍋糊化,或直接煎煮刺激咽喉,故應以薄紗布包煎。烊化葯物(阿膠、芒硝等):用煎好的葯汁沖或者另外用熱水攪拌溶解。另吞葯物(三七粉、胎盤粉、水蛭粉等):可用煎好的湯葯或溫水直接送服,也可裝膠囊。
喝葯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①一般早晚各服一次,成人一次200m-300m。兒童一般一次50-100m。
②苦於服用中葯的患者可少量頻服。
③一般情況下,胃部不適患者宜飯後服葯。
④若同時服用西葯,應與西葯錯開半小時以上。
⑤服葯期間日常飲食,忌大吃大喝,一般無特別飲食禁忌。方葯中有土茯苓時最好不要喝茶。
⑥治療感冒的中葯可小量頻服,中病即止,發汗應注意避免再次著涼。
⑦治療小兒感冒的葯物,每日可喂服3-4次。小兒若苦於服葯,大便干者加蜂蜜一二勺(對蜂蜜過敏者忌用),大便不成形者可加冰糖三四塊。
⑧煎煮好的葯液再加熱時一般不需煮沸,達到飲用溫水的溫度即可。
⑨選埋攔用顆粒劑患者,按說明服葯,開水沖服,每次一格,一日兩次。
;Ⅳ 我們一般需要根據葯方自己熬中葯,熬中葯的時候要放多少水呢
有時看中醫會根據我們的病情開葯方,讓我們回家煲葯,而熬中葯怎麼加水就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加水的量是會影響到葯效的發揮,影響葯物的治療效果的。那麼,熬中葯要放多少水?
在熬煮中葯以前,最好是可以將葯品用冷水沖洗整潔以後開展浸泡,而且加水流量應當可以將葯材浸入,最好是可以高出大概三厘米是較好的。實踐經驗證明,在煎制中葯以前,浸泡葯材的水的溫度最好是可以在四十℃到五十攝氏度中間,那樣可以令水份遲緩的深層次葯材機構當中,那樣葯材的構造就會越來越鬆散鼓起,可以更快的融解,葯材當中的綠原酸也可以更快的煎出。
Ⅵ 中葯煎葯常識
1.中葯常識中煎葯用具的選擇方法是什麼
煎葯容器以沙鍋和陶罐為最好,玻璃容 器、搪瓷容器(完好無損的)次之;鐵鍋、銅 鍋、鋁鍋和錫鍋不能用來煎葯。
這是因為中葯的化學成分十分復雜,由於銅鐵鋁等金屬的化 學性質活潑兄禪缺,易與中葯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如鐵易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葯液顏色 加深,並會使葯液帶有鐵銹味,影響葯效的發揮;鋁與有機酸反應,形成化合物被人體吸收 後蓄積在肝、腎等組織中,對人體造成損害;銅器受熱易氧化生成對人體有害的銅綠。
這些 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中葯湯劑的臨床療效。
2.中葯煎葯用水有什麼講究
中葯煎葯用水選擇《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就提到了煎葯用水的重要性,他指出「陸羽烹茶, 辨天下之水性美惡,烹葯者反不知辨此,豈不戾哉」。
古人提倡根據方劑的特點 來選擇是用「流水」還是「止水」煎葯。所謂「流水」是指無污染的江河之水,「止水」是指潭池中靜止不流動的水。
現代研究認為,「流水」含鈣少,水軟;「止水」含鈣多,水硬度高。據《夢溪筆談》記載,人參湯需流水煮,用止水則 不驗。
現代人一般難做到古人對煎煮用水的要求,多使用自來水煎葯,它基本符 合古人要求的潔凈、新鮮、流動的原則。另外,還有使用礦泉水、蒸餾水等。
3.中葯煎煮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具體如下 (1) 煎葯器具:煎葯器具以砂鍋、搪瓷鍋為好,具有抗酸耐鹼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葯成分發生反應。
(2) 煎葯用水: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葯。
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葯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cm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
質地堅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葯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散,煎煮時間較短的葯物,則液面淹沒葯物即可。 (3) 中葯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多數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葯物倒入葯鍋內攤平,然後加常溫水浸泡60分鍾,輕壓葯材時水高出葯平面約2cm。
以葯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葯絕對不能用沸水。 (4) 中葯煎煮時的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葯汁溢出或過快熬干,減慢水分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溶出。 至於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於不同葯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葯物成分揮發。
4.熬中葯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有那些
中葯煎葯方法 煎煮前——— ●清洗 中葯材是否需清洗,這是很多羨辯人的疑問。
雖然很多中葯飲片看起來表面會有些灰黑,其實在出售前都經過了加工炮製,所以煎煮之前一般無需清洗。如果實在覺得草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丟失,以及一些細小種子類的葯材(如車前子等)被沖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驟不能浸泡中草葯,但煎煮之前,卻需要有個浸泡葯材的過程。 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葯材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也能增加湯葯的濃度。
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切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襲源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特別是在夏天,浸泡時間過長會很容易引起酸敗。
煎煮中——— ●用水 傳統的「3碗水煮成1碗」,其實不是個科學的標准。因為不同處方的葯味多少、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
如果真的有人一邊煲葯,一邊不斷把葯汁倒來倒去,作為煲中葯的標准,這樣瞎折騰其實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葯。 應以水浸過葯材面2-3cm為佳,或者用手輕輕摁住葯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
而不是機械地用3碗水煮葯。通常一些花草類的葯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後水位下降,可以另加涼水至標准水位,再開始煎煮。
●火候 一般的中葯應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為文火。控制火候的意義在於,若火候過強,水分蒸發過快,影響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一些治療外感的中葯,可以在煮沸之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15分鍾左右即可。●時間 中葯煎煮時間,應根據不同葯物和疾病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葯情況而定。
樓步青說,沸騰後再用文火煲葯的時間,一般中葯,頭煎應在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類中葯,頭煎10-15分鍾,二煎10分鍾;滋補類中葯,頭煎應在30-40分鍾,二煎25-30分鍾。 如果有「大頭蝦」不慎煎煮時間過長,令葯湯太濃,這時可以加些白開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滲透的問題。
●復煎 許多老人家習慣於一副中葯「返煎」三四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的中葯,可以煎煮三次。
而一些葯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分別服用,這樣未能將葯效發揮至最佳。
應該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混合,分早晚兩次服用。同樣,煎煮三遍的葯液也相應地改為一天3次服用。
煎煮後——— ●立即濾取 葯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葯液,隨溫度下降產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葯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煎煮器——— ●瓦罐沙鍋最好 最佳煎煮器當然還是傳統的瓦罐、沙鍋,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鍋、鐵鍋和銅鍋,以防止這些活躍性強的金屬器皿與葯物發生反應,影響葯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傳統的沙鍋、瓦罐以及陶瓷,不會與各種中葯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傳熱均勻緩慢,煎出的湯劑質量好。
不銹鋼屬於鈍性元素,也不會容易產生化學反應,現在許多大醫院的煎葯器皆為不銹鋼鍋。但鐵質煎器,雖然傳熱快,但不僅易氧化,化學性質也不穩定,它能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湯液色澤加深,還會與黃酮類成分生成難溶性絡合物。
對於微波爐加熱是否會影響中葯葯性,目前未有定論,所以樓步青亦不推薦以微波爐加熱中葯。 此外,樓步青提醒,若以葯煲煎煮過有毒性的外用葯,應洗凈後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質殘留。
葯師提醒:注意先煎、後下 中葯的煎煮指示上,常會出現「先煎」、「後下」的字眼,這是什麼意思?「先煎」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葯物的毒性;而「後下」,則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所以應嚴格遵照中葯師的煎葯指示。
通常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葯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鍾,再加入其它葯材中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葯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
此外,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須先煎10-30分鍾才能發揮效用。 後下的葯物包括氣味芬芳、含揮發油多的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葯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等,通常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鍾入鍋。
5.熬中葯有什麼技巧和要注意的地方
熬中葯的講究 中醫中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葯,不知如何煎服為好。
現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葯的知識。 要選好煎熬中葯的容器。
煎熬中葯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穩定,在葯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葯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葯效。
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葯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葯內所含的鞣酸質、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葯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
葯物入鍋後,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葯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葯宜少放水;小孩葯要少放水,發汗葯可多放水。
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葯,以免葯物表面蛋白質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葯時,為了使葯煎透,最好是加蓋煎。
尤其是含有揮發性成份的中草葯,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並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有些貴重葯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並要用文火細煎。煎葯要掌握好火候。
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後用文火。如解表發汗的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益葯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後再煎20分鍾左右。
此外,絨毛類葯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 *** 。對於抓的特殊葯物,先煎、後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囑。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葯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葯時間 也有講究。
解表葯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汗的目的;祛寒葯也宜熱服;解毒葯、止咳葯、清熱葯則應冷服;滋補葯宜空腹溫服,易於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葯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葯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後服葯,對胃腸有較強 *** 的葯物更應飯後服;瀉下葯須空腹時服,而不宜於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後則應停葯;糖尿病人口渴時服,不拘時間;驅蟲葯早晚空腹時服,利於驅蟲;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葯,充分發揮葯物局部作用;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葯,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薑汁少許,以降逆止嘔;小孩及體弱患者,葯量宜少;婦女孕期服葯更要謹慎。中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葯物發生化學作用,降低葯效。
6.煎葯對水有什麼講究
水是煎中葯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常只要是干凈的水就行,井水、自來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很重要,不同葯劑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樣的,水 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誤時 間,還會使湯液的濃度降低,同樣會影響療效。
煎煮中葯的水量是根據葯 物的性能、具體服用要求、葯物的大小以及葯味的多少來定的。首先,在 煎葯前葯物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 ~ 30分鍾,使其完全被水滲透,便於有效 成分的溶解,然後再加水煎煮。
加水量通常為葯物的5 ~ 10倍,或者加到 高出葯面2〜3厘米就可以了。如果醫生有具體的要求,應遵醫囑。
7.中醫知識,熬葯常識
中葯的煎法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
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
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中葯的服法: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Ⅶ 煎中葯的方法-如何熬中葯
煎中葯的方法-如何熬中葯
中葯的煎煮與熬制方法很重要,只有掌握正確的煎煮與熬制方法才能充分的發揮葯效,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的煎煮方法會使葯效大打折扣,療效甚微,起不到中葯該有的葯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凡服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葯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說明了中葯的煎煮方法,直接關繫到中葯臨床療效的發揮。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煎中葯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煎葯容器選擇
煎葯容器以瓦罐、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銅器。因為有些葯物與銅鐵一起加熱後會產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
二、煎葯前不要洗
中葯煎煮前不要清洗,因為水洗可能會使有些中葯的水溶性成分丟失,會使粉末類葯材丟失,會使部分葯材的輔料丟失,影響葯物療效。
三、煎葯前要浸泡
中葯入煎前一般應先用冷水浸泡30分鍾左右,冷水漫過葯面,以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時間可根據葯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延長或縮短,比如花、草、葉類葯材可浸20分鍾;根、莖、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葯材可浸泡時間稍長,30-60分鍾。
四、煎葯水位選擇
由於飲片均為失水後的干品,一旦加水引起葯材細胞膨脹時,會吸收大量的水份,因此煎葯時需要加夠水量,不能中間數次加水,更不能把葯煎幹了再加水重煎,煎乾的葯應棄掉。每劑葯一般煎2-3次,第一煎水量可多些,一般以漫過葯面3-5cm為宜,第二、三煎水量可略少,每次煎得葯量100-200mL左右,一般一日服用一劑,將兩次或者三次煎煮的葯液合並,分2-3次溫服。
五、掌握煎葯火候
煎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急火煎煮謂之「武火」,慢火煎煮謂之「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後改為文火。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宜武火急煎,頭煎煮沸15-20分鍾即可,二煎葯煎沸10分鍾即可。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頭煎葯慢煎20-30分鍾,二煎葯慢煎30-4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以防底層葯物焦糊,焦糊的`葯不宜服用。
六、 注意特殊煎法
先煎葯
貝殼和礦石類葯物,因為質地堅實,葯力難於煎出,應該先打碎先煎,煎煮20分鍾左右,再下其他葯,比如龜板、生牡蠣、生龍骨、生石膏等。有毒的葯物,如烏頭、附子等,則需先煎時間長些,煎煮60分鍾左右再加入其他葯物。某些質輕量大的葯物,如蘆根、夏枯草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後以其葯汁代替水煎其餘的葯,處方註明「煎湯代水」。
後下葯
氣味芳香的葯物,以其揮發油為有效成分的,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對所有後下葯物,也應該先浸泡後再煎。
烊化葯
膠質、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葯物,比如阿膠、鹿角膠等,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沖服葯
某些貴重或芳香類葯物不宜加熱煎煮的,應研為細末,調入煎好的葯汁或開水中沖服,如牛黃、麝香等。散劑、葯物的粉末和鮮品的自然汁也需要沖服,如沉香粉、三七粉、生藕汁等。
包煎葯
有些葯物對咽喉有刺激性,或者易粘鍋,如辛夷、車前子、旋覆花等,宜用紗布袋將葯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葯同煎。
另煎葯
有些貴重葯物,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時被其他葯物吸收,可以另煎,如人參、羚羊角。
七、服葯時間
一般來說,病在上焦,宜飯後一小時服;病在下焦,宜飯前一小時服;急性重病不拘時服;慢性病定時服;補益葯與瀉下葯,宜空腹服;安神葯宜睡前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葯宜飯後服。
八、服葯食忌
服中葯一般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服葯食忌包括兩個方面:
病症對飲食的禁忌
如水腫病、心腎病患者應少吃鹽;糖尿病患者忌糖;腹瀉的患者應少吃油膩食物;哮喘病人忌發物(雞鴨魚蝦蔥蒜等);肝病患者忌辛辣;肺病患者忌煎炒之物;胃腸病患者忌生冷油膩的食物等。
葯物對飲食的禁忌
如服含有地黃的中葯應不吃蘿卜;服含有土茯苓的中葯應忌茶葉;服用雙黃連口服液時不吃大蒜;服用含薄荷的中葯不吃蟹肉等。
Ⅷ 沖中葯需要多少度開水
你好,中葯免煎劑用平常喝的溫水沖泡即可,一般的水溫在40度左右
意見建議:你好,還有部分的葯品可能有特殊的要求,具體你應該咨詢你的主治醫師,禁忌辛辣食物,注意復查
Ⅸ 中葯入煎前為何要用冷水浸泡
為了易於貯存和便於銷售,絕大多數的中葯都是干品,尤其是礦物、動物、蚧殼類葯材,乾燥而質地緻密、堅硬,是不利於直接絕埋加水煎煮成湯劑的。 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中葯在煎煮前都要浸泡一段時間使有效成分更易煎出。 中葯的煎法歷來都被醫家重視,如明代李時珍說:「凡物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清代徐靈胎也說:「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敗宏凳之效與不效,全在於此。」
可是,不少病家為節省時間,入煎前不先用冷水浸泡,而是加熱水或冷水後直接大火煎熬,殊不知,這樣會使葯材表面所含的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影響葯物有效成分的滲出、溶解,削弱甚至達不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具體來說,就是 中葯在切制粉碎時,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熱而糊化,阻礙葯材毛細管通道,使水分難以滲入,成分溶解後又難以向外擴散,最終影響成分煎出。
例如治療肝炎的茵陳蒿湯中,茵陳的葯用部分是莖葉,山梔是用果實入葯,大黃是用塊根入葯,經用冷水浸泡1小時後入煎,結果是:頭煎煎出的有效成分率為21.31%、二煎為9.67%;共計為30.98%。未先用冷水浸泡,而是加熱水直接煎煮,頭煎煎出有效成分率僅為16.05%;二煎為7.69%;合計23.74%。浸泡過的要比未浸泡過的多煎出有效成分7.24%。
又如用於治療痢疾的白頭翁湯中,白頭翁與黃連的葯用部分是根,黃柏與秦皮是用樹皮、莖皮入葯,經用冷水浸泡20分鍾後入煎,拿它與直接用熱水煎出的葯液作葯理抑菌試驗比較,結果:前者抑菌作用及抑菌的廣度也均明顯優於後者。 芳香性的中葯,如薄荷、紫蘇、荊芥、廣木香等,含揮發油及揮發性物質,遇熱易揮發,則不僅忌用沸水泡,煎煮時更應後下。
既然中葯一定要用冷水浸泡,而不宜用熱水或冷水直接煎煮,那麼入煎前應當浸泡多長時間好呢? 一般而言,應視配方中的葯物組成而定。若以花、葉、細莖類質地疏鬆植物葯為主的,浸泡20~30分鍾即可入煎;而以塊根、根莖、種子、果實為主,質地緻密、堅硬的,應浸泡50~60分鍾方可入煎;凡是以礦物、動物、蚧殼類葯材,如靈磁石、水牛角片、珍珠母、牡蠣為主的方葯等,浸泡時間則需更長一些,使葯材濕潤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從而使更多的有效成分煎出,以提高葯物的療效,並且可縮短煎葯的時間。
值察旅得注意的是,因為現在葯店裡賣的中葯飲片是不用提前清洗的,所以泡中葯的水直接煎煮就可以了。 此所言中葯煎前用涼水泡,最適水溫為40 左右,實驗表明此條件既使葯材濕潤充分膨脹,又可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因季節不同,在冬春寒冷季節,多數葯浸泡時間可長一些;而夏秋炎熱季節,則浸泡時間不宜過長,有的甚至會浸泡一個晚上,均應注意防止發酵變質。